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4-08-17

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选9篇)

篇1: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淖党发【2012】10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

意见

各村、各站所党支部、社区党总支:

为进一步加强全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根据****委、县政府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创建“平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总体要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及自治区、地区、县《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为依据,坚

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群防群治”的方针,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为目标,以推进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规范化、社会化为重点,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长效机制,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为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总体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镇综治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以边防派出所为主体,以群防群治为依托,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构筑起多层面、多形式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全面覆盖、多层次、全时空、全方面的治安防控体系。

通过努力,力争使我镇达到“四个明显增强”、“四个有效遏制”、“四个明显提高”。“四个明显增强”即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明显增强;化解矛盾纠纷、消除矛盾隐患的能力明显加强;全社会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四个有效遏制”即偷牛盗马、入室盗窃和治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校园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因矛盾纠纷而引发的破坏农业生产秩序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矿山、交通、消防安全事故得到有效的遏制。“四个明显提高”即“平安****”创建的群众参与率明显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明显提高;群众对治安满意率明显提高;群众对政法队伍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党委书记任主任,综治办、边防派出所、司法所、土管、林业、团委、妇联、人武部等部门负责人为中心成员。按“主体不变、分工负责、整体联动、充分结合、方便群众、讲求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中心统一领导和部署辖区综治、维稳工作;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统一协调处理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统一归档综治、维稳工作资料和案卷。中心建立每月一次的议事和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通报会,实行考评、记实制度。

(二)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商场有护场队,校有护校队,集镇村有巡逻队,并充分发挥作用。

1、护场队、护校队要做到看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人。

2、以政法干部为主,并抽调镇机关、民兵和各站所干部组成集镇夜间巡逻队,定期不定期对街面、主要交通主干线进行巡逻和喊夜。凡抽到的单位无条件服从安排,不服从安排的单位,取消其年终评优资格,对单位负责人不予考核,已安排参加巡逻的干部,无故缺旷一次扣工资50元,连续缺旷三次者,年终考核评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3、每村抽调10名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正派的自己又有摩托车的年轻人组成村治安应急小分队。

4、以行政村为单位,继续巩固和完善“户户联防”,坚持轮流巡逻、值班守夜制度。因“户户联防”工作抓不积极导致辖区内发生偷牛盗马、入室盗窃案件的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三)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制订治安防范方案,制作村治安防范草图,特别要制定预防偷牛盗马行动预案,控制偷牛盗马案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偷牛盗马案件,村与村之间要互通信息,在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地段设卡堵截,绝不让犯罪分子逃逸。

(四)建立镇、村纵向和村与村之间信息网络。同时,派出所在治安乱点安插线人,形成信息明暗两条线,并对信息员进行培训。

(五)建立镇综治办、司法所和派出所查访工作制度。每月至少深入各村委会一次,检查指导工作,了解村情民意,掌 握治安情况,解决处理问题,为民排忧解难,防患未然,维护稳定。

(六)以派出所、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村级人口管理联络站,掌握常住、暂住及流动人口和“四类”人口情况。调整充实完善村委会的调解、治保、帮教组织,进一步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方面的工作。

(七)搞好摸底调查,加强对两劳人员及有劣迹青少年的管理监控。组织发动群众举报线索,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对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并积极协助破案的,视其贡献程度奖励200-2000元。

(八)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控。

(九)截源堵流,加强阵地控制,截断销赃渠道,加强对金银首饰加工点、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站等场所和行业的控制,堵死销赃渠道。

(十)加强对中小学校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学校治安管理。

(十一)建立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包村制度。

并将工作实际与年终考核挂起钩来。

(十二)积极开展进村入户“访民情、问党风、听民意”活动,倾听群众对治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群众宣传创建“平安****”、“平安村”、“平安家庭”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和要求、方法与步骤。同时,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发放《告知书》,让群众进一步了解防火、防盗、防骗知识,以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十三)加强与周边的协作,积极与周边乡镇建立周边联防,共同构建强有力的边界联防组织,建立边界联防治安值班哨卡和治安信息员,互通信息。加强指导,抓好防范巡逻,建立边界治安防范长效工作机制,充分整合边界联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抓共管。对治安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要密切配合,共同拦截和打击罪犯。成立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加强对周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监控力度,消除不稳定因素。同时,加强边界群众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搞好团结,共谋和谐发展。

中共****委员会

二○一二年四月五日

主题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意见

中共****委员会2012年4月5日

篇2: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促进我镇经济建设,结合我镇关于《XXX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1、总体要求

我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群防群治”的方针,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为目标,以推进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规范化、社会化为重点,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长效机制,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为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总体目标

进一步落实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镇综治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以派出所为主体,以群防群治为依托,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构筑起多层面、多形式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全面覆盖、多层次、全时

空、全方面的治安防控体系。

通过努力,力争使我镇达到“四个明显增强”: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明显增强;化解矛盾纠纷、消除矛盾隐患的能力明显加强;全社会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四个有效遏制”:偷牛盗马、入室盗窃和治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校园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因矛盾纠纷而引发的破坏农业生产秩序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矿山、交通、消防安全事故得到有效的遏制。“四个明显提高”:即“平安坪塘、和谐坪塘”创建的群众参与率明显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明显提高;群众对治安满意率明显提高;群众对政法队伍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建立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党委书记任主任,综治办、XXX派出所、XXX司法所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中心成员。按“主体不变、分工负责、整体联动、充分结合、方便群众、讲求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中心统一领导和部署辖区综治、维稳工作;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统一协调处理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统一归档综治、维稳工作资料和案卷。中心建立每月一次的议事和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通报会,实行考评、记实制度。

2、进一步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商场有保安队,校有护校队,集镇村有巡逻队,并充分发挥作用。

(1)保安队、护校队要做到看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人。

(2)以政法干部为主,并抽调镇机关、民兵和各站所干部组成集镇夜间巡逻队,不定期对街面、主要交通主干线进行巡逻和喊夜。凡抽到的单位无条件服从安排,不服从安排的单位,取消其年终评优资格,对单位负责人不予考核,已安排参加巡逻的干部,无故缺旷一次扣工资50元,连续缺旷三次者,年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

(3)以行政村为单位,继续巩固和完善“户户联防”,坚持轮流巡逻、值班守夜制度。因“户户联防”工作抓不积极导致辖区内发生偷牛盗马、入室盗窃案件的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3、各村根据本辖区实际,制订相应的治安防范方案,特别要制定预防偷牛盗马行动预案,控制偷牛盗马案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偷牛盗马案件,村与村之间要互通信息,在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地段设卡堵截,绝不让犯罪分子逃逸。

4、建立镇、(社区)村纵向和村与村(社区)之间信息网络。同时,派出所在治安乱点安插线人,形成信息明暗两条线,并对信息员进行培训。

5、建立镇综治办、司法所和派出所查访工作制度。每月至少深入各村委会一次,检查指导工作,了解村情民意,掌 握治安情况,解决处理问题,为民排忧解难,防患未然,维护稳定。

6、以派出所、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村级人口管理联络站,掌握常住、暂住及流动人口和“四类”人口情况。调整充实完善村委会的调解、治保、帮教组织,进一步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方面的工作。

7、搞好摸底调查,加强对两劳人员及有劣迹青少年的管理监控。组织发动群众举报线索,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对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并积极协助破案的,视其贡献程度奖励。

8、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控。

9、截源堵流,加强阵地控制,截断销赃渠道,加强对金银首饰加工点、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站等场所和特种行业的控制,堵死销赃渠道。

10、加强对中小学校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学校治安管理。

11、建立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包村制度。并将工作实际与年终考核挂起钩来。

12、积极开展进村入户“访民情、问党风、听民意”活动,倾听群众对治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群众宣传创建“平安坪塘”、“平安社区(村)”、“平安家庭”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和要求、方法与步骤。

13、加强与周边的协作,积极与周边乡镇建立周边联防,共同构建强有力的边界联防组织,建立边界联防治安值班哨卡和治安信息员,互通信息。加强指导,抓好防范巡逻,建立边界治安防范长效工作机制,充分整合边界联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抓共管。对治安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要密切配合,共同拦截和打击罪犯。成立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加强对周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监控力度,消除不稳定因素。同时,加强边界群众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搞好团结,共谋和谐发展。

篇3: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特别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 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服务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 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 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经国务院同意,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从我国国情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长远建设出发, 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 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 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 主要目标。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 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乡村医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较好保障, 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 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明确乡村医生功能任务

(三) 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 (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 下同) 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四) 合理配置乡村医生。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 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 合理配置乡村医生, 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

三、加强乡村医生管理

(五) 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 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要严格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要求, 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人员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具体办法。

(六) 规范乡村医生业务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 规范开展乡村医生考核。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 由乡镇卫生院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乡村医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

四、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

(八) 加强继续教育。各地要按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2011—2020年) 》要求, 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 (卫生) 院校 (含中医药院校) 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 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

(九) 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

五、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十) 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在同等条件下, 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聘用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十一) 规范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各地要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 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 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 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六、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十二) 开展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 探索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或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 (含全科医生) 和乡村医生组成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 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并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 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 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 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 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十三) 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 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考试大纲, 统一组织, 单独命题, 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七、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

(十四) 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各地要综合考虑乡村医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本, 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保障乡村医生合理的收入水平。

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根据核定的任务量和考核结果, 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在2014年和2015年将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的基础上, 未来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 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 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要通过设立一般诊疗费等措施, 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在综合考虑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 科学测算确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 原则上不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 并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对于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 要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 给予定额补助。定额补助标准由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乡村医生人数核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 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

(十五)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对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 地方财政要适当增加补助。

八、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政策

(十六) 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各地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 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 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十七) 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 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确有需要的, 村卫生室可以返聘乡村医生继续执业。

九、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

(十八) 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各地要依托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 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 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加快信息化建设, 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 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

(十九) 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可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 不断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 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统筹考虑。各省 (区、市) 要在2015年3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并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十一) 落实资金投入。县级人民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和省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予以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 确保专款专用, 不得截留、挪用、挤占。

(二十二) 开展督导检查。各地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 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和通报机制, 确保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得到落实。

2015年3月6日

篇4: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长效化;标准化;规范化;效率化

目前河北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企业失业职工及下岗人员的增加,对就业、经济环境、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影响。要想促使充分就业,根本途径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带动就业需求,政府承担起促进就业的职能,并且不断创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而逐渐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

一、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2009年河北省组织开展了“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春风送岗”、“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活动,“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3.3万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春风送岗活动”促进近15万农民工就业。通过落实“2009京冀人力资源洽谈会”协议和促进农民工返城,已有48.8万人进京就业。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17.7万人;组织创业培训2.7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亿元,直接扶持7361人创业,带动2.3万余人就业。

二、当前河北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形势和任务

(一)公共就业服务将承担更为繁重的促进就业工作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要提供基础的公益性就业服务。二是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其就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着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工作任务。四是各类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人数集中,零就业家庭不断产生,残疾人就业依然困难,就业援助工作更为艰巨。五是在劳动力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短缺和劳动者就业难并存,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服务和供需匹配服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现状难以适应促进就业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实现均等。与城市相比,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很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的短缺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服务项目单一,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信息化手段落后等问题突出。

三、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现“四化”发展

(一)公共就业服务实现“长效化”

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河北省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的协调发展。

1.推行就业目标管理制。加强对我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目标管理制,这一制度的核心重点应围绕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分解、制订年度、中期、远景等阶段性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实现绩效挂钩,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2.完善促进就业的五项制度。重点完善免费服务制度、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就业援助制度、专项服务制度以及信息服务制度。在组织实施中,突出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3.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依据《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建设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正常运转。

(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

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硬、软件的建设上应实现标准统一。包括机构、场地、设施、职能、人员、名称、标识、制度及工作软件推广安装等,各个城市应统筹规划指导。

2.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规范统一。省级、市级、县(市、区)级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服务场地面积应达到一定标准。县级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应设“一台五区”:咨询服务台、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和失业保险经办区。

3.公共就业服务窗口服务设备配置标准。设备配置应坚持实用、适用、节约原则。

4.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业务流程要统一标准。内容包括业务办理项目、办理依据、办理时间、办理时限、办理流程及联系地址和方式。

(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规范化”

1.公共就业服务窗口要实现规范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推行业务事项办理公开制、业务办理一次性告知制和业务限时办结制。要做到服务主动、举止文明、仪表端庄、廉洁自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

2.公共就业服务窗口管理制度。要遵守作息制度;遵守工作程序,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按程序逐级进行;讲究工作质量,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讲求工作效率。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效率化”

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奖惩办法,改善和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总之,要解决好广大劳动者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这是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就业服务工作要点[Z].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10.

[2]河北经济年鉴[Z].河北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5: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篇6: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6号 【发布日期】2008-01-07 【生效日期】2008-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闽政办〔2008〕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精神,加快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闽政〔2004〕10号)、《福建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级单位任务分解表》(闽政办〔2005〕3号)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17号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结合闽政〔2004〕10号和闽政办〔2005〕3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基础工作,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确保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尚未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设区市和省级单位,要抓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省信用办和省监察厅要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快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包括企业法人、中介机构、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下同)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支持省政府特许经营的省企业征信机构及时对全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公开的企业信息进行征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必须依法披露,并在监管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征信机构的征信调查、信息征集、资信评级、催收欠款、咨询培训和研究报告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改善财务结构,实现信用增级,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公信力,改善自身贷款条件,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和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制定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适应我省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授信范围和监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我省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孵化服务。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行业协会信用建设,各行业协会、商会要牵头制定行业的信用建设规划和行规行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会员的诚实守信行为进行表彰,对会员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帮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为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使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此项工作由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扩大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覆盖面,当前要继续推进经济鉴证类和律师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同时要将劳动服务、婚姻、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列入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范围。要抓好中介机构信用的基础建设工作,健全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相关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开展信用检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管理、营销活动和宣传推介行为,促进中介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服务。此项工作由省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三)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和实施我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推进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相关部门拥有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提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面,实现依法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评估、披露、奖惩体系。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一)推进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业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系统,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健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推进税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金税”系统建设,完善与提升纳税人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收信用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运用省国税局、地税局集中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数据资源优势和第三方信息共享资源,加强税收信用产品的加工与处理,规范开展纳税信用评定,并通过分级、分类、属地管理方式,实施对A级信用等级的激励优惠,对B级信用等级的辅导宣传,对C级、D级重点监控和动态管理措施,促进纳税人增强税收信用意识。依法开展欠税公告,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此项工作由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三)完善工商合同守信管理体系。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健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考核标准,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的信用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企业增强合同守信意识。此项工作由省工商局负责。

(四)完善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依托“金质”等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推进企业产品电子监管网建设,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制定质量信用分类办法,构建质量信用信息网络,收集信用记录,评定质量信用类型,实施分类监管,建立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此项工作由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福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按照《福建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省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此项工作由省食安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五)开展价格信用管理工作。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单位信用管理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公示价格诚信承诺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价格信用建设单位辅导工作,对于价格信用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但在价格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的单位,通过培训辅导加以完善。开展价格信用等级认证工作,对申请企业的价格信用能力进行确认。此项工作由省物价局负责。

(六)完善商务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加快“福建省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我省商务领域信用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信用信息,建立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和机制,并应用信用约束手段,实行商务领域信用分类管理。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法定职能,制定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健全对本行业管理对象信用分类监管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办法,以及奖惩的制度与措施。此项工作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八)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实现联合监管。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省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依法逐步将工商、税务、质监、物价等部门各自拥有的本省信用管理数据库通过“数字福建”政务网进行相连,使政府各职能部门采集的监管对象信用信息能够互联共享,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九)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市场联防机制,制定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法规,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通过推行行政性、监管性、市场性、社会性、司法性等五类失信制裁联防机制,对失信主体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同时,要相应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简化手续、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此项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四、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推进信用法规建设。省各牵头责任部门应加快起草、推动出台有关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法规,使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出台的《福建省加快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工作意见》,明确培育信用需求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带头使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信用产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引导各类主体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降低交易风险。

(三)推动和规范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扩大信用产品及服务种类,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信用服务行业要规范运作、适度竞争、限制垄断、优化服务,切实提高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尽快出台我省信用服务行业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建立相关准入、管理、奖惩、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规则、自身不讲信用的信用服务机构,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损失的,要清退出信用服务行业,并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四)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各级宣传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舆论宣传、职业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信用管理基础知识普及活动。积极组织好“公民道德宣传日”、“百城万店无假货”、“质量月”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把“诚信兴商”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引导各类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一月七日

篇7: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更好的服务株洲,奉献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完善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现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居民提供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目标,弘扬志愿精神,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株洲和谐社区建设。

二、主要内容

1、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要在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志愿者工作,引导广大居民和单位、企业职工以及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要通过招募,使大批真正有志愿服务意愿的人员集聚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来,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站、工作室、文体团队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2.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志愿服务的项目化是志愿者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坚持“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确定社区宣讲、市容环境、平安建设、助老帮困、便民利民等一批适合街道、社区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各社区志愿者工作站要全力设计出1个以上符合本区域特色的服务项目,对于优秀项目和实施效果较好的项目,要予以奖励并推广。

3、积极培养志愿者骨干队伍。一方面,要选拔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志愿者承担组织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有条件的,通过争取党政支持,招聘社区志工,从事志愿服务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动员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或志愿者培训工作,发挥其专长,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4、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志愿者服务站每年对志愿者提供服务时间进行统计、认定,对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考评。探索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讲授工作技能与方法,提高志愿者的素养和能力。

5、规范志愿者组织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服务站档案,建立志愿者工作台帐,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有活动开展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新闻)、评比表彰记录。

要明确服务对象,建立服务对象名册。活动开展后,志愿者服务信息及时记录到志愿者注册登记证。

6、发展志愿服务伙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对于热心公益事业,愿意以团队形式参与志愿服务的驻街道(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要本着平等合作、和谐共建的原则,采取单位注册的办法,建立志愿伙伴关系。通过合作,为社区志愿服务争取资金、物质、场地、宣传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各个系统志愿者组织要与所辖街道、社区之间建立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伙伴关系,以单位名义积极参与集中性的社区志愿服务。

7、加大志愿者组织的表彰力度。要加大对优秀志愿者服务站的表彰,加大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表彰力度。同时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将对优秀项目、优秀服务站、优秀志愿者进行全区的经验交流,加强宣传、推广。

三、工作要求

1、充分重视,加强协调。全市区区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在夯实志愿者组织基础、深化志愿者行动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争取党政和相关部门支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为志愿者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

2、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市志愿者协会将统一编制志愿服务工作站建设指导资料、志愿者培训手册,制订规范统一的志愿者注册招募、使用、日常管理、表彰等制度。各个街道、社区志

愿者组织也要抓好制度的拟定和推广,各系统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大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志愿者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市志愿者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城市四区团委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2-3个做示范点,先在示范点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好,做一个样板出来,然后在全区在全市进行经验推广。

4、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敢于开拓和创新,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社会化招募和社会化运作新模式,切实发挥志愿者服务站在和谐株洲建设中的作用。

篇8: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等措施逐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若干意见》还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时间表”,提到应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据《人民日报》)

篇9: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等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户籍制度发生的深刻变化,离休干部安置和居住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落实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

离休干部易地安置是指干部离休后,本人要求回原籍或配偶所在地,经组织批准、联系,对离休干部进行跨省、市、县的安置。易地居住是指干部离休后自行办理户口迁移,跨省、市、县长期居住。

二、易地安置离休干部

(一)政治待遇方面

1、原单位要切实在政治上重视和关心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积极主动地协助接收安置单位落实好他们的各项政治待遇。经常性地通过各种形式向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通报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情况,使他们了解原地区、原单位的新变化、新面貌。

2、各级组织、老干部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应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利用出差、开会等机会,就近顺道走访看望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对省内跨市、县安置的离休干部,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对跨省安置的离休干部至少每两年走访慰问一次。

3、接收安置单位对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要与本地区、本单位同职、同条件的离休干部一样同等对待,按规定落实好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到定期召开座谈会,按规定组织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项目,定期走访慰问等。

4、接收安置单位要将易地安置的党员离休干部编入党的组织,保证他们按规定参加组织活动;回农村安置的党员离休干部,也要就近编入乡(镇)或村党支部(党小组),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党组织生活。

5、接收安置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老年大学,为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参加活动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生活待遇方面

1、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离休费、按政策规定享受的各项生活补贴以及原单位发放给老同志的各种福利,原单位要按时足额寄发,并承担邮寄费。离休费如有变动,要及时作出说明。

2、关于地方性补贴的执行标准问题。凡已签定《安置协议》予以明确的,要继续按《安置协议》执行。《安置协议》未明确或未签《安置协议》的,根据国家人事部离退休司《人退司函(1992)5号》“可由其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酌定”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原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3、关于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医药费问题。对享受公费医疗的,按我省省级公费医疗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对参加医药费单独统筹的,按照各地医保经办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对回农村安置的,各地各部门要按规定保证这部分老同志的医疗待遇得到落实。

4、各地、各部门对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在医疗保健上应与本地、本部门同职级离休干部一样,享受门诊、住院优先的待遇。

5、各地、各部门要为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办理《老年优待证》等,保证这些老同志同样享受我省的有关社会优待和服务。

6、切实保障各项经费的落实和管理。原单位要按《安置协议》及时将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管理费拨付给接收地区(单位),不得拖欠。凡接收安置外省、市、县离休干部的单位,也可按《安置协议》中规定的或通过协商的办法向离休干部原单位收取管理费。

7、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去世,原单位一定要派人前往安置地协助接收单位妥善处理其后事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报告;外地安置在当地的离休干部去世,当地老干部部门应及时与离休干部原单位联系,并主动协助其家属妥善处理好后事。

三、易地居住离休干部

1、易地居住离休干部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对易地居住离休干部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各单位应积极帮助他们就近就地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党员的应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就近的代管单位或社区,以便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关于他们的医疗问题,可参照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有关规定办理,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便利。

2、对于出国定居的离休干部按劳动人事部、国务院侨务办、中国银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获准出国定居的退休、退职人员待遇问题的通知》(劳人劳[1982]4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四、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基本情况资料管理制度。各级老干部部门,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含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要建立有关基本情况档案资料,掌握好离休干部本人和家庭的有关情况。

2、联系制度。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原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加强与接收单位以及离休干部本人的联系,及时了解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和学习、思想、身体等状况,认真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接收安置单位也应经常与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原单位保持联系,通报老同志的有关情况。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原单位和接受单位要及时给予关心、照顾。

3、检查汇报制度。各级老干部部门每年在进行目标考核时,要把易地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年终总结老干部工作时,要向党委、政府汇报易地安置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五、关于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工作的其他问题

1、对原单位属改制或破产企业的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各地各部门应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江西省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赣办字[2006]8号)要求,妥善落实好他们的接收管理单位。接收管理单位要主动与原企业联系,承接好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2、今后,干部离休后一般不再办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易地安置。凡过去已办理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原则上不再进行第二次安置。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上一篇:中心学校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安排5则范文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