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2024-08-11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共6篇)

篇1: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奚宇,1110758 自19世纪以来的多场战争和猖獗的文物盗卖行为,已使得人类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自1972年世界遗产巴黎公约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并日益引发人们强烈的关注,但前者尚未得到解决,新问题却接踵而至。

相应的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遭受了巨大的搓折,文化大革命中的对传统文化不公正的批判导致了大量文物惨遭破坏;而改革开放以后,以GDP为第一的主义的盛行和城市化进程更是使得一大批文化遗产蒙难;自近十年以来,文化产业的提出,使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大部分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性的开发。

目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欠缺或者是与现实差距较大,标准模糊。由于我国对文物保护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不健全;而一些法律没跟上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效用。因此,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2)盲目挖掘和破坏性的修复。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的经济发展,考古挖掘也越来越热。各地纷纷着手,但一些挖掘计划不严密,评审不科学,使得文物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毁于一旦。受限于当今的科学条件的限制,一些原本应该留待后人的项目早早上马,很多文物一出土便消失了,造成了难

以估量的损失。而与之相应的则是破坏性的修复,现在一些文物景点尤其是古建筑群,为了吸引游客,将旧物毁去,依原样建了一个新的,这样“以新换旧”。

3)过度开发和管理混乱。现如今,国家提出了文化产业论,各地纷纷将自己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这原本无可厚非,用市场化来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可以减轻国民负担。但目前由于职能划分不明确,监管的缺乏使得大多数著名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了许多问题。如每日游客量过载;景区内三废过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等等。著名的国家景区嵩山遭遇摘牌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三皇寨禅院毁树建房招致争议,到十方禅院收钱算命游客大呼上当;从港中旅入主嵩山景区引发“上市”揣测,再到世界小姐在少林景区大秀身材……少林寺的一系列行为使得少林寺作为文化遗产的名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接下来,则是国外的文物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戈万先生认为,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那就是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

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

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的原则,即“对古建筑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多方参与筹措经费。

首先,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其次,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1977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

二、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

印度有着一支技术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队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设有一个化学处理处,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迹的材料来源和和古迹损坏的原因,从而发现改善和保存它们的方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应对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

三、广大民众的支持。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决定每年的11月19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在印度各地参观时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

在墨西哥,古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认同、主权和凝聚全体国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保护和传播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责任。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和属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出资,不靠门票收入。一些古迹区和博物馆一个特点,就是门票便宜和各种优惠措施。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保护文物与扶贫结合。大多数文物古迹都位处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把文物保护工程同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吸收文物古迹所在地居民参加文物古遗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结合。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发以古文物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古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三是国家为主与公众结合。搞好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我们可以从上述国家中借鉴很多,下面则是我的一些想法。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它是全民所有的,人们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去享受,它不应在市场化过程变成少数人的赢利工具。文化遗产市场化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减少财政上的压力。

我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参考:

一. 西湖模式:西湖身处繁华的杭州城中,每日游客络绎不绝,也是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西湖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景点,却是没有门票的,但景区赢利很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西湖景区转变思路,从收取门票费向以周边服务业为赢利来源,从而做到景区与游客共赢的局面。这种模式适用于位于大城市繁华地段的景点,以服务业来赢利。

二. 门票模式:由于不少景点所处位置偏僻,平时游客少,而节假日景区超载运行,不得不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这些景点应公布财务详情,确保景区的收入是用来使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公布门票收费的详情,使游客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一点是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

平,确保游客看的舒心。

中国的文物保护全民意识淡薄,民众的欣赏能力也较差。由于一些文物需要一定的知识来欣赏,很多民众参观时难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沉淀;另外一面国人保护意识淡薄,常有些人任意涂鸦刻画,使文物遭受损害。应此,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相应活动的开展,提升国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参与。

篇2: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有着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唐墓的壁画,皖南的民居„„这些先人的遗泽构成了我们这个古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养育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文物不仅是文明的佐证,更是传承中的载体。

但是在中国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饱受磨难不堪回首的岁月,圆明园被毁,丝绸之路大量文物被劫,众多国宝流失海外,等等。而今全国各地的各种文物被盗窃,盗掘,走私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遗脉面临着危机,抢救和保护仍然是第一位的任务。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如何把有限定人力和物力及时的,有效地,并首先的投入到抢救那些濒临损毁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

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考,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开发程度也快速增加了,但是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本身遗产保存到现在已是不易,但人为的过度开发反而加剧了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所以首先要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

但是文物安全形势严峻。目前文物非法盗掘、走私非常严峻,特别是文物犯罪集团,犯罪分子目前是集团化、智能化、暴力化,所谓集团化,他们不叫盗了,他们说谁去取文物、谁去藏文物、谁去销文物,一条龙,而且速度非常快。

因此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得不令人担忧。从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都非常薄弱,从发展现状分析,面对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应对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定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

损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由此产生很多矛盾。

规划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就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因此,在这个同时充满了生机和危机的时期,在不可能马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

随着21世纪伊始,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上个世纪末,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封建糟粕”,“落后”,“现代城市的疮疤”的全盘否定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认识阶段,终于非常艰难地迎来了一个孕育着蓬勃生机的春天: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愈加具体,出现了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如平遥和丽江古城,江南古镇,上海新天地地段,宁波月湖地段等。它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有识之士们的呼吁等等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和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一,良莠不齐的时期,现在正处于“双赢”或“双输”的十字路口,其实除了非常显性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输”和“赢”,历史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则很难用这些词来衡量了。(1)

从国家支持的角度,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国家从立法方面非常重视,文物保护法通过之后,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国家就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这在历史上很少有的。现在又通过了长征保护条例,就为一项文物保护,国家专门立法,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资金几乎每年都要翻番,增长的速度可能在文化领域最快。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地区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在迅速的消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几年立法的速度明显加快,02年新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实施,七个月以后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条例温家宝总理签发正式执行。从那以后,一批文物保护法规每年大约十项左右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已经有四五十项了,包括文物保护工程的、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考古等方面的文物法规,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各地的文物保护法规也在逐步的健全起来。最近国务院又公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还要发布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保护。文物调查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软件和应用的技术建设已经在全国逐渐的铺开了。全国馆藏文物的保护状况调查已经完成了,究竟那些需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那些是预防性的保护,这项工作已经结束了。每一件器物目前的保存状态得到了记录,陶瓷类的、纸质的、纺织品类的、金属类的等等。

在人才培养和科技信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开展了岗位培训,连续四年进行培训,在行业上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进行培训。还有举办各类的培训班,还开展了联合办学,特别是开展了中外合作培训,在这个方面最近有一些进展,特别是国际古迹理事会第一个中心设立在中国西安。在科学技术保护方面,我们现在做了两项重大科学的研究,一项叫指南针计划,就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一个国家课题。第二个就是我们夏商周断代中国文化起源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面对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文物犯罪三大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文物安全的保护,首先博物馆的建设使一批文物珍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条件,同时对各地的博物馆文物进行风险达标的评审工作,并对文物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出,每年列一批国家级的文物破坏案件进行查出。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说这几年进展比较顺利,比如说2003年明孝陵、明十三陵进入世界遗产,沈阳的故宫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古迹理事会会议分别在中国召开。今年非常明显,比如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见证国家文物局和有关国家签订了两国文物保护方面的双边协议,这是过去很难得的,国际社会纷纷希望在这个方面加强跟中国的合作。再有考古资料抢救、整理工作步伐加快,考古界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每当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要出版考古报告。

后文物遗产的保护设想和展望。城市和城市中的人都在迈向现代化,认为越是现代化,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追求就会越来越突出,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人们衡量城市文化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那么首先我认为就是要调整我们对于城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的建设思路,来缓解我们在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比如说通过区域规划来使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压力缓解。比如说通过北京地区的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成效,比如说北京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等等,这些都对北京城市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带动。(2)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止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丽江粑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和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促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的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1)邵甬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

篇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拟定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187处,占国土面积的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处;有24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在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了遗产地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严格贯彻《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强化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不断加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遗产地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二)强化科技保护,遗产地保护监管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分重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遗产地实施监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大部分遗产地均建立了以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景区容量监测等尖端科技监管系统为代表的科技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火警突发、自然灾害、游览秩序等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监测,尤其是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运用,大幅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遗产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状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通过对遗产地实施大面积的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提高了遗产地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

(三)坚持服务社会,合理利用遗产地珍贵资源。20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力于引导各遗产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服务社会,促进遗产资源永续利用。各地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为主要载体发展旅游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遗产地内外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安置了大批就业人员,带动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此外,各遗产地非常重视遗产的科普教育功能和展示展出功能,开展了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遗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尽管在遗产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国遗产保护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针对目前我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体系,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科学划定核心景区,加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把核心景区划定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严格实施。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重大文化自然遗产监督检查和保护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监督检查,优化重大文化自然遗产长效管理机制。做好《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研究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技术规范》和《历史文化名镇(村)遗产资源分类与调查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标准化管理。

篇4: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关键词: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引言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些文化瑰宝一部分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重放异彩,而另一部分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传承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危险。由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突出重点,做好体育文化遗传项目保护规划,加强管理,建立完备的传承机制,有效的依托各种途径进行,实现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承与发展,推进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本文即结合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所面临的问题

1.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法律体制不健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在于现代体育的对接中明显处于劣势,现阶段,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加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法律体系,在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上,也都没有具体、详尽的法律规定,致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盲目、混乱,多数情况下只能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以及地方性法律制度作为参考,造成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法律制度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

2.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受经济因素的严重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落后现象严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更是严重滞后。许多地区经济跟不上,财政收入少,势必造成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就有限,资金投入比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部分地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和发展,使得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形不成规模,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开展。

3.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忽视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文化,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学校教育在这一传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体育文化遗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靠政府或是民间组织,学校教育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其引入校内体育课程教材中,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

4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群众参与度不高

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体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前景令人担忧,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被人们逐渐被人们淡忘和遗失,甚至有些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体育文化遗产,这势必会降低群众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热情和参与度。

二、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是多样的,但立法保护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体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方法,规范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同主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明确破坏体育文化遗产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惩罚,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及时和稳定的保护。针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现状,目前,加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就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构建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的体育文化保护遗产的法律体系,提高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层次,建设全国性的、高层次性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同时,各地体育文化行政部门也应该根据国家的上位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从而形成自上而下,体系健全、涵盖范围广泛的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更为有力的法律保护。

2.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构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两者的共赢,是推动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以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经费、场地等物质条件的支持,以为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将传统体育文化充分的与现代体育形式相融合,通过对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再通过经济的发展所获得的收入来实现对体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3.将中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学校教育

中国体育文化博大精深,若想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关键是将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将传统体育文化整理、编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从学校教育抓起,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专题,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意识。将学校教育作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能够充分的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魅力,营造有利于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学校氛围,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去,并以此拉动社会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从而将我国体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4.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加强宣传力度

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融入到群众社区文化中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汇集体育文化专业人士,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杂技、武术和太极拳等重新编排整理,丰富其内容和形式,融入现代体育因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同时,加强对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将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内推外联营造良好氛围,让全所有的人知道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中国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礼物,是一个国家及民族体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我国这些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具。(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张玉强,陈有忠.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86-90.

篇5: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09012117周桐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义,可以视为广义的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狭义的文化遗产又分为两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后者则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国家高度重视。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第二,全民初步趋向共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三,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于今年9月14日挂牌正式成立。第四,专门法律正在酝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展开,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专业人士和民众积极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项稳健发展的事业。相应地,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对外宣传,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线。其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体育文化方面,古希腊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而中国传统体育竞技健身运动像太极拳、武术、杂技、“蹴鞠”、“博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化的体育竞技和理念、以和为贵的伦理观、刚健自强的人生信条。正是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史上的地位。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财富,中国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才有取胜的王牌。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可移动馆藏文物2000多万件,全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树立起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世代风范。

通过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紧迫感,振奋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造,展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的精神旗帜。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是在科学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机制双重作用下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现代化和全球化也并非通向完美的世界大同,它最初宣扬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谋求西化世界体系,这里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传统”和“现代”互不相关,截然对立;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是沿着共同的、直线式道路向现代化演进;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与发达社会的交往而加速前进;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序列中的最高阶段,其历史经验展现了通往现代性之路。1

在实践中,西方强势文化在其经济实力的推动下,日益向外扩张,进逼弱势文化,向落后国家渗透价值观,播撒种族文化优胜论,歪曲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

以文化底蕴而论,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从民族主义的意义上认识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民族身份紧密结合,文化遗产成为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超越民族性、民族认同的立场,调整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全球主义的关系,并向世界性、全人类文化遗产的认识转变。第三个阶段,在认识到文化中心主义的学理缺陷和实践危害之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人们认识到,不管一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是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模式决定了各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道路为文化多样性所体现。文化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彰显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据。这种深刻历史文化根据,体现在现存的文化遗产方面。保护文化遗产,就是链接本民族的发展路径,展示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文化样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国,这就落脚在通过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是其原生时代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然而,为发展经济而漠视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却屡屡发生。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中,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即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即造成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是对不顾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一味以牺牲环境(历史人文环境)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的批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较早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了保护和收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了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后增添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

“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2这就是在理想状况下文化遗产业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我们必须对其真确性加以保护的意义所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类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也是中国当前倡导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正确估计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程度,正确测算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正确评估发掘文化遗产的技术要求,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此具体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把我们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直观地展示于世界。

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利于展示中国和谐的民族与国际关系

文化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体则是某个特定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可以折射为文化关系。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再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体现中国多民族的且与国际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它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作为现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是中蒙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亚五国已表示愿意将“丝绸之路”作为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达7000多公里,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该加强保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是当之无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也说,对于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遗产应是超越国界的。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任务。几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展了“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这其中包括中国最珍贵的文物,如乐器编钟、青州石刻、青铜器艺术,还有中国的京剧服饰、民族服装服饰、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以及从功夫、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到社火等表演艺术。“少林功夫”、“云南映象”、“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历代民族服装服饰”等著名节目,都参加过“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这既展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国际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篇6: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其重要性不言而欲,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柳青木板年画在 2006年被 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然而其保护 现状以及传承发展也是令人担忧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进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与科学总结创建出 来的跨世纪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从“无形文化财”的提出到“无形文化遗产” ,到“民间创 作”在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跨越了五大里程碑,经历四次修改与完善, 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有几种 说法:

1、2003年, UNESCO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 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 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 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 演艺术、民俗活动和 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等以及上述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世界文化遗产网对其定义:指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视为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 品等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 — 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构成的。文 化的文明进化是传承和积累沉淀的结果,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亦然。其细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 进的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及传承,一是沉淀及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选择,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扬弃 和吸收(异文化的因素 ,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 与生产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 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 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 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特点。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火把节、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琴艺术、木卡姆传统 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非物质” 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 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与以非物 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 曲艺术,礼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 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 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饿出发点和归宿。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层面,这包括:

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板年画、剪纸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 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和呈现的。不管是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的行为、姿态、动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 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相综合的艺术。

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 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 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二、现状分析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文物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项: 1、民间文学:包括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布洛陀;云南省梁河县的遮帕麻和遮咪麻;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山东省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等共计 31项。

2、民间音乐:包括山西省左权县的左权开花调;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安 当涂 民歌;徽省马鞍山市的;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民歌;江西省兴国县的兴国山歌;湖北省兴山县 的兴山民歌;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州客家山歌;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鼟;河南省沁阳市的唢呐艺术 等共计 72项。

3、民间舞蹈:包括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河北省昌黎县的秧歌;江西省永新县的永 新山西省;翼城县盾牌舞的翼城花鼓;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拍胸舞;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太平鼓;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农乐舞;云 南省瑞丽市的傣族孔雀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蒙古族安代舞等共计 41项。

4、传统戏剧:包括 福建省泉州市的梨园戏;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的潮剧;江西省弋阳县 的弋阳腔;浙江省新昌县的新昌调腔;福建省永安市的永安大腔戏;陕西省的秦腔;山西省的 晋剧;河南省的豫剧;安徽省、黄山市的徽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剧;天津市宝坻区的评剧;浙 江省的越剧;贵州省思南县的花灯戏 等共计 92项。

5、曲艺包括:江苏省扬州市的扬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评话;河北省河间市的西 河大鼓;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大鼓;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天津市宝坻区的京东大鼓;山 东省烟台市的胶东大鼓浙江省瑞安市的温州鼓词;浙江省绍兴市的绍兴平湖调;福建省漳州市 的锦歌;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小曲;天津市的天津时调 等共计 46项。

6、杂技与竞技包括:河北省吴桥县的吴桥杂技;山东省聊城市的聊城杂技;北京市的天桥 中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达瓦孜;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武术;天津市的回族重刀 武术;河北省沧州市的沧州武术;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搏克等共计 17项。

7、民间美术包括:天津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武强木版年画;江苏省苏 州市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的佛山木版年画;四 川省德阳市的 绵竹木版年画;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唐卡;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内画;江苏省扬州 市的扬州玉雕;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玛瑙雕;甘肃省酒泉市的夜光杯雕;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 石雕;河北省曲阳县的曲阳石雕;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木雕等 51项;

8、传统手工艺包括:江苏省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彩陶烧制 技艺;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陶塑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省铜川市 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的德化瓷烧制技艺;江苏省苏州市的宋锦织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壮族织锦技艺;江苏省南通市的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艺等 81项;北京市崇文区的雕漆技艺;贵 州省的茅台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等共计 89项

9、传统医药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诊 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的针灸;中国北京同仁堂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共计九项。

10、民俗包括:文化部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 布的锡伯族西迁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云南省陇川县的景颇族目瑙纵歌海南省 五指山市的黎族三月三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 治县的水族端节;贵州省榕县的侗族萨玛节;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祭 典;福建省惠安县的惠安女服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服饰等共计 70项。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击,人类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 救这些遗产已成为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不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 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 …… 但以中国的情况看,紧急之中明显存在着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由此又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 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 流失。

2、建议: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工作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 结合、讲求实效。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存档,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同时市乡 两级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 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 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适时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成熟一个, 申报一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给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往往缺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 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陷于孤立。

(2在有的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比保护工作更快:很多名录都已经出售给企业家, 被冠名和大肆宣传,而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保护工作也都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遗产 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在保护的过程中应 以专家为主线,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4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应联合多方专家,群策群力,以多个领域为 切入点共同发展。

(5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 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

(6民俗文化中有些与民间信仰有关,有的专家学者容易将其与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等相 联系产生误解,而使这些遗产在保护工作中被忽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各级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保护和开 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尽快成立鉴定和评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分阶段制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 划,编制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轨道;理顺管理体制,建立 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还应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2实行分级保护制度,负责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 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帮助一些地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 制尚未系统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 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 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要吸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以提高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水准。

(4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这应当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爱 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和民间艺 术资料库等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特別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 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制,借 鉴“世界文化遗产”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级别的命名,把保护、开发、“申遗”、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推动民间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 途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应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产业化发展,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 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在认定和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1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 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

文化的载体已被 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 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 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 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 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 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 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 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 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从国家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独立的维护。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纯粹单民族国家极少,广义的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一般也 称民族国家。这个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个 民族区别于别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志。其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 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她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和自信才 能够确立起来,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这种文化精神的伟力,在常态下大多不为人们所关 注,但遇到民族国家危急的特殊情况,便顷刻凸显出来。每一个爱国公民都会自觉地从中汲取 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义无返顾地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这已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 新的国家意义。这就是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 果后者是其外在标志,前者便是内在灵魂。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失去这个灵魂,她的政治独立也 将虚有其表,最终成为他人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民族从总体上提高了文化主权和文 化保护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时候,她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和奋起,重新寻根固本,继承创新, 走向繁荣和复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 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 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 过 “ 开发 ” 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 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 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 “ 三月三 ” ,到民俗村里的随意 “ 拉 郎配 ” ,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 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 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 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 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 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 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 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 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3、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 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 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 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2 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

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 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 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 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 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3 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 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 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 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 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 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 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 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四、杨柳青年画

(一)杨柳青年画发展史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天津市区以西 20 公里的杨柳青镇,以杨柳依依得名,以木版彩绘年画著称。南依京杭大运河,北靠大清河、子牙河,杨柳青曾是 北京以南最重要的驿站。自明代开始,随着大运河重新疏通,苏州桃花坞年画及雕版艺人北上,处于南北枢纽的杨柳青地区,年画生产渐成风尚。至清中叶,杨柳青年画达到全盛,杨柳青镇 连同附近乡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古镇之上,有六十多家大型画店鳞次栉比,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据说当年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有百万幅之多。今天,走在杨柳青镇 上,穿行于“戴家胡同”、“健隆胡同”,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盛况。毗邻京畿,杨柳青吸引了不少文 人画师,年画做工愈发精致,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故宫现存一对“金瓜武门神”,据考证与 目前杨柳青年画社出版的“门神”出自同一底本。直到今天,最大尺幅的杨柳青年画仍被称为“贡 尖。发展过

程中,杨柳青年画逐渐形成木版印刷、多重套印、手工彩绘的特色,和其他地方木 版年画纯自印刷迥然有别,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最为 著名的一宗。鸦片战争后,战乱不止,杨柳青镇年画生产一落千丈,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交通中断,传统画坊几近湮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随即展开 1952 年,中 央人民政府派员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很快给镇上仅存的一家年画作坊寄来了 500 元钱。1953 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韩春荣、霍玉堂等六位老艺人组成“杨柳青年画生产 互助组”,恢复了生产。1956 年,“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专业画家国际友 人不断前来视察、调研和参观,画社影响逐渐扩大。1958 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归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它的成立,使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我国最 早被国家以成立专业性经营单位方式予以保护的艺术种类。随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6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财力,支持杨柳青年画的抢救——画社四处寻访,收集了 6000 余块年画古版和明代以来的年画 样品一万余张;而老艺人们云集画社,也使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得到了完整的 保留。霍玉堂之子、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之一霍庆顺至今还记得那个 “河里冻着冰 ”的 冬 天 ——1960 年的正月初二,周总理亲临杨柳青画店,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王文达和冯庆钜,是 1960 年画社招收的第一批学徒中的两位,同年随画社迁往天津市内。此后 30 余年,杨柳青 镇再无一家个体年画作坊、店铺。迁入市内的杨柳青画社几经沉浮。上世纪 60 年代,年画市场 需求量很大,但木版手绘年画基本被机制印刷年画挤出了市场。画社以出版连环画、胶印年画 等产品的收入,补贴传统杨柳青年画的抢救与保护。进入 90 年代,伴随经济起飞,家居环境的 改变,胶印年画需求大幅滑坡。画社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近几年来,传统木版手绘年画作为艺 术品重获青睐,产量逐年攀升。目前,画社每年传统木版手绘年画销量稳定在 3 万张上下,年 收入五六百万元,在经济上已经实现自给。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杨柳青画社的支持持续不断。2004 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 部批准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追溯、整理及研究 工作启动。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和杨柳青画社在天津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天津杨柳青木

版年画保 护工程研讨会暨杨柳青画社藏品展”。2005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 展”,引起轰动。2006 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杨柳青画社被 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

(二)杨柳青年画现状 曾被称为农耕时代老百姓家里的“墙上电视”的年画深为人们喜爱。杨柳青年画在康雍乾 时达到鼎盛,在如今的工业化时代,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情况下,杨柳青年画也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除了保存在杨柳青年画社的 6000 多块旧版、万余张画样外,尚有一些旧版、画样散 落在民间。但是在市场上看到的杨柳青年画,不过区区几十种而已。“杨柳青年画?不就是„娃娃 抱大鱼‟么!”在普通被调查者中,这是最常见的第一反应。满街的杨柳青年画看过去,似乎也印 证了这一点。果真如此么?“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杨柳青年画,是„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物,又是反映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年画的题材,可分为界画、朝衣大像、娃娃样、时样节景、财迷样、等。其中,“耕织全图”、“五谷丰登”等,是农民对自身生活的写照;“三年早知道”、“庆 赏元宵”等,是反映中国岁时节令、研究民俗学的形象资料;“门神”、“财神”等神仙道释,反映 了世俗心态;“完璧归赵”、“水浒忠义堂”等,来自小说、戏曲;“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等,或 通过谐音或利用物象,呈现世俗认同的吉祥寓意;“学童顽戏”、“仕女游春”等,展现了生活情趣 与审美情趣; “如果把杨柳青年画放在当代文化环境的大屏幕上,我们会看到一种显影:中 国过去时代的农民的心理流程。”所以,杨柳青年画保护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技艺层面,更在 文化层面。无论是市内的杨柳青年画社还是镇上的年画作坊,迫于经济压力,所开发的品种,往往是市场所“认同”的。而对于杨柳青年画深层文化的发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杨柳青年画需要的是发展创新,“如何出新,是杨柳青年画将来的亮点和生命力所在。墨守 陈规,必然不断退化。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不应该仅限于包装形式的变化,当然其产业化也是一 种手段,核心还是保护和弘扬;将年画与旅游业结合,为的是通过公众了解增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生命力。”

五、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一)杨柳青年画的保护

1、为了保护和发展杨柳青年画,有关部门已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计划: 2004 年到 2005 从 年为第一阶段,工作人员将对现存的古版、图文资料进行鉴定、登记,建立起刻工、画

工、商 铺的考据资料库;从 2006 年到 2008 年为保护工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要对杨柳青年 画的发源地、种类的衍生、艺人传承等开展调查外,还要建立起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工艺审核标 准,并通过资金、技术资助鼓励科学、适度的年画生产;第三阶段是 2009 年到 2010 年,在前 7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面调查、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计划在本市建立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暨中国年文化中 心,以博物馆的方式妥善保存木版年画图文资料,并把这个博物馆建成一个展示我国年文化的 专业博物馆。

2、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文物保 护法,没有文化保护法,我们的民间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法,应该加快立法出台相应的保护 政策,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将更有益于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3、摸清家庭,整理精华,让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通过文字、摄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建立“中国木板年画档案信息库”,把散落在民间的这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完美的收入中华民族 的文化宝库。

4、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建立木板年画传承艺术基地,保护并发展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就要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发 展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年轻人,面对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艺人,由政府补贴,让他们能维持生计,只有这样,才能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传承下去。

5、让杨柳青年画民间年画“活”起来。艺术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以活态的形式,把古老手工艺的美感和内涵,传递给现代读者,如可以把这种民间艺术文化带进大学校园与富 有现代气息的大学生们展开“亲密接触”,让现代人认知这样的民间艺术,了解杨柳青年画,从而提高保护发展意识,通过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培养人们对民族文 化的热爱和情感,有了清醒的文化保护意识。

6、杨柳青镇应该紧紧围绕“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思路,树立 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广泛挖掘潜力,为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奠定良好基础。

(二)杨柳青年画的开发 1、2004 年,“杨柳青”商标已经成功注册,这一商标并不仅仅应用在杨柳青年画上,杨柳 青,这一地名商标将用在传统食品和传统民间艺术品上,这一商标必将在杨柳青丰厚的民间文 化底蕴的积淀下声明显赫起来。这将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打出

文化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中,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 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实力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古老的京东 大运河穿镇而过,拥有近代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明代建筑文昌阁、津门大侠霍元甲故居并 且作为杨柳青年画的发祥地,打造文化旅游牌,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杨柳青年画作为其中一员,可以在这个大的文化旅游体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把杨柳青年画做成邮票加以宣传。可以在充分考虑邮票表现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力求题 材尽可能兼顾,选取杨柳青木板年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五子夺莲”、“盗仙草”、“玉 堂富贵”等包含杨柳青画中娃娃、神话故事、戏曲及仕女等内容,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 画,关爱杨柳青年画。

4、定期举行杨柳青民俗文化节,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民俗品牌,使杨柳青的民俗 文化品牌更加鲜亮,扩大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进一步利用好杨柳青“魅力文化传承名镇”这一品牌优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 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杨柳青年画的品牌效益。

6、根据本地的人文资源,确立了以《杨柳青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杨柳青木版 年画作为选修课,保证专项活动基金,由较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辅导或引导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 参观、拜访民间艺人,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画,传承杨柳青文化。

7、新建立的杨柳青年画馆,位于著名的石家大院西侧,与明清街相邻,将成为西青民俗文 化旅游区的一部分,为中外游客展示精深的年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了解杨柳青,通 过不断的拓展与创造,把杨柳青年画推向新的高度。8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六、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应该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 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适度的保护与合理 的开发才能够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参考文献: 1.乌丙安,《全面保护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珍贵遗产》,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那一次我真感动叙事作文下一篇:酒店如何设计干部竞聘上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