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2024-08-11

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共18篇)

篇1: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

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

篇2: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02、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

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03、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

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04、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

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毛毛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05、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06、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07、对应

小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等,找相同、找关系的对应,是家长常给孩子布置的连线游戏。

除此以外,空间对应就比较欠缺。事实上,老师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个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根据排表找到自己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08、排序

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你就知道下面跟着的是三角形、圆形。

但是,还有另一种排序的能力是“第几”,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09、抽象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10、解决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它绝不像语言那样是用来背的,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过程最重要,结果不是最重要。

篇3: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思维能力,学生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是指人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 我们也可广义的理解为:数学思维是包括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统一性, 也包括思维主体的性格、意志、兴奋、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理论指出,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 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达到数学思维的优化, 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 学生思维动机, 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益处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孔子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更趋浓厚, 绝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给学生所能办到的, 而是要通过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 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自觉地吸取知识经验形成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从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经受困难的磨练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坚持不懈, 潜移默化,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拦路虎”就知道采用什么办法解决, 由此产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习时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 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提高运算能力。

学会了如何思维, 一旦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不会再“视而不见”, 只等教师讲;而会积极思考, 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解决, 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把运算视为一种技能, 并认为运算技能是通过反复运用法则, 多次合理练习形成的。合理运算并非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我们不妨追溯到小学算术来谈:在进行多项的两位数加法速算时, 常采用个位数、十位数分别凑十相加的方法。为什么要凑十?是因为考虑到通常的计数方法是十进位制的, 凑十的可行性是什么?是因为有加法的交换率和结合率作为依据。很明显即使是这一简单的运算, 也包含着如上所述的逻辑思维过程, 并且在数学的运算过程中, 步步都要进行严密推理, 否则运算出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种, 如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性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等。

1.重视概念学习,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 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获得正确的知识。然而, 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忽视了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误认为学数学只要会计算, 能理解就可以了, 而恰恰由此导致在解题时常常错误百出。

2.重视思维过程, 在反复的尝试中学会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把它称为“试误理论”, 人类的一切学习过程 (如发现新理论, 发明新技术, 掌握新技能) 都是一个反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反复的“试”, 并从中归纳出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我们要接受这种思维障碍, 并在解决这种思维障碍中学会如何思考, 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如何转换思维。这样在解题过程中, 经历思维挫折后, 逐渐地学会如何选择思维的起点, 开拓思路, 积累解题的经验和规律, 从而培养自身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 俗称思考方法不断优化, 使自己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 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等价交换, 培养发散思维。

对于某些数学问题, 以不同的观点去观察分析, 可以得到不同的等价问题,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从等价交换中, 我们可以更加明确一些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规律, 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区间交点问题等, 这也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 从而开阔解题思路。

三、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德”“思维品德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形式”, 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 思维品质差异是主要的差异。因此, 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 这也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更高要求

篇4: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稍微换一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创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死板的公式,而是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同时,课堂的教学方式也要尽可能地摆脱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采用分组学习,两两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作为教师,也要多多地鼓励学生敢于有疑问,不怕出现错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课堂上要解答一道关联二次函数,实际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固定的,首先要画出函数图形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解析。此时,作为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两种甚至多种方法来解此题,然后再逐一地验证其正确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知识,使整个课堂在一种探索的气氛中结束。

二、敢于接纳新思路

高中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很多高中教师往往会担心浪费时间去探寻解题思路,会直接告诉学生解题办法和思路,很显然,这样就很直接地限制了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思维。还是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去讲老一套的方法,禁锢了学生独有的思维路径。

在新的学习环境下,作为教师,要摒弃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接纳一些新的思路去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发扬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思想,取消传统解题的框架,发挥数学这一科目所独有的特性。

比如:一个新的数学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个公式,可以列出几道通俗易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地推理来慢慢地发现这个规律,最后再由教师做总结,总结出今天所学公式,这样学生不仅仅学得比较容易,最主要的是能把这个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再比如说,在解答关于抛物线的问题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在生活中看到、接触到的抛物线实例,从而引导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地去接触这个新知识。也就能让本身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

作为教师,理应帮助学生来缓解高中学习的压力,培养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种教学方式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的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多研究、多讨论,打造轻松、活泼、愉悦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王立志.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2011(3).

篇5: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3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运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自我评价,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进评价,了解内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帮助老师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领悟能力,给老师一个更直观的画面。

另外,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和老师讲解过程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轻松中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4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

在小结和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精心备课可以让课堂更主动地掌握在教师手中,知识脉络的清晰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每节课的内容多是零散的,理解难免有些片面,容易导致记忆的混乱和理解的不深刻。如何避免? 对学完的完整一节进行总结,是避免这种情形的有效办法。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板书设计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全册教材进行书目整理,制作提纲导图。这样的导图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既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又能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双向整合,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帮助。 在板书设计时,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线形的板书结构,用彩色粉笔勾勒“思维导图”,它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边讲边展示在黑板上,最终学生以知识块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这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便于学生参考、复习、记忆。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笔记效率

篇6: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篇7: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给与学生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8、4、3厘米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当选5、8、3厘米小棒时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一般为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根据初中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做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等。这时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探索。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求知欲,积极性就会提高,思维也就更活跃。教师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更有利于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心理,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选用引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仨,小和尚仨吃一个,正好吃完,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因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寻求解法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们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印象以及学好每一个小概念的意义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节课,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力的潜质,只是这种潜质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迸发出来。

如何开发数学思维能力

抓好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课后的习题,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还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习题的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够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在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有代表性、难度相当、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得出圆的面积求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面积的公式。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巩固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怪圈,给教育提供一个宽松发展的环境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应试教育的魔咒仍然未能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副作用”。

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一切使得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忽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必须打破常规、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教师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重视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根本理念。

篇8: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 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 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发现问题, 边解决问题, 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 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 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 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 并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 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 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 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篇9: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 操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50

数学实践训练设计要摒弃习惯做法,提升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开辟新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获得最真切体验,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一、训练设计,摒弃习惯做法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实践训练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解读、文本生本衔接等因素,摒弃习惯做法,寻求不同角度切入,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实践训练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阶梯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非常规解析,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并通过对比归纳、知识重组等方式,完成训练认知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实践训练内容设计需要考量的因素众多,如教材具体要求、学生接受实际、实践操作环境等,都是影响实践训练效果的重要变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知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多向思维的训练题:(1)用三种不同方式做三个三角形。(2)利用不同长度的六根小棒,最多能够围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3)你从家里到学校可以走不同路径,能否运用三角形原理来证明直线距离最近?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思考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室里探索气氛比较浓烈。上述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维度探索性题目,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训练题目的设计是成功的。如用不同方式做三角形、用小棒围三角形等活动的实践性很强,学生需要调动思维进行多方向操作,这对建立三角形立体概念有很重要的帮助。其中,用三角形原理证明直线最短,这是对学生思维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训练,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活动。

二、操作引导,回避传统思维

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网络,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对课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例进行能力迁移,实质上就是“依葫芦画瓢”。这种训练度太低,导致学生形成的认知过于简单,根本不可能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帮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更直观的认识,我通过大屏幕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些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但还有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故意在图上移动直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这时,有学生提出要求:“老师,我能不能到屏幕前看一看?”我点头答应了。这个学生拿个三角板在大屏幕上量了又量,然后兴奋地跑了下去。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上来观察时将一张纸铺在大屏幕上,画了图形的几个角。就这样,有好几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体现个性,寻求更多创新的角度,自然给思维训练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实践评价,促成曲径通幽

学生在数学实践训练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从而使自身的实践体验更丰富,对数理认知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数学实践训练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多方鼓励,在评价方式选择和评价语言运用时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出不同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助力。同时,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发挥求异思维,这是学生建立科学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要求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个对称图形,这下可热闹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交流展示时,第一个学生伸出双臂,好似大鹏展翅,我点头赞许。第二个学生来个标准的蹲马步,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给予高度评价:“不错,有创意!”第三个学生歪着头一瘸一拐打着转来到台上,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我对这个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好,很精彩!”这时其他学生都愣住了,以为老师是讽刺这个同学。我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动作是我教给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不对称、乱移动、歪旋转,这是从反面给大家举例,大家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纷纷鼓起掌来。不管是不是教师故意安排的,这位学生的反例表演,让其他学生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更深刻的认知。上述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其激励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总之,数学训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性散思维进行实践探究,一定可以获得常规训练无法企及的效果。

篇10: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曲别针相信大家都见过,但是曲别针有什么用途呢?夹文件、做窗帘、挂挂历……如果认真去思考,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种用途来。想到的用途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强。

以上的问题是在1987年关于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着一把曲别针,问出这个问题,各地学者、专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有人踊跃发言,大约说了十几分钟,有人问村上幸雄先生:“您能说出多少种?”村上幸雄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仍然摇头。他说,是3000种。人们都异常惊讶,佩服村上幸雄聪慧敏捷的思维。这时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幸雄先生,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可以说出三万种”。大家都不相信,于是许先生把曲别针分解为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形成信息的栏轴,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个信息反应场,将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达到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就无穷无尽了。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魅力,它对一个人的智力、创造力有多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孩子思维更活跃,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合理利用睡前故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更丰富的美好世界,孩子会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去冒险,去游戏,听故事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给孩子听故事的同时,可以学着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设计人物情节。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编造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完成。

二、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多给孩子主动思考的空间,例如在饭菜的制作上,可以邀请孩子出主意,制作什么样的菜谱,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或者在看故事书时,多提问一些问题,启发孩子去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思考下一步的做法。多种方法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会归纳总结

家长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把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讲一讲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自己能想到哪些解决办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篇11: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由鸟儿飞翔而联想到飞机,由玻璃联想到眼镜,由剪刀联想到……还可以将普通的书包想象为具有多种功能:可做通讯工具———能够发送信息或接受信息;也可做交通工具——装上伸缩自如的轮及方向指示灯,就成了运输车……将我们穿的一件衣服想像为冬暖夏凉、色彩多变、防雨防晒…...

再次,还要让孩子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法进行创造、设计。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十四根火柴,摆成两只倒扣着的杯子状,只要动五根火柴,就可以让杯子口到过来,该怎么动?

篇12: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2、要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要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例如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大人,而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虽然遇到较大的困难,但家长和老师也不宜急于直接回答,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他们自己去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答家长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家长只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玩当中逐步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才利于形成孩子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独创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

篇13: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教师行动力的建立

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概念和规律, 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应用。因此, 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为增加演示效果, 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用海绵和矿泉水瓶演示压力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用可乐瓶和小试管做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 用气球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用皮碗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等。在讲家庭电路演示实验时, 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 将电能表、闸刀开关、空气开关, 电线、灯座及灯泡、插座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 把它放在讲台上, 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 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 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利用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行动力的建立

通过学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 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 学生成了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 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 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 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 让学生用一只手和一双手重叠在桌面上滑动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 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 引导学生分析在做实验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 需要注意那些问题以及怎样改进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再如, 在测“3.8v”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 让学生理清做实验的步骤、原理, 然后进行实验, 通过数据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做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如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发光而电压表无示数的原因?进一步提出, 若在实验中提供的电源电压为“6v”, 电压表“0—15v”档损坏又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三、学生创新思维力的促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 既有利于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 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 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 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 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 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 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 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 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 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建师生的行动力, 促物理的思维力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 教师必须要实施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 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S],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11.

[2]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篇14: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初中数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至今而言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分析,希望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一、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而在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还是非常懵懂的,很有可能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这门学科。故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以此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继而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有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这样,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继而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在小学时大部分的学生数学成绩还不错,到了初中,就难以跟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了,从而数学成绩难以提高。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而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升数学成绩,继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信心。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如此一来,不但满足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同时能够让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享受到成功,从而能够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笔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分析,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从而被动转为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故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平.高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0).

[2]许爱红,杜秀芳.山东省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

篇15: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幼儿时期,不用刻意的拿数学书来教孩子,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一天,我三岁的儿子想吃棒棒糖,我就问他,你要多少个啊?他想了想,竖起三个手指说:“妈妈,我要三个.”我便给他买了三个棒棒糖,他很高兴的吃了起来,这时候,我问他:“儿子,妈妈给你买了几个棒棒糖啊?”他高兴的说:“三个”.“现在你吃了几个啊?”一个.还有几个啊?他想了想说,还有2个.我想,如果你直接问他,儿子,3-2等于多少啊?他肯定不知道. 所以,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现实生活。

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例如:关于x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很多同学都不懂转化为求的最小值,的最小值都比大,那么成立了,举个最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数学期中考试5班的分数都高过6班,就说明5班的最低分都比6班的最高分高,这样他们就比较好理解了,所以我们从小要注意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对于3,4岁的小孩,他们的问题是很多的,家长对小孩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不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我3岁多的儿子在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人的故事的时候,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迷路了,很伤心,看到前面有一栋房子,变走了过去,这时,孩子想了想问我:“妈妈,她为什么不去找警察叔叔?”

篇16:如何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所谓抽象思维,是指系统地构想抽象事物的能力。

到了十岁左右,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快速发展,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适当助力。

在此之前,孩子只会承认和谈论眼前所见的客观事实,羊就是羊,草就是草,既没有物种关联,更没有联想诗意。

而现在就不同了,孩子的大脑中开始形成了“蓝天、碧水、绿草、白羊,大自然美啊”这样的概念,甚至形成了信念、忍耐、恭敬、正直等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并且会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原理。

所以,即使交给略显困难的课题,孩子也能很好地解决;或者说,即使学校的功课太难,只要父母略加指导,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但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男孩子的发展速度会相对慢一些。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呢?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只能思考到具体的事实层面,无法把握老师讲课的要点,常常会提出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弄得自己很尴尬。

比如说,有一次上课,老师讲了一个关于青霉素的故事:许多年前,XXX感染了肺炎,如果当时没有发现青霉素,XXX可能就不治身亡了。

其他孩子想到的都是:“是啊,是因为青霉素XXX才活下来的啊,真是太幸运了!”可你的孩子却对“青霉素是怎样杀灭肺炎病菌”产生了兴趣,一直缠着老师问。

假如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说明孩子过于关注客观事实,这样下去,往往孩子的功课就会跟不上的。

这正是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落后导致的,但父母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孩子,这一点需要家长们特别注意。否则的话,将会适得其反的。

一般来说,喜欢科学的孩子会比较执着于具体事实,有的时候会在抽象思维上稍有欠缺,但这没有大问题,不必担忧。

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会从五年级末或六年级初的时候,开始读一些比较高深的文章,并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可见孩子的抽象思维是从这个时候快速发展起来的。

两个极端都需要及早引起父母注意

还需要父母们知道的是,假如孩子过分地执着于抽象思维也是会产生问题的。有些孩子会只浮于想象而不行动,或者过多地空想,行动却迟缓。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面对提问不马上作答,而是要考虑很久才可以回答,或者在吃饭的时候突然不动筷子,而去思考其他的事情等等。

这类孩子往往喜欢写一些东西,思考也会很有深度,但是在长项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短板,这就是会有优柔寡断的倾向,需要及早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总为言之,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当中的进步,需要父母们不急不躁,细心呵护,及时善加引导。

篇17: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对于一些小孩,他们的问题是很多的,家长也应该对小孩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不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在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人的故事的时候,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迷路了,很伤心,看到前面有一栋房子,变走了过去,这时,孩子想了想问道:“她为什么不去找警察叔叔?”“因为森林里没有警察叔叔啊”“可是,那她为什么不给警察叔叔打电话啊?”虽然这些问题好像很可笑,但是说明小孩他是在认真听故事,并且开动了脑筋,在积极思考,所以,家长必须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不要让孩子感觉到问家长为什么,家长是在敷衍。

教学中要“预设有度,有效生成”

“生成不是天外来客就具体教学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设”是生成之“父”开“预设”。一般而言,课前,我们应该善于预设学生的“已知”,预设学生的“未知”,要预设迎接偶发事件的心态。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们课堂教学要能有效“适度预设”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应对各种“不测”同时,教学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这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惊喜,一堂课常常可以由“意外生成”由此而出彩!但这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高超的教学机智去驾驭。

篇18: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故而,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 并且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写一些读后感, 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比如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有拼音的、有插图的、内容简单的故事, 像《人鱼公主》等等。当然,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根据课本上的一些课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如此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进度。例如, 像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孔雀》等这些有意思的课文, 教师就可以特别找出来, 并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寻找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 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今后的语文课文学习产生兴趣, 让学生今后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通过积极运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只是一个方面, 笔者认为还需要通过一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体而言, 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语文教学。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所所倡导的教学, 总结为四点: (1) 要明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2)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 提高语文水平,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里、眼里都有学生, 要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尊重、信任、关心、牵挂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4) 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的主体性, 学生虽然是教学中的主体, 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 故而教师不能受学生主观性的影响。尽管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 但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还是必须给予纠正与指导, 如此才不会让学生继续错下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就所学的课文内容自由发表意见, 有的学生提出司马光把缸砸了, 是不对的。对此, 教师就不能一味地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顺从学生,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让学生健康发展。

三、通过实现多种教学资源开发整合,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以教材为中心, 语文教学也是围绕教材展开的, 如此只能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知识, 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故而,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应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积极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从而实现开发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当然, 对此,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将封闭的教学打开, 优化与重组多种教学资源, 通过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语文学习平台,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由此, 教师必须将以课本教材为主的教学转化为以课本教材为基础,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 如此才能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构建者,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古语有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唯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够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故而,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如此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长此以往, 学生会逐渐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 从而不愿去思考、去实践, 很难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帆.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失位现象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 .

[2]马锐.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20) .

上一篇:走进奥运综合学习 文档下一篇:于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