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度”的升华

2024-08-16

电化教学“度”的升华(精选14篇)

篇1:电化教学“度”的升华

电化教学“度”的升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不乏著名的数学家,但是计算却十分的落后。而中国人最早创造和使用了一种简单的计算工具DD算筹,祖冲之利用其计算出了圆周率;之后又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计算工具DD算盘;在到后来1642年由一名年仅19岁的法国人发明了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DD加法机,发展到现代的不单用于计算的计算机DD电脑。

今天,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身影。它DD这个划时代的机器,不仅在经济领域中产生了深刻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而且在科学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远程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网冲破了学校的围墙;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的教室,走进了课堂,辅助着教师教学。

小学美术作为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明确了小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评价是要重视其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第三条写着“教师应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可见多媒体教学在现在美术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目光

国家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新改革,其中“以人为本”为主导的人文精神,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一切建立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历相联系,强调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学生的目光!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一开始老师就照本宣科,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利用投影仪导入新课,就可以很快的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如,在教第四册“相似形组合画”作业要求是任选一种树形组合成一幅画,那如何让小朋友理解“一种树形”呢?于是,利用投影仪,放一片树林展现眼前,试问这片大森林有一个由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目光。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助手,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如,前例吸引学生的目光后,开始讲解。原来这片森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DD一个勇士为了让被巫婆变成了松鼠的爱人,更好的生活,于是在今年种两棵松树,明年种三棵松树,年复一年的,形成了一大片的.松树林,变成松鼠的姑娘在这森林里自由自在地幸福生活着。这时利用投影仪播放着松树逐渐的增加,直到松鼠在树林里自由地跳动的画面。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一种树形的定义,激发了他们绘画欲望。对于这些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老师一味的讲解,纵然秒语连珠,学生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其结果只会老师唇焦舌燥,而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东张西望。利用投影仪辅助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可见,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媒体的教学功能在于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发展过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抽象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www.xfhttp.

[1][2]

篇2:电化教学“度”的升华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是遵循学生探究为主的原则,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安排了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上完这节课,感觉不是很满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分析了一下,本节课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学生可能平时不怎么注意。而且都是农村的孩子,学生知识面窄了些,除了对霜有印象之外,对于其它的一些实例都不是很了解。当问道“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哪些物质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学生想了好久,答不上来。有些学生甚至连樟脑丸都感觉陌生。虽然拿了些樟脑丸给他们观察,但没用过的同学对于它的升华还是难理解。下次应该拿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樟脑丸给他们对比,可能效果好些。在讲钨丝的升华和凝华时,只以室内的旧灯管做例子,学生有些茫然,应该找些发黑的灯泡或废弃的灯管的灯丝 观察的实物。

2、这节课的很多例子离学生太远,如结冰的衣物也会变干、北方在冬天出现的窗花、雾凇、以及干冰等知识,由于没有此类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感觉是被动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看,有很多东西是难理解的,有的学生还以为霜是露水变来的。以后在课件上多找些具体且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相关内容。

3、课堂上,我解释得多了点,因为见到学生对很多的实例不了解,只能由我讲述、引导。我想,还是在课件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形象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

4、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升华,之后再观察凝华。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碘多了一些,试管又小,感觉实验效果不太好。有个别组在加热时,碘颗粒好像还熔了,没有达到实验效果。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碘的升华实验不宜用火焰直接对盛碘的试管或瓶加热。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导致碘的熔解,而使学生误解为是先熔解后蒸发的现象。应该把试管换做烧瓶,碘再少一点,让酒精灯对石棉网加热,但石棉网离开烧瓶一段距离。使石棉网上方的热空气上升来对烧瓶内的碘加热,从而避免碘的熔解。如果能让碘完全变成气体,那是最好的。虽然以前在实验中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既然出现了,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

篇3:创新,语文教学的升华

一、引导思维创新,使学生闪现创造的火花

学生讨厌的不是语文,不是写作;学生讨厌的是枯燥的语文课堂,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写作课堂。 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却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遇事能够换种角度去考虑,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草帽的。老太太整日唉声叹气,晴天愁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愁小女儿的草帽没有买主。一位智者劝道:阴天大女儿卖伞,晴天小女儿卖草帽,阴天晴天都有钱赚,你为何还不快乐?老太太一听觉得也是,于是笑逐颜开,喜的合不拢嘴, 晴天为小女儿喜,阴天为大女儿乐,快乐便从天而降!

换种角度思维,就会有跳出庐山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思维视角,就能更好地体会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不妨从课课文文入入手手,,读读中中借借鉴鉴,,以以读读促促写写,,这这样既能利用好课堂,适时拓展,从教材中提取素材,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召公谏厉王弥谤》一文,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内容,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把文章内容提炼为:用心良苦,召公谏厉王弥谤,以求国泰民安,开创一代盛世,光耀史册;不惜余力, 厉王拒召公谏言,导致国破家亡, 留下千古遗恨,鉴戒后世。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炼后的内容,展开想象,自选角度作文。这样既兼顾了文本与拓展的关系,又使阅读与写作水乳交融。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开阔,就能实现思维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当看到鹅卵石时,既能想到“历经岁月的洗礼,才会如此玲珑剔透”,又能想到“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其八面玲珑”;当看到垂柳时,既能想到 “站的再高,也不忘亲吻大地母亲的感恩情怀”,又能想到“柔弱中的坚韧与顽强”;当看到竹子时, 既能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的气节”,又能想到 “亭亭净植的外表,掩盖不住内心空虚的道貌岸然”。

创新思维后的写作,就像把大豆加工成各种美味的豆制品一样,来个华丽的转身,实现思维的蜕变,提升思维的深度,使思维的沙子变成思想的珍珠。时间长了, 学生自会把写作当作一种享受, 当作一种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 学生的写作激情一旦被调动起来,自然会到阅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写作之时,慢慢会有这样的境界: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二、拓展活动创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拓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教材情境, 自编情景剧和课本剧,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例如把《桃花源记》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能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熟记在心,尽情地领略世外桃源的美景,体会作者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编制剧本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再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把自己排演或观看课本剧的经过、感受写下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配上背景音乐,师生合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深邃的情感和豪放的意境;再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硝烟弥漫的三国古战场的历史画面、赤壁的壮观景色就会在眼前展现。通过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在体味历史风云变幻的同时,深刻地理解:写景是为了抒情,写古是为了喻今,写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拓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 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开展“唱古诗”活动;将诗文诵读与美术融为一体,让学生给经典诗文配画,或为画配上诗文。老师给出一幅画或一个意境,让学生选择用合适的诗词演绎出来;老师给出一句诗意的语言,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进而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多种语文活动的拓展给学生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阅读更快乐,使语文课更多彩,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三、实施方法创新,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乐事

竹密岂妨流水过,溪水无声绕竹流。水与竹相互依存,韵味横生。同样,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过程方法与培养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储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须当静则静,当动则动。课堂活动,不能只看表面的热闹,更要看课堂的知识含量、思维含量和学生参与后的收获。我在讲授《蜀道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这道题是想通过抓主要句子,增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这样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有丰富的内涵;看似浅显,实则有深刻的意蕴,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整理得出的诗句是: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就是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后学生思维的精彩展现。

面对教材,学生有时需要静心、静读、静思、静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任何活动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使学生在真正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风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感,感有所悟,悟有所获。

篇4:探究教学——思维的升华

【关键词】 探究教学 实践 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2-01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认识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辩一辩,去体验,去观察,去感悟,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过程。

1. 以实验的现象发散探究

【探究课例1】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中的意外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化学问题,都是进行探究的好素材。通过探究,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以实验的装置发散探究

【探究课例2】利用一种装置制取多种气体

如:利用右图简易装置通过固体与液体不用加热可制备哪些气体?

三、概念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强调“双基”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能讲深讲透,只怕学生一知半解,有时会出现过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科学性,过分的精细,从而容易产生从“概念到概念”的偏差,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以联系的观点探究

【探究课例3】溶液概念的形成

2. 以发展的观点探究

中学化学教学的培养对象是一些其身体、思维、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在发展中的学生,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的目标有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建构,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概念也具有其发展性,因此在概念实施探究教学也应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

中学化学中一些发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学,不必苛责、“不求甚解”,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善于提供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方案、意见与别人交流、切磋、沟通,在争辩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争辩中锻炼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不仅体会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拓展了知识,还能使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 参 考 文 献 ]

篇5:《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白山市第十三中学:孙苑航

用新的教学方式刚刚进行了教研,对新的教法又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有一定的两点,现在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环节准确

在环节上,能完全按照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进行,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辅导时间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缺少软、硬件使本次教研课效果不理想。

二、心态转变

从前教学自己讲时能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讲老师看不到就没有了激情,也无法发现学生是否学清楚,学生因为个人素质,心理又紧张,整个课堂只有框架环节,没有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也没有平时的学习气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通过几次样课的学习,发现这种教法不是让教师有激情,而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激情,从这里我明白教师的激情不再是引子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激情才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三、方法的逐渐进步

1、前置性作业

通过听课教师的评课,我发现自己的预习准备不详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应明确本课预习内容,以方便学生在课堂展示时发现知识点,以明确学生展示中能抓重点。

2、课堂测绘

课堂测绘没有及时点评,使测绘效果不突出,应想办法压缩时间,给测绘留足够的时间点评,达到测绘目的。

3、课堂驾驭能力

对新教法中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点拨语言还应该有针对性、鼓励性。

四、本课亮点

本课环节比较清晰,能突出重、难点。设计的小组互动环节中有两处组内练习和小组互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能有效地辅助学习重点知识。

篇6:《升华与凝华》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的最深感受是:

物理教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适合做分组实验,最少也要有演示实验。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本节课中,有一个碘的升华实验。由于实验效果不好,所以没有做这个实验,导致课堂效果很差。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篇7:《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首先,我简单谈谈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我结合教参、本章教学内容、自己前面的上课情况和自己所把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的。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自学法、启发法和练习法,使学生自学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并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根据这一思路,我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复习导入→指导自学→自学检测→强化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而在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我先紧扣教材,检查学生的概念理解记忆情况,再检查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理解和了解的情况,然后通过举反例检查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并纠正学生理解的误区,最后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应用这一层面上,即教师启发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作业也侧重于知识运用的提高,只是两道题的难度有所差别,第一道填空题相对简单,第二道简答题的难度相对有所提高,所以以第一道题为铺垫启发思维,以完成第二道的能力练习。

现在,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实际操作情况。

总体而言,本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首先,时间安排不合理,特别是自学检测一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浪费时间太多,导致教学内容未进行完。

其次,课堂经验不足,课堂调整和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学生举例出现卡带时,应该根据情况适可而止,而不应该浪费太多的时间。

第三,对学生把握不当,期望过高,这也是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忽略了“直接”二字,误认为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在到气态的变化也属于升华。而我在教学设计时,认为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教学期望有所提高,重难点设置不当,特别在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升华凝华的现象时,力求完全,一直浪费太多是时间,最终教学内容未进行完。从这节失败的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第一、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导,如果设置不合理,那这节课必然难以成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应注重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设置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二、对学情分析、把握不当。

对学生要求和期望太高,一直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弊端,特别通过这次教学竞赛,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情和认识水平,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第三、课堂教学经验不足。

篇8:分层教学升华数学课堂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课堂效果,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质是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之间的差异, 将学生进行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以达到升华课堂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时,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 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 将学生进行准确的分类, 并结合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 进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 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 循序渐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依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制订题目, 题目的难度应遵照由易到难的原则, 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之后再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 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最终实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为能够达到升华数学课堂效果的目的, 运用分层教学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

1. 对学生层次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运用分层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 其中包括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因素, 对学生层次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对学生层次进行定位前, 教师应对学生说明实行该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优点, 使学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的情绪。

2. 对教学目标分层要贯串于每节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遵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之上, 依据每个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 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例如, 对于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 应对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 并努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实现其数学成绩的不断提高;对于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 应对其基础知识下功夫, 在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训练, 重点提升其活学活用的能力;而对于数学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应着力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次布置。

在日常教学后, 教师应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布置难度合理的课后作业,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例如, 对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布置发散性的题目, 将其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进行提高,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创新能力, 对其潜力进行充分的发掘;对于数学程度一般的学生而言, 数学教师应对其布置较为新颖的题目, 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培养其活学活用的能力;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 应布置基础性较强的作业, 帮助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4. 对学生分层评价。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分层评价, 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内容, 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例如, 对于对基础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把得分率75%、85%、95%分别定为及格、良好、优秀, 但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把得分率30%、40%、50%分别定为及格、良好、优秀,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评优秀的机会, 重视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篇9:反思数学教学 升华教学理念

关键词:反思;教学理念;升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3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指出了中学教育的精髓所在。面对日益更新的知识浪潮,面对精益求精的现代技术,数学教师应该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结构、课程主线”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对《课标》将“数学探索、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在各模块教学的渗透中反思,也必须对课堂、知识、教学方式、学生成长等内容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在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行为展开反思活动呢?在本文中,我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感悟,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反思所得,获取教学经验和体验情感

近几年,通过江西南京附属中学的“学案式教案”、北京市进行的“双课堂”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也走近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素质,寻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在教学中践行了专家的教学思路,我们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我校的“帮带工程”“培优工程” “高效课堂”等的开展与实施。在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尝试活动中,学生在分享中提高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新教师的稳步快速成长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展示,我也获得了一份教学阅历和人生阅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反思所失,寻找差异和完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差距的过程。而这些差距有教师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差异,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会出现不同;再者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同样的试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程度会不同。

因此,对教学缺憾的反思主要是寻找差距。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与同行讨论或教学案例学习,横向比较自己的教学活动与他人的差距;同时也可以对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与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纵向反思对比,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和失误,真正用更科学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前期的教育败笔,不要出现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

三、反思所疑,驱动研究和改进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和“问难”。因为思起于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质疑”;没有教师“问题”的设计,学生就会对教师有太多的依赖而失去目的性。同时我们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质疑。往往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一劳永逸、循环利用越教越成为机械的熟练工,学生正襟危坐于教室越听越成为迷途的羔羊,学生无疑问,教师无质疑。因此,教者无奈,学者无心,教者受累,学者受罪。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善于通过潜心研究巧设问题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质疑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摆脱学习的困惑和迷茫,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我想承认错误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纠正既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也是教师不断成长、成熟、成功的必经之路。

四、反思所难,寻求突破和升华教学

数学《课标》中提出了五个基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教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注重各模块知识的迁移,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才能通过不断的归纳反思,升华和整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篇10: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物理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研究升华和凝华的重要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

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火柴、放大镜、小烧杯、碘、光屏、玻璃片、课件(人工降雨动画等)、投影设备、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师:从前面的学习知道,物质一般以哪3种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这3种状态之间可进行哪些物态变化呢?吸、放热情况如何呢? 生:液态与气态之间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固态与液态之间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提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师: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呢?不妨可以猜想一下。[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生猜想:能。

一、升华和凝华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探究。

师:实验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探究固态和气态能否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师:请大家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视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适当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固态和气态能否直接发生物态变化。

(2)实验器材:樟脑丸粉、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小松枝、火柴、三角架、放大镜等。(3)实验步骤:①在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樟脑丸粉,并平铺在瓶底;②将小松枝插入锥形瓶内,并加上盖子;③用酒精灯缓慢加热;④加热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

(4)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①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②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交流各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

分析论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板书]

二、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师: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在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说明升华过程要吸热。师: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升华过程结束后,把酒精灯撤去,气态物质向外放热后凝华成固态物质,所以凝华过程要放热。

三、知识应用

1、人工降雨: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上白雾的形成: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举的例子最多?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列举的现象。教师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四、课堂练习

1、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溶剂化物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2、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 人工降雨的方法。下 列出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 b.干冰吸热熔化

c.云层中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雨滴 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A.a c

B.a d f

C.b c

D.e

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4、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①请你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什么现象? ②说出你的推测依据.

5、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

6、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篇11: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定稿)

冯春华

这节课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个是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都较为缓慢而且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往往需要学生的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因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逐步引导,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其中的本质。大多数学生不能一下子全搞明白,需要遇到问题慢慢琢磨才行。

篇12:升华与凝华的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课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升华、凝华现象作为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比较少见,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了解自然界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扩大学生的视界,同时多例举一些相关升华、凝华的应用。

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都较为缓慢而且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往往需要学生的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因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逐步引导,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其中的本质,因此本人说得较多,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原本是让他们课前上网查看,但由于农村多数家庭条件差,难做这点。

篇13:升华朗读水平 优化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操,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为目标。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些目标, 朗读之功不可少。

朗读的作用很大, 多朗读优秀的作品, 可以丰富我们的口语材料,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形成流畅犀利的语言, 激发灵活而准确的思维, 成就谙练敏锐的语感。经常朗读好的文章, 能使我们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自然而然地掌握到前人语言运用的精华, 充分调动语言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使我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形成典范工整的语言, 在轻松的学习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朗读需要借助于语言, 朗读又能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朗读是对精心编选的优秀名家语言进行模仿学习的过程。这就好比儿童开始学话, 周围的人说什么话, 儿童就模仿什么。至于话的含义是什么, 该如何使用等等, 都不需要特地告诉他们, 只要他们经常听大人们讲, 自己也经常有口无心地模仿这些语言, 再加上对语言运用时的背景有意无意地认识, 儿童自然就能将语言逐渐掌握起来。我们的朗读也是这样,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那些精选的名家名篇中优美的语言, 及时引导学生, 经常进行朗读, 让学生在有意无意的诵读模仿中, 熟悉掌握, 为我所用, 熔铸于心, 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

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作用。语感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 是刹那间不假思索地感受领悟语言的全面、深刻含义的一种心理想象能力。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 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文学修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是一种形象的思维, 带有模糊的性质。因为直觉的思维是语感的核心因素, 所以我们在朗读作品时, 通过多次的吟诵, 细心体察, 深入感悟, 就可以不必进行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的专门分析, 而能直接迅速地对语言的正误、优劣及细微差别作出判断, 得出文章语言的流畅顺达程度, 体会到佳句的精妙之处。如果没有积极的朗读参与, 就很难调动直觉的思维, 更不用说找到语感体会、欣赏作品了。

当然, 朗读养成的语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我们倡导的朗读是由“读”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 产生出新的收获, 产生出创造性的启迪领悟。这样的朗读才能使读者读出作品的灵魂, 才能将文章的想象空间品味出来, 从而使人读得心驰神往, 俯仰其间。

朗读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作用。朗读得多就能不断积累丰富的词汇, 日积月累, 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 就不会出现绞尽脑汁难以下笔的现象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经常朗读作品中的精彩文句, 大脑皮层内就能储备大量的美词佳句, 用时就能信手拈来, 不费神力, 从而将作文写得生动形象。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科目的基本方法。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平仄有序, 易于诵读, 朗朗上口, 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是离不开朗读的。几千年来的历代私塾中都使用了这一方法, 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文学家、政治家, 如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他们的勤苦求学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学的朗诵研习。他们都通过熟练的朗读达到对古文经典的背诵, 能烂熟于心, 融会贯通, 为己所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如果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大量地接触优美的文章, 多进行朗读吟诵, 那他们的语言天赋会得以飞速发展。读得多了, 那些语言要素在大脑皮层内留下的印象就会越积越深, 自然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 进而产生语感和能力。巴老也曾经谈道:“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 有两百多篇散文……读得多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仍然很感谢我那些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老先生。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当今, 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作品进行干巴巴的理性分析, 对每篇课文的字、词、句、语段, 编造或浅、或深、或奇、或僻的习题, 让学生在题海中无休止地苦苦挣扎, 使他们对语文感到味同嚼蜡, 兴趣索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音乐的旋律、广博的思想、深邃的意境等可意会而难以生硬确定的“悟”的部分的朗读, 则被排挤到课堂教学的边缘, 或干脆交由学生课余自行朗读。我曾经做过调查:没有提倡朗读, 没有强调朗读的班, 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了解要少得多。在平时的口头作文中, 远远不及强调过朗读的班级的学生表达得好。

篇14:适时板书,升华小学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时机;板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84-001

板书是一堂课的教学精髓,是学生认知和深化思维的指明灯。它是长时间存在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是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它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它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它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而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那么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板书的时机,优化自己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呢?

一、于学生前概念之时,引入板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其不完整性。在这时,教师把课前所了解到的——学生的不完整知识,及时板书在黑板上,非常重要,这可以为学生纠正自己科学知识的不足或错误奠定扎实的基础。如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毛老师的一堂《水的蒸发》中,教师课前了解学生对水蒸气的相关信息时,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衣服晾在阳台上会干,水都到哪儿去了?你们知道水蒸气是怎么样的吗?这时学生的信息马上爆棚,而且收集到模糊、错误的信息,水蒸气是(白气)。这时,毛老师就及时抓住机遇,板书他们的信息。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去掉错误的前观念,形成新的科学认知。这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本身的需求。

二、于共同疑问之间,切入板书

科学上伟大的结论,都来源于质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激发学生的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来产生疑问,那么,这时正是切入板书的好时机。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出示一瓶啤酒、一瓶雪碧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提问:“面对啤酒和雪碧,你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研究他们为什么会冒泡,为什么他们要装在玻璃瓶里,为什么它们里面的液体没有装满等等。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一个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自己“创造”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

三、于层层递进之中,写出板书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那么,在每个知识层次学习过后,适时板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获得的清晰路径。如一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她是这样教学的: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先讨论,再实验,并实验汇报发现什么现象。她马上板书:气体。2.根据课本方法,分组实验这个气体的特点。当学生看到现象后,板书: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3.引出气体的名称。板书:二氧化碳。4.得出结论。板书:化学变化。

学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板书线路指引下,感受什么是化学变化这个知识点,又在层层深化的思维下,提升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于偶然生成之机,插入板书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的事情,有时就会碰到。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收获不错的效果,也许会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如在一次青年教师观摩课《食物的营养》中,教师在讲解食物的成分——淀粉时,有学生读错淀粉的淀,把它读成“dìng”。教师只是更正说了一遍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没有深入下去。结果,这个错音字充斥了整堂科学课。

从科学课上的角度来说,他没有过错。但不管什么老师,都应该教正确的知识。如果这位新教师能学习老前辈陆园执教的《米饭》这个细节,可能会好点。他偶然遇到这个问题时,马上在黑板上大大地板书:淀——diàn。结果一节课下来,没有学生再读错。《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说,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于思维碰撞之后,点出板书

科学课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地方,有碰撞就有收获。如果我们把这个收获及时地板书在黑板上,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其一堂课的重点也一目了然,达到完美收官的效果。一次,观摩《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时,一位骨干教师在教学测量水的温度,测的是自来水、温水、热水。测好后交流自己的数据和收获。接着,继续10分钟的连续测温。最后,延伸到冰水的温度。

每次学生思维碰撞后,这位骨干教师都及时板书他们的收获。这样,既肯定学生,又拓展和培养了思维。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有必要记住板书这个环节,适时板书,优化自己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深深吸引着学生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

参考文献:

[1]刘显国. 《板书艺术》,1999年8月

上一篇:品味生活作文450字下一篇: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