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的规章制度牌

2024-08-09

档案室的规章制度牌(精选6篇)

篇1:档案室的规章制度牌

牌口村创建规范化档案室工作总结

牌口村位于皋埠镇南部,毗邻绍兴县茶场,县级公路(皋拈公路)横旦境内,属半山区行政村,全村有总户462户,人口1328人、党员47人;现有耕地809亩,山林5741亩,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村级集体收入达7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000元。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管理水平,在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五有一实现”的基础上(有领导分管、有专职档案人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相关档案、有档案框架、实现各门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大力加强村级档案室的规范化建设步伐,使档案工作在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现将我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工作简要介绍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

村级档案是行政村历史和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农民生产生活和村务活动的基本面貌。建立和规范档案工作,对于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着对当前工作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村委主任亲自抓档案规范化工作,并专门安排文书和大学生村官担任档案员,同时制定了档案管理档案员,及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做到档案规范化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软硬件两手抓,档案管理向规范化迈进

一是从硬件上进一步完善。从我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由于设施陈旧、年代久远加之人员变动等原因,之前的档案工作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建设工作对档案管理的基本需求。为此我村克服困难,专门落实资金,加大对村档案室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专门设立了档案室,配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配备了足够的档案柜,在档案室安装遮光窗帘,灭火器等设备,形成了设施齐全、便于查阅的保管条件和工作环境。档案设备的添置,为档案管理的高标准,高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是从软件上进一步强化。我村档案室配有专职档案员,建立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村级档案借阅登记制度,档案保管、保密、统计、利用制度,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使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我村着力抓好档案员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人员到村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在档案的存档范围上,我们从单一的文书,扩展到了包括文字资料、各类荣誉、声像资料等更多类型、更广范围的较齐全的档案门类。

三、注重资料收集,加强档案室基础业务工作

1.做好档案整理工作。为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我们注重收集农村历史沿革、人文风俗、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庄规划、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总结、计划、汇报;工作中签订的协议、合同书;

典型经验材料、领导讲话、声像档案、荣誉档案等各种资料,及时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档案缺失,我们组织人手,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档案进行补充整理,并录入电脑;特别重视村民档案工作,通过对全村村民各项资料的梳理、核实,初步实现了一户一档。

2.做好档案安全保管工作

档案的保密、安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平时基础工作做得再好,一旦发生失、泄密和丢失等情况,损失不可估量。为加强档案保密,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档案室加装了防盗窗,基本符合“八防”要求,档案保管安全。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档案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从未发生过档案被损毁、丢失、涂改和泄密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积极开发利用和对外宣传

档案工作人员熟悉室藏档案,能及时准确地调阅案卷,做到档案室随时向村民提供查阅档案服务,充分利用村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发展村级经济,新农村建设,村务管理,调解纠纷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广播、会议等形式告知村民,村级档案室的建设及室藏情况,有效的服务全体村民。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的征集收集各类有室藏价值的资料,进一步丰富村级档案室室藏的内容,以达到更好服务于三农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档案工作的重要必将更加显

现,我们的任务也将更加繁重,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使档案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实用化,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皋埠镇牌口村

2011年10月10日

篇2:档案室的规章制度牌

劲牌公司为了实现公司档案文化资源的及时共享, 探索档案信息管理新方法, 充分发挥企业档案文化作用。一是争做劲牌“百度”, 建立数字档案室。劲牌公司在北京长城所的指导下, 公司自主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实现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同步归档, 而且使公司产生的电子文件能够实时上传知识管理系统, 并在网上实行文件处理、归档、借阅等流程。加强历史档案全文数字化转换工作, 坚持珍贵、重点、特色档案优先数字化, 对于企业资质证照、荣誉证件等全部进行了电子转换, 并上传企业信息门户EIP网站。二是为保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公司实行的是实时双机备份、半年脱机备份、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的方式, 并对入库的电子档案定期进行机读抽查, 保证了在突发或极端情况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档案损失, 严格遵守公司保密管理规定, 对保密档案设置了严密的访问权限控制。不受任何时空限制, 可随时登录企业内部网知识管理系统, 根据访问权限检索和浏览档案信息, 实时下载、打印。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对员工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日前, 劲牌公司组织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将公司所有员工档案均录入系统, 并实时更新维护, 实现员工档案动态管理。

篇3:档案制度变迁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档案 制度变迁 路径选择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变迁是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制度不均衡的结果,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①对于我国的档案制度变迁而言,当影响档案制度的诸要素发生变化且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旧制度下当事人无法获得的利益,利害关系人便会产生创新档案制度的要求。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社会信用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比较成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找回失去的信任、国家社会化共同构成了我国档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比较成本是档案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力

交易理论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机制时发生的“制度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一切非鲁滨逊经济中出现的费用,即为了冲破一切阻碍,达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无形的成本。好的经济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协调成本,即节省交易费用;不好的经济制度则会提高社会的协调成本,即增加交易费用。档案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成本,即档案制度费用,主要包括②:1.原有档案制度的沉淀成本,即由旧档案制度的滞后所造成的社会损失;2.新档案制度代替旧档案制度的替代成本,又称档案制度实施成本,即制度经济学家布罗姆利所说的“学习新制度以对新的和从未有过的事情作出恰当反映的成本”。③即对新档案制度要成立机构进行搜寻、探索、实践、分析总结以及宣传、安排推广档案制度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成本;3.档案制度转变前后的摩擦成本,即布罗姆利所说的“制度创新还受到达成社会一致的成本的巨大影响”,即新旧利益主体之间以及新利益主体之间在认识上或利益上的摩擦,从而阻碍新制度运行和社会发展,形成制度的摩擦成本以及宣传教育或利益调整成本。因此,档案制度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成本选择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档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资源,被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且这种资源的利用也完全依靠国家意志,无法从经济层面解读档案制度,或者说成本极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政府,政府的态度决定档案开放程度,政府的效率决定档案利用效率,也就是说,由于国家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要达成一致意见,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很可能会陷入“阿罗不可能定律”。

档案制度变迁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新的档案制度设立,为社会公众提供更经济、更便捷的档案利用路径,创造一种更高效、更公平的档案制度环境。但是目前的档案制度却存在若干人为制造的政策障碍,如档案信息传递障碍、档案制度腐败等,由此产生档案制度变迁费用和成本过高;而且目前的档案管理是小规模管理模式,重建设、轻利用,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下,在组织、管理、科技、资源运用等方面同现代社会极不适应。因此,新的档案制度产生必须以社会成本的节约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降低档案开发利用成本,增强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

二、根据公共服务理论,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是档案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力

根据公共服务理论,国家或政府是基于公共秩序和公共产品而产生的,其存在的逻辑是人们为了节约达成公共秩序和公共产品的契约的交易成本而让渡一部分公民权利组成的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本质所在,任何政府都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形象出现的。可以说,政府本来就是一个公共产品。

新公共管理倡导者们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或“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善于治理的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应引入竞争机制,并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方法,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使政府具备“顾客意识”,并重视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对比。

从公共事务服务的角度来看,档案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公民私物品属性,但无论是作为公共产品的档案,还是作为私人物品的档案,都应为人类服务,服务性是档案存在的终极价值。然而,现实中阻碍档案制度变迁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档案的神秘面纱还没有被揭开,档案的工具性还比较强,档案的利用价值和效益还比较低。而公共服务理论恰好为档案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价值观被重新审视和校正。档案从过去只是单纯地面向政府扩大为面向社会公众,单纯地为政治服务转为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从过去的封闭、被动、滞后型转为开放、主动和超前型,为社会公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利用者满意,使档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档案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力。

三、根据普遍信任理论,找回失去的信任是档案制度变迁的政治动力

“制度能否被信任,取决于它们是否被形成结构,以致它们能够通过推理诉诸其构成规则。在那些没有持续地诉诸这些规则的地方,普遍信任的基础受到削弱。”④“信任一项制度”不仅意味着对制度本身的了解或熟悉,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制度效力的认可,对制度制定者的制定权的认可。我国目前的大多档案制度都是由政府制定,这也就意味着信任档案制度也就是信任政府,信任政府当然应该信任特定政府的规范性主张。从理论上,档案制度作为规范个人、组织与国家关系的一项公共政策,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所有人的遵守和信任,但是目前的档案制度并非如此,档案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档案腐败现象接连不断,再加上现代社会要素和信息的流动大大加快,人们对于档案制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们对档案制度的普遍信任。因此,档案制度变迁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找回失去的信任,即通过重构社会信任格局,诱导性或强制性地把个人、组织与国家的非信任状态转化为完全信任状态,在社会中为人们之间的普遍信任提供恒久的、可信赖的制度保障——信用档案制度。

四、根据公民社会理论,国家社会化是档案制度变迁的微观动力

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就是处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与国家相对等的一种实体,是联系个人和国家的媒介和桥梁,是形成稳定而长久的自由、宽容和社会参与的政治模式的社会资本。⑤在公民社会中,国家领域、私人领域、市场领域及公众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平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国家公共权力平等对称,公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我国社会部门分布呈现一种非平等、非对称的金字塔型关系,即通常所说的“政府办社会”和“社会国家化”,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档案制度充当了国家控制社会和公民的工具角色。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有赖于一个强壮公民社会的存在和运作,使得市场和国家权力之间,以及不同经济成分、利益集团之间构筑一个相互交流、协调、缓解矛盾、推动合作的公共空间,使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由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结构模式转变,由传统的“社会国家化”向“国家社会化”转变,必须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这样既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不至于令国家在市场面前无所作为。因此,目前的档案制度必须从传统的“单位所有”转向“社会所有”,明确界定档案保存、公开、管理与利用的责任,充分实现档案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最优利用,只有这样,档案制度变迁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繁荣昌盛。

注释: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11):384.

②陈潭.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论逻辑——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为个案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J],2007(5):143-148.

③蒋青.世界一流经济学名著精缩[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407.

④[英]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华夏出版社,2004:7.

⑤汤润千.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12.

篇4: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 云计算 制度构建 制度体系

制度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与规范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建设数字档案馆,首要的任务不是购买基础设施、搭建网络环境和开发应用系统,而是应首先分析业务逻辑和流程规则,梳理制度文件及其条款的内容、结构与关系,明确哪些制度能够通过支撑业务活动开展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得以自动地贯彻、执行和实施,哪些制度需要人、机结合共同遵守。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数字档案馆的制度体系构建的分析和探讨。

一、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

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是指数字档案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遵从的国家层面的法律、法令、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行业层面的指南、办法和标准,机构或组织层面的岗位性管理制度,以及面向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和面向社会公众或机构使用者即用户的使用指南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①。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网络环境下制度规范制定和实施的强烈需求,在档案事业领域,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方兴未艾,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给予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梳理国内数字档案馆相关的各项制度。

1.在国家层面,数字档案馆建设首先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的制度可以以多种外在形式和类型出现,其规范的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性质与定位、利益相关方的权益等,对于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关键环节和公共问题如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集中保存要求和管理职能等也应出台相关规范②。从执行角度看,国家层面的数字档案馆制度应需要一些强制性的,起战略指导和引导作用的制度文件。

2.在行业层面,文件和档案管理领域有关传统的行业指南和标准规范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很难完全套用,迫切需要新的运行机制、发展规划和实施指南给予支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通常涉及多个传统档案实体管理机构及其管理的档案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需要从行业层面制定相关的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协同工作的指南、要求和服务协议,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关于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的格式、技术和规程等③。行业层面推荐性的标准在执行层面具有灵活性,但还需要确定明确的能够落地实施的细则与规范。

3.在机构层面,当前机构层面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关注数字档案馆运作的宏观性和程序性事务,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整体运作的管理制度、实施指南,引导员工的作业规程、操作规范、绩效考核等。从执行角度看,组织机构层面的制度应量体裁衣,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贯穿于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应用、维护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④,并能够嵌入到系统中自动执行。

4.在用户层面,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应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需要更明确的服务级别、更友好的操作界面,同时需要用户知晓数字档案馆的操作规则,具备一定的诚信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因此与之相关的交互界面设计、平台搭建原则、用户手册和操作指南等引导性作业规程也是数字档案馆的制度文件的组成部分⑤⑥。

基于上述四个层面的制度文件是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自上而下的制度文件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战术到作业规程,越来越细化,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二、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内容框架

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内容构建应遵循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纵向指的是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组织机构层面和用户层面进行制度构建,横向则是指制度的构建应考虑制度内容即条款在网络计算机生态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切合度,如制度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自动化嵌入与实现,需要与应用实现的系统功能要求相结合。

从制度性质角度看,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法律法规、政策指南、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四大类,每一类都可能贯穿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内容条款。而从系统实施角度看,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框架结构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宏观层对应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中观层主要包括行业标准和规范,微观层对应组织机构层面的具体约束档案实践业务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面向用户的操作指南和手册等。

1. 宏观层——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的升级

现有的法律法规除《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外,大多针对传统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做出了规定和要求,缺乏数字档案馆的性质、定位和角色地位、职责、权力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和阐述,使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开展缺乏根本的支撑。因此,在法律法规层级,需要对数字档案馆、传统档案馆、用户及第三方服务商的权责分配、责任认定等添加相关条款的说明。本文尝试以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方面构建相关急需补充或升级的法规条款,同时也建议在《档案法》修改时,应明确数字档案馆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战略层面的制度要求,详见表1。

由于数字档案馆建设涉及多方机构,建设和发展数字档案馆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建立数字档案馆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明确,争取各方的支持,同时还应在档案系统内部贯彻和渗透各项理念、思想、方法和要求等,这是数字档案建设的观念基础,也是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意识保障,至少应包括以下相关内容:

(1)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定位,具有传统档案馆的集中管理和长期保存档案数字资源目标;

(3)数字档案馆应承担的职能,如集中管理数字档案资源,承担其长期任务,提供开展电子档案接收、处置和提供利用的服务平台等;

(4)建设数字档案馆需要的多方支持,就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而言,应争取到北京市档案馆、各区县档案馆、市和区县两级立档单位,以及信息化部门、财政部门等的广泛支持。

2. 中观层——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完善

数字档案馆的标准体系建设主要着眼于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业务环节,针对每个业务环节及其对技术支撑的要求进行持续的完善,这是战术层面的制度要求。本文在参考冯惠玲、刘越男等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提出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及电子文件相关的国际标准,以北京市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档案馆工程建设为例,构建了包括总体、电子文件形成与捕获、分类与处置、检索利用、资源描述、资源管理、平台管理和技术支撑等相关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省略详细目录。

3.微观层——数字档案馆运营管理制度和用户行为规范

在具备了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后,还需要为数字档案馆的运作管理、实施使用、人员行为规范等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作业规程等管理制度文件,这是操作层面的管理要求。本文提出建议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有:数字档案馆组织结构及职责说明,数字档案馆工作流程细则,数字档案馆员工守则,数字档案馆云平台系统操作手册,数字档案馆档案接收要求规范,数字档案馆档案组织和处置指南,数字档案馆用户使用规范,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列举其具体内容。

三、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实施路径

1.实施思路

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的实施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循序渐进的贯彻执行,本节对上述构建的制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与方法,即遵循“Plan-Do-Check-Act”的发展原则和过程模式,如下图3所示。

(1)Plan规划:规划与建立。建立制度体系的实施规划方案,确定管理主体、实施主体、监管主体,确定制度框架和内容结构等。

(2)Do实施:实施与运行。实施和运行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包括制度编写、制度论证与评审、制度颁布、制度培训与宣贯,以及制度的系统化嵌入与自动执行等。

(3)Check检查:监控与评估。通过对系统中制度条款的执行程度进行检查和对制度体系运用于实践工作的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记录出现的问题和不合理情况。

(4)Act改进:维护与改进。根据制度体系长期运行的效果和评估记录进行制度的维护与改进,进行适时的修订与完善,并及时嵌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的执行与贯彻,持续改进制度的系统化运作体系。

同时,制度的系统化嵌入和自动执行同样需要遵循PDCA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分别配备制度实施和系统设计的接口责任人,对制度系统的事务进行沟通,将与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相关的制度尽可能细化,与系统设计功能要求进行匹配,提炼出可在嵌入系统的制度条款;实施阶段,将制度条款转化为系统程序,使用户的操作行为、档案的格式规范等受到系统的自动约束,系统设计完成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评估阶段,系统的运行和实践工作需要长期的磨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评估,记录问题并分析问题引发的原因;维护与改进阶段,根据系统评估记录的问题进行完善,持续维护和改进,使制度的系统化执行更加顺畅。

2.制度体系的自动化实施

数字档案馆制度体系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将制度落实到计算机应用系统中,通过功能系统组件化使制度规范的相关条款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自动执行,发挥效用。以北京市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档案馆为例,在系统设计与研发阶段就充分了解制度需求,档案管理业务及其工作流程、平台构建和标准规范的系统化嵌入等紧密结合,相互匹配,在系统中联动发挥作用。表2构建了可在系统中嵌入的制度文件及相关要求:

将制度条款嵌入计算机应用系统,是需要将制度条款功能化,即以制度条款描述为系统的功能需求,以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制度内容的系统组件化,使之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规则时自动执行。

四、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数字档案馆处于规划、设计、研制、实施、应用、维护还是运行发展的任何阶段,制度体系的构建都应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持续的调整、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应用系统运行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进化都会带来体制机制上的变迁,制度体系也应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应该说,数字档案馆制度构建将是未来档案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仅仅是在研究方向做了初步尝试,分析了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确定了制度体系的初步框架,分析了制度体系的实施路径,未来还将结合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建设、实施、运行和发展开展更为深入的、可操作的、能够直接指导具体工程建设的细粒度研究和探讨。

*本文是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基于异构系统的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Z111100075011001)。

注释:

①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第2届电子文件管理论文,2011-11-22.

②冯惠玲.刘越男等. 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2010年6月发布.

④安小米等. 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⑤ 薛四新.面向服务架构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7(4):45-47.

⑥薛四新,张晓.论数字档案馆的共建与共享[J].档案学研究.2010(2):64-67.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档案馆

篇5: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权力清单制度

1 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原则

1.1 职权法定原则。“职权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依法行政中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1]职权法定原则的含义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档案行政职权来源法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是通过立法设定和赋予的,只有立法设定和赋予的职权才是合法的职权,立法以外其他途径不能产生行政职权,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立法之外获取职权。也就是说档案行政职权来源具有唯一性——立法。其二,档案行政职权范围法定。行政职权不是空泛的“虚权”,而是有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的“实权”。任何一项行政职权,都有其适用的事项范围,没有事项范围的行政职权是不存在的。档案行政职权的适用对象和事项范围,也是立法确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在立法确定的对象和事项范围内拥有和行使档案行政职权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法定的对象和事项范围外行使档案行政职权,也不能超出法定的对象和事项范围行使档案行政职权。

1.2 权责一致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是指让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而产生消极性后果的人承担否定性或对其不利的行政或法律后果、遭受制裁或惩处的原则。”[2]它实际是指法律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就是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义务和责任。权责一致不仅仅包括档案行政权力与职责、责任一致,并且还包括档案行政权力、职责、责任与尽责一致。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如果要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的行政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行政职权,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的每一项职权都必须明确列出与之对应的职责,以及相关的责任追究内容,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等,防止档案行政权力的异化。

1.3 简政放权原则。“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依法行政为根本前提,以简政放权为核心”。[3]“‘简政就是精简政务、精简机构和人员,重点是缩减行政权。‘放权就是将权力下放或将权力转化为权利,赋予社会(公民)或市场。”[4]简政放权原则就是把该由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该由社会管的事情交给社会,该由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的事情下放给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更好发挥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贴近群众、就近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1.4 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活动除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秘密并由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一律公开。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公开;二是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5]行政公开指的是档案行政管理主体在行使档案行政权力过程中,应当将档案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档案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以使其知悉并有效参与和监督档案行政权力的运行。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要依据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实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权力信息的公开,将档案行政管理行政主体的法定职权类型和内容、职权的履行依据、职权履行的流程和结果等内容进行公开,充分保证档案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正当性。除了法定的保密事项外,所有纳入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权力事项及其运行流程,都必须通过清单向社会公开,否则不得行使,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

1.5 高效便民原则。高效便民就是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档案行政职权,最大限度地方便档案行政相对人。档案行政权力不明晰、不为公众所知,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档案行政相对人办事难、办事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一方面通过把法定程序流程化,方便档案行政相对人理解;另一方面明确办理时限和方式,其目的正是着眼于高效便民。因此,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时,要从服务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角度出发,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按照时间最短、环节最少的要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能。

2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构建

2.1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主要内容。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其二,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

2.1.1 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的内容。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的作用就是让档案行政相对人能够比较清晰地知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到底有哪些档案行政权力,并且能够顺利查找到具体的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因此,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应当简洁明了。因为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提示与指引。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一般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范围。第二级是不同档案行政权力分类。如档案行政规划、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处罚、档案行政检查、档案行政确认等。第三级是具体的不同档案行政权力事项。如,制订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携带、运输或者邮寄档案出境审批,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罚,等等。

2.1.2 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的内容。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是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核心内容。因为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只是告诉档案行政相对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哪些权力,而真正要把权力放到阳光下运行,主要还是需要通过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予以实现。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除了列明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的权力编码、权力名称、权力类型、法律依据等常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力由谁行使,包括法定权力主体、具体承办机构。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中应当分别列明档案行政权力主体与承办机构,权力主体代表该项权力事项的责任主体,而承办机构则是告知相对人哪个机构具体受理。二是档案行政权力怎样行使,包括法定程序、适用条件或者标准等要求。对此,档案行政权力事项详情单中的程序性规定,应当体现档案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等要素。并应当制定法定程序与流程图,流程图则是法定程序的图示化,流程图应以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视角,提示其整个档案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成为群众办事的向导图。流程图可以根据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的类别统一绘制,如档案行政处罚的权力流程图可以统一为一般程序流程图和简易程序流程图。三是与相关权力之间的顺序与关系,包括纵向权力关系与横向权力关系。纵向权力关系指的是需要几个部门协同行使的权力事项。纵向权力关系,表现为上下两级部门需要对同一事项进行初审与终审。如果横向权力关系或者纵向权力关系不能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有所体现,必然影响档案行政相对人对整个档案行政权力运行的理解。

2.2 依法确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所列的档案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这里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抽象行政行为仅作为档案行政权力存在与运行方式的参照依据。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档案行政权力,都是不合法的档案行政权力,应予以取消,都不能进入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对于法律有规定,但是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清理后认为该档案行政权力已经过时、不合理,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可以不列入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但是必须报相关立法机关批准。

2.3 规范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构建程序。规范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编制程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3.1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编制的启动程序。编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一般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启动档案行政权力清理并编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也可以由地方政府法制部门或编制部门直接决定启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编制程序。当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编制启动程序最好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决定。

2.3.2 档案行政权力清理程序。档案行政权力清理工作一般应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清理,当然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进行清理。档案行政权力清理的基本程序为:罗列档案行政权力项——征询档案行政相对人意见——征询相关立法机关的建议——确定档案行政权力事项——为档案行政权力事项编码——编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绘制档案行政权力运行图。

2.3.3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批准程序。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批准程序一般由地方政府法制部门或编制部门实施审核,最好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实施审核。批准程序主要是对上报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及运行图的审核,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权项予以批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撤销,存在一定法律问题的予以退回重新编制权力清单。

2.3.4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公布程序。当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经批准后,一般应由批准部门负责公布。当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公布。

2.3.5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实施程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规定的档案行政权限行使权力,违反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规定权限的,应当承担双重违法责任,即违反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法律责任和违反原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

2.3.6 档案行政相对人参与民主协商程序。无论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编制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聪明才智,听取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

2.3.7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修改、废止程序。当法律修改、废止时,需要对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进行及时调整,其程序与档案行政权力清理程序基本相同。

3 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配套制度

3.1 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动态更新机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不是一次性的工程,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不断完善的制度;不是一次梳理和公布就简单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这是由于档案行政权力具有变动性决定的。“行政权力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为适应社会和发展需要行政权力展现易变的特性。”[6]“行政权力的分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事情。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会带来行政权力客体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不断地深化和提高,相应的行政权力也会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面临一个再分配的问题。”[7]这意味着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应随着档案行政权力的变化、变迁而及时加以调整和修改。由此也决定了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持续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踪档案行政权力的变化情况,并将这一变化体现和反映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之中。所以,应对建设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的档案行政权力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启动档案行政权力变更申报,报经编制管理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确认后,及时修改原档案行政权力清单。

建设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一要根据所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档案事务发展的具体状况,依据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实际需求,确定档案行政权力变动内容。二要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以及档案行政审批标准化的动态管理办法,明确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调整的依据、程序等,使档案行政权力边界和运行流程的动态调整切合档案事务发展实际、公开透明、规范合法、便民高效。三要建立健全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以及档案行政审批标准化内容相配套的档案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使档案行政裁量标准更加细化与量化,也使档案行政裁量的范围、种类和幅度更加科学规范。四要建立不同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间的上下联动机制。要按照省、市、县(区)三级,逐级推进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以及档案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拟公布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内容和档案行政审批标准要经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为免于冲突和便于监督,在时间安排上还要遵循从上级到下级逐次公布。

3.2 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与所有的制度一样,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作保障,以避免其流于形式或者被束之高阁。因此,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另一个重点是全面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监督的范围、行使方式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对违反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违纪、违规和越权行为严惩不贷。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2.1 构建完善的内部检查监督体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多种方式,定期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规范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工作以及具体的落实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是对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本身的建设工作,巩固已经落实的工作成果,对还未落实的工作采取督办等方式,以使得相关部门积极投入到构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工作之中。二是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实施工作,对于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好的,取得经验的,总结加以推广。对于不按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履职,或者履职不好或者越权的,要问责追究。

3.2.2 构建有效的外部监督检查体系。要以“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为标准,加强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全方位监督。一要强化专门监督作用。行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二要发挥社会监督力量。通过网络评廉、明察暗访、召开档案行政相对人座谈会、向档案行政相对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强化外部监督。

3.2.3 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一要将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监督评议结果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相关机构、相关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奖惩机制直接挂钩;二要建立完善问责实施办法、档案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等,对于不作为、慢作为、失职渎职、非法行政等情形,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合理、有效的问责追究。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大川.职权法定原则的内涵、意义与要求[J].探索,2001(5):143~144.

[2]王放放.论权责一致原则[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4):16~17.

[3]包世琦.关于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5(10):11~15.

[4]郭人菡.基于“权力清单”、“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简政放权模式分析[J].行政与法,2014(7)23~28.

[5]吴建依.论行政公开原则[J].中国法学,2000(3):89~96.

[6]李和中,刘孋毅.加强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0~14.

篇6: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档案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分析

一、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内的诚信档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包括金融业等多个领域在内的诚信档案管理都位列了全国的领先水平。21世纪初,上海咨信公司上线运行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成为了国内个人诚信档案管理的首例,后来有很多地方都探索进行诚信档案管理的实践,所有这些都奠定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践基础。

(二)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充足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计算机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利用电子设备采集、梳理信用信息建立超链接载体,更是极大地便利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比如,当前很多地方都探索设立了专门的信用网站,能够及时地为用户输送多种信用体系管理和咨询等项服务。如果我们想查询企业、自然人在工商、社保、纳税等方面的诚信信息情况,只要浏览相关的门户网站即可,非常方便可靠。所以通过计算机这种载体来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完全具备了技术层面优势。

(三)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浓郁的社会氛围

目前各级政府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越来越重视和认可。近几年每年的消费者权益日央视都在曝光一些没有诚信观念欺骗消费者的不良企业,在舆论上为建立诚信档案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各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几无立足之地。而且目前工商、审计、会计、法律等很多专门机构特别是一些中介组织,也纷纷逐年加大力度,深入检查和依法惩治各种企业和个人的不诚信行为,营造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法治环境。

二、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诚信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治环境是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从法律的层面对于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仍然非常缺失。比如,现行的法律法规只有《刑法》、《民法》、《合同法》等对于诚信体系有所涉及,但内容还不是十分具体,法律监督约束条款还不是十分丰富,所以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诚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法律规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也需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办法,明确诚信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和奖惩措施,确保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科学的法律保障。

(二)形成诚信档案管理制度整体合力

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商、税务、金融、社保、金融等系统在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情况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组成一个覆盖全面、内容广泛的大网络管理系统,随时随地可以查询、检索诚信档案制度管理好的企业和个人,以及不讲诚信的企业与个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地搭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信息网络载体,串联诚信档案管理的有用信息资源,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方便、快捷、高效地查阅、咨询诚信档案各种信息资料,确保诚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另外还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计算机设备,科学地采集、归类、整理诚信档案各种信息资料,建立集中统一、互相联通的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将诚信档案及早吸纳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来,并通过研发安全、高效的软件设施,便于诚信档案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

(三)着力打造诚信档案管理标准体系

要探索诚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诚信档案管理的规范标准和统一口径,确保诚信档案数据资源的真实、准确、完整、共享,避免出现诚信档案信息失真、偏差、狭隘或者资源浪费等情况,制约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诚信档案收集管理标准体系,保证档案内容的真实、全面和准确。另一方面, 要健全完善诚信档案组织信息标准体系,避免出现自由随意的行为,影响诚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诚信档案管理奖惩机制建设

优质高效的奖惩机制是确保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在打造公开、公正、公平诚信档案管理环境上下功夫,主动采取措施推行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开,加大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力度,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监督氛围。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诚信管理的奖惩制度,依法严厉打击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并且奖励激励诚信群体,有效地树立和维护讲诚信光荣、违诚信可耻的信用环境,促进良好的信用秩序建设。

三、结束语

社会越发展,诚信越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健全完善的背景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成为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事实,成为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群众关心、关注的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不断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英.制度层面下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探讨(J).山东档案.2012(5).

[2]李晔.试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J).今日科苑.2010(8).

[3]翟永平.我国信用档案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探讨(J).卷宗.2013(12).

上一篇:市中心区宣传的策划案下一篇:出纳月度的工作计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