班级国学诵读计划

2024-08-12

班级国学诵读计划(精选8篇)

篇1:班级国学诵读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主要工作

1、班主任认真阅读《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按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做好相关的工作,收集并整理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下的资料。各班的班主任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负责人。

2、各班语文教师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者,利用每一节语文课的前2分钟,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内容。

3、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个活动”:

(1)“国学经典”征文比赛活动:

2012.11.27—2012.12.14写征文,各班全员参与写作,由语文教师协助班主任挑选10篇优秀作文上交学校参评。

2012.12.14日下午由班主任交德育处宋主任。

2012.12.18—2012.12.20由德育处评选优秀作品。

2012.12.21由德育处颁发奖品。

(2)“国学经典”朗诵比赛活动,初赛由各班自行组织,初赛时间:2012.11.27—2012.12.14,各班通过初赛选拔出优秀者2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决赛,2012.12.14下午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教导处。决赛时间:2012.12.25日上午。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

(3)“国学经典”知识竞赛活动,时间初定为12月26日上午。具体安排见“三个活动”的方案。

4、按照《书香班级评比方案》中的要求,组织学生努力争创“书香班级”。

5、按照《班级读书活动计划》,扎实开展好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展示能力搭建平台。

6、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管好班级图书角和班级好书交换站,做好图书借 1

阅登记工作。

6、宣传发动学生向班集体捐献2本及以上的好书,丰富班级图书角,增加班级图书的收藏量。

7、学校印发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属于循环教材,班主任要求学生要妥善使用和精心保管,不能故意损毁或丢失。学校将在期末考试前收回该校本教材,凡故意损毁或丢失,按

奖金中扣除。切记!切记!

10元/本价格赔偿,在班主任期末2

篇2:班级国学诵读计划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所积淀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它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食粮,蕴含着滋养后人高尚品性的丰富内质。国学经典培养德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诗词歌赋观人文精神,在历史纵横中寻千年文化。不学诗,无以言,我们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家园。

诵读经典、了解经典,与先哲对话,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我校创建书香校园传承民族精神的宣扬和启迪。为了全面营造“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做真人、真做人”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在“诵读国学、理解国学、践行国学”递进式教育活动中不断提升文化和道德修养。决定在2018年元旦期间举办“诵读经典国学 做好龙的传人”班级国学诵读展示比赛活动,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活动领导组 组 长:郭耀峰 副组长:王永照 胡海明

成 员:闫 安 班主任、其余语文科任教师 领导组下设策划组、宣传组、后勤组三个小组:

1、策划组 组长:闫 安 成员:张兵兵、赵霞 具体负责收集各主题活动资料,并归纳整理,确定获奖人员名单。

2、评委组 组长:周彦菲

成员:语文教师、政治、历史、地理教师 负责主题活动中班级展示评比工作。

3、后勤组 组长:卫军旗

成员:音体美教研组全体成员

负责会场布置,音响设备等所需物品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二、参与对象 本校师生员工

三、主题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诵读经典国学 做好龙的传人

(二)活动要求:

1.内容要求:国学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三篇经典中的一半内容)三选一+必背古诗词(8篇)2.时间要求:8分钟以内

3.形式要求:诵读形式多样,可以单独、综合、多重组合、多声部,诵读过程中也可以配乐或加适当的手势

4.人数要求:班内全体同学

(三)活动时间:

1、活动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日—12月20日,全体师生根据活动主题要求做充分的准备。

2、活动彩排时间:12月22日

3、活动展示时间:12月28日(1——3年级);

12月29日(4——8年级);

篇3:加强诵读训练走进国学殿堂

一、直面现实: 国学经典面临的处境

马克·吐温曾经讲过一句话: “所谓经典, 就是大家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并不难理解, 就是说, 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 但真正读的, 却寥寥无几。马克·吐温关于经典尴尬处境的论述, 用在国学经典上不也完全恰当吗?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 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 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他是写给自己看的, 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 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中写《红楼梦》, 只是想写出他的“一把辛酸泪”, 并没有奢望把它做成畅销书, 赚它个稿费排行榜第一。因此, 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 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 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就说《论语》吧, 孔子由于奉行“述而不作”的人生信条, 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通过专著的方式完整而系统地流传下来。我们能见到的唯一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 就是由孔子的学生记录、整理的他的言论与事迹的《论语》。这部《论语》是语录式的, 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某些人看来, 也许乏味得很, 根本读不下去。然而, 就是这部《论语》, 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成为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进入21 世纪, 《论语》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和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不但属于中华民族, 而且属于世界人民。现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 在学习汉语文化的同时, 也在研究和传播孔子思想、孔子精神。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它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可见它内容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特征, 使那些渴望阅读经典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 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 而匆促的生活节奏, 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 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 人们很难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 人们静不下心来欣赏一段风光描写, 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一首诗的节奏、韵律以及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 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传媒学家尼乐·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 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 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 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什么“文化快餐”, 什么“名著精编”, 就是这类东西。

人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 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人类大脑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领悟了这些, 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呢?

二、走出误区: 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

我们国家是古老的礼仪之邦, 对于教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 又重在启发, 尤其鼓励个人在实践中的自我领悟。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这里讲的, 就是从自我反省中求得人的自我领悟, 从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国学中蕴含的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典智慧, 对人类继续生存并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 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向的, 指向人的心灵, 寻求人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 正可以改变当今人们的急躁情绪, 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

国学, 如前所说, 指的是我国的传统的学术文化。它既是一个知识系统, 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对学术而言, 还是一个治学门径和学术基础。由小学 ( 旧时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总称小学) 而经学而文史而诸子的治学路径, 就是在道德坚持之中, 对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小学”是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读不懂文献; “经”是价值核心, 没有这个核心, 人生就会背离道德原则; “文史”是知识, 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诸子”是思想, 是对现实难题进行的思考以及有效应对。这个基础打好了, 就可以要文而得文, 要史而得史, 而不必一开始就自织罗网, 作茧自缚, 把自己定位在文或史的狭隘范围里。

谈到国学, 人们还应该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国学并不是什么玄虚空泛、深奥莫测的东西。人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 就会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国学经典。我们且粗略地看一下初、高中课本中的一些篇目。《论语》有《〈论语〉十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有《关雎》《蒹葭》; 《楚辞》有《渔父》《离骚》。《左传》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史记》有《鸿门宴》《屈原列传》。诸子百家有庄子的《逍遥游》, 荀子的《劝学篇》。神话寓言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唐诗有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 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宋词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元曲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有节选, 《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都收选篇 ( 前者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后者如《促织》) 。可见课文所选, 从《诗经》《楚辞》到《左传》《史记》, 从诸子百家到神话寓言,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杂剧, 从三国水浒到西游红楼, 从《三言二拍》到《聊斋志异》, 等等, 可以说国学经典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学好了这些基本篇目, 应该说已经打下了国学的初步基础。入门既不难, 进一步深造乃至登堂入室, 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国学并不神秘。国学就在身边。

三、加强诵读: 走进国学的便捷门径

黑格尔说,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也指出, 在一切哲学家那里, 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 但包含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 却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 发人深省。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找到它的正确门径和有效方法。学习国学也是如此。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说: “国学不易讲, 甚至不能讲, 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章太炎先生讲国学, 不过是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而已。如果真要讲方法的话, 便是‘自己用心去读去看’。‘读’, 便是读书学习, 博闻强识, 由博返约。‘看’, 眼见为实, 含有践行之意。所谓知行合一, 正在于此。‘用心’便是思考了,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 方能有所成就。此外, 可以讲授的便是一些经验,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先贤的治学总结, 自然可以帮助后人少走些弯路, 但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要说方法, 这就是方法。这里, 我要特别强调一点, 就是读, 特别是诵读。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应该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 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第一, 要多读, 不可误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指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 勉强硬记, 指文章没有读熟, 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 ,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

第二, 要心到、眼到、口到。朱子言: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 ( 随随便便) 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 最要紧)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第三, 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说: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苏轼《送安惇落第诗》写道: “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在《劝学》里也说“诵读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就是说, 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连贯起来, 用深入思考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 使之贯通。

这些, 都是千百年来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切不可弃之如敝屣, 不理不采。

谈到诵读的好处, 依我看, 至少有两条: 其一, 演讲可以出口成章, 增加文化含量。议论则剀切入里, 叙事则娓娓动听。其二, 为文可以增加文采, 流传广远。孔子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要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文采, 有吸引力, 人家愿看, 爱看, 必须在提高学养上下功夫。很难设想, 一个读书不多、视野不广的人, 笔下却能写出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的锦绣文章来。当然, 通过诵读还可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这些, 不言自明, 就不去多说了。

下面由我给大家推荐几篇古典诗文, 国学经典。

1. 荀子《劝学》

2. 诸葛亮《出师表》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李白《将进酒》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白居易《琵琶行》

7. 李商隐《锦瑟》

8. 韩愈《师说》

9. 周敦颐《爱莲说》

10. 苏轼《赤壁赋》

这里, 既有诗歌, 也有散文。诗歌中既有古体诗 ( 如李白的《将进酒》) 也有近体诗 ( 如李商隐的《锦瑟》) 。散文中既有“表”, 也有“说”, 也有“记”; 既有短文, 如《爱莲说》, 仅119 字, 也有较长的赋文, 如《赤壁赋》, 537 字。我希望能够通过体裁各异类型不同的诗文的诵读, 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使更多的同学有兴趣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的队伍中来。果能如是, 我一个古稀老人也就感到莫大欣慰了。

什么是幸福?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就我理解, 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就是幸福。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一生别无所好, 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与写作。穷其一生, 不改其志, 乐此不疲。尽管如此, 书读得不能算多, 文章写得好的也没有几篇。但我还不失自信。最近, 我给自己拟了一条座右铭, 张梦文先生给我写成条幅。这句话是: “若苍天不弃, 假我以时日, 当惜之而勤耕不辍, 庶几有新作问世焉。”希望青年学子, 能珍惜宝贵的光阴, 加强诵读训练, 走进国学殿堂, 努力让自己多学到一点东西!

附录: 诗文十篇诵读提示

1. 荀子《劝学》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 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 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 脚踏实地, 不断学习。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 很有说服力。此外还使用简短的排比句, 音节和谐, 气势充沛, 使人读起来有整齐畅达的感觉。

2. 诸葛亮《出师表》

本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 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此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诗中有这样的名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文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 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没有战乱之苦、没有欺诈剥削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对残酷、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的渴望。

文章语言精练, 文笔优美, 写景叙事, 简洁精妙。写桃花林, 寥寥数笔, 就把一个幽静绮丽、美不胜收的自然境界图画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写桃花源中的境况, 在不足五十个字里, 交代了此中人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民风民情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极有层次, 给人留下明晰的印象。

《桃花源记》千百年来受人喜爱, 证明了它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4. 李白《将进酒》

本诗是李白咏酒的名篇。表面是写“饮酒放歌”, 实际则是借豪写悲, 寓悲于豪。诗人以酒作为引发诗情的触媒, 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深入地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激荡和矛盾, 成功地塑造了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自我形象。他胸怀大志, 渴望建功, 怀才不遇, 愤懑不平, 鄙弃世俗, 蔑视富贵。他既狂放傲岸, 又豪爽豁达; 既忧愤深广, 又乐观自信; 既表示“但愿长醉不复醒”, 又执着于美好人生, 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的实现。在一首篇幅不长的古诗中,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活灵活现, 多姿多彩,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诗歌写了一次大风把作者茅屋上的草吹走, 诗人一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经历, 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是诗人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像《又呈吴郎》中的“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像《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等等, 它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情感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关心国事的深沉目光, 心系黎民的赤子情怀。

6.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 是诗人的代表作。全诗借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 抒写了自己遭贬抑郁无可宣泄的悲苦之情。全诗结构清晰, 过渡自然, 衔接紧凑, 情、景、事高度融合, 浑然一体。

诗中关于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 历来被视为音乐描写的绝唱。而表现诗人平等思想和悲悯情怀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诵。

7. 李商隐《锦瑟》

《锦瑟》一诗写得很美, 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对这首七律的解读, 是自伤身世, 还是悼亡之作, 抑或还有其他含义? 历来没有定论, 看来也说不清楚。只好见仁见智了。我们试作一解。

首联两句, 由锦瑟起兴, 自伤政治失意, 爱情忧思, 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颔联借庄子、杜宇两个典故, 申说自己政治和爱情的失意, 宣泄自己难言的忧愤和痛苦。是“华年之思”的具体化。颈联抒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无法实现的悲哀。内涵丰富, 联想奇丽, 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所传诵。尾联两句, 言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 痛苦执着的追求, 终成泡影。诗人面对现实, 不禁惘然若失。以此总结其一生, 情味婉曲, 深挚哀痛。

本诗是李商隐罢官后的自伤寄托之词。诗人身世的悲怆, 理想的幻灭, 爱情的悲凄, 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 一并囊括在诗的意象之中, 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8. 韩愈《师说》

“说”是一种论述性的文体。韩愈针对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轻视学习、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有针对性地写了这篇文章, 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批评当时的世俗偏见。他在文中提出的见解, 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多用对比, 是本篇论证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 破立结合, 说理精辟、透彻, 多方面地选用论据, 写得极有气势, 也极具说服力。

9. 周敦颐《爱莲说》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 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作者从莲的生性、长相诸方面, 着意刻画莲的高尚、正直、纯洁、尊严, 誉之为“花之君子者”, 明确地表示“独爱”, 从而表白了自己的胸怀志趣。菊花也具有孤高贞洁的品性, 作者不无敬意, 称之为“花之隐逸者”, 为“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而惋惜, 但是作者志在入世, 不尚隐逸, 所以对它未加赞誉。文中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 以“世人甚爱牡丹”来比喻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 表示了自己内心的厌恶。

文章采取古典诗文常用的咏物言志手法, 以莲花喻君子, 写得含蓄别致, 饶有趣味。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为官正直, 明于治案。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称赞他“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 如光风霁月”, 此文确实可视为作者胸怀志趣的自我写照。

10. 苏轼《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 ( 1082) , 苏轼因新党指控他讪谤朝廷,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当时, 他谪居黄州, 政治上失意, 精神上苦闷; 却又强自慰藉, 以求解脱。赋中充分反映了作者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作者月夜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 触景生情, 感慨万千, 联想古今人事, 借题发挥, 抒发了内心的愤懑, 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胸怀。文章把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选材精, 构思巧, 结构严, 用语妙。全篇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情景交融, 又富含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是一篇散文赋。在押韵和骈偶句式方面体现了赋的特点, 在使用散句方面又表现出散文的长处。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 互问互答, 既有淡淡的哀愁, 也有乐观旷达的情怀。文辞豪迈, 气势宏伟, 想象丰富,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篇4:班级国学诵读计划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中华经典《古诗词》,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自读、导读等方法诵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进度

第1——10周《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

第11——14周《书湖阴先生壁》《晚春》《大林寺桃花》

第15周《菊花》《赋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16周《逢入京使》《赠花卿》《村晚》

第17——18周《竹枝词》《咏月》《冬夜读书示子律》

第19周《观书有感》《回乡偶书》《秋夕》

篇6:国学诵读(论语)计划

一、诵读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王才贵教授在推广读经运动的演讲中指出作为中国人第一要读的书就是《论语》。

二、诵读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论语》,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

《论语》部分内容(见详表)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1、利用每天晨会和晚放学前5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诵读,每次诵读5遍,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2分钟比赛背诵一条论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名著,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论语》诵背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2、利用黑板报的一块专门开辟出经典诵读专栏,从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开始,每周抄写一段。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3、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背过的同学自己在上面打勾,并在星级评比台上奖励一颗星。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4、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5、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

引导学生读经除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长远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爱读书的习惯营造良好班级风气,丰富学生的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的精力是很充沛的,不用在此处,就用在别处,总之,我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自主、自由、自信、温馨的诵读环境,让经典伴随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天。

五、诵读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一周《牧童》

论语

学而篇》节选之一

《城东早春》

第二周《

论语

学而篇》节选之二

《柏林寺南望》

《论语

为政篇》节选

第三周《山房春事》《

论语

八佾篇》节选之一

《春思》(其一)

第四周《

论语

八佾篇》节选之二

《霜月》

论语

里仁篇》节选

第五周《农家》《

论语

公冶长篇》节选之一

《农家望晴》

第六周《

论语

公冶长篇》节选之二

《题君山》

论语

澭也篇》节选之一

第七周《春暮》

论语

澭也篇》节选之二

《客中初夏》

第八周《

论语

述而篇》节选

《夏意》

论语

泰伯篇》节选

第九周《题兴化寺园亭》

论语

子罕篇》节选之一

《秋思》

第十周《

论语

子罕篇》节选之二

《离思五首》(其四)

论语

先进篇》节选

第十一周《与小女》

论语

颜渊篇》节选之一

《春思》

第十二周《

论语

颜渊篇》节选之二

《题都城南庄》

论语

子路篇》节选之一

第十三周《题金陵渡》《

论语

子路篇》节选之二

《子夜吴歌》(秋歌)

第十四周《

论语

宪问篇》节选之一

《子夜吴歌》(冬歌)

论语

宪问篇》节选之二

第十五周《惜牡丹花》

论语

卫灵公篇》节选之一

《赠范晔》

第十六周《

论语

卫灵公篇》节选之二

《送梁六自洞庭山》

论语

卫灵公篇》节选之三

第十七周《客中作》

论语

篇7:国学经典诵读辅导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参赛项目今年第一次出现,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国学经典,熟知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另外,为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

总计:64课时

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总结

2012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国学经典诵读竞赛于2012年11月22日在河南省财经学校结束,共有来自全省几十所中职学校的近150名选手参赛。我校派出的两名选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没能取得名次,很是遗憾。

为了这次竞赛,我们学校的两位学生,牺牲了周六周日,平时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每天都是书不离手,我真为他们认真的态度感动,在赛场上,他们两个仪表大方,吐字清晰,展现了我校的良好的精神形象。

这次竞赛是一次开展,其他各校都很重视,从表现形式上,身着古装的比比皆是。有的学校配乐直接由一个弹奏古筝的演员来完成,还有的学校,有伴舞、有MTV形式。而我们的形式则显得单一,服装上没有新意,背景烘托较为单调。从表现形式上说,我们和别的学校有很大的差距。

通过这次竞赛,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国学经典诵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古文,它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要很好地表现一篇经典文章,还要有好多的辅助手段才行,如服饰、配乐、舞蹈、视频等等,只有表现手段的新,才能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总结人:杨舒

篇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上一篇:苹果的心情小学六年级日记下一篇:员工吸烟处罚通告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