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2024-08-12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精选8篇)

篇1: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文传 张申慧号 22

浅析贝多芬

文传 张申慧 2

2号

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4/4拍子 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Thalberg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说完月光曲,再来说一说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精一地崇高青窝在“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它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最后,当胜利和欢乐 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

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人了忘我的境界。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在命运交响曲里,贝多芬通过对人生光明的歌颂,表现出他自已的高贵人 格。有评论家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

篇2: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作曲 艺术创造 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1

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钢琴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大公三重奏》;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等都非常著名。他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喜欢贝多芬,不单单是喜欢他,更是敬佩。喜欢他的作品,更是喜欢和敬佩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当知道贝多芬先生在失聪后人继续创作,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潦倒失聪之时,并没有因为这致命的挫折而放弃他毕生追求和挚爱的音乐事业!他愈挫愈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贝多芬正式上天选中的人,所以他是失聪了,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是音乐历史上甚至艺术界历史上的丰碑。【参考文献】

篇3: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一、音乐鉴赏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一) 发散和集合思维。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 可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挥,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音乐鉴赏中学生聆听一首音乐作品的本身就带有其固定的情境, 但是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需要学生在聆听时发挥自己的想象, 为音乐赋予自身所理解的价值,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运用。而所谓的集合思维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需要将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价值集合在脑中, 形成统一的鉴赏思维, 从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的形象。

(二) 逻辑和形象思维。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时, 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表达, 然后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 学生可亲自去感受音乐作品, 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新的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说是一种逻辑思维。此外在音乐鉴赏中每一个乐曲都表现着一个不同场景, 学生通过鉴赏就像亲自深入到现场情境之中, 并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场景, 这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 这些都需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音乐鉴赏是怎样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一) 开发智力。人类记忆和智力能力的发挥主要来自右脑, 通过音乐鉴赏学生需要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旋律特点等形式, 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想象, 这无疑不促进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大脑的思维活动, 可以使右脑脑细胞的活动速度提升, 从而提高学生智力, 让学生在智力提升的基础上,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 激发想象力。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情趣的审美活动, 每一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旋律、活动、场景都不尽相同, 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体验乐曲的情感的同时, 想象曲作者在乐曲中赋予的活动场景, 在音乐鉴赏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愈加明显, 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 想象的活动愈加自由, 所以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 诱发创作灵感。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作品上的感受, 更是一种在音乐作品中得到音乐素养升华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五线谱之后, 在聆听音乐作品时,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和情感的共鸣, 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乐曲旋律, 这是音乐鉴赏更高层次的表达, 也就是说音乐鉴赏实际上可以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让学生在音符的组合中, 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

三、如何更加有效的在音乐鉴赏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 选择乐曲内容, 通过直观的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选择曲目进行鉴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曲目有着不同情感表达, 但是还存在一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曲目, 学生听了之后不知所云;一些乐曲虽然表面听起来很欢快, 但是实际上表达的情感缺失悲伤的。这样的作品对于仅具备基本音乐素养的学生而言较难以理解, 所以在教师在选择曲目是应该注重活用教材, 利用多样的音乐表现工具, 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快慢和强弱, 并能在作品的欣赏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钢琴弹奏, 就能够深刻地表现曲作者贝多芬不屈服命运, 悲壮慷慨的情感, 学生可以在乐曲中直观地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对作者生平的记忆, 更好地走进曲作者的心中, 感受作品的旋律和背后的情感表达。

(二) 创设情境, 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恢宏, 或轻柔, 或美妙动听, 或悲壮慷慨, 这些都与曲目的旋律表现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音乐鉴赏时有时很难抓住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 不能深入了解旋律, 这样就不可能在头脑中发挥自己对作品的想象力。基于此参与体验式的情境创设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在事先了解曲目背景的情况下, 更能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首先教师在给学生呈现一个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 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之前,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与作品相符的图文情境, 让学生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情境下, 心中先产生情感的风暴, 观看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可以更加了解作品, 更能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想象,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三) 注重启发, 通过层层设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靠自己就能解决的, 一些学生对音乐作品并不是很感兴趣, 在音乐鉴赏中也总是处于“神游”状态, 基于此, 在作品的鉴赏中, 教师应该转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是只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然后回答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提升他们深入作品研究, 发现知识以及把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最好的支撑手段就是层层设问, 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思考中, 形成“头脑风暴”。例如在欣赏阿炳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这部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问题进行作品的鉴赏,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鉴赏的过程中, 集中精力投入到作品的旋律和情感中去。鉴赏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找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 并对不对的回答进行阐述, 随后教师可以然学生回答这首乐曲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回答完毕后, 教师就可以深入讲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曲目始终流露出了曲作者阿炳一位盲艺人饱尝人间疾苦的情感, 用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彰显了中国二胡艺术的魅力。这样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深入讲解中, 更好地体会作品。

四、结语

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过程, 学生在作品的鉴赏中首先通过情感的共鸣,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情景想象, 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场景。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学生创造思维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能力。

摘要:在国家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 人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 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一个重要能力。在课程改革发展的背景下, 音乐作为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挥, 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音乐鉴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面出发, 阐述音乐鉴赏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分析如何更加有效地在音乐鉴赏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手段,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袁萧玉.高中音乐鉴赏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音乐大观, 2013, (7) :150-150.

[2]张敏.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改革[J].音乐时空, 2014, (2) :191-191, 154.

[3]李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J].艺术品鉴, 2015, (1) :229-229.

篇4:浅谈如何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关键词:音乐  鉴赏  曲式

一、遵循音乐教学规律

任何学生的个人发展或知识的学习,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也应遵循如此“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进行教学时,应将知识内容串联,实现“线性知识结构”的建立。要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一个最为适当的知识模块分类法则。通俗的讲,音乐鉴赏课可以按照年代、流派进行模块分类展开教学,例如: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等.可以按照乐曲体裁分类进行教学。例如:民族管弦乐合奏、交响曲、组曲、室内乐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法,即按照曲式结构进行知识模块的分类。

首先,以简单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为基础,为学生建立曲式结构的概念;其次,进行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民族多段体等架构的学习,展开教学;再次,进行较高难度的大型曲式结构教学,如奏鸣曲式结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最后,通过复习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其科学性体现在由“最简单”到“最复杂”,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

针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环节,从第一到第四阶梯式进行。

(一)曲式结构概念。由于整体教学知识模块按曲式结构进行分类,因此放在教学首位,例如,单三部曲式“A+B+A”、回旋曲式“A+B+A+C+A+……”以及该曲式结构的特征。为学生解决某一曲式类型“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为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基础。

(二)代表曲目的作曲家和创作背景。在学习曲式结构概念之后,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乐曲展开教学,讲解该曲目的作曲及创作背景。在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鉴赏曲目的选择。在曲目选择上,教师应选择能够普遍接触到的、易分析的经典曲目。如复三部曲式结构,可以选择:《拉德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进行教学;变奏曲式结构的教学,可以选择:《鳟鱼钢琴五重奏》《在中亚细亚草原》等曲目。除此之外,还可适当插入一些具典型音乐形象、特征,且与课程内容主题相近的曲目,如:《野蜂飞舞》《荒山之夜》等,用这样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三)乐曲体裁。当具体讲到某一曲式结构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将内容延伸至乐曲体裁。通过乐曲体裁的学习,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乐曲体裁包括:交响曲、进行曲、室内乐、组曲、圆舞曲、奏鸣曲、幻想曲、民乐合奏等。如体裁室内乐的教学,可以从室内乐的概念、起源、常见形式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四)乐曲结构及内容分析。此环节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学生对乐曲曲式结构的掌握、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感的体验,在这一环节集中进行。如在进行“变奏曲式结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时,将乐曲“A+A1+A2+A3+A4+A5+A6”六次变奏拆解,逐个进行分析。其中,第一变奏A1乐段,由钢琴主奏旋律,小提琴声部演奏一连串的6连音,整段音乐充满欢快、无忧的情感,描绘了鳟鱼在河水中游动的欢快景象;第二变奏A2乐段,中提琴演奏主旋律,欢快音乐的背后由中提琴暗淡、忧伤的音色进行衬托,预示接下来的故事有不详的事情即将发生。依次类推,完成整个曲目的欣赏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

音乐鉴赏课在高等教育学府通常以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种形式出现。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在PPT课件、音频文件及少量视频文件的支持下,辅以讲解就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一门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艺术素质良莠不齐,运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处理就会显得被动。这时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件中少放置音频,多放置视频文件,用音乐视频为非音乐专业学生传达更多、更为直观的信息。除聆听音乐之外,在视频中还可观察到整体乐队配置、民族西洋乐器、乐队指挥风格等,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篇5:小提琴音乐鉴赏之贝多芬 2

摘要: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本文介绍了《命运交响曲》的基本信息,简明地表述我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和认识。它简明阐述命运交响曲各个章节给人的音乐感受。关键词:小提琴、音乐、欣赏、命运、贝多芬、恢弘、力量

引言: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在经过小提琴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以下是我在课外时间欣赏《命运交响曲》后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一、创作背景

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

二、音乐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人了忘我的境界。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

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三、结束语:

篇6: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一个大音乐家失去了听力,就像鱼儿失去了水一样,是致命的打击,可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创作的高峰就是在这期间。标志着作曲家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的作品—《第二交响曲》以崭新的面貌突破了古典交响乐的风格,形成贝多芬创作的特征。继此作品之后,又有钢琴奏鸣曲《热情》,交响曲《命运》等一大批作品涌现。

他没有被击倒,反而顽强地站起来了!其实,看似致命的打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了知难而退了。像贝多芬这样遭受了打击仍然屹立不倒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如霍金,身患不治之症却仍然用大脑去思考,研究出了轰动世界的理论,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再如张海迪,身患重病,高位截瘫,她仍努力学习,成为了著名的翻译家。他们都受到了命运的重创,却仍顽强拼搏,最终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与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篇7: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鉴赏

————音乐欣赏选修论文

在静静的波恩,有个去了一次就会留下拂之不去记忆的地方,那就是莱茵河西岸大桥下波恩小巷20号,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故居。

这里靠近莱茵河中段,两岸景色典雅清秀。站在西岸眺望东南,七岭山层峦叠翠,白云缭绕,山峦古堡时隐时现,在碧绿的莱茵河映衬下,景色越发迷人。据说贝多芬常在河边远眺凝神,浮想联翩。

故居称不上讲究,但不失古色古香。门口挂着用德文花字体写的“贝多芬故居”的一块牌子。庭院里的手压抽水机、酿制葡萄酒的工具和盛酒的大木桶,都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幢假三层小楼已于1898年辟为故居博物馆。如今一二层楼设有七个展室,陈列着贝多芬的洗礼证书、家史资料;他用过的钢琴、提琴、助听器原物;他写的大批乐曲手稿以及备受后人猜测的三封无收信人名的情书复制品。这些手稿因岁月沧桑而有些发黄,但手书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音符,依然像贝多芬的乐曲一样狂飙疾起,气势磅礴,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沿着曲折盘旋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第三层的一个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小房间。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就在这里呱呱坠地。房内靠墙立着贝多芬的半身雕像。他气宇轩昂,眼光饱含令人震慑的威力,头略右斜,仿佛正在捕捉动人心弦的音符。房内硬橡木地板已凹凸不平,那正是岁月流逝、瞻仰者数不胜数的见证。世界各地音乐“朝圣”者敬献于雕像前的花圈给矮小的房间平添异彩。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仆役”家庭,祖父是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合唱团歌手。祖父去世后,父亲酗酒,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刚4岁,其父就常于深夜酒醉归来时,把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练琴直到拂晓。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弹奏钢琴的天才,并从师于当时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及对位法,给他讲解前辈音乐大师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等的乐曲。贝多芬还曾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巨匠的名著,为日后的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帮助下,贝多芬12岁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1787年,他攒了点路费到维也纳从师莫扎特,因回波恩奔母丧仅学了两个月,但他的即兴演奏已给莫扎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断言:“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

莫扎特言中了。故居博物馆的展品表明,贝多芬后来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57个春秋创作了256部作品,其中有像《热情鸣奏曲》等许多传世佳作。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比任何前辈都更鲜明地揭示: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而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信守自己提出的“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的信条,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敌侵略的英勇斗争。他主张“应给世界以和平和完善的法律,不要再进行侵略”,音乐“要表现外界和内部的和平”。在音乐形式方面,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高了音乐的地位:音乐在18世纪曾被认为是低于文学和绘画的艺术;在他之后,再也不能说音乐只不过是“悦耳的艺术”了。

然而,更令参观者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战胜耳聋、成为乐圣的惊人毅力。他年轻时患有耳疾,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嘱》,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责任感的呼唤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作曲和演奏,写成了《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乐的光辉高峰。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在给他妹妹的信里曾谈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听过。”据讲解员介绍,《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奏空前成功,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习惯上对皇族出场也只用三次鼓掌表示敬意,直到警察出来干预,欢呼声才得以停息下来。

留连在贝多芬用过的样式古老的钢琴旁边,眼前仿佛呈现了贝多芬彻夜练琴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细流潺,悠扬流畅。据介绍,世界范围内人们演奏贝多芬乐曲,没有一分钟间断过。这简直是奇迹。

望着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朝圣”者,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从听觉完全失聪到成为举世公认的乐圣,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啊!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厄运低头,以其与厄运搏击的非凡人生奏响了气势恢弘的石破天惊的命运交响曲。它向世人昭示:人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命运的挑战,只有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敢于作出战胜自我的抉择,才能走上通向强者之路。

篇8:浅谈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英雄性

一、青少年时代是他创作英雄性主题的启蒙阶段

1781年贝多芬11岁, 参加了本地剧院乐队的工作, 遇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 从而便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这位良师聂耶费 (C.G.Neefel) , 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识的的指挥家, 而且还是一位倾向于启蒙运动的青年作曲家。贝多芬在聂耶费的教导下, 认真的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艾曼纽尔、巴赫的钢琴奏鸣曲等德国传统音乐, 并在思想上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1789年, 贝多芬19岁, 正式思想接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他接受了一些法国激进的启蒙学者的帮助, 激起了他对革命的热情, 创作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 借以表达他对自由、平等精神的向往。22岁时, 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 从事器乐、钢琴室内乐的创作。贝多芬在追求艺术的同时, 思想上也不断加深探索, 愈来愈注意社会问题, 尤其对法国革命的局势, 更感兴趣。1798年澳法建交后, 贝多芬利用给法国大使演奏音乐的机会, 进一步了解到法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不但直接接触到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 而且深深的爱上了这些生机勃勃、铿锵有力的音调。这个时期, 他的作曲及演奏风格已完全与当时的浮华、妩媚和艳丽风雅的宫廷风格大不相同。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活泼妩媚的苏珊娜, 而是勇敢的列奥诺赖;不再是诙谐灵敏的费加罗, 而是民族英雄哀格蒙特。他所创作的篇章, 不但描绘了英雄的生活与活动, 而且刻画了英雄的思想与心理侧面, 他的作品逐渐呈现出一种充面革命气息的英雄性、战斗性风格。

二、坚强性格的形成, 自觉的革命觉悟成为其创作英雄性主题的源泉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世家, 祖父是当地宫廷乐团的一个受人崇敬的乐长。其父是位男高音歌手, 性情暴躁, 平庸无奇。从祖父死后, 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在幼年时期就显露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其父把他训练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利用儿子的天才做摇钱树。所以从贝多芬4岁起, 就用打、骂等手段强制贝多芬一连几个小时用钢琴或小提琴做一些毫无规律的练习, 8岁时就在公众面前演奏, 但没有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轰动, 没有达到他父亲挣钱的目的, 于是其父更变本加厉地对其施加暴力。不幸的童年生活, 深深的影响了贝多芬的性格, 形成他坚强、高昂不去的个性, 以及崇高自由、渴望自由的心境, 这深深的影响着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创作。

“通过斗争, 取得胜利, 获得自由”是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逻辑。他是一位怀有革命自觉性的伟大艺术家。他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又说, “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他在音乐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形象。英雄人物的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等感受, 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贝多芬憧憬着社会上一切不合里的现象不复存在, 一切腐朽的社会制度被改革, 他这种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思想, 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扩大了乐曲的发展部, 显示部与发展部的比例是8:5, 如此规模宏大的发展部, 是交响曲有史以来罕见的篇章, 他以扩大的发展部来体现英雄的伟大形象是为了献给拿破仑而创作的。贝多芬起初把拿破仑看成是共和国理想的化身, 在作品中以希腊神话中巨人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把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崇敬和期盼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1804年5月, 当贝多芬完成第三交响曲后, 在总谱的扉页上题为《波拿巴》正准备将此作献给拿破仑的时候, 突然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 贝多芬大怒, 愤然抹去波拿巴三字, 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这一事实说明贝多芬具有真正的革命觉悟。

三、贝多芬创作中的英雄性是通过紧张的戏剧性手法来体现的

贝多芬所塑造的英雄具有顽强的意志、雄伟的气魄和思想家的头脑。英雄的内心是复杂的, 有时沉思, 有时幽默, 有时欢乐, 有时哀愁。各种各样形象的交织, 都具有生动的戏剧性。贝多芬的创作, 主题形象鲜明且多变化, 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中的“命运动机”, 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 有时激昂, 有时低沉, 有时沮丧, 有时神气。贝多芬着重运用两个对比性主题形象的交替与深刻变化, 是戏剧性达到自然化程度。他利用曲调线条的清晰与紧凑, 描写英雄粗旷、热情与庄重的性格;应用节奏频繁的变化、切分和休止的独到效果来描写英雄激烈战斗场面, 音调从最强到最弱的起伏 (ff—pp是贝多芬创立的) 来表现英雄内心的抽搐, 不协和和铉的大量应用、调性的反复转换等等, 都体现了贝多芬创作英雄形象的戏剧性构思。

上一篇: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下一篇:妇科科室院感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