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2024-08-19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共14篇)

篇1: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范文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篇2: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综述的写作格式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 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前言, 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正文, 是综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 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 是在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 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自己的看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篇4: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一、微写作研究现状

1.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课题组9月25日以“微写作”为篇名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得到文献310篇,其中2013年到2016年8月文献数据如下表。

307篇文献中,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此外,笔者还在当当网、京东两大图书销售电商平台以“微写作”为关键词搜索专著,发现两大网站共在线销售以“微写作”为主题的图书11种,其中2014年出版的5种,2015年出版的4种,2016年(8月以前)出版的2种。

通过上述两类数据,可以明确微写作正在成为写作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2.中职微写作研究刚刚起步

在期刊论文中,专门研究中职微写作的文献很少。课题组以“中职”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307篇文献中搜索,仅仅找到3篇论文,它们是《借助“微写作”打通中职生写作训练的“梗阻”》(甘东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见“微”知著,“微”亦足道——中职生“微写作”教学实践》(甘东海,<新教育>2015年第23期)、《让微写作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新常态》(何梅艳,<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年第5期)。从专著来看,11本专著中没有1本是以“中职微写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这一点来看,中职微写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微写作”产生的背景与特征的研究综述

“微写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引入我国的微型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邓彤提出了微型写作课程的设想,并大胆构建。随着手机等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微写作不仅在社会上取得了自己的生存地位,并且逐步进入了学校语文课堂。最显著的变化是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把微写作列为了必考内容。这一举措使微写作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研究者一般从微写作的时代、教学、文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微写作的特点。丁莉丽从“微时代”的角度分析了微写作的特征,即写作的形式化和即时性、内容的碎片化和消费性、写作群体的部落化和草根性。韩宝江则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将微写作和通常的大作文写作进行对比,认为微写作是一种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句子更加凝炼的写作形式。杜红梅、梁晓涵则认为,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体裁多样、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展示平台多样化,写作产品异彩纷呈,写作过程高度自主和日常化。

三、关于普通教育微写作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185篇以中小学“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论述范围较广,不仅涉及微写作的起源、概念、性质,也涉及了微写作课程建设、教学策略、写作技法、教学案例(课例)等方面的内容。本综述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1.微写作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由于微写作兴起时间较短,课程建设仍不完善,很多处于设想阶段,所以涉及文献较少。

何捷源于对全篇幅教学的反思,提出微写作课程应该遵循写作进行时以“教”为轴心,用“教”串联全程,时时关照学情、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原则,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模式,确保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王立华认为微写作继承了以往关于类似写作形式的内核要求,应该成为课堂主业,要以表达生命为目的,实现和阅读教学对等,回到常态课堂,注重课文典例运用,着眼于学生精神生长。李向云认为微写作的第一核心是学习者,所以课程建设既要满足学生需求,还要求课程目标与内容微型化。沈建军结合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立足学情,全程助写,通过课例,归纳出微写作课的五种类型:生活应用写作、文本阅读写作、问题解决写作、任务活动写作和应试指导写作。不论哪种主张,微写作课程建设的共识都是要基于学生学情,立足于生活,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确定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由于微写作课程的“微”,所以课时目标要单纯集中,教学内容要具体明确,让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真情流露中,提升写作技巧。

2.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从事微写作研究的多为一线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文献是所有研究文献中占比最大的,以论文为主。大家提出的常用教学策略有如下三种。

一是创设情境。沈建忠和郑军亮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问法或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思悟。崔余辉认为可以利用语言表达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关键词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构思想象,酝酿写作,以弥补中学生逻辑思维的不足。

二是结合阅读。很多研究者都提到利用课文作为语言载体,从课文中的内容出发,去设计跟课文相关的写作内容,以达到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的。刘兴聪认为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蓝本,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郭素青提出,微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圈点批注式、微博发表式、文中选文式、拓展延伸式,这些都是阅读写作中的及时性写作教学。

三是拓宽手段。丁莉丽认为可以将图片、视频和文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有图有真相”的视觉效果。杜红梅、梁晓涵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强化微写作的效果。姚国艳利用微电影进行课堂微写作,设计电影海报,创作剧本,在不知不觉中,将零散的点状读写由主题读写串联起来,形成丰实的活动序列,构建微写作教学独特的体系。丁宏兵认为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挖掘微写作资源,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选择影片中的精彩镜头进行描写等。

3.微写作创作技法研究现状

部分专著集中研究微写作的创作技法。熊芳芳把微写作分为结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应用六类,并通过大量鲜活例文,解决写作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邱道学针对“对联创作”“阅读延伸拓展”“仿写”“评论”“新闻写作”“片段创作”“考场习题”等不同样式的写作实践,提供针对性指导。穆秀颖阐述了微写作的实际要求、特点、叙述方式转换及应用、应用文写作等。高星云运用经典和范文为考生指引方向;通过技法点拨和典型例题提炼写作之法,帮助考生举一反三;在模拟演练和巩固训练中反复练习,指导考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考题。

4.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现状

2014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微写作逐渐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微写作考试题型研究日益增多,专门的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以微写作考试题型的解析和对策为核心,课例研究内容比较单薄。

一是对高考中的微写作考试题型进行解读。如卜廷才和朱丽丽针对2015年北京微写作试题,从命题导向性、要求灵活性、考察多元性三个方面予以评析,旨在对2016年备考师生有所启迪。韩宝江认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微写作就已经初见端倪,他还对1989年至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做了比较,认为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微写作是全国作文命题形式的回归,无本质上的差别和创新。李文仓和刘伟以对联为例和高考微写作进行对接考查,提出备考方案。二是详细分析了微写作可能会出现的命题形式。武国屏呼吁命题应回归生活、尽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开放性;应关注社会,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具有时代性;应目标单一,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四、职业教育微写作研究现状

专门研究中职语文学科微写作教学的文献只有3篇,主要阐述了微写作产生的背景、微写作的特点与教学形式、微写作的创新要素。具体阐述如下。

微写作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浓缩性,篇幅短小,200字左右,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二,交互性,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并及时得到反馈,营造自由诉说空间;第三,自主性,没有功利性目的,没有精神负担,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心声,抒发真情,而与媒体互动又让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其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不是单一的。微写作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通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实现学生整体写作素养的提升。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元多向的,可以与读写结合,进行项目竞赛、活动体验、新闻杂谈,甚至渗透进专业领域,为图片配文,为楼盘诠释,介绍店铺,撰写广告语等。

微写作是迎合时代发展,切合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情实际的写作训练。但训练也要融入创新要素,要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实用为原则,选择贴近其生活、学习甚至职业和成长的作文能力训练点。可以设置“菜单式”的训练内容,如时事短评类、随感随录类、应用写作类、美文锤炼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训练内容,分解能力训练点,进行“放射式”的训练实践,在无处不在的“生活化”写作中培养学生练笔、积累的习惯。用“顶、赞、评、转”的评价方式替代传统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教师批改效率。

五、微写作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影响

本课题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强调实践性研究。而目前,普通中小学微写作研究内容比较全面,既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践性研究,这为中职微写作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中职微写作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中职微写作教学应当消除为升学而写作的功利性,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为未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中职微写作研究还有许多空白,比如中职微写作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作用,教学内容如何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衔接,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与学情相呼应等等。

总之,改变中职写作教学现状,使中职写作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是在中职学校大力推行微写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本课题研究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篇5: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规范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所谈论的文献,必须是论文中实际涉及到的文献。这些文献最终必须在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出现。如果论文中实际参考的文献数量较多,可以抽取其中较重要的文献来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字数要求20xx字-3000字之间。

二、格式要求

页面设置的格式要求与论文格式的要求一致。A4页面,页边距均为2.5厘米,正文小四号字,宋体。段落行距设为最小值,段前段后设为0行。文献综述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或汉语,任选一种。

三、文献综述样例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 XX①

1030X20xxXX X XXX 指导老师:XXX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xx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xx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xx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①根据学院06级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论文中署名行中的专业名称统一如下:“英语”、“日语”

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2.2国内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2.1有效性的定义与概念

随着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论研究者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者“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有效性”(黄小平,20xx)。有些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刘立明,20xx)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文森,20xx)

2.2.2关于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赫斯特通过课堂研究认为,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有三: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教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9]长期研究课堂的美国专家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其中,教师能否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指标。王鉴博士认为,有效教学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这里的发展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首先,学生的发展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即要实现教育的三维目标,教育要实现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其次,学生的发展既是指当前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2.2.3实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篇6: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火力发电厂是我国最主要的烟尘排放源, 也是烟尘污染问题治理的重点。火 电厂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及废渣, 这三大污染物排放量大, 对环境危 害和影响非常大;另外,火电厂生产性粉尘 73%以上为呼吸性粉尘,对人体危害 很大,防治不利就会导致人患肺病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当今, 中国仍然是煤烟型 污染国家,煤烟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火电厂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SO2、NOx 等、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烟尘、粉尘等。这些气体和悬浮物不仅对大气有一定的 污染,还会给周围的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给他们的健康也带来很大的危害, 对于 火电厂烟尘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现阶段, 我国燃煤电厂多采用电除尘技术、布 袋除尘技术、和水膜除尘等除尘技术。

第一章 除尘的背景及意义 1.1 我国的大气污染来源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5%,中国大气污染 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 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 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199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已达 209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目前已有 62.3%的城市,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保障人 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

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 ,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人群在 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 程度之严重;城市总悬浮颗粒物超标普遍, 1998年,全国城市年平均浓度达到 289微克 /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发 达国家 50年代初的水平, 但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与其 60年代末期的公害泛滥时期 相近,特别是冬季采暖期更为突出。在全国 640个城市中, 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 级标准的不到 1%,国内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均在世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 20个城市之列。一些城市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 水平,如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很可能出现重大烟雾事件。

1.2火电厂烟气除尘的重要性

我国的火力发电厂燃料主要以煤为主, 普遍采用悬浮燃烧方式。煤中的可燃 成分 C、H、O、N、S 等元素与空气中的氧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以碳与氢释放 出的热能最高;硫释放的热能较少;氧是助燃的;氮燃烧时吸热。因此从能量的 角度看,有用的元素是 C 和 H , S 虽可获得一点能量,但燃烧产物 SO2与 NOx 一 样是污染物。矿物质燃烧后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渣中。通过烟囱进入大气的 主要污染物有粉尘、硫和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及碳氢氧化物等。粉尘被人吸 入呼吸道后进入肺部,损害肺功能,引起肺病;粉尘飘浮到植物上,覆盖在绿色 植物叶子上,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氧气减少。尘粒本身是酸性物质,严 重影响植物生长。硫氮氧化物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损害呼吸系统,易得急、慢性 支气管炎,浓度高时, 还会得肺气肿而死亡。这些气体作用到植物上与植物表面 的水膜反应成酸,腐蚀植物,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甚至枯死。氮氧化合物还能破

坏臭氧层,进行光化反应,形成光化烟雾,污染大气。一氧化碳能使血液凝固, 危害极大。二氧化碳浓度高了也会使人感觉难受。大量的带热气体排入大气是全 球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室效应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它不仅使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既 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生活环境。

随着工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 向周围空间排放的灰尘和污染物大幅度增 加。对作业环境和大气保护来说,主要污染物是烟气。因此必须进行除尘,特别 是将排烟中的微尘清除下来,以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造成危害。

第二章 除尘的方法 2.1 水膜除尘

水膜除尘器采用天然花岗岩麻石加工的砌块, 砌筑成的脱硫除尘设备。主要 有麻石水膜除尘器(立式的和(卧式的。麻石是花岗岩的一种,属于天然石 材,具有硬度高、耐磨损、耐风化、耐腐蚀的特点,用麻石砌块砌筑的除尘器, 经久耐用、搞酸雾腐蚀、寿命长、易维护,此点优于钢制除尘设备麻石除尘器属 于湿式除尘设备, 将除尘循环水配制成碱性液, 即可同时实现除尘和脱硫的功能, 此点优于干式除尘设备。

目前改进型的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 增加了文丘里进口, 加快锅炉尾气进入 除尘器时的速度和湿度;增加了旋流柱和旋流板, 加快了筒体内气体旋转速度的 离心作用;增加了副塔结构,降低尾气湿度,提高脱硫除尘效率,减少尾气对引 风机的腐蚀。

2.1.1水膜除尘器技术要求: ①除尘效率:>99%;②脱硫效率:≥ 85%;

③烟尘排放浓度:<100 mg/m3;④ 装置总阻力:<800pa;⑤碱液 PH 值:11~12.6;⑥ 排放烟气含湿率:≤ 6.5 %: 2.1.2水膜除尘器系统图:

图 1水膜除尘器系统图

2.1.3 水膜除尘器工作原理: 含尘气流通过烟道进入文丘里管,在喉部的入口将水均匀地喷入烟气中,高速的烟气将水溶 化成细小的水滴。在这个过程烟气中的灰料被湿润,使它的重量加大而有利于离心分离,在 高速呈紊流状态中,由于水滴与尘粒的差别较大,它们的速度差也较大,这样灰粒与水滴就 发生了碰撞凝聚,尤其是粒经细小的灰尘料可以被水滴水容,这些都为灰料的分离做好充分 准备,此后进入主筒。主筒是一个圆形筒体,水从除尘器上部的溢流槽进入主筒,使整个圆 筒内壁形成一层水膜从上而下流动,烟气由筒体下部切向进入,在筒体旋转上升,含尘气体 在离心力作用下始终与筒壁面的水膜发生摩擦,这样含尘气体被水膜湿润,尘粒随水流到除 尘器底部,从排水口排走,在桶底部设有水封 槽以防止烟气从底部排出,除尘后的废水由 底部流入沉淀池,沉淀中和以循环使用,净化后的气体,通过主筒上部锥体部分进行脱水处 理进入副筒后再进行沉降,分离脱水后,净化后的烟气通过副筒下部排入引风机,完成整个 工作过程。2.2 布袋除尘 2.3 ××× 第三章 ××× 3.1 ××× 3.2 ××× 参考文献 [1] [2] [3] 6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及页面设置要求 ● ● ● ● ● 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字,行居中; 二级及以下标题小四黑体字,左对齐; 正文小四号宋体字,1.5 倍行间距; 图、表

及公式按章编号,如:图 2.1、表 2.1; 图、表标题五号宋体字,标题居中,图、表中的字约为小五号宋体字; 示例如下: 输 入 电 路 光 接 受 器 件 控 制 电 路 VD:发光二极管 VT:双向晶闸管 VD VT 图 2.9 固态继电器内部结构框图 表 1.2 廉金属热电偶测温范围及允许误差 热电偶分度号 K 等级 度范围(℃)--℃或或

-允差

℃或

℃或

℃或

--℃或

--1.5℃或℃或

篇7: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写作规范

M(Monograph)——专著

C(Collected papers)——论文集

N(Newspaper articles)——报纸文章

J(Journal)期刊文章

D(Dissertation)—学位论文

R(Report)——报告

S(Standardization)——标准

P(Patent literature)——专利。

(二)常用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1、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2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23.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8.

[4] 孙家广,杨长青. 计算机图形学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6-2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类型标识符].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2-18.

[6]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 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28(3):249-252.

3、论文集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7]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5、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9】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18~19.

6、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0】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21~33.

7、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类型标识符“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 [类型标识符“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11】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1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集出版社,1979.158~189.

8、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9、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类型标识符-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4】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10、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型标识符S].

篇8:综述的写作格式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 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前言, 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正文, 是综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 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 是在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 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自己的看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篇9: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一、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Parsons)提出来的。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这种职业指导原则为帕森斯模式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特质因素论的模式与方法深深影响着职业指导的实施,后来发展的各种理论也都深受其影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而只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忽视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而仅强调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的机械匹配等。

二、心理动力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职业指导理论开始重视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动力论。这种理论将人-职匹配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职业满足”而非“胜任”上。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ordin)、纳奇曼(Nachmann)、施加(Segai)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作具有升华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若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将选择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又可免除焦虑的职业。也就是说,心理动力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综合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结果。在职业辅导中,心理动力论对个体的需要及个体可能因一些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困扰,特别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探索功能。

三、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L·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其基本原则包括:职业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延伸,比如影响个人职业决定的职业兴趣、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一种反映;相同职业的从事者,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发展史,他们对于各种情景和问题的反应也大致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这种理论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被辅导者得到一组测验的结果后,可借助一些较明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职业或生涯探索,因而有利于引导个体走向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探索过程。

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以发展心理学作为基础,综合差异心理学、自我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理论的有关原理,研究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E·Ginzberg)和舒伯(D·E·Super)。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年龄、经历和教育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弥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不足,特别是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的阶段性,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指导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并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些观点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行与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这种理论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发展时,对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等职业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不够;二是对如何提高个体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不够。

五、职业决策理论

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职业更迭频繁,职业的要求日益复杂化,职业的专业界限也日益模糊。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还要培养决策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伽勒特(Gelatt·H)等人的“决策论”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对各种信息的掌握情形,包括对职业环境,自己的人格特性、技能、体能、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等,以及对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可能的结果、对不同结果之间相对偏好的程度、评估技巧、评估标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职业决定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从以上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一,职业指导的目标从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向“职业满足”拓展。

第二,就业指导的形态从静态的就业指导转向动态的生涯辅导。

第三,就业指导的功能从“鉴定、分流与安置”转向“培养自我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5-168.

王珍,张树桂等.职业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3.

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61~62.

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8.

篇10: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生态旅游农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及对农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农业新兴起来。生态旅游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是国内外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和促进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共同热点。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是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农业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生态旅游农业专业术语主要是休闲农业,还有些概念相近的术语,有观光休闲农业、观光农场、乡村旅游等。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人士主要从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关系、生态旅游农业的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生态旅游农业的管理模式、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研究

旅游局认为,休闲农业(Agritourism)是农场多种经营的一种形式,特色在于农场主积极地为旅游者提供膳宿等旅游服务,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是保护农地及农村生活免受城市化的吞噬。Deborah et al.(2005)从消费者和需求的角度定义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参观农业耕作、栽培、园艺或农业经营的活动,其目的是娱乐、教育或亲自体验农业劳动。” 2005)则从生产者和供给角度进行定义:“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农业经营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的一种接待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和农业活动相联系。”

(1990)认为,观光农场(Farm tourism)是农民以所有者的身份积极与小型旅游企业合作的一种经营形式。(1983)认为,休闲农场在欧洲由来已久,近年来其作为旅游资源和农村社区利润来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观光农场是基于农场的生产、接待、娱乐设施而开展观光或度假活动,旅游者可以在农场里尽情享受农村生活。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生态旅游农业研究毕业论文及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式及论文下

篇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崔建军

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毕业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文献综述的写作则是毕业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开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本文拟就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个人的若干思考。

一、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而言,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综述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位论文写作的水平。极端些说,没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献综述部分要澄清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部分主要是继承,是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的规律。文献综述是复述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实质上也是显示作者自己的读书量。一篇论文若没有必要的文献综述部分很难发表;一篇学位论文没有相应的文献综述部分一般质量较低,也难逃肤浅的命运。

2.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决定的。

道理很简单,主要是: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人前赴后继的开拓和努力才能薪火相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也不可能覆盖全领域”。正是因为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和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决定了真正有价值的学位论文的开放性和文献综述写作的必要性。

3.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并为自己的后继研究构建论文创新的平台。空前绝后的题目或许有,但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即使空前绝后的题目也要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灵感。当然,既“空前”又“绝后”的题目缺乏普适性,也没有多少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

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以下写作原则:

1.“5W”写作原则。“5W”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原则,也就是可检索性原则。具体地说即按照什么人(Who)、什么时候(When)、在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What)的写作方式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则。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应该让读者能够查阅并迅速找到文献的源头,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遵循“5W”文献写作原则有利于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学术积累。现今流行于我国经济学界的许多所谓的文献综述是不规范的,比如“弗里德曼(1968)提出了„„”、“诺斯(1963)构建了„„”等等。这种转述性的文献综述毫无价值可言。因为读者阅读文献综述后仍然很难把握作者所依据的文献是什么。严格地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没有继承性,也没有开放性,于学术研究无补。

2.经典性原则。文献综述应坚持经典性写作原则。所谓经典性写作原则是指文献综述的内容应该是所研究领域的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学术“圈外人”的某些片言只语。一般来说,每个研究课题都有其所在领域独有的经典文献。作者必须熟悉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3.“文献树”原则。“文献树”原则也就是“学术谱系”原则。作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系统梳理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必须采用历史方法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和“由宽到窄”的“文献树”原则进行。只有这样,方可理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为自己的后继研究建立进一步创新的平台。

4.“顶天立地”原则。“顶天立地”原则的“顶天”要求作者从理论继承上逼近学术前沿;“立地”则要求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进一步讲,所谓“天”就是研究问题所要求的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所谓“地”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顶天立地”就是要求有的放矢,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理论之“矢”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的”。

5.单数原则。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一篇与之相匹配的文献综述,这就是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单数原则。学位论文写作中不需要也不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平行的文献综述。理由很简单,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集中研究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甚或某一个学术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通俗些说,就是栽一棵“树”只需要一个与所栽之树相匹配的“树坑”,栽一棵“树”挖两个“树坑”不但多余,而且无用。

三、文献综述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文献综述的写作而言,主要是: 1.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如果真是这样,其解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是“空前绝后”的;二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没有任何人研究。前一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后一种可能反证了作者的选题缺乏研究意义。2.简单罗列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有文献综述,但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毛病。比如,有的文献综述中仅列示出A说,B说,C说,D说等等,而后却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读者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能够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简单地说,这种文献综述写作严重违犯文献综述的“文献树”写作原则。

3.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学位论文虽有文献综述,但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缺乏权威性和经典性的算不上学术文献的所谓文献。比如研究货币政策问题,若不综述凯恩斯、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弗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人的论著,而开出另一系列人物的论著清单,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也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货币政策文献,其成果价值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我们列示权威人物的权威论著,并不是不尊重非权威人物。在学术研究中理所当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也只能坚持学术标准,而不能有学术标准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其中。

4.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此问题常见于当今比较时髦的“基于A的B研究”或“A时期的B研究”这种题目。本来,“基于A的B研究”和“A时期的B研究”这样的题目研究的研究重心是“B”而不是“A”,但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A”。显然,此种文献综述脱题了。比如,“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这一题目,作者的研究中心应当是“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时期”或“通货紧缩”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背景与环境,而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通货紧缩”,此种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当然是不匹配的。

5.多个文献综述并存。与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学位论文多个文献综述并存。这种文献综述写作违犯文献综述的“单数”写作原则。多个文献综述并存反映出作者选题的发散化和研究问题的不集中。比如,“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这一研究题目的写作中,作者既有货币政策方面的文献综述,也有金融市场方面的文献综述。这种文献综述写作难免顾此失彼。当然,这是选题问题了,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篇12: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1.内涵

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起点。

2.对象

由于与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数目常常十分巨大,因此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文章常常要找同类研究中权威的、优秀的文章,要找前沿的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文章。当然,资料分析应尽可能针对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实证研究(调查报告、访谈报告、实验研究)的结论,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人研究文章。

3.步骤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4.内容和方法

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特别是要分析该项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结论。

在撰写文献评论时,研究者应在此相关选题的杂志上阅读8—10篇文章(也可阅读市电大电子图书馆的电子杂志),然后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类等处理,特别要善于找出其优缺点,针对其所采取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进行批判,进而提出作者个人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以超越他人,确立作者本人研究的基点。

5.应注意的几点

①真实性:文献分析应尽可能针对第一手资料及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②全面性:不能仅凭一两篇文章就下结论;③针对性:不要把不相关的观点和资料罗列出来;④实效性:要以当前近期发表的资料为准。

6.在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写作结构中的位置

一般来说,参考文献综述(文献评论)应置于研究问题的后面,也就是说,它是在作者提出研究问题后,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和探讨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解决方法、途径、存在的不足等。

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员处理文献综述的位置有所不同。比如有的研究报告把文献综述单独列为它的一部分;有的研究报告把它和研究问题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部分。两种写作方式中,比较多的报告倾向于把它独立列为单独的一个部分。

为规范统一,现要求学生将“参考文献综述”这部分内容单独列开(另外单独一页),装订位置放置在目录后面。

篇13:综述的写作格式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 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前言, 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正文, 是综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 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 是在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 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自己的看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篇14: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一、目的和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一)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属教学实践环节,学生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完成。

2.每篇文献综述要求2 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近三年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2/3以上。

3.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A4纸),统一封面和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印发)。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归档资料;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本科生不能获得开题资格。

二、内容与特点

文献综述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原始文献资料,就与该选题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一种简要评述性论文。其特点包括:

(一)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二)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三)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总之,文献综述应论述选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文献综述切忌简单堆砌。

三、基本写作过程与格式要求

(一)基本写作过程

文献综述的一般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分析对比、草拟提纲和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

1.围绕选题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必须结合所学专业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因此,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本科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保持高度一致,本科生应根据选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1)查找文献

查找文献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2)阅读文献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2.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

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3.撰写设计报告(论文)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设计报告(论文)。通常,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再反复修改加工,直至最终定稿。

(二)格式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科生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正文撰写格式要求,一般应包括前言、主体、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1.引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1)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设计(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2)写作方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①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设计(论文)所涉及的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论文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②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应该强调“新”字,即虽然发展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应该介绍涉及设计(论文)专题方面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

③纵横结合式写法

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主反映,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3.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

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四、综述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述的内容避免资料的堆积

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如果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这样虽然洋洋大篇,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这是大忌。

因此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避免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一般认为,综述是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人员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把综述写成讲座最显著的特征是,文章中夹带大量的基础知识性的内容,甚至把教科书上的图表也搬了过来,文章冗长而深度不足。

因此综述的写作应在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提炼原始文献中的科研信息,从理论和机制的高度上进行分析归纳。

(二)文献的引用

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文献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参考文献的时间性要求

尽量少用早期文献(5年前,甚至更多年前的),若文献偏旧,无须深入审阅,即给人以资料不新的感觉而留下不好的印象。事实上,科学在不断发展,对一项值得写出综述发表的课题,往往是重要课题或热点课题,其论文每年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而新文献又都是旧文献的发展,即新文献能涵盖旧文献;因此,一定要进行文献更新,大胆舍弃旧文献。

因此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最好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

2.文献的列示要求

一般要求综述、设计(论文)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例如:属于综述和论文的论点和论据出处的文献;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等。

避免直接使用摘要检索类文献,即二次文献甚至三次文献。阅读此类文献是一种快捷的途径,它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但若单用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文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3.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求

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4.关于所引用刊物的知名度问题

在国内外期刊族大家庭中,由于刊物的历史、办刊条件和实力以及地域等不同,不同刊物的知名度是有高下之分的。作为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应该是来自最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知名度高的刊物所报道的结果应该更具权威性,综述论文引用文献时应特别关注本专业较权威的刊物的动向。

五、评阅和存档

学生完成专业文献综述后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起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进行评阅并给出成绩。

教师应从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是否高度相关;参考文献数量是否充足;观点是否明确;格式是否规范;能否反映当前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能否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等方面进行评阅。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于以学校名义在正式出版的报纸期刊(有CN号)上发表的文献综述可评定为优秀。

学生应独立完成专业文献综述,不得剽窃或相互抄袭,如有发现,成绩按零分记,并且开题报告不予通过。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由设计(论文)评阅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标准评分;文献综述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必须按规定重做。

上一篇:处长任职表态发言下一篇:学生座谈会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