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2024-08-13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通用14篇)

篇1:《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问题】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作者写阿长用了怎样的写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阅读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

(1)“念念不忘”表明了“我”怎样的心理?这与写阿长有什么关系?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我”听到阿长说她买回《山海经》时表现如何?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她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琐碎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好处是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更有利于表现“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1)迫切想得到《山海经》的心理。正因为“我”念念不忘,阿长才来询问,因而烘托出阿长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并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品质。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和感激。

篇2:《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参考答案:

1.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

2.被她的热忱深深打动了。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外貌、语言。略。

篇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 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在他儿时留下的印象, 人物形象鲜明, 情感真挚深沉, 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层突破。

【教学简说】

导入:先展示鲁迅故居的图片, 即故事的发生地。同学们在初一时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中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人叫“长妈妈”, 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人物, 我们一起来走进《阿长与山海经》。

一、感知人物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 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 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 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 阿长有很多的缺点, 但从这些缺点中, 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阿长是一个好人, 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 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诵读课文来分析。

二、拎出线索。

1.分任务读课文。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 从“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教师提示:我们知道,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 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 然后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1) 常喜欢切切察察

(2) 限制我的行动

(3) 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6) 谋害我的隐鼠

(7) 为我买《山海经》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 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 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 放飞想象的翅膀, 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些话, 并在课后写成小短文, 交给老师。

教师举例:

篇4:《阿长与〈山海经〉》教后记

还有一个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因素。本班是由上学期两个班整合为一个班的,学生思维反应慢,上课时有些学生甚至不翻书,对语文无兴趣,与其它各科割裂开,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在授完第一课时后,我迅速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作了归纳: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如何让这些孩子完成本节学习任务?这是我头疼的事情,如果用原来的先提出问题的教法,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其中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口过大,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漫无边际,老虎吃苍蝇无处下手,这个苦头我是吃过的,况且后边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流程式的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说出文章的线索,一般要费很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也难看出来,只有通过读课文才会慢慢领悟。

在教这节课时,我想到了用折线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可感的展示在黑板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难为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问:1.文章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特点?

2.我对阿长的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句子朗读)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依次写上这样几件事,接着建立一个简单的坐标系,事件为横坐标,情感变化为纵坐标,在横坐标上标出A、B、C、D、E、F六个单位长度相同的点,事件分别为:切切察察的毛病、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长毛的故事、踩死隐鼠、买《山海经》;然后在纵坐标上按情感变化也描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几个点,这样依次连接就够成了数学上的折线统计图,根据图示,因势利导发问: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哪一件事详写,为什么?3.文章既然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写一些阿长让“我”不快乐的事?

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前后比较得出以下答案:

1.本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阿长平时“切切察察”,“我”对此“不耐烦”,而且她还有些“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这让“我”更“不耐烦”,当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以后,“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然而,“我”知道她“踩死隐鼠”,“我”的“敬意消失”,阿长买来《山海经》后,“我”内心产生了“新的敬意”。不难看出感情波澜起伏,感情变化明显,“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显而易见。这在梳理文章内容时进行,这里不再多作解释。

2.文章把买《山海经》详写,《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的宝书”,却因为叔祖的疏懒,别人的搪塞以及自己的没有机会而得到,越是无法得到就越生渴慕之情,我从没把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所以当她询问时我不过顺口一说,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长妈妈居然给我买了这本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于是,以前的厌恶、憎恨诸种感情全都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非常的敬意。这样文章结尾的抒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此作者泼墨如注,从而体现“我”对阿长的敬重与怀念。

3.人总是有缺点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适当表现人物的缺点,不仅不影响人物的“伟大”,反而能给人以真实感,更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长妈妈是个长工,有饶舌、粗俗无知等毛病,作者用抑笔写这些毛病为后文作铺垫,前面几件事在我心里的感受与买《山海经》在我心里的感受形成巨大的落差,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品质跃然纸上,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不难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良苦用心。当然还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这也是散文的特点所在。虽然这样上课显得随意了些,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舒畅,学生反应快,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也和谐了,学生轻松,比那种无奈之下的给学生强行填压效果好的多。

我想,联系各门学科的知识,把它们巧妙的融入到语文的课堂,及时有效的运用媒体展示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答案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二)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篇6:《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几段文字,回答9-13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望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望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及其少见的,据说是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放在哪儿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搞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却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的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9.文中写叔祖的“疏懒”,写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运用的表现手法是C

A.侧面烘托

B.欲扬先抑

C.对比反衬

D.前后呼应

10.文中先后两次次写到《山海经》有关的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说明《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前者稍详,后者简略。

C.前面一处,点出其奇异的故事,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D.后面一处,鲜明突出地表现得到《山海经》之后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

1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2.阿长是文中的中心人物,作者对阿长的刻画没有运用的描写方法是B

A.肖像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3.不属于文中最后一段所抒发的感情是D

A.怀念 B.祝愿

篇7:《阿长与山海经》习题(带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wù)

惧惮(dān)粗拙(zhuō)哀悼(dào)震悚(sǒng)chuāng(疮)疤

孤shuāng(孀)

jié(诘)问

pī(霹)雳

渴mù(慕)2、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题目讲析: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答: ①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一石三鸟,既交代了重点的人物也交代了重点的事情,还暗示了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②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同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答: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_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答: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5.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不是学者的阿长的轻视。

6.阿长为“我”买来“三哼经”时,“我”有何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太出人意料。令“我”十分震惊。

7.“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她并非学者。8.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她的“神力”在于她愿意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在于她愿意使“我”开心的事,在于她对“我”的关爱。

9.作者写“我还很记得”阿长带书回来的情形,又反复写书的内容,这有何用意?

写出了当时的情形十分难忘,突出了这书给“我”带来的有益的影响。

10.“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 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1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2.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1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1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1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1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列举省略

17.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鄙视到敬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

篇8:《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向上可体现其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向下是影响语文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关键。本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定位不准、目标含糊、目标不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设计的三点建议: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9:《阿长与〈山海经〉》的人文资源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佳作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之处颇多,且我决定另辟蹊径,把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通过领悟文章的感情,来净化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涵养自己的德性。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从为保姆立传看鲁迅的平民意识

导入新课后,我先提问:“鲁迅没有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读文思考,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关心鲁迅,所以值得鲁迅为她写“传记”。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等方面来探究鲁迅为阿长作传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阿长所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鲁迅关注阿长即是关注普通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许多农民破产、工人失业,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衣食无所安,但长期被统治者忽视。鲁迅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为他们的代表阿长作传。这就反映了鲁迅的平民意识。鲁迅家本来算是书香门第,但由于一系列变故(祖父下狱、父亲卧病),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故很早他便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和冷酷;而到农村的外婆家生活时接触了劳动人民,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故而对“名人名教授”之流,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而对普通的劳动人民阿长,则是真诚地赞扬,衷心地为她在天之灵祝福!

这种平民思想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大力提倡。试看目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今日热衷《还珠格格》,明天狂追“超级女声”;过生日追求高消费,买名牌不惜血汗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家长溺爱和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中学生容易“强调自我”而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占有欲、享乐欲、成名欲空前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位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摆正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如是,学生才会去关注平民生活,发现平民的闪光点。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先提问学生:“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她非常关心你,把你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来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对待她?”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次提问:“在生活中有谁像阿长这样关心你?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学生都说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平时写作文总是“假、大、空”的学生也一改往日风气,讲出一些身边的平常人和生活中曾感动他的、平常而实在的事情,精神境界明显提高;我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墓志铭,学生都写得很出色。

二、从阿长的命运透视反封建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并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反封建。其实若能抓住阿长的命运和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来深入分析,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本文的反封建精神。前面已分析出阿长非常善良,是个好人,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阿长青年守寡,做了一辈子保姆,一年中只能告假一次,回去几天,生活非常苦。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很快就能明确:一则由于死了丈夫,是个寡妇,二则没有文化做不来其他的事。接着让学生设想能否改变阿长的命运?学生已对阿长产生同情,当然愿意帮助她改变命运。比如设想她再婚、生子,会怎样?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是:纵使生活还是贫穷,但有丈夫的疼爱,子女的关心、孝敬,阿长也可尽享天伦之乐。接着就质疑:她为何不再嫁?为什么会没文化?再结合背景分析就能领悟:封建礼教不许女子再嫁;在封建社会,穷人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能摆脱愚昧和无知,因此只能是穷人,而且可以肯定:在那种制度下,即使她将来有孩子,孩子将来也是穷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害得阿长这样苦。因此作者写阿长,是表达对她的怀念和同情,而对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也隐含其中。这样来解读课文,应该能引发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改变穷人命运的思考,使之珍惜学习机会,今后学习会更为积极。这就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注重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才会使学生受到有益的人格熏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人文资源作的初步探讨,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篇10:《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整理

1、阿长名字的由来?鲁迅为什么要介绍她的名字的由来?

2、文章分别写了阿长的几件事?从中能看出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我对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建议画表格

作答)

3、我是怎样得知《山海经》这部书的?为得到它,我尝试了哪些办法?结果如何?此处写叔祖的用意何在?

4、当阿长向我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是,我是怎样想的?(原文)这这种想法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我看到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时,是什么反应?(原文)反映出我怎样的心理?

6、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是什么样的?(原文)我为什么因此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通读全文,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以什么写作手法体现的?

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篇11: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纲举目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

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一)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

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2、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3、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

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三、课堂总结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篇12: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阅读之二《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导学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因她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而对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他”?

2.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中,“长毛”指的是什么?

3.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4.《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什么故事?

5.《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三脚的鸟”指的是什么?

6.长妈妈教给我的“元旦的古怪仪式”是什么?

7.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同情与怀念?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轻视 → →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二、1.阿妈 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 她喜欢切切察察

2.洪秀全军和后来一切土匪强盗。

3.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4.刑天舞干戚。5.三足金乌,即太阳。

6.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要吃一点福橘(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7.“仁厚黑暗的地母呵,原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1.震悚 产生新的敬意

2.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

篇13:《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本文试着以教师批评的立场去解读《阿长与山海经》。为了遵循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文脉,遵循语文教学重在对言语中有意味的形式的研究之路,本文紧扣文本言语形式,按厌烦阿长、敬仰阿长、三十年后的情感三个步骤进行解读。

一、厌烦阿长

(一)白描与镜头:一种声音,一个手指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一副动态的人物白描图。“切切察察”“低声絮说”颇具画面感,使人如见三两个农村妇女聚首而坐、促膝低语、说三道四、传播是非,再配上一个“二手指”上下摇动,指指点点,活画出一个长舌妇之形象。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强烈的情感直白,鲁迅运用小说白描的手法,截取生活中经典的画面来刻画人物,于三言两语间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并将厌恶之情熔铸其间。特别是这个“二手指”,可以与严监生的那个手指相媲美,成为文学画廊里永不褪色的经典镜头。写人,未必要千言万语,得当的白描勾勒,经典的镜头截取,亦可于寥寥数笔间让人物跃然纸上,这是鲁迅带给我们的一种创作启示。

(二)两种修辞:移用和比喻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是写阿长粗俗的睡姿。

这里,鲁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一个“大”字和前文“伸开两脚两手”相照应,颇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睡姿的粗俗不雅。倘若没有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则伸的程度并不明晰,但这个比喻却将之鲜明化,形象化了。要怎样粗俗之人才会有如此难堪的睡姿?幼年鲁迅的憎恶之情虽不着一字却因之尽显。与上文的“二手指”一样,这个“大”也深深地镌刻进读者心灵,令读者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也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在文学长廊里永远闪烁着光辉的密码。人们一提起阿长,心中首先唤起的是那个手指还有这个“大”字。

这里,鲁迅还运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一个“摆”字本该用在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身上,鲁迅却将其放在阿长的身上,词语的移用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表明幼时之“我”在那时那刻因为愤怒与厌恶并不将阿长当人看待,而是将其当作一个没有生命与情感的物品,很自然地与下文描写阿长“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的“死猪”状态的文字融为一体,表达了“我”心中认为阿长摆成“大”字是故意为之的成见,很好地传递出“我”对她的极度厌恶之情。倘若换成“睡”或“躺”,这种厌恶之情则荡然无存。

好的文章未必要修辞,但妥帖的修辞却能令文章锦上添花,令情感自然溢出。

(三)一串虚词:情感呼之欲出

虚词不虚,妙用之,则文生辉,情波起。

在母亲婉转的批评阿长的睡姿之后,阿长依然不改旧习,反而变本加厉,令“我”痛苦不已。鲁迅写了如下言语: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这段文字看似寻常,无非表达“我”的痛苦、无奈之情。但如果稍加留意,则会发现这种情感的传递全仗着文段中的虚词。倘若去掉虚词:

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看见床中间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搁在我的颈子上。

一来语言传递的情感是喜是恶并不明朗,很难断论。二来语言传递的情感强度减弱不少。而原文中,一个“但”和“却仍然”写出了“我”希望阿长在母亲婉转地批评之后能够改变粗俗的睡姿而阿长却依然如故的失望、无奈、甚至有点愤怒的情感。如果说“却仍然”传递的是有点愤怒,那么“还搁在”的“还”字则是出离愤怒了。我们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鲁迅一边呼喊阿长,一边用力推阿长,而阿长却“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不闻”,睡得如一头死猪。于是,鲁迅写道:“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无法可想”已经怒不可遏,前面再加一“实在”则将情感更递进一层。

这段文字里,鲁迅妙用虚词,将心中失望、无奈、痛苦甚至愤怒的情感一步步呈现。这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很好地展现了虚词的魅力,从而引发我们关注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功能。

二、敬仰阿长:一种相思,一声呼唤,一腔最爱

(一)一种相思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这是一段看似平淡而很容易被忽略的文字,但它借助虚词所揭示的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的情感曲线使这段言语形式别有意味,颇值得学习。

“很愿意”写出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心理,“很疏懒”之“很”道出了“我”虽因要《山海经》而逼过远房叔祖却未曾实现,又因其“很疏懒”而不能力逼的无奈、失望心理。“谁”字道出了“我”的寻书经历,这个“谁”是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母亲或父亲?抑或是家里那些工人?再者就是朋友?一切都有可能,这个“谁”字包括了我所认识的、我认为能够知道《山海经》的所有人,但“谁”都对“我”之所愿无动于衷、疲于应付。于是在唇焦舌燥之时,在四处碰壁之后,在心灰意冷之际,“我”不得不考虑另谋他路。一个“买罢”,一个“又”字,道出了“我”自寻他路的无奈、痛苦、失望甚至绝望的心理,因为“只能”和“都紧紧”将仅存的唯一的希望都浇灭了。从求助远房叔祖不得的一起一落到千方百计问“谁”依然不得的二起二落,后者在波澜上要高出一层,紧接着自我奋力依然不得的三起三落,把希望的情感推向极点,继而重重一摔,从失望终至于绝望。一连串的虚词将“我”从希望到百般无奈、无计可施、山穷水尽而绝望的心路历程描绘得一波三折,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一……就……”道出了“我”对《山海经》的魂牵梦绕、日思夜想之心绪。

(二)一句言语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正当“我”轻对《山海经》念念不忘的时候,阿长的一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给“我”带来了一个霹雳,让“我”震悚起来。仔细品味阿长之言,方知阿长爱意之深。

叫“哥儿”不叫“迅哥儿”,称呼背后流露的是阿长对“我”的亲切,虽是仆人与主人,但似乎在阿长的心中,“我”俨然是她的一个小孩,一个朋友了。

“有话儿的‘三哼经’”,“山海经”总共才三字,阿长却念错了两字。鲁迅说:“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我们可以认为阿长这次回家的目的就是帮“我”买这部《山海经》,而且用了四五天时间。一个妇人去买一本念错了书名的书,用了四五天时间才最终买到。我们不知道阿长要走多少家书店,要讨多少人厌烦,要解释多少回,用”千辛万苦”形容总不过分吧。这错误的书名里闪烁着的是阿长那颗疼“我”爱“我”的心呐。

“我给你买来了!”一个“我”字闪烁着得意之情,一个叹号流泻着阿长因满足了“我”的愿望而所怀的欣喜之情。

这样的阿长,“我”怎能不感激与敬仰呢?

一句话蕴藏着阿长那份浓浓爱意,在言辞间留给人巨大的思想空间,于是就意味丰富了。

三、三十年后的情感

孩提时候,“我”对阿长有过厌恶,有过敬仰,那是一份出自孩子心中的纯真情感,没有半点杂质,但是当“我”三十年后再次回望阿长的时候,“我”对阿长言行的理解深入得多,情感也就变得复杂得多。鲁迅向来以铁笔铸成投枪,其文字刚硬、冰冷,闪烁着逼人的寒气,但对阿长,那种向来的寒气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存,流露着脉脉的温馨。

(一)深切的悲悯

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鲁迅以孩子的口吻叙述着阿长的身世,其间洋溢着童真。“说的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但到憎恶她的时候”,“就叫阿长”,“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幽默的言语里闪烁着孩子的稚气、天真,但在着稚气的后面,却深藏着三十年后鲁迅的悲悯情怀。这个阿长“无名”——“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无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甚至连绰号都没有!“阿长”的绰号还是她前任的;“无子”——“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无夫”一“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个阿长一无所有,没有地位,没有亲情。其卑微孤苦可见一斑。于是文末作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他对阿长的怜悯同情不言自喻。

(二)烦琐的规矩里的复杂情感

三十年后的鲁迅回顾阿长当初的烦琐规矩,当然深知烦琐中的爱意的。但是鲁迅并未直言阿长的爱意,而是将之深藏于文字中。对于烦琐规矩的解读,一则解读文字较多,二则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此处仅选择较易被人忽略的一处标点来说一说。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这是元旦清早“我”与阿长的对话。上文阿长告诉“我”:“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而此时“我”的话只说了一半,就被阿长抢去了,这明显与她的交代是矛盾的,可是阿长此时却不顾心中的愿景,抢了“我”的话,可见其内心的急切,之后又是迫不及待的连说四句,且句句感叹,可见其当时喜极而狂、难以自禁。这“狂”的后面隐藏的却是一个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我”一年到头日子能够“顺顺溜溜”的期盼,那是一份爱意,一份期待。

在叙述规矩的大篇幅中,无论是阿长的行动、神态,还是言语,抑或其他任何一种“我”当初认为烦琐之至的规矩,无不蕴藏着阿长深切而美好的祝愿和“我”三十年后对之的理解与感激。

(三)“意外”结构里的深长“意味”

当阿长踩死“我”的隐鼠的时候,鲁迅用了一个极其庄重的词语“哀悼”来表达他对隐鼠之死的悲伤,用了“憎恶”“谋害”“怨恨”这些庄重的词语来表达他对阿长的“讨厌”,可见此事在“我”心中影响之强烈,记忆之深刻,它对“我”而言已经不是事情,而成为了一大“事件”。按理说,如此重大的事件应该大书特书,可是奇怪的是找遍全文,仅有第1段、第19段、第26段零星的几个词句提到此事,事件之大与篇幅之微构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大的张力。这种违背常理的笔法只能有一种解释:三十年之后的“我”站在理性的高度原谅了阿长,记着她的爱、她的好,而极力的克制甚至有意地忘却她当初似乎对“我”造成的不快的一面。在“意外”结构安排里,我们读出了鲁迅那一颗感恩的悲悯之心。

篇14:《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是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含糊或者有偏差的教学目标将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糟糕等问题。所以,研究教学目标对于促进教学实施、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阅了有关教学设计的书籍及电子期刊,收集并整理了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设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归纳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分析总结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为设计高效的教学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城关小学简介下一篇:2022班级工作计划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