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2024-08-08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精选11篇)

篇1: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高雁

【摘要】通过解决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成为学生“放松课”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情操和艺术品位的现代人。基于高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本文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和改进:第一方面是快乐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第二方面是情境感染式教学,强化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第三方面是综合式教学,使学生真正鉴赏和“读懂”艺术作品。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敏感性,是实现高中美育的目的之一,更是全民素质提高的根本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课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美育尽管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应以艺术教育为主,作为“艺术教育”学科之一的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是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的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情操和艺术品味的现代人。

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多考虑的是教学的效果,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完全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却昏昏欲睡,激情演讲变成了催眠曲。这是因为我们未能在教学中将自我兴奋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链接,而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习惯人云亦云,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美术课自然就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因此我们的课堂只能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也难怪高中生在那么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不在高考范围的美术鉴赏课自然成了他们难得放松身心的“放松课”。基于高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快乐互动式教学

正因为学生容易将美术课当做枯燥学习的调节,因此也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提,有了乐中学的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把握快乐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产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兴趣培养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甚至互相转化,有了兴趣,枯燥的方法也能够为学生所接受;而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原本没有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二者的互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每个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个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敏感性,“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把判断的权利还给每个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的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过多主观化的所谓的艺术评价,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都是不相同的,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侧重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去引起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直觉。可以这样问:当你看到这件艺术作品时,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能让你联想到什么?试着猜想一下画家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的这件作品?提出问题后学生便可以分析研究,讨论甄别,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较合理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接受位置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实现教学一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情境感染式教学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时为了深化主题,突出作品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情境式教学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声情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等的再现,易于营造高质量的鉴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这种情境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在欣赏活动开始前或中间有意识的营造一种氛围,为即将鉴赏的作品作必要的情绪铺垫,让学生身临其境似的对作品展开鉴赏。如鉴赏抽象艺术专题时,可把音乐与抽象画相结合,例如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的同时播放一段抽象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视觉音乐”与听觉音乐的联系和区别。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溯上思古的心境。也可适当的穿插影视讲述,比如利用《探索与发现》栏目中的《解密达芬奇》让同学对达芬奇及他的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充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鉴赏更现实、更立体、更生动。

三、综合比较式教学

有比较才会有鉴赏,利用比较式教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可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比较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体会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所各具的艺术魅力与风格特征。例如徐悲鸿的作品课本中介绍的很多,但并没出现在同一课内,我们可以把他抗战时期的作品《愚公移山》和解放后的作品《奔马》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家要表现的精神和审美理想了。再例如通过对中外人物绘画、山水绘画的比较鉴赏,我们会发现,由于绘画材料工具、人文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等的区别,其人物画、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画面结构、艺术美和形式美也各不相同,一个含蓄深沉,重在表现,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积淀了太多传统的民族情感;一个率真质朴,重在再现,充满了人文科学的理性。其二加强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比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学习。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并不神秘,他们的创作意图同样来自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还要了解艺术家个人的个性、思想等因素。这些知识都是综合的,其中包括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等学科知识,所以只有综合的探究、比较才能真正意义的“读懂”艺术作品。

高中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我们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高中美育的目的,使高中美育与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全面合格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作出美术学科应有的贡献

篇2: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杨敏

在上课开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引导,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画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鉴赏作品的方法。

篇3: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2006年国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其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 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研究

现在美术鉴赏课程从高中开始到高职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 但是往往是教师按照书本图片结合相关知识讲析和鉴赏作品, 很难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如何将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世界优秀美术遗产。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就要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改革开始。

2 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的改革

作为教学的主导作用者——教师, 其自身的知识文化以及审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喜好程度。因此课程改革应该从教师改革开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应该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审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富有独立性格和丰富知识的当代大学生。首先, 作为学校应在教师的选拨上严格把关, 能教授学生的必是自己对美术史论有深入学习的理论家, 又有丰富的绘画或艺术修养的实践者。其次, 教育者对美术鉴赏课程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 并能够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最后, 教师要富有人文情怀从学生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课堂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3.1 利用课前空白区美术鉴赏的课堂改革应该充分运用好课前这一珍贵的资源。

具体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制定出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 然后在分析学生学情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并采用导学的方式提前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形成课前的有效思考。其次, 要让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在提前给了学生设置的问题之后, 学生往往要进行社会走访调查, 收集相关的文字材料, 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 学生会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通过搜索、检索、下载有关的信息资料, 并能有效地整理从而综合起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实用的办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3.2 发挥上课多形式

变“一家言”为“满堂言”是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就取决于课堂多样的形式。

许多的观点是需要思想的碰撞的, 因此同学间, 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必不可少。在课前可以具体分成小组让组内的学生相互之间探讨, 派代表整理出提出小组的意见和思考的结果。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组的代表发表本小组研究结果和看法。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探讨, 使学生充分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出疑问, 也能广泛听取其他不同小组对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结果并能对其他发言者进行正确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单纯的讨论学习肯定是不行的, 教师照本宣科肯定不对, 因此教师要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也就是教师要恰当地进行引导。首先, 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或小组代表的发言, 让学生充分地就要鉴赏的美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分析其想法的由来, 发现其合理性创新处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指导性的引导意见: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问题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展现, 看到与其观点不同或是相矛盾的, “求同存异”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发下获得思想的启迪, 并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形成更独特的见解。

任何的学科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美术鉴赏也一样, 课堂中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比如历史。就可以从纵向上比较中西方同一时期的历史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艺术高于生活但是它来源于生活”艺术欣赏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讨论, 更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会欣赏艺术。美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室和课堂。要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思维, 有计划系统性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博物馆或到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 教师带学生去美术班、展览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学习和参观, 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 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时, 我们也可以在教授完理论知识后, 组织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市场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竹编等, 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并可以按分门别类等整理出来, 配上文字说明, 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集, 也可以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把做成的美术集相互交流分享。

3.3 展开课后巧评价

文学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美术鉴赏更是如此, 因此, 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评价上应尊重每个学生个性,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从形式、内容、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综合给予学生评定, 特别要注重阶段性的评价, 当然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并给出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针对鉴赏的作品写一篇小论文、为鉴赏作品撰写介绍文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后思考, 延续鉴赏内容。

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应用型人才。美术鉴赏课的开设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我们将借助参观美术展览, 运用网络等新型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 让美术鉴赏课的改革对学生个人气质和美术鉴赏能力和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学习方式有所变化, 教师合理把握和使用教材, 拓宽教学思路, 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 以美术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了更好的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扭转授课中倾向过于注重知识的形式, 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使美术鉴赏成为形成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晶, 陈静, 蔡昆余.美术鉴赏[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燕燕.国外课程改革政策及其价值取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2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27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经贯穿了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学中的鉴赏课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高中美术鉴赏课更是要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高中学生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上好美术鉴赏课。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不明确

教师低估了高中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而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过多地讲解了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如在欣赏梵高作品中,教师过多地宣扬梵高的传奇经历以及他的作品所拍卖出的天价,对于他作品的分析却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这种流于表面现象的作品鉴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中的模糊性

高中美术鉴赏内容既具体又抽象,课本中对于有些作品鉴赏的内容有详细的指导和分析,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按照课本介绍来引导学生鉴赏,导致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见解,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高中美术鉴赏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包含有国内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把握。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首要任务就是高考,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文化课上,美术鉴赏课被当作调节剂,学生的不投入导致教师的不重视,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教法,教师对于鉴赏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做好课上所需材料的准备工作,如图片、影像资料、典故等等,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对所鉴赏的作品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哪些重点讲、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到心中有数。鉴赏教学应当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和深层内涵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与其他学科融合,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俗话说:“音、体、美是一家。”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比如,讲中国民间艺术那一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粗犷浑厚的陕北民歌,而讲中国古代绘画的时候,可以放《高山流水》《梁祝》等学生熟悉的音乐曲目。一些当下流行音乐也是可以利用的很好的素材,例如,杨曼的《江南雨》入耳即能让人想到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动人画面,而在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如果放上一曲筷子兄弟的《父亲》那饱含深情的演唱立即渲染了氛围,避免了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就这样被精彩地导入,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顺利地进行。

(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在讲《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时,可以根据民间美术的分类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讲解。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艺术美与形式美》这一课在鉴赏亚历山德罗斯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根据不同意见组成正反两方以辩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漂亮、完美是否是美术鉴赏的标准。等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应,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作出美术自身的美,这种美注重内涵而非外在。这样的讨论让学生从根本上脱离美术鉴赏就是评定作品的“好看”“漂亮”与否,从而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

总之,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美术鉴赏资源的内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云.浅谈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J].大众文艺,

2011(11).

[2] 姚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

中旬刊,2009(9).

篇5: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在现实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现象,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非常了解,甚至有比老师还熟悉的感觉;也有一些学生就不行了,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可学生却似乎没什么反应,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老师对自己授课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体,他们在美术方面的知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上,而美术鉴赏课教学只有适应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教学对象,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美术的基础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面对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采用分类教学,将极大地增进授课的针对性。

我们老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老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分类分层次教学应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目标。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分类教学能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能否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抓好师资>培训工作,稳定和扩大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如请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另外,集体备课的普及,也将大大缓解师资紧张这一矛盾。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面对同一班级教学对象的压力大大缓解了,但不同区域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出现也要求老师改变过去那种同教学目的、同一重点难点、同一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导学要做到精讲、对路、有启发、尽量把“教”的活动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高中美术教材是根据不同线索编写的,它不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却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只有经过我们教师的结合自己所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工,才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美术教师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大量具体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调查当地学生美术课是否正常授课等现状,建立各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调查档案,编写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术鉴赏校本教材,这才是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分教学,分层达标的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从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全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美术鉴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个性秘共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宗旨。

篇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的形式将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创新教学将粉墨登场。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术鉴赏意义深远。美术鉴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因此,美术鉴赏的模块教学是高中美术整套教材的基础和重心。

篇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一、“点、线、面”策略模式提出的教学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对课程目标新的调整,教学内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学理念新的界定,这些变化终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得以体现,由此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旧观念,对传统教学策略不断传承与创新,探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同时,我们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正遭遇着一种非常无奈的尴尬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致使美术教学课堂容量庞大,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时候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来回答或评价美术作品。这种教师对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课堂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以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里是普遍存在的。

二、“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体验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构思以“点、线、面”策略展开教学活动,探讨如何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以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要求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

1、“点”和“点”的选择

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要求我们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么,选择多少?选择什么?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线”和“线”的建构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的过程。着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得美术鉴赏活动成为是一个有深度的艺术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从“点”切入,到展开,到深入,再提升,环环紧扣,层层挖掘,步步深入,从而达到对“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包藏在“点”其中的规律与本质的掌握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线”。既是课堂教学活动铺开的“教学链”,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般思维,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从“点”到“面”的一个具体行为。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基础以及授课内容的不同,构建“线”的方式也随教学的具体情境产生变化。所以,构建“线”是新课程美术鉴赏教学实施过程最为关键之所在,是最具不确定因素和创造性的过程。

3、“面”和“面”的生成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其它智能。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充分展示,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美术鉴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设一种情境,要使学生能基于自己的智能优势特点,从自身体验出发,有选择的开展对不同美术现象或作品的比较、分析、评论,生成符合自己智能优势的美术知识系统,促进个性发展。所以,“面”的生成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实施教学而进行的预设,即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知识“面”。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于学生的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对知识构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这是我们界定的“面”的另一层含义。所以,“面”不仅是对关注全体性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关注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性的知识体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

1、课堂教学实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本课属人教版《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对不同时代的花鸟画的分析,阐述传统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独特传统,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观。

“点”的选择:以齐白石的名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作品的对比探究:要不要“似”?什么是“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缘物寄情的特征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

“面”的生成:对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能衍射到对其他作品的认识。

本课于2006年10月9日获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评比一等奖。

2、公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材通过四组作品的比较,要求: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并运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点”的选择:以校园里树的照片与具象(希施金《松树林》)、意象(倪瓒《六君子图》)、抽象(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组图进行对比。

“线”的建构:以自然的树与艺术作品的树比较描述: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寻求适合“我”的方式来表现“物”的结果,欣赏的关键是追寻包藏在美术作品中的“我”;可以通过探究画家表现的不同方式来追寻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使美术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也应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作品。

本课于2006年12月8日在泰顺开展的温州市第三届高中美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3、公开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教材通过对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点”的选择:与江南水乡的建筑接触的机会多,相对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有感情,因此选择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色彩等不同侧重点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思考,教师由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进行集中并引领挖掘。

“面”的生成: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能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能从相应的角度,思考地域环境对徽州建筑(地理环境)、天坛建筑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

本课于2006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开展的瑞安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4、课例说课《构建 “点、线、面”模式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以《托物寄情》一课为例,简单描述为什么进行“点、线、面”模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和如何进行“点”的选择、“线”的建构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课例于2007年3月7日在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高一(下)课前培训活动中做公开交流。

四、“点、线、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这种“点、线、面”模式的教学策略,对于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课堂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现行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锻炼,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解决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对作品分析的肤浅等尴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层次涵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如课例对朱耷与《荷花水禽图》的探究过程,对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联想到画家不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态度,从荷叶的倒挂联想到画家的垂头丧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模仿两只水鸟的动态来揣摩画家的情绪等都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启发而带来的灵感,恐怕在任何资料中,都没有描述象学生这样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审美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如《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学生从地理、历史、哲学、语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作品分析时,我们怎样进行引领,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篇6: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那么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需求。

关键词:鉴赏 创新 实践,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课标改革的状态下,作为高中学科的一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尝试着变革与创新,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如何把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现代鉴赏课与传统鉴赏课在教学实践上的差别。美术鉴赏课正在由这种单一的讲授模式向多元的探讨模式和操作模式发展,面对新课标下鉴赏课教学的发展,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本学科不能不重新认识它在教学上的结构体系和前进方向。

1.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需创新与深思

近些年来在新课标的改革和推广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方法也要逐步的深化,“老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高中美术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因为面对的毕竟是中学生,而不是大学生,专业性太强,反而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否则太浅,又达不到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采取传统式的灌输法,老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头疼。那就其教法的本质而言,大家争论的焦点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实践操作,通俗的讲,就是只授理论性的东西,没有真正深入和体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本质内涵,因此出现了满堂灌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种满堂式教学,看起来挺认真,挺符合教学原则,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讲,远远脱离了新课 标下授课的本质。因此,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真正本质内涵,从而达到新课标改革下的真正意义。

2.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2.1鉴赏课教学观念的改进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自己本科目的教学特色。今天的美术鉴赏课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感受美、享受美的学习基础,而且还可以作为他们自己独立创造美的艺术思想和观念。高中美术鉴赏课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科目形式存在,那就要具有鉴赏美和感受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从目前形式来看,在一些高中学校把鉴赏课的教学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当中去,也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感受美和鉴赏美的东西,这种模块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试验,我想会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和赞同,也希望一直沿用下去。这种教学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毕竟他们是高中学生,太多的理论对他们来说,都是陈词滥调的言语,他们都是即时间的再现他们的热情,那么作为高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美的鉴赏和感受,这样学生既能接受所学到的知识,老师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师生教学的合理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但是这种教学也可能出现一点弊端,当然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总的来说,利大于弊,适合中学生的目前状况。

高中鉴赏课的传统教学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改变的话,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学生学的枯燥,因此合理的安排和改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科学性是我们每个高中美术老师不可逃避的任务,积极进取,想尽办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真正韵味。但是作为高中科目的一门选修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显然就缺少很多积极发展的空间,比如学生在学习时的那种热情和专劲,学好与否,对他们来说,影响不了本质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似是而非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大大减少了创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这都是由于高考的原因造就的,不过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主要和关键性的原因。这种传统式的教学训练方式在新课标改革前是唯一的模 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仍然很难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是创新的教学,老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精到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时代的幽默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到应有的美术理论知识,而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否则达不到学生自己想要的知识,那么这种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是做无用功。

2.2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新认识

尽管现在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已由过去填鸭式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启发式教学,但是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鉴赏课还是建立在很随意的教学模式上,或者上美术课就是自习课的局面里,这种问题是多种原因并存的。但是,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其本质而言,必须认清这门课的真正本质上的东西,跟其他文化课学习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往这方面去思考,那么美术的鉴赏课教学上的提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我认为,在鉴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只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一些画家的作品和教材上见过的熟为人知的知识,与其说是老师在教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规律去阅读书本。这种鉴赏课的教学学生虽很轻松,没有什么压力,但却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局限,学不到应有的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在美术知识上的停滞,很容易让他们走向刻板、僵化,到头来感受美欣赏美的这种真正内涵也将成为浮云。那么目前,新课标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融入到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中去,从课题设置和课程安排,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现代教学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提倡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个性的观点的启发,拓展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要把这种教学普遍纳入整个高中美术教学的规律中去,展现老师教学的个性表现,使这样的教学很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的环节中去,以显示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独创风格和思想内涵,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如付诸行动,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种教学使我们所有的高中美术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7: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计划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播放相关教学短片及着名电影,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3、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如优秀的美术作品,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4)、教学目标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篇8: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一、积极探寻有效教学模式, 提升教师学科实施能力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会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多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和探索, 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面对高中新课程的美术鉴赏课, 讲与不讲, 讲多少, 怎么讲等问题可能很多老师都曾犹豫过。根据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的要求, 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应逐渐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更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积极探寻美术鉴赏课新的教学模式, 能有效提高美术教师的学科实施能力。在实践探索中, 郑州市提出的“自学释疑、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延伸迁移”四环节调节教学模式, 为美术教师探索和总结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模式多以一言堂, 满堂灌为主, 教师照本宣科, 讲课没激情, 学生厌学, 课堂没有生气, 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自学—指导”互动教学模式正是在实行高中美术鉴赏课过程中依据“调节教学模式”逐渐总结出来的, 该模式由“自主探究、引导帮助, 交流互学、问题引申, 问卷反馈、巩固延伸, 动手实践、抒发感情”四个环节构成。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运用情景、活动、问题、直观等教学方法, 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课堂始终, 能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益。———自主探究, 引导帮助 (由学生分组, 分主题, 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自学探究;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搜集及信息整合, 并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概括。) ———交流互学, 问题引申 (全班交流学习, 各组由代表发言, 结合图片欣赏, 讲述所探究的主题。教师就学生探究的内容进行引申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问卷反馈, 巩固延伸 (总结性的问卷形式, 反馈、巩固, 延伸所学内容。) ———动手实践, 抒发感情 (学生以合作的方式, 将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表达, 抒发内心感受, 体验创作的乐趣, 最后进行作品交流。)

二、内容的变化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多样化

高中新课程中的“美术鉴赏”与原来中学的“美术欣赏”有很大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一种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体验和理解, 具有情感与思维两面的活动, 但美术鉴赏更注重从哲学、美术、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鉴别、评价与评论, 并作出审美价值判断。教学内容的变化促进老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多样化。对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研究, 能有效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应当是基于教师的正确教育理念, 包括提高学习主动性策略, 开展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拥有正确的学生观, 准确把握自己的学生,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的双边交往与互动, 在平等、互动互惠的基础上,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独特, 尊重差异, 分层教学, 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教好“美术鉴赏”课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引起学生兴趣, 开拓学生们的思维。

(1) 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主动参与。在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中, 常用教学方法有讲述型、演示型、实践型等若干方法, 但大多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自主活动较少。这虽然也是一种学习美术的途径, 但都用这种方式则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里死气沉沉, 很多学生受学业的影响在美术课上做起了数理化作业, 根本谈不上激情创造与主动参与。在新课程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想办法, 让学习方式多样化。多媒体演示、歌曲、影视片段等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容易引起共鸣, 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郑州市31中王金凤老师在讲授《外国雕塑撷英》一课时, 加入奥运会关于古希腊雕塑的视频, 使学生在视听上同时达到震撼, 激起探讨外国雕塑的兴趣。另外, 可以把辩论、讨论等活动时常贯穿在教学中,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课堂变得更生动,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游戏的情境化。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为了深化主题, 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艺术语言等, 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手段, 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等, 利用相关的游戏、环境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游戏活动的合理设置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因为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游戏性。游戏把人带入模拟的情景之中, 帮助学生对美术产生深刻的体验, 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郑州市优质课比赛中, 24中赵红老师讲授《抽象艺术》一课中时, 设计了两种游戏导入课题, “左右脑的冲突游戏”——不同颜色、无规则排列的“红、黄、蓝、白”等字的快速辨析, 以及给出一个图形, 进行“发散性创新联想”, 由学生联想出不同的物体和形态。使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很活跃, 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接着向下探索的愿望,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创设轻松的氛围, 丰富的情景, 采用“小老师”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中, 许多学生喜欢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分析。在评价艺术作品时, 也尽量寻求一种传统的标准和说法, 所以使得一些学生人云亦云, 思想毫无创意。在美术鉴赏活动中, 鼓励学生交流, 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采用“小老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用学生做“小老师”讲解和辩论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知识引导上能举一反三, 引领学生探寻学习鉴赏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好转,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 这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才能充分体现。

三、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是:“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美术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教学, 促进自己不断成长。”通过多元的评价, 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发展, 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评价只有对美术作业的评价, 全部是由我们教师实施的评价, 教师是评价的主体, 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老师凭借个人的教学经验评判。对学生的成长而言, 处于一个既盲目又被动的地位, 这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评价教师等多主体评价方式来得到提升和感悟。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设置多维多层评价标准, 多卡并用

设置团体分与个人分相结合的分层核算方法。团体分在于激发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 必须互相帮助, 团结合作才能获得小组的优异成绩,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能力。个人分的设置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针对性, 避免学生损害小组利益, 滥竽充数行为的发生, 埋没特长学生个人成绩的现象。小组的评价为个人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信息。能够达到优秀的小组, 即可说明此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且学习效果较好。小组评价卡 (课代表负责记录管理) 、个人评价卡、小组评价副卡 (分工具准备副卡和作业未交副卡) 、答疑激励卡, 竞争目标卡, 学生自我评价卡、小组成员互评卡等多卡并设, 能够提高记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课改的路还很长,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不断总结和反思, 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我们的美术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红婷.我们该从教学模式中获得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08.

篇9: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式的认识

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内容后,教师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正确的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教师要挖掘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从教学方式上突破,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地参观,用直接感知的实践形式发现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淡化教室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学生到艺术遗迹所在地参观、考察,从而获得生动、具体的美术观念与知识。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与课堂上提供的现代装饰窗比较,切身感受民间艺术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品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景物造型特点,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国画、水粉、线描,或局部或整体)表现主题。

二、知识丰富,用专业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美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还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要十分透彻地掌握所教的学科内容。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能从中提取精华部分教授给学生。同时,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用最贴近他们的艺术文化知识进行启发诱导,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视觉探索,用启发引领的个性思想挖掘美

美术是靠视觉来感知的。在美术学习中,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视觉的反应,它是人的一般反应,更是美术学习者对客观物体的独特反应。同一件作品,有的学生感受到体积的美,有的则感受到线条的美。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要对人所具有的这种感官能力加以培养和训练,达到从常人眼中平光的形象上逐渐感受到形象中的明暗交界线,从而认识和理解造型的规律性,挖掘出艺术作品的个性美。

篇10: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一、兴趣引导, 调动学生的探索欲

趣味性是课堂的法宝。因此,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形式要多样,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作为一位高中美术教师,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美术鉴赏课, 对于文本教材以及学情都要下工夫去了解, 认真备课, 将美术鉴赏课上得生动高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或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亦或进行不同的课堂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教学《中国画》这一课时, 教师可大胆地突破常规教学模式, 将艺术鉴赏穿插于教学中。首先,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名家的中国画作品, 进而对每一幅作品的特点、用笔技巧等进行了解。等到上课, 教师可让学生拿着名家作品在讲台上进行介绍, 然后台下学生发问, 台上同学解释。对于有疑问的地方, 大家一起讨论, 寻求答案。又如,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外风景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在授课的导入环节可通过多媒体将一些西方的风景画与中国的风景画展示给学生观赏。观赏之后, 教师提问:“同学们, 看完了这些风景画, 谁能说一说中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呢?”学生大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计划地创设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二、创新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 在美术鉴赏课上,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传授绘画技巧, 而且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学过程中, 为了促使学生多思考, 多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办法。比如,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 (1) 你心中的美术鉴赏课, 是什么样的课?美术鉴赏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2) 同学们, 在美术鉴赏活动过程中, 你学会了什么, 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教师提出这种开放式的问题, 是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 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以及思考的价值,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的意见。

当然, 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 介绍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在美术鉴赏课上, 教师可以将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的建筑图片展示出来, 让学生比较观赏。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通过对北京故宫和凡尔赛宫两个宫殿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可以了解布局特点和院落式布局, 进而总结出中西方宫殿建筑的特点, 进一步了解到两国之间文化与地域的差异。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 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或者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完成。因此,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上不要拘于形式, 让学生自由发挥, 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三、拓展提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课堂几十分钟的学习, 课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时段, 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多种学习平台,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美术鉴赏学习。因此, 在美术鉴赏课上, 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以拓展课外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比如,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美术鉴赏方面的书目或作品,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 也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上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极大地拓宽知识渠道以及学生的视野。如为了了解张大千的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搜索, 将张大千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收集起来, 通过对他不同作品的对比鉴赏, 让学生感受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

当然,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 参加各种艺术鉴赏活动。比如, 我曾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陶艺博物馆, 里面陈列了许多现当代的陶艺作品。在博物馆内, 通过观赏不同造型、不同颜色、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 学生会产生自己的内心感受,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将观赏陶艺作品后的感受写出来, 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这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 美术鉴赏学习可以是多元化、多形式的,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 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中丰富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自信。

篇11: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一、在动脑和动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最好机会。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在自由发表言论和见解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道德培养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培育内容,学生可以在享有自由、尊重、愉悦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品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积极因素,带动学生个性意识、认知能力和情意活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学生在活跃思维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再加上平时注重对艺术品或与之相关方面进行培养。例如在讲授17世纪欧洲风景画的同时,如果配上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将乐曲中的潺潺流水、蓝天白云、农民劳作和音乐的声情相交融,就可以让学生更能体会到那种身在其境的浓郁情趣。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活跃学生思路,体现学生的个性,在两者相交的情况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艺术的技巧性,注意不同情绪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产生多种情感的愿望。也就是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涵。平时的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作品的风格、内涵,加上自身的想象,进行自由发挥来临摹出不一样的作品,再将这些作品放到公共的板报或专栏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动手创作作品的感染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注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结合时代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对学科本体的培养更加注重,而鉴赏素材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为师生提供了媒介作用。高中学生正处在对审美艺术日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流行艺术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教师须正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同时对教学课程内容可以做一些适当的修改,例如:课程中可以选一些受学生喜爱的流行美术作品(现代服饰或动漫)进行鉴赏学习,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健康的内容进行美术鉴赏,同时还能防止学生接触到不良内容受到影响;可以对比唐代的“丰肥之美”和古希腊的“健康之美”进行对比鉴赏,探讨如何是真正的美?在鉴赏的过程中渗透艺术知识,可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是集人性、宗教、风俗、梦想和风格为一体,涉及到的范围广泛且内涵丰富,可以陶冶、净化心灵的灵魂,对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突出的主题、经历过程多加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齐白石和徐悲鸿等人,学生在欣赏他们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热爱民族国家的故事,在学生感受爱国精神的同时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三、通过课外,体验美术鉴赏的人文素养的魅力

上一篇:文明礼仪演讲稿:明德,让生活更精彩下一篇:失恋心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