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08-12

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通用10篇)

篇1: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其在行为、情绪等方面不能正常的发展,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当家庭教育是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家长应为智力障碍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家庭关系,使他们心理得到较好的发展,以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智力障碍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智能不足或智力发展明显落后及缺乏相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社会性行为障碍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两大明显特征,也是判断儿童是否存在智力障碍的两大重要标准,两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度智力障碍,其智商应在55-40(数值根据韦氏量表测量获得)之间,同时具有中度适应性的缺陷。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减少其对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依赖,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一、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特殊儿童群体中,许多特殊儿童并不是有生理缺陷,而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正因为如此,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一些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

(2)智力正常学生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五个方面,而且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两个方面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3)在聋、盲、智障三类特殊儿童中,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盲童和智力障碍儿童,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4)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业求助中,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行为较多,工具性求助较少;大多数学生有主观求助的需要,但是缺乏求助的技巧和策略。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诸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现实的、巨大的。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殊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因为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残疾,这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正常人交往时往往难以融洽地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他们,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对其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则会给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安全感和温暖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会导致社会社会生活技能低下;若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常常采取惩罚、威胁、冷漠、拒绝等养育方式对待孩子,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容易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从自己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中通过模仿学习,形成对人苛刻的性格,或者学会攻击他人,进而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其人际交往等社会障碍问题增加。

父母和子女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反应,从而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力落后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处的情境更多,因此在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现、矫正和效果巩固上,家长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若他们自身有一定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不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而智力障碍儿童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其家长不健康心理的症状表现,从而造成儿童自身的行为问题;若家长心理应激不当,比如将其子女当作“出气桶”,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都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促成他们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也会习得父母不良的应付方式,进而在某些情境下构成自身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个人与家庭、终身照顾和保护子女方面。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如,家长因生育了弱智的子女而在家族中抬不起头,从而不愿意带弱智子女走亲访友,就

可能会造成其子女的社交障碍;或家长害怕自己孩子由于智力落后而无法自理,从而样样顺从、事事包办,就可能造成其子女社会适应不良,不能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焦虑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总的来说,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诚实、求知欲及好奇心强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胆怯、嫉妒、孤独、懒惰,阻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其次,家庭关系。有关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儿童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儿童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第三,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第四,家长的榜样。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第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就心理素质而言,有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子女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三、家庭教育中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以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并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家长应充分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既不事事包办、溺爱孩子,使其丧失自理能力,也不置之不理、冷漠孩子,使其孤独自闭。避免因为

孩子的特殊性,感觉自己对不起孩子或是觉得孩子对家庭是拖累等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拓展儿童的活动空间,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并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力,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探究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建立适当的家校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从学校获得更专业有效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

(四)家长注意言传身教

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给儿童树立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社会行为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第25卷 第4期

[2] 江琴娣.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3] 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4] 赵春燕.轻度弱智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7年五月

[5] 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中国知网.2010.11.12

[6] 肖创东 戢太坤.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1期

[7] 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校长周刊》2006年6月

[8] 张福娟 马珍珍 蒋 骊.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4期(总第58期)

篇2: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智力障碍是近年来大家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客观地存在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游戏治疗以游戏为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自然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解除困扰。儿童在游戏疗法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指导、自由表达、接纳自我、更有创造性等。在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的心理治疗中,游戏治疗独具特色,近一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游戏治疗是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游戏治疗产生发展及其内涵对特殊教育领域开展游戏治疗的实践和研究有重要意义。游戏治疗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游戏治疗的产生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中发现了游戏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意义。他认为人格结构中本我(Id,伊底)所遵循的快乐原则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首要原则。游戏和其他的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快乐原则的驱使。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游戏是儿童症状的表现,于是他将游戏作为精神分析的内容。随后,安娜(Anna Freud)和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儿童精神分析中使游戏治疗系统化和理论化,承认游戏是儿童自由表达愿望的方式。这些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革命性地改变了对儿童及儿童问题的态度,之后关于游戏治疗的理论研究、实验验证和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

我认为游戏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的生理健康

游戏能使儿童有机会学习基本的运动模式,发展运动技能、运动强度和耐力,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矫正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障碍、增强其体质,保证其整体的生理健康。游戏还可以发展手眼协调及其他的运动感知技能。

二、游戏满足智障儿童的安全需要

智障儿童受智力发展的影响,他们很难适应这个按成人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遭到成人的不满,由此遭遇更多不幸.有些智障儿童因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行动而经常遭到家长的打骂;有些智障儿童因学习困难而经常遭到教师或家长的训斥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能够生存之后的第一需要就是安全,包括心理安全。当儿童的安全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持续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适应行为障碍。游戏为儿童提供的是安全的环境.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和行为事项行动,按自己的兴趣、能力,构想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大胆地探索自己安排的可能性,不再受外部力量的阻拦。“没有了成人的建议、命令、指责、约束批评、支持、干预”,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犯错误”,不用担心所犯错误给他们带来的恶果,这给了他们安全感,满足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三、游戏调节智障儿童的情绪

游戏有助于智力落后儿童基本情感需要的满足,例如安全的需要、得到接纳和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发展和消极情绪的缓解和克服。在游戏中,儿童总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为游戏活动做出贡献,因而能够在情感的洞察力、稳定性和力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并且感到较为舒畅、较为安全、自由自在,经常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游戏又是童自我表现的天然媒体,能使儿童释放内在的挫折、焦虑、紧张、不安、攻击、恐惧、慌乱等情绪。借助这类情感的自我表现,儿童就能敞开自己的感情世界,面对它们,学习调控它们。

四、游戏教会智障儿童亲近和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和被人忽视是儿童的敌人”。在人们的观念中,智障儿童是不可造就之才,自然也就不受关注。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经历或经历了被人抛弃、受人虐待和欺辱之后,他们难以对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据观察,正常儿童与智障儿童之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正常的儿童善于交往,容易与他人产生亲近感。而智障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则显得木讷,不容易接近。有些儿童在与陌生人的首次接触过程中,还可能做出不友好的举动,采用攻击行为,以排除心中的恐惧。

参考文献: 钱玲娟 弱智儿童的预防与训练—玩具与游戏的魔力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6 2 刘春玲 马红英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 曹中平等 游戏治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取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篇3: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奥拉西坦,胆碱酯酶抑制剂,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国内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2]。脑梗死病人不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同时还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记忆、认知功能缺损及语言、视觉、运动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3]。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脑内乙酰胆碱水解,改善病人记忆和学习[4]。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吡咯烷酮类γ-氨基丁酸(GABA)衍生物,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其能改善记忆力和思维等,对神经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起到促进作用,治疗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优点[5]。近年来,应用常规胆碱酯酶抑制剂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加用奥拉西坦辅助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6]。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60例,观察奥拉西坦辅助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所有病人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7]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方法[8],病人家属均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9]:对研究药物过敏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依从性差,病程>2年者;具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意识障碍或发病前有痴呆史;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

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奥拉西坦辅助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岁~78岁(67.7岁±7.4岁);病程4个月~19个月(11.6个月±2.8个月)。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岁~76岁(68.2岁±6.6岁);病程3个月~20个月(10.4个月±2.3个月)。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参考《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常规治疗方案[10],进行控制血压、抗栓、调脂、保护脑细胞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3),每次0.8 g,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回忆力、注意力、语言及识记能力进行评价;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评分数越高,该行为活动状态越佳。

1.4 疗效判定标准[11]

采用MMSE疗效指数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疗效指数≥20%;有效:12%≤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1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认识功能与活动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

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脑梗死由于其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多呈进行性加重,病人不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还可能出现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血管性痴呆,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非血管性痴呆病人比例显著高于血管性痴呆病人,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止和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和进程[12]。有研究表明:中枢胆碱能水平的下降致使认知能力受损,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受损情况与胆碱酯酶的活性升高和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具有正相关性,因此可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相关治疗[13]。但由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诱发因素多,包括胆碱酯酶、自由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机制,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故应采用多药物联合治疗。

奥拉西坦属于新型的吡咯烷酮类γ-氨基丁酸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磷脂乙醇胺和磷脂胆碱的合成,透过血脑屏障兴奋乙酰胆碱能神经通路,稳定神经元细胞膜类结构,改善脑组织能量供应,加速乙酰胆碱的生理循环速度,从而提高病人认知和记忆力[14]。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MMSE、ADL评分明显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15],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临床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篇4: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教育 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 智力发展

一、美术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首先,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结合美术课的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智力”是指人的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活动是眼、手、脑共同参与并很好地配合进行的活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学校培养的孩子既要善于动脑子,又要善于动手。美术学科恰恰为儿童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条件,当他们动手画画或做手工的时候,很自然的,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形象思维活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要锻炼。

最后,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人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

上述观点很久以来就得到了很多大科学家的肯定和论证。例如,1980年,钱学森把智慧分为性智和量智加以阐述,文学艺术活动归于性智,科学活动归于量智。他指出:“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1]他强调“大科学家尤其要注意“性智”。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是画家。他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3 -12岁的孩子正处在对色彩、空间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引发优势期。美术是直接借助鲜明生动形象进行的一种思维。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溶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儿童智力的良好方式。

美术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总要方法之一,儿童的早期教育应以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和提高素质为目的。而人的智力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可以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育,而且有益于大脑智力潜能的发挥。

建立对美术教育的全新认识,美术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儿童从出生大约到10岁左右。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和智力发展都是同步向前的,儿童的智力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发展变化。尽管每个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各个阶段总定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儿童的绘画能力也是按一定轨迹发展的。虽然每个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发展印次序不会颠倒。比如,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看儿童的作品就可以判断其智力水平,人的智力发展因素往往是复杂的,对儿童来说,保持情感和智力的均衡是很重要的。如果儿童的表现力有受到约束的迹象,而他的智力发展已到相当高度,则需要给予均衡发展的机会,美术教育将有助这方面的调节。

三、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劳动实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在原始的洞窟的色彩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生产力的发展也伴随审美的需求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就已经很注重全面发展了,“琴、棋、书、画”这样的教育思想,纵贯了我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

其次,从美术绘画内容的主导作用来看,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塑造的过程中拓展了想象力的空间,孩子手下创作的形象有时超越现实,有时跨越时空,甚至有的作品跟某些大师的作品相似,曾经有人说毕加索的作品就像孩子画的儿童画,孩子的思维不受技法和规律的拘束,自由发挥,画随心出。

再次,从美术通常有助于产生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来看,由于这些方式始终相信鲜活的可能性。美术教育在培养整体的儿童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审美意识能够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从而治愈自我的存在同世界的疏离,建立与世界的亲密关系,以画画为例说明了这一点,画画的实践是一种投入和维持注意的方式,画出美丽的逼真的或者其他的风格的图画并不是要点所在,关键是通过画画自我与他者走到一起,共同在场,共同出现。可见,通过画画人们重建对世界的神圣联结,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文这三方面的论述,我们更加了解了美术教育不管是在对儿童智力发展上,还是在青年时期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发展,美术在儿童的教育生涯上担任很重要的角色,不能单单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副科,必须引起学校、家长、社会重视,充分的把美术教育运用在儿童的各个阶段,从而把儿童的潜力、智力开发出来,促进其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日报·理论周刊[N].2006-04-12.

篇5: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春市宽城区培智学校 李艳杰

【内容摘要】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承担对精神障碍智力落后儿童康复与教育工作,近年来,伴随着患有精神障碍的智障儿童逐渐增多,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给我们的教学和训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在培智学校教学中要格外重视精神障碍的智力落后儿童的个别教育,并进行缺陷的补偿和行为矫正,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采取了适合精神障碍智力落后儿童发展的个别训练。在这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和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精神障碍 急躁 缓解 负强化 奖励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承担对精神障碍智力落后儿童康复与教育工作,近年来,伴随着患有精神障碍的智障儿童逐渐增多,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给我们的教学和训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在培智学校教学中要格外重视精神障碍的智力落后儿童的个别教育,并进行缺陷的补偿和行为矫正,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设计了适合精神障碍智力落后儿童发展的个别训练计划。

一、个案的具体情况

(一)个案基本情况

1、性别:男,年龄:13岁,姓名:高某某,籍贯:长春,家庭住址:杨家粉坊 2.高某某家庭经济一般,父母没有工作,靠父亲开出租车养活一家人。

(二)收集个案资料

1、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对周围事物反应淡漠,兴趣狭窄,不与别人玩耍,语言简单,不会主动运用语言,理解能力一般。社会适应能力差,沟通能力差,有自言自语、手舞足蹈的刻板行为,同时,性格偏激,好动易怒,有什么事不顺心就会在同学面前发泄,谁坐在他周围他就会打谁,由于他长得又高又壮,一身蛮劲,班里谁也不敢惹他,平时爱打人,不管是大同学,还是小同学,只要他想打,随时随地他都会动手,小则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大则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事后,他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该干什么仍干什么。

2.通过和高某某的接触中,我发现他打人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1)别人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冲动的去打人。

(2)让他做什么事情他不愿意做了,心烦的情况下,愿意打人。(3)“莫名其妙”的打了人。

3.高某某打了人以后,他会有害怕的情绪,知道自己做错了,老师找到他,经过教育,他会承认错误,保证不再打人,但事后,他根本就控制不住,仍然管不住自己再次去打人。4.高某某自己每次打人后,老师会批评教育,父母亲会代替他向别人赔礼道歉,还会买些礼物给被打的孩子一些安慰,他有时会记恨在心,如果有机会他还会再次打那个孩子。

二、被矫正前问题分析

由于高某某我已经教了七年,所以对他的基本情况了解得比较多,我发现他有很多问题。例如:非常好动,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高某某同学从一入学就开始有打人的记录,并且与日俱增;高某某在(2000年9月至2007年11月)先后打了本校学生(本班较多)多次,被打学生伤势轻重不等。针对他的这些不良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一个小小的计划,以帮助他缓解一些急躁的情绪,并努力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

三、确定目标

在训练前,我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把学生在校与在家的情况都了解核实了一下,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计划。争取经过一段时间,能让高某某同学急躁情绪明显有好转,减少打人的次数,能够听从老师的话,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四、具体实施步骤

(一)我首先对其进行常规教育,如知道上课起立,师生互相问好等,然后让他把小手背在身后,能坐住1分钟。他能基本给予配合,但1分钟之后便要下地走动。老师看住时间,做到后,马上为他鼓掌并表扬:高某某,你真棒,你今天表现得真好,老师喜欢你!这样重复训练了两周,效果不错。

(二)由原来坐住1—2分钟,后来增加到了5分钟。这时,我开始对他上课稍有不顺心就大喊大叫的习惯进行改善。例如,我会把书上的字词,小儿歌等教给他,让他读一遍儿歌后(大约5分钟),我会让他到前面来领同学们一起读儿歌,这时高某某会非常高兴,老师适当的给与鼓励语言,奖励他爱吃的水果,他愿意配合了,这样反复训练了两周。

(三)由于高某某喜欢玩弄东西,所以我会在训练之后,让他进行一些活动。如让他玩玩具、拍球等。仍旧对其表扬、奖励,这样,使他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这样我又训练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我惊奇的发现,高某某的进步很快,可以坚持坐住20分钟了,而且有时候能主动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了!

(四)这时候,我开始训练他写字。他有书写能力,但是写字不规范,稍微累了就有破坏行为,咬铅笔、撕书等等。首先,我握住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写。然后,耐心的陪他把我留的作业完成,和他主动进行沟通,发现有破坏性行为时就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放下书写作业做些别的事情,比如和同学玩一会小游戏,看他情绪好了再让他把剩下的作业完成,当他写完时,对其表扬,鼓励。

(五)针对高某某有打人的坏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有时打人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因此,我为了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就采取了母爱教育和负强化的方法,首先我做起了他的专职保姆,随时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的情绪不对时就及时的给与帮助,找他感兴趣的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当他有打人的现象时进行及时的制止,并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因为他打人了所以老师惩罚他,给他分配任务,因为他不愿意劳动,所以我就惩罚他收拾班级的卫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避免他情绪急躁,比如扫地,这时也要特别关注他,当他完成了就及时的表扬,无论他扫的干不干净都要给与认可,还要及时的总结,告诉他做得很好,但是打人就是不对的,这样久而久之他打人的次数减少了,还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五、个案取得的成效

高某某同学由最初只能做1分钟到现在的能坐稳整节课的35分钟了,而且上课稍有不顺心时就大喊大叫的情况也大大缓解了,下地随便走动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打人的现象基本上很少发生了,学习习惯也很好,能主动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书写能力特别好,字写得很规范,可以说效果非常不错,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急躁、不太爱与别人沟通的习惯还应该继续去努力帮其改进,相信一段时间后,高某某同学还会有更大进步的!

这就是我十几年工作中承担对精神障碍智残学生的康复与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智障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是他们求助的呼声,只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的倾听他们的呼唤,就会“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为智障学生的全面康复扫清障碍,也才会更深层次的体会特殊教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 杨晓玲主编 2、《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编著 3、《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 银春铭主编

精神障碍智力落后儿童的康复与教育

篇6: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确诊的学习障碍儿童129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80例, 女49例;年龄7~12 (9.14±2.05) 岁。另选129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75例, 女54例;年龄7~12 (9.17±2.01) 岁。研究组儿童智商均在70以上, 未合并精神性疾病。对照组儿童期末成绩高于同年级第50百分位数成绩。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3]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两组对象家长进行调查, 调查人员均经培训合格。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家庭环境特征比较

两组对象情感表达、亲密度、成功性、矛盾性、组织性和知识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娱乐性、独立性、控制性、道德宗教观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SCL-90评分比较

两组对象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敌对以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恐怖、强迫、躯体化等三个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教育心理控制源得分比较

两组对象在父母责任、教育成效、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以及子女对父母生活控制等四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父母对机遇/命运观念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家庭心理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则可能导致儿童发生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疾病[4]。心理动力学研究者们认为, 儿童心理发育时会受到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 家长心理不健康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发育畸形, 而心理健康的家长培育的儿童大多心理健康[5]。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利用心理控制源原理, 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推测患儿心理发育情况[6]。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两组对象情感表达、亲密度、成功性、矛盾性、组织性和知识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敌对以及总分、父母责任、教育成效、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以及子女对父母生活控制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表明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亲密度、知识性、成功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差, 家庭心理环境较为恶劣。同时, 研究组家长偏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评分也较高, 这对儿童的心理发育肯定会造成一定影响。这也与徐莉菊等[7]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儿童学习障碍受到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已是共识, 因此在矫正治疗学习障碍儿童时, 应更加注重对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这对学习障碍的缓解应有一定作用。综上所述, 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障碍儿童影响较大, 应积极改善影响因素。

摘要:选择129名学习障碍儿童设为研究组, 另选129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两组对象家长进行调查, 并分析结果。结果两组对象情感表达、亲密度、成功性、矛盾性、组织性和知识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敌对以及总分、父母责任、教育成效、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以及子女对父母生活控制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障碍儿童影响较大, 应积极改善影响因素。

关键词:家庭,心理环境,学习障碍,儿童

参考文献

[1]吴汉荣.儿童学习障碍的防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3) :199-200.

[2]王旭杰.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矫正对策[J].试题与研究 (教学论坛) , 2014, 12 (4) :19.

[3]钟霞, 邹时朴, 李维君, 等.学习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52 (4) :78-80.

[4]刘金荣, 袁茵.学习障碍儿童生态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14 (1) :23-25.

[5]肖德卫, 鲁永辉, 杨再兰, 等.58例儿童学习困难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 37 (1) :76-78.

[6]黄娟.学习障碍儿童元认知特点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J].科技通报, 2014, 13 (11) :245-248.

篇7: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康复

一、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正视孩子生理的缺陷,甚至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他们认为自己孩子不需要这样的教育训练,而应该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读书、写字、计算等。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来了两三年了,到现在5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出来,就会写那么几个字等等。家长的这一想法不仅会影响学校实施康复教育,还会延误学生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学校领导任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指导小组首先了解每个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和误区等,然后指导小组对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情况。最后通过其他家庭开展康复教育的实例来矫正家长在思想上的误区。

建立家长委员会,集中引导培训。通过委员会的家长来影响其他家长,以点到面地辐射,使学校的指导工作能具体、切实地落实到家长。同时,家长们的意见、建议也能及时反馈到学校。通过这样的互相循环的运作机制,转变和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训练重度智障儿童的能力

我们学校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都不高,平时也很少关心教育信息。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特意聘请了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剖析,对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培养、社会活动的参与进行了指导。

在专家讲座上,通过对重度智障儿童的评价,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了重度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以及需要补偿的方面、家庭中可以训练的能力等。同时更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与训练对重度智障儿童的重要性,能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能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抱有较现实的愿望,为学校顺利开展家庭教育作了铺垫。

重度智障儿童因自身条件的制约,生活空间相对狭小,除了学校以外,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学校只有紧密联系家庭,让重度智障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运用学校学到的知识,知识才能变为能力。所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不仅能为康复教育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带来更多便利,而且对于家长平时在家中指导重度智障儿童也大有裨益。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只是一味地放纵,倍加宠爱,这样不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反而有很多弊端。通过长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比如,教师平日的家访;学校定期为家长提供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教师在学校里是如何对重度智障儿童开展康复教育的;学校还请了专家为家长开设讲座,让专家给予家长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家长论坛、家教指南及校长信箱等多个栏目等,都提高了家长在家中开展康复教育的能力。

现在,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有了乐观的心态,知道了如何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和孩子增进感情,如何在家中指导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孩子不断地进步。

三、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家长在对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时往往会产生各种疑问,但又不能及时与学校联系咨询,学校也无法了解家长训练的情况。为此,我们学校专门开通了一个网上家长论坛,并请学校的网管对家长进行了论坛的使用培训。论坛中不仅有一些康复教育的心息和训练方法,还有学生通过康复教育所得到的成效,家长在家中开展康复训练的心得体会等,收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通过这样的论坛,不仅可以为家长解决了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也为家长们搭建了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如此一来,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相互了解更深了,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解决了家庭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康复档案,每一个重度智障儿童的康复情况都有详细记录,家长可以随时翻看;每天教师和家长之间也有反馈表,表中有当天学生在校的康复情况,有教师对学生当天的表现情况的评价和对家长在家中训练时的要求,家长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训练情况反馈给教师。

学校通过这样的一系列举措,使重度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家长的教育康复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快了学校的教育进程,为重度智障儿童将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孙翠兰,女,1974年5月生,本科,就职于山东烟台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篇8: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4 年1 月—2015 年4 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语言迟缓患儿46 例,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语言迟缓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3 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1.2听觉统合训练计划

针对对照组患儿, 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式的语言训练指导, 以游戏、试听结合的方式锻炼患儿的阅读文字能力、看图能力, 逐步进行手势训练及构音训练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患儿个体化病程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配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应用听觉统合训练仪器 (美国PEAR PERFORMANCE GROUP公司研制) 提供的音乐, 嘱患儿聆听30 分钟, 每日两次, 10 天为1 个疗程, 共进行6 个月。

1.3 评价方法

对患儿语言阶段的评定采用Gesell量表进行, 对患儿的语言和适应性发育进行功能性评定[2], 比较治疗前后量表水平变化。疗效判定标准[3]: (1) 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语言进步, 语言和适应性发育量表水平明显提高; (2) 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 语言能力有一定进步, 语言和适应性发育提高; (3) 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样本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当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适应性、语言发育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患儿治疗前适应性、语言发育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 个月后, 研究组患儿适应性水平为 (77.68±15.26) 分, 语言发育水平为 (76.98±16.26) 分, 均较治疗前高 (P<0.05) , 且治疗后研究组患儿适应性水平、语言发育水平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疗效情况

治疗后, 对照组患儿显效10 例, 有效8 例, 无效5 例, 总有效率为78.3% (18/23) ;研究组患儿显效18 例, 有效3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1.3% (21/23) , 研究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 研究组治疗有效的患儿年龄均<3 岁, 2 例无效患儿的年龄均>4 岁。

3 讨论

患儿在胎儿期、围产期或出生后, 多种因素导致的大脑损害可引起患儿语言、思维、观察、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发育障碍, 其中, 语言迟缓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影响其对概念、意义的准确表达[4]。目前, 针对语言障碍患儿的治疗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 临床往往采用综合性疗法以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语言训练治疗是治疗语言迟缓患儿的常规方案, 通过言传身教的指导, 帮助患儿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认知力, 提升患儿的语言能力。但如果单纯应用, 恢复效果不理想。研究组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 配合听觉统合训练, 是对现代康复技术的融合应用。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往往伴有感知能力异常, 即人与环境在信息互动环节发生障碍。听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针对性的音乐治疗方法, 能够通过对患儿听觉的刺激, 促进大脑边缘系统激素的分泌, 改善患儿大脑发育, 提高患儿的记忆力。配合语言功能训练, 可矫正听觉系统对于声音处理的失调现象, 强化患儿对语言的理解, 帮助其恢复对音频的正确感知。相关研究表明, 在听觉统合训练下, 语言迟缓患儿的声音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肢操作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5]。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听觉统合训练配合语言功能训练后, 研究组患儿适应性水平为 (77.68±15.26) 分, 语言发育水平为 (76.98±16.26) 分, 均较治疗前高 (P<0.05) , 且治疗后研究组患儿适应性水平、语言发育水平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患儿显效10 例, 有效8 例, 无效5 例, 总有效率为78.3%;研究组患儿显效18 例, 有效3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1.3%, 研究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 研究组治疗有效的患儿年龄均<3 岁, 2 例无效患儿的年龄均>4岁。结果表明, 语言恢复治疗对于低龄患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故对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 应尽早诊断, 及时治疗, 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听觉统合训练联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语言发育迟缓患儿, 可提高其智力发育水平, 有效帮助其恢复语言功能, 临床应用方便, 患儿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莹, 陈志玮, 敖美卿.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训练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0) :33-34.

[2]陈维华, 邹林霞.听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迟缓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7) :626-627.

[3]何燕萍, 黄子燕, 李静.针灸配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20) :32-33.

[4]张晓华.听觉统合训练在语言发育迟缓中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5) :119.

篇9: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智力障碍儿童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可以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教育得当,智障孩子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这些对家长来说做起来特别困难,缺乏借鉴的经验,但是家长不应该放弃,要努力寻找帮助孩子的方法,了解他们的需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作用常常是学校教育所不能起到的,所以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力量。

二、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家长尤其是智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需要照顾家庭、照顾另外的孩子,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教育智障儿童,而且很多家长的能力有限,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智障儿童家庭会有两个孩子,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对于智障儿童的关心的照顾就不是很全面了。

(二)教育的观念不正确。很多家长对孩子怀有愧疚之心,想要弥补,就会溺爱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是有残疾的,在校学习已经很累了,看到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学、不愿意做,心疼孩子,要让孩子好好休息。有时候明明是孩子做错了事,也不会责备孩子,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

(三)缺乏教育耐心。很多家长常会说到当孩子要做作业或者做家务时,家长也是比较愿意在旁边督促辅导的,但不会的孩子教了很多次还是不会,久而久之,家长们就失去了教育的耐心,不想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一遍又一遍的教,所以干脆就不教也不督促了。研究表明,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获得关键在学龄前这一阶段的培养。放弃对智障儿童在学龄期进行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将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对策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直接监护人,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一)面对现实。

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可以成功的。

(二)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力。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出社交活动等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三)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首先,教育要有针对性。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上学、生活自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道理学会做事。

再次,多鼓励和强化。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家长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半途而废。

最后,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智障儿童往往是通过模仿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因此家长要文明举止、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日常行给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促进智障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使更多的残疾人家庭美满、幸福!

篇10: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就诊的ADHD儿童共39例,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排除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病程≥1年。其中男34例,女5例,男女比例6.8∶1,平均年龄(7.35±2.84)岁。并分成三个亚型:注意缺陷为主型19例,多动冲动为主型7例和注意缺陷多动混合型13例。病情均为轻中型。

1.2 方法

1.2.1 所有病例在进入治疗前均在我科室进行专业性测试,主要包括:

(1)多动症诊断量表对患儿进行诊断分型。(2)父母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对患儿进行行为评定,共48项,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一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3)智力测验,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使用的版本是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测验。以智商、智力百分等级、各能力测验正确试题数为指标。(4)采用美国Braintrain公司生产IVA-CPT测试仪(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即通过进行反复视、听刺激,观察受测者的反应,其结果分析提供2个整体合成商数和22个单独商数,可对人的状态作出最全面的评价。

1.2.2 所有治疗组儿童均口服小儿智力糖浆。

处方: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雄鸡。由葵花药业集团(重庆)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51021867;规格:10 ml/支。10 ml/次,3次/d;疗程为3个月。

1.2.3 疗效观察

在治疗满3个月时重复进行以上测试,观察治疗效果。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 13.0软件包中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变化,在品行、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几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

2.2 选择IVA-CPT两个主要整体商数来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其中反应控制商数包括视听整合的谨慎商数、一致性商数、毅力商数;注意力商数包括视听整合的警醒商数、注意力集中商数、速度商数。所有商数均为患儿测试后经电脑合成所致。

2.2.1反应控制商数治疗前后比较总反应控制商数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谨慎商数(视听)、一致性商数(视听)、毅力商数(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毅力商数(听)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注意力商数治疗前后比较总注意力商数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警惕商数(视听)、注意力集中商数(听)、速度商数(视听)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意力集中商数(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方法可分两大类,即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药及抗精神病药物,但副作用明显,且远期疗效不理想。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采用中药、针灸、食疗以及中药配合行为疗法治疗本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智力糖浆在治疗轻中度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中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经过满疗程的治疗,行为测试结果提示,药物对控制小儿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情绪不稳起到显著作用。

反应控制商数前后测试显示,患儿的谨慎商数(视听)、一致性商数(视听)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证明患儿在保持警惕,识别干扰并作出正确响应的能力方面、在长时间维持响应一致性的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而毅力商数(听)无明显提高(P>0.01),说明在测试全程保持稳定的能力方面尚提高不明显。在注意力商数中,患儿警醒商数(视听)、注意力集中商数(听)、速度商数(视听)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说明患儿对注意力转移、失神等问题有了改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了提高,但视觉注意力集中商数前后未见差异,按击速度明显提高,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间缩小。表现在受治患儿是行为上提高了注意力及记忆水平,减少了多动冲动,脑功能、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均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此结果与VJMonastra[3,4]的文献报道结果大致相同。

小儿智力糖浆中,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既能滋肾阴又能潜肝阳;龙骨入心、肝、肾经,本方取其镇惊安神之功,与远志配伍则交通心肾;石菖蒲归心、脾经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远志主人心肾经,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并能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神农本草经》认为雄鸡能使人上通神明,辟除邪秽不祥之气,但凡体质虚弱或久病虚损者,用之足以滋补强壮[5]。诸药合用,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潜伏肝阳,正合儿童多动症中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的病机特点,故小儿智力糖浆能有效治疗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的儿童多动症,且能改善患儿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故本方不失为临床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有效药物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轻中度多动症儿童应用小儿智力糖浆进行为期3个月一个疗程的治疗。结果 治疗后儿童在品行、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方面有显著疗效(P<0.01),另反应控制商、注意商也表现出显著进步(P<0.01)。结论 小儿智力糖浆治疗轻中度儿童多动、注意力缺陷症疗效明显。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药疗法,小儿智力糖浆

参考文献

[1]Asherson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ults.Expert Rev Neurether,2005,5(4):525-39.

[2]Davids E,Gastpar M.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Prog Neurepsye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5,29(6):865-77.

[3]Monastra VJ.Electroencephalographic bio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2005,30:95-114.

[4]Monastra VJ.The effects of stimulant therapy,EEG biofeedback,and parenting style on the primary symptom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h,2002,27:231-249.

上一篇:《草船借箭》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装修项目管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