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2024-08-15

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精选8篇)

篇1: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审批、享受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对居民的临时救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三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及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劳动自救。

第四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其他部门按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维持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为限,由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根据本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定期作出调整。

第六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市、区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七条 居民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如实填写《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并出具有关户籍和家庭收入的证明材料。

失业人员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提供劳动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

第八条 居(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在接到申请后对申请人家庭的收入和户籍情况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家庭成员应当接受调查,并如实提供情况,其他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不配合调查或者拒绝调查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家庭的收入,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全体家庭成员各种货币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包括以下收入:

(一)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各类劳动收入;

(二)集体分配,农副业生产收入;

(三)继承、接受赠与及利息、红利、租金等收入;

(四)各项社会保险金、赡养费、抚养费及其他福利收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列入家庭成员收入的其他收入。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金的优抚对象等人员的抚恤金、补助金等;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三)独生子女费;

(四)丧葬费。

第十条 申请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申请不予批准:

(一)家庭中拥有移动电话、摩托车、空调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或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在人民币3000元以上的;

(二)购买商品房或自建楼房未满5年,或者已满5年,但家庭人均使用面积超出本市人均使用面积的;

(三)购房入户未满8年的;

(四)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

(五)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就业或劳动,不接受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或经有关部门两次推荐就业而拒绝的;

(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生活来源有其他渠道,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和证明材料之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审核;申请人户籍和居住地不在同一街道或者镇的,可以适当延长工作日,但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申请人户籍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辖区内的,收到申请的居(村)民委员会应当请求申请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协助调查。被请求协助调查的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在5 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

居(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实,可以通过张榜公布申请材料、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报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区民政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决定批准的,应当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制作书面决定一式五份,一份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一份留存归档,一份送达申请人并同时下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其余两份送申请人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

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区民政部门依照下列标准确定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其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照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

(二)其他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部分。

第十五条 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民政部门应当按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保障对象,教育部门应当减免学杂费;对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劳动部门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就业;卫生、住宅等部门应当对保障对象在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

第十六条 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期限为六个月,自批准之日的当月起计算;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期限自批准之日的当月开始至其丧失享受条件之日终止。

保障对象享受待遇期限届满,仍需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重新申请;申请获得批准的,连续计发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十七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每月按规定发放。

保障对象应持《领取证》、身份证、户口薄每月按规定日期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领取;保障对象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由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发放到本人。

第十八条 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及时通过居(村)民委员会告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并办理调整保障金发放数量和停发保障金的手续;

(二)户口在本市范围内发生迁移的,应当在原户口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办理保障金领取转移手续;

(三)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应当主动就业,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接受有关部门推荐就业;

(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经有关部门推荐不能就业的,应当参加其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劳动。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对保障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根据保障对象情况的变化,及时办理减发或者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停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第二十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的名单,采取适当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在其所在居(村)民委员会予以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保障对象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有权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或者民政部门提出异议。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应予纠正。

第二十一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区民政部门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采取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等手段获得批准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予以警告,追回其已领取的保障金;情节恶劣的,处以已领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未履行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义务的,予以警告,并停发其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二十二条 从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部门或者上级机关给予批评教育,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定条件审批的;

(二)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出具不实证明及材料的;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第二十三条 居民对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或者停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决定或者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篇2: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低保审核条件: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基本要件);

三类人员: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居民(全额发放);

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失业救济期)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③在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自行确定。原则: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本市城镇常住户口的非农业居民家庭

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的;

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扶养能力的;

③领取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期)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④在职在岗人(下岗)人员领取工资(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就(养老保险金)、退休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⑤居民家庭成员中属法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者(除在校学生),均按其劳动实际收入(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其收入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⑥特殊救济对象;

家庭收入构成:①各类工资、奖金、补贴、其他劳动收入;

②继承、接受赠与、利息、红利、特许权收入;

③养老金、赡养费、扶养费、扶养费、失业救济金、保险金;

④其他合法收入;

申请:以书面形式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并据实填报家庭收入及有关情况,提供有关材料证明。有关单位要据实为申请人出具证明。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本市农业常住户口的居民:

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的;

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扶养能力的;

③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④特殊救济对象;

农民家庭纯收入构成:①各类种植业收入;

②各类养殖业收入;

③各类劳务收入;

④养老金、退休费;

⑤赡养费、扶养费、扶养费;

⑥其他合法收入;

注: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纯收入。

申请:由户主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在限期内评议、调查,核实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

保障金审批

1、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收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后,在限期内派人(委托申请人户籍地居委会、村委会)对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及有关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意见上报区、县民政局。

2、区、县民政在限期内审查批准,不予批准者应书面通知申请人,病说明理由。

3、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由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与申请人家庭月收入(农村为年人均收入)差额计算确定。注:特殊救济对象保障标准从优。

最低生活保障金自作出批准决定之日的当月起计发。

4、经批准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保障对象家庭的需要发给现金或实物。

5、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发生变化的,应主动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篇3: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据《2015 年民政工作报告》显示,2015 年我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改善,城乡低保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6654. 9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 9% 。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月人均标准分别达到439 元、255 元,同比增长9. 5% 、14. 7% 。2015 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1171. 48 亿元,较上年增长6. 36%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低保人口众多,资金量大,涉及范围广,由此而产生的低保档案数量也必然很多,因此,推进低保档案制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如果面对大量的低保档案资料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话,相关很多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制度建设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二、现有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低保工作信息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很多档案工作实现了电子化,但是有些领导对档案电子信息化的作用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对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会造成低保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尤其是在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方面。日常的低保档案量极其大,同时档案的检索又是日常不可避免的工作。低保档案的检索可以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式,如果将相关软件合理加以应用则能极大的提高检索效率,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快捷。而如果还是采用手工检索的方式,则会大大的降低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

( 二) 低保档案管理不规范、体制不明确。在很多低保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低保档案管理较随意,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建档归集,家庭成员户籍簿、身份证、结( 离) 婚证复印件、申请书、申请审批表、入户调查表等资料不齐全,未做到一户一档,管理缺乏规范性。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单位对管理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能够深刻的贯彻相应的规定、通知,不能准确地反映日常的管理工作。低保档案工作涉及县、街道( 乡镇) 、居( 村) 委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工作资料存在相互有交叉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资料存在三个层面都有保存管理,但都保存管理不善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各层面的管理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充分重视,整理方法不统一等等,这严重的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

( 三) 基层人员较少,专业技能较低,管理力不从心。乡镇级机构工作量大、人员少且变动较大、头绪多,同时,基层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管理起来力不从心。计算机技术也逐渐深入工作中,而很多工作人员还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术。

三、进一步规范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 一) 加快低保机构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和完善低保档案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国家民政部已经开发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软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使用,利用网络化办公,这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的进程。同时,各级单位也应重视低保信息的录入工作,建立完善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系统。将所有的低保档案资料录入电脑,做到档案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相一致,也做到与财政、劳动社保、公安等方面的数据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领导也应重视电子档案,加快单位的电子化建设进程,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强管理。

( 二) 规范管理流程,完善制度建设。将低保对象的所有文件资料包括个人申请书、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城市低保对象申报审批表、调查材料、居民户口簿、身份证、下岗证复印件和其他资料等统一归档。将低保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保管,做到一户一档,并且随着低保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同时要做到纸质、电子档案统一归档,共同管理,做到分类科学、编目规范。要遵循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县、街道( 乡镇) 、居( 村) 委会三个层面的职责明确开来,增强责任意识,重视低保档案管理工作。

( 三)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提高领导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对单位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低保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工作人员掌握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工作要求。同时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日常工作中,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科学技术水平,并且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发展和要求。同时单位要招聘一些具备专业知识,有业务能力和具备现代化信息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到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中。

四、结束语

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我国做好民生改善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国家给予了极大地重视。同时,民政部还将健全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制定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支持政策,推动救助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富强昌盛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生活才能更富足、幸福。

摘要:由于我国的低保人口众多,范围广,资金量大,近几年常有低保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发生。因此,低保档案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保障低保居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低保档案,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熊建文.开展民生档案建设的一些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8(06).

篇4: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发布文号】津政发[1997]92号 【发布日期】1997-12-16 【生效日期】199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

发布天津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通知

(津政发[1997]92号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予以发布,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职位本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本市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条 第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应当遵循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抚养相结合,以及促进保障对象自立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城乡有别、地区有别的原则,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拟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条 第五条 市民政局主管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日常工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区、县民政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第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根据自己的业务管理范围对保障对象实施减、免费用等照顾。

第二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七条 第七条 职工所在单位负责发放职工的工资或我市规定的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所在单位负责发放离退休金(养老金)或我市规定的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发放我市规定的失业职工失业救济金;社会保险公司负责发放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金。

各级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有关单位保障的基础上,对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实施生活保障。

第八条 第八条 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的非农业居民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所拥有的财产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下的,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一)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的;

(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虽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三)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在职在岗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或退休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五)居民家庭成员中属法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者,除在校学生外,均按其劳动实际收入或我市确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其收入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六)原民政部门管理的特殊救济对象。

第九条 第九条 失业、待业和下岗人员对经劳动部门介绍和推荐的职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不能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十条 第十条 居民家庭收入,由下列部分构成:

(一)各类工资、奖金、补贴和其他劳动收入;

(二)继承、接受赠与、利息、红利、特许权收入;

(三)养老金、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失业救济金、保险金;

(四)其他合法收入。

根据国家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居民家庭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需要获得人民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可以书面形式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并据实填报家庭收入及有关情况,同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要据实为申请人出具证明。

第三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具有本市农业常住户口的农民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一)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的;

(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虽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三)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原民政部门管理的特殊救济对象。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农民家庭纯收入,由下列部分构成:

(一)各类种植业收入;

(二)各类养殖业收入;

(三)各种劳务收入;

(四)养老金、退休费;

(五)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六)其他合法收入。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本着鼓励保障对象勤奋劳动、自立、自强的原则,对家庭中属法定劳动年龄且有劳动能力者(在校学生除外),而不积极从事劳动的,要按当地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计入其家庭收入。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由户主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在限期内评议、调查,核实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

第四章 保障金审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收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后,应在限期内,及时派人或委托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对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及有关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意见上报区、县民政局。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区、县民政局在限期内审查批准,不予批准者亦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由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申请人家庭月人均收入(农村为年人均纯收入)差额计算确定。

原民政部门管理的特殊救济对象保障标准从优。

最低生活保障金自作出批准决定之日的当月起计发。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经批准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由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保障对象家庭的需要发给现金或实物。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发生变化的,应主动向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经常对保障对象家庭收入、人员增减和生活水平进行审核,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或停止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对象应接受审核,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保障对象迁移变更户籍,区、县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关系转移手续。

第五章 资金保障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城镇新增加的保障对象经费和原救济对象提高部分的经费,由市财政和区、县财政按各50%的比例承担;原救济对象的原救济经费仍由原财政渠道解决。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由区、县财政和乡、镇财政及乡、镇、村集体经济共同分担,分担比例由区、县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向同级民政部门提供此项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决算,加强资金管理。各级民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拨付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建立的救助基金、扶贫基金等均由各级民政部门管理和使用。

民政部门要对民间社会慈善组织从事的社会救助活动加强指导。

第六章 职责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监督;人民群众对从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部门、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施监督。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从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要恪尽职守,坚持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做到保障对象、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三公开。如有下列行为之一并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擅自提高或降低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的;

(二)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款、物的;

(三)玩忽职守,影响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的。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对采用虚报数字、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款、物的,以及在接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期间家庭成员就业、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款、物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追回其不应得的部分,并进行批评教育。

对出具伪证单位追究单位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进行通报批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应依据城乡人民年人均收入水平、年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视政府财力,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综合研究拟定,经人民政府批准后,于当年7月1日公布。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篇5: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07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篇6: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第四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城乡统筹、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开展。

第五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体系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障工作经费,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六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

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履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初审、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管理等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承办申请的接收、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公布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七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公安、统计、物价、审计、人事、行政监察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建设、司法行政、工商、税务、国土房管、农业、扶贫和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给予必要扶持和照顾。

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第二章 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

第九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安排,由市、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列入财政预算。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由民政部门负责接收,全部纳入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十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属社会救济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管理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监察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公开。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享受人数和保障金支付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维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确定,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化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变动适时调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月计算,其具体标准应当低于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年计算,其具体标准应当高于国家公布的绝对贫困线标准。

第十三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根据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分别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章 保障对象及其权利义务

第十四条 具有本市居民户口的城乡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享受本条例规定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十五条 城市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按申请人提出申请前一个月核定的家庭总收入除以核定的家庭人口数确定;农村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按其提出申请前十二个月内家庭货币和实物的总收入(扣除直接生产经营成本)除以核定的家庭人口数确定。

城乡居民家庭月或者年收入的项目和计算方法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拟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六条 家庭资产状况、消费水平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享受本条例规定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家庭资产状况、消费水平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具体情形,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拟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七条 申请对象的家庭人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公安部门制发的《重庆市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核定。

家庭成员在校就读的学生,纳入其家庭申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计算;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不纳入其家庭申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计算。

家庭生活确有困难、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可与其他家庭成员分户计算。

第十八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城乡居民,可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经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持有效的证明文件,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就医、租用廉租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第十九条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国家规定的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应当到户口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参加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和职业技能培训,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街道、乡镇、社区介绍的就业;

(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应当从事生产劳动;

(三)提供真实的家庭收入状况;

(四)及时通报家庭成员及收入变化情况,接受定期复审;主动配合民政部门查证并在调查表上签字;

(五)不得放弃法定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和其他合法收入。

第四章 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及保障金发放

第二十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通过户籍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家庭,其居住地与户口应一致。因拆迁安置等特殊情况造成户口暂时无法迁移的,凭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在居住地申请。

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因居住地发生变化造成人户分离的,应在三个月内将户口迁至居住地,并按规定重新申请。

第二十一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需出具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收入状况证明等材料,并根据需要提供失业、求职登记、参加保险、伤残、退休、婚姻状况等证明材料。

第二十二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手续,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对申请材料以及家庭实际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采取入户调查、实地察看、邻里访问或者其他有效形式。

(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申请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包括家庭人口、家庭成员月或者年人均收入、建议保障金额等有关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公示期不少于五天。公民对张榜公示的.情况有异议的,应再次调查核实并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在申请人填写的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初步确认的申请对象的家庭人口及收入状况等情况进行复核和初审,并将复核情况报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

(四)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应及时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应当确定保障金额,并填发《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名单及保障金额张榜公布。

第二十三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对象完备申请材料后三十日内办结审批手续。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公布当地集中受理申请时间。

办结时限不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民主评议结果公示期限。

第二十四条 申请对象可能申报不实的,民政部门应当查证,相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应当配合。

第二十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按照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

对城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

第二十六条 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中,有符合市人民政府确定给予重点照顾的人员,按规定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十七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批准的当月起,以货币形式发放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市按月发放,农村按季发放。

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照及时、便民的原则,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通过金融机构代发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发放等方式发放。

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不得直接抵扣贷款、欠款等款项,不得代替其他救助款项。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鼓励就业

第二十八条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报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管理审批机关。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核实情况及时办理提高、降低或者终止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定期核实,城市以季为周期,农村以年为周期。根据核实情况及时办理延续、提高、降低或者终止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第二十九条 各级管理审批机关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分级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资料归类、建档、立卡,并按规定保存或者销毁。

第三十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统计台账,执行统计报表制度,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三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电话。对被举报的用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拒绝、阻碍城乡居民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查处。举报属实的,由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并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第三十二条 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就业、参加生产劳动。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当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就业扶持;

(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并免收相关费用;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申办个体经营的,应按规定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

(四)对有一定生产自救能力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扶贫部门优先给予生产项目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

(五)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劳动保障部门和农业部门优先安排劳务输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从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解聘,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视其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受理、审核审批工作或者未按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期限公示民主评议结果的;

(二)拒绝、阻碍城乡居民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符合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申请拒不审核、审核后拒不上报或者拒不审批的;

(三)对明知不符合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申请仍签署同意意见、审核上报、审批同意或者未按第二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定期核实,以及具有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四)收受低保对象财物的;

(五)行为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第三十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人员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由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严重的,处冒领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保障对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第三十六条 为申请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上述行为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对民政部门不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侮辱、殴打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

(二)不听劝阻,无理取闹,干扰、破坏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秩序的。

第七章 附则

篇7: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一、重庆市城乡低保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重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开始试点, 2001年全面建立。2003 年7 月以来, 重庆市先后在南岸区、江北区等10个区县开展农村最低生活制度试点工作。为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006年11月, 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明确从2007 年起, 在全市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重庆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一个比较突出的进步就是救助范围逐步扩大, 从最初对民政“三无”对象的定期定量救助扩大到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农转非人员以及三峡库区城市移民, 一直到凡是具有重庆市居民户口的居民,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均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1.低保对象的构成现状分析

(1) 城镇低保对象的构成现状分析。

在制度确立之前, 重庆城镇低保对象的数量一直比较少, 1997年为8.7万人, 到2000年已上升至17.12万人。这一时期, 低保对象的数量增长缓慢。随着国企改制进程加快, 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职工成为城镇低保对象的主体。2001年城镇低保对象开始大幅增加, 保障对象在2001~2002年增加了133.84%。2002年后, 重庆市的城镇低保对象开始稳定下来, 人数一直维持在70万人左右。2005~2007年, 重庆市城镇低保人数又有了小幅增长, 突破80万人大关, 这一时期, 重庆市城镇新贫困群体不断增加, 失业人员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好转, 就业机会的增多。加上再就业联动机制的作用, 低保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 “低保养懒汉”的现象减少。这也使得城镇低保人数在2008年不增反降。2012年一季度, 重庆市共有城镇低保人口57万人, 占非农人口的5.15%, 出现了城镇低保人口的持续下降。

(2) 农村低保对象的构成现状分析。

重庆市的农村低保对象的数量和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 重庆市共有农村低保人口881592人, 占农村人口的4.01%。在目前的这88万农村低保对象中, 主要有六大类:一是农村五保户和残疾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二是生活在比较偏远贫瘠地区的贫困区县的困难群体;三是三峡库区石漠化和库区移民导致的迁移地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困难群体;四是因家庭人口较多, 生活陷入贫困的人员;五是因子女上学, 生活陷入贫困的家庭;六是在市场竞争中因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生活困境的贫困人员。此外, 重庆市农村低保对象中库区所占比例较高, 部分库区移民直接转入低保队伍, 库区农村低保人口46万人, 占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的57.5%。另外, 库区企业改制后, 减少了就业机会, 部分农村劳动力出现了返贫。这部分人员也成为农村低保对象的一个重要来源。

2.低保标准内容及调整分析

资料来源:重庆市公众信息网。

(1) 城镇低保标准内容及调整分析。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重庆市相继出台诸多政策, 调整城镇低保补助标准, 扩大城镇低保补助范围。2006年, 全市有81.28万人享受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8.74亿元。2011年, 重庆市享受城镇低保57万人, 占重庆市非农人口的5.15%, 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03元, 平均补差为197元, 比2001年建立制度时增长859.5%。由于重庆市地域辽阔, 集大城市和大农村于一体,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生活水平差异也较大, 确定全市统一适用的低保标准几乎不可能。所以, 重庆各区县等都是在依据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的基础上, 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见表1) 。

(2) 农村低保标准内容及调整分析。

根据《重庆市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农村居民的低保标准按照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确定, 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化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变动适时调整。整体上看, 目前重庆市确立的最低保障标准是本着“低标准起步”、“既要能保障基本生活, 又要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制定的。2011年,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07年的每人每年791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944元, 增长了145.8%;农村低保补差水平也提高到每人每年960元, 比2007年建立制度时增长242.9%。全市39个区县农村低保补助标准也呈现极大差异性。2012年, 一类地区 (包括江北区等12区县) 享受的补助标准为2040元/年人, 二类地区 (万州区等11区县) 享受的补助标准为1920元/年人, 三类地区 (包括城口县等16区县) 享受的补助标准为1800元/年人。[1]

3.低保资金的筹集机制分析

资料来源:重庆市财政局网站。

(1) 城镇低保资金的筹集机制分析。

城镇低保制度建立之初, 地方政府对低保制度建设完全承担全部的责任, 低保资金的筹集模式也由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筹资模式:一是由所在单位负责该低保对象的生活保障的上海模式, 二是将低保资金全部纳入政府财政的武汉模式, 三是低保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的财政共担模式。此后, 除北京等7省市以外, 包括重庆在内的其他省市都得到了中央财政补贴, 各地新增低保开支的80%以上出自中央财政。2011年重庆市城镇低保资金的筹集中 (见表2) , 各级财政共投入187484万元, 中央、重庆市和重庆市所辖区县投入比例分别为93.6%、7.6%和-1.3%。其中区县投入为负值, 这充分说明了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央及省级财政应该充分发挥其转移支付的功能, 调剂资金, 保障部分财政债务严重的区县。

(2) 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机制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农村低保资金多数是县、乡镇和村按照一定比例分担。我国已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25个省份的资金都来自地方财政, 中央财政没有投入。2006年, 中央财政开始对财政困难地区实施补助, 包括重庆在内的部分省财政也对辖区内财政困难的地方予以适当补助, 但大量低保资金仍需各级地方财政自主筹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费失去了保障, 新的低保资金供给机制还没有成形。目前, 重庆市农村低保资金主要是由中央、本级市、市所辖区县及乡镇地方四级财政共同出资。2011年重庆市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中 (见表3) , 各级财政共投入142064万元, 中央、重庆市和重庆市所辖区县投入比例分别为72.2%、22%和5.8%。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比例长期较低, 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只有72.2%, 比对城镇低保的投入低了21.4%。

资料来源:重庆市财政局网站。

二、重庆市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乡低保对象界定迥异

重庆市城镇低保对象的构成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是三无人员;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或失业保险期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居民;三是部分有工资或最低工资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四是部分领取退休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退休人员。据重庆市2010年9月的统计显示, 城镇低保对象中, 未成年人15.20万人, 占保障总人数的24.36%;达到退休年龄人员6.33万人, 占低保对象的10.14%;成年人40.88万人, 占保障总人数的65.50%。按低保对象的类别分, 三峡移民111806人, 占低保对象的17.91%;征地农转非114096人, 占低保对象的18.28%。

就农村低保对象而言, 无论全国还是重庆, 近几年来, 农村低保的发展速度尤其迅速。全市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由2006年的4.29万人飙升至2011年的88万人, 财政性资金支出达14亿元。截止2010年9月, 在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员中, 未成年人18.35万人, 占保障总人数的15.68%;老年人40.05万人, 占保障总人数的34.21%;成年人58.66万人, 占保障总人数的50.11%。老年人和劳动年龄段人数所占比重较大。农村低保对象的构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低保对象绝大部分是困难户, 其占了农村低保对象的八成。二是患有慢性病和严重疾病, 以及身患各种残疾的占到将近四成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三是低保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 其中大多只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 超过七成的低保对象中没有任何专业技能。

此外, 在实践中准确界定农村低保对象也是农村低保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是农村居民的有些收入很难核定。二是一些地方采用变通做法, 对申请者实地考察凭感觉, 增大了政策随意性。三是很多地方的一些排除性条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甚至带有政策性、价值性歧视。四是退出机制不健全。由于低保标准确定难度大、低保户收入动态监测困难、信息化滞后等原因, 一些农村低保户人均收入超出低保标准线后不能及时被退出或不愿退出低保, “能上不能下”的“刚性”较为突出。

2.城乡低保标准相差巨大

资料来源:重庆市民政局公众信息网。

2008年10月1日, 《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正式实施, 该《条例》规定, 城乡居民的低保标准按维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确定。虽然此规定把城镇和农村统筹在了一起, 但仍然是“城乡分离”。城乡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 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的标准实施。其标准制定按照维持当地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 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 (燃气) 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而重庆市农村居民的低保标准, 却没有具体的依据可供参考。其确定的农村低保标准没有科学依据, 随意性较大。另外, 重庆市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差距不合理。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是制定低保标准的一项原则, 由于城乡生活水平不同, 所以城乡低保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是合理的, 但差距过大已成为统筹城乡低保标准的重要障碍 (见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 不管是从主城的经济发达区, 还是两翼的库区和贫困山区, 以及重庆市全市的平均水平来看, 现行的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一半, 而2008年4月以前的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仅为65元/月 (重庆市于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只相当于城镇平均低保的36%。城乡低保补差也存在较大差异, 据相关资料统计, 重庆市2011一季度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1612元/年·人, 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114元;全市城镇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260元/月·人, 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52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仅相当于城镇的40%左右。由此可见, 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重庆市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一大难题。

3.城乡低保资金筹集不同

1999年7月, 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规定, 城镇居民低保资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纳入财政低保专户, 专款专用, 按进度拨付。同年, 中央财政开始对部分财政贫困地区的城镇低保资金予以补贴, 2005年, 享受中央财政提供城镇低保资金补贴的省份共有25个 (含重庆市) , 补贴力度达全年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55%。由此可见, 重庆市的城镇低保资金的筹集供给显然已不是大问题。而对于农村而言, 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的供给一直没有得到中央财政的投入。1996年民政部颁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中规定“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 保障资金由该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 分担比例根据各地实际确定。各级政府分担的补助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村集体分担的补助经费从公益金中列支”。因此, 农村低保资金的地方财政资金的筹集供给基本上没有法律制度的支持, 公共财政的制度性供给尚未建立, 重庆市的情况亦是如此。

另外, 就重庆市城乡低保资金筹集供给的力度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极大。重庆市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 农村面积大, 农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多, 人地矛盾突出。虽然重庆市加大了对农村低保资金的财政投入, 但是同城镇低保资金的筹集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 2012年一季度, 重庆市有城镇低保人口570438人, 有农村低保人口881592人。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303元,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62元。城镇低保平均补差水平为每人每月222元, 农村低保平均补差水平为每人每月98元, 城乡低保平均补差水平差距为每人每月124元。按城乡低保人口不变、城镇低保标准不变, 将农村低保提高至城镇标准进行静态测算, 每月需增加投入1.2亿元。由此可见, 农村低保资金支出远远不及城镇低保资金支出。[2]此外, 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也十分明显 (见表5) 。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网站。

从表5可以看出, 2011年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有年财政收入接近1970亿元, 农业人口却只有171.56万人, 渝西经济走廊拥有四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人口, 但其财政收入还不到540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拥有接近二倍于渝西经济走廊的农业人口, 财政收入仅39.79亿元。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人口仅相当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9%, 但财政收入比两个区域的总和还多。

三、重庆市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1.创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对象分类建议

对城镇低保对象分四类实施低保:按现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金额发放保障金;城镇低保对象家庭中有70周岁以上 (含70周岁) 老年人和单亲家庭的, 按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差额发放保障金后, 每人每月增加全额的5~10%的保障金;城镇低保对象家庭中有丧失劳动力的危重病人和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 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一级残疾人的, 按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差额发放保障金后, 每人每月再增加不低于全额的20%的保障金;对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残疾的二级残疾人, 每人每月增加5~20%保障金。

对于农村传统救助对象, 将低保对象分为A、B、C三类, 对“三无”的鳏寡老人、病残人员、孤儿等A类对象, 进行长年全面保障和重点救助;对无固定职业和收入, 或因重大事件、疾病致贫的B类人员, 半年为一周期进行专项保障;对具有就业能力而暂时失业的C类人员, 以鼓励就业为主, 进行临时、低标准保障。同时, 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 作为重点特困户进行救助, 在同等经济收入情况下, 对无劳动能力和常年有病的人员, 相应上调一个档次。对各类救助对象要进行重新审核、分类申报, 分类存档, 使救助认定更加准确, 资金发放更加合理, 救助效果更加公正。

此外, 对城乡统筹过程中的低保体系来说, 应该考虑把这三类人纳入低保范围:一是“变户”农民中的困难人口, 这些人大多是随着“村改居”的实行, 成建制地由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的;二是“失地”农民中的困难人口应被纳入城镇低保范围;三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困难人口。

2.创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财政保障建议

实施城乡一体化低保制度的关键在于经费保障。惟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经费保障问题, 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统筹城乡的低保制度,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此, 政府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并从健全城乡低保的经费筹措机制、完善经费管理体制和经费运行监督体系等方面努力, 建立起重庆市统筹城乡低保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首先, 建立城乡低保制度财政投入稳定的增长机制。当前, 重庆要积极落实公共财政体制要求, 督促区县财政根据低保和低保边缘群体的实际需求将低保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力争低保资金预算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逐步提高低保资金占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例, 至2012年时, 全市低保资金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应当低于1.5%。积极扩大城乡低保制度的覆盖面, 通过低保制度及其他救助制度获得救助的低收入者 (除灾民外) 不低于全市总人口的8%。城镇低保标准以最低工资标准的60%确定, 待遇一年调整一次。

其次, 要建立合理的低保财政分担机制。鉴于资金缺口过大是城乡低保一体化的最大瓶颈, 除了加快经济发展, 做大经济总量以外,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建立完善合理的分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3]从近五年重庆市低保资金中各级财政的投入构成可以看出, 中央财政总体上是向城镇低保倾斜的。因此有必要积极向中央争取, 加大对城乡低保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 逐步实现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资金保持相同的来源渠道和相同的中央保障比例。

3.创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管理体系建议

建立有序的低保工作运行机制是城乡低保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环节。在具体操作层面, 应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以及市、区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四级管理体制。

对现存的城镇低保中心和没有建立低保机构的地方, 从市、区 (县) 、乡镇 (城镇街道) 三级统一的市低保局、区 (县) 低保局和乡镇 (城镇街道) 低保服务中心, 根据低保工作实际需要可以设置低保社会行政职位市级10人左右、区 (县) 级5~7人、乡镇 (城镇街道) 级1~3人。其二是关于低保工作中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行政辅助岗位主要是指基层自治组织中配合乡镇 (城镇街道) 低保服务中心中社会工作行政人员落实对低保对象的调查甄别、动态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员的配比一般可以按照城镇400人∶1和农村600人∶1的比例设置岗位;专门性的社会工作岗位主要是针对低保对象的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关怀的岗位, 实际岗位数量根据低保对象的100∶1的比例配置比较合理。

由于城乡低保工作项目多, 牵头部门多, 为妥善解决低保对象重复和遗漏难题, 整合社会低保资源, 应依托街道 (镇) 城乡低保管理事务所开展各种低保救助工作。[4]凡申请低保的对象, 均以户为单位, 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村社会救助工作站提出申请, 经街道、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审核后, 根据不同的救助项目, 分别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开展低保工作, 发放低保款项和物品, 统一由街道 (镇) 社会救助事务所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各类低保救助信息通过街道 (镇) 社会救助事务所统一汇总, 每月报送县 (区) 民政局, 由县 (区) 民政局审核后报市民政局, 并建立全市城乡低保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谢昌君.重庆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9, (12) .

[3]曾崇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9, (05) .

篇8: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发展与协调

淄博市加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

今年以来,淄博市各级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度,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有效提高和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一是城市低保打破全市统一标准格局。城市低保执行月人均316元保障标准指导线,并鼓励各区县根据财政状况提高保障标准。高新区率先将保障标准提高到了月人均360元,打破了城市低保全市统一标准格局。截至10月底,全市共为3.6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8678万元。同时,通过直接发放补助金、取暖费用优惠减免等形式,为低保对象发放取暖补贴772万余元。二是落实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年内先后两次提高保障标准,1月1日起,由年人均不低于1250元提高到1500元,10月1日起,又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1700元,达到了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30%,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95.5元,补助比率达到67.4%。其中,临淄区、桓台县保障标准达到了年人均1800元。截至10月底,全市共为8.2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7834.9万元。三是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前三季度,全市共下拨医疗救助资金1913.3万元,实际支出1505.3万元,结余408万元。其中,为16424名城市困难群众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516.6万元(住院救助1072人,支出资金415.5万元,人均救助3876元;门诊救助139人,支出资金27.2万元;资助参保15213人,支出资金73.9万元),为79186名农村困难群众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988.7万元(住院救助1883人,支出资金602.7万元,人均救助3201元;门诊救助377人,支出资金78.8万元;资助参合76926人,支出资金307.2万元)。(淄博市民政局)

上一篇:西峡县校园一打击两整治方案下一篇:那一刻,我真感动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