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2024-08-08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精选8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体现先进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有鉴于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须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充分施展教学个性与智慧,最优化地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手段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最好讲究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其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德为首,在师风师德上“强人一步”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一方面,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因此,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加强自身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勤为基,在教学教研上“快人一拍”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认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推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可促进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语文教学反思,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语文教学现象持续地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种反思跟行动密不可分,是从经验中学习,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因此,这对于拓展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对于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供重要启示。

三、情为本,在情感修养上“先人一步”

在“阅读与鉴赏”一部分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基于这样的精神,应该继续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培养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心理情感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情为本,要指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这种体会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结。一句话,语文教育必须实现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实现情感的培育。教师要善做一个“构建”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交流、表达,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善做一个“鼓动”者,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说、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的情感感受,捕捉情感火花。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唯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得到充分的培育。

四、悟为重,在文本阐释上“胜人一筹”

语文文本的多维阐释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需要语文教师更注重自己对教材的“悟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可在我们语文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浮躁现象,没有“读”进去。作为语文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应结合本学科,读一些语文专业书。重视语文教师的读书,是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探究发现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精粹,就是“胜人一筹”的悟为重。在充分的阅读思考中,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从而能获得多元的文本意义。(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篇2: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刘洁维

摘要: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内容。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一、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 树立正确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的关键。《纲要》指出大学体育教育本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体育教育应该从“以学生为本”出发, 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为目的,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幸福生活。我国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经历了“运动技术”的体育教育观到当前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反应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认识的深化, 也体现时代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适宜教育行为背后必定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支持。

1. 树立正确的体育发展观, 即“健康第一”的观念。

《纲要》指出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只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某一方面, 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或单纯增强体质, 没有真正理解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观”之间立体交叉式关系, 缺乏整体眼光看待体育教育。实践层面的真正体育教育更是空中楼阁, 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 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 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 重新组合上课,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学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丰富体育活动形式, 拓展体育活动时空, 采取多元性的评价方法等方式以调动每个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积极性, 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二、注重大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管理, 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知识管理是一种来自团队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 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人工智慧、软件工程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的组合概念。《纲要》指出: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知识管理是体育教师依据一定的预定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 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知识管理能力不强、对隐性知识管理不足以及知识创新与应用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大学体育教师通过注重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形成而提高知识管理有效性对于体育教师重新定位角色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强调的知识管理对象不是书本、教材的公共知识, 更不是经过无意义学习而获取的知识, 而是指经由教师实践形成的尚未外显化的带有较强个人色彩的知识与理论, 即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三方面。隐性知识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与无数次的“工作现场”的激情碰撞以及其后的“顿悟”而产生的, 是在教学活动中或活动后突发灵感而获得启发的。个人知识的关注表明了对教师自主地位、个体性的重视。大学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往往是通过在教学现场中运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理论知识习得的, 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将教学的实践知识与已有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联系获得。目前, 部分大学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为体育教师提供充分的自由民主空间以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向大学体育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时, 淡化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绝对性, 注重知识的价值性、境遇性及相对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供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 组织低结构的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与趣味性等。实践知识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学科知识而忽视个体、脱离实际提出的。大学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需要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实践性, 在实践中进行积极反思、主动思考如何解决实践中问题, 提倡采取创设体育情境、体育问题解决等形式。这三类知识相互关联、相互融合, 其形成过程是发生在同一个时空境遇当中, 带着问题与疑惑进而积极主动思考的实践性场景。

三、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养成, 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这个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辨别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伦理知识和行动能力等方面构成。《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促进实践智慧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 而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多样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性。因此, 依赖体育学科理论知识或只掌握某项体育教学能力是很难胜任复杂体育教育实践情境的。这就要求当代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与技巧, 更要拥有体育教学的艺术与智慧。这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 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

体育教学艺术与智慧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课堂传授就能获得的, 而是需要大学体育教师躬身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形成的。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 善于反思, 对各种观念、知识理论有批判重构的能力。在我国的体育教育实践中, 教师思维不平衡、偏执一端的情况较为普遍, 不纠正其思维方式、不端正其体育教育观念, 正确的体育教育实践就难以形成, 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无法真正养成。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体育课程的忠诚执行者, 视某种教材教参或某一教学方法为“圣经”, 一旦运用得“顺手”就不会轻易改变, 甚至是一种教学方式、一本教参用了一生, 一旦要求其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从而导致无法逃离固有“教育惯习”的藩篱。优化大学体育教师的思维,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 提高其反思能力, 对提升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 重视叙事研究方式对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个人倾向及已有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其成大学体育教师的过程中, 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关键经验对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体育教育、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怎样开展体育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叙事, 即讲故事, 是意义生成最古老的、最自然的方式。叙事研究是“诉说关于我们生活和自我故事, 它作为一种诠释性反省的手法, 让我们有一种观点去理解我们是谁、是什么以及种种加诸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物。”可见, 叙事研究不仅是大学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研的一种方式, 更是其提升专业化水平与实践能力、养成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没有伦理, 就没有实践智慧;充实伦理, 就是充实实践智慧。教师伦理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实践的伦理主要包括信任、民主与道德心。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 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 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是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交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265-266.

[2]王建琴, 陈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R].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 2009.

[3]Liebowiz, J.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M].London:CRC Press, 2000:22-23.

[4]肖海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D].长沙:湖南大学, 2009.

[5]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41, 88, 151, 198.

[6]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Y:Collier Books, 1963:17.

[7]Goodson, I.F., &Sikes, P.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learning form liv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8]编辑部.对“94万索赔案”的讨论[N].中国教育报, 1998-01-11—06-14专题版面.

篇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政治教师 业务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37-02

当前,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神州大地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世界、着眼于未来,以培养跨世纪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无疑,此轮改革应紧紧围绕学生,其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其领路人——教师的作用。但,在我们的政治教学中,作为领路人的老师其自身素质却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一、现实中政治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政治教学以师为主、以本为主、以说为主、以灌为主,着眼于知识的记忆、整理。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掌握者,甚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充当主角作用。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极端被动地位。而教师的这种“独裁”地位,无疑使其自身素质出现如下一些问题:(1)教育观念保守、落后。虽然“素质教育”已讲了很久,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却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的高低与素质教育的高低成正比,即学生的成绩好也就说明素质教育开展得好。(2)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就是主宰,学生只负责用耳朵听,用笔来记。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强调要以本为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哪些知识。(3)自身知识构成陈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既包括本专业的知识也包括专业外的知识。但是,在现实中,不少教师其自身的业务知识仍然陈旧,虽然手中拿着的是新课本,桌上放着的是新课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还是“用旧瓶装新酒”,仍然用旧的课标来要求学生。他们不太愿意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认为任何课改都一样,改来改去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殊不知政治这门学科时事性最强了。

二、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及其提升策略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无疑会深刻地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波及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一个知识接受者。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记住:学生不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枝等待点燃的火把。而教师就是这枝火把的点燃人。传授知识很重要,而教学生如何学会思考更重要。学生希望的是“思维锻炼”,因为这是他们受益终生的。

在实际教学中,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应当多举、多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应当注意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承,更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其学会如何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第一框题(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先安排学生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银行储蓄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学生自主活动,模拟银行的业务活动场景。

(二)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其修养

高中政治新课程开设了《经济生活》等四门必修课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等六门选修课。开设的这些课程,按我们国家的实际水平,不可能专设专业老师,一般由政治老师自己开设这些课程。而这对我们政治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首先,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这一点我们应该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理论,刻苦钻研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其次,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知识。这一点,对于政治教师而言,更为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不懂得教育、心理科学的教师,形象地比喻成“在教育工作中像黑夜走路一样”。他认为这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素质”。政治课本身解决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不能靠灌输而要靠“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成功地运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求知之火燃烧。如在讲解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知识:首先,可以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其次,讲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先辈的故事,如雷锋的故事,同时,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两者对比,给学生思想上的冲击。

(三)还必须不断地加强对自身教学地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应该都是很重要的。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新课程也是强调教师的反思,因为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过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多反思,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适应环境,满足学生的要求。反思能够使教师经验更丰富,能更快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从而使整个教学有序地向前推移。

高中新课程改革任重而到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在这条路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满怀信心地努力走好自己的路。

篇5: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事实美育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但是,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看到我国音乐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较少留有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多沿用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未能普遍形成。

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后与改革前有何不同

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标准”表述得很简明。这就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的艺术课程在理念和目标方面上有许多新的特点:

1、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2、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

3、聚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那么新课程改革后与改革前有何不同呢?我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新的教学观

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发展,给他们想象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改变过去教师领导一切的方式,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要有互动。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及时和学生沟通,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二)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三)新的学生观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应让他们自由的发展,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四)教材的创新与变革

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都有了创新。新教材更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还注意到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另外,新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热爱事业,有爱心

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热爱事业,热爱孩子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整体观,用真挚的情感去爱每个儿童,使他们能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得比原来灵巧聪慧。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教师必须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具有高超的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的表达技能与艺术。

(二)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

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自身修养上,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要严谨治学,恪守诚信,增强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在工作上,教师要忠于职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讲授。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教师不能适应改革的环境和随之带来的工作压力,造成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教学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使自己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四)要有新的理念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生活,也将改变着教师的生活。每一位教师都学要重新学习,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挑战自我,超越教材、超越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五)要有广博的知识

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按照艺术课程标准要求,“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艺术的综合,有对艺术知识、创作能力、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由此可见,要胜任这样的课程,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后音乐教材的变化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成分,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外,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教师要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

(六)学会加强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旧的工作方式,教师要善于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驾驶集体指挥的充分发挥。新课程教师必须打破传统分割,迈出封闭、保守、狭隘的误区,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往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才能来教育学生。例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成立兴趣小组,但由于一个课题设计到的知识面广泛、复杂,单靠一科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该学会与其他各学科老师之间加强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上一节精彩的音乐课。

(七)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新课程的教材其实是一个复合体。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老师都会感到其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意义与综合。教师必须对整个教材的教学乃至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细致的考虑和充分的准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计划,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音乐课程《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在听、唱、舞、绘画、演中感受音乐的艺术和熏陶。新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该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和制作可利用的自然、社会资源。

(八)良好的专业素养

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于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而言,我认为:首先,要有优异的音乐感;其次,要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最后,还要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素养才能够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这是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不够的。

另外,据一先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和民众心中的好老师的素质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多接触,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教法生动有趣、易领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一视同仁,重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有责任感,有耐心,有组织能力,知识广博。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教学科研能力

过去,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联系,语言、板书等。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保持和发扬。为了适应新课程,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新的教学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理能力,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1、具备一定的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过去教师有统一的教材、教参,教师过分的依赖影响了其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了这些许多方面的规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更大了,弹性变大,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运用适合实际、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再不是讲授由别人编写而不能变动的课本,而是不仅会教“自己的书”,还能参与编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书来。

3、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提供给老师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有趣、新颖、独特、生动,每一部分内容都充满新意,每一节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性课程的教师学要不断更新,加强对新知识、新领域和新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适应能力。同时要能够指导掌握学生学习的反复法,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音乐教学能力 1、教案设计能力

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表现为对学生初始才能即学情的预测能力,还表现为指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2课堂应变能力

课堂应变能力的强弱是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应,是教学艺术风采的展示。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愤,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首先,通过调控,使教学过程节奏起伏有效,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迭起,跃动灵气。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失误等情况时也需进行自我调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适应学生,适应教学情景。

②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充盈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多变的学习行为满怀爱心地做出及时处理,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帮助他们学得更好;尽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有的反馈,帮助学生检查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学得更好。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如淘气孩子的恶作剧,学生智力活动中的一些古怪提等),教师也必须立即惊醒调控,使其行为转向几顶方向。这就是教学的机智,可以面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生命特征和个性差异一触即发,随机应变。

③对教案的调整能力。教案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要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割据课堂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失去许多稍纵即逝的极好的教学机会。

3、反思总结能力

篇6: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主题阅读教学从属于主题教学的一个方面,是知识建构式的学习。主题阅读教学, 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下,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即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自身特点、课程单元以及教材本身出发,围绕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教材、课程资源中寻找、整合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始于小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在初中运用和创新发展。【关键词】主题教学 阅读 探究

一、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基于课堂,面向生活,以整合为手段,加强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1、一方面,树立“得法于课内”的意识,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实例,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2、另一方面,以“得益于课外”为指导思想,在主题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堂内外的沟通,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的学习语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3、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引导学生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实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的教学体系,营造内部和外部沟通的、跨学科的最佳语言学习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言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语言,在主题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整体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体系,实现“大语文”教育观

二、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1、“新语文主题阅读”①是由刘宪华校长等人发起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在学习教材

内容基础上,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应

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2、“新语文主题阅读”已经形成了“一主两翼”课程体系。日常教学中使用 “单元教学法”,开展单元主题模块式。阅读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体,同时对应教材的单元主题编写阅读和诵读两个配套读本,读本在教材的基础上,每一单元补充了体裁形式不同的八篇文章,这就是“两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举一反三,课堂学习得到方法,而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最终形成了阅读能力,实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的目的。

3、以藤串瓜、整体施教。整合,是“新语文主题阅读”的核心理念。三套教材的学习量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单元的主题好比藤,一篇篇课文好比瓜,就是用这个藤把一个个瓜串起来。由此,一个主题统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的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这就是大单元语文教学,让教学从课本延伸到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

4.、小学的主题阅读课主要以模块形式出现,依据单元主题阅读主要分为七个课型: 一是单元导读课,二是以文带文课,三是整体识字课,四是读写联动课,五是自主阅读课,六是双基训练课,七是展示分享课(主题诗会)。

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尝试与初步研究;

阅读能力也是中学生必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部分。所以,笔者在学习小学 “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进行研究改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一)、秉承“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理念,以藤串瓜,整体施教。

以单元的主题及单元学习目标为藤,将课文、课外的课程资源、学习活动这些瓜一个个串起来,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的语文教学和学习。由此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展其阅读面,提升其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二)、树立“整合意识”,尝试“以文带文”的典型教学模式

1、课内教材的“单元整合阅读教学”②策略

⑴、以单元主题为依托,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倡导学习的三维目标,我们要教会学生有整体意识。在学习教材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明确本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即单元目标,尤其是单元的目标。新版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亦称“话题”、“专题”)为核心,组成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既有对单元主题的概括,又有对各单元学生应达到的“三维目标”的阐释。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于过程和方法。

鉴于此,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好语文课程标准,深研教材。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目标和重点,弄清学段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教材、一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及单元提示,并把它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口;其次,要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间的关系,并补充相应的课外课程资源。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学习生活”为主题,共有六篇课文,《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我的早年生活》、《论语十二章》。从内容上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学习生活老师的歌颂和赞美,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感触。三篇写老师的文章各自的侧重点和写法又不同。

单元教学目标可定为:学会快速的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⑵、引导学生整体预习,宏观把握。

新大纲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特点。主题阅读的教学强调整个单元一起教。由此我们创新了一种课型——单元预习课。即以一单元为单位,集中利用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单元教材内容,从心理上有学习的准备。导学案是这种课型的必备资料,预习时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拓展课外的阅读,是必备的要求。具体策略是:提前布置相关预习——出示单元学习目标、导学案——学生自学、交流——当堂检测。当学生有了这样积累与感受,再学习课文时,学生会更有情趣,投入的更加专心。

2、“以文带文”,提高阅读效率

⑴课内教材的教学“以文带文”,由单元导读课带动自主阅读课

新教材强调“用教材教”,这给我们的“二度开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 路。在单元课内教材主题化阅读教学中,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以一篇典范的文章学习为范例,即上单元导读课,课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的学习方法获得“渔”,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多篇”课内教材的自读,即上自主阅读课。从而,让学生掌握学法,提高阅读能力及效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为“大”以文带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以《春》一课的教学为单元的导读课,授之以鉴赏写景美文的方法,将其他的几篇课文分别上成“自主阅读课“让其成为对鉴赏方法的运用和检测。而这几篇课文,各自在鉴赏方法上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从范文归纳出学法,然后让学生用新学法实践运用。由此,形成单元教材的整合性学习。

⑵、教材间相同教学内容的联动式“以文带文”

围绕主题,强调整合,注重创新,是人教版教材编辑的最大特点。在教学时,当我们对教材有了足够的分析和理解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挥整合优势,在单元预习课中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了解掌握后,将几篇有相同或相似内容拉在一起上,从而形成“比较性阅读”。这样,我们就让单元目标更单一化,具体化,进行现场的授“渔”和现场捕“鱼”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同样是写老师的三篇文章《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性学习。从整体感知文章并概括内容、筛选信息;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深情三个方面比较异同,而这比较又建立在以一篇文章方法的指导为基础的“以文带文的形式上。就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了。

⑶、单元导读先行,拓展迁移跟进

语文学习强调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对应教材的单元主题编写阅读和诵读两个配套读本。每一单元补充了体裁形式不同的十篇文章,一方面以阅读题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就是“两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适当地自行积累。

比如《云南的歌会》是一篇精读课文,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 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端午的鸭蛋》,接着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精彩语句,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及时收集并补充更多地积累了解更多地“民俗文化”,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看法。由此,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带到新的内容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同时,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得到乐趣。单元导读方法先行,积极的由课内学习外向课外拓展延伸跟进,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高,阅读面更广了。

四、尝试确立适于初中的主题阅读教学的新课型

我校是这所新建初中,学生的层次相对较低,小学未参加过主题阅读的系统训练,学生的基础差,阅读层次较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不高。为此,我校进行了“新建初中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最终确立了适用于我校的七种新课型,在核心思想:以文带文、集体整合的统摄下,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七种课型是:⑴字词听写大会;⑵单元预习课;⑶单元导读课;⑷比较阅读或自主阅读课;⑸读写联动课;⑹训练监测课;⑺综合学习课

总之,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的研究着力于教材的解读与整合;着力于课堂内部向外部的迁移;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整体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体系;着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由此,让我们重新全面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当然,这仅仅只是初探。

参考文献:①《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3期

篇7: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要擅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上的简单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初中语文课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念、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措施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找准教改切入口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找准教改切入口。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迫于升学压力,只知道应试,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乐学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为“满堂灌”,教师成为语文课的主宰者,将应试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的学习能力;部分教师综合能力差,不会或不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调。要想取得初中语文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针对上述现状进行教学改革。

三、初中语文教改的创新策略

1.教学观念创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改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主角角色,使学生逐渐变为课堂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包容学生,更要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与我们进行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观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学方法创新,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性,从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利用挂图、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具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让学生积极体验,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擅于设问质疑,提起学生的乐学性

在初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地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3)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而不见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3.教学手段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级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的课堂上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乐学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本、图片、动画,乃至音频、视频文件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全方面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感,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之中,主动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笔者在语文课上就会经常结合教材内容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们对此种教学方式非常欢迎,他们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产生共鸣。如《社戏》一文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趣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轻快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篇8: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师,教师专业素质

1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正确定位学生

面对信息化社会, 各种信息出现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一方面, 数目繁多的信息难辨真伪, 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信息的快速变化致使参照标准变化无常, 影响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德育与教育同举并行, 但在教育实践中, 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教育误区, 直接造成了部分学生自私自利、缺乏集体观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免受负面信息污染, 是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首先, 学生是发展的人, 作为教师要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智力不断被开发, 创造力不断被激发的过程。作为教师,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具有培养前途, 都是可以成功的。对于问题学生, 要坚信问题学生不是每个方面都有问题, 要努力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断表扬和激励, 让学生带着“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并引导学生转移这份“成就感”到其他方面。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作为教师, 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成长路上最璀璨的明星。其次, 学生是独立的人,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教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同的教育内容。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认识差异,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转换角色, 由主导转向引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教师循循善诱, 发现问题, 改进不足, 帮助每一位学生做得更好更优秀。最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活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 自主提问自主解答,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要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感受,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系统, 扎实专业基础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 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关注时事, 紧跟时代, 进一步扎实自我专业基础。

第一、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包含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四门必修课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门选修课程。课程涉猎范围非常广泛, 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精确掌握所涉及的十门课程内容,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补充知识空白, 扎实专业基础。第二、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分科学习是学生深入掌握某一门学科的主要和重要途径, 而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师除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外, 还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涉及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 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丰富跨学科知识, 提高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3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技能素质

首先是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说话风趣, 谈吐幽默, 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切随和的魅力, 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教师的幽默体现在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现在教师偶尔的自嘲和对待问题的态度上。

再者是富有激情。激情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 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 带给学生们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情源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 源于教师渊博的知识, 源于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娴熟, 源于教师丰富的情感, 源于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体态语言。

其次是学会欣赏。学会欣赏, 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 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克服自卑心理。让每一个孩子够能得到发展, 不仅是新一轮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更是当代教师与时俱进的道德体现。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学生, 宽容地接受学生的过错,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成功的教育需要欣赏, 赏识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更使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最后是要讲究技巧。作为教师, 不仅需要对事业对学生的热情, 而且要讲究技巧。优秀教师不但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而且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能够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技巧包括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恰当表扬与批评学生, 适时评价与奖惩学生。优秀的教师可以做到有效把握教学节奏, 充分引导学生思考, 灵活处理课堂问题, 巧妙简化复杂问题。

4 高中思想教师应有教研意识, 做科研型教师

首先, 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从事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其中,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至关重要。教师日常工作繁忙, 学习实践少, 调研机会少, 致使很多教师教育信息占有量严重不足, 体现在基本理论掌握不够和对新的教育思想涵义理解不清。因此, 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强思政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适应对教师科研型的需要。再者, 要具备科学研究意识。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 教育领域的创新更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 在实践中可以研究和需要研究的范围很广泛。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和不断调整的教育改革趋势, 更要善于观察教育现象, 了解学生发展, 勤动脑多思考, 保持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要大胆质疑, 敢于冲破旧的思维模式, 在吸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实践教学, 寻找新的切入点, 展开调研, 深入探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实践成果, 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最后, 要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 进而分析得失, 探寻规律。通过总结, 帮助教师从感性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 将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精华提炼出来, 运用到更广泛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二者的有效结合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凌文娟.新世纪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J].广西教育, 2006 (Z5) .

[2]聂菊香.二十一世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0 (5) .

[3]孙自敏.浅析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8) .

上一篇:紫金草作文下一篇:××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的总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