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2024-08-19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牧童短笛》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教学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本文扩展阅读:牧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疑似》。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广为流传。

篇2: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篇3:大班音乐欣赏教案:牧童短笛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华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主题。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中国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平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篇4: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牧童短笛》教案

《牧童短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2.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2.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学生聆听后回答。2.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3.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分乐段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第二乐段。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4.完整的欣赏乐曲。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贺绿汀简介。2.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篇5: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整堂课在实际授课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4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结合笛子这一民族乐器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了笛子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奏技巧,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教师在挖掘作品深度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再挖掘的深一点,让学生再吃的饱一些。上好这节课后,让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欣赏课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如何能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寻找答案。

篇6: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每队各自挑选出一幅最多的一群羊或牛(目测),然后分别数一数,多者获胜得一分,最后看哪组分数领先就获胜。

【教学反思】

《牧童》是一幅图。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整个理解诗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学生的思维和诗中的字词不断地碰撞,也激发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要是能让孩子们进行一下模仿创作,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先试着出示几幅生活的图景,让孩子们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试着赞美它们,即便只是让孩子们说说,也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时候试着去写下来。以后我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方式让孩子模仿创作,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至少让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感知。

篇7:《牧童短笛》教案

翟营大街小学

赵奕雯

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四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教学重点:

联想乐曲情景,分出乐段并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教学难点:

联想乐曲的情景,创编故事,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带领,随着歌曲“牧童”边做动作边走进教室。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跟牧童有关的钢琴独奏曲,名字就叫《牧童短笛》。(播放课件)

二、初听乐曲

提问:你最喜欢什么地方?

三、再听乐曲

请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形谱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提问:乐曲三个部分的速度有何不同?

四、再听乐曲

师:这三种不同的速度啊,代表了牧童在放牛的过程中啊,发生的三件有趣的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先来听一听第一乐段。

1、听第一乐段: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牧童骑着老牛悠闲的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小河—旋律流畅/白云—轻飘飘、软绵绵)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牧童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牧童开心的拿出了他的小短笛,吹起了这首《牧童短笛》(教师用笛子吹奏主旋律)。一边画图形谱一边听第一乐段,小河,白云。体会牧童舒畅的心情。提问:乐段结尾处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要变慢?

2、牧童来到了放牧的地方,忽然,速度化生了明显的变化,听第二乐段: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在这一乐段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为什么觉得在跑?讲解:速度、上波音。(跟老师一起做手指弹上波音的动作)再完整听第二乐段,体会牧童欢快的情绪。那他现在心情怎么样?谁发现乐段结尾处速度又有怎样的变化了?为什么慢?

3、牧童玩累了,休息了,接下来,我们再听听第三乐段,听听第三个乐段和哪一个乐段相似?师:这种创作方式叫做“加花”(谱子)。为什么要“加花”?在回味什么?提问:现在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4、让我们也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唱一唱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

(1)用钢琴完整弹奏一遍。(2)跟琴模唱。(3)加歌词

五、再次完整的、安静的聆听乐曲。(朗朗)让我们随着朗朗的琴声一同回味牧童这一天放牧的情境。

六、师:你们别看这首钢琴曲这么短,它可是咱们中国近现代

所创作的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而且是中国第一首在国际乐坛上被演绎的钢琴作品。它的作曲家叫:贺绿汀(1903——1999)。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曾经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七、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这首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回去后呢,我这还有几个艰巨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请同学们课下去搜集

1、贺绿汀的故事。

2、贺绿汀与《牧童短笛》的故事。

篇8:《牧童短笛》教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能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呢?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喜欢欣赏音乐,并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呢?

二、寻找突破口

面前的问题已非常清晰,而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音乐。那么,怎样才能激起他们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呢?新课程明确提出:“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何不以姐妹艺术为突破口,找几幅意蕴、主题与音乐表现内容相近的美术作品,借助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纠正不良的听觉习惯呢?

三、教学设计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开始新的尝试。

伴着校园歌曲《童年》激情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牧牛图》),画中表现的情趣,你感兴趣吗?”学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幅画:“老师,这画里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儿?”“你看那牧童,和我们差不多年纪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发脾气吗?”“好象还在唱歌呢!好羡慕啊!” 显然,他们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带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学生已经恨不能到画中的地方一游,我遂简单介绍作品,借机引出曲子:“这幅画是我国著名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达了李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幅画不禁让我想起一首钢琴独奏曲。”(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思考:

1、这首钢琴曲你听过吗?

2、乐曲分几段,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听过,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有点抒情,又有点欢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跃性很强,感觉心情十分的高兴,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但似乎又有点变化,最后渐弱、渐慢结束。

通过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已经被音乐所吸引:“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学生颌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分段欣赏《牧童短笛》,在老师出示的《牧牛组图》中,寻找与本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并说说两者的联系。”

通过《组图》紧紧抓住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不再是以前无意识的听,或“听而不闻”,而是一边听,一边看图,一边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仅仅会听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赏所感,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后,写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到底,人们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绿柳、溪水湖泊、夕阳微雨,到头来还是表达一种人内心中的呼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个人欣赏,心中有一个牧童形象,一百个人欣赏,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静听《牧童短笛》,寻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赏全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音乐,学生们竖耳静听,思绪飞扬,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窃喜:“能否将你们在音乐中见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师描绘一番呢?”

学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吗?那么同学们就在课后将自己的欣赏所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下节课展示大家的作品。”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五、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冲刺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六、学生作品: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笛声中,咦?只是传来草儿的气息,牧童呢?瞧,他躺在草丛中,把斗笠盖在脸上,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家人?在想朋友?还是在想什么鬼主意?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乡间的小路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在荡漾。此时,阳光洒满大地,鸟儿们也赶集似的,扒开绿叶,钻了出来,为春天的风景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放牛娃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微风亲吻着他的脸颊。牛儿在一旁静静地吃着草,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爱恋。牧童深情地吹起一首曲子,顿时,蝶儿们手拉着手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蜜蜂也忘情陶醉在这花香和歌声的海洋里;牛儿似乎也吃饱了,“依偎”着草地,正闭目养神,欣赏着这美妙的曲子,牧童的笛声一曲接一曲,树林里的一切生物,都仿佛是一个个精灵,他们在欢歌跳跃……

篇9:大班音乐教案《赛马》及教学反思

课题生成:

在进行有关“马”的主题活动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加深对马的认识,我结合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它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不失为幼儿音乐欣赏的好教材。我将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器乐曲诠释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让幼儿去了解它、接纳它、表现它,运用多通道参与理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欣赏、律动、打击乐演奏活动让幼儿自发的投入到听、说、想、做、演的活动中来,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生成本课题。

教育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创造性的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知。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四种颜色(红、黄、白、黑)的木偶马饰,二胡曲《赛马》,共四组幼儿人手两把筷子,串铃,圆舞板,小铃,实物二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奔跑着四匹骏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马、一匹白马、还有一匹黑马(相继出现马饰),看----它们来啦!(两位老师手持马饰,随乐进行木偶操作)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1>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对,刚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这首音乐听上去很欢快、奔放,表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该的动人场面。

<2>再次欣赏音乐根据特定的音乐形象,创编、记忆动作顺序。老师:四匹马是如何你追我赶的?幼儿讨论,教师小结:乐曲开始,四匹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红马首次领先→黄马又次领先→白马又跑到黄马的前面→黑马又超过了白马→红马、白马两两领先→黄马、黑马又共同领先→一起奔跑冲刺→反复一次→到达终点,拉住缰绳“吁——”(全曲结束)

三、幼儿根据音乐情节大胆表现音乐。

<1>教师示范随乐用筷子敲奏。

<2>幼儿根据颜色分组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①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幼儿:我坐的是红色的椅子,就扮演红色的马。

②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幼儿1:我可以象骑马的叔叔那样挥鞭;幼儿2:我可以喊“驾——”

<3>幼儿听音乐,分组用筷子演奏。

①看指挥演奏:一起走(敲)→红马敲→黄马敲→白马敲→黑马敲→两匹两匹轮流走(两组轮流敲奏)→一起奔向终点冲刺(四组齐奏)→拉住疆绳,乐曲结束(幼儿筷子上举,作欢呼状)

②教师:怎样使你的筷子敲得好听?幼儿1:要合着节拍敲;幼儿2:带上手腕敲得好听!

③教师:刚才我们是使用两把筷子对敲,还可以怎么敲?

幼儿1:我可以将筷子在椅背上敲;幼儿2:我可以在椅子的两侧敲;幼儿3:我可以在地板上敲。

④根据筷子不同的敲击点幼儿再次分组演奏。

⑤教师:你还想扮演什么颜色的马?(交换位置演奏),提出要求:老师指挥重拍时,你要把重拍敲出来!

<4>探讨其他乐器的匹配。

①教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手持木偶马饰: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

②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赛马》,它是由弦乐器二胡演奏的,好听吗?下次老师再次带领你们欣赏优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实物,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

教学反思:

在欣赏课《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静心的投入地来完整欣赏一首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教学伊始,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学生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带进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为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联想情境做铺垫,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完整初听音乐中模仿赛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乐曲三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分段细听时,我根据A乐段的旋律紧凑密集音乐情绪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赛马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更为深刻。在细听A1乐段设计了学生模仿赛马冲刺,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处:

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篇10: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打莲湘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打莲湘舞蹈的基本动作。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

2、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3、欣赏《打莲湘》。

⑴、欣赏《打莲湘》。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傣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

4、学习基本动作。

5、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傣族舞蹈,好吗?”(好)、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5、小结舞蹈学习的情况。

6、总结、结束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11: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切分音节奏的演唱,体会歌曲的欢快跳跃感。

2、能够正确演唱带有切分音和休止符的部分,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根据歌词的提示和理解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增强交往能力。

3、体会歌曲带来的积极欢快的情绪,使幼儿自觉养成讲礼貌和早起的习惯。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相应图片X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歌曲。

1、每天早晨是谁喊小朋友起床?

引导—太阳公公,大公鸡。

2、对应图片—小朋友们背着书包赛跑,你们觉得他们在比什么?

引导—看谁最先到学校。

3、小朋友们赛跑的时候,嘴里也哼着一首好听的歌,他们唱的什么呢?来听老师唱一遍。

二、老师范唱。

三、进一步根据图片提示和肢体动作的辅助记忆歌词。

四、完整地学习歌曲。

1、欣赏一遍歌曲的旋律,并配上规范的动作。

2、掌握住动作的同时,把歌曲完整地唱出来。

3、引导幼儿用欢快的声音和表情,配上动作,完整地演唱歌曲。

4、把歌曲分成老师演唱和幼儿演唱的两个部分,老师和幼儿对唱。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想一想美丽的早晨都有些什么?请小朋友把见到过的或者想象中的美丽的早晨用蜡笔画出来。

歌词:太阳公公起床了,公鸡喔喔把我们叫。你追我赶大家赛跑,看谁最先到学校。看到孩子可爱的笑,多少辛苦也忘了。老师早!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篇12: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圆锥体的特征,正确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特征并能准确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圆锥体并了解其特点。

2、难点:能准确的区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

活动准备: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各一个、几何形体课件、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老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个神奇的袋子,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小朋友都很想知道吧。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袋子里到底是什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介绍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溜溜的,而且它的哪一面都能滚动,这样的几何形体叫球体)、圆柱体(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正方体(几何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几个正方形一样大)、长方体(由6个面组成两两相对的两个面大小、形状一样,这样的几何体叫长方体)。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的几何形体朋友——圆锥体。

二、认识圆锥体,感知圆锥体的特征

1、老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摸一摸圆锥体,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何形体不一样的地方。重点讲解圆锥体的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圆锥体(播放圆锥体课件,让小朋友们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请小朋友比较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不同,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圆锥体是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不一样粗。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和圆锥体很像如:冰淇淋、圣诞帽、路锥等等。请小朋友回答之后播放课件为小朋友介绍生活中的圆锥体。

三、感知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不同

老师进行三段式教学提问如:请你把圆柱体举起来,哪一个几何形体不见了,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抱一抱圆锥体等等,请个别小朋友回答问题。

小朋友们都很棒,为了奖励小朋友们下面我们进行游戏——几何形体蹲与萝卜蹲游戏的规则相同,请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几何形体的名字,开始游戏。

四、发展幼儿观察力,完成记录表

每位小朋友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观察课件并准确的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圆锥体,请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有哪些物品和圆锥体一样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这算是一首难度较高的曲目了,歌曲中的转音较多,幼儿在演唱时较难掌握,歌词的理解较易,因此,怎样让这首歌成为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是本次活动需要攻克的重点。在组织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引导幼儿观察了位于教室内装饰画上的“小篱笆”。让幼儿直观感知这一事物,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紧接着,在歌词教授的环节,我带领幼儿一句一句的朗读歌词,结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一句句优美的歌词记熟在他们心间,在幼儿的跟读中,为幼儿添上生动的意境,因此,在接下来的旋律欣赏中,幼儿不由自主的唱了起来,让活动顺利完成。在这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直观法,讨论法和视听法,虽然本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但我认为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还可以更加充分,或者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延伸,整合入美术活动,请幼儿根据歌词绘画出围绕在自己家门口的小篱笆。

上一篇:阐述两会中的社保问题下一篇:以珍惜友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