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024-08-19

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精选9篇)

篇1: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我省技术进步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三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省就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从实施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的战略出发,从落实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继续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社会的宏大工程抓紧抓好,使之真正成为促进湖南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技能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制定积极的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要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注意保护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促进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大力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健全劳动力市场网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改善人才流动环境,促进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要健全培养体系,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各级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积极引进国(境)外、省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推进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形成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开放办学的大教育培训格局,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层次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要完善培养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市场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促进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的衔接。鼓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探索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指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教改教研力度,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广使用教改教研成果和多媒体、仿真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采

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保证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质量。

五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能人才能力建设力度。各级政府应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形成各级各类技能人才与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确保公办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机构的正常教育培训经费和发展资金,建立和完善按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实行财政补贴机制。每个市、州应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扶持1—2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教育培训条件,免费开展扶贫救助对象的培训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项目的培训。设立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提足用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六要加大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坚持学校培养、企业培训、名师带徒、个人实践成才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改进劳动预备制培训办法,吸引和鼓励城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落实和使用好再就业培训经费,突出抓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工作。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2: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006年9月19日)

近年来,我市重视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了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全市各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有量最多的是冶金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调查显示,全市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相对平衡,没有出现沿海一些新兴工业城市的“技工荒”现象。但是,通过对全市职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到1995年时,技工学校发展到31所,在校生14770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技工学校招生和分配都陷入了困境,2000年全市技工学校减少到23所,在校生不足5000人。后经几次技工学校的调整重组,加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迅速兴起,使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不强;初等级培训多,中高等级培训少;招生与就业的困难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民办职业教育集中于服务业且培训层次低。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高。

二是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合理的职工队伍技能水平结构应为梯次结构,高级技能人才占较大比重。沈阳市提出到2008年,职业技能人才增加到40万人,同时在技能人才中,将有80是一线职工,其中高技能人才将占20以上。而目前,我市技术工人技能等级结构呈现“头尖肚大型”,高级技师和技师持证人数仅占总量的2,不仅远低于沈阳市,也低于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占总量4的平均值。此外,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抽样调查企业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显示,35岁以下人员占257,36至44岁人员占484,45岁以上人员占25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1,初高中学历的占879。表明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培养的,后续供给存在隐性缺口。

三是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据对我市271户企业的抽样调查,2005年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入人数为104人,当年流出人数为374人,中高级技能人才全年净流失270人,占被调查企业全年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的891。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挫伤了国有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营造__品牌的技工人才洼地。__以工业立市,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开发职业技能人才,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工业强市的迫切需要。建议党委、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纳入全市人才开发战略和总体规划,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战略布局。应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扶持、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__品牌的技工学校,将技工学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技工学校,扩大招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建设工业强市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营造洼地效应,积极引进外埠技能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补充我市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不足。

二、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台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政策,特别是应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缺口制定专项规划,指导和帮助各类职工技校与企业落实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好各类技工院校,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培训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升办学水平。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训与使用的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探索技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按企业订单有偿培训职业技能人才。

篇3: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十七大以来,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战略重点的地位一步确立, 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把加快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山东经济政治文化强省战略建设。当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省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培训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比较而言,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 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轻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1)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关心支持不够, 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政策性支持、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2) 社会对接受职业再教育、参与一线劳动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认可。社会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依然奉行着“上高中、考大学、分配工作、跳出农门、一劳永逸”的这种思维方式。 (3) 家庭导向偏颇。现在适合中职教育年龄段的学生, 其父母普遍具有较强的“补课”思想意识, 由于受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他们大多数在接受中职教育后立即走上工作岗位, 没有继续深造, 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圆大学梦。再者, 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父母不再希望子女进入中职学校, 他们有能力、有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 同时, 中职在校学生的父母希望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效衔接, 愿望强烈, 但在校中职学生学习生涯结束后, 在继续深造上缺乏必要的、规范的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比较盲目, 无明确目标和方向。 (4) 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是以工人身份就业, 待遇处于底层, 在校学生在无形中会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这些都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 完善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各地区对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发展规划和措施。但职业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导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特别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 许多学校缺少必需的实验实训环节,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加之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仍不健全, 制约了大量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 极大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按照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 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60%以上, 其他职业院校达到30%以上”。但目前, 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与这一要求差距较大。同时, 高职院校2/3左右的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历, 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生产实践指导工作。

(四)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层次不到位,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为: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 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落, 发展较慢。区域经济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度不高,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调控较弱,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的沟通不畅;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水平不高, “订单”培养的规模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据, 偏重自我发展, 规模发展, 缺乏对教育支持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评估, 发展规划未能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框架中进行定位, 忽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作为经济强省, 山东省各地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要理顺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文化强省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

(一) 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

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目前, 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已成为山东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推动山东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 多措施、多途径做好当前职业的宣传报道工作。

为切实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要利用所属网站、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张帖画等方式、途径, 与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一起, 认真组织、大力宣传有关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政策、重要举措和经验做法, 及时报道一批职业学校的典型,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典型, 以及成长成才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典型的事迹。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职业教育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意义,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招生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让职业教育的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 以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情况与重要举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

(三) 落实经费投入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救助;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 改革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培养质量。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与一线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实行“一年打基础, 一年学技能, 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办学模式, 采取“订单式培养”, 探索学分制、市内院校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制度,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中等职业教育特点,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三位一体, 职业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人才, 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保证所有教师按规定完成岗位提高培训学习任务。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求限期达标;对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经费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招聘制度, 对学校紧缺专业教师, 学校可以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拔尖人才到学校作兼职教师, 形成合理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聘任的兼职教师市财政给予经费补助。

(六) 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4: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一、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特点

根据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分析,当前,我国高、中、初级技能人才的结构比例约为5%:35%:60%,这与发达国家的35%:50%:15%结构比例大相径庭,与我国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4%)相差甚远;而且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龄老化,大多在45岁以上,青年高技能人才极为稀缺,部分行业存在断档的现象。

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现象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阻碍着产业升级,与国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受社会的欢迎,而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反常现象呢?笔者认为,应深刻反思高职院校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职教育在层次结构和教育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层次结构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保持持续的增长状态,促使其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台湾高职教育超前,于197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学生,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即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劳动力市场发展进入结构调整阶段提前做好了准备。

海内外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提升至3000美元时,产业结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结构会出现上述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产业结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阶段。但是,目前高职教育基本上是专科层次的。在我国高职教育超常规迅速发展的初期,把高职教育的主体限制于专科层次是有必要的,但是,高职教育需要有预见性,需要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三、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以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

为了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化,需要超前规划,探讨适于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理论,分别在四大经济区域内组织先期试验实践。从现在起,在各经济区域内分别选择部分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作为试点,试行将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探讨适于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理论,然后根据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和上述试点的试行情况,适时地扩大本科层次的规模。先试点、后推广,可以避免走弯路,避免大起大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果2010年能够开始试点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按常规,四至五年后才能试点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六至八年后才能试点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形成较完整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那时,我国已处于“产业结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阶段十余年。形成完整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不仅可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技能人才职前教育的起点,从源头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可以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层次的需求。

四、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多元化高职教育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终身教育,需要健全多元化的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包括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各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高一层次的高职院校,也可在经历了相应的工作实践后,再报考高一层次的高职院校或参加类似的职业资格认证职后培训;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或自学考试的形式;可以是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也可以是“订单教育”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大致有三种:企业自己培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由技能教学型(高职)院校进行培养。上述多元化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可以使这三种培养途径优势互补,有利于摆脱当前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困境。

篇5: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日前,人社部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坚持在自主评价方法上下功夫,让自主评价成为人才“助推器”,推动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善用“正衣镜”,照品德操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并且他认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德才兼备者才能行稳致远,艺高德低者往往行而不远。自主评价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品德操守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全面考察人才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情况,着重看其在名利之中、诱惑面前,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面前,能否保持淡定从容、坦然对待。突

出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引导人才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事业,把小我融入大我,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善用“放大镜”,观日常表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知人不深、识人不准是影响人才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从细微处着手,才能不断提高识人评人的精准度。综合采用过程化考核、模块化考核和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多种方式,尤其注重把生产经营一线作为考察评价人才的“主战场”和“大考场”,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观察人才,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识别人才,重点了解人才执行操作规程、进行安全生产、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确保掌握到第一手的活情况。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技能评价方式,依托大数据手段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将人才在入职、培养、考核等方面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充分整合,集中纳入人才数据库,并进行科学地比对测算和量化分析,为人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善用“望远镜”,看实绩实效。实干出人才,实绩辨人才。实干

篇6: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孙 勋 荣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本文客观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属性和特征,中肯分析了医学高专教师提高运用这项信息时代工具技术的实际意义与重要价值,拟定了有效培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衡量标准,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营造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的育人环境提出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用能力;增强主要策略;育人基本思路Improving Teachers’Applicable Ability f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Fostering New Innovative Medical Hygienic Talents

for Their High Technology Ability

Xunrong Sun

(Huaihua Medical CollegeHuaihua Hunan418000)

Abstract: This thesis has expounded the principal attribu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bjectively, been apropos to analys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ortant value for teachers of Medical College to improve and utilize this technology in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drafted criterion for training teachers’ ability toutiliz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ffectively, put forward basic thought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utilizing the plat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noment of innovative medical hygienic talents for their high technology ability.Key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pplicable Ability of Teachers;Strengthening Main Tactics;Basic Thought for Educating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现阶段它作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稳步实现和学习型社会全面构建的关键环节,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尽快促成信息技术应用在医学高专的全员普及。显而易见,要顺利达成这一创新目标,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真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的科学建设,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透细研究,有效启动,规范动作,多出成效。

一、认真学习,深刻剖析,客观认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属性与特征

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而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也是对与促进学习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学科[1]。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它需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促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拓宽视野,启迪心智,全面更新知识结构,扎实增强创新本领,逐步夯实求知创新和规范实践的运作基础,稳步成为具有临床理性思维和治病救人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毫无疑问,对这种富有研究价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除了首先应掌握其基本含义与属性外,还须客观把握它的以下主要特征:

①要求学生认知、参与的学习活动体现“四化”,即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资 源多样化、教学方式形象化和教学过程智能化。

②提供学生涉猎求知的教学内容具备“四性”,即针对性、够用性、生动性、多样性。从而使单纯书本知识演变转化为含因特网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知识资源。

③师生角色彼此更换,教师从单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领学生科学求知 的指导者。学生则从对知识与技能的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汲取者。

④所用课件内涵丰富,图文并茂,交互友好,满足需要。尤其能以超文本组织 结构,灵活地按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组织管理教学信息,使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获取所学知识。

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属性与特征直接向传统的“六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册指导、一套教案、一张嘴)医学教学模式,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育人模式、施教环节、成绩考核、就业指导诸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积极稳妥地采取多媒体理论与技术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医学高专教师规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确实有利于科学培养大量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

二、刻苦求知,透细领悟,合理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标准

实践表明,在刻苦学习理解和合理内化把握医学高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标准的前提下,必须先期培养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只有这样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启动这项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时,务必紧扣培训目标,客观遵循信息时代教师专项技能培训规律,严格对照培训标准,有的放矢地按起步——采纳——适应——整合——创新等五个阶段,逐步依从培训标准的正确导向,引领、指导医学高专教师分阶段切实增强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和教书育人诸方面能力,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紧密围绕城乡社区人民卫生保健需要和基层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研制出融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于一体的、能培育学生成为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的有效知识模块的和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机交互式按需选学环境的多媒体课件[2],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施教授业的工具,注重以自身高尚的师德、灵敏的信息收集技能、善于创新的智慧与实践、深化教改的策略与思路和常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优良素质,精心培育学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求知蓝本,学会临床理性思维、主动创新学习、执业资格获取、规范高效做事和善于技能创新等有助于就业的核心能力与基本素质,为振兴我国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紧扣目标,多出效益,开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育人新环境

针对信息时代每位受教育者亟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紧扣育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育人效能,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服务,完善的办学条件,配套的实训基地,顺利地培养出大量

高技能创新型医卫人才,使他们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勤奋开拓,勇于创新,治病救人,促进健康,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健康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显然,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务必先通过严格的科学培养,使学生顺利地转变角色,成为精通信息查询、分析和评价的考察员,精明能干的信息技术应用者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者,而这一重任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我们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激发、强化学生多元智能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学习氛围,采取“自立、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掌握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线贯穿的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育人办法,切实使学生具备建立学习资料资源库和教学评价系统促进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写作、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技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为人做事的本领[3],将所培育的大量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和勤于创新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组成我国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全面开创全方位满足广大城乡人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新局面,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丘成桐:应大力培养国内年轻人才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人才大国,必须要走两条路: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目前许多高校、院所对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人才不遗余力,有意无意忽视了国内年轻人才的培养。

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即使一流的教授,如果没有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其研究成果亦会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积极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

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我从前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教授,那是公认的一流科研中心,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长住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跟大量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做系主任,不断有其他大学的数学系想聘请我们的教授,但这些教授都选择留在系里。其原因不在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而在于我们有最好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一起工作。教授们留在本系教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做得更为起劲,因为年轻有为的学生往往比教授们更有想法,更有冲劲;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影响下一代的杰出学者,使他们的学问得以继承、精神得以流传。

中国应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国内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力度。

10年前,我希望能够把大量地训练本科生作为培养人才梯队的基础,因此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中心,我将我的一位杰出的学生刘克峰引荐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来帮忙。8年来我们辛苦经营,不但举办了一连串的重要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博士毕业生中也有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的。在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里,杰出的也实在不少,到世界各地名校深造的有数十位之多,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牛津等。

当今有些高校,以非常手段聘请学者。这些学者,早年或许稍有名气,但往往学业每况愈下,而又处处兼职、求田问舍,无论对研究对教育都是一个负累。反过来,年轻有为、尚未成名的学者往往不受重视,与这些引进的学者薪酬相差10倍以上,使人灰心。

其实不少学校很了解某些兼职的院士和引进的海外学者在学校只参加极为短暂的研究,但由于学校聘请这些学者后,往往可以一起申请国家大的研究项目,所以很难知过改过。至于这些人对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则不当回事。

假使国内名校和科研机构把用于兼职院士和海外学者的薪酬用在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身上,并鼓励国内年轻学者和学生成长,在2020年前成为科技人才强国是大有希望的。

篇8: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新动态,技能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以及经营集约化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中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而目前的现状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我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 在城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 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只占35%, 高级以上技工只占3.5%, 企业因缺少高级技工, 导致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事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中职毕业生只能是望岗兴叹, 就业无门。究其原因, 除自身的因素外, 达不到企业的用工要求是重要原因。因此, 中职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认真审视自己, 查找差距, 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自我调整, 优化专业设置, 调整课程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 大力培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来;必须确定紧跟时代的培养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进行教学改革, 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一、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方向, 专业设置的优劣是事关农村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必须根据培养目标, 遵循适应性、实用性、可行性等原则, 增强专业的综合性、创造性和预见性, 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就业渠道。

㈠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职业学校要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 深入调查经济发展的动向, 科学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合理设置专业,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如农业区的制种、畜牧区的兽医、山区的果树栽培等专业, 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开设开放型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劳务输出对劳动力分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农村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 还应在着眼地方的同时, 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开设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 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沿海开放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开发外向型专业, 为劳动力进军国际市场创造机会, 缓解国内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㈡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为毕业生就业作铺垫知识经济的来临、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改变专业服务面狭窄的现实, 向综合化、模糊化方向发展, 从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 淡化专业界限, 适当减少专业数量;从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 扩大专业覆盖面, 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强的适应性。

㈢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问题所谓需要是指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是社会需求的, 所谓可能是指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具备开设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农村职业学校要摆正两者的关系, 对社会有需求且农村职业学校又有条件开办的专业要积极办, 对社会有需求而农村职业学校暂不具备开办条件的专业可以创造条件办, 但不能勉强去办, 一切还得符合教育规律, 体现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办学理念。应重视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转化, 为确保教育质量, 还须抓好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 积极争创品牌专业。

二、调整课程结构

农村职业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对口, 追求课程的完整性。而现代职教则要求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淡化专业意识, 建立综合的课程结构。因此, 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根据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实惠、实用角度出发, 以宽基础、强技能、模块化为原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以适应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㈠加强基础课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大量新的职业岗位的产生, 劳动力职业流动日趋频繁, 劳动者换职转岗的可能性增多, 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 还要求有比较宽厚的文化基础, 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基础教学, 增加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包括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基础) , 扩展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在某一职业岗位群工作或在相近专业转岗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也为职校生将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做好准备, 满足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㈡强化技能课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教课程的特征之一。为改变以往课程设计者偏重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现实情况, 农村职业学校应合理协调搭配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习课程之间的比例, 突出技能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用尽量多的实用、规范的适用技能武装他们, 提高毕业后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㈢开发综合课程生产技术, 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复合化的趋势, 要求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具有比较强的横向拓展能力, 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专业之间、文理之间、技术与经济之间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促进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科学合理、有机地融合, 按照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积极组建和开发综合课程。

三、重组教学内容

㈠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当前农村职业学校课程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原理的推导、分析和证明, 忽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增加应用型技术知识的传授, 理论联系实践, 使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和能力框架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现阶段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许多教材内容是高校教材的压缩版本, 难度深度偏大, 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及专业课程自身特点, 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与深度, 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 合理选择和取舍知识点, 确定范围, 突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

㈡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农村职业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握专业发展的趋势, 教给学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方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不能完全根据课本内容和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确定教学内容, 而应随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及时补充新技术、新信息, 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超前性, 以适应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需要。

篇9: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为了了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并全面推进建设,本文对台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的调研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况

台州市现有技术工人60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9.77万(16.3%),中级工19.23万(32.05%),初级工30.99万(51.6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初、中、高级工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15:50;35相距甚远;技能人才总量短缺,持证上岗比例偏低,台州市目前技能人才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1%;技术工人行业分布不合理,2/3以上的技术工人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但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模数控机床操作工、信息技术、服装设计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流、营销、理财规划、职业指导等行业的技能人才依然紧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才评价标准有偏差

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深蒂固,致使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向学历教育倾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2、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不重视

(1)不少企业认为技术工人提高技能后容易跳槽或要求增加工资,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将原应由企业承担的培训职责转嫁给了社会。

(2)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安排,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很少设有职工培训机构。

(3)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出现错位现象。有限的经费多用于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文凭教育和出国进修考察上,很少用于职工技能培训,更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4)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费时费力,得不到实惠。

3、低估技工培训意义

全社会低估技术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树立技术工人也是重要人才的观点,同时技能劳动者待遇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议

1、必须建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协调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工作的工作职责,加大对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扩大技术工人的比重,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劳动保障、教育、人事、经贸、工商、财政等部门组成的高技能人才联席会议制度。

2、积极倡导大人才观点,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建立起与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相并列的现代人才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突出贡献,营造“爱才、惜才、聚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完善技术工人培养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制度,对企业按职工技能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重点用于购买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紧密衔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用的技能训练。依托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果显著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层次高、与主导行业产业相配套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库,使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5、形成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成才的培养体系

建立由企业专家、学校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定期对职业培训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鼓励与促进校企合作培训人才;在现有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包括学分制、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等。切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

6、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落实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分配制度

制订有关政策,积极鼓励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并给予重奖。建立企业技工岗位津贴标准,使高技能人才的付出获得应有回报。建立优秀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和轮训制度。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在组织重大技术更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给予经费支持。

上一篇:燕子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注销登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