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2024-08-16

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共10篇)

篇1: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认识除法 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任意分一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特点,从而认识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分,初步学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2.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操作,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可爱的小猴形象图(边出示边讲)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呀?有一天,这只小猴找到一片桃林,里面的桃子可多了,它高兴极了,连忙摘了几个,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它又选了六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准备带回家,给它的好朋友们分享,那么这6个桃可以分成几堆?该怎样分呢?

二、操作探索

1.认识平均分

(1)让学生用6个圆片代替桃任意地分一分(2)交流分法 分成1个和5个 分成2个和4个 分成3个和3个 分成3堆,每堆2个 分成6堆,每堆1个 分成1个,2个,3个 „„

(3)质疑:小猴想把这6个桃分给几个小伙伴品尝,你觉得哪几种分法比较公平?为什么?

(4)指出: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深化平均分

(1)小黑板出示:“想想做做”1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2)完成P30“试一试”

出示: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A 动手操作,学生用圆片代桃分一分

B 小组交流

C 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说它是平均分。

三、学习分法

1.学习“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1)出示情景图,引出问题: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学生独立分一分

(3)交流:指名上黑板分一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4)小结: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2.巩固“每几个一份”的分法。(1)完成P31“试一试”

(2)师生合作:师说分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并填空。(3)指名口答,及时纠正。

四、拓展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2、3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练习P12 2.拓展:有十个三角形

篇2: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拿出数学课本提问:课本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指着课本的边问学生:这个是长方形的什么?(板书:边)用手摸一摸,说说看,边是怎么样的?(直直的)再请你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数给大家看一看。

提问:那你知道正方形有几条边吗?出示正方形,请一名学生数一数。谈话:正因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所以我们给他们取个共同的名字叫——四边形。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吗?

生: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在学生的定义后面打“?”)我们先来看一组图形。

同桌交流,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哪些图形不是四边形? 集体讨论:

a.有一条边是弯曲的。提问:它是四边形吗?(不是,因为边要是直直的)

b.重点讨论没有围起来的图形。提问: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它是四边形,因为它有四条边。生2:它不是四边形,因为它没有围起来。

师小结:它的确不是四边形,因为它没有围起来。所以四边形除了有四条边之外,还应该要围起来,是封闭的。那刚才你们说的这句话就应该改一改了。指名学生重新给四边形下定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小结:看来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只要它有四条边,而且是封闭的,它就是四边形。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图形(出示一些五边形和六边形,用磁石吸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类。分好后让他说说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师:你们能试着给他们取个名字吗?(五边形,六边形)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图形有五条边,这些有六条边)

师:你能照着四边形的定义用一句话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五边形、六边形吗?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多边形(教师板书)。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那你能在身边的一些物体上找到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吗?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有一些图形,它们由几条边围成,是几边形呢?请你照样子写在图形里,再分类统计将结果填在表里。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教师先示范折一折,折成一个五边形。然后让学生每人拿出

长方形纸,照着教师的样子折出五边形。再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示意图折一折、填一填,说说折出的分别是几边形。最后选几个学生演示给同学看,大家进行评价。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在教科书上用直尺画一画,把每个图形分一分,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各个图形最少能分成几个三角形。4.想想做做第2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多边形,现在你能用小棒搭出多边形吗?我们先来搭一个四边形。理解“至少”:我们可以用四根、五根甚至六根小棒搭成一个四边形,那你想想三根小棒能搭吗?也就是说搭一个四边形至少要用四根小棒。提问: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搭一个六边形呢?

小结:通过用小棒搭图形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是几边形就最少需要几根小棒搭成)

四、全课总结

篇3: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认识角”一节的内容为例, 对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措施进行探讨, 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中的“角”, 指的是一种由一个端点与从该端点发射出的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平面图形, 站在构图的角度上而言, “角”是十分简单的, 但是从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言, “角”却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认识角”这一单元中, 对有关“角”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这一单元的内容看似较少, 但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讲, 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联系实际, 运用形象、具体的教学方式,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 使其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导入, 而创设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例如学习“认识角”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地区出现地震海啸之后的视频或图片, 然后说:“在发生海啸地震之后,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受灾的人们?”而帮助灾区的朋友就必须用到运输车运送各种资源, 此时,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运输车, 而这些运输车是运用各种平面图形 (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所构成的, 在运输车上有一个由三角形与木棒所组成的旗子, 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 在桌面上摆出小旗的形状, 之后再要求学生将旗杆去掉, 最后对着剩下的图形问学生:“同学们认识这个图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角。”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

二、预留空间, 实现思维的转化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等智力因素水平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的接受速度与理解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思维转换迅速, 而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时比较慢, 在思维转换上也比较慢。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维空间, 特别是在教师提问后, 更应当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进而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倘若学生还没有准备好, 而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这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紧张的心理, 进而无法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 进行正常地思考。比如在“认识角”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问:“如果角的两条线都变粗, 那么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角度变大、变小, 还是角度不变?”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低段的学生, 其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直观地认识, 而在短时间内是直观认识转变到理性的分析上, 这种思维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依据问题难易程度, 且结合学生实际的思维特征,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 让其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

三、大胆质疑, 活跃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 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使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思考, 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手段有许多, 质疑就是的其中一种。正所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紧张、害怕以及畏难等心理, 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 教师应当对提出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比如在“认识角”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出用剪刀将正方形四个角中的一个角剪掉, 且提问:“同学们, 现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此时, 学生可能会回答“三个角”, 教师则说:“也可能是五个角。”也许有的同学会在台下质疑, 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 大胆地将疑问提出来, 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探讨。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思维随之被调动起来。

综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各种知识给学生, 同时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学习水平, 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 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 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及各种机会,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 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篇4: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上半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 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

小朋友们正在看图书,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会列乘法算式算一算?

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乘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1.教学4×2的竖式。

(1)试一试:你会列竖式吗?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写的。

(2)提问:你能说说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

(3)讨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格式相同,计算符号不同,计算时用乘法口诀算。2.试一试:5×7。(1)独立完成。

(2)选择几种写法,辩一辩:哪种写法正确?

(3)交流:写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小结:写乘法竖式时,也要数位对齐,积的个位要与乘数的个位对齐。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独立完成,校对。

2.要想用竖式计算得又对又快,就应该熟练地背乘法口诀,从“一一得一背到七七四十九”。(同桌、指名、集体背)

3.出示卡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

4.“想想做做”3,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交流。

5.“想想做做”4,独立完成。

说说:填空时想的是哪句口诀?是怎样想到这句口诀的? 6.补充练习:出示图(旧教材第57页第6题)。

提问: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每辆车限坐2人”是什么意思?想一想:7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写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篇5: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材简析:

本课时内容(课本第59--60页)——认识线段,是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是下定义。教材通过认识线段的两个特征,生活中找线段,折出线段,画出线段等内容,层次清晰,丰富学生对线段的体验,多方面增强对线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念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学好这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画出线段,正确数出并连出线段条数。

2、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借助工具学会画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根任意长的毛线或绳子,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注意听,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弯弯一根线,拉直成线段,线段什么样?大家仔细看:线段是直的,还带两个小端点!

孩子们,既然线段这么有趣,我们赶快来了解它,进入今天的开心学习时间吧!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及其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观察后再拿起来同桌之间比比谁的毛线长,谁的短。

学生观察后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孩子们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结果,然后是怎样比的?

生1:我看到毛线放在桌子上是弯曲的,拿起来比的时候拉直了。

生2:我们是把毛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就比较出来了。

师:(边说边操作)大家说的都非常棒,像老师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大家两手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的名字叫线段的端点。线段可以用图形“段的端点。

(3)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说说线段的特征。

(4)师改变手中毛线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线段和它的位置没有关系。

2、动手折线段

在日常生活中,直尺、课本、黑板、课桌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大家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对折,看一下。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比较,交流把自己的折法,师适时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线段不仅是有长短的,后面我们还会学习到测量它的长度。

3、动手画线段

师(师示范,生模仿)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点,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工具把它画在纸上吗?

”来表示,两头的短竖线表示线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是怎样画的。

师小结: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当然除了用直尺,还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工具,像三角板,文具盒,课本的边缘等。在画的时候先把工具放平,按紧,铅笔尖紧挨工具的一边,记得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哦!

三、方法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60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图形略)

小结: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摆放没有关系。

第2题: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里。(图形略)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

第3题: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两点是端点。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孩子们,回忆一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60页第4、5两题

第4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线段?

第5题: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

端点

认识线段

直的

端点有长有短

教学设计评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

宋 玉 秀

篇6: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篇7:苏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一、通过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1)出示跳绳和拔河的情景图。师: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那请问跳绳的绳子和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沿绳子画出曲(直)线)

跳绳甩出的绳子是弯的,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是直的。

(2)毛线由曲变直。

A请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B你有办法把它变直吗?请你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C(屏幕出示)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学生齐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D追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问: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放开一只手)现在毛线怎么了?(弯了)要让毛线再变直必须怎么样?(捏住线的两头把它拉紧)现在绳子又怎么样了?(直了)

(屏幕出示两手拉出的线段)对,一定要两头都捏住拉紧,(边说边标示出)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学生读一遍。

追问:请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请大家拉出一条线段,同桌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端点在哪儿。

3、感受不同方向的线段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竖起来)问:看,线直吗?可以看成线段吗?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斜着放,问:这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会把手中的线段变变方向吗?自己试一试。

4、感受线段有长有短。

师:老师手里的线段和他手里的线段比,有什么不同吗?对,线段有长有短。你也拉出一条线段跟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的长、谁的短?

那你有办法让老师手里的这一段变得再长一些吗?你来做做看。问:你是怎么做的?

那你们能再把你们手中的线段变短一些吗?试试看。

师:我们两只手捏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得越开,这条线段就越怎样?反过来呢?对了,线段有长有短,(板书:有长短)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5、抽象出线段的图形。

A、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那么线段画出来是怎样的呢?瞧,(屏幕移出线段)教师边指边说:直的,线段的两个端点是怎样表示出来呀?对,在它的两头点上一个点或画一条短短的线,表示出线段的两个端点。

瞧,这就是表示线段的图形。闭上眼睛把它输进脑子里。

B、(演示变化线段的长短)问:瞧,这条线段比刚才的那条(长、短)。

C、(演示变换线段的位置)问: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6、小结线段的特征。

那学到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呢?

老师这儿有首儿歌送给大家,出示儿歌:小小线段直又直,一头一尾两端点,有长有短可以量。齐读。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辨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形,哪些是线段,用手势表示。不是的说说为什么?

2、找线段。

A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这个好朋友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请看。(电脑出示:学校建筑物上找线段)师边解说边标注:XX的边可以看做是线段。

B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在你的身边有线段吗?谁先找到了?请你指指看。

C对呀,小朋友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

三、画线段。

1、尝试画

那你会把线段画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拿出纸,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画法。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还可以怎么画?

在画线段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3、再次画

请你听了提醒后再画一条和刚才方向不同的线段,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请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对方的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4、你还能用其他工具帮助画线段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这些工具都有直直的边)

5、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画线段,比如,我们每次作业最后要画什么?

还有画线段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看,工匠们要在墙上做出这样的隔板,他是怎样解决的呢?请看。(放录像)他先定好高度,再从墨斗里拉出有墨的线,两头拉直了,一弹,在墙上弹出一条线段了。瞧,他们可真聪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学好数学。

四、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数线段。

A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请看,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

B汇报时:请你来指一指?(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说明: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C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那么有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

2、折线段

(1)(取出长方形纸)长方形纸上有线段吗?有几条?在哪里?

(2)那现在请你拿出你的长方形纸随便折一下,打开看看,纸上有线段了吗?在哪里?

(实物投影出示)对,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3)你还能折出一条比刚才那条短的线段吗?试试看。(实物投影出示)

(4)下面请同桌两人各自折一条线段,然后两人再比比折出两条线段的长短。

3、由点连线

(1)连结两点画线段。

(黑板上画上两个点)问:连接这两个点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小结: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有三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一下,能画出什么图形?请你在老师给的作业纸上画画看。

问,你们画成的是什么图形?投影学生作品。

师问:你是哪两个点连成了线段?

指出:上面这个点和下面的左边的点连成了一条线段,和下面右边的一个点也连成了一条线段。

(3)那想想这样四点,连结每两点最多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呢?快动手试试看。

(先画出过第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接着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4)那想想这样的五个点,连结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又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动手试试。

(依次用不同颜色画出4+3+2+1条线段)

五、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叫线段,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延伸

篇8: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白纸。

3、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答对问题才可)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将毛线“请”到黑板上,并尝试画出,这就叫做线段。(板书)

(4)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5)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总结: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1)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2)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四、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

五、扩展思维,奠定基础

比一比谁长谁短(其实一样长)

篇9: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认识几分之一

胜利镇瓦垅小学

刘雅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7-8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辨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数的概念,经历几分之一形成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建构分数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

2、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 1 的分数大小,能具体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比、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1教学难点:理解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的分数意2义拓展延伸。

突破方法:课件演示、折纸与涂色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ppt。

学生: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圆形纸片,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有两位好朋友参加了一次郊游活动(课件出示情景图),他们带了哪些好吃的东西?

1、理解“平均分”

提问:把这些食品分给这两个好朋友,你会怎样分? 预设: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半个、二分之一、一半。

【板书预设:

1、如果说出半个、一半、,则板书半个;

2、如果又说出分数二分之一,则板书二分之一,同时确认半个就是二分之一。】 追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小结:每人“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将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揭示分数

揭题预设①:如果板书是半个,追问学生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揭题预设②:如果板书二分之一,直接揭题。揭题:像1是这种数,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21)2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说明:紧扣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从观察教材图,分享食物开始,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都能用整数2和1表示,当平均分1个蛋糕为2份时,得到半个,从而引出不能用整数表示得数,揭示课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即通过平均分而得到的数。】

二、经历过程,认识分数

1.结合动画感受1。2(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蛋糕的完整过程。(动画演示:平均分蛋糕的过程。)

(2)要求:看着这个分蛋糕过程,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在小组里先互相说一说。教师在学生自主说的过程中,对学生说的不完整、不科学地地方进行及时引导。(3)操作:你们现在会分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自己来分一分吧。(4)小结: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蛋糕的2、结合书写理解1。21。2(1)介绍:其实,分数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板书:分数线 分母 分子)

(2)示范书写:用尺子跟老师在本子上书写

1。2明确: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3)结合图想一想,1的每个部分表示什么? 2明确:设计分数时为了强调是平均分的,所以特意用“-”来特别表示。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4)你们现在会写分数了吗?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书空(5)课件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读出这些分数。211(1)刚才我们通过分蛋糕认识了,现在请大家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并且用

221斜线表示(课件同时出现要求),并用笔标出它的。

21。

23、实践活动:折出正方形纸片的 学生涂色作品。

(2)学生展示作品同时,并说出方法。说说

1是怎么来的。2(你为什么要对折?空白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课件出示: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这么多的折法(课件出示),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1份都是它的。)

21呢?(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那么每一

24、巩固提升。

(1)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

1?(课件出示图片)41示表?(课件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回答问题。

1明确:分数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三、动手操作,比较分数大小

用和之前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出来的11(1)选出和(课件出示)

241比较大小。211和,再和之前所表示48(2)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1(3)和他们比较呢?你发现了什么?

811表示的是哪一部分?呢? 24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明确几分之一的意义。

2、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4题,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拓展思维,培养数感。

4、拓展延伸:下面的图让你想到什么分数?

五、总结反思,谈谈收获

1、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举例说一说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

读作:二分之一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孩子从认识整数 1>1>1 248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联系生活,自然引入

教材以野餐的场景,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对于主题图我们的定位在生活中的事与物,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要想分的公平,必须要进行平

均分。当分到一个蛋糕时,怎样切才能是平均分?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形成教学契机,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孩子提出了很多表示一半地方法,但由于部分孩子有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很快就会1表示。

2二、直观操作,深刻感知几分之一 有孩子提出用分数通过三次的折纸活动以及探究、讨论,加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一,最后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我在教材有限的资源上给予了一定地扩充和加深。比如当学生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比如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也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后发现规律,得出答案。

三、教学注意点

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知识起点,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1已有所了解,教师此时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的学生22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使预设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10:2017苏教版数学二上《认识线段》教学设计5.doc

教学内容

4.《夕阳真美》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6.《火红的枫叶》7.古诗两首 练习3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学习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5.通过课文解读,激发学生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6.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8.通过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教学时间

4.夕阳真美 2课时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课时 6.火红的枫叶 2课时 7.古诗两首 2课时 练习3 2课时

4.夕阳真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图片展示感知夕阳美。3.通过动作熟知部分词语意思。教学重难点: 通过通读课文,可以有感情朗读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柳堤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实践观察时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以学定教,自然导入课题,不仅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还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检查复习

游戏:摘云朵

合作复习

开火车读生字

4.看录像,听范读

5.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把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巩固,孩子们学得开心,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范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学生通过细看录像中的景象,静听课文的范读,能清晰的掌握每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情景,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拐杖”。】

(三)有感情地朗读,激活画面。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1.老师也非常喜欢课文的第2自然段,注意听老师读,待会儿请同学们给我评评?

2.师生评价。

3.轻声读读这段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些什么?

4.指导朗读。

A: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读这句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时太阳的样子像什么?

师:这时的光已经不再刺眼,我们能很清楚地看着太阳,你看到的和课文里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样的呢!真会想象。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这句话。

B: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

(1)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小手比画比画?(2)大伙评评,到底谁比画的是连绵起伏的山?为什么?

(3)(手势表示)对,一个接着一个,一起一落,这就是“连绵起伏”。

师:你在哪儿也见过“连绵起伏”的山呢?(放课件:广西连绵起伏的山)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1

5.美美地把这一段课文读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创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引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2.那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课文,你还有别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3.学生反馈。

4.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5.展示成果。

句式联系: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

火红的天空十分壮美。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6.有感情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品味第5自然段。

1.(放课件: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仅夕阳红了,爷爷奶奶的脸也红了,他们的心更红了呢!{板书:更红)我们祝愿他们的生活也像夕阳一样地美好、幸福。

2.如果你就是课文里的这个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回归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夕阳真美》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表白,摒弃了以往归纳、升华中心的生硬,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教学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理解“连绵起伏、壮丽、灿烂等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连绵起伏、壮丽、灿烂等生字词;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来感受夕阳落山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夕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夕阳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赞美夕阳,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么美的课文,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回归板书,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回归板书,总结全文)日落任从容,余辉照晓丛。山河多壮丽,人老心更红。

2.美丽的夕阳,曾令无数人陶醉,进而为它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走近夕阳,更多地了解它吧!同学们上上网,网上的资料可多了,有你喜欢的资料,可以动手抄写下来。

3.若有时间,课堂交流展示,若无时间,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的放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尴尬。】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课文,收集关于夕阳的资料和图片朗读课文3遍 巩固练习:补充习题

拓展练习:陪父母看夕阳,收集关于夕阳美景的词语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4.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教学重难点

识字、并在田字格里正确地写字;朗读、背诵诗歌。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2.学写生字。

3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教学重难点:

识字、并在田字格里正确地写字。仔细观察、练习说话。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4.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本课8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说话。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练习课文内容及自身体验,激发学生爱心。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质疑: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吗,可以说说。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课文,查有关盲人资料。巩固练习:补充习题

拓展练习:开展“学会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板书设计

6.火红的枫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个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板书课题:火红的枫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

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每个句子读通顺。自己练习朗读,不会念或难念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也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能使你更快读好这篇课文。

2、正音。分自然段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评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一句最难读,哪一句就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检查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检测:

(1)课件出示生字,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师:我们来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学生比赛读。)

(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火 今 而 比

2、动动脑,说一说你怎样写好生字。

3、动动手,写一写生字。(教师范写两个。)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 tiān jié bái huǒ hóng()()()sòng gěi bǐ yì bǐ()()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朝霞(zhāo cháo)记得(de děi)以为(wéi wèi)玫瑰(guī gui)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字词。

二、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出示学习小提示:

1、看图,读课文,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说一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

(三)汇报学习情况。

1、看图1,读课文1-3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⑵指导朗读。

⑶出示句子: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模仿说一句话。⑷填一填:

(火)红(金)黄(蔚)蓝(洁)白 火红的________ 金黄的________ 蔚蓝的________ 洁白的________

2、看图2,读课文4-6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找到枫叶后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⑵指导朗读。

⑶想一想小朋友会在贺卡上写些什么内容?

⑷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 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呢?

3、小结:一片小小的枫叶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几句的温馨的话语表达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贴 洁 送)写时要注意哪一笔?用什么方法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他们?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书写。课堂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例:许多 许许多多

认真 ____()____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扩词 拓展练习:

1、背诵古诗《山行》。

2、做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板书设计 火红的枫叶

我 → 找火红的枫叶 → 做贺卡 → 爱老师

7.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重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品味“红胜火”,“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等语言,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中,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一、赏春谈春,趣入课时。

1、师谈话导入,生自由吟诵写春的诗、词、文章。

2、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对江南的感受。

3、揭题。

二、巧妙识“词”,审题设疑。

1、“忆江南”是词的题目吗?还是词的什么?【认识词牌】

2、“忆江南”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忆江南”是什么意思?猜猜作者会忆江南的什么?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1)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小组读议:作者回忆了江南的什么?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分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为什么如此引人?(学生自由谈体会)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 】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的理解?

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五、审题设疑,初读感知。

1、“渔歌子”是词的什么?

2、理解“渔歌子”。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4)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5)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6)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父?

六、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设问:词中的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 【引导讨论:(1)江南的春雨是怎么样的?

(2)渔翁身临其境有什么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体会雨中的景色。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簌簌地下着,薄雾迷朦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的几只白鹭。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的鳜鱼长得正肥。江中飘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3、学生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六、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这首词与《忆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一.导课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板书: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3.开火车认读生字。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二)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四野:周围,四面八方。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露出,呈现。】

(三)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3)指名说诗意。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朗读古诗两首,预习字词 巩固练习:背诵古诗两首 扩展练习:搜关于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敕勒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景:天空 草原 牧草 牛羊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练习3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教学重点

学习用音序查字典,熟记成语古文,学会问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教学重难点:

1.会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2.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并明白成语和句子的意

一、教学学和用。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三、教学练习。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词语只任选一个说一句话。2.在生活实践只学会问路。

一、教学写字有方。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熟知单立人的写法(2)出示人的演变过程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二、教学说说写写。

1、审题。

2、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4、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三、教学口语交际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他向老师问路。

2、他向路人问路。

3、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者? 作业设计

课前练习:预习练习3 拓展练习:练习用音序查字典查下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上一篇:税源分类实施意见09.02.2下一篇:中石油职称英语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