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旅游人群结构分析

2024-08-18

西昌旅游人群结构分析(通用4篇)

篇1:西昌旅游人群结构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莱西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与人群结构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莱西市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无偿献血者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献血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莱西市居民自动参加无偿献血的人数逐年上升;男性人数显著多于女性,男性的不合格率亦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中18至30岁阶段人数最多,且血液检测合格率最高;血液检测合格率最低的分布在31至40岁阶段;军人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最低,其次是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及公务员,其他职业不合格率最高达5.4%。结论 通过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招募献血者,可以提高血液质量。增加血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人群结构

输全血及血液制品,对于病重病危患者的抢救是一重要手段,及时输注血液制品,可改善患者症状[1]。但临床输血后出现输血反应的也很多,输血反应与血液制品本身存在问题有关[2]。因此,提高血液制品质量势在必行。随着《献血法》的实施,加强了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我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人数越来越多,为建立长效的无偿献血机制,促进无偿献血的健康发展,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与人群结构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莱西市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无偿献血者的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共计 15068人次,其中男性 8167人次,女性 6901人次,统计分析无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及常见血液质量指标(包括HBsAg、抗HIV、抗TP、抗HCV、ALT等指标)的检测结果[3]。所有参与献血的献血者,输血前行献血咨询、常规检查等,纳入标准采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健康标准,符合此标准的才接受献血。

1.2 方法

1.2.1 试剂 用于检测血液质量指标的试剂盒,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检测合格,其使用日期、运输方法、存储方法均符合要求。其中用于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ELISA试剂盒购买自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谷丙转氨酶(ALT)检测试剂是由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速率法试剂盒; 抗梅毒抗体(抗TP)试剂是购买自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 试剂盒;抗HIV試剂是购买自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 试剂盒。

1.2.2 仪器 用于检测的仪器有百得全自动加样器、雷杜生产的卓越45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离心机。所有检测设备均有相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

1.2.3 标本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上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血液标本收集后,经离心处理后,先后置于振荡器、加样器和酶免分析仪中处理,自动检测上诉四种相关抗体指标,每个标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谷丙转氨酶采用速率法检测。上诉几项检测项目中有一项指标阳性,则判定此标本为不合格标本。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结果 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及性别血液不合格率比较 根据年龄段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的差异,同时观察不同性别血液不合格率的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全血及血制品的质量,对于受血者来说很重要,关系到其生命安全。血源安全与否,主要是用过传染病血清学检测。为保障血源安全,降低受血者感染风险,了解合格献血者分布情况,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市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与血液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招募献血方式,有针对的选择献血者,可以提高输血安全,降低感染风险,避免血液浪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比较发现,我市无偿献血者存在以下特点:1.性别:男性献血者显著多于女性;2.年龄:18~30岁年龄阶段的人数居多,年龄增长,人数减少;3.职业:献血主要人群是高校学生及公务员,约占总人数的40%左右。

本次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我是无偿献血者的质量不断增强,这与宣传工作的加强密不可分,再次献血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结果显示,男性血液不合格率较女性高,与男性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息不规律等有关。年龄结构上,年轻组(18~30岁)献血者的不合格率最低,而31~40岁年龄段,血液不合格率最高。职业工种方面,总合格率最高的是军人,其次是学生,医务人员,教师及公务员,不合格率最高的是其他职业人员,高达5.4%,这与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军人及学生是合格率最高的两种职业,他们的年龄分布多在18~30岁之间。

综上所述,加强献血宣传力度,有针对的招募献血者,严格检测血液质量,有利于提高血液的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季阳,郑忠伟,庄文等.保障我国输血安全的策略和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359-361.

[2]任红霞,郭欣,曹珺等.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ALT、抗-HCV检测结果与人群结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2):1385-1387.

篇2:西昌旅游人群结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无偿献血人群分布情况,探索适合于本地区无偿献血的宣传模式,为促进无偿献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心血站参加自愿无偿献血的献血者资料,进行献血人群结构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献血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8~35岁和35~55岁两个年龄段无明显差异;民族分布特征以汉族为主;血型分布为O型>A型>B型>AB型;职业分布以企事业职员为主;居住地以市区为主;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才能保证本地区的临床用血供应。

【关键词】西双版纳;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40-02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聚居着傣族、汉族、哈尼族等13种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11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9.31万人,占总人口69.97%,其中傣族人口31.62万人,占总人口27.89%。西双版纳州中心血站成立于2003年9月,经过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于2007年实现了全州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为保障本地区血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献血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西双版纳州中心血站自愿参加且符合献血标准的无偿献血者的档案资料共23707份。

1.2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征询登记表进行登记,建立无偿献血者的个人档案资料,对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型、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等进行分析。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无偿献血人群在年龄、性别、血型、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等方面存在以下特点: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献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9.58%,女性占40.42%);主要为汉族(占67.11%);血型以O型为主(占37.65%),AB型最少,仅占8.47%;献血人群以企事业职员和其他人员为主,而学生、公务员和农民献血比例较低;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城市居民占51.72%,明显高于县级和农村。献血人群分布情况见表1-6。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献血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基本一致。在18~55周岁法定献血范围内各年龄段并无明显差异,说明适龄人群献血积极性比较高。但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傣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7.89%,而献血比例仅占6.67%,低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比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献血比例低。说明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还要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对献血的认知有一定程度的限制[3],在尊重傣族传统习俗的前提下,宣传、弘扬献血救人,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理念,加强对无偿献血制度和科普知识等宣传,让人们了解、接受无偿献血。

在血型分布中,O型明显多于其他血型,这主要以当地人血型分布和临床用血有关,血站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应急招募机制,合理设置库存量,充分保证临床用血需求。献血人群中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说明目前的宣传方式对于各种文化层次都能接受。市区居民献血率明显高于县级、乡镇和农村,在职业分布中,农民、学生和公务员比例较低,提示今后要加强学校和公务员,以及县级和农村宣传,对于不同人群采取适当的宣传方式,突出“献出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对献血者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利用献血法宣传日、6.14世界献血者日及各民族节庆日之际,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开展讲座、培训、发放宣传资料,提供群众喜爱的纪念品等方法进行宣传,才能让更多人支持、理解无偿献血,自愿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冯燕玲,周吉霞,陈羽,等.乌鲁木齐市团体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3):316-318.

[2]李剑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献血人群结构状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41-443.

[3]周素,陆彩慧,李国强.少数民族居住地居民无偿献血认知和行为的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43-445.

篇3:中国旅游经济结构分析

中国旅游从1978年到2008年发展三十年,大约形成固定资产总值八千亿,但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据我了解的全国在旅游方面的投入要达到五万亿,也就是说我们在五年之内形成的产业投资要超过过去三十年的六倍,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吗?这个问题今天不是第一次谈,我在全国旅游局长培训班上也谈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进出口贸易额下降了,全国都要紧张,粮食减产了,全国也要解决,不会因为粮食减产了,就不重视农业了。可是如果旅游碰到这样的状况,经得住吗?再说现在很多行业都把自己的很多事情附加到旅游头上,旅游经得住吗?很自然,好的一方面叫做旅游达到了产业融合,但是也确有一方面我们能不能承受得住,如果承受不住怎么办?现在各地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旅游都给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实现吗?如果实现不了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危机。所以我认为旅游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全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应该是旅游学界共同需要关注的最大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既是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追求规模扩大,中期强化结构,后期注重水平,最终达到效益。我们现在到哪个时期了?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忙于扩大规模,就意味着我们还是在发展早期,现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显然得不出。这里面还涉及到大的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中国旅游经济结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多年来就讲三种产业结构,我以为现在已经很不合理了,比如说北京一产不到1%,二产23%,三产76%,很不匹配,所以三产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三种产业结构分析,对北京的旅游发展来说意义不大,而且对我们总体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在课题里归纳了一下,说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旅游要跳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概念。我的看法,旅游产业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所以如果我们重新创造一个结构来说,旅游叫做第六产业。一产,种植,保障生存;二产,制造,缓解短缺;三产,服务,提供便利;四产,信息,提高效率;五产,文化,引领发展;六产,旅游,幸福,追求根本。

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对手升级,经济环境严酷,中国面临碳霸权和金融霸权的双重压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中国服务到中国环境,从粗暴型向和谐型发展。只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越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越排斥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将是长期的重大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是牛鼻子,也是永恒的问题,需要动态平衡,结构性短缺,结构性过剩,结构性阶段,结构性挑战,都将长期存在。结构优化是共同的历史任务,服务业发展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是必然,关键是如何落实,不能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旅游形成内需加外需。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利用工业化的成果,创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

二、新结构与大旅游

如果从发展视角来看,旅游是覆盖各个产业的,我们总是强调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包括现在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些说法我都觉得不够准确。客观来看,比如我们按三次产业来说,旅游覆盖了各个产业,拉动了各个产业,为什么非要把旅游降到第三产业里面呢?在这一系列的产业里,旅游对于种植业来说提升了附加值,对于制造业来说创造了新的领域,对于服务业来说成为服务业的发展龙头,对于信息业来说促进了信息业的升级,对于文化业来说起到了一个全面拉动的作用,所以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独树一帜。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来说,研究旅游经济结构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旅游的重新定位,所以我的定位就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提升幸福的方式,开拓幸福的通道。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不满意之处甚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所以才追求旅游,旅游脱离了日常生活,就应该是一个创造幸福的领域。同样旅游自身也有三架马车,就是旅游的投资、旅游的出口和旅游的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存在,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必要性都强,这样的话我们不必拿着一件小衣服穿到我们的身上,这个小衣服束缚了我们的发展。

三、结构分析

1、元结构

所谓元结构,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就是无需论证的东西。一是消费结构,这是旅游经济结构的起源;二是市场结构,这是我们的起点;三是投资结构,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启动;四是产品结构,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五是产业结构,最终要达到优化;六是区域结构,需要协调;七是城乡结构,一定要达到互补。我们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都在元结构里,这是这么多年学界始终在研究的问题,当然每一项里都要做具体的研究。

2、深结构

第一个方面是组织结构,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

第二就是运营结构,在运营结构方面应该说研究普遍不足,实际上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深化发展与优化推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企业现在到底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来解决?现在企业动不动就呼吁政府要帮忙,政府就说我到底帮什么?而且说来说去要不然就强调给我点优惠政策,要不然就是强调加强管制。改革开放33年了,我们怎么能动不动就回到计划经济呢?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运营结构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是技术结构,实际上客观来看,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正是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使我们的整个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客观评价,酒店行业30年有更新没有换代,旅行社行业连更新都没有,景区行业连更新的意识都没有。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三十多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本质性的飞跃。旅游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落后的产业,原因何在?就是技术含量少,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里把旅游业列为传统服务业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只能叫做新兴产业而不是新型产业。

第四是人才结构,这就涉及到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涉及到如何全面挖掘,形成更加优化的人才结构。现在大家都觉得困难,在座各位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高等院校,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我们的门槛不高,太低了,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就高不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门槛为什么这么低?进一步要求我们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都需要研究。

3、超结构

第一是要素结构,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通常讲行、游、住、食、购、娱这六要素,这六要素是运营要素,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上都有一整套的发展要素。恰恰是在发展要素方面旅游是边缘化的,旅游是弱势的,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管理、产权、品牌等等,这些是所有企业都要对应的,这是发展要素的概念,但是发展要素方面我们比其他行业落后了一大块,而且没有旅游专门的市场。在我们实际工作里好多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比如说起草合同法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应该把旅游的内容加到合同法里,单独列一章,结果最后人大法工委就说这个事太复杂了,合同法里不能进,什么时候你们搞旅游法把这个事写进去。所以合同法出来了,旅游的事就进不去,旅游碰到什么样的官司就没有法律依据。但是不能总是边缘化,同样这和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包括我们的状态,我们经常说旅游一定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我边缘化。制造业、农业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大局,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服从和服务呢?这不是自我边缘化吗?如果我们自我放逐,还想追求一个什么地位,门都没有。实际上回过头来说,就是在结构方面我们没搞明白,如果在结构方面搞明白了,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里到底是什么位置,第二是我们旅游自身的产业结构到底应该如何优化,这才能从元结构到深结构,才涉及到超结构的问题。

第二是环境结构,涉及到自然、人文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

第三就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该做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不该做什么的问题。比如像刚才谈的四合院宾馆的事,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不经意之间,东城区发展出20多个精品,如果说政府早就警醒了,我看这20多个现在肯定没有了。政府一说就是要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现在的情形是责权利划分不清,所以要把界限划清楚,到底什么政府管,到底什么不该政府管。昨天一个记者跑来跟我讨论景区门票涨价,说社会反映很强烈,我说这个事不是新事,多年了,原来景区门票的价格直接由国家旅游局管,那时候国家旅游局管理司有价格处,效果怎么样?所以不要把什么东西都栽在政府头上,我以为在这个事上政府是冤枉的。现在很多城市公园是免费的,城市博物馆免费的,这就是对的,有了这些东西,就替代了一部分景区的涨价。另外,不同产品不同价格是很自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价格,在这个时候非得逼着政府出面,还是那句话,干脆回到计划经济。所以不要认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就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我觉得学者应该有一种认知的良心,不只是道德的良心。道德的良心谁都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第四是二元结构,一般说二元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对于旅游来说现在形成一个更重要的二元结构,就是内外二元结构,就是外来人口和外来消费在当地占了多大比重,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构造了一个新的二元结构。三亚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香港人跟大陆的旅游者闹也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第三个二元结构就是有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二元结构问题,所以我们研究旅游的结构性特点很自然就深化了。

第五是国际结构,就是按照目前的情况,中国的旅游业和国际上是一个水平分工,而不是一个垂直分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国际上把握我们的主导权。

四、做结构文章,谋发展大局

深化结构,优化结构,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最终要培育结构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率。我们要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如果在这一点上不做文章,我看也就是说一说而已。包括现在很多省一说就是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很多城市也这么说。北京已经超越了,已经超越了这种所谓的大和强的概念,北京提的是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叫一步到位。再说了,我们祖宗造词是强大,我们干嘛非得颠倒过来说大强呢?显然违背了规律。

1、调整战略

结构认识到位,结构分析深化,构造我们新的战略。GDP至上的情结,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规模冲动,现在大项目层出不穷,各种区遍地开花。客观来说,目前结构性的认识刚刚起步,结构性的研究严重不足,所以我在这儿呼吁一下,我觉得旅游学界应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前沿问题,因为这是影响中国旅游发展乃至影响每一个投资项目最大的问题,应该借助旅游市场的优势,创造新型的产业结构。

2、调整结构

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我不认同现在这种不理智的发展格局,好多地方我去了之后听了都害怕,比如我在一个县看了两天,算了一下,这三年的旅游投资一千亿。海南省自己统计出来的,“十二五”期间旅游投资五千亿,如果从经济规模来看,海南省基本上就是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概念。一开始我说“十二五”中国旅游投资五万亿,觉得有点冒,现在看起来我太保守了,这里面就没有泡沫化的成分吗?所以要注意发展泡沫,第一就是投资泡沫,第二是工作泡沫,第三是市场泡沫。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市场非常坚实,实际上这里有泡沫化的成分在。我们的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概括下来就是大钱花不起,买房子买不起了,中钱不用花,在北京买个车还得排号,小钱敞开花,这种小钱敞开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旅游。而且现在一个价格通道打开了,大家有比较了,一平方米游欧洲,一个洗手间周游世界,这是一个旅行社的广告,要是两套价格体系没有联系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挺贵,一联系起来一平方米就可以游欧洲了。可是客观来看,这里面包含的也有市场泡沫,如果说我们现在体制比较到位了,老百姓的投资机会更多了,很可能就把一部分钱拿来干别的事了。我们现在是挤得老百姓的钱没有地方花,挤到了旅游领域,这就是一种市场泡沫。

总体而言,我觉得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企业是基础,效益是根本,一个产业如果没有硬碰硬的企业,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说什么强国?再说了,我们的企业问谁谁不行,这个产业叫好产业吗?只能说这个产业已经生了病,有时候可能病入膏肓,现在说不准,因为这些方面现在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相应的判断。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群体追求自然是经济总量,求规模;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的时期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型之举,是发展导向的提升之举,是全方位超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的战略之举。所以我觉得从学界开始,确实应当好好关注结构问题,研究结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结构的课题,大概有半年了,越做越难,越做越觉得这个事很难做下去,但是怎么咬牙也得做。所以几乎每一次讨论都把前面的思路推翻,我今天这个框架是最后一个思路,我觉得这么理下来,大体上把这个事理清楚了。下一步不光是这个事,还需要我们研究怎么来警醒。我现在实在是担心,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确实发现该关注的关注的不够,我的话说的可能有点不客气,但是确有这个问题。

3、规划创新

我最近评审了很多的规划,就感觉我们的规划有问题了,虽然“旅游规划通则”这个标准是我制订的,但是我早觉得这个标准需要调整。很简单,因为原来的规划通则的标准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现在不同了,各类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规划要求。一个新的规划思路应该是从结构规划入手,以产业规划布局,形成环节规划的深化,最后在空间规划中体现,我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个路径。可是我们习惯性的是先看有什么资源,然后研究弄一个什么产品,产品弄完了之后再看看空间上怎么体现,一般是这个路数。这就意味着规划本身就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特种旅游规划怎么做,休闲度假的旅游规划怎么做,观光景区的规划怎么做,商务旅游的规划怎么做,都市旅游规划怎么做,规划本身就构造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里又有一个结构问题。

4、管理转换

对应整个结构性的需求,或者说进一步结构性的提升,从管理方面需要一个转换。这里我不说企业管理,先说宏观管理,实际上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转换,最早各级旅游局是企业管理,之后进步了,变成一个行业,这些年大家提出产业管理,我以为产业管理这个话是不对的,只能说明大家形成了产业的概念,更关注的是项目怎么投入,怎么来组织,但是最终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到了公共管理,政府才能真正到位。企业、行业、产业、公共,这是一个过程,也不能说这个过程是多余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摸索,所以很自然公共管理就涉及到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也涉及到公共性产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战略,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核心就是抓四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化,我觉得这是现在旅游工作里最薄弱的一块。二是发展社会化,通过我们的努力,拉动方方面面。有一些领导也提出来,说产业融合,我们不又变成弱势了吗?旅游局要是和其他各个部门相比就是弱势,但是我有一个经验,一对一是弱势,一对多就是强势,因为我们可以对应几十个部门,出一个题目把大家拉起来就是强势,历史上有这样的经验,现在仍然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发展社会化的概念。三是运行智能化。四是推进国际化。同时也涉及到一个总的治理结构的转换问题,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这一系列的转换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年的大旅游,大旅游到底大在哪儿?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很不容易落实,如果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就实实在在的能够落起来。

篇4:西昌旅游人群结构分析

[关键词]辽西走廊;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一,引言

通常意义上,走廊常被理解为交通通道,但作为区域旅游空间类型之一,它通过带状廊道联结和聚合,成为旅游業生产力布局的一种特殊空间形式。中国有三大走廊:河西走廊、辽西走廊、胶莱走廊。河西走廊因“丝绸之路”成为国际性旅游品牌;近年来山东旅游業快速发展,但未以胶莱走廊为核心;辽西走廊从地理范围上指山海关沿渤海湾东行,经葫芦岛到锦州医巫闾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在区域上不仅包括葫芦岛、锦州、盘锦,还涵括地脉、文脉与之相通的朝阳、阜新在内。考古表明,辽西走廊作为中华先民活动的最早地区之一,集聚着汉、蒙、女真、契丹、乌桓等多民族文化资源。辽西走廊在有限空间内各旅游要素高度富集,更是沈阳和北京两大都市圈之间的咽喉之地,过境客流巨大。如何有效利用辽西走廊空间内各种旅游要素,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加强旅游空间合作,提升走廊旅游業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值,对于促进辽宁乃至东北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际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类似走廊研究较多是针对公路景观、绿色廊道、遗产廊道等领域。Donald Appleyard和KevinLynch等(1965)在著作《The view from the road》中,以视觉设计为主对道路景观进行阐述,在交通道路中可以通过对视线设计及视廊的控制来提升道路景观形象,但书中并没有涉及到旅游活动等方面。20世纪60年代绿色廊道(green way)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Charles Little(1995)在《Greenwayfor American》中提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诸如滨河、溪谷、沟渠、风景道路等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概念,它为线性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理论主要涉及诸如绿色廊道及线性遗产保护领域,和本文研究的以旅游活动为主而形成的带状走廊不同,而系统性的对走廊旅游的功能活动、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等范畴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

国内有学者对环渤海地区、辽西地区、辽宁沿海旅游作过实证研究。陈晓(2008)通过SPSS分析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间旅游差异,评价了滨海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并提出区域旅游应积极采取整合政策;陈才等(2002)通过对辽西旅游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区域环境分析,指出辽西发展旅游業的基本方式;李悦铮等(2000)从年际和月份等时空上及消费结构上对辽宁沿海地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杨新梅等(2001)以辽宁海洋旅游资源为切入点,使用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对海域管理所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可娜等(2003)探讨了葫芦岛市滨海旅游资源和类型,指出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潜力,提出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顾红等(2009)采用SCP方法分析了葫芦岛市旅游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提出采用超级服务区发展模式和城旅一体化战略。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专门针对辽西走廊地带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特别是在辽西走廊旅游的整体空间结构体系构建以及旅游调控机制方面。基于此,本文以辽西走廊旅游作为重点研究区域与方向,深入探讨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发展机制等课题,以期为辽宁旅游業健康有效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三、辽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

辽西走廊从沿海平原依次向山地丘陵过渡,地貌起伏较大,形成了丰富的高质量的自然景观。辽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风光秀美,山海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6座,国家级工業示范点3处,国家级农業示范点8处,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点)12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辽西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1)。

四、辽西走廊空间合作结构优化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有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两种模式。辽西走廊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发展现状决定了目前宜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即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点区域,逐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现有辽西旅游走廊空间结构属于较典型的据点式结构。此弊端使辽西旅游業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几乎丧失优势,各地市在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及市场营销中各自为政,现有旅游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离散性。由于辽西走廊相对独立的城市发展区域,自身缺少核心城市,但不缺乏旅游中心城市,如锦州,即辽西走廊旅游空间中的“点”并不突出。辽西走廊应该着重培养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使辽西走廊产生体系内部的发展极核,增强该区域的中心的凝聚与辐射作用。所以辽西走廊空间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是“据点式”和“点轴扩散式”相结合。依托轴线上的旅游中心城市或王牌景区景点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的增长极或游客集散中心带动周边旅游業的兴起,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组织旅游线路,进而带动辽西走廊旅游業的发展。

基于走廊域内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适宜构建“一廊、一核、双线、三圈”旅游空间结构:以整个走廊带作为区域一体化开发格局,强化一核(以锦州作为走廊旅游中心节点),打造朝阳——锦州——盘锦、阜新——锦州——葫芦岛交叉旅游双线,在此基础上,构建走廊旅游核心圈,同时构建走廊西向辐射圈(以秦皇岛为节点辐射)、走廊东向辐射圈(链接沈阳首府)。从发展进程看,辽西旅游走廊沿线区域内无论是增长极点之间,还是旅游发展轴线之间,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旅游要素相互吸引、凝聚、协同和融合,通过构建互补性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旅游走廊旅游形象,形成市场认可、代表区域旅游走廊整体新形象和新产品。区域旅游演变呈现廊道式渐次发展模式:极点(城市)吸引和凝聚——点轴结合渗透式发展——走廊带状网络型。各级节点城市、景点同时采取“交织式”发展路径,最后形成各级发展中心之间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旅游走廊发展模式(见图2)。

五、合作机制分析

目前走廊区域总体上属于经济滞后地区,单凭地方合作的经济实力有限,而走廊旅游合作涉及到区域政策层面,五地市权限不足,不足以承担起该区域决策主体角色。由此决定了走廊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发展原则,从制度保障、服务平台、利益机制、协调组织等方面提出辽西旅游走廊旅游发展调控建议。

第一,走廊各市应积极争取使辽宁省政府对辽西走廊旅游合作予以充分重视,在省长级会议上提请近期重点旅游合作计划与项目,与亚行、联合国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加深密切合作,积极筹备申报“辽西走廊世界遗产”工怍,争取构建旅游合作治理委员会。

第二,通过与各类企業家协会、旅游协会组织等进行沟通磋商,推动有实力企業参与旅游合作开发,使其为旅游合作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与资金保障;各地市建议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对区域旅游合作以及与旅游合作密切有关的交通、政策、资讯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第三,走廊旅游合作行为能否顺利展开,依赖于区域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和完备性。为了使区域间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首先要克服该区域各市之间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各市之间旅游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尽可能公开。信息互动是建立该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础性措施。例如可以首先建立旅游产業信息共享平台,为各市政企间、企業间和政府间提供信息交流环境。

第四,定期召开区域旅游联合营销协调会,共同研究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协调内部成员关系,运用政策、决议以及论坛协商等方式进一步统合组织成员意愿与行为,根据合作区域旅游業特征,发掘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源,以集体形式推动对外发展。

上一篇:加强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论文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