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2024-08-12

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共10篇)

篇1: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动人。从第二段告诉我们:其一,半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篇2: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学书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以前各种碑刻均用篆书或隶书,王羲之以后行书亦可刻碑。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篇3: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教师, 助教, 教授……, “学位”指学士, 研究生, 硕士, 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篇4:让“作者简介”架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者简介;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备注了作者,但对这些作者的介绍,有多少是我们广大教师经过精心了解、有机整理并传递给学生的呢?有多少作者是在学生内心留过痕迹的呢?似乎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忽略之处,就算是众所周知的大家,教师往往也在揭题导入环节后以“姓名、生卒、作品”等贴标签式的内容作简单介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对“作者简介”的无视之、淡视之、模式之,使得“作者简介”在课堂上匆匆地来,在学生心里匆匆地走,“水波不兴,心静如水”,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让独具匠心的“作者简介”令学生为之怦然心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背后,与之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和碰撞,语文课堂会绽放更绚烂的光彩。笔者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拙见,只求抛砖引玉之用。

一、知人论世,追寻真情实感

《难忘的一课》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一再反复,是教学的重点,它非常直接而又强烈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也被台湾教师教授这句话的场景所深深打动。笔者在备课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简简单单的9个字就能让作者如此心潮澎湃、情难自抑呢?于是多方查阅资料,整理了这样一段资料,在学文后出示:

本文作者名叫雷观成,笔名田野,四川成都人。1923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原国立政治大学。田野大学毕业便去了台湾,曾在一家航业公司的海轮上当见习水手;后又在台北师范学校任教;还在一家洋行任过职。在台湾的每时每刻他都想念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

师:哪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让我感动。因为作者为了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偷渡”回祖国,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对“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深受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变得肤浅,甚至会成为空中楼阁,变得难以确认和把握。《难忘的一课》旨在表达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但文章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正因为作者内心也积蓄着满腔的爱国情感,以致于这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能让作者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以上这段“作者简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全面的作者形象,让文中的“爱国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蔓延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二、文以载道,凸显主题思想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同样,教科书中一篇篇佳作也有其各自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用来诉说自己的“理”,但这些“理”学生未必都能领悟,借助“作者简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文章的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是作家,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文章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但如果在教学时,只教授文本本身,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还是只停留在说理的层面上,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把这个“理”灌输到内心深处,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出示“作者简介”:

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与当时著名画家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掀起服装新风格的热潮。

文中讲到“我”在服装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得到解决,以及这段简介中提到作者的成功,都很好地证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份“作者简介”的扩充,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一定不够深刻。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通过对其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出人物形象及揭示人物高尚情操、美好品质、深刻哲理的载体。如何让学生更直接地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让“作者简介”为这两者之间搭一座天梯,定会让课堂教学成就无限精彩。

三、文如其人,体味文体风格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吸引读者的也往往是他们身上这独具一格的个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由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的课题就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且文中所叙述的父母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评价的事情在学生身上也有過体验,学生读来备感亲切。在感受长大后的巴迪明白了父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良苦用心后(课文第16节),教师启发学生,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对其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其他作品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出示:

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样,在上述的作者作品标题中可以看出,大多也由一组组意思完全相反的词组组成,可见作者喜欢惯用辩证式的词组并非偶然,可能是其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形成了他特有的写作风格,也正因为他的独具风格,使他跻身于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语文教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在那里,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心灵隔阂;在那里,想象的空间无边生长,思维的翅膀纵情飞翔。让“作者简介”成为这一道桥梁,引领学生徜徉于一篇篇文章佳作,和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与作者、文本、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信利.语文教学中作者简介的艺术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2013(2).

[2]刘金梅.浅谈作者简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

[3]师延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有效性[J].语文报·教师版,2008(4).

篇5: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郊附近遍布着许多六朝世家的家族墓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家族的墓地,就在其中。“王”指的是王羲之的家族,“谢”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

1965年1月19日,《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南京市燕子矶人台山。据专家考证,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两个人还曾经在一起共过事。《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内容为:“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内容为:“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卅五……”从墓志上可知,王兴之死于公元341年。从志文的口气看,墓志可能是王兴之的同胞兄弟所书。墓志共13行,每行10个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其书风棱角分明,犹如刀削斧劈,有着稚拙厚重的显著特征。

1964年9月10日,《谢鲲墓志》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的一座残墓中。专家考证,谢鲲是谢安的伯父,东晋初年的名士。他的墓志立于公元323年11月。墓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4行,每行17字,最末一行少一字,共67个字。可惜墓志出土时被推土机横腰挖去了几个字,专家根据大意补充如下:“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谢鲲墓志》字体扁方,笔画舒展自然,撇与捺的收笔向上翻挑。刻工精妙,用笔道劲,笔体较多地保留了汉代隶书质朴的气息。

篇6:中国书法兰亭奖简介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

中国书法兰亭奖活动的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增强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检验书坛成果,综合考察作者成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全面繁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不同于一般全国书法展,也不仅仅是评艺术奖,而是除了书法艺术奖外,还要评出书法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终身成就奖等。为区别于其他书法展览和比赛,从第二届开始,书法艺术(创作)奖只限于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征稿。为综合考察作者水平,重视和维护作者利益,凡参评者,不仅要提供本次参评的作品,还要提供自己曾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活动中获得的成果资料,从而强化综合考察作者艺术成就的力度,更准确、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参评作者的实际水平,使兰亭奖与届展、单项展区别开来。为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愿望,兰亭奖还设有“书法新人新作展”,向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侨中(非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征稿。兰亭奖标志

兰亭奖标志说明

1.主体图案是书圣王羲之所写的草体“书”字,标明该奖的主体是书法。

2.对该草书略加改造,使上半部成为一个草体的“中”字,代表中国。

3.兰亭奖奖名来源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兰亭序》墨迹局部作背景,兰亭二字亦在其中。强化了主题,增强了历史感,与其它书法奖项拉开了距离。

4.以上三点代表了中国、书法、兰亭奖三个要素,圆形寓意圆满成功,兰色沉稳古朴,极具高雅浓郁之文化品味。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1名):启 功 理论奖(15名):

王玉池 《二王书艺论稿》(著作)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著作)黄忄享 《中国古代印论史》(著作)丛文俊 《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著作)肖高洪 《印章历史与文化》(著作)陈振濂 《书法美学》(著作)穆 棣 《韭花帖系列考》(著作)华人德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著作)孙 询 《民国书法史》(著作)黄 君 《书法创作引论》(著作)水赉佑 《宋代帖学研究》(著作)吴振锋 《叩问心灵》(著作)张天弓 《永明书学研究》(论文)金学智 《中国书法美学上、下》(著作)陈方既 《论书卷气》(论文)教育特别贡献奖(1名):欧阳中石 教育奖(4名):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 胡云富 崔 陟 编辑出版奖:(6名)

《中国碑帖经典》上海书画出版社 《王铎书法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墨海弄潮百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河南美术出版社 《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 《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 创作奖:(30名》(以得分多少为序)l、米 闹(河南)

2、仇高驰(江苏)

3、南剑峰(篆刻,浙江)

4、沈莉(女,北京)

5、李有来(北京)

6、何来胜(浙江)

7、方建光(山东)

8、贾长城(河南)

9、梁宏伟(篆刻,辽宁)

10、张文平(河南)

11、宋旭安(吉林)

12、查理达(江苏)

13、薛养贤(陕西)

14、刘颜涛(河南)

15、王晨(河南)

16、谢兴华(四川)

17、韩顺任(江西)

18.卞葆通(山东)

19、冷旭(篆刻,辽宁)

20、陈靖(山东)

21、羊晓君(浙江)

22、沈颖丽(女,篆刻,浙江)

23、金铭(辽宁)

24、胡庆恩(湖北)

25、罗荣(篆刻,江苏)

26、胡永庆(重庆)

27、黄连萍(篆刻,上海)

28、陈晓宇(河南)

29、周毛新(四 川)

30、张延龙(山东)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终身成就奖 :

王学仲

李 铎

沈 鹏 欧阳中石(排名不分先后)艺术奖一等奖 :

吴 行 韦斯琴 陈海良 张维忠 王忠勇

艺术奖二等奖:

宇文家 龙开胜 李双阳 樊子阳 李有来

李 啸 孙 冲 王 晨 王 煜 刘 波

艺术奖三等奖:

殷旭明 耿自礼 魏兵然 武 威 丁 斌

陈天民 徐正濂 张青山 顾 翔 朱 敏

祝洪新 钱守宽 刘洪洋 吕金光 李啸东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理论奖一等奖:

王宏理 浙江 《志墓金石源流》

陈志平广东 《黄庭坚书学研究》 理论奖二等奖:

盛东涛 江苏 《楚默书学论集》等著作

穆 棣 江苏 《名帖考》

曹 建 重庆 《晚清帖学研究》

尹 旭 宁夏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殷 宪 山西 《北魏平城书法综述》 理论奖三等奖:

方爱龙 浙江 《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完本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的赵构早期书语录的钩稽》

张士东 江苏 《隶书探源》

陈中浙 北京 《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罗勇来 江苏 《<瘗鹤铭>研究》

翁志飞 浙江 《书笔论》

徐 畅 江苏 《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及文章一组

薛龙春 江苏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孙 敏 上海 《风流书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艺术》

张金梁 吉林 《明代书法史探微》

西中文 河南 《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

教育奖一等奖:王冬龄 华人德

教育奖二等奖:王玉池 邱振中 张锡庚 徐 超

教育奖三等奖:任平和 耀 樊习一 熊绍庚 刘胜角 傅爱国 于唯德 潘善助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编辑出版奖一等奖:

上海图书馆珍本碑帖丛刊(第一辑)上海 编辑出版奖二等奖:

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安徽

书法

上海

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

北京

书法报

湖北

书法导报

河南 编辑出版奖三等奖:

中国书法博导丛书

上海

篆刻技法图典

上海

洛阳与中国书法

河南

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

北京

书法字海修订版

中直

林散之书法集

安徽

书法篆刻工具丛书

湖北

河南书法年鉴(2006)

河南

以上这些获奖作者和作品较好地反映了书法创作、理论、教育、编辑出版方面的整体风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三届兰亭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

刘江、沙曼翁、孙其峰、姚奠中(排名不分先后)一等奖

5名

陈花容(河南)、傅亚成(河北)、曲庆伟(黑龙江)、郑庆伟(河南)、徐强(浙江)二等奖

11名

周军 卿三彬 龙开胜 张

威 许金学 张一冰 王

浩 季

平王

瑞 仲伟迅 宇文家林

三等奖

15名毛国典 孙万民 蒋乐志 史焕全 曹元伟 曹向春 李贵阳 张信凯 周斌 万

力 史俊领 薛党军 谷松章 张英俊 彭双龙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提名名单(共64人)蔡兴洲

曹仕强 陈敦良 陈

捷 陈亮男 程

忠 董伟国 董卫平董文广 樊利杰 傅如明 龚小膑

巩海涛

顾春阳 顾晓燕 关宁国 郭

庆 郭延兴 郝国斌 黄

明 嵇小军 菅智民 姜

勇 金

李洪义 李建明 林景辉 刘

根 吕金光 吕

楠 栾金广 马健中 马雪宝 宁亚林 欧新中

钱松君

沈长波 石

锋 唐永平涂

君 汪能江 王洪斌 王厚孝 王

静 王

岚 王文吉 王亚林

魏有永

飞 徐右冰 袁永安 张承宗 张军文 张青山 张雅森 张

玉 刘志骋 赵广付 周少剑 朱国勇

左奇志 王乃勇 欧阳柳枝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方爱龙

《南宋书法史》 浙江 曹宝麟

《抱瓮集》

广东 徐

《先秦玺印图说》

江苏

王元军

《汉代书刻文化研究》

北京 张金梁

《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

吉林二等奖

陈方既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

湖北 薛龙春

《郑簠研究》

江苏

《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

蔡显良

《宋代书法研究系列论文》

广东 程章灿

《石刻刻工研究》

江苏 陆明君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

北京

浙江

盛东涛(楚默)《书法形式美学》

江苏 杨

《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

北京 吴慧平

《书法文化地理研究》

广东

邱世鸿

《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

江苏 三等奖

王焕林

陈中浙

吕金光

系列论文 李

释证》

赵生泉

姜寿田

赵维红

迟志邦

《书法史论丛稿》

湖南 《宋元明时期“崇王”观念研究》

浙江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北京

四川

《苏轼书法思想研究》

河南

《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文物、文献与书迹的综合 山东

《燕赵书法史稿》

河北

《中国书法理论史》

河南

《道光之际“宣南”书家行迹考辨》

山西

山东

《关于晚明、清代、民初时期的碑学帖学发展问题新论》

《书法—在象、数、理的对应中寻求适度之美》 邱才桢

《<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 》

北京 白

《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

北京

杨庆兴

《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研究》系列论文

河南 金学智

《书概评注》

江苏 廖

《陪都重庆书法研究》

重庆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

《颜真卿书法全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法导报》

书法导报社 二等奖

《汉碑全集》

河南美术出版社 《篆刻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傅山书法全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书法》杂志

上海书画出版社 《周亮工全集》

凤凰出版社 三等奖

《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

文物出版社 《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书坛名家手卷系列丛书》 安徽美术出版社 《书法研究博士文库》

南方出版社 《刘春霖书法集》

花山文艺出版社 《书法报》

书法报社 《篆刻三百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 《共和国书法大系》

江西美术出版社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 1人丛文俊

二等奖 1人于明诠

三等奖 12人

1集体(按姓氏笔画排序)朱世杰

闭理书

李文宝

李鼎峰

陈天民

沈长波

张国朝

寇学臣 黄承利

黄鸿琼

陕西西安工业大学书法教学团队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获奖提名名单

获奖提名

10人

2集体周庶民

史向阳

仇必鳌

辛济仁

李鹤云 庆

黄建新

陈若海

王建国

李乾山 广东深圳市石岩公学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名单(共10人)

黄 惇

曹宝麟

丛文俊

孙晓云

王冬龄 华人德

林剑丹

吴 行

王友谊

张荣庆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共5人)

冯印强(内蒙古)凌海涛(安徽)朱明月(辽宁)吴庆东(黑龙江)倪和军(山东)二等奖(共10人)

李锐(广东)刘长龙(辽宁)刘永清(河北)牛耕(河南)柯学刃(福建)季平(河南)曾锦溪(福建)潘文志(广西)王乃勇(河南)王官平(黑龙江)三等奖(共13人)

刘伊明(河南)杨雯(山东)孙宪华(广东)吕金光(四川)薛党军(河南)刘聚森(河南)王国柱(山西)徐右冰(北京)孙学辉(辽宁)朱志刚(江苏)李利(浙江)张红杰(河南)何来胜(浙江)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展名单(共232人)

白旭丰 鲍佩红 蔡宝国 蔡礼礼

蔡兴洲

曹建平

曹景超 曹 洋

柴 力

陈敦良

陈 刚

陈高杰

陈国鸿

陈建明 陈龙发 陈其增

陈祥生

陈仲平

程 忠

仇高驰

崔 涛 丁忠兵 丁子同 董卫平杜延平

段国永

范玉星

范振海 方 斌 冯 伟

冯学军

冯印强

冯泽松

冯征明

傅绍尉 谷松章

韩存利 韩 东

韩绍芳

何来胜

何效义

何 勇 贺 剑 贺炜炜 胡炳华

胡朝霞

胡文辉

胡学军

黄德杰 黄继革 黄绍进

黄文泉

季平

江孝龙

姜美英

金 弋 金友华

柯学刃

孔祥宇

雷森林

李方振 李国明 李 骅 李 利

李 霖

李茂江

李 锐(广东)李 锐(山东)李世水

李树祥

李松涛

李西存

李旭东 李 由 李耘莉 李中华 李 忠

梁文斌

廖炳智

凌海涛 刘长龙

刘东干 刘广新 刘宏卫

刘 建

刘建丰 刘聚森

刘鲁旭

刘 睿 刘文秋 刘小平刘小毅 刘颜涛

刘伊明

刘永清

刘月卯 楼金辉 楼小东 鲁建飞

吕 程

吕金光

栾金广

罗小平罗小松 马成吉 马永林 马玉宝

米启伟

倪和军

倪俊冬 聂书春

牛 耕

牛 忠

潘文志

庞现军 彭双龙

亓汉友 钱松君 钱玉清 乔延坤

秦 朋

邱朝剑

史焕全

史维静 史文涛

帅 宵

宋旭安

孙** 孙建芳

孙守合孙万军 孙宪华 孙学辉 孙中伏 谭必清

汤忠辉

唐少平

唐永平滕江华 田云峰 王 琛

王芳能

王官平

王国柱 王鸿斌

王厚孝

王 荐

王 江

王 静

王军领

王乃勇 王 鹏 王铁成 王 伟

王伟卿

王向阳

韦开龙

文 佐 闻毅敏 吴健华 吴庆东 吴贤军

吴自标

夏碧波

肖朝晖 肖光豪 肖 慧

肖 楠

谢安辉

谢汉仁

谢全胜

谢扬科 辛 宏 徐圭逊

徐 健

徐全球

徐右冰

许晓俊

轩敏中 薛党军 闫 安

闫 增

羊晓君

杨 城

杨宏朝

杨江帆 杨 雯 杨玉剑

杨玉林

游云栋

于瑞欢

于唯德

余 军 余中元 袁江涛 袁少厚

袁文甲

曾锦溪

张 冰

张兵民 张呈君 张红杰 张其

张青山

张生春

张胜奇

张胜伟 张 伟

张伟民 张一冰

张永刚

张 豫

张志鸿

张忠勇 赵炳坤 赵红修 赵家兴 赵俊杰

赵立宾

赵雪松

赵永辉 郑存才 钟 成 仲伟迅

周建军

朱俊首

朱明月

朱起明 朱志刚

祝洪新

邹方臣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名单(共19项)一等奖(共3项)祁小春(广东)

《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上、下)专著

张天弓(湖北)《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专著 李慧斌(山东)《宋代制度视阈中的书法史研究》专著 二等奖(共7项)江波(湖南)《<后汉书•赵壹传>辨误》等3篇系列论文 向 彬(山东)《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 专著 张典友(河南)《宋代书制论略》专著 王晓光(山东)《秦简牍书法研究》专著

陈一梅(上海)《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专著 蔡显良(广东)《宋代论书诗研究》专著

祝帅(北京)《在“科学”与“书学”之间——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极其学术反思》等9篇系列论文 三等奖(9项)

吴 鹏(贵州)《舒卷炎凉:明人的书扇赠酬及其文化隐喻》论文 杨二斌(山西)《西汉“书法”制度研究》等3篇系列论文 曹 建等(重庆)《20世纪书法观念与书风嬗变》合著

方 波(浙江)《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以晚明日用类书中所载书法资料为中心》论文

吴晓明(浙江)

《卷轴书法形制源流考述》专著

篇7:深圳兰亭化妆品公司简介

兰亭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丰富的化妆品生产和销售经验,兰亭科技在国内已形成以省会城市和主要经济城市为结点的有效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涵括百货专柜、各类型超市、KA大卖场、化妆品专卖店、直营专卖店香榭美舍、高档精品店、大药房等美容相关的所有领域。目前已正式开通最新销售渠道淘宝商城旗舰店:http://ilantern.taobao.com。

目前,兰亭化妆品也成功登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现在已经与HBC、The Bay、TJ Max、Check’e Chese、Dollar Ramer、US Dollor Without More等数十家大型国际知名商业集团缔结了贸易伙伴关系。HBC是加拿大顶级的、也是唯一的经营高档商品的商业集团,在全加拿大的每个城市都有商场,现在经营兰亭的金玫瑰系列化妆品;TJ Max是美国的连锁超市,在美国拥有上千家卖场,兰亭草本系列在TJ Max非常受欢迎;Check’e Chese也是美国经营儿童生日聚会的连锁俱乐部,兰亭儿童色彩化妆品作为Check’e Chese的主要生日礼品,每年在美国要售出数百万套出口产品。

专柜方面,深圳东门茂业兰亭专柜曾涌现出月销量达40万的业绩.卖场方面,威海糖酒创下了一个月回款80万元的辉煌.专卖店方面,山西2010年春季订货会创下了一次订货会1500多万元现金回款的记录。此外,兰亭还与与《知音》、《瑞丽》、《化妆品报》、《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女报》等平面媒体合作,为兰亭品牌提升注入鲜活能量,全面提升兰亭品牌的影响力。

篇8:对“作者简介”的要求

根据新闻出版署1999年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 要求文章的作者按以下顺序列出其简介: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汉族可省略) , 籍贯, 职称, 学位, 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

本刊现对“作者简介”中有关著录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多作者署名时, 仅要求提供第一作者 (或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 的简介即可, 一般应将其姓名置于首位;“籍贯”是指“××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人”, “职称”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师、助教、教授……, “学位”指学士、研究生、硕士、博士……, “研究方向”也可提供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技术成果等。具体情况可参阅本期的“作者简介”示例。

同时, 要求提供第一作者的E-mail、手机号码或电话号码, 以便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及时联系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最好, 请提供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 以便馈赠当期刊物。

篇9: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

关键词:作者简介;背景;语文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5-01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点·行动·事例》一书中,在讲到“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时,提供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在北京第三十五中的听课点评。温家宝总理在听语文课《芦花荡》时,认为教师的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温总理的听课点评,不禁让我重新思考文本教学中,对于作者简介的处理。如何巧用作者简介,让语文课更入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就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巧抓时机,适时渗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如一场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把作者简介单纯地割裂开来,且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能科学合理,能配合我们的教学节奏,能最后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

如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的作者简介,它关系着对文章的进一步的理解,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可以抓住一个“痴”字作为教学的切入口,选择 “观其痴行——赏其痴景——解其痴情”这样的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感受张岱在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这样的时间、环境下,所描绘的天人合一的奇景,能够欣赏到如此奇景的必定是一个奇人,那么有着这样闲情雅趣、性格清高孤傲的张岱,到底是何许人也?课上到这里,就和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有了关系,学生自然说不上来或者知道的不完整,抓住这一时机,于学生兴趣正浓时介绍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就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湖心亭看雪》一文字里行间都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和背景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这样寄托了深沉故国之思的语句。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作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达到了向课外的延伸效果。

二、斟酌用量,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那么应该怎样去介绍,是详还是略。每个作家的人生都充满了精彩,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们又往往不能巨细靡遗地将其介绍完整,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斟酌用量,从课文整体出发,寻找其教学环节与作家介绍之间的契合点,使得语文课更能体现出整体性,也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就侧重介绍他的创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之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从这样详细地介绍中可见,《陋室铭》并非是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更是愤世嫉俗之作。这样有所侧重的介绍,视野开阔,角度新颖,重点突出,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特色点缀,锦上添花

对于有些作者生平中的一些事迹、言行可给以绘声绘色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人格的伟大,情操的高尚,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感染。通过抓取作者人生的特色,突出作者的人物形象。对于提升文本教学的语文味,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介绍胡适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重点抓住他人生轨迹中重要的一笔:是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学者。若用多媒体展示,则可将35这个数字重点圈划出来。从这简单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不简单的人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母亲的慈母和严师身份的内涵。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作为传道授业者,要巧用作家简介这一环节,让语文课更有文化味,以它为载体,带领学生饱吮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乳汁,得到丰富的审美滋补。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4] 王荣生,韩雪屏.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篇10:儒林外史作者简介_作者介绍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热烈的赞美。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 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个人简介

吴敬梓

wú jìng zǐ(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在南京)。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主要作品

1、《儒林外史》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

原本。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九(初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人教版)和八(初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语社版)。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2、《文木山房文集》,仅存第四卷,其余作品失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

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此书被人们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创作经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一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下一篇:公共卫生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