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导游词

2024-08-10

伊犁导游词(精选11篇)

篇1:伊犁导游词

上个礼拜我们去伊梨玩。我们起首达到奎屯市,晚上,我们在位于山顶上的乌苏温泉的蒙古包里吃了味道鲜美的农家饭。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往伊宁市进发,颠末尾果子沟,内里随处都是数不清的杏子树、枣树和苹果树。一起上我望见满山遍野都是牛、羊、马、骆驼在绿草青青的草原上、山坡上吃草,处处都是高高的白杨和笔挺挺秀的松树。

到了伊宁市,我们先去旅行了伊宁市最著名的事业——上将军府,我相识了它的汗青,原本这里在好久早年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紧接着我们前去最闻名的伊犁河游览,伊犁河宽阔悠长,奔驰不息。我在岸边玩儿起了吊水漂,兴奋极了。一个明朗的清晨,我们终于达到了此次行程中最重要的游览地——唐布拉大草原。哪里被称为百里画廊,随处都是如画的风光。哪里有从雪山而来的喀什河,有怪异的阿尔斯朗石林,壮观的草原斜阳,温热清新的温泉,碧绿的草坂,哪里满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野花和蘑菇。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发明表面竟然下雨了,固然气候很冷,可是往远处的山上看去,云雾缭绕,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色。

这个礼拜我过得很是快乐!

篇2:伊犁导游词

这句精当、贴切的赞语,跟着西部打开拓的声浪不径而走,传遍五湖四海。它说出了全部来疆客人的配合感觉,也说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伊犁人民的孤高之情。

伊犁确实很美。它美的奇异,美得差异凡响,连滋养它的伊犁河也是悠悠然向西流的。伊犁是中亚要地一个温馨绿岛,是迢遥西陲一方天赐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少有这样鲜亮的蓝天碧野;少见高山下的万顷良田!在这里,雪山长河斜阳映衬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牛羊毡房牧场与当代城镇叠合在统一个画面……

伊犁没,美就美在幅原广漠面积大

伊犁位于故国西北边陲,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辖八县一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生齿209万,地域行政公署设在“花都”伊宁市,这里是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地域为天山各支脉环抱脱离,其奇异的地理情形,派生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奇特的天然景观。这里地处中亚要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对象文化群集,加之民族浩瀚,具有浓烈的风气习惯,形成在海表里享有盛誉的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这里降水充沛,天气宜人,风光奇丽,资源雄厚,物产富。伊犁地域北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交界,东北与塔城地域的乌苏市相连,东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邻接,南和阿克苏地域的拜城、温宿县毗连,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领土线长421公里。

伊犁美,美就美在民族风情特色浓

这里的住民有40多个民族成份。首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满、回、俄罗斯等13个民族。这么多民族的差异糊口风俗,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间风情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刁悍、惊险的哈萨克叼羊、跑马、女人追;也可以看到欢畅、滑稽的维吾尔“麦西来甫”。你可以听到蜜意美妙的回族“花儿”;也可以浏览到锡伯族弓箭手弹无虚发的风范。你可以走进哈萨克毡房去作客。你可以去维吾尔农家看他们的蓝马车迎新娘,你可以吃一吃这里香馥馥的抓饭、抓肉,尝一尝鲜嫩爽口的烤全羊……

伊犁美,美还美在汗青长远源头长

这里是汉武帝吟诗赞扬的“西极天马”(本日的伊犁马)家园,是“乌孙国”故地,是汉朝使节张骞率300人使团达到的处所。公元前1,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远嫁乌孙王,播下了民族亲情的种子。随她其后的解忧公主,在这里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三代乌孙君王,一共糊口了五十多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军垦”地,是成吉思汗西征集结雄师的处所。这里曾收容过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名人,也曾留下今世闻名作家王蒙在这里“下放劳动”的足迹,据考据,伊犁河谷照旧母系社会“西王母之都”。

伊犁美,美更美在参观旅游景点多

篇3:伊犁教师“身高门”风波

差0.5厘米也不行

“招聘简章上有规定, 就是差了0.5厘米也不行。”当得知自己的体检不合格, 是因为身高差了1厘米, 现年34岁的李振宇像是挨了当头一棒。他在张榜当天就去了伊犁州教育局, 可得到的竟然是这样的答复。

李振宇家住伊犁州尼勒克县, 他原本不是师范类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个体户。去年11月, 听说新疆伊犁州招聘教师, 非师范类的大学生也可以报考,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 没想到他的专业成绩考了第一, 面试也顺利过关, 接下来就是体检了。

李振宇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还是非常自信的, 但结果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身高1.59米, 比最低标准低了1厘米。李振宇找来《伊犁州州直2008年招聘乡镇中小学教师招聘简章》, 只见上面对报考教师的身高有着明确的规定:女不低于1.50米;男不低于1.60米。

李振宇说:“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发现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限制, 然而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认定条例》上并没有对身高有明文规定。”

就在李振宇向相关部门寻求一个合理解释的过程中, 发现跟他一起去体检的还有10个人也因为身高被淘汰了。

两厘米让梦想擦肩而过

24岁的沈新娟也是“身高门”事件的主人公之一, 她是伊犁州巩留县阿克吐别克乡人, 在伊犁师范学院读学前教育, 今年毕业的她在此次招聘中报考的是小学数学。

笔试成绩出来了, 沈新娟顺利进入了面试环节。眼看心中的梦想就要实现, 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沈新娟告诉记者:“我对自己未来的教师职业非常热爱, 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我总是想, 站在未来学生的面前, 自己不仅教课业务能力强, 而且多才多艺。所以所有能学的才艺, 我都在课余时间去学了, 能考的资格证也都去考了, 我已经拿到了‘教育学学士学位证’‘普通话二甲证’‘全国计算机一级证’和‘全国教师资格证’。”沈新娟不仅会唱歌跳舞, 而且葫芦丝过了专业8级, 古筝过了专业6级, 还会弹钢琴和电子琴。

最终沈新娟的面试成绩是89.3分。据她了解, 在巩留县阿克吐别克乡胜利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岗位的报考者中, 她的笔试、面试及综合成绩均为第一名。在她看来, 梦想近在咫尺。

但是, 同学帮她查阅回来的结果让她大吃一惊, 网上显示的是体检不合格。沈新娟当即赶到伊犁州教育局, 查阅体检单, 上面赫然写着“身高1.48米, 不合格”。沈新娟不甘心就这样和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

左边紧缺右边拒绝

从体检单出来的那一天, 李振宇、沈新娟以及其他相同境遇的报考者, 就在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奔走, 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说法, 但结果一无所获。

沈新娟说:“这样的规定, 是对人格的歧视。我上的就是师范类院校, 学的是学前教育, 而且有‘全国教师资格证’, 为什么就不能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师范类院校是聚纳贤才的地方, 其目的是培养教育后备人才, 如果身高是硬指标, 那么今后个子矮的学生在报考学校时, 是否就不应该报考师范类院校?否则读出来当不了教师, 既浪费了财力和精力, 也浪费了青春。”

李振宇介绍说:“我们找到州教育局, 他们让我们把问题反映到州纪检委, 还说如果纪检委认为这样做有问题, 他们就会立即纠正。州纪检委给我们的答复是他们只管具体操作的问题, 无法对规定作出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判断。”

2008年12月20日, 无奈的李振宇在网上发了一个题为《身低1厘米, 就不能当老师吗?》的帖子, 没想到帖子被置顶讨论, 极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众多网友。

一位网友说:“我女儿正在读师大, 个子也不高, 你的求职经历不禁让我为我女儿的前途担忧。要是真有这样的要求, 早该在大学录取时就把身高不到达标的学生拒之门外啊……”

也有网友认为, 这是一种就业歧视。更有网友质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试问, 灵魂的塑造需要依身高而定吗?”也有不少网友发出疑问:“一方面一些大学生达到了从教要求, 但因为身高不足被拒;而另一方面偏远乡镇学校的教师紧缺。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体检是硬指标

“全国教师资格证”没有身高限制, 为什么新疆伊犁州教育局在招考教师时却设了限?

伊犁州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刘永高接受记者采访时, 解释说:“州教育局也是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招聘教师的相关规定执行的, 设置身高条件, 也并不是伊犁州单独制定的。而且, 这次在招生简章上已经公布了对身高的要求, 这对参加应聘的5000多人来说, 标准都是一样的。教师职业有它的特殊性, 以前国家包分配的时候, 考取师范专业面试时对身高、形象都有严格要求, 现在不包分配了, 可是教师还是要注重形象, 起码在黑板上书写要有一定的身高。现在不光是教师对身高有规定, 很多企业招聘员工也有身高限制。”

刘永高介绍:“在此次招聘考试中, 进入体检的1000多人中, 有19人体检不合格, 其中11人是身高不合格。如果1.59米的人录取了, 那1.58米的人也应该考虑啊, 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刘永高表示从大局考虑, 体检不能放松。对于这些体检不合格的优秀考生, 他只能深表同情。

伊犁“身高门”事件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2月初, 事情出现了转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了解情况后, 立刻要求伊犁州教育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记者再次联系到刘永高, 他首先证实那11名身高不合格的老师已经接受培训。当记者提出“以后招聘老师时是否取消身高限制”时, 他回答是目前不好说。

据了解, 李振宇、沈新娟等11名老师从今年3月开始, 已经随同同期培训的1000多名老师奔赴各自的学校。深受公众瞩目的伊犁教师“身高门”事件, 自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同时, 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适时取消或降低对教师的身高要求, 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基层, 以缓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师资力量匮乏的现实问题。

篇4:独特的伊犁情

关键词:伊犁人群 伊犁河 土地情结 世俗场景 主题内容

在谈论地域性写作这个话题的时候,作家们往往不同意文学史编者对地域性写作的命名(此名称最初为文学史编者为方便学习者进行学习所命名的名称)。写作者在形成文本的过程中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和经验的影响,身处多元文化地域的新疆作家更会因这样的特色资源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山谷,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1]因此,对他们来说,独特的写作方式成形于新疆所独有的地方特色。出生于伊犁河南岸的马康健,就用此地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回民的生活方式书写了对伊犁的独特情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伊犁人群

马康健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都描绘了一群独特的伊犁人,其独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作者马康健以他那质朴的笔调描绘出了这些人群所拥有的独特生命形式,即追求原始的生命力和生命的自由性。不管是文章中所提及的阿爸阿妈、表姐以及马老汉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民,还是像李旭东这样非土生但土长的人群,他们都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怀来赞叹、创造和守护这片土地和家园。正如文本中所叙说,生活在伊犁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经受着生活上的贫穷、疾病、死亡等诸多苦难。虽然他们有抱怨、气馁,但绝对没有被打败。在经过伤心、气馁之后,就会爬起来坚强面对,勇敢前进,勤劳致富。如《伊犁河作证》中的李旭东,他为了生活而努力学习撑木筏子,但因为这样的辛苦劳作而忽略了家庭,导致妻子和他人私奔,留下他独自抚养儿子长大。虽然当时他对妻子充满了怨恨,但是文本中时刻用闪回的叙述手法描绘了李东旭和妻子第一回相遇的场景,这体现出了李东旭对妻子深深的爱,而不是男主角在儿子面前所表现出的对妻子的憎恨之感。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李东旭在潜意识里对于生命的爱,而且这种爱包括对妻子背叛的原谅,以至于他最后放下心结同意儿子和楠楠在一起。同时这个宽容的举动也显现出李东旭所代表的伊犁人的独特生命性——自由。具体体现在他既没有把自己的仇恨附加到儿子身上,也没有把仇恨报复在妻子和妻子以外的女性身上。最终,他得到了最自由的生命形式,为爱而死,虽死犹生。

文本中着重描述了李东旭对木筏子的爱,这种爱让李东旭整个人的精神处于癫狂状态。这种爱看似夸张,实则因为木筏子是维系李东旭和其妻子生存的手段,在当时生存需要难以满足的环境下李东旭这样做就有其合理性而非绝对的夸张,这种为生存而陷入癫狂的状态正显现出伊犁人民强大的原始生命力——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努力拼搏,而不是无病呻吟和萎靡衰弱的奴性。

总之,文本虽然叙述的都是伊犁人民在艰苦条件下勇敢和努力地生活之事,但以小见大,更显现出伊犁人民独特的生命力即坚忍、奋发向上和不气馁等等,也诠释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情怀。

其次,作者以自己在家乡的生存经验表现了一个“变与常”[2]的群体,以此体现出伊犁人的独特性,阐发出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情怀。这个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固守传统和因循守旧,但是他们也能随时代而改变自己的某些落后的观念。如《花儿的婚事》中花儿的阿大马志德不同意花儿自主恋爱,要她遵循回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俗,而当马志德真正了解到花儿的对象苏一平勤劳、聪明和善良时,最终同意了婚事。还有《摆书摊的姑娘》的胖女人和瘦女人,虽有农村人的自私狭隘却终因摆书摊姑娘的善良而改观。如此看来,这些伊犁人民固然因循守旧,但他们勇敢、积极地面对生活,以真善美为生活的准则,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这种开放的性格,可以接纳不同意见,也就有了宽广包容的胸怀,这与伊犁这个边地移民区域特征有关。这其实在中原地带是很难得的。但作者笔下的伊犁人民变中有常,常中有变,换句话说,就是伊犁百姓在变化的时代里学会了顺应时代潮流,也并非固步自封。如《生活中的歌》中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虽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沾染了不良的习气,但是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朴素观念使得小伙子的生命之歌重归正途,这正表现出伊犁百姓在“变”的时代里保持“不变”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温柔敦厚的性情。而且这种独特性也反映出了伊犁人民的独特主体性,能够自主去生活而不是成为生活的奴役者。总之,文本中所讲述的这些生长在伊犁河的百姓,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比其他地区更加艰苦的情况下,其生命力不仅更加顽强,而且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坚守住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和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现代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伊犁人的独特品性,更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情怀。

由此可见,作者通过描绘这群具有伟大生命形式的伊犁人在“常”中有“变”的独特性,表达了对家乡伊犁与众不同的情感。

二、深厚的土地情结

地域性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如古代的乐府民歌:南方的清琦婉转——五里一徘徊;北方的粗犷豪放——风吹草低见牛羊。[3]接着,在文学发展到近现代以后,便出现了以鲁迅先生为主的一群乡土作家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作家群。而鲁迅先生对此时期形成的“乡土小说”的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地域性写作一个很好的解读——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绘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当然乡土写作不能完全等同于地域性写作,因为后者不一定是靠回忆重组,这里不做过多阐释。马康健在他的小说集《伊犁河作证》和散文集《母亲的眼睛》里,都表现了人民对伊犁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也是表现作者自己身为伊犁人的独特情怀——对故土的深深怀念和热爱,并且这种土地情怀含义具有多重性。endprint

第一,表达了对民族之根的寻找,通过对土地这个意象和对生活在土地上人民由衷的赞美来诠释伊犁人的伟大人格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4]。《爷爷的故事》所描述的是爷爷们放弃在城市的生活而勇敢地开垦荒地的精神,一方面赞美了祖辈们这些时代英雄者的勇者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个祖辈的故事表现出了对民族集体的坚忍、拼搏精神的赞美。这些祖辈们执着于伊犁这片土地,并且喜爱这片土地,努力拼搏属于自己的家园,他们像这些土地一样忠诚、踏实,绝无二心,一心一意地在土地上艰难而幸福地生活。文本中讲述自己的爷爷在古稀之年娶了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子,在表面上看似爷爷是一个不忠诚的丈夫,其实质在一定方面写出了爷爷所代表的这样一个民族对年轻生命的热爱和生生不息的强者形象,而这些人格魅力正是一个民族得以不断繁衍和发展的根源。

第二,对伊犁土地深沉的热爱其实也是对努力生存这种理念的信仰。作者在散文和小说里多次提及土地这个意象,在文本中描绘了各种类型的伊犁人——一直生存在伊犁土地上的百姓、流寓到此地的后来者、离乡的伊犁人,都对故土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保持着一种膜拜和坚守的信念。如《路边有一块地》里的丁胡赛,就是持有这种对土地绝不背叛的观念的伊犁人,当乡政府用八万元购买他自己那块土地的时候,他内心无比惆怅,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丁胡赛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乡政府大院的,他跌跌绊绊地来到自家的地里,跪在地上抚摸着松软的土地,老泪纵横:‘我的地呀,咱们的缘分尽了,从明个儿起,我就再也不能来看你了。”[5]可以说,卖了土地,就像把丁老头的命根子拔去了一般,如同生离死别,他在离别之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把这块地走了一遍,天黑了才回家。这种情怀在表面上看来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但实质上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土地,作为孕育生命物质的源泉,是农民的生存依靠,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土地就意味着生存这个最基本的人类需求将不复存在,更别提伊犁人能够像现在这样“诗意的栖居”[6];而且,土地也是伊犁人生存的勇气和原动力,所以后来丁胡赛虽然失去这个“路边的土地”,但是因为这块土地不仅解决了寡妇家里的女儿上学问题而使得寡妇家人获得生存的信念,而且也让丁胡赛家里充满了希望——有了土地就有了原动力也有了生活的信念。当然这种以土地为系的生存理念是片面的,但作为一种由土地衍生出对生存的信念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让土地抚慰心灵,告知伊犁人民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从而让百姓获得坚忍的生活的勇气,这一点值得哲思。一句话,土地带给伊犁的独特作用恰恰说明了作者对伊犁的情怀之独特。

总之,作者用土地的双重含义诠释出了对故乡伊犁的独特情怀。

三、永恒的伊犁河

作者对家乡的独特的感情还表现在对伊犁河的描述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用很多篇幅去讲述伊犁河的河水对于伊犁人的重要性,以此昭显出对家乡的独特感情。从作者在《生命在唱歌》和《圣洁的河》中可以看出,伊犁河是一条母亲河,生养了他们的祖祖辈辈,否则生命无法诞生和延续。用水表达生命之源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象征,正如著名作家周涛在他的散文中所叙述的:“每一个作家都有一条自己的河流,这条河是他的生命之源。”[7]但作者却在角度的择取上有他的独特之处,作者通过新疆伊犁恶劣的地理环境来讲述伊犁河水对于伊犁人的重要性,把伊犁河水看作是伊犁人的灵魂之师。河水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哺育着大地上的生命,正昭示着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生命力,也告诫着人们永远向上存活的信念。而伊犁河水另一方面的重要性就是河水本身作为这种激发人的生命力量,它养育着这一方儿女,并让他们具有了这种原始的生命力量,坚韧不拔,勇敢奋进,永不低头,于此,创造了灿烂的伊犁生命力。作者通过阐释伊犁河本身这种具有原始生命力的特性和它作为伊犁人生存的根源来讲述伊犁河的重要性,进而讲述出伊犁河的永恒,这一切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情怀。

其次,作者的笔触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伊犁河重要性的阐发上,还表达出对伊犁河如今的环境和水质的担忧,并由此引发出现代和传统的矛盾性冲突。作者在描绘过去和现在的伊犁河样貌时,更多的是对河流日渐衰微的感慨,但并不完全否认现代化的举措,这一点具有时代性,他不像沈从文先生那样将审美点定格在对传统的友好而对现代的厌恶。马康健在对待这个矛盾性问题的时候,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更强调了河与人的交互性,觉得伊犁河能否保持本真状态更在于伊犁人们的观念和做法——应该持有不贵古不贱今的观念,对过去的河流持有怀念之情,同时希望如今的河流能够在进行现代化时候保护好伊犁河。这方面深刻地阐释了伊犁河纵横古今的永恒性——只要持有正确的观念和作出正确的选择,伊犁河依然会永不停止地流淌,这样也就引出了文化回归的意识,并道出了寻找文化之根的辩证态度。这样的主旨切合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但作者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不仅意识到了要寻根,而且用河流这个意象阐发出文化之根在于自然所勃发的原始生命力。正如这伊犁河一样,虽然受到了污染与损害,但是只要人意识到了并且能够做到顺应生态的自然发展就可以实现河流的永恒性及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真理,但作者在坚持城市化发展的时候强调回归传统,无疑是具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的。

总之,伊犁河对伊犁人民的重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对于寻根文化的思考无不显示出作者对伊犁所具有的独特情怀。

四、诗情画意的世俗场景

对文本进行回顾,伊犁人民的生活场景无疑也成为了作者表达对伊犁独特情怀的重要形式。这种生活场景具有独特性,具体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传奇性所引起的诗情画意感,另一个就是民间写作的世俗感。对于前者而言,作者凭着回民的那种浪漫情感,描绘了许多的爱情传奇。比如,《叼羊场上的故事》《爷爷的故事》以及《阿依舍》等故事中,就通过为爱而做出的勇敢举动来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好画面。同时作者还通过充满人性美的伊犁人群来描绘一幅充满诗意的伊犁世界——伊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知足常乐,互帮互助,虽有苦难但依然乐观向上,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和乐永安之感和人间真情。除此之外,作者还用悲壮的情绪叙述故事。不管是叼羊场上马的嘶鸣声还是自然风光的壮观都无不呈现出这样一种因忧郁悲壮性的语调所引发的诗情画意感。endprint

而对于第二个角度而言,作者的世俗感就是通过他的民间写作立场来体现的。民间写作,是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90年代以后出现的精英文学边缘化所出现的结果。陈思和对此的阐释是说——“民间”一词是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领域所产生的相对活泼和独立的文学形态[8]。从这个定义出发,《诗经》到陶渊明的桃源世界都具有这种文学形态的特征,到了当代,不管是语言方式上还是内容形态上,莫言无疑是集大成者。那么对于马康健这位作者来说,他虽然没有莫言的那种用方言写作的民间形态,但在表达世俗感上有着一定的民间叙事立场(在阐释这一点的时候,笔者认为应该先要明确前面所叙说的诗情画意的世俗场景这个主题上,虽然说这种场景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这两个方面却并不是一点联系也没有,而是时刻交织一起,可以说诗情画意使得伊犁世俗场景与众不同,也因为世俗感中有诗意而具有独特性,总之,都是为了深刻地阐释这个主题内容在文本中的表现,所以就分为了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他所叙写的故事都是关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爱情、事业、婚姻以及风俗等,这些都是普通大众在世上所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伊犁河作证》里《老伴》《花儿的故事》叙述了婚姻和爱情的纠葛,《母亲的眼睛》里的《脱鞋》《伊犁河》等涉及到了风俗、人性等问题。正如陈映婕对民间的阐释一样——民间的一个方面是主体层面是相对于精英阶层的劳苦大众,另一方面是由此主题所产生的空间层面[9]。其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上的民间态度。虽然说同样是体验式的民间写作,但作者由于受文学底蕴所囿,难以到达莫言的那种完全用方言写作与大众平等的对话。但是作者在选择词语方面尽量做到了质朴和平实,这是非常难得的。例如,在文本中出现的“赛俩目”“胡大”等等回民词汇,都表现出了民间叙事态度,而这也深刻地表现出对家乡的独特情怀。正如张承志在《金牧场》里对本土语言重要性的强调,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对于家乡的独一无二之感。最后就是作者的叙事语调的平等性,这与精英文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领袖型的居高临下有所不同。如在讲述抓饭的厨艺流失的故事中,作者对主人公所持有的那种天真和愚笨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语调,以此对主人公的精神和性格进行深刻的分析。总之,恰是这样一种民间叙事态度所描绘出的世俗画面,更让作者对于乡土的情感感到情真意切因而也更加独一无二。

总之,马康健[10]先生用他对伊犁家乡生活的体验描绘了淳朴的人群、深厚的土地情结、永恒的伊犁河和诗情画意的世俗场景四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伊犁人民和生活的独特性以及作者对于家乡和民族的独特之情。虽然说作者的笔触由于经验性和地域性的限制而深度不够,但他所描绘的场景确实是独特和广阔的,并对现存的伊犁生活有所哲思,所以瑕不掩瑜,是足够令人肃然起敬和值得鉴赏的。

注释:

[1]鲁迅:《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第52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234页。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2008年5月第四版,第36页。

[5]马康健:《伊犁河作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34页 。

[6][德]戴晖译,荷尔德林:《人,诗意的栖居》,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4版,第309页。

[7]周涛:《周涛散文1》,东方中心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56页。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295页。

[9]陈映婕:《民间文学》,学苑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一版。

[10]马康健,回族,1956年出生,现在伊犁日报社供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疆内外报纸、杂志。出版小说集《伊犁河作证》《伊犁三人集》(合著)。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伊犁州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参考文献:

[1]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2—67.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

[3]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

[4]周宪.中国现当代文学索引[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67.

[5]温儒敏,姜涛.北大文学讲堂[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67.

[6]周作人.人的文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31—45.

[7]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80—85.

篇5:伊犁导游词优秀

中午一点钟,我们坐上车,先前往距离乌鲁木齐五百多公里的赛里木湖游玩。

汽车上了高速路,一路飞驰着,赶向赛里木湖。五百多公里的路,汽车足足跑了差不多六个小时才到,到赛里木湖时,已经六点了。我们买了票,来到湖边上,天蓝水碧,怪石嶙峋。也许是町川上留下的雪水的原因,湖水冷得刺骨。水面并不平静,一浪高过一浪,冲来无数水草、泥土、和砂石。清澈的水被搅浑了。看过赛里木湖,我们开车去霍尔果斯度夜。

汽车进过几个隧道,来到了著名的果子沟大桥。果子沟大桥全称果子沟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该桥地上部分建设于8月22日开始浇筑。果子沟大桥是国道04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桥梁全长700米,桥面距谷底净高达200米,主塔高度分别为209米和215.5米,大桥主桥全部采用钢桁梁结构,使用国内特殊专用桥梁钢材17000吨,并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安装精度控制在两毫米以内。大桥是自治区公路第一座斜拉桥,也是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果子沟大桥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这是多麽伟大的工程啊!

来到霍尔果斯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十分凉爽。霍尔果斯市是5月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规划建设的师团级县级市。农四师在62团与霍尔果斯口岸联合建设霍尔果斯市。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由伊犁州管辖。由于人太多,我们没有看到国门,留下了一个遗憾。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唐布拉。唐布拉是尼勒克县境内喀什河峡谷草原景观的统称,得名于县城东南 105 公里处的一个山沟,因其沟东侧山梁上有几块硕大无比的岩块,恰似玉玺印章,故名唐布拉,哈萨克语即大印章。唐布拉风景秀美,有森林、草原、飞流、山石等,据说电影《天山红花》曾在此地取外景,唐布拉从此驰名。我们是下午到的,由于在山里,所以十分冷,估计只有十几度。我们在此过夜。

最后一天,我们走独库公路回家。独库公路,是一条从独山子到库车的公路。全长561公里、连接南北疆的公路。它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修建这条公路,数万名官兵奋战,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独库公路的风景真美啊崇山峻岭,蓝天白云,还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流过。从凌晨走到了傍晚。

篇6:新疆伊犁导游词

这幅画把伊犁草原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连绿也有所不同,有可爱的绿,有深沉的绿,有流动的绿,还有飘逸的绿。

伊犁草原包容了巍峨的高山、散漫的云杉、金灿灿的油菜花和无数骏马和牛羊,因为它有一颗包容的心,所以它能广阔无边、美不胜收。

伊犁草原海拔差距很大,时高时低,起伏不平,于是,它便与奔驰的骏马一起组成了一曲跌宕起伏的《大自然交响曲》,草原上的绿是可爱的,有时还会点缀上一些花,使草原变得丰富多彩而不过于单调。

伊犁草原上还有珍贵的云杉,大片大片的,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披着深色的大衣站在那里,为草原增添了许多生命力。

就这样,伊犁草原把洒脱与深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不论是春夏秋冬,伊犁草原都不失那种多姿多彩。

走绿草与鲜花铺成的地毯上,方才萦绕在脑中的烦恼早已随着丝丝凉风飘散,连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篇7:伊犁导游词

【伊犁师范学院排名】伊犁师范学院特色专业-伊犁师范学院录取分数

线

伊犁师范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前身为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伊犁师范学院。建校近60年来,学院弘扬“品正学实”的校训,逐步形成了文学、理学、法学、经济、教育、历史、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共有2个校区,设有18个院(系),拥有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科专业19个。学院占地面积1602亩,另有2500亩土地作为后备教学发展用地和2000亩土地的校办农场。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322人,专职教师646人,其中高级职称专职教师236人。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近10000人,另有各类成人本、专科学生5000余人。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同时还常年招收留学生。学院各类文体设施完备,图书馆拥有藏书84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天

山脚下人才摇篮,伊犁河畔教育名校”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伊犁师范学院的美誉。

篇8:伊犁纪事:收藏冬天

采冰伊犁河

天还没有亮,伊犁河的冰块已经被那些采冰人敲醒了。每年冬季入九后的寒冷天气对于伊犁河边以采冰为职业的维吾尔族人而言,正是采冰的最佳时机。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寒冬季节里人们将河床内冻结的天然冰块采回,放置冰窖储藏,等到夏季取出再使用,这种历史形成的民间传统自然冰储法催生了采冰这一职业。在伊犁,由于伊犁河水量充沛,冬季寒冷的天气使河床内极易结冰,加之伊犁炎热夏季农贸市场对农副产品保鲜储藏的需要,采冰储藏成为伊犁的一道独特风景。

冬季“入九”开始至“四九”之间是伊犁地区采冰的最佳时机。伊犁河湿地和支流因水源洁净、冰层厚、易运输等特点成为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这里出产的冰因晶莹剔透、厚实洁净、硬度高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天然冰块。

在伊犁,维吾尔族采冰人成为采冰这一传统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制作容易、规格统一、运输方便的机制冰块大量使用,采自伊犁河的天然冰块市场逐渐出现萎缩。

另外,随着湿地的减少,伊犁河边适合采冰的场所越来越少。采冰人已经从伊宁市的托乎拉克乡沿河地段向伊宁县胡地亚圩孜乡阔木坦布村附近的伊犁河下游段湿地转移。由于这两年气候较为寒冷,采冰人在伊宁县胡地亚圩孜乡阔木坦布村附近的伊犁河下游段湿地开辟了3块较大的采冰场。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冰面除雪、机械切割、打捞、运输,大家各司其职,平均每块冰采冰费是1.6元,每天工作7个小时,收入100多块钱,一个月的采冰期收入大概3 000多块。负责运输冰块的伊宁县胡地亚圩孜乡农民奴尔江说,每块冰运到储冰人家运费是1.4元,每次运输200块冰可以收入将近300块钱。对于冬闲的他来说,拉冰是一个不错的生意。

采冰人说,伊犁河天然冰块主要用于农贸市场蔬菜、牛羊肉、鱼等食品保鲜剂和维吾尔、回、乌兹别克等传统民族冷饮制冷辅剂。另外,医院和民政部门也是天然冰块的用户之一。作为储冰户,他们的储冰池大概深6米、长6米、宽5米,可以储藏4 500块左右冰块。

“在自然条件下经过伊犁寒冬零下二三十度反复持久长冻,伊犁河的天然冰比冷库的机制冰制冷性要强得多。夏季,同样大小的冰块,伊犁河天然冰比机制冰融化的要慢许多。”很多藏冰人认为与冷库的制冰机生产的人造冰不同,从伊犁河采回的每一块冰都有着阳光的味道。但是随着伊犁河谷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和湿地不断减少,伊犁河沿岸合适的采冰场越来越少,加之机制冰和保鲜库的大量出现,采冰这个行业就像夏天的冰块一样正在慢慢地融化消失。

雪域驯鹰

65岁的叶尔波松是伊宁县阿乌利亚乡上库鲁斯台村第四代驯鹰人。这个坐落在天山西北部支脉科古琴山脚下的小村庄聚居着100多户哈萨克族牧民。

叶尔波松居住的村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疆地图上汉语名称叫新路公社驯鹰大队,从这个村名便可以得知这个村的主业。“家家户户都养鹰,男人个个都会驯鹰,能够驯出鹰王的人是全村最有威望的人。”回忆驯鹰最辉煌的往事时叶尔波松一脸的兴奋。

从15岁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驯鹰算起,今年是叶尔波松从事驯鹰的第50个年头。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叶尔波松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鹰房去看他的孩子——鹰。当宽大的手掌停留在温暖光滑整齐的鹰羽上,他的心才算踏实。随后,他会蹲在院子里眯着眼睛看着东方的天边第一缕晨光抹在脸上。有了晨光的温暖,他的鹰便可以在这个自由的天地舒展了。手上戴上特制的皮手套,给鹰戴上自己亲手缝制的眼罩,鹰会凭着主人的气息跳到叶尔波松的手腕上。每天为了等待这一缕晨光的到来,这只叫“阿克衣额合”的老鹰和他的主人一样等待了整整一宿。

在“阿克衣额合”没有到来之前,因为政府封山禁猎叶尔波松于2000年放飞了自己驯养了20年的一只鹰王。为传承哈萨克族驯鹰狩猎文化,2005年经过政府特批叶尔波松以网捕的方式在科古琴山的一处山崖得到了这只鹰。叶尔波松解释,他驯养的这只老鹰因为颈上有一圈非常罕见的白色羽毛因此取名为Ahyeh,哈萨克语“长着白色羽毛的鹰王”。

在叶尔波松的眼里,驯鹰是勇敢人的游戏。不但需要驯鹰人有非常棒的身体(特别是臂力、腕力,因为手臂要承载重达十余公斤的老鹰重量),还要有特别勇敢的精神。因为驯鹰人为保护老鹰不被它所擒获的狼、狐狸、獾等咬伤,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猎物旁与鹰一起将猎物制伏。叶尔波松自豪地告诉我,他头顶上戴的这顶泛着金黄色温暖光芒的帽子,就是用“阿克衣额合”亲自抓的狐狸皮制的。由于自己特别迷恋鹰,从15岁开始叶尔波松便一直与鹰为伴。为了捕鹰、驯鹰,他跟着爷爷和父亲几乎走遍了伊犁河谷每一道有鹰出没的峰崖。叶尔波松说,爷爷驯养的一只鹰王曾经活了40年,这只鹰成为村里活得年龄最长的鹰。

绳子、手套和眼罩是驯鹰人的三大法宝。拴在鹰脚上的绳子是方便猎人骑马时掌控鹰,手套是防止托举鹰时被鹰尖利的爪子抓伤,眼罩是主人向鹰发出停止攻击的信号牌,再凶猛的鹰只要主人给它戴上了眼罩,它便会立刻停止对爪下动物的攻击。为了保持鹰的野性和斗志,保证鹰在捕猎的时候拼尽全力追捕猎物,驯鹰人一般都不会将鹰喂饱。通常情况下,夏天每天晚上喂一次,冬天两天喂一次。为了使鹰能够完整的交出爪下的战利品,驯鹰人会很快取下被捕猎物的皮毛将肉奖赏给鹰吃。为了使鹰具有开阔的视野,也便于驯鹰人及时掌控局面,驯鹰人会骑着马顺着山梁寻找猎物。当他们发现了猎物后会将鹰抛向空中,视力极佳的鹰对准猎物会比箭射得都快,因为鹰有着可以将狼眼啄瞎的带钩尖嘴,可以将狐狸皮撕开的利爪,可以将野兔拍昏迷的翅膀,雄鹰这些天生捕猎的利器足以让那些平时看似凶悍的动物闻鹰丧胆。

“因为国家法律禁止狩猎,我们现在养鹰更多的是娱乐。你们现在看到的驯鹰大多是在一些重大的节庆活动中的表演行为。现在驯鹰的越来越少。”叶尔波松忧虑地说。“叶尔波松在哈萨克语里是坚强勇敢的男子汉,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向大家展示驯鹰的技艺,我还能叫叶尔波松吗?”看着和自己两个孩子蹲在一起的老鹰“阿克衣额合”,叶尔波松陷入了沉思。

斗鸡

漳州斗鸡、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与西双版纳斗鸡并称为“中国四大斗鸡”。

斗鸡是新疆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游戏。随着斗鸡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看一场斗鸡往往和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一样让人惬意。新疆的南部、伊犁一带和吐鲁番等地,每到冬季,在小巷深处都有民间自办的斗鸡“比赛”。据说,吐鲁番和鄯善是新疆出斗鸡的地方。这里有一种鸡叫大骨鸡,它头似蛇头,鸡冠极小,嘴如鹰嘴,锋利而粗大,骨骼精壮,胸部宽厚有力,身高可达六七十厘米,平均体重在4公斤以上。这种鸡天性好斗,而且还可以看家、啄生人。

据养斗鸡者介绍,训练斗鸡如同训练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每日黎明,开始“撵”鸡,鸡在前面人在后,速度由慢到快,时间由短到长。10点左右,再放鸡在广阔的场地上“散步”。12点左右喂食,饱食后入罩休息。到下午三四点钟再进行第二次“散步”,一小时后让鸡作跳罩、蹾腿等各种姿势,半小时后休息。到晚上天黑前,再加餐“补食”。这样的训练可使斗鸡筋骨强壮、两腿有力、动作敏捷,以利于打斗。

斗鸡很少有和局,它们只要一息尚存,哪怕血流如注,双眼皆瞎,也要奋战至死,绝不认输。一块空地,甭管面积有多大,只要能够容纳两只鸡战斗就行。

鸡场就是战场。

在斗鸡场上,斗鸡的位置就是观众目光集中的焦点。没有华丽的羽毛、没有健硕的胸膛,甚至没有锋利的喙,但它们有一颗战斗的心。它们像古罗马角斗士一样,在角斗场上,用钢筋一样结实的利爪,撑好身体的重心,找准战斗的最佳支点,高昂着头颅,左右环顾,将两只已经没有多少羽毛、露出猩红血肉的翅膀乍起。

它们出击的速度比全世界最优秀的散打选手都要快,它们为了击倒对方腾空一跃的高度所带来的致命伤害超过世界上最优秀的重量级拳击手给对方带来的威胁。

和人类的任何一场拳击、散打、摔跤等正规赛事一样,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的中场休息时,它们也能享受到喝水、按摩等优质而细心的服务。它们战斗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关注它们的人的精神状态,它们给对方带来的杀伤力影响着观众吃瓜子的速度,腾空一跃时绝对没有嗑瓜子的声音,双方对视寻找彼此的突破口时,一定会响起嗑瓜子声一片。

篇9:伊犁地区

目录简介历史沿革简介

为旧区划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历史沿革

篇10:走进伊犁

走进伊犁

伊犁,是一块古老奇异的土地,雪山、冰川、草原、古道、城池、寺院,无不闪耀着神奇迷人的色彩.伊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风古朴,奇趣饶存.然而,真正使伊犁独特的.,莫过于她的“湿”和她的“绿”.

作 者:索勇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伊犁州中心支行,新疆,伊宁,835000 刊 名:新疆金融 英文刊名:XINJIANG FINA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1:四季伊犁河作文

(一)春

四月,春来了。春天像姑娘用她那轻柔的手抚过河面泛起层层波浪,在河边还有那未融尽的积雪。站在桥上俯视伊犁河,它就像一条银白的带子一直向远伸展知道和那淡蓝的天融合,主干道的河水依旧在流着,时而发出破冰而出的“叮咚”声。河两旁那一排排干枯的寂寞的杨树在春风中屹立着,春姑娘用手轻轻抚过它,杨树的枝子上就长出了一些绿绿的嫩芽好有生机。这也给伊犁河带来一抹春色。这时伊犁河都弥漫着一股沙枣树的清香让人们无法忘记。

(二)夏

六月,夏来了。夏不像春那样温柔,她抚过的伊犁河会卷起大波浪,狠狠的拍打在岸边,带来重重的腥味和凉风。伊犁河曝露在炙热的太阳下,经过没日没夜的暴晒可它依旧是冰凉刺骨的。夏季太阳将人们都赶入水中,人们都在水中嬉戏着。玩耍着,而伊犁河就默默的为人们提供着这一丝清凉。而这时伊犁河就弥漫着一丝清凉的河水味。

(三)秋

九月,秋来了。一转眼秋来了大地都变成了黄色,伊犁河的两边那绿油油的树也变成了黄色像蝴蝶般的往下飞落。夕阳打在伊犁河上,伊犁河瞬间变成了一条黄金路,微风吹过泛起鱼鳞似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就更像黄金铺在河上。那弯弯曲曲的河道直到和太阳相接才停息。伊犁河弥漫着瓜果成熟的香气。

(四)冬

十二月,冬来了。冬像一件大被子,盖住了大地,伊犁河两岸的芦苇,矮松都被那大雪覆盖。周围浅水滩也都冻上了厚厚的冰。一切都是白色,显得单调无味伊犁河的谁还在无声息的奔腾着。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息。

上一篇:自然礼赞-高二作文下一篇:目送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