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2024-08-18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精选8篇)

篇1: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加强了社会对各行各业低碳管理的要求。通过对当今低碳经济形势下图书馆实行低碳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有效应用低碳理论的探讨,以及在图书馆服务模式、工作人员工作行为方式及图书馆低碳管理发展方向等展开探讨和分析,总结低碳管理途径,希望有助于图书馆低碳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低碳经济;图书馆管理;探讨

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社会的信息、网络服务要求也不断增加。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信息化、知识化、快速化是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的管理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主要课题[1]。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健康、科学的图书馆管理,使图书馆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为公众提供新时期阅读、科研和教育帮助,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低排放、低能耗为基本经济特征,最大化利用能源并尽可能的开发清洁能源,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并通过减排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维护生态平衡[2]。可以说,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以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为核心,是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是人民生活生产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是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2]。

二、低碳经济应用于图书馆管理

低碳经济形势下,图书馆低碳管理也不容忽视。理论结合实际,将低碳经济模式的核心价值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图书馆的低碳管理。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减少耗费,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并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节约、高效、健康的工作和阅读环境,是低碳经济模式对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从上到下所有人员贯彻低碳意识、低碳管理的必要性,减少排放和资源耗费,形成低碳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三、构建低碳图书馆的意义

低碳经济理论模式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探索,在探索我国未来能源发展可能性的同时,探索能源资源耗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帮助工业文明更好发展,还能够减少能源耗费,确保能源安全,从根本上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积极传达国家政策,在认真学习低碳经济核心理念的同时,更要认真将其落实到实际管理当中。低碳图书馆的构建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体现,实现图书馆管理的节能化、多元化和高效化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1]。低碳图书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社会的协调和平衡来保证其健康发展。因此,提供高效、创新的服务,应用低碳经济发展核心理论实现对图书馆的管理,是社会和自然对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图书馆低碳管理内容建设

低碳图书馆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指导理念,结合图书馆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同时高效率、高效益改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及为阅读者的服务方式,充分开发文献资源,并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能源、减少能源耗费,将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和阅读细节里面。要从管理中的细节抓起,形成全员的节约、低碳行为,从日常的低碳行为开始,形成图书馆的低碳管理[1]。此外,图书馆是公共阅读场所,人流量大且行动自如,电脑、电梯等各种设备的使用中造成的气体污染是图书馆低碳管理需要面对的难题。具体的图书馆低碳管理内容如下。

(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低碳工作方式

1.无纸化办公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尽可能实行无纸化办公,在阅读资料和学习时,尽量通过电脑的电子版或扫描到移动设备上阅读,尽可能减少或不使用纸张[1]。在必须使用纸张时,尽量一次成型,减少浪费,还可以通过二次用纸复印和打印材料,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能源耗费。2.办公设备低能耗关于办公室的办公设备和日常生活设备在不用的时候尽量使其处于关闭或休眠状态,下班时要关闭,减少能耗[1]。如电脑,平时可以调低亮度、关闭不用的程序、暂时不用的时候可以使其处于休眠待机状态,节省能耗的同时,保护眼睛、保养电脑;饮水机,不用时关闭电源,避免反复加热;空调,使用时调成低能耗状态等。3.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减轻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地球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图书馆日常卫生、浇花等应节约用水,如使用节水龙头、废水多次利用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还可将自然界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馆内浇花、冲厕等。4.节约用电通过双层玻璃等加大自然采光的方式尽可能减少白天用电;使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应用在厕所、走廊等区域,并设置分区照明开关,避免全开、全关;充分利用自然排风,减少空调排风换气的能耗。5.馆内外清洁、绿化保持馆内清洁,多摆放些植物盆景,在装饰图书馆的同时,有利于馆内有害气体的吸收;在馆外空地上,多建绿色草坪、绿化带等,美化环境、减少噪音、净化空气[3]。

(二)图书馆服务的低碳化

1.馆内书籍合理配置图书馆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地方,馆内书籍文献的配置要根据社会人群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包括书籍文献比例、位置等,并设有明确书籍类型导向,以便于查阅。馆内购置书籍文献要健康、实用、科学,并且高质量,突出馆藏价值[4]。2.开设电子阅览网站很多书籍厚重、庞大,也有很多书籍存量少,给读者阅读及时造成不便,可以针对此种情况,开设图书馆电子阅览网站,增加相关电子书籍、数据库等,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减少能耗。除了电子图书、书刊,图书馆可以适当的添加多媒体学习等设备,实现纸质文献和电子书籍的相互补充,并及时更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和学习需求[5]。3.图书互借在图书馆低碳管理中,加大文献传阅和图书互借是一个创新的低碳好方式。在减少图书物理存放空间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力和资源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能加强读者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4],增添读书的乐趣,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五、低碳生活在图书馆的宣传

(一)图书馆内部文化宣传

低碳管理不是一时一刻的管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管理模式,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维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低碳、环保管理。图书馆在贯彻低碳管理模式的同时,内部工作除人员以身作则以外,内部环境的宣传也非常重要[1],可以通过张贴节能宣传海报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低碳宣传。

(二)个体读者宣传

针对个体读者征集“低碳”主题的文章、摄影作品等,在电子阅览网站和图书馆内部宣传张贴,让公众投票点评,在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还能够宣传低碳概念,增加公众低碳意识。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应“低碳”主题的讲座和电影、视频等,普及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理念[1]。

(三)单位团体宣传

针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图书馆可以设立免费提供低碳技术书籍的体制,定期免费提供低碳技术相关书籍给企事业单位员工,实现资源共享[1]。低碳书籍的免费提供,有利于加强低碳意识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而且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加强低碳技术学习提供帮助。结语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势必会导致相应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低碳经济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低碳经济模式对社会各行各业、各个组织团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低碳经济形势下图书馆的低碳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图书馆的低碳管理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建设,而且有利于社会其他个体或组织的低碳意识的树立。因此,图书馆应积极践行低碳管理,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建立健康和谐的低碳图书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春京.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18(16).

[2]李兆熙.国际管理趋势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05-26.

[3]谭静,巫雅荣.知识经济时代与图书馆管理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1):7.

[4]张文锦.刍议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J].华章,,(24).

[5]付立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3):81.

篇2: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

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影响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而人类活动更是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因素。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林业活动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2009年9月22日锦涛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也特地提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基于此,社会对于农林业碳汇作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碳汇林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虽然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这个概念很早就被国际社会提出来了。

1、森林多重价值的挖掘

对于森林产业来说,一直以 “大资源、小产出”的局面长期存在,在其自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为保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发现其附加价值,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新思路。

1)发展更多的经济功能:生物质能源,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

林业经济价值的发展,首先要结合当地优势,如江西地区合理发展竹林、油茶林,获得部分经济价值,维持林农生活及日常运转。深化林权改改,走好“产权到户、集体管理“的效率化道路,结合资本、市场,形成一个类似于如下的完整产业链:“集苗圃培育→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家具、地板→生物质能源→化工等。

要摆脱以提供低价值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深度挖掘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提升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林业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是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采集林下枯落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支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设计,发展混交林、加强林下养殖,林业管理,甚至发展生态旅游,都是挖掘森林附加经济值的良好途径。

同时,积极申请中央、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探索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江西已经建立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2)发展森林碳汇: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暖。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以云杉为例,一棵在30年内能吸收二氧化碳100公斤左右,而经过核证后的碳汇量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使得“植树”的价值重估。而以往,林农植树造林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退耕还林”补助,每亩仅200余元。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和碳汇交易引入,按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的造林项目,在植树造林中可以实现植树的工时收入、满30年后第一轮砍伐的分配收益、林地种植养殖项目收益和长达30年的“森林碳汇”交易收益。

2、什么叫森林碳汇?

通俗地说,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森林在碳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如造林、恢复被毁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可以增强陆地碳吸收量。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什么样的森林碳汇可以交易

并非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都可以交易,商品进行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清晰的产权。对于现有的森林来说,由于其生态效益的外部性,使得碳汇成为了“公共物品”,没有明晰产权。因此,现有森林碳汇的存量是不可以交易的。此外,森林有固碳的功能,但森林碳汇指的是净吸收量,即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要减去造林活动用车(汽油)或施肥所产生的排放,还要减去林地流转和森林灾害造成的毁林排放,最后得到的净吸收量才是碳汇。森林碳汇的开发不但对于土地有要求,还需要有合适的方法学来监测、核查,最后由相关机构进行核证后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也就是说,碳汇的交易条件十分苛刻,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

4、形成的碳汇卖给谁?

在国际合作的机制下,发达国家承担了强制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责任。国内的森林碳汇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卖给国外有减排任务的买家。目前,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规则的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能够实现交易的很少。此市场成为强制市场。同时还存在着不受国际强制性规则限制的自愿市场,主要是由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府立法,实施减排规定或启动碳交易。这些市场主要进行工业减排项目的交易,林业碳汇项目只占很小的比例。在这样的框架下,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来购买,用于企业来践行其社会责任等。

5、造林与再造林的概念。

按照目前最为规范的碳汇林开发方法,此类项目统称为“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至少在过去50年内不曾为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再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认为直接活动,对于第一承诺期,再造林活动限于在1989年12月31日不为森林的土地上发生的再造林。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林地,才有开发并最终获得可交易的碳减排额度的可能。

6、开发碳汇项目,对于土地的要求。一般会有如下几点:

1)不同的标准下,均要求该土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无林地。具体时间根据不同标准而要求不同。

2)拟议碳汇林地不具有商业竞争力、存在一定造林技术难度、不具备天然更新能力的土地。

3)适宜树木生长,相对集中连片,预期能发挥较大的碳汇功能。4)有助于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效益。

5)近5—10年内尚不能纳入国家造林计划。

6)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当地政府部门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当地群众具有参与项目造林的积极性,具备开展项目活动的组织、劳力和技术保障。

为证明项目土地的合格性,项目参与方需提供以下证据:

1)、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图、森林分布图。2)、不同时段的航空照片,卫星影像。

3)、地面调查报告(实地植被调查、参与式访问调查)、土地登记册和林权证等。

7、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对树种的要求

1、要求是本地种,不能有入侵种,对于遗传修饰生物体,如转基因品种,要特别小心。

2、若有外来种,需要论证外来种的必要性,并提供证据证明对环境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的广西项目,其所选择的树种如下:Eucalyptus 桉树;P.massoniana 马尾松;Formosana 台湾铁松; C.lanceolata:杉木。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的四川项目,其所选择的树种如下:Platycladus orientalis:侧柏(柏树,片柏,片松);Betula Luminifera 光皮桦; poplus szechuanica ;Betula albo-sinensis 油松;magnolia officinalis 厚朴(木兰科 木兰属); larix gmelinii 落叶松; quercus acutissima 麻 栎; pinus massoniana 马尾松;cupressus chengiana 岷江柏木; cunninghmia lanceolata 杉木; pinus tabulaeformis 油松; picea asperara 云杉。

8、开发成碳汇的森林在计入期内是否可以砍伐。

在计入期内允许以森林管理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间伐或主伐,但主伐后必须进行更新(植苗、播种或萌蘖更新均可,取决于项目设计)。但是,间伐特别是主伐时间的设计不能与监测和核查时间相近。

9、营造竹林是否可以申请?营造灌木是否可以申请?营造经济林是否可以申请?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森林的定义,因为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目的是将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既森林)。因此森林碳汇项目树种是否可用竹类、灌木和经济材林,取决于这些成分构成的植物群落是否属于森林。在我国,最小面积0.067hm2、最低树高2m和最小覆盖率20%是判断是否森林的三个基本阈值。

对于竹林的争议很大,建议避免用营造竹林来申请,以降低风险,而且竹林的碳计量和监测方法不同于普通林木,目前没有批准的方法学。同时营造棕榈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使达到森林条件的营造灌木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也没有批准的可用灌木营造的方法学。

原则上,营造乔木类经济树种(包括油料、干果和果树)是可以申请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但是,由于许多经济类树种不能用材积度量,无法通过材积转换为生物量,而目前又无相应的预测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量模型,而且,许多经济林木(特别是果树)分支较低,通常在胸径一下分枝,目前批准的方法学均是基于胸径和树高的测量,还需要递交新的方法学。

10、现有人工林是否可以开发成碳汇林?

1、对于1990年之前就存在的人工林,其仍然具有碳汇功能,但属于森林管理范畴,不能作为合格的森林碳汇项目活动。

2、对于1990-1999年再无林地上营造的人工林,虽然满足造林或再造林的定义,但规则规定不能申请和注册成森林碳汇项目。

3、对于在2000年1月1日以来营造的人工林,是可以有条件申请注册森林碳汇,并追溯自实行项目以来的碳汇量。

11、碳汇林开发的现有模式?谁投资造林的费用,大概有哪些投资。

1、CDM(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由项目参与者承担费用。

2、自愿减排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发:由项目参与者承担费用。

3、中国绿色碳基金下的碳汇林:由组织者募集的基金进行投资及管理。

无论在那种情况下,碳汇的购买方通常不会对造林或再造林进行直接投资,因此造林和再造林以及森林管护费用,均由项目参与方自行解决。而这部分的资金量比较大,汇报周期又长,给开发者造成较大的困难。

12、什么时候能够获得碳汇收益?项目的计入其和项目期如何选择。

与其他行业的减排项目不同,一般对森林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不可能每年进行检测和核查。一般第一次核查时间有项目参与方来定,以后没5年监测核查一次。正常情况下,每次监测和核查并签发减排量后,买方再根据购买协议和实际签发量,向卖方付款。但是,由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前期投入巨大,生产周期长,往往许多年后才开始获得林木和非林木产品收益,因此卖方期望更早获得碳汇收益,也可以设计购买协议,要求买方进行预付,但相对价格要低,因为买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项目的周期也非为两种:1)、可更新计入期:最长为20年,最多更新两次,这种情况下项目最长有60年。2)、固定计入期:最长为30年,不可更新。计入期和项目期的选择可根据所选树种的生长特征、土地使用情况、减排量特征等共同决定。

13、造林再造林项目需要考虑哪些参与方的意见。

项目参与方意见通常与社会经济调查结合进行,最常用的方法是参与式乡村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包括:起草宣传册,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向村民发放;参与式制图;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相关利益群体分析等。

14、目前国内已有成功项目案例:

1、广西林业CDM项目

2、四川林业CDM项目

3、其他案例不胜枚举

---------------------------以上只是林业碳汇所面临的一些基本概念的部分罗列,肯定无法穷尽,或许也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加以补充。

篇3: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一) 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 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所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并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推广, 这一经济模式现已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二)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它通过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 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 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 改进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也对企业财税难点有重大帮助。成本管理主要由四项内容组成, 分别为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下, 不少企业生产力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甚至有部分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 生产产品日益繁多, 而操作人数减少, 在这种高度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而另一方面于高度自动化有关的机器折旧费, 维修费用等需要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大增加。这种形式下, 我国大部分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 老旧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还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落后的。

(二) 成本管理人才缺乏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企业并非缺乏企业成本管理人员, 真正缺乏的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呈现老龄化以及文化程度低的现象, 而这大多是由于企业发展过快情况下人才配置未曾跟上造成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将不具备成本管理的人员安排到成本管理的职位上, 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阻碍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不注重企业成本管理人才的保护, 以至于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流失, 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陷入困局。

(三) 成本控制和考核不到位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缺乏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 实际的成本计划, 成本预算。此外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一般企业只是进行企业内部考核, 并没有将考核和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制度仅仅下到车间一层, 并没有精确到个人。

三、基于低碳经济下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 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一种替代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会计模型, 作业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很容易地发现价值是如何实现最大化的, 企业业绩是如何被提高的。其核算对象是作业, 而原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决定作业的耗用量。采用成本作业法就能科学的反映出产品所耗用的成本, 从而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二) 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专业人才, 实行人才战略

术业有专攻, 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从技术领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可以依托高校等载体, 紧密跟踪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 培养属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人才, 同时要防止人才外流, 注重保护。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进措施, 吸引国外的人才加入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中来。

(三) 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控制成本, 优化考核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生态技术创新来防止污染, 减少废弃物排放, 采用低碳技术最大化的节约资源, 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而控制成本下降。因此企业要建立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 进行绿色财务核算, 编制绿色年报, 设立低碳财务指标, 达到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难题, 而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我们需要在整顿环境问题的同时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何才能谋求这一共赢局面的存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 降低企业成本, 获取利益, 从而取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革.经济转型期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J].财务与会计, 2014 (11) .

[2]艾静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资源会计的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12) .

[3]胡利军.企业成本管理要点解析[J].企业导报, 2014 (19) .

篇4: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

一、概要的管控思路

低碳经济延展中,面对着多层级的疑难。工程经济这一范畴的潜藏风险,包含不适宜特性的能源构架。为此,有必要明辨这种构架之中的弊病,着力限缩风险。累积着的资源状态,凸显出煤多油少、储备着的气体缺失。未来时段中,煤炭仍被拟定成资源架构中的主体。只有着力去发觉新颖能源,才能限缩碳排量,有序调和原初的产业结构。

从现状看,经济拓展的速率正在提快,城乡范畴以内的基础设施,都凸显了递增的倾向。配套架构下的设施建构,会耗费掉偏多的钢筋水泥、关联着的电能等。这些能源根基,供应了进展之中的稳固保障,不能完全摒除。这种态势下,只能经由不断的创设,接纳先进特性的科技路径,来拓展城乡以内的低碳经济。这样做,能促动能源成效的提升,充分运用存留着的现有资源。

缩减排放之中的碳强度,优化原初的工程构架。多层级的产业技术,应被着力提升;依循跨越式特性的进展路径,实现这一范畴中的跨越。经由惯常的高碳路径,变更成新时段中的低碳路径,是应被考量的疑难。

二、辨识现有风险

(一)施工流程特有的风险

工程特有的施工时段,是整体范畴以内的侧重阶段。低碳经济预设的本源指引,要求限缩施工时段以内的事故概率,缩减这一时段的负面干扰。这是因为,工程建造这一时段中的多样事故,会缩减拟定好的工程质量,拖延设定出来的工期时限。这种态势下,工程关涉的多重主体,都承受偏多损失。

例如:缺失明晰的规制机制,或者没能预先去拟定建造中的规划。拟定好的进度报告,也没能被完善。真正去建造以前,没能配有完备的前序流程。除此以外,各区域以内的多重工程,有的缺失应有的查验、细节特性的质量管控。选出来的建造现场,没能指派专门特性的人员,妥善予以监督。项目选取出来的监理主体,若没能依循给出来的规程,审慎予以监管,就会拖延预设的工期,带来潜藏着的多样损失。

(二)投标范畴之中的风险

低碳经济关涉的转型时段中,应当接纳新颖特性的根本理念,依循规制之中的招标流程,选出合规的建造单位。然而,投标及附带着的报价,也没能规避风险。自由竞争态势下,工程建设依循的参与路径,就被拟定成惯常见到的招投标、接续的报价等。

从现状看,建筑工程这一范畴以内的行业,担负了偏多压力。企业为限缩原有的成本,促动利润水准的升高,惯常预设特有的压力价格,争取中标时机。除此以外,投标时段中的拟定情形,与真实态势下的这种情形,通常很难契合,以至拓展了风险。投标及特有的报价,没能被审慎查验,也会添加建筑范畴以内的行业风险。这样的态势下,建设企业惯常发觉了亏损,缩减了应有利润。

三、最佳的管控路径

低碳经济促动之下,应当明晰变更着的经济风险;在这样的根基上,摸索出风险限缩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风险管控依循的总体路径,包含如下层级:注重本源的减排及节能,注重拟定这一本源方案;投保单位特有的信任,应被审慎维护。慎重查验总体架构下的工程报价,协同承接企业,来提升原有的经济收益。这样做,能建构总体态势下的最大利益。

(一)拟定最优方案

在初始时段的竞标中,可以选出低碳特性的最佳选址。前期时段之中的节能规划、带有环保特性的侧重点,都应被考量。选出来的最优地点,应与本源的低碳原理契合。采购进来的多重材料,应能缩减周边区段中的污染。有序查验选出来的建造场地,排除接续的建造干扰。采纳新颖特性的科技途径,缩减没能预制的、没能被明晰的风险。这样的预测,应被建构在互通及信任的根基之上。拟定好的投标方案,应能获取认可,明辨正确的认知。

(二)报价时段中的管控

低碳经济架构以内的转型,应能协同企业,寻找出共赢的最优路径。变更惯用的市场模式,工程范畴以内的各类企业,应能自主参与。接续发展依循的路径、环保及节能特性的路径,都应被侧重接纳。企业应辨识自带的独特优势,把低碳指引之下的节能设计,当成拓展动力。采纳减排及节能,来拓展原有的生存空间。

带有科技特性的节能路径,便利了初始时段的图纸拟定、设计之中的精准估量。企业应明辨潜在特性的多重成本,变更误差特性的估测数值。采纳累积着的经验,化解多样的疑难。这样做,能拓展报价时段中的洽谈空间,存留更多余地,这也限缩了潜在损失。

(三)管控中的规制拟定

工程建设这一范畴内的企业,都应拟定明晰的低碳制度。在制度特有的层级内,助推低碳路径下的工程进展。创设常态化特性的人力培训,让单位以内的职员、选出来的管理者,都能接纳低碳指引。变更偏旧的认知,明辨根本方向。环评机制及这一范畴的三同时,应当结合查验得来的工程实情,妥善予以整合。例如:采购进来的建造原料,应当慎重查验它的环保水准。变更惯常用到的环境策略,提升拟定好的竞标额度。

除此以外,建构起来的规制体系,还应涵盖配套特性的节能减排。在建造场地以内,分出明晰的绿化带、环保特性的隔离地段。着手去建造前,可以预设应急态势下的多重方案。这样做,缩减了间断特性的停工损失。预设带有针对特性的化解方式,防止风险拓展。

结束语:低碳经济关涉的风险管控,应注重惯常见到的细节,凸显本源的防范理念。这样做,为风险管控及特有的防范,供应了总体指引。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 [J].生产力研究,2012(06).

[2]申亚峰.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 [J].科技资讯,2014(16).

篇5: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绝对不陌生,随着我国新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法规的实行,我国很多企业也渐渐开始了解低碳经济,也开始慢慢的把企业的发展和发展低碳经济联系起来。在我国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环境保护虽然也不断都有各种各样的环保法规出台,但是对于我国实际的环境保护贡献一直都微乎其微。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较弱,另一方面这些环保法规的设定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很多企业的不重视,我国的卫生环境形势也在不断的恶化。面对此种情况,国家推出新的环保税也的确是大势所趋。

篇6: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

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

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

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

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

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

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

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

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

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

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

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

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

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

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

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

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

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

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

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

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

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

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

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

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

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二)

一、环境档案管理现状

1.1环境档案管理概述。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多、科学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尤其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其工作难度更大,同时也对环境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档案能够真实的反映和记录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变化历史与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鉴于环境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档案管理,做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环境档案管理不仅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还有助于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现阶段,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在我国环境档案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

当前,由于低碳经济理念才刚出现不久,这使得我国建立的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中没有涵盖这一理念,所以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档案管理准则、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有关环境档案信息和管理体系的制度规范也不完善。

这一情况使得我国档案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档案信息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紧跟时代需求,还导致我国的环保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法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致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很难被国际认同,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在一些环保机构和发达国家看来,我国仍处于一种污染避难所的现状;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与支撑体系。

现阶段,我国对环境档案管理要素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所以也就缺乏与之相关的原则与准则。

使得我国各地之间对于环境档案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程度以及形式方面均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大部分企业在处理环境档案信息都存在高调面对、低调处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量降低披露出的环境档案信息对企业自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致使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保障。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2.1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以及档案法律法规中都缺乏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应结合我国档案的实际发展情况,修改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环境方面的内容纳人其中,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保障环境档案管理地位与作用,从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明显不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因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革新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一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

通过这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来指导和规范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状况,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审核机制,以此监督和审核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全面性。

2.3创新齐抓共管体系。

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要想得到具体落实和执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

篇7: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一以湖北省咸丰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例

叶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其谋求发展的同时,同样需要肩负起起社会责任。“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壮大湖北旅游产业”,在此,本文将以湖北以湖北省咸丰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基点来展开论述关于旅游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责任。

(一)低碳经济及其现实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的背景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在国际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游,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乡村可持续旅游,肯尼亚的野生动物生态游,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之旅等。目前,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日本、非洲的肯尼亚、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亚太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都是生态旅游发展得较好的国家或地区。

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0年代初。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1999年云南大学主办了全国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在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同时也没有形成特别出色的品牌,尚处于摸索阶段。九寨沟和张家界最近都打出了生态旅游的旗号,但这仍然只是在探索。总的来说,生态旅游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兴起。

2.“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提出:

2008年7月,在湖北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会和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襄樊、十堰、荆州、荆门、神农架、随州等8个市(州、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2008年11月1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圈的决定。东边,武汉城市圈渐入佳境;西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呼之欲出,总体规划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关键信息:

(1)引入了“后现代”理念:对于鄂西圈规划原则就是理念要超前,放眼未来、立足长远,强调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2)鄂西圈的共有名片:“楚韵巴风·山水华章——中国鄂西”,这是鄂西圈的主题口号,也是圈内“八姊妹”共有的名片。

(3)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重造:核心产品锁定为“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同时,力推荆荆襄随文化旅游、清江土苗民俗生态旅游。这三大旅游板块,贯穿着神农炎帝、巴土民俗、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和现代科技等六大文化线。

(4)交通先行:“交通先行”是鄂西圈的突出战略,着重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实现“快旅慢游”,将旅途的时间缩短再缩短。在总体规划中,首先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点是立足形成铁水公空的全方位交通网络,并且与武汉城市圈联网,加速两圈之间的融合。并围绕“交通圈”,打造“生态圈”。

(5)绿色思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思想”将会体现在鄂西圈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环保的新型产业。并将绿色GDP纳入考核,在鄂西圈,将改革政绩考核方式,研究建立圈域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责任制,将绿色GDP考核纳入圈域内各市(州、林区)政府的考核内容。

(6)破解区域封锁、地方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并清理整顿不利于圈域整体发展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等不合理政策法规,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

3.鄂西圈的整体情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

另一方面,鄂西地区又聚老、少、山、穷、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其贫困县占全省67%,贫困人口占全省70%。其发展主要受到以下五个瓶颈因素的制约:

(1)交通瓶颈制约严重。鄂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交通体系不健全。景区公路等级低,鄂西地区到核心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少,路况较差。连接省外的快捷通道不畅,邻省国际级风景区的客源因交通障碍难以流入鄂西。

(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鄂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一直以来各地对旅游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众多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可进入性很差。

(3)资源开发水平不高。鄂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规模不大。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存在行业分割、地方分割问题;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未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4)市场运作能力较低。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各地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往往各自为政、手段落后,旅游知名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目前湖北大型旅游企业不多,省内尚无一家本土上市旅游企业。

(5)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投入、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大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投入机制上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投入能力不足。

4.咸丰县的基本情况:

咸丰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平均海拔800米左右。辖10个乡镇一个区,288个村,总人口36.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是革命老根据地,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项英等174位将帅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不朽战绩。

咸丰县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98公里;距重庆市黔江区53公里,椒石、利咸、咸来、杨关四条省道和国家即将兴建的恩黔一级公路纵贯全境,把长渝、沪蓉两条高速公路,渝怀、枝万两条铁路,恩施许家坪、黔江舟白两个机场,恩施和黔江两座中等城市以及坪坝营、三峡和张家界三个国家级旅游景区连为一体。咸丰县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生长。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 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县分布着许多规模大、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区,如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唐崖河旅游资源区、二仙岩旅游资源区、小南海生态旅游资源区、环城生态旅游资源区等,有丰富的水资源、溶洞群落和深山峡谷,这些都非常适合休闲健身旅游。同时,咸丰县地处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土家族聚居的腹地县。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典型的土苗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土家吊脚楼群、严家祠堂、十字路侗族风雨凉桥及大量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堪称一绝。(三)

旅游不断发展情况下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之间的若干矛盾和问题。

目前关注点仍然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反映在: ⑴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在过去十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遭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旅游地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盲目进行旅店、餐馆的建设和扩大旅游区及修建旅游设施,导致原生态的严重破环。就以索道为例,在旅游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4]],而且索道的修建与运行,则是高能耗过程;而在美国和日本,索道在旅游景区的修建都有明确的规划可依,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 米,公路只修到2000 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⑵旅游业粗放式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新的旅游模式的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等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旅游业中。然而,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目前,我国宾馆饭店一次性牙刷的日用量已达万支,其生产中消耗的直接和间接物料进入环境形成的污染远大于牙刷本身使用后的污染量。还有零售业中产品的销售,厂商为求吸引顾客眼球,在土特产、纪念品的包装上使用难降解材料,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⑶公众环保生态意识的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 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低碳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

一定时间内,在旅游地域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称为生态承载量。旅游地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5]。生态旅游承载量作为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社区居民及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接口,对于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旅游业开发前期规划中,要注重低碳体系构建,科学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提供的旅游产品各异,所构建的体系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借鉴国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努力促进旅游业朝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

(二)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根据每个省市的特征,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先进例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收益。

1、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香港旅游资源贫乏,但香港并没有盲目地搞人造微缩景点。目前,游客认为比较出色的景点是海洋公园和大屿山大佛。由于两个景点依山傍水,别具特色,成为到港游客必看的景点。缺乏吸引力的景点,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修缮和改造。

与此同时,香港还把具有东方色彩的旅游项目保留下来。针对金融和贸易日趋活跃的特点。把目标盯在商务和会议旅游上。把旅游和商务以及会议结合起来,是高档次的旅游,比观光旅游增加二至三倍的消费,增加了外汇收入。

可见,各地旅游资源都有优势和劣势,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地理、交通、市场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朝着多样化、专项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小城镇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6]]。

2、全面推进一些县市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大力发展各县市的生态旅游,是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7]]。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努力实现由“低、小、散”的粗放型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要以产业改造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景点、景区的水平。形成各生态旅游城市有特色的拳头产品。⑵ 积极发挥旅游业带动功能,从单一经营向综合型、复合型经营转变。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合理利用当地全生态、无污染的原材料,采用绿色、生态标志,让公众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无形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⑶ 做好内合外联、产业共兴。对内,要强化景点景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联合效应;对外,主动接轨周边旅游城市的联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3.2.3积极推进“三农”旅游。

旅游业有条件也必须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对旅游业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海洋海岛旅游等,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的同时,利用这些天然的潜在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必定会大力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那些经济欠发达、人民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县市接纳的外来游客相对少很多,但旅游资源都各有特色。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旅游资源处于“清风明月不用买”的被“辜负”状态。积极推进“三农”旅游,不但是对旅游业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价值[[8]]。3.2.4采用“绿色饭店”经营模式

现阶段,旅游各部门特别是宾馆、酒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吃、住、行方面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能源、水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饭店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饭店在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将其回收,把它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例如饭店内每天残余的食物,作为一种可堆腐的有机物,可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作为能源向饭店或周围居民供热或发电,或可以作为周围养殖场的饲料来源。废弃物要分类收集,便于无害化。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如使用纸质餐具替代塑料餐具,印有饭店标志的纸质或布质提袋替代塑料袋,使用无磷、无铅、“ 高效、无毒、多功能”型洗涤用品替代传统洗涤剂,在与游客沟通的条件下,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 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要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高原地区用太阳能来加热,要重视充分结合本地能源优势,考虑利用自然能。建立以节能为中心的无污染型“绿色饭店”经营模式。减少资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

3.3倡导全民绿色消费

倡导公民绿色消费理念,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旅游者将环保视为一种义务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首先,旅游业的相关产业部门可配合公关部门或环保产业部门开展公关活动。借公关活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教育,包括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对环保的提倡等等,一方面,增加公众的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树立了公众心目中的本企业正面形象。

其次,旅游广告不仅可以传递关于产品的信息,亦可进行对消费者的引导。通过旅游广告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当然,一些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再次,旅游产品本身是个最好的教育例子。因为很多人习惯于从旅游实践中学习,好的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可见的利益,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现身”教育[[9]]。最后,着眼未来。在“绿色教育”中,青少年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青少年学生必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思想,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环保主义的推动者。此外,孩子对家庭(或其他成员)的态度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影响。从多方面考虑,青少年应成为“绿色教育”的关注重点。3.4 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

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奉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推行CDM(清洁生产机制)的完善化,系统化。努力使相关产业走低碳路线,减少CO2排放量。由于国际旅游牵涉到长程飞行,据估计,因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国际旅游占有的责任份额高达4%到6%,因此旅游业被视为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欧洲理事会现已正式通过指令,自2012年将目前还未包括在《京都议定书》范围内的民用航空业纳入碳交易系统,且适用于所有进出欧盟区机场的国内和国际航班[[10]]。据此,相关产业更应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交通工具及设施等。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各国均应支持旅游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实现技术共享,更好的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五)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切机。湖北咸阳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依照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进一步履行产业的社会义务和应尽的责任,不断地开拓创新,以良好的形象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断的完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划部署,以公益的外部形象发展旅游产业,真正的做的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真正的实现企业的人文化责任化社会化公益化。

主要参考文献:

篇8: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问题论文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会计问题

(一)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会计本质

传统的会计本质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 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管理活动论”;第二, 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论”;第三, 认为“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系统论”。

对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而言, 低碳会计的本质是促进经济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和谐发展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会计本质得到了提升。通过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 使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行为可以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决定, 从而为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在中国顺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目标

传统的企业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即基本目标和更高层次的目标。低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提供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在关注传统财务信息的同时还关心重视环境资源对企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在保护自然环境前提下关注环境费用的支出。低碳会计的第二个目标是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企业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总而言之, 企业不光要重视经济效益的发展, 还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这样企业才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贯彻落实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快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会计对象

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金运动, 即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传统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在原来的资金运动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低碳经济对“资金流”进行了扩充, 增加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在资产要素中应该增加如空气、太阳能、海洋、森林、风能等绿色生态资产;在负债要素中应将节能减排等因素加入其中, 应确认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 比如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应将生产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考虑进去, 如化工厂排放的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排放的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程度等;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应加入生态资本;在收入要素中不仅要确认传统经营活动取得的各项收入, 还包括通过节能减排、污染治理获得的各项收益, 比如企业实行低碳环保政策后, 获得国家给与的补助、奖励, 企业信誉度提高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在成本要素中不仅要计算产品的经济成本, 更要反映自然资源的损耗、破坏、枯竭的成本, 也就是绿色成本。通过扩充传统的会计要素, 使低碳经济下的低碳会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虽然低碳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传统企业会计有所区别, 但仍然离不开这四个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 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的会计中, 会计主体比较明确, 一般为独立核算的企业。将此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于低碳会计, 还需在传统会计主体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低碳经济下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一方面, 把低碳经济的核算内容考虑在内, 在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里要加入生态环境资源, 会计核算体系中要纳入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和补偿。另一个面, 低碳经济条件下, 会计主体还要延伸到社会层面, 不但要计量、核算企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还要全面分析企业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会计行为。

2.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 不会破产清算。低碳会计下的持续经营要求企业通过推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评定企业破产时, 环境负债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核算因素。

3.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续。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在传统的年度分期基础上还要以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物为条件划分各个会计期间。会计对收益期的确认和计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因为很难把减少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划分到每个年度的受益期。

4.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会计核算对象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 包括环境资源的消耗、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等, 这些有的能用货币计量, 有的则不能用货币计量。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除了采用货币计量还采用实物计量、劳动计量等形式。这样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和易于理解。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会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低碳会计实施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会计法律体系。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虽然涉及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加以说明, 但对低碳会计的规范与操作没有明确的说明。同时对于低碳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 使低碳会计在实务也缺乏操作性。

(二) 社会对低碳会计认识不够

在我国由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间较短, 人们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不健全, 企业也没有把低碳经济所关注的自然环境融入到会计之中, 从而使低碳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 甚至有些企业不知道低碳会计的存在。不仅如此, 由于我国对传统会计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导致我国政府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发展经济和传统会计上, 对低碳会计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也是社会对低碳会计认识不够的原因。

(三) 缺乏对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我国对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甚至对基础知识都没有统一、规范的认知, 更谈不上用理论指导企业实践了。在理论研究匮乏的状态下, 我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 企业就无法顺利实施低碳会计, 也不可能协调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关系。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己经具备一定的框架, 那也只是沿袭了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 缺乏中国特色。

(四) 缺乏发展低碳会计所需的专业人才

低碳会计, 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 涉及会计、生态、环境、资源等多个领域, 发展低碳会计需要既有熟练的会计处理才能, 又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在企业还没有对低碳经济加以重视, 并没有对该类人才进行培养。各大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也还是按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 只注重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而忽略培养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

三、推进我国低碳会计发展的建议

为了使低碳会计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低碳经济下会计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 完善法律制度, 创新财税制度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节能减排等的立法, 尽快出台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来规范企业保护环境的行为;在《会计法》中确立低碳会计的地位, 制定相关低碳会计规范;发展低碳会计, 还应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规定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规范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 为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此外, 国家还应制定相关的碳税优惠办法和财政支持方式, 如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对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也可以采用财政拨款等方式, 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

(二) 增强低碳经济的意识

低碳会计是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 生活中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实际工作中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增强低碳经济意识, 以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 自觉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是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可以通过发传单、贴宣传海报、开设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相应培训来提高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三) 完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

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 低碳经济的进程得到了较大的推进, 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企业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的情况;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消费者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在这些不同方面需求的压力下,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自身的环境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披露。

(四) 加强低碳会计人才培养

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不在少数, 但是低碳会计涉及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 是会计的新分支, 会计人员面对低碳会计工作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是一般会计人员对低碳会计的缺乏应有的认识, 更别说实践操作经验了。针对这种情况, 各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应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和经济管理知识, 又要拓展环境资源领域的学习, 储备生态、环保、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已经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吸收新知识, 了解企业经营业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使其能对低碳会计有充分的了解, 并熟练掌握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同时在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中加入低碳会计的相关知识, 促使会计人员自动自觉学习。

(五) 注重低碳会计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进行低碳会计工作, 我们需要加强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 为低碳会计工作时间提供指导。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对于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十分稀缺, 更不要说实证研究。因此,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目前的中国是很必要的。当然, 学习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 对低碳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要与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现状有效的结合起来, 形成适合我国的低碳会计理论, 使其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在低碳会计方面的研究力度, 成立理论研究课题组, 将大大提高我国的低碳会计理论水平。

四、结束语

上一篇:2004年第一学期二班小学二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本班少先队队员情况分析下一篇:胜似亲人的小学看图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