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的教后反思

2024-08-06

海底世界的教后反思(共13篇)

篇1:海底世界的教后反思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自主――测查式”略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并由我们组的组长辛岩红老师执教了一堂校内引路课。之后,学校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上一节略读课教研课,达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上略读课的目的。

我上了《绝招》这节课。课后,教导主任和我们组的组长对这节课给以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说我的课在辛岩红老师引路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我上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体现了“一个主体,六个特性”。

这主要得益于尤校长做的“有效课堂教学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讲座,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了解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最佩服谁的绝招,运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3、在读说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并产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严格按照略读课教学模式上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学法迁移”、“自学合作、开放拓展”、“质疑总结、布置任务”四大环节清晰、紧凑,且每个环节的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学法迁移。

在进行学法迁移时,不仅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而且说明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学法的盲目性。

四、学习评价贯穿始终,而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一开课我就交代:“这节课我们还要从‘习惯、朗读、知识’三个方面来考查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全班学生齐声呼:“有!”“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会表现得很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习惯”是从听课状态、发言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个方面来评价的,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朗读”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先指名朗读课文,再由参与朗读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打分,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再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并按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打分。“知识“主要看学生对测试卷上的题回答的情况。

下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头统计这节课上每个同学的综合成绩,老师了解各分数段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正是这种评价形式得到了主任和组长的赏识。但我觉得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习惯”方面,怎样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研究的问题。

另外,学生在谈收获时,谈的层面还很窄,仅仅局限于从文章悟出的道理,,不能从兴趣、习惯等方面去谈,我在引导与总结上做得也不到位。

不过,从同事的反馈上来看,我上的这节课还算是成功的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上下而求索”!

篇2:海底世界的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本人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我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我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2、放手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水会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文,然后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水珍贵的句子、段落。用横线划出使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想想有什么感触和体会,用关键词的方式写在句子边上。这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的好方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做得还不够到位的地方是:品词析句“深度”不到位。在阅读文章时,抓住关键词语往往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也许就是一个词,却能品味出许多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几处关键词句我觉得品味不到位,例如 “倾注”一词的品析就没有

篇3:海底世界的教后反思

例题:如图, 在△ABC中, D为BC的中点, E为AD的中点, BE交AC于F, 求证:AF∶CF=1∶2。

此题多数老师只教给学生一两种解法便作罢, 未能加以挖掘, 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多大帮助。

一、条件联想, 发展形象思维

在此题展示后, 本人让学生审题并观察图形, 寻找出关键的已知条件“中点”, 联想学过的与中点有关的性质及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通过联想,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添加了辅助线的基本图形, 并运用中位线定理, 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一:如图1, 取BF的中点G, 连结DG (具体解法略)

如图2, 取CF的中点G, 连结DG (具体解法略)

如图3, 过点C作AD的平行线交BF延长线于点G (具体解法略)

几何中的每一个重要定理都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对应特定的几何图形。反之, 特定的几何条件、几何图形都应有相应的定理与之相联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种联想,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教学中可从下面几点进行培养:

1. 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 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学生的联想力越强, 思路就越广阔, 思维效果也就越好。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让联想指导创造, 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把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 或组成新的网络, 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链。

二、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解法二:笔者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由中点条件还能得到线段的比值, 联想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进而构造两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解决问题, 得到如下解法: (如图4~图9所示, 解法略)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 思路宽阔, 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 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 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 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使他们乐于创新

解法三:由中点条件, 联想三角形的重要线段中线的性质:等分三角形的面积。于是得到下列面积解法:连结EF两点。 (如图10) 要证AF∶CF=1∶2, 只需证△ABF与△BCF的面积之比为1∶2, 由于DF是△BCF的中线, △BDF与△CDF的面积相等, 于是只需证△ABF与△BDF的面积相等。而BE是△ABD的中线, EF是△ADF的中线, △ABE与△BDE、△AEF与△DEF的面积相等, 于是△ABF与△BDF的面积相等。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 合理想象。找出不同寻常的思路, 寻求变异, 伸展扩散。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想不到, 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变换角度思维, 让学生思路开阔, 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四、学科联系, 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D、E为线段中点, 线段具有对称性, 这一内在结构特征决定了它的物理特性。

解法四:根据杠杆原理 (如图11) :在B处挂1单位的物体, 以D为支点, 在C处须挂1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BC保持平衡。当在C处须挂1单位的物体时, 以B为支点, 在D处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BC保持平衡。当D处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时, 以E为支点, A处也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AD保持平衡。由于C处挂1个单位物体, A处挂2个单位的物体, 以F为支点, 为保持杠杆AC平衡, 力臂AF、CF的长度的比需满足1∶2, 于是问题得以解决。

五、一题多变, 引导探究

探究式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能引导学生学会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教学中, 创设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我们不断地创设探究式情景。为此, 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变式:1.D为BC中点, 其他条件不变,

(1) 当AE∶ED=1∶2时, 求比值AF∶FC。

(2) 当AE∶ED=1∶3时, 求比值AF∶FC。

(3) 猜想:AE∶ED=1∶n时, AF∶FC的值。

2.猜想:当BD∶DC=1∶m, AE∶ED=1∶n时, AF∶FC的值。

篇4:《长城》的教后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三十五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篇5:《燕子》的教后反思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看到郑振铎的散文被改得如此地步,真有点伤感。细细读来,似乎这样的修改更适合三年级的孩子阅读。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与美文为友,感受散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

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篇6: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课文《凡卡》的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篇7:《水》的教后反思2

上课了,我深情地范读了课文,接下来,我引导孩子细读课文。文中风伯伯的孩子们:大娃,二娃到七娃都按要求找到了水妈妈的孩子,文中分别用了七个动词:“抱”“围”“捧”“采”“披”“摘”“背”,这些动词很容易混淆,于是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带上动作表演,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这些动词,孩子们很快就把文章的内容理解透了。

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在伙伴间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篇8:《开国大典》的教后反思

《开国大典》的教后反思

周五,我执教了六年级品社《开国大典》的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现场,引导学生感受了全国人民的激动自豪之情,并指导了学生如何尊敬国旗国歌国徽,达成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由正在召开的十八大作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拉近了开国大典与学生的距离。然后,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和音乐,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恰到好处的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通过视觉、听觉去接受信息。让学生明确在旧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新中国 的成立,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不惧牺牲,才换来了这个崭新的中国。又让学生亲耳聆听了毛主席那庄严的宣告,那震耳的礼炮声,那盛大的场景,那沸腾的人群,那庞大的阅兵式阵容等等,学生产生了共鸣,一定会终生难忘。

对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我感觉这个环节的处理还应更精细些,比如:在自学之前,引导学生明确,作为一次会议,我们要了解哪些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表格,最后交流汇报,会更加有条理,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认识了解一个历史事件。以后,这里应该再修改,使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最后,我引导学生尊敬国旗国歌国徽,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升旗仪式,学生的发言由内心产生。最后,以鼓励他们下周一的良好表现结束教学,会让学生热血沸腾,在下次的升旗仪式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让我

认识到借助多媒体教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达到了行为和习惯的指导。

篇9:《梅花魂》的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以前在讲读课文里学到的理解文章的方法,来自学课文,老师只作点拨,引导。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进行多形式读,通过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提点学生用恰当的语调、感情读出外公对我说的“语重深长”,我听到回国的“欢乐”,外祖父训斥妈妈的“生气”,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分别对悲伤,为深入领悟“花魂”,爱国情打下基础。其次,扶放结合,读议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中五个小故事,我详细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抓重点词、重点句外,再辅以问题导读,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其他四个故事则由学生通过读书后自画重点词、重点句,自设导读问题去逐一理解,培养学生的学法。最后,抓重点词、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爱国之情,文中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我”唐诗宋词,分外爱惜黑梅,不能回国时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郑重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黑梅图,回国分别时“我”觉得外祖父衰老了许多,而且泪眼朦胧……都是体会外祖父强烈的思乡爱国的重要的词句,在讲课时让学生细细品味。不足: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有些重点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更深地理解它深层的含义,我想,应该还是读得少,虽然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学生不是用心在读,而是为了读而读,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篇10:《草地夜行》的教后反思

《草地夜行》一课讲的是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但因学生对这一历史背景生疏,故此很难感悟到老红军战士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为此,我采取了因需而教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红军所过的草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草原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我首先出示了两幅图:风景如画的草原;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茫茫草海。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到红军所过的草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草原的截然不同。接着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红军走过的草地是什么样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红军过草地的艰辛;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感悟小红军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红军过草地时的困境。由此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作了铺垫。

篇11:窃读记的教后反思

1、字词教学、课文通读是基础,还需稳打稳扎。识字写字能力是学生独立

阅读习作、进行语言运用的`基础。虽然学生已到高年段,但正确把握字音、字型,理解字词在课堂上还是需要花时间进行点拨。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在抄写词语中出现“踮”、“檐”、“惧”等字的错误书写。课文的通读不到位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感情朗读。

2、欠缺对学生回答的归纳和引导能力,以至让学生对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

的表达方式来生动刻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没有深刻的领会,因此在情感上没能达到共鸣,读得很充分,但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够,没能出现学生“思维火花碰撞、情感交流浓厚”的让我期待的课堂效果。

篇12: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

看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便有些犯愁,要知道,在老教材中,它是第六册语文中的一篇文章,如今成了新教材第三册中的课文。第六册和第三册,中间相差三个学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理解力,肯定差很多。学生对黄山风景区也不太熟悉,回忆过去,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可这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能行吗?我该怎么开展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对黄山风景区的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我在课的一开始,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并进行介绍,学生的.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到课题,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让学生边看媒体边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篇13:《长江之歌》的教后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

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上课前,我知道孩子们对长江的了解很少,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

,我以长江为话题,出示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了解长江的

强烈愿望。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习服务,交

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我想诗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所以,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在诵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古人云:“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

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学习中,我感觉到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我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

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

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

想法告诉别人。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

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

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

着想,及时处理课堂中的生成,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

孩子得到了发展。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

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

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

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让他们学唱,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

上一篇:南京的青奥,我们的青奥优秀作文下一篇:社工端午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