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2024-08-11

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通用7篇)

篇1: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原则得到较好实现。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少数代表素质不高,主体意识淡薄,职务意识缺乏,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影响了代表履行职权的质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职权,7月底,我们组织区人大第四代表组代表、镇人大部分代表10余人,对本镇人大代表履行职权发挥作用开展调查研究,调研采取“望、闻、问、切”的工作方法,听取有关代表小组汇报,并到XX桥、XX村等有关村组走访,广泛听取代表和选民意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下面,简单汇报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代表素质。要强化强化代表学习培训。从实际出发,采取集中培训、座谈讨论、小组学习和先进代表介绍经验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人大代表学校,创造让代表进修、深造的必要条件,使代表每年脱产学习、业余学习的学时得到保证,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对代表进行政治、法律和人大业务知

1识培训,着力培训代表善于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培训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使人大代表有能力提出问题和叙述解决问题的意见,不断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议政能力。

二、强化工作指导。一要科学组织代表活动,要

在搞好代表队活动准备工作、活动中的分析研究和活动后的跟踪落实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改进方式,提高质量,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二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人大主席团成员与代表、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定各级人大定期向代表通报党委政府工作情况、代表走访选民等制度。同时,要探讨利用互联网缩短人大、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快、公开透明、影响面广等优势。对代表工作的指导要做到,提出明确要求、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建议活动内容、经常联系反馈、督办代表建议和搞好考核表彰。要抓住各级人大和代表小组这两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的职能作用。

三、搞好代表服务。要大力宣传《代表法》,使

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关心、尊重、支持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要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代表法》的具体规定,落实好人大代表的人身保护权、发言和表决的免责权及物质保障权,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

重点要从三个方面为代表执行职务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落实保障。一要拓宽代表知政的渠道。通过定期走访代表、组织代表旁听有关会议、向代表通报政情和发送材料、组织代表活动、接受代表查询等,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重大工作情况等传达给代表,为代表行使职权提供依据。二要认真办理代表建议,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承办单位对办理代表建议要实行工作责任制,限期办结,要尽力提高办结率和代表满意率,把代表建议落到实处。对代表建议的办理条件尚不成熟的,要向代表作出解释。对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建议,也要与人代会上提的建议一样办理。三要切实解决代表经费问题。要认真贯彻代表法,切实把代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做到专款专用。

篇2: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二十年铸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监督法》的适用范围定位在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然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常委会,同时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负责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建议、批评和意见;而地方组织法也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乡镇人大负责,受它监督。显然,对照法律条文乡镇人大实施监督职能不在《监督法》调整范围,但乡镇人大与同级政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故此,笔者认为《监督法》施行对乡镇人大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深化监督职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乡镇政府监督的现状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都离不开制约和监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同样不能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宪法赋予各级人大的法定地位和政治功能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监督主体——乡镇人大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监督不力,很难监督。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机构缺乏,很难监督。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包括监督权)是属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但人民代表大会却很难行使监督权。其原因一是尽管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代表人数相对较多,但经常召开代表大会存在困难;二是不及时,有些问题时效性强,等通过会议讨论时已失去意义了;三是代表接触面虽宽,但了解情况不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四是即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形式多于内容,难以达到监督目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乡镇

人大设立主席团,并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类似常委会的某些职权,但权力太小,更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权。现在乡镇人大主席团既不是常设的,也不是临时的,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没有行使职权的主体,缺乏行使职权的途径,乡镇人大机构有二线岗位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在乡镇人大主席的配备上照顾性安置的较多,存在有其名无其实的情况。

2.有“权”无“位”,不敢监督。名义上法律赋予了乡镇人大13项权力,但实际上,除了一些联系代表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外,乡镇人大很难组织行使其他权力,究其原因是实质性地位不高。在干部安置现状中,对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安置,在大多数地方都做得比较好得到重用,而乡镇人大主席的安置就显得不一样了,一般乡镇人大主席如果到区直单位安排到正职的基本没有,大多数就直接退下来了。与书记、乡镇长的安排任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体制设置上事实的不平等,很难调动乡镇人大主席的积极性,由于地位不高,他们甚至有时还要看书记、乡镇长的眼色行事,监督就无从谈起。

3.工作错位,不能监督。一些乡镇的人大干部有的承担了征地拆迁等政府职责范围的具体事务;有的被安排分片包村,一些乡镇人大干部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的决议决定,造成乡镇人大干部工作错位,容易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4.业务不熟,不会监督。一是由于前文所述,乡镇人大主席安排带有照顾性,年纪大都偏大。一方面他们凭经验多;另一方面“歇肩”的思想浓,顶多干上一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刚找出一点门道,熟悉了业务,就退居二线。

二、认清“四对关系”

乡镇人大在监督中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二是既要监督政府工作,又要支持政府工作。所以在处理乡镇人大与政府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做到位不越位,解难不作难,支持不代替,监督不对立,搞好监

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笔者以为首先要认清以下四对关系:

1.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目前,部分地方乡镇人大主席单设,不再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如我们镇海区各镇、街道人大职位,定格为正处级;但不少地方乡镇人大主席仍由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又大都兼做政府工作,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人大、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人大监督工作就很难开展,也开展不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党委,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兼任人大主席的党委书记在自己履行好人大职责的同时,要让专职副主席真正“专职”,超脱地从事人大工作。要认清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实施监督。

2.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保证,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不能什么事情都被动等待党委定主意、下指示。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一致的,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

3.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当前要切实解决监督缺乏力度的问题,看准了的问题,特别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一定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切不可把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尚方宝剑”束之高阁。监督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善于监督。要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在善于监督上多做文章,力求做到三点:学法懂法,使监督有理;搞好调查,使监督有据;抓住重点,使监督有力。把握好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度”,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维护人大监督的权威。

4.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乡镇人大对政府的监督首先是制约,这是首位的、本质的,由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从总体和长远来看,积极、有效的制约必须是一种配合与支持,但关系不能颠倒,否则监督的本质及其必要性就无从谈起,决不可脱离监督讲支持。在监督实践中,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又始终把开展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

三、强化政府监督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我们国家,任何人都要接受监督,掌握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必将导致腐败。人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体制,不是个人行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处理好乡镇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关系。

1.乡镇人大主席团应为常设机构。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宪法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权力在基层就很难实现。其次,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主席团似乎存在着。否则,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怎么去召集人大会议呢?从这一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有些“常设”的特点。何况现在一般都有一名主席或一名专职副主席。人员“常设”,机构不常设,人为造成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多余”的认识误区。因此,应从法律上明确主席团的常设地位和监督权。

2。提高人大干部的待遇。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3.乡镇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可

见法律对乡镇人大干部的任职是有明文规定,目前“人大政府不分家,工作职责都一样”的局面,违背了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作为代表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直接主管政府工作,与代表法“不直接处理问题”的规定,也是相左的。因此,除法律规定人大干部不得担任行政职务外,也还应有相应的规定,就是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使人大干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协助、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4.提高乡镇人大工作者素质。首先配强乡镇人大主席。对乡镇人大主席的安排不能带有照顾性。其次,注重业务培训。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举办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可以采取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同时,乡镇人大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打好基础。

5.要加强人大的宣传工作,克服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其实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权力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人大监督的重要性,逐步消除对人大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起人大监督的崇高权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乡镇人大工作者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敢于监督,增强搞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切实加强政府监督的几点建议

1.乡镇人大应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发展这个中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审议、决定、监督等职权,掌握知情权,用足监督权,慎用决定权,对事关全镇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视察、调研、听证,做到认真审议、慎重决定,全力监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

2.乡镇人大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的人

大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人大各项决议施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乡镇人大应当全面和系统的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其中重点围绕鼓励、发展全镇工业经济,定期听取政府关于民营经济方面发展情况汇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狠抓农业发展,听取和审议镇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情况汇报;;围绕巩固发展完善和提高政务、村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镇,全力抓好法制乡镇建设的情况汇报;乡镇人大应定期听取一次政府对财务收支、农民负担、财务制度的执行,学校收费和村务公开落实等情况的汇报;围绕尽心尽力、量力而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每半年一次听取政府关于集镇建设、路桥建设等方面情况汇报。

4.乡镇人大应当巩固和加强述职评议活动,制定评议计划,讲究评议方法,注重评议效果,重点突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服务质量,进行分期、分批地评议和视察,从而促进政府及部门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篇3: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一、政府统一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缺一不可。政府要立足长远发展, 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一) 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扶持专项资金, 支持职业学校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特别注意建立区域性、资源共享、使用效益较高的技能训练基地, 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创造必要条件, 提高职校实践性教学能力, 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出资或投资兴办;二是建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担保基金, 放开职业教育融资渠道, 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加入职业教育发展;三是制定相关税收和土地征用优惠政策, 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资产置换、土地出让和使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方面给与优惠。

(二) 加强舆论引导, 强化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 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职业教育的强势宣传, 大造舆论氛围, 引导学生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 从而引导学生的选择方向, 确保每个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职业学校可读, 努力使职业学校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才供给基地。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教育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 制定职业学校人才支持政策, 促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师资构成的特殊性, 鼓励职业学校跨行业、跨层次吸引各类人才, 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层次,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层次,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双师型”师资比例,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继续加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 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评聘办法。

二、办精品专业、特色专业

职业学校只有依托区位优势, 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有机结合的契合点, 打造相应的特色专业, 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才会被社会认可, 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 更谈不上竞争力。安平丝网、枣强皮毛和玻璃钢、桃城区工程橡胶、景县汽车配件、冀州采暖铸造等产业集群领军全国, 享誉中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 激发学校发展活力。鼓励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设置和选择教师教材, 推动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职业学校应对专业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不同专业进行专业达标评估, 不达要求的专业通过合并、停办、整改等方式调整。统一规范专业标准, 一是有利于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有利于规范招生, 让学生选择学校及专业时方向明确, 避免招生时出现抢生源、违反公平竞争等现象;三是有利于校企对接和规范就业市场。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则,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要加快实训教学的社会效益和服务职能转变, 促进实训基地向企业化的转型, 逐步在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筹建校办实体, 让车间成为课堂, 课堂搬进车间, 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并让校企实体产生的效益用于实训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健全职业资格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总之,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高度负责,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真正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真正把职业教育学校办成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才供给地, 就能更好的为地方经济腾飞加油助力!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0 (02) .

[2]王云珠.对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教育, 2011 (06) .

篇4:关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行职权的调研报告

摘 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履行自身的法律监督职能,对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发展环节、社会系统及组成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法律监督,防止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同时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法律监督;检察职能

根据宪法的定位,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管理中负有的是法律监督的职能。2009年高检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国家,检察机关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所以,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手段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管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模式,在原管理模式上,注入新的管理理念,运用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更好地管理社会。具体而言,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建构全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实现社会管

理存在为前提,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和实际的社会效益。

为了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实际的社会效益,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一要通过履行自身的法律监督职能,对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发展环节、社会系统及组成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法律监督,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方法,以此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二要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向和谐社会发展;三要应用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需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为目标;四要认真履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能的应有之义,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又一重要举措。

为此,如何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谈点个人的初浅认识:

一是立足检察职能、依托办案、履行监督。目前经常发生的所谓群体事件,实际上就是对于一种公权力运作当中的不满、质疑,造成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腐败现象的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甚至于抗衡。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是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查处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减少不廉洁、不廉政和腐败的发生。

二是深入推进检察建议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通过查办案件进一步延伸办案职能,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典型的个案,加强调查研究,查找犯罪根源,认真分析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隐患,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或者行业系统发出检察建议,切实抓好整改意见的落实和反馈,强化检察建议对规范社会管理的预防、警示和教育功能。同时还要把检察预防触角从重点工程专项预防、重点行业系统预防等领域延伸到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生活中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纳入检察机关预防视野,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补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等列为预防重点,加强调研和宣传,深化检察机关的预防网络、预防制度、预防教育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检察宣传、检务公开,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让群众对检察机关工作职能的了解,知道检察机关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检务公开范围、拓展检务公开渠道,对检察内设部门不同职能、工作流程等内容依法规范公开,加强案件释法说理、涉检信访公开听证、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等各项工作,在提高执法透明度和执法公信力的同时,增强群众对检察职能作用的了解,明确投诉渠道,促进依法维权,促进人权保障。

检察机关要强化检察宣传和舆论的把关。检察机关要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建设,运用检察网络、宣传期刊等载体多渠道开展检察宣传,推进和完善“检察开放日”制度,丰富开放内容、扩大开放日活动公众参与面,以“请进来”的方式更直观地宣传检察工作。一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在办案件的宣传报道工作;二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沟通,建立健全检察门户网站,重大事件快速反应等机制,把好舆论宣传关,优化宣传社会效果,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四是要强化服务职能。管理与服务是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实施效果在某些方面虽差异不大,但角色定位和工作思路却完全不同。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必须从理念上去重新反思、建构司法工作在整个社会

生活中的服务作用。要树立牢固的服务为先意识,不断彰显检察机关的服务职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社会有序与稳定。就检察工作而言,必须适当坚持检察职能的谦抑性,合理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努力寻找检察工作在整个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助力点,通过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来履行检察工作对社会的管理职责,以此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避免落入俗套,创新的根本要求是新颖,要区别于过去、高于过去,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点,比如探索出哪些新的方法、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收到哪些新的效果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要因地制宜,要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具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五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慎重决策,稳妥推进,注重长期效果。“快”绝不是仓促上阵、草率应付。检察机关在采取一项新的方法手段前,必须进行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必要的理论准备,认真分析现象,深入探寻规律,务必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对工作部署落实动作要快,但不能仓促上阵,要有较长的规划,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关注长效,不能拿一些短期的、临时的常规做法去应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篇5: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

通常教学中的实验又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 而学生实验却通常容易忽视, 甚至一些条件差的学校就不开设学生实验, 就此情况我就谈谈如何将学生实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

一、利用好教师的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 而后巩固验证, 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 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 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 仍会束手无策。因此, 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 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如, 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 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 夹持试管, 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 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 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培养动手能力。

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 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事实证明, 通过组织分组实验,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现象的观察、仪器的整理。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等教育, 不得大声喧哗, 不得走动,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例如:做好天平的使用前和酸碱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在试剂的取用时尽量做到既要节约药品又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取用后要及时的将瓶塞塞回, 而不至于产生多个瓶塞混乱的局面, 使试剂交叉污染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甚至影响到下一组学生的使用;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完成实验时, 及时清理好仪器、洗干净试管并倒放, 清理废液缸等。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三、充分挖掘展示实验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活动, 其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对各种基本仪器的介绍, 使学生感受仪器形状的和谐美;安装仪器时要求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字排列, 使装置协调稳定, 使学生感受实验装置的造型美;通过各种反应伴随的光、热、火花、颜色变化等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现象美;通过一些奇异的魔术般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异美;通过严谨规范的操作, 展示科学的操作美。

四、注重对实验现象的不同观察, 充分发挥好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引导学生有目的, 有意识地观察操作的过程, 既有利于学生将实验操作的信息准确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 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时, 首先, 既要观察实验结果, 又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应该让学生观察实验从始至终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以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其次, 既要抓住观察重点, 又要全面观察各种现象, 因为任何事物及其发生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 往往伴随着主要现象而派生出许多次要现象。如果能让学生及时捕捉这些现象, 不仅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还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并从中学到科学方法。

五、充分利用教师课堂评价, 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认认真真地完成各种验证性实验和各种物质的制取, 很少有学生尝试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加以认真研究, 对实验方案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并不是说所有学生都不愿意对实验进行探究, 而是缺乏鼓励和引导的机制, 同时教材中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又过于详细 (而描述的实验现象很多是在理想条件下做出的主要现象) , 使学生在没有做实验前就对实验现象背得烂熟, 造成部分学生对实验本身失去兴趣, 在实验中只要出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 往往就忽略了其它现象的出现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只是完成实验的机器, 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由于以往的评价过重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少予以重视, 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用于注意实验中是否出现课本中描述的实验现象, 如果观察不到应有的实验现象, 又会重复自己的操作, 对实验中出现的其它现象或视而不见, 或见而不思, 他们的大脑也缺乏对这些现象刺激时应产生的兴奋, 思维变得迟钝。

将课堂评价引入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从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问题, 对这些问题展开合理想象, 大胆猜测, 大胆假设, 即兴回答问题, 或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

篇6:如何更好地实践对话教学

关键词:对话教学,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学方法

“对话”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常见的现象 , “对话教学”中“对话”则有着更为宽泛的意义。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各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 “对话”过程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对话的本质是理解它是一种建立在平等、真诚、合作基础上的交往行为, 它注重的是两个平等主体间的真诚交流, 它的着眼点在“主体间”而不是任何一方。

对话教学提倡的是真正的对话, 即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基于信任与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任意两者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地成长与发展。若将对话的形式误认为对话本身, 则只是单纯由客观理解需要所激起的技术性对话, 若只是一种流于形式、为对话而对话, 将其视为一种手段的对话, 则只能称为装扮成对话的独白。

在对话理念下革新教育与教学, 便催生了“对话教学”这一理念与原则,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践对话教学呢? 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

观念改变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 任何教学制度的变革最终取决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所以, 要更好地实践对话教学, 必须坚定不移地改变旧观念, 充分认识对话教学的必然趋势。角色转变的实现必须以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前提, 它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备要素。教师要在真正理解对话教学含义的基础上更新传统观念, 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二、教师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首先, 有效对话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教学, 对学生有一个正确及时的引导, 教师就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过去我们常说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老师的知识应覆盖学生可能有的知识。要教好今天的学生, 教师拥有的‘水’要常换常新”。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问一些脱离课本的问题, 例如有位教师在介绍鲁迅先生时, 学生忽然问道:鲁迅和老舍哪个更为厉害, 这就要求教师对两位作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及时而正确的解答。

其次, 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是根, 学生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教师是源, 学生是流, 源远才能流长”。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教师要爱生信生“对话教学的基础———平等共享 , 即给学生‘自由’是对话关系得以实现的中心, 包括表达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教师还应当充当一位好的倾听者, 对话不是独白, 不是只顾自己说而不顾他人意见的“聋子会议”, 所以, 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倾听中才能更好地决定下一步的策略。

最后, 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与成熟的掌控力, 在对话教学中, 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 所以教师必须凭借自身能力对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给予及时解答与引导, 并能随时进行二次备课, 掌握课堂的探究方向, 这才有利于开展有效教学。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中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语文课堂教 学归根结底是由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构成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即使不切合教师所想的目标, 却蕴含学生的观念世界, 而“学生的 主动性又 往往是在 提出问题 、思考问 题、操作 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对于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注意其讨 论价值 , 有位教师 在讲授《林 黛玉进贾 府》一课时竟然问道:“你们见过曹雪芹吗? ”这种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尽量不要提问。另外还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分层性,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到蔬菜地看看》一课时, 提问了两个问题, 首先问学生:“学习文章有何启示? ”又问道:“你们喜欢哪种蔬菜? ”这里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而第二个 问题考查的 是学生的 分析能力 , 尊重学生 的认知规 律应该先 分析再概括 , 这两个问 题的设置 显然没有 考虑到问 题设置的分层性。 所以高明的教师常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理解的问题, 这对真正对话教学的展开起关键作用。

“好的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 , 善于识别人才 ,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充分尊重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方法, 同时是对话教学不可忽视的原则。学生作为完整而独立的生命, 拥有不同个性, 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懂得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而予以不同的回答。

对话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学生的评价, 不能单凭考试成绩定优劣, 教师应全面评价学生“考试不是一个结论 , 而是一个起点的标志 , 它帮助每个人估计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效率”。这也启示当今社会对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仅要着眼于升学率的高低, 还应考查其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全面发展。

四、对话教学还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篇7:如何更好地学习汉语虚词

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虚词和实词相比, 数量比较少。就汉语而言, 常用的实词大约有一万个左右, 然而常用的虚词却只有二三百个。虚词的个数虽然远远少于实词, 可它的作用不容低估, 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特别是对汉语来讲,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 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语言, 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因此汉语的虚词就担负着比较繁重的语法任务, 在句中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虚词是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

虚词之“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虚词常常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句子, 但能够帮助造句, 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主要表示比较抽象的并且与语法有关的意义;虚词之“虚”还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这是因为每个词在独立存在时的意义是非常抽象或者不确定的。但每个词同别的词在意义上组合以后, 它们的意义就会由抽象或不确定变得具体或确定起来[1 (P.145) 。

二、汉语虚词的学习

汉语虚词的学习,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虚词用法的学习;其二是虚词意义的学习。相比较而言, 虚词用法的学习比较简单一点,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观念, 并且能够对每一个虚词从各个方面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 说明某个虚词在使用上较其它虚词有何特点, 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再加上有比较得当的研究分析的方法, 较快地掌握某一个虚词的用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虚词意义的学习比较难一点, 因为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虚灵, 难以捉摸。然而并非无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深入下去细心地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虚词的意义了。

(一) 汉语虚词用法的学习

学习汉语虚词的用法其实并不难, 关键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观念, 并能够对每一个所学的虚词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的分析分类方法主要有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位置和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1.句类

句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 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叫句类[2] (P.109) 。依据句子的语气的不同可以把句子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有些虚词只能用在某一种句类里边, 而不能用在其它句类里面。这种分析方法适用于区分表示的意义相近的虚词的学习。例如:“或者”与“还是”、语气词“吗”与“呢”、“更”与“最”、“稍”与“较”等。现在就拿“或者”与“还是”做例子说明一下怎么从句类方面对虚词的用法进行分析学习。

(1) 你吃苹果还是吃香蕉?

(2) 你吃苹果或者吃香蕉?

(3) 你吃苹果或者吃香蕉。

(4) 你吃苹果还是吃香蕉。

从以上四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 第 (2) 句和第 (4) 句是不成立的用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或者”只能用在陈述句中, 而不能用在疑问句中;“还是”只能用在疑问句中, 而不能用在陈述句中。

2.词类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2] (P.8) 。根据词的语法性质的不同可以把词划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有些虚词只能用来修饰某一类词, 而不能用来修饰其他类的词。例如程度副词“很”与“老”, 下面就用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两个虚词的用法各有什么特点。试比较:

(1) 我很喜欢这件礼物。

(2) 我老喜欢这件礼物。

(3) 这跟棍子很长。

(4) 这跟棍子老长。

(5) 这件衣服很漂亮。

(6) 这件衣服老漂亮。

从上面的六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第 (2) 句和第 (6) 句是不成立的用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表程度的副词“老”与“很”的意思虽然相当, 但是“老”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 即使修饰形容词性成分也只能够修饰单音节的形容词性成分;而“很”不仅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 而且在修饰形容词性成分时也没有音节上的限制。类似的还有表连接作用的连词“并”与“和”等。

3.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汉字属于音节文字, 因此在汉语的遣词造句中, 往往需要考虑音节问题。有些虚词后面只能跟单音节词, 而有些虚词则无此限制。例如“过”与“过于”、“足”与“足足”等。现在就拿“过”与“过于”做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我们可以说“过于静”、“过于密”、“过于安静”、“过于密切”、“过静”和“过密”, 而不能说“过安静”和“过密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过于”与“过”这两个表程度的副词的区别, “过”后面只能跟单音节词, 而“过于”则不受此限制, 后面既能跟单音节词, 也能跟单音节词。

4.轻重音

有时一个虚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 原因就是轻重音不一样。副词这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例如“都”, 试比较:

(1) 我′都写完了。

(2) ′我都写完了。

(3) 我都写′完了。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 (1) 句、第 (2) 句和第 (3) 句字都一样, 之所以语法意义有所不同, 关键就是重音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类似用法的虚词还有“已经”、“再”等。

5.肯定与否定

多数虚词对其后接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没有限制, 二者皆可, 但有一部分虚词在这方面有特殊的限制:有些虚词后只能接肯定形式;有些虚词后只能接否定形式;有些虚词虽然在其后既可以接肯定形式, 也能接否定形式, 但是在意义方面却一样了。例如“万万”、“万分”、“难免”、“十分”、“从”、“从来”等, 试比较:

(1) 万万没有想到/万万小心

(2) 万分高兴/万分不高兴

(3) 难免不高兴/难免高兴

(4) 十分高兴/十分不高兴

从上面的四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万万”后面只能跟否定性的成分;“万分”和“十分”的后面只能跟肯定性的成分;“难免”后面既能跟肯定性成分, 也能跟否定性成分, 并且意思一样。

6.简单与复杂

有的虚词要求其后必须接一个复杂成分, 而有的虚词要求其后必须接一个简单成分。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把”字句中, “把”后面必须跟一个复杂性的成分。与此有类似用法的还有“往往”和“常常”、“对”和“对于”、“终究”和“必将”等。例如“往往”和“常常”, 试比较:

(1) 我常常去省图书馆。

(2) 省图书馆我常常去。

(3) 我往往去省图书馆。

(4) 省图书馆我往往去。

认真看过以上的四个例句后, 我们细想一下就可以得出:“往往”后面跟的一般都是复杂性成分, 而与之意义相近的“常常”则无此限制。

7.位置

汉语中有些虚词只能放在某些词或句子成分的特定位置, 不容改变。我们常见的“被”字句中, 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就只能放在“被”字的前面。类似的还有“把”字句, 试比较:

(1) 他把那本书卖了。

(2) 他不能把那本书卖了

(3) 他把不能那本书卖了。

从以上三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把”字句中的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也只能放在“把”字的前面。

8.跟其他词语的搭配

复句中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前后的连接成分搭配不当。其实不只连词存在相互搭配问题, 别类的虚词也有此方面的问题。例如程度副词“怪”就要求其后面有“的”与之搭配, 而程度副词“很”的后面就没有此项限制, 其后的“的”字可有可无。我们可以说“怪漂亮的”、“很漂亮”和“很漂亮的”, 但不能说“怪漂亮”。

(二) 汉语虚词意义的学习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其实, 学习汉语虚词的意义也如此, 不怕不懂其意义, 就怕把它们做比较, 一比较, 其意义就一目了然。学习汉语虚词的意义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把一个句子去掉这个虚词和带上这个虚词进行比较分析;把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1.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虚词放在同一类的具体的句式里进行比较分析, 以此来归纳总结出该虚词的语法和语用意义, 这是学习汉语虚词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关于”与“对于”:

(1) 关于这个问题, 你最好找校长谈。

(2) 对于这个问题, 你最好找校长谈。

(3) 对于园艺, 我不感兴趣。

(4) 关于园艺, 我不感兴趣。

(5) 我对于园艺不感兴趣。

(6)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 (做为文章标题)

(7)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 (做为文章标题)

认真对比分析以上的七个例句就可以发现, “关于”可以表示关联或涉及的事物;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必须放在句子的主语之前;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还可以做文章的标题。而“对于”是引出所指对象;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放在主语前面, 也可以放在主语后面;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不可以做文章的标题。

2.把一个句子去掉这个虚词和带上这个虚词进行比较分析

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和去掉该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能够比较明确的显示出该虚词的语法意义, 这样学习的虚词意义也就印象比较深刻了。例如“好了”:

(1) 这本书你拿走。

(2) 这本书你拿走好了。

未做这样的对比分析之前, “好了”具体什么意思, 表达什么样的语法意义, 我们真的是无从得知。但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我们就可以得出:“好了”表示的语法意义为不介意或者是不在乎。

3.把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把所表示的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进行比较分析, 对于学习者学习虚词的意义更是作用大。例如:“才”与“就”, 试比较:

(1) 他九点就到了。

(2) 他九点才到。

综合比较分析上述两个例句, 我们不难得出:“才”表示说话人主观认为事情实现得比较晚;“就”表示说话人主观认为事情实现得比较早, 有点超出自己的预期。

4.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运用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学习汉语虚词, 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分析出这些虚词之间在表意方面的细微差别, 更有利于我们进行虚词的学习。例如:“吗”与“吧”, 试比较:

(1) 你吃过晚饭了吗?

(2) 你吃过晚饭了吧?

认真分析过上述三个例句后, 我们可以发现:“吗”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这句问话的答语无任何倾向性;“吧”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这句问话的答语有倾向性, 主观上认为别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已经吃过晚饭了希望收到对方肯定的答复。

三、结语

汉语虚词虽然“虚”, 但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观念, 并且能够对每一个虚词从各个方面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 说明某个虚词在使用上较其它虚词有何特点, 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再加上有比较得当的研究分析的方法, 那么较快地掌握某一个虚词的用法也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虚词意义的学习虽然比较难一点, 因为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虚灵, 难以捉摸。然而并非无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在对虚词意义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将意义相对的虚词、同义或近义的虚词、包含或去掉该虚词和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在同样的具体句子中进行对比分析,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看出或归纳出该虚词的语法意义。

摘要: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 意义比较抽象,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它们常常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句子, 但能够帮助造句, 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主要表示比较抽象的并且与语法有关的意义, 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然而, 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 同一个虚词又常常可以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 初学者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虚词的确切用法。鉴于虚词的这种特殊性, 我认为虚词学习不能孤零零地单独地学习某一个虚词, 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的句子中, 用限定上下文的方法来综合比较, 最后得出该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使用场合。

关键词:汉语,虚词学习,语法意义,比较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我思维的奥妙》限时训练(二)教师版下一篇:《斑羚飞渡》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