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2024-08-09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篇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抗贫”调研小组,我们开展本次调研是为了深入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家庭经济拮据,就业压力以及知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并深究其原因,提出培养健康、适度心理状况的建议。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可能会占用您几分钟时间,也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完成我们的问卷,谢谢﹗

您的性别是

男女

您的年级是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

您所就读的高校是

专业是广告

1、您的家庭所在地是属于下面哪个?[单选题】()*

A、城市B、乡镇C、农村

2、您是否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单选题】()*

A、是B、不是

3、您每月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限选两项] [多选题]()A父母付出B勤工俭学

C 社会各部门资助D奖学金E其他

4、您是否经常意识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差别?[单选题]()*

A、是,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5、对于外界的帮助,你是以何种心境接受的?[单选题]()*

A、很感动,以后一定要回报

B、觉得不好意思,不想让别人知道

C、觉得理所当然

6、你会介绍自己父母给现在的大学同学吗?[单选题]()*

A、当然会,很乐意

B、有点犹豫

C、不拒绝父母来学校

7、在相同的自身条件下,你却因为家庭背景等经济因素失去了某个绝好的机会,你会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种类似情况?[单选题]()

A、愤怒,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做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B、自卑,埋怨自己的出身

C、以此为鉴,更加努力提高自己试图改变命运

D、无所谓,顺其自然

8、您觉得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你的影响如何?[单选题]()

A、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常为此自卑

B、有影响,偶尔伤感

C、基本没有影响

D、完全没有影响

9、您是否为家人对你期望过高而害怕自己成绩不能满足他们?[单选题]()*

A、一直这样

B、有时会有这种想法

C、从来没有,我就是做我喜欢的10、您认为当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援助?[限选两项] * [多选题]

A、资金上的资助B、心理辅导

C、同辈群体的共勉D、师长的鼓励

E、社会的关注与支持F 国家政策的优惠

11、您是否赞同学校公布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情况?[单选题]()*

A、赞同B、不赞同,不希望让其他同学知道

C、无所谓

12、您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限选两项]()* [多选题]

A、经济问题B、恋爱问题

C、人际关系问题D、家庭问题

E、学业问题F、前途及就业

G、国家发展前途H、父母期望

13.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单选题]()*

A、.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

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D、.顺其自然、自然调整

14、您认为您目前属于下列哪一类型的大学生?[单选题]()

A、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乐观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B、对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想法,平淡就好,舒服一天算一天

C、对未来一片茫然,虽然知道应该积极去努力,却不知道如何努力,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D、对人生很失望,想要破罐子破摔,不愿意振作起来

15.经历了中学时代,您觉得大学同学或朋友[单选题]()

A、更深刻,更理性B、差不多

C、不象以前那么好,个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D、不清楚,没想过

16您在未来择偶时,较注重下面哪些指标?[限选两项]()* [多选题]

A、年龄B、外貌身高

C、道德品质D、脾气性格

E、物质条件F、家庭背景

G、职业地位H、兴趣爱好

J、能力发展

17、您结识朋友会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吗?(单项选择)*a、无关紧要b、根本不会

c、主要原因d、次要原因

18.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您是否到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去进行相应咨询?[单选题]()*

A、是B、有考虑,但没进去C、否

19。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单选题]()*

A、有,非常清晰;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短期(3-5年内阶段性目标目标)

B、有,只有一点,没有很仔细考虑过

C、有,还比较清晰,但只有近期并没有长远策划

D、从来没有想过

20.遇到压力您会最先向谁求助?【单选题】()

A家人或亲友B男∕女朋友

C同性朋友D专业人士

E自行解决F辅导员老师

G其他

篇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其情况,从而探究出其解决对策,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给在校的大学生造成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会给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等带来不利。而且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段乳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又害怕遇到困难,虚荣心有强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进行冷静的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先偏激。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法学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边产生抑郁,厌学的情绪。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的,要靠国家的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和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生以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调查主要以我校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的。针对“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时,有60%的同学认为融洽,有30%的同学认为平淡,有10%的同学认为紧张,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您和周围的同学一般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上,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冷静处理,有30%的同学不知所措,有10%的同学绝望沮丧,有5%的同学觉得自己会大发脾气,有5%的同学选择求助他人,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有较稳定的情绪,遇事多数学生能冷静处理,其次主动求助他人。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趋于成熟的表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 1

知如何应对挫折;在“你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的态度是怎样”这个问题上,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很乐观,有20%的同学认为命运难测,有20%的同学抱有“能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理,有30%的同学想尽力争取明天的幸福,也有10%的同学很悲观,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还是健全的、人格还是完整的;当问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何计划时,有60%的同学还是有计划的,有4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一点计划都没有;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高,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比较高,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一般,有1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较低,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正常的,其智力和情商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且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只有小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缺乏。在“遇到快乐事你会跟谁分享、遇到不快乐事你会跟谁沟通或求助”这个问题上,有40%的同学选择好朋友,有10%的同学选择父母,有5%的同学选择老师,有10%的同学选择同学,有15%的同学选择兄弟、姐妹或亲戚,有20%的同学选择自己消化,这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遇到快乐事能跟他人分享;遇到不快乐事大多数会跟周围人沟通或求助,但仍有部分大学生采取了自己消化,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与性格内项和自卑有关。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健康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30%的同学经常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有10%的同学偶尔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在“上大学后,你最烦心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烦心,有25%的同学因为就业竞争太激烈而烦心,有20%的同学因为恋爱不成功而烦心,有15%的同学会因为经济困难而烦心,有5%的同学因为和他人关系不和谐而烦心,有5%的同学没有烦心事,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烦恼多,心情压抑。心理压力增大、心情压抑,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高的,是值得养育他们的人民胜任的。但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素质较差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这个黄金时段中徘徊和挣扎,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不利,也严重影响着祖国的未来。

那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学生自己应当要有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 ;要有健全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各种挫折;要有健康的情绪体验,提高情绪调节

与控制的能力。心理素质的高低好坏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素质的常识,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高其承担责任的能力;根据不同类群大学生的特点,有层次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篇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龙岩学院大一到四年级的大学生中选取被试, 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 回收301份, 剔除无效问卷2份, 最终有效问卷299份, 有效问卷率93.43%。

2.研究工具。由刘金花根据王欣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量表修订而来。其中, 正性项目43个, 负性项目51个。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制, 即“很不符合”记1分、“较不符合”记2分、“一般”记3分、“较符合”记4分、“非常符合”记5分。此量表有人际关系、经济状况、责任感、学业、择业、恋爱、与父母关系、自卑感、躯体状况9个因子, 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克伦巴赫a信度均已达到统计学使用的要求。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7.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水平及其各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量表要求被试对列出的94个因素的五个项目中最能表达自己过去六个月的体验和情感的项目进行选择, 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总分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总分大于等于282分时, 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由表1可知, 总分高于282分的人学生占48.20%, 不高于282分的占51.80%, 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48.20%的心理健康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总分在性别、家庭、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进一步比较男女生, 农村与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 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在性别、户籍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 现在社会男女生的平等意识逐渐加强, 男女生在家庭教育、社会责任、经济负担, 就业竞争, 情绪情感等各方面越来越趋于相似的境地, 因此, 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处于比较相似的状况。具体来看, 男生在人际关系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这与现在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也是符合的, 在大学生活中, 人际关系尤其是宿舍人际关系往往在女生群体中有比较突出的现状, 这与女生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有比较大的关系。男生在学业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男生在大学学业中的重视程度普遍要比女生更低一些, 大多抱着“及格万岁”的心态, 认为大学就是“混”的, 在游戏, 运动、交际等方面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而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对不同户籍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发现, 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仅在在经济状况维度上, 城镇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 这可能与城镇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宽裕, 平时得到家庭方面的经济支持会比农村学生来的更充分有关。

3.总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进一步比较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结果如表3:

总体来看, 心理健康总分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呈现递减趋势, 即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与父母关系, 经济状况、择业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四的学生在与父母关系、经济状况和择业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高年级 (大三、大四) 的学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开始面临就业的压力, 在择业方面的困扰对其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都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父母大多希望子女能够回到身边, 在家乡就业, 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外地读书的或多或少都有不愿回家乡就业的想法, 由此可能产生矛盾, 或是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与父母的期望不一致, 从而出现分歧等问题都会增多。另外, 大四除了择业也还是毕业的时期, 各方面的开销增大, 毕业论文的撰写, 毕业临行前应酬, 找工作时频繁的往返学校和家乡, 各种单位的面试, 笔试等, 对于经济方面的需求也会更大, 经济状况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来看, 48.20%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调查还发现:

1.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户籍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具体维度上, 男生在人际关系维度的总分显著低于女生, 在学业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城市学生在经济状况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

2.心理健康总分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在与父母关系, 经济状况、择业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处理主要心理问题, 比如低年级时主要的学业、恋爱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高年级时主要的择业、与父母关系、经济状况等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篇4: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健康 学习状况 建议

纵观我校大学校园,学生活动非常活跃:社团组织、体育赛事、甚至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方面也非常积极。然而,大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其学习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专业喜爱程度不高、学习能动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导致“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乏”的问题;种种结果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进而针对成因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了692份,其中668份有效,剩余24份问卷存在无回答项目,因此针对668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从样本覆盖的范围来看,涉及我校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四类学生;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1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1.1 对所学专业喜爱程度不高 兴趣开启成功之门。然而,我校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喜爱程度,“喜欢”的比例不足60%,其中25%的不喜欢,16%的持无所谓态度。这一组数据反映我校大学生相当部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足,不感兴趣,则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2 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中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我校大学生学习能动性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选择“制订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同学有190位,“会努力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到底”的362位,认为“我很满意,不需要改变”和“没想过”的各有58位。由此可见,超过70%的学生对当前自己的学习改进持有消极的态度。

而“面对课堂教学不吸引”时,208位学生采取“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的态度,332位认为“心不在焉,随便做做笔记”即可,206位选择“干脆不理,自学或看其他书籍”,22位同学选择旷课。同样,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采取消极怠慢,应付的方式。这种态度当然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学习方式、途径单一 我校大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选择的第一途径,49%的选择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27%选择网上搜索,15%选择与同学、老师交流,9%选择向同专业前辈请教。因此,我校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就大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言,偏爱自己型的占46%,同伴型占38%,网络型占7%,集体型占9%。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学习、方式途径一直在拓宽。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点,因此健康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而非只关注某一种。但从我们整理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比较单一。

1.4 学习氛围不浓 根据我校被调查学生反映,认为我校“学习氛围浓厚,非常好”的仅仅占9%,认为“学习氛围一般,考试期间浓厚”的占77%,认为“没什么学习氛围,很差”的占9%,选择“毫不关心”的占5%。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差,学习处于“被学”状态。处于只有考试期间浓厚,学习氛围一般。

1.5 学习效果欠佳 我校大学生不健康的学习状态产生的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效果欠佳。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作业得心应手”,49%的学生“上课勉强理解,课后作业略显困难”,10%的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6%的学生表现为“上课完全不听,作业抄袭”。当然这种结果与学习兴趣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方式方法单一和氛围不浓均有关系。

2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喜欢的主要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多,无法深入”,第二原因是“选专业时服从调剂,不喜欢”,“专业知识太难,难以理解”和“不喜欢学习”的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究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入学前长期处于半封闭式学习状态,对专业种类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而且在入学后缺少专业方面的了解。

2.2 以毕业和工作为最高目标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无所谓态度的原因中,有44名学生选择“不管任何专业,专心学习”,60名选择“只要能毕业、找工作,什么专业都行”,10名同学选择“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20名同学选择“无了解、无目标、无展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短视为“就业”。然而,在当代大学的学习中,各专业间的专业知识学习缺少差异性,以我校财务管理和统计学专业为例,也就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

3 改善我校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对策

3.1 提升所学专业兴趣的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与学习目的直接相关。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必须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尽早帮助学生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参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整个大学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端正学习态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潜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2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眼界和拓展个人技能,增加知识面,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微弱性,并为之改变付诸动力。改变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状态。建立快乐的学习体验,选择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不良的学习状态(如不良情绪、紧张或身体不适等);无论学习压力再大,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屏蔽压力和负面情绪。主动了解相关专业,主动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上网搜索、专业老师指导、咨询学长姐。了解“就业难”现象,勇于涉身就业实践。关注央视新闻、各类报纸关于就业的报道,追踪就业趋势,搜寻实习机会,增加工作经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3.3 改善学习方式的建议 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式。当然,有的人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身体、思想等变化随之改变,到时便需要再做出相应调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避免“机械式”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合理的学习规律。要保持良好规律的睡眠;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考试焦虑。

3.4 增强学习氛围的建议 从校方来看,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教育创新”理念与“学习型校园”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工作。

学习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核心。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新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多校间学生学习的交流渠道,积极邀请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教育家来校演讲,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最终建设成一个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杜智敏,冯立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2]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4.02.

[3]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04.

[4]王向红,谢志钊,周文军.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

基金项目:数学与统计学院科技立项项目:关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学习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钱敏霞(1993-),女,江苏常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统计调查。

篇5: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10.25.---2010.10.30.调查范围:郑州大学新校区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涉及大

一、大三

两个年级,通信、机械、英语等五个专业。

调查目的:探究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状况,并给予大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调查方式:问卷法。发放80份,收回75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题目包含20个题目,其中有7道心理健康题,11道身体健康题,具体内容详见附录问卷。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一步步、融入我们的生活,体力

劳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再加上生活富裕后饮食质量提高,人群逐渐肥胖化,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下、身体素质下降。对此,我做了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状况的对此报告,现就对此结果做一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态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再大学校园里很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课,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健康,即他们想通过听心理咨询课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对大一学生,由于其刚到校,仅约40%的学生接受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而有60%的学生在大学里有时会感到前途渺茫。由此可见,在大学里感到前途渺茫,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咨询课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面对压力或烦心事时,约一半学生会找一种方

式发泄,只有约8%的学生会与其家长谈心。由此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与父母代沟很深,可见开设心理咨询课减小代沟很有必要。

二、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及原因

本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做了调查。调

查结果如以下几方面:

1.睡眠方面:大部分学生会在11—12点之间睡觉,睡眠时间多为6—8小时,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流,相对而言是正常的,不会有损健康的。

2.饮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极少数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尔有间断与三餐很有规律的学生约各半,三餐可以说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在有害身体健康的食品面前,约一半学生仅仅偶尔会有所顾忌而不吃,仅约8%的学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3.运动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约一半学生每天仅3锻炼30分钟左右,这与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还有一定差距。故有约64%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虽然如此,在阳关长跑时,仅有约24%的学生坚持跑,而甚至有约28%的学生一直骑车。自

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差却任不愿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这也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又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健康防护意识。

在调查大学生生病情况方面,约一半学生很少生病,但也有约24%的学生是冷空气一来就生病。尽管如此,却任有80%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很一般。

健康防护意识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降低。

四、结论与建议

1.在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课,调整学生心理状况,而大学生也应更多地与他人交流,多看书籍以明确自己在大学中的位置及目标。

2.在身体健康方面,学校应当加以管理,在学生运动方面给予鼓励,同时增加运动器材助学生锻炼。学生则应当给自己制定锻炼计划,重点是付诸于行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左右。同时,大学生应尽量少吃垃圾食品,抵抗住食物诱惑。

3.健康防护方面,我们应有“知冷知热”、“春捂秋冻”的两大意识,其他一些慢性疾病更应该在生活中时时注意,如胃肠疾病、心脑疾病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生活做长远考虑。

篇6:当代大学生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探究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状况,并给予大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一步步、融入我们的生活,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再加上生活富裕后饮食质量提高,人群逐渐肥胖化,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下、身体素质下降。对此,我做了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状况的报告,现就对此结果做一下分析报告。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及原因

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内涵看.大学生健康理念确立、疾病预防、饮食起居、学习行为等习惯还存在许多欠缺。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近视眼增多、三餐饮食无规律、不懂营养科学、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颈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增加.不少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对大学环境适应自我评价与认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矛盾和迷惘,面对繁重的学业考研就业、寻求独立和条件不足.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对友谊的渴求不能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矛盾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精神萎靡甚、至忧郁、厌世。

本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以下几方面:

1. 睡眠方面:大部分学生会在11—12点之间睡觉,还有一部分人1点或以后睡觉,睡眠时间多为6—8小时。

2. 饮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极少数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尔有间断与三餐很有规律的`学生约各半。约一半学生仅仅偶尔会有所顾忌而不吃,仅约1/8的学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运动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平均每天仅锻炼30分钟左右,这与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还有一定差距。

在调查大学生生病情况方面,约一半学生很少生病,但也有很多的学生是冷空气一来就生病。尽管如此,却仍有大部分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很一般。 健康防护意识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降低。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少大学生对健康的意识不强,在不少方面有偏离健康轨道的表现,因此,有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

结论与建议

第一,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设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对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可以安排高素质的医生担任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卫生保健及性保健知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体检、就诊、治疗过程中,针对个体疾病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使他们获得防病治病知识。 第三,开设健康教育门诊与心理咨询门诊。校医院开设健康教育门诊与心理咨询门诊是高校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健康教育门诊,不仅可对有疾患的大学生提供康复指导,还可满足他们对卫生保健知识的特殊需求。通过心理医生对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进行及时转介和危机干预,达到减轻心理负荷,化解不良情绪,纠正行为偏差,避免挫折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第四,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利用广播、校报、广告橱窗、板报等宣传载体,开辟卫生保健栏目,图文并茂地宣传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身心素质。

第五,利用校园网建立大学生保健网站。互联网信息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隐秘性,信息承载量大,教育覆盖面广等特点。网络打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关系,使人们不必再为诸如性心理问题、情感隐私问题而难为情。高校医院应联合学校诸部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传播工具,聊天室、电子信箱、QQ、MSN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董燕.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的创新运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胡隆成. 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思考[J]. 体育学刊

3】王志英.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7: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

【论文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 决策 新思路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2011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综述如下。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1 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概括为:智力正常,自我评价得当,情绪调控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学习动机明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正值一个发展时期,是从青少年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还要面临复杂的角色转换问题,因而,大学时期正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处理、恋爱问题、性健康、性格和情绪调节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较广,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1.3 学业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和学习动机功利化;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恋爱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情感的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如何应对失恋;性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性格和情绪调节问题具体表现在抑郁和情绪失衡。

1.4 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1)网络群体。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困扰。(2)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和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较为普遍。

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们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也不再是宁静的港湾,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使得一些大学生原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久而久之,引起了心理的迷乱和失衡。(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国家经济发展之日,由于家长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使其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他们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3)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都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导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进而使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不足,埋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4)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性格、意志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及情感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生和成年人,情感方面比较热烈,认知方面明显不足,具体为对社会制度、人际交往和爱情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不完善,不成熟。同时,他们的柔韧性不够好,自制力也相对较差,做事喜欢随心所欲,缺乏长远目标,计划性不强。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和市场经济加强,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带来人们心理的复杂化,很多大学生经常感到压抑,但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心理方面知识的缺乏或顾及个人隐私等多方面因素,他们的郁闷没有得到及时释放,经过长时间的积聚和沉淀,便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决策

3.1 学校方面的应对措施

3.1.1 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 高中教育以学业为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易被忽视,带着高中遗留下的隐性心理问题,加之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大学新生有可能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后就将原先存在的问题加强化,以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沃土,而校风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应加强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等优良学风的建设,让同学们在其影响下学会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情绪特征。

3.1.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由于中学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大学生普遍缺乏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鉴于此现状,校方很有必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对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加强认知心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系统学习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1.4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学校心理咨询体系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找到应对措施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而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有心理健康档案,比较全面地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对其大学四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归类,评价并记录在案,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3.2 家庭社会方面的应对措施

3.2.1 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娇惯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娇生惯养、依赖性强、适应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一旦进入大学独立面对生活的考验时,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如同学关系紧张、不适应寝室集体生活、报复心理强、不关心他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家庭,解决方法自然也得从家庭着手,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过去那种全权代劳的呵护方式往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生活中的事情,积累生活经验才是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

3.2.2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近几年,高校学生因为各种心理问题自杀的事件并不少见。巢传宣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意念的产生中可发挥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好的学生相对而言产生自杀意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预防大学生自杀工作中,应考虑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3.3 学生自身方面的应对措施

3.3.1 学会自我保健,加强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首先从认识上入手,学生要对自身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在大学里的位置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次,应该学会自我调适消极情绪。正确的调节方法可以是通过写日记、听音乐、聊天散步购物等,以便及时释放负面情绪。此外,郝霞研究表明经常运用幽默缓解压力的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都较低,且自我效能和自信都较高,鉴于此大学生可以积极培养采用幽默方式来缓解压力的能力,以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3.3.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其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样,由于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思路

4.1 完善研究的操作方法,努力推进研究本土化 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的同时,大力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结合中国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研发适合中国学生的心理评估量表及问卷,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4.2 拓宽研究的视野范围,努力推进研究具体化 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还要将研究视野扩大到家庭及社会环境等领域,密切关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细化和具体化。

4.3 扩大研究的文化维度,努力推进研究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留学生群体逐渐融入各大院校。对外国大学生来说,国外长期的学习与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校方在着手研究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不得不重视起这些群体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对外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扩大研究的文化维度,从而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路文焕,徐炳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9-450.

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7.

李淑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中国校医,2008,6:761.

范文网

王定福,陈福生.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4,5:185-188.

王鲁慧,张扬.认知心理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03-1204.

杨彩云,潘素芳,刘建宏.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兰台世界,2005,7:59.

巢传宣,刘建平,付茶英.江西某大学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1:87.

郝霞.幽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4-85.

朱德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探析.中国科技财富,2009,8:97.

孙晓青,姚本先,王东华.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趋

篇8: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及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误区,节约型校园

大学生多数是从进入大学开始, 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能否处理好, 将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的影响生活的质量, 毕竟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长, 基本都是有限定的。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交谈, 可以概括地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突破了传统的生活观念, 追求高生活质量蔚然成风, 使大学生在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上变得更加多元化, 从而萌生出了一些理性和非理性的消费。

1. 消费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在本次网络调查中, 有87.5%的大学生表示, 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 虽然8.5%的学生自己兼职, 但挣的钱不多。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资金主要还是依赖父母。

2. 消费层次日渐多样化。据本次调查显示, 月消费达到1200

元以上的占9.8%, 低于500元的占14.7%, 48.2%的学生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 27.3%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800元到1200元之间。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 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 既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也说明了大学生的主体消费群。

3. 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除传统消费以外, 当代大学生开始注重品质消费、健康消费、娱乐消费等。本次调查统计:名牌服饰、数码产品、化妆品以及交际消费成为高校学生日常消费的主要对象占到了68%, 另外其他的一系列消费对象也成多元化发展。

4. 不理性消费成扩大趋势。

有少数当代大学男生为装出男子风度和兄弟义气, 随波逐流地学抽烟, 勉强地训练喝酒, 刻意用白酒增强“内功”;女生则对时装、化妆品、各类首饰是情有独钟。他们消费没计划、又喜欢攀比, 不理性的消费心理趋势他们要在潮流、时尚的带动下购买一些自身并不需要的东西, 造成浪费。

二、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费误区进行分析

1. 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 随意性很强。曾有调查说:

(1) 3.7%的学生, 竟不知道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 从未思考过钱是怎样花的, 反正没了回家去拿, 家里人给的时候也无定数, 这类学生以城镇女孩居多;

(2) 有了钱就大手大脚地乱花一气, 把本是几个月的生活费一块儿花, 接下来只得过拮据日子, 要么向家里求援, 要么东挪西借;

(3) 在该买什么与不该买什么上没有主见, 看到别人买啥自己也“随波逐流”, 结果是钱花了于己用处却不大, 造成了不小的浪费。

2.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绝大多数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 而对精神生活投资甚少。有机构做过一个试验, 在某校中文系的所有男生寝室中借《现代汉语词典》, 结果仅借到6本, 也就是说平均每15个人才拥有一部这样的工具书。至于购书的同学中, 投资也很有限, 每学期不过是五十到一百元, 更多的便寥寥无儿。与之绝然相反的镜头是学生们对吃喝穿上的“慷慨”, 穿名牌时装不乏其人, 名贵的化妆品倍受青睐, 在一校门外四、五家餐馆终日高棚满座……

3. 消费的模仿趋向。

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选择的模仿化趋势。男生为装出男子汉的气质与风度, 随波逐流地学抽烟, 勉强地训练喝酒, 刻意用白酒增强“内功”, 女生则对时装、化妆品、各类首饰是情有独钟。看通宵电影, 去高级餐厅, 上高档的KTV等, 无不与这种消费中的模仿心态有关。

4. 消费的攀比行为。

同学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 在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 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某寝室某女生穿了件时髦服装, 不久, 同寝室的其他女生也会悄悄地穿上与之媲美的时装。这样你追我赶, 相互攀比, 导致了高消费不断升温。

三、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走出这些消费误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误区, 应该相应地做出一定的消费指导, 才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 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正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和消费特性, 从源头上来分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并且保持正确的消费观, 屏除不良的消费理念, 在自身的消费心理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其次, 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消费自主的同时注意“家情”的教育, 对消费要求有意识地给予区分, 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 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

同时, 学校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应起好主导作用。要加强国情教育, 提倡适度消费, 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 狠抓校风学风建设。

最后, 建立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 我们寄希望并依赖于社会的力量, 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屏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 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刘红梅, 大学生行为及其引致消费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9787564201708

篇9:当代大学生性心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性心理 心理问题

大学生已经进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性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若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诱发心理障碍。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才能更好地指导、引导学生性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性是人们羞于启齿的话题,对于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共分为5个部分:(1)一般情况;(2)恋爱的态度和经历;(3)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4)性知识水平和来源;(5)性心理及其特点。

2.工具、样本及程序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6年8月至10月,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采用自选设计问卷,采用信封密闭问卷形式。先通过小范围(50份)初调查,修正初始问卷存在的问题。最终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其中,因资料填写不全剔除51份,有效答卷为449份,有效率为89.8%。均排除重大躯体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严重认知障碍。男女比例为2.19 : 1。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1岁。大学一年级151人(33.6%)、大学二年级163人(36.3%)、大学三年级96人(21.4%)、大学四年级39人(8.7%)。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的卡方检验对男女生在恋爱心理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1.大学生普遍对爱情存在渴望

大学生恋爱心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刚进入大学,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成熟和大学校园内相对自由的空间,恋爱人数比上大学前增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受调查者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只有28.7%的人在上大学前谈过恋爱。

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恋爱的经历及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1)恋爱比例随年级增加呈增加趋势,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恋爱比例分别为25.8%、43.9%、50.1%和51.6%;(2)变化趋势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阶段比较明显,而在进入大三、大四后趋于平稳。此结果说明,大学生普通对于爱情存在渴望,特别是在刚刚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即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恋爱人数明显增加。

大学生对恋爱虽然存在渴望,但恋爱目的却不尽相同,仅18.4%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今后的婚姻,高达72.4%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另外,还有8.2%恋爱是受周围同学影响或只是为了追求时尚。

2.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大多数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

71.3%的人不会为了体验性而与不喜欢的异性交往,另有16.2%严重鄙视这种行为。61.5%的大学生坚持只能拥有一个性伙伴,多性伴侣的支持率只有10.1%。

(2)在看待性与爱的关系上,仍明显受传统观念影响

38.1%的人认为,贞操女生比男生重要,只有2.5%认为,男生比女生重要。另外,有34.2%认为,男女生都不重要。在看待爱情与性的问题上,大部分人还是把爱置于高于性的位置的,50.1%的人认为,应先有爱后有性,而认为应先有性后有爱或只要有性可以无爱的只有19.2%。

(3)部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受到各种较开放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青春期的躁动,当代大学生在性方面是比较开放的。16.9%的人发生过性行为,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年龄最小为15岁,平均年龄为19.2岁。47.4%的人在发生性行为后表示很想再来一次,但是,也有22.4%的心理压力很大,担心怀孕。另外,78.6%的人在同居方面认为只要真心相爱就无所谓。41.4%的人与异性交往方面容许性爱抚,容许性交的有23.8%。

3.男女生恋爱心理存在明显差别

通过比较(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恋爱性心理上,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男生更希望与异性交往、男生相对更关注性、对性持较开放态度。

表1 男女大学生恋爱性心理比较

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男女大学生对于贞操的看法有显著不同(P<0.01)。女生较为保守,而男生相对比较开放。

表2 男女大学生对于贞操的看法比较(%)

4.大学生性心理及其特点

(1)大学生对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获取渠道狭隘、知识不全面、不准确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思想相对多元化的群体,相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具备的性知识比较多、比较科学。86.6%的人自认对性知识有较多的了解,对于性器官、性生理也有较好的认识。例如,我们问题中调查大学生对于睾丸功能是否有正确的了解,62.5%的人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98.9%的人了解至少一种避孕方法,有78.6%的人了解三种或三种以上避孕方法。然而,在问及“还知道其他什么避孕方式”时,部分人填写了“体外射精”(3%)、“憋住不射精”、“喝可乐”、“温水浴”(后三者均为0.2%)等不科学的避孕方法,另外,在考核受调查者对于安全期是否有正确的了解时,仅35.4%能选出正确答案。

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的了解不足,主要是由于许多老师和家长对于性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大学生性知识获取渠道狭隘、知识面不广。在性知识的获取渠道上,95%的人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朋友等渠道了解性知识,只有5%的获取渠道是通过与老师或家长交流。这与其他一些调查结果一致。狭隘的获取渠道限制了他们的知识面,在问及他们最了解的避孕方式时,94.5%的人对避孕套最了解,而其他避孕方式(避孕环、药物避孕、结扎、安全期计算法等)了解甚少。

在是否需要性教育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需要”(见表3),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性教育不足,希望加深、拓宽。

表3 大学生性教育需求内容

(2)基本能正视性生理、行为变化,但心理障碍排除途径有明显的局限性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身体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月经来潮、遗精,也会出现一些性相关行为,如手淫等。在出现以上现象时,82.0%的人认为手淫是正常生理心理现象、可以理解,而不视之为肮脏或见不得人。

在对待性心理障碍方面,认为同性对自己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占60.6%,有15.4%表示对同性有一定的兴趣。表示不愿提及与同性恋有关的话题的占46.2%,对此类话题感到反感的占21.4%。80.0%对露阴癖、窥阴癖、恋物癖等行为有所了解,其中28.6%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性变态行为。处于中立态度的占29.7%。

在对于如何排除自身心理障碍,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和同龄人交流或任其发展,而极少选择向家长交流,或者是正规的心理咨询。

5.其他

在最后问及受调查者自己想说的话时,0.5%的受调查者“希望以后别再做此类的恶心的调查了”,但同时,又有0.7%的受调查者表示“感谢你们所做的调查”。另外,受调查者普遍提出了希望普及性知识,逐渐消除性神秘、隐晦的情况,希望可以向其他话题一样,无需遮掩,可以在公开场合很自然地谈论有关性的话题。

三、讨论

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社会成熟与心理成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而他们有了与自己倾慕的异性谈恋爱的心理需要,并常付之于行动。大学生属于青春中后期,其性心理的发展处于青年性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恋爱阶段。这时,他们的性意识已经十分活跃,性冲动及性需要很强烈,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已是发育成熟的男性和女性。但由于高校不鼓励大学生谈恋爱,并禁止发生性行为,因此性的需求和禁忌成为一对矛盾。特别是在今天社会变革中,性道德观念的新旧交替,加剧了这对矛盾的对立和冲突,这使得大学生们的性心理困扰尤为突出。这种突出的矛盾在大学生性心理发展中是比较典型和特殊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有过恋爱经历,在追求爱情的态度上更愿意顺其自然。在性经历的体验上则相对保守,仅有少数有过性行为;而在思想上则较为开放,可以接受较为亲密的行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排斥观念不再占统治地位,如对同性恋的看法更多的人选择尊重个人的选择。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的性知识水平较高,但在性知识的体系架构上,普遍为性生理知识,对于性道德心理、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性行为后的责任为题则感到迷茫,迫切需要在校园内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也与以前明显不同,已经逐渐解除传统观念的影响。1989年,黄希庭等的调查表明,2/3以上的大学生对贞操很看重;1993年,耿文秀的调查显示,同意“贞操是姑娘最珍贵的财富”的大学生占一半。而本次调查显示,对贞操的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变化,且男女生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大学生性教育时,要注意男女生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当前中国缺乏科学有效的性教育

这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性知识来源狭隘(大部分通过书籍、网络、朋友,而极少来自父母、老师),而且所获取的性知识并不科学(如关于安全期的不甚了解、对于避孕的错误知识等),这与其他研究也是一致的。中国家庭、学校在性教育领域的欠缺,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性教育的欠缺,是造成我国大学生性知识匮乏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性观念存在不健康的两极分化

主要表现在部分受传统思想影响,谈“性”变色,回避任何与性有关的问题。近年来,尽管部分学校开展了性健康教育课,但未能系统化、正规化,课时少、教材缺,导致了性话题的隐晦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受到“性解放”、“性自由”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大学里边同时也存在了对性持过分开放的态度,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未婚先孕、未婚人流者日益增加。出现上述两极分化的现象,体现了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上的隐藏性之间存在矛盾,是我们未能正视性这一话题的结果。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国人的思想上也更为开放。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性知识共享已经不再是问题。大学生性生理知识水平较高,而性心理知识相对较低,这是中国性教育程度相对滞后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性心理上开展更多的指导和教育。重视性道德、性伦理教育;重视性抑郁的排解指导方法;重视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我们的大学生在性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科.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J].教育艺术,2006,(11):36.

[2]郭晋林,冯国强,裴义.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3]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56-160.

[4]耿文秀.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研究及性教育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87.

[5]马金耀,孟宪鹏.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内容概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38.

上一篇:爱心倡议书作文下一篇:俄语翻译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