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2024-08-08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共13篇)

篇1: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 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习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总之,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于理解,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达到应用,四个环节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后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篇2: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第一, 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第二, 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环节齐全。

第三, 注意启发引导。

二、问题:

第一, 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理念较差,还是教师讲得多,学 生参与活动少;

第二, 学生训练单纯,练习内容少,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 原则,优中差同样练习。

第三, 教师精神面貌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 效果不理想。

三、几点建议:

1、多研究研究教材,尽量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渗透新课改 思想,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该让学生说的要让学生多说,该让学生讨论的要放开让学生讨论。像课堂上讲的平移、旋转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认识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或用实物演示一下,以加深印象。

2、数学课堂练习要尽量多样化,多设计一些适合优中差不同程度学生的练习题,对优秀学生要适当增加难度适宜的`练习题,不能搞一刀切。

篇3: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标准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的修身课。其使命不仅是发展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的认知,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 还应通过教师的引领, 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行进行修养实践。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加以认知并付诸实践的知行统一过程。该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不仅具有其他课程教学的某些共性, 还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强烈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1.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是其思想性。

这决定着课程的德育方向, 以德为美, 以德感人。思想是思品课的生命, 是提升该课程的基础, 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强调形式和方法的选择, 要把思想教育同讲授知识自然地融合起来, 使思想教育在充分说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进行,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来政治课堂对学生实施的灌输教育, 代之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 去感悟;在情感冲突中去辨别, 去生成。思想性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的, 所以,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牢牢地把握课程的思想性, 不能丢掉灵魂, 舍本逐末。

2.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是其时代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要求更高, 即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要因时育人。如果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不能触及时代脉搏, 只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用旧方法培育新学生, 该课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达不到培育—代新人的目的。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 (1) 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趋势, 因时育人。不同时代的学生都有其时代的烙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学生观应是变化的、发展的。 (2)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 要以教师思想行为方式的文明开放为前提, 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 不断感受学生身上的时代气息, 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 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是其实践性。

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来源于实践, 要紧密联系实际, 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 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 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 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 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 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生命力。同时, 思想品德课又必须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 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的评课内容

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们需要建立该课程的评课机制, 以促进有效教学, 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 评课机制的主体应是评课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即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仔细斟酌。

评价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应稍高于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 立足于最近发展区, 着眼于认知的发展;抓住主要目标, 适当考虑次要目标, 主次目标分明, 分支目标细化、量化;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设计能瞄准目标, 教学效果要达成目标。

2. 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 但并非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再创造, 特别是要根据教学需要,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教学资源。

评价要求:选材准确, 凸现道德认识主线;教材内容挖掘深刻, 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键;讲授观点正确, 概念清楚;举例新、活, 有吸引力;明理言之有据, 由浅入深;导行理论联系实际, 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地整合。

3.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学的逻辑框架。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 不仅要有正确的观点, 生动的内容, 还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

评价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有严密的计划性;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层层推进;教学情景设计独具匠心, 掌握好师生互动中的读、讲、问、议、练的恰当内容和时机;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思路明确, 围绕一个教学中心或一个教育主题展开, 整堂课完整和谐, 融为一体。

4. 课堂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评价要求: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分配, 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理念、重点和结构。主要包括:计算教学环节的实际时间, 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 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计算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的时间安排, 看探究性学习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不同层次学生活动时间, 看分层次教学理念的体现;计算非教学时间, 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

5.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 不但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和正确驾驭上, 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不能就事论事, 而要就事论理, 把故事、实例、辩论、图画和行为中包含的道理, 层层揭示, 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明理与激情是不可分的, 在说理中要动情, 在情感中包含道理, 情和理互相渗透, 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受到感染和启示。

评价要求:因课制宜, 灵活选用故事启发、情景创设、诱导谈话, 实验演示、一事一议、思考辨析等多种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 并恰当运用挂图、实物、电教等直观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看能否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教学方法多样化, 切忌单调死板;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 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6.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评价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相关知识从未知到已知, 从知之肤浅到知之较深;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道德认识和判断、辨析能力有所提高, 有关行为规范经过课内训练能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改善。

7. 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

评价要求:看板书:设计合理, 结构鲜明, 层次清楚, 言简意赅。看教态:端庄大方, 精神饱满,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看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准确清晰, 普通话标准;详略得当, 富有感染力;机智灵活, 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8. 理论联系实际, 讲究实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检验教学的成效不仅要看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提高, 还要看他们道德行为上的长进。知是为了行, 知行统一, 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所以,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 教师既要讲清道理, 又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和实际的训练。

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是一项比其他学科更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为课程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思想品德的知与行的统一, 包括认知的提高、品行的规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旨在通过有效的评课机制来促进课程的有效教学。当然, 评课标准的建立还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加以完善, 也要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祖志伟.思想品德课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 (6) .

[2]刘长生.如何听评思想品德课[J].政治教学, 2007, (4) .

篇4:对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评课研究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班 评课活动

我借助南昌市第三届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条件,以各校推荐教龄为三年以上的初中英语教师为培训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评课录像分析等方式,勾勒出个案中教师评课的实然状态。

一、研究对象是培训班的其中一组,全组教师共23人,其中指导教师2人。具体情况如下:

1.教龄方面,最长教龄为30年,平均教龄为9.5年。年龄最大48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29. 7岁。2.最高学历方面,硕士占8. 6%,本科占90.1%,大专占1.3%。3.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占8.6%,一级为30.4%,二级为60.8%。4.教师来源方面,来自市属学校的教师有36.3%,来自区属学校教师有54.5% 人,来自大学附中市属学校的教师有9.2%。5.教师所属学校性质方面,有来自热点学校的教师22.7%,有来自普通学校的31.8% ,还有来自城乡结合地带的45.5%。

由此可见,该培训班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以及他们各自所属学校有着不同的性质等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承载的信息量必然多于一般学校。

二、我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定为以下3个方面:

1.个案中的老师是怎么评课的?具体细化为以下问题:

(1)人员:评课人员的有何资质?由什么人组成?是否有学生参与了评课活动?(2)标准:评课人员用什么标准来评课?是经验吗?(3)内容:评课人员都评了些什么内容?——三维目标?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功?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的时效性?(4)形式:评课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基本程序如何?为什么?如何关注全体发言老师?在评课过程中遇到沉默的老师,关注他们为什么不发言?他们的沉默意味了什么?他们会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5)作用:讲课老师对评课意见有何看法?他们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的?为什么?

2.个案中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评课方式?他们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指点?他们对评课的应然判断?

3.个案中的老师,意见为何会出现差异?他们当下的评课知识是怎么来?

上述这些问题成了我理解评课活动实然状态的基本结构。

三、为了了解不同的评课教师意见的差异原因,我分别选取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和教龄不长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关注不同职称的教师、关注有不同任教年限的教师、关注在评课里被认为沉默或发言积极或发言不主动的教师以及关注来自各类热点或非热点学校的教师。一年的培训期结束了,在18次评课中,我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评课老师的关注焦点落在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过程和多媒体等等。从关注的频率来看,依次是:教学过程(27次)、教师基本功(25次)、学生(21次)、课程设计(16次)。由此,我们评课的重心在教师和教。

2.重“教学”轻“课程”。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评课不能只关注“课程的运作”,而忽视“课程的准备”,教师不仅应关注“怎么教”,更应该思考“教/学什么”。課程先于教学,教学内容先于教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课程意识不强,课程设计被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似乎课程内容已经被规定了,不需要教师去进行太多的思考,教师自动放弃了对课程开发的权利。正因如此,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缺失。

3.“线性的”评课程序。从评课的时间分析来看,重在议课,相对轻视教师的评课后反思,忽视上课教师的声音甚至辩解。而且,由于缺少几轮的循环,很难保证教师是否真的在评课中成长。虽然课后有授课教师的反思,但是却无法保障评课建议真正贯彻到以后的教学,这从后面上课的一些教师对前面的评课点评并未落到实处就能看出问题来。

4.评课的全体参与性不高。集体评课时,听评课的教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表意见。一些教龄比较长的教师还能主动发言,教龄较短的教师往往要被点名后才被动发言,问起原因认为自己经验不足,认为会不会评课和自己教学经验丰富与否有很大关系,还有性格原因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影响到了评课的效果。

5.评课缺乏对话性和生成性。由于评课成了自说自话,没有交锋,没有对话,因而缺少生成性。同时,由于聚焦点多,发言略显凌乱。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类似的培训班听评课活动,我们可以多关注教师的备课,以4-5位教师为一小组,以小组备课的形式大家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评课者与上课者需要对话,才能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培训班的听评课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它需要连续跟进。听评课中指导教师应多给学员一些听课策略和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观课;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评课,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课堂教学评价维度探析[J].新课程·中学,2009.

[2]章文夫.简析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0.

篇5: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

汪小波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 交流 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 计,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 , 培养自学能力。

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 交流 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汪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 交流 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

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3、火眼金睛。把学生易错的类型用判断题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4、学以致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两杯蜂蜜,蜂蜜与水的比分别是1:8和1:3,哪一杯的蜂蜜水甜一些?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四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篇6:《数学广角的重叠问题》的评课稿

陈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细腻和自然。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完美结合,一节课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教学思路既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等情况。

一、教学设计脉络清晰、科学有序。

这节课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交流阶段。课前交流几乎是每个借班上课的老师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名优秀的`老师可以借助课前交流的几分钟和学生消除陌生感,给学生留下不错的第一感觉,如能在交流中自然涉及甚至为突破课的难点作点铺垫就更好了。陈老师的课前谈话很好地做到了以上的每一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和学习。

2、导入阶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热情。简单的计数问题,却让三年级的小朋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学生总结出的原因是,老师出示的表格太乱了。学生就产生了需要重新整理表格的想法。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李老师课的设计十分巧妙。

3、探究阶段。首先,小组合作,难点自然突破。从表格过渡到图是本课的难点,陈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小组合作不留于表面,舍得花时间,老师在此过程中起了适当引导的作用,并设计了一些非常有效的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很好地解决了难点。其次,详略得当,教学重点突出。在对图的认识过程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介绍了各部分的含义;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使大部分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课的重点。整个探究阶段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密度适中。

4、练习阶段,层次清晰。练习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更有与生活相联系的应用练习。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来说说取材。整堂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小动物参加足球赛和篮球赛;内容又是贴合学生实际的,如捐款捐物活动,爸爸抽烟喝酒的调查等等。所以学生的学习是有生活基础,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再来说说目标定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重叠问题一般出现在思维教程中,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让全体学生掌握是比较困难的。陈老师整堂课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而且都是比较形象的如动物种类等,并没有出现抽象的数据,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知识得习得都非常自然和轻松。

篇7: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8:“不评课”的评课

案例呈现:

第一阶段:调查、观察和倾听

通过资料调查发现, 该校学生虽然基础普遍较差, 但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强。英语教师教研理念总体较为落后, 但这两年比较积极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

笔者先听了初三备长的一节口语训练课。该教师采用了区里教研活动中推行的口语培训策略中的2条: (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会话技巧; (2) 开展小组合作,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开口。可惜在运用中, 该教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该节课主要部分有两个阶段:朗读和会话阶段。以下是听课记录:

朗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了三个概念——意群、语调、连读, 并写上几个句子画上符号。 (5分钟)

步骤二:请3个学生评价台上两位学生的朗读技巧, 全部沉默。 (2分钟)

步骤三:请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按照旧习惯唱读。 (2分钟)

口语会话阶段

步骤一:教师介绍口语会话的各种技巧: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观点的表达法、委婉表达法和一时无法回答的表达法等。 (8分钟)

步骤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话题讨论 (2分钟) , 学生用中文交谈, 教师又加时2分钟。

步骤三:个别小组上讲台表演对话, 只有一对勉强完成对话。 (5分钟)

一下课, 该教师很激动, 满腹委屈地找到我, 说:“你看, 我们学生实在太差了!我可是按照区的教研活动里的方法上课, 可他们完全不配合, 我提问的还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结果他们都答不了, 真的没办法教了!”笔者表示理解和肯定他积极运用新的教研方法精神后, 征求该教师意见:“是否可以请那些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说说答不上的原因?”

[分析]授课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中使用口语培训策略的教学方法, 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困难, 将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归咎于学生的基础。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获取源自区教研活动, 容易导致该教师对区所推行的教研理念的怀疑和抵触心理。教研员如果直接点评, 教师可能会难以接受。

第二阶段:学生访谈

在取得教师同意后, 请了那几位没有完成回答和对话的学生过来访谈。以下是访谈的记录:

笔者:听你们老师说, 你们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 今天回答不了我想肯定有原因的, 能告诉我吗?你们老师也很想知道哦。

学生A:语调我好像懂了, 但什么是意群、连读, 实在搞不清楚。

几个学生齐应:是啊, 很复杂!

备长:刚才老师上课时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意群就是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 每个成分就是一个意群啊!

(学生茫然的表情)

笔者 (拿来录音机, 放两句录音, 边放边按意群停顿做暂停手势) :发现什么时候要停一停吗?

学生A:好像词组后。

学生B:好像从句前。

笔者:对了, 真聪明!刚才老师说的意思和结构就是指一个个词组和短句哦!

(备长若有所思)

笔者:刚才老师叫你们讨论的时候, 你们怎么都用中文讨论啊?

学生C:好多单词我不懂, 想问老师也不敢。

学生D:有点害怕。

……

[分析]这样的访谈对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压力。首先要肯定学生, 才能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扉, 为访谈建立良好的氛围, 更好地发现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施教学策略的一个示例, 让老师体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第三阶段:集体备课

学生们回教室后, 备长有点兴奋地对笔者说:“我知道问题在哪了!那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所以您用录音机一放和做手势他们就理解了!但我们的学生词汇量实在太少了, 让他们讨论实在困难, 怎么办呢?”笔者笑着说:“要不, 我们把备组的几位教师一起叫来重新集体备这节课?”笔者婉拒了担当集备主持人, 只作为观察和参与者, 让教师们常态集备。以下是集备的记录:

备长:大家刚上了口语训练课, 发现有什么问题呢?

教师A:学生太差了, 好像都没反应的!

教师B:那个讨论的话题好像太难了, 学生讨论不来。

备长:刚才我和教研员找学生访谈了一下, 边放录音边做手势, 学生好像很容易就能明白意群了。其实, 语调和连读都可以这样做的。

教师C:对呀, 我刚才见学生不明白, 就读了几句同时加上手势, 学生反应还不错的!

教师B:其实学生读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用手势带他们!

教师A:干脆让他们自己也打手势好了!

笔者:大家的主意好!我都没想到让学生自己打手势!为什么概念讲不清的东西, 一举例和打手势就明白了呢?为什么学生自己打手势更好呢?

备长:因为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笔者:对!还有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备长:还有个问题, 大家都觉得话题太难, 讨论不了, 怎么办?

笔者:那难在哪里呢?给学生搭建什么样的脚手架可以解决这些难点呢?

(教师们热议, 略)

[分析]教研员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容易局限教师的思维, 由外及内地指导也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内化。通过集体再备课, 教师们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 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能感受到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们教学自信心的培养。教研员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和倾听, 对于教师们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适时点拨;对于教师们展示的才华, 及时予以鼓励;在适当的时机, 引导教师将实践上升到理论, 激发教师的教研内在动力。

这种“不评课”的评课方法经常在生源基础较差的学校使用。生源基础差的学校的教师, 经常存在付出大、收效小、教学成就感不强的现象, 由于在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时会遇到比生源基础好的学校更多的困难, 因此往往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法属于互动式的研讨方法, 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动。教研员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对教师的授课给予点评, 不易造成教师本能的抵触心理。这种教研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示了正确的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跳出自我的局限, 站在更客观的角度观察自我, 反思自我, 激发教师的教研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今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同时, 通过聆听教师的倾诉、学生的心声, 教研员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困惑, 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 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和判断, 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9:关于《鹊桥仙》的评课

1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上课开始老师交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神话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能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为切入点,积极的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诗词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结构安排到内容概括,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教师能准确地调整控制教学进度,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 重视学生活动,体现自主合作式学习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体现自主探究能力。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3 立足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上利用教具与课件有效的进行教学。教学诗词,单凭老师的语言阐述显得十分乏味和苍白,教学诗词时借助媒体,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拓展新知。通过对课件的操作,也反应出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对该课的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另外,教师的教学扎实基本功,亲切的教态,准确、抑扬顿挫的语言,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篇10:初中数学的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次我有幸听了我们组六位老师的课,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何伟老师上的《烙饼问题》一课作一个简单的点评,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

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何老师把乍一看枯燥无味的烙饼问题一课讲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他为什么能讲得这么精彩呢?我认为只要是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谜语引入,提起兴趣

这节课何老师以“合理安排时间”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巧妙地设计了“珍惜时间”的谜语揭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又能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提问有针对性

何老师通过出示了一幅烙饼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学信息。问学生怎么烙,怎样烙花的时间最少,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三、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课一开始,何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并提问学生: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为什么一样?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在烙饼的过程中,一只锅同时烙两只省时的概念。接着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汇报,演示,进而学生展开讨论,形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

烙3张饼的方法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接着运用表格求4张、5张、……这些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种较方便。“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选取最优方案,最后总结出饼数×一张饼所用的时间=所求饼数的时间,整个烙饼过程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合理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并非是遇到问题就一定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何老师的这节课上运用的就是很适当,当烙饼遇到问题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问题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的作用。

五、教学中穿插育人

课后一习题中,三个人去餐厅炒菜吃饭问题。何老师再这里讲了应该尊老爱幼,先给老奶奶和小朋友炒菜的情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经意的教给了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在这里也有几点小小的建议供参考:

1、在学生上去演示三张饼的烙法时,可以在烙饼的圆形纸片上编上号,并且在烙完的饼的正面、反面做上记号,这样可以让学生讲述起来更清楚一些。

篇11:小学数学连加连减的评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动脑动口,理解加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具体表现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课始,老师出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两幅图,先看第一幅图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发生什么事?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指名回答?学生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画面,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尽情地观察,再把观察所得叙述,理解图意,:现在还有几只?然后读题,试算(解决问题)4+3=7,

在试算的过程中采用、交流的,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4+3-2算式的意义,明白4+3-2算式的意义,明白4+3-2算式的计算顺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时要记住步是几减几。老师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又有美好的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容易将步计算结果忘记计算结果的错误,教学难点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再去计算第二步。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要细心计算。

三、板书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为了便于学生找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异同,陈老师板书的设计简洁,让学生一看板书就明白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学生能力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节课整体很不错,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老师应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篇12: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稿参考

老师以1、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2、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两个问题开课,让学生复习一下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达到了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目的。接着用电脑出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在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逐一的谈自己对所给出的问题的看法,教师再加以点拔,自然的把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整节课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二、时代性强,热点把握准确,恰当的选用情境材料。

由四张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引出问题:我们国家有多少个了族?你能说出上面是哪个民族吗?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以问答的形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问答部分,学生答不上的教师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加以适当的提示。

三、自主性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把教材内容浓缩成几个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去思考去总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留时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有合作交流、探讨研究的时间。四、教学建议:

1、本节课学生的活跃度不够,如果能搞一些小组竞赛式的背诵比赛就更好了。

篇13:谈谈新课程下的评课

所谓评课, 顾名思义, 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必要延伸, 是对执教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的分析和评估活动, 是评课人参照课堂教学目标对师生课堂活动及其结果与影响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评课有三层含义: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 本质是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听课的内容既包含对教师表现的观察, 又包括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评课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

评课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 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看, 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 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师的思想能体现出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评教学思想就是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 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 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包括教师面向全员的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

2. 评教材处理。

即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 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分量是否妥当等。

3. 评教法运用。

当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 需要更多的技能、技巧;当教师带着智慧走向学生时, 需要更多的自主和创造。评教法运用就是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 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等。

4. 评学法指导。

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一流教师教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 而是“导”, 是指导学生“学”, 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应将学生培养成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请记住, 成功的教师是不断激励学生成为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优势的人。

5. 评教学过程。

真正的教学不应只求收获不问耕耘,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 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

6. 评教学效果。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什么是能力?说白了就是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什么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 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表演”的成功。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三个要素: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受益面的大小和课时有效利用率。优秀的课堂效应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教学效率高, 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学生在当堂教学课时中, 学得轻松愉快, 积极性高,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 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教师上完课之后, 评课者当即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 经统计分析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7. 评教师素养。

即对教师的语言、教态、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知识面等做出评价。

8. 评教学特色。

即评价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亮点、特色。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教法千变万化, 但有一条准则就是必须适合学生, 适合教学内容, 能把学习过程简明化。我们鼓励年轻教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在学习他人的教法时, 要结合自身实际,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名师怎样炼成的?简单地说就是逐渐创造、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 继而把这种特点放大, 形成风格;再从中抽象出理论或获得理论的支撑, 去科学、合理地发展这种风格, 使之发扬光大。

二、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

说服, 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说服是一种技巧, 说服是一种智慧。因此, 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运用说服, 其中要注意三点。

1. 要抓主要矛盾。

一节再好的课, 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 评课不能面面俱到, 而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 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探究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果这节课的听、评课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当否、得失的评价上, 总结成功经验或探究存在的问题, 而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忽略不提或略提即可, 切不可冲淡中心。例如, 听、评复习课, 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复习的效果, 是关注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对本节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的程度, 而不是老师讲得如何。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却没有达到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那种课也绝对不是好课。

2. 要采用多种形式。

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形式。对于检查评估性听课、指导帮助性听课、经验总结性听课应采用单独形式评课, 即听课者与执教者单独交换意见的形式进行。运用这种形式, 灵活机动, 可随时进行, 并且能中肯地研究、解决在公开场合不易解决的问题。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的群体听课活动, 应采用集体公开的形式评课, 通过集体讨论、评议, 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 形成对该课堂教学的共识, 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3. 要坚持激励原则。

优点不说跑不了, 缺点不说不得了。尤其对青年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常说,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同样, 多一次激励就可能多一个好老师。任何形式的评课都必须坚持激励性原则, 从而使评课活动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深入地发掘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的潜能。因此, 在评课过程中, 既要努力地、尽可能地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 又要把准评价的方向和火候, 讲究表达的技巧和言语的分寸, 以便充分发挥评课的功能和效益, 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上一篇:职业技能鉴定所档案管理办法下一篇: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