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

2024-08-18

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精选7篇)

篇1: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

—1— 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12年以来黄山区将“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设在仙源中心学校,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文化认同感。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黄山市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2012年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非

—2— 遗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师生亲近非遗、让师生共享非遗。三是编写非遗进校园知识读本。黄山市以教材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屯溪区大位小学把人类非遗项目程大位珠算法融入教学,开设珠心算教学。黄山区编撰出版《黄山区非遗基础教程》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作为课外读物,共学生教师学习阅读。安徽省行知学校编撰非遗项目专业教材,非遗专项技能鉴定材料。目前校本课程教材《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已经编篡完成。皖南木雕传承人丁峰2011年5月18日与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签约4年,义务向聋哑学生传授皖南木雕技艺,已成功培养聋哑残疾学生20余名为皖南木雕技艺的弟子。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个市把非遗项目编进了课外知识读本,11个市正在编写进程中。

(三)采取切实措施,构建“非遗进校园”传承平台。一是成立传习大讲堂和培训班。宣城泾县的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制作技艺专业班,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宣纸技艺传承人邢春荣授课,宣纸专业班毕业学员90%进厂就业。以泾县创建书法之乡为契机,结合县教体局书法进课堂,国家级非物质名录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到部分中小学提供宣笔并讲解宣笔制作使用方法,使每个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深入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2013年1月至今,皖南皮影戏传承人何泽华被宣城市第二小学特聘为特色课程“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 校外辅导员,目前带有六年级、—3— 五年级、四年级三个班级121名学生,系统学习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专业知识。淮南以“百姓文化大讲堂”为依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走进大、中、小学兴趣办非遗讲座,先后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校、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淮南联大、安徽工贸学院、谢家集回民小学举办了花鼓灯、推剧、剪纸、寿州窑、六洲棋、永京拳、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等非遗进校园讲座。开设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全市城乡花鼓灯培训班达50多个,每年有数百名少儿参加花鼓灯训练,每年都有几十个少儿花鼓灯节目推出。二是建立传习基地和传习学校。阜阳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教学,使得一批教学基地、校园传承基地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如: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太和一中《太和清音》教学基地、颍上花鼓灯传习基地、阜南嗨子戏教学基地、阜阳特殊学校《阜阳剪纸》传习基地、界首职业中学传承基地等,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阜阳顺昌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阜阳市南京路第二小学合作建立的阜阳剪纸教学基地、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剪纸教学基地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六安市采取建立“皖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立“皖西非遗传习队”、“皖西非遗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和“霍山石斛等非遗文化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措施,促进了“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开展。

—4— 淮南市广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普及活动。以开展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契机,出台了《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办法》。2013年10月11日,“淮南市推剧研究会、淮南师范学院推剧研究所教学传承基地”在潘集区古沟民族中学揭牌。

二、活动效果

(一)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我们的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了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

(三)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

(四)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只有在青

—5— 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了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后备人才。2006年至今,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徽州传统手工木工手艺,先后培养出了400余名木工匠士。

(五)涌现了一批非遗文化作品。为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宿州市新创排了大型无场次泗州戏音乐剧《垓下绝唱》、大型廉政梆子剧《平安是福》等走进校园。蚌埠市围绕花鼓灯、五河民歌等歌等项目创作了《花红柳绿淮妞俏》等一批作品,并荣获大奖。池州市利用东至花灯音乐元素,创作了少儿舞蹈《花灯娃娃乐翻天》,参加安徽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获金奖,参加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利用池州特色文化音乐素材组织创作了广场舞《盛世欢歌》、《美丽家园》,九华民歌《神奇灵秀九华山》,参加安徽省群星奖舞蹈类(广场舞)总决赛和音乐类(声乐)总决赛,均获三等奖。淮南艺术剧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为核心,编创了大型花鼓灯歌舞风情剧《俺爷爷的花鼓灯》进校园、进基层演出。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非遗进校园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比如对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职责,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强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意;对社会来说,还要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

—6— 和社会支撑。

(二)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虽然全省各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的地方开展的还相当有特色和成效,但是却没有形成宣传,推广开来。理论研究上,仍滞后于此项活动的实践,许多实际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均有待加强。

四、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制度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认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件中提出,开展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内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中小学校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给予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推广。利用各大宣传媒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报道。对各地非遗进校园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比如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基地、成立传习队、建立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多种传习近平台,把皖西北非物质文遗产的传习、保护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实非遗进校园工作。宣城市举全市之力,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的非遗进校园工作思路,每个学校各有侧重,选择1-2项重点非遗,开展有效传承。例如徽戏童子班已经成为非遗进校园

—7— 的成功范例和样板工程。

(三)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理论引领。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在不断的实践中需要科学理论来引领。一是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就加强高校非遗学科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二是在高校组织开展各类非遗主题讲座,邀请一些知名学者、非遗专家等开展高端讲座。三是2015年在全省高校中举办一场“安徽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论赛”。四是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四)进一步打造安徽“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一是编撰出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系列丛书。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评审和认定工作。安徽省文化厅将与教育部门联合,通过申报评审的方式,认定一批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8—

篇2: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

陇县东南镇牙科中心小学

校长

戚拴成尊敬的各位市县领导、各位非遗传承人、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柳绿花红的六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刚刚结束之际,我们牙科中心小学小学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刚才县文化馆杨书记已向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以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非遗传承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由学校优秀少先队员献上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今天,宝鸡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荣临我校,是市县文化非遗部门领导、县教体局领导、镇教育组领导对我校的关心和厚爱,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各位传承老师亲临来校指导,是我们全体师生的荣幸,你们的到来将为我们传经送宝,为我们送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非遗传承教育,学校的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剪纸社团、雕刻社团、编织社团是非遗传承的有力体现,杨秉权馆长多次来校指导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工作,再次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的活动还包括市非遗中心向我们捐赠宝鸡市第一批和第二批非遗图典,在此我提前代表学校对市县文化非遗部门各位领导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们的善举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了师生在非遗学习和传承以及学校社团活动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激情。

各位老师,同学们,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就是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我们学校正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在此我对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一是,在会后的非遗传承老师给我们讲授非遗知识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听讲;二是,在我校今后的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剪纸社团、雕刻社团、编织社团活动中,我们要把今天老师所讲的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三是,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传承老师给我们创造了今天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感受浓郁的家乡文化气息,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欢迎你们常来学校指导、做客。

篇3: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

(一)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招生就业政策的转变, 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 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 高校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 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部分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发展缓慢。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高校就出现了研究“校园文化”的热潮, 到90年代曾一度处于学术休眠期, 90年代后期, “大学文化”又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当前,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整体处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的阶段, 但整体上来说, 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一些老牌学校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好, 但是在一些新建、合并和新升格的院校, 学校的主要精力大部分在“划地盘、扩规模、盖高楼”上, 校园文化建设则大大落后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部分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规划, 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校园文化发展明显滞后。

第二, 部分院校重物质文化建设, 轻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上均增大了投入, 新建、改建了一批文化设施, 并且在学生组织的倡导下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至于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观念文化的建设, 仍相当薄弱。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形成大家较为认同的、有特色的、校园人共享的以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观念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精神”。

(二) 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校园文化中弥漫着功利和一些不良的风气与思潮。

校园不是真空, 一些社会现象、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校园里。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及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有所抬头[1] 。权大、位高、钱多就意味着“成功”的价值观在当前社会有蔓延趋势。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 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 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 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2] 。

第二, 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 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 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 是一种短视行为, 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 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

第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亚文化, 有其共性的一面, 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 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高校应该显示不同的特色。目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中除清华、北大等为数不多的综合性高校外, 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相当一部分学校未注重体现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 千篇一律, 个性不明显, 缺少职业氛围。

二、突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高校自身特色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社会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规律和共性特征, 更要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任何学校由于自己办学历史和办学客观实际的不同, 其校园文化必然各具特色。一所有一定历史的高校在精神文化上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如校训, 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种最为典型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特征更是为人所共识。一个学校的校训体现着该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目标, 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象征, 也是学生反省自己的思想、检点自己的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调节情感、唤起意识、支配行为都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其他层面如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都会形成一定的个性特征。在校园环境方面, 有的显得古朴, 有的富有现代气息, 有的展示地方人文积淀, 呈现多种风格。总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 创造自己的特色, 努力培育完善的个性, 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 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 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 体现其个性与魅力, 是精神和灵魂[3]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彰显大学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形象, 对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 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下降, 则会使其精神境界处于一种低水平, 过度关注利益、私利, 缺乏理想和信念及对学校精神的认同感, 整个学校就会变得如一盘散沙, 和谐校园自然无从谈起, 也势必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而文化对培养人的素质至关重要, 校园文化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品质、关爱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守规范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 塑造、丰富人的精神内涵, 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境界, 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师生员工蓬勃向上的意志和精神得到鼓励和支持;能够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和创新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文化多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也使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是侵害。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弘扬先进思想文化,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第一, 培育一种大力弘扬学校的精神。学校精神是在一定时期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 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和“科学、人文、艺术”是两所学校提炼的学校精神, 人们可从中解读出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的差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 引领方向”的作用, 大力弘扬学校精神, 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 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 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

第二,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 努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作为文化信息传输的载体——校园文化设施的先进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校园所接受的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当今时代, 以电子网络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使教育和学习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若校园文化设施落后、陈旧, 那么这个学校将会丧失它应有的生命力, 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信息饥饿症”, 影响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文化设施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更新观念, 在校园建设整体化布局方面下工夫, 在创一流的教学设施同时, 注意体现校园文化品味, 如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治等。其次高职院校要突出特色, 建立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 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 按照企业车间模型包装实训场地, 张贴安全标语, 按照企业工人包装学生, 穿上统一的实训服, 佩戴胸卡, 到校内车间上岗, 加强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 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如可以开设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选修课程, 组织各种社团与艺术团体,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

第三, 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 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恋, 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要建设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 就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 经常引导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 珍惜现在的生活, 热爱我们的国家, 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年学生的侵害, 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激发他们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第四, 提倡学术自由, 创设浓厚的科研气氛, 要为个性化的教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研究教育管理、探索教育规律, 自由讨论蔚然成风。教育是科学, 没有研究和探究的氛围, 学校难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领导和师生发展的过程, 成长的过程。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 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必须要有多元化发展的教师。但现行的各种教师培养发展机制, 特别是各种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优制度, 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比, 都是“标准划一、名额分配、组织考核、领导决定”, 使一些有特长有特色但个性“另类”的教师根本“排不上号”, 十分不利于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小环境, 为那些有个性、有特长、受欢迎的教师构筑专业发展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

总之,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积淀, 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 要使全体师生员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用全体师生员工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来建设可持续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2]张辉军.浅谈当代青年的文化心态特征[J].青年学研究, 2005, (2) :21.

篇4:非遗进校园的富阳实践

为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更好地发挥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传承新机制,推进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2012年4月,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中小学启动了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创建工作,2012年下半年,区文创办、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职业高中启动非遗文化元素产业化平台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有越剧、剪纸、根雕、瓦刻、皮贴画、香袋、龙舞、孝道文化、竹纸文化、罗隐传说、鼓亭锣鼓、梅花锣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2所学校得到有序传承,创建了12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面临被现代化进程淹没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间文化,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不仅数量少、成才慢,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吸引到新鲜血液。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重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初衷决定了只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构建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深刻和有效的办法。而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凝结着各民族生存智慧结晶和生命精神积淀的非遗文化时,会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撼动,增强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正因如此,富阳区一些教育者很早就自觉地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比如,富春四小从2006年就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越剧表演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始了越剧传习活动,培育戏曲新苗。2009年,该校成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

非遗进校园的几种模式

近年来,富阳区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专业模式、课程模式、社团模式。

专业模式

职业高中突出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是非遗技能传承的有效途径。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2年起在区文创办扶持下,投入60万元,建成了根雕传承人培养实训基地、根雕作品展示室、根雕产品生产工作室、根雕校外实习基地等一批教学基地。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实施“筑巢引凤”策略,建立名师工作室,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和传授技艺;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参加师资培训,目前已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学校还和高校联合办学,实施3+2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习根雕的学生拓展发展空间。

课程模式

将非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这是富阳区非遗进校园的第二种模式。三桥小学以瓦刻作为教学传承项目,考虑到这一课程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逐渐提炼出了瓦刻教学的五种课型:实录汇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瓦刻欣赏和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以专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参观学习的活动课和以装饰为主的整理课。

社团模式

学校成立各种非遗项目的社团,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习得民间传统技艺。富阳区许多学校采用了成立社团传承非遗文化的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富春二小的剪纸社团、富春七小的舞龙社团、城镇职高的香袋社团等,时常被邀请参加文化展示展演,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与展示活动,或者去周边学校交流。

学校传承非遗的实践探索

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队伍等会使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学风和学习氛围。在创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实践中,学校从引入何种非遗项目、达成何种目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编写非遗教材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探索。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在设置非遗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它的育人功能。富阳区城镇职高引进的非遗项目是香囊制作技艺,学校提出“小香囊,大产业”的目标,成立了“香囊技艺传承与产业化建设联合体”,融入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医药、电子商务、金融事务四个专业,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思维能力、创新设计、制作技艺、市场营销策略特别是网络营销、成本核算等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除了传授现代化知识外,学校还通过香囊这一载体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非遗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形成传承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态度,最终转化为自觉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行为。

纳入课程建设

开发和设置非遗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非遗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富春四小在开展“越剧艺术进课堂”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渗透。在学校音乐课中加入了越剧学唱、赏析的内容;美术课中,也加入了越剧服饰欣赏,戏曲头饰欣赏、设计、制作等内容。在各个有关越剧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计划、教学教案、教学反思各个环节的认真落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越剧教育中来,了解越剧、欣赏越剧、表演越剧,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富春四小将越剧特长生组建成社团,形成梯队,系统学习越剧表演的“四功五法”,通过越剧专业演员进行教授,确保了传承活动的专业性。

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和质量决定着学校非遗教育传承和保护的成败。富阳非遗项目传承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非遗相关知识的在岗培训,纷纷将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让其在学校实施非遗教育并且培训在岗教师。富春二小把学习剪纸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常的美术课教学之中。从一年级开始,分年级、分学期确定学习内容,并将学习剪纸的成绩纳入学生美术成绩考核。学校聘请了剪纸传承人每周三下午到校给剪纸社团教授剪纸课,两名美术老师也参与学习。传承人已经在学校授课三年,两名美术老师本身就有很好的美术功底,经过传承人的指导,早已驾轻就熟,可以自己创作剪纸作品,并胜任学校的剪纸教学。富阳区12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都有非遗传承人担任荣誉教师,学校有专职教师从事非遗教育,组建了一支非遗教育的专兼职队伍。

编写非遗教材

教材是学科的支撑,是学科内容的载体。12所学校在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础上,都编写了校本教材,为非遗教育的持久性发展打下基础。以三桥小学校本课程《瓦刻》为例,教材主要以美术学科为基础,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创设文化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注重环境建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能让儿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相关知识经验。走进富春二小,满眼都是红红的剪纸作品。校方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家园和育人环境,而喜庆的剪纸艺术就能承载这一重任。优秀剪纸作品装框上墙,布置于教室、走廊、橱窗、教师办公室等环境中,学生可以时刻浸染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篇5: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剪纸

我来到剪纸摊,只见这位剪纸艺术家先拿出垫子,再在上面铺上红纸,最后再把打印出来的剪纸放在最上面,夹在一起。她把刻刀紧紧握在手中,瞬间,侧刀划下后又慢慢地顺着纸张纹理进行裁剪。这是在刻龙鳞,因为刀锋利,刻出来的作品一点儿钝角都没有,一张刻下来,就如行云流水般。大概十几分钟,一张剪纸就新鲜出炉了。虽然时间短,可一点儿都不失精致:这条龙扭曲着身体,腾云驾雾,眼珠子目视前方,一片片龙鳞交错着排开!我看着这张剪纸,心中不得不佩服这阿姨的剪纸技艺。

木雕

绕过剪纸摊,我又往前参观。咦?这是什么?我看着前面的木制艺术品:菩萨、桃子、苹果……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人正在刻的木狮子。这只狮子的牙齿、鬓毛、眼睛……无一不清晰。其两只前爪强壮而有力,好似随时都会往前一扑。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只狮子的鬓毛好赛在空中招展,逼真异常。雕刻者的双手上满是刀疤,但又能灵活地一上一下,左挑、右切、直刻……随着它的雕刻,狮子的肌肉变化更为明显。慢慢的,狮子的整体样貌在他的手中展现: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尾巴翘得老高。“狮子活了!”我惊呆了,“要是我有这样的技术该多好,木雕可真神奇!”

活字印刷

看完木雕展示,我意犹未尽。接着随着人流我看到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一个个长方体小木块搭建而成,每个小木块上都有一个反着的字。只见摊位上的叔叔先用铅笔在小木块上面写了个反过来的“生”。然后叔叔拿着刀,沿着笔迹,把外围的切开、丢掉。随即,他再用同样的方法刻了“先”“后”等字,并把这些小方块放在了一长方形的框架中。一切都准备就绪。叔叔快速地在其上刷了一层墨,然后找准位置,把白纸覆盖其上,用力一按,黑色的字就贴在了纸上,一笔一画都很清晰。看着一张张新鲜出炉的纸,我不禁感到了我们我们民族的智慧。

篇6: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

2016.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激发我校师生关注、学习、传承优秀的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的喜爱和热情,深化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主题,在继承、保护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广大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经研究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机构:

长:周国华

副组长:明志华、沙国建、徐钊

员:夏铁军、石磊、万延庆、吴鹏及各班主任。

三、活动目标:

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校营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固原市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活动内容: 推广太极拳

五、活动对象:

全体老师、全校3-6年级学生

六、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4-5月份)

在原有学校运动项目推进成果的基础上,由教导处、少先队、体育组联合围绕“太极拳进校园”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晨会等阵地,向全体师生宣传太极拳健身、推广的好处,并告知学校活动计划,从思想上做好非遗进校园的准备。

召开班主任和相关负责人会议,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邀请镇关心下一代领导和教管中心相关领导到会作指示,体育组万主任带领大家学习活动方案。

少先队拟“致家长的一份信”告知学校方案,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阶段:实施推广(5月-10月)

1.组织班主任在体育组的带领下,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2.各班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利用大课间活动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选出每班4人左右,为班级领头羊,课间先行练打太极拳。

3.利用放学后和双休日的少年宫活动时间,开设专门少年宫活动项目,对各班精英选手进行培训,提高太极拳练打韵味。

4.各班精英选手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带领班级全体学生练打,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校指导,纠正动作,完善拳法。在本校周边有社会人士开设太极拳训练班,邀请训练班的老师来校对全校师生进行指导,同时在少年宫活动时间,邀请其作为专业指导老师,参与少年宫活动的指导顾问。第三阶段:验收评比(11月-12月)

用比赛来促进各班练打进度,用比赛缩小班级与班级的水平的不平衡性。

1.班主任集体展示,所有3-6年级的老师进行表演展示,对班主任设参与奖。

2.组织评委组,对各班进行成果评比。在音乐声中3-6年级按照年级和班级顺序,逐个班级进场练打,从进场、队形、师生精神面貌、动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打分评比,每个年级评比出一、二等奖若干名。颁发奖状和奖品。

3.结合家校共同体学校特色,邀请家长到校观摩。在学校操场和前花园内划分区域,音乐响起,各班由课间活动状态,进入准备练打太极拳状态,学生分散进行,动作一致,营造全校练打太极拳的浓郁氛围,让家长看到同学们的练打成果,提高办学满意度;同时对家长也是一个“非遗”传承教育。

4.在镇一年一度的半日开放活动中,将我校非遗进校园成果向全镇展示,以此推动太极拳在我校的推广发展。

5.在高年级组织学习更高层次的太极拳。第四阶段:常态推进(12月之后)

篇7:浅析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本届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 深入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和工作环境。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着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模块。下面就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针对以上三点作如下分析。

(一) 人才培养方面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品位, 学院决定邀请吉林大学一些学科领域中的优秀学者来我院开展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目前, 我国正在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认真反思人才培养的现状, 就会发现存在“人文教育”沦为配角、“社会化教育”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浅尝辄止、“思想道德教育”有待提高、“法制教育”弱化等问题。对此,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凸显人文特色, 建设和谐校园, 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 在教育方面, 我院不仅加强课堂理论的教学,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例如, 我院机电工程系通过对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课程,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软件的掌握能力, 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 教学效果尤为显著。从机电实训楼、实验楼的建设就足以证明我院对人才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 科学研究方面

我院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科学研究实践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 而科学研究平台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石。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使之协调发展, 有利于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我们在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 积极倡导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我院的自然科学技术创新活动, 一直是围绕地方的产业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展开的;人文社科的探索研究, 则是直接服务于政府的决策, 为地方立法调研咨询, 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规划、经济运行、人才开发管理展开研究。如《珠海市横琴岛开发战略与规划提纲》、《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调研咨询报告》、《珠海市无线电管理办法的调研与实证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的调研》等我院教师的优秀作品都直接成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三) 社会服务方面

高校社会服务作为促进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良好的社会服务职能使我院在促进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作用显著。我院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 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社会服务。迄今为止, 高校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合理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有利于指导高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有利于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控, 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因此, 如何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决策系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年初, 我院毕业生黄炊患白血病的消息就曾牵动母校师生的心。2013年1月8日, 珠海学院学生会发出微博, 倡议全院师生慷慨解囊, 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黄炊渡过难关。随后, 在她的母校, 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河, 全校师生纷纷捐款献爱心, 共募得4.7万多元善款。目前黄炊第三次化疗已结束, 精神状态不错, 近日将回到医院进行骨髓穿刺术, “如病情完全缓解, 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配型”。人间自有真情在, 相信通过大家的力量会帮助黄炊渡过难关。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下来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的认同, 不仅包括以上三大模块的建设, 同时还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无处不在, 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 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 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和教学, 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 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一)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式, 它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建筑与设施、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其他小型的或辅助型的物质文化。

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是吉林大学在珠江三角洲设立的战略窗口。占地5000亩, 现有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基地、吉林大学粤港澳台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9个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已经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培养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高等学校功能体系。

(二)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由高校价值观、高校办学理念、大学校风、高校伦理观等几部分组成, 具有促进人才培养、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形成的, 并能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当前,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 校园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定位不准确, 文化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抗力弱等。由此造成个别学生个人意识浓厚, 社会责任感缺乏, 价值取向扭曲, 道德知行脱节等现象。所以,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优化德育教育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2013年3月17日由我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组织的“青年学子形势政策学习会———观看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现场直播”活动

WENJIAOZILIAO

在大多功能厅举行。从中我们学到, 青年学生要求真务实, 在学习中脚踏实地, 击破不解, 不断寻求发展, 为我们的未来添砖加瓦。

(三)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开发力度不够, 民主性不强, 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的管理理念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从提升民主性, 依法治校、注入“以人为本”理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院保卫处以“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真诚服务师生员工, 共创安全和谐校园, 肩负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服务准则。在管理制度上我院在各个地点设置保安亭, 通过24小时全天候的轮班看守, 保证了校内学生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通过各种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保卫工作的宣传教育, 增强师生员工遵纪守法的观念和防范意识, 提高预防犯罪的能力和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自觉性,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我院“宿舍门禁通道管理系统”2010年考察立项;2011年面向社会招标并在35栋学生宿舍全面实施门禁管理系统;2012年9月在新启用的2栋学生宿舍也同步配套门禁通道管理系统。本系统通过技术手段, 不仅提高了宿舍管理效率, 而且强化了宿舍安全管理, 完善了在校生宿舍管理与服务。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宿管员对出入宿舍人员身份异常情况的识别能力, 减少了外来人员进入学生宿舍非法推销、盗窃等治安案件的发生, 为保障学生安全, 维护学校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 我院还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编写校园安全校规校纪手册, 进一步加强我院的管理制度, 使得我院的各项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 是培育学生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养成学术自由的风气, 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上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针对如何加强校园建设的总结与规划, 因此校园文化将成为今后学院办学的生命线, 同时对学院的声誉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学院要根据新形势, 用新思维来审视和思考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问题, 为独立学院的今后发展壮大提供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龚作奇, 王东文, 马雨林.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属性[J].武陵学刊, 2013 (31) .

[2]肖妍玎.浅议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四个因素[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3) .

[3]郭鹏飞.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J].传承, 2009 (35) .

[4]李湘健, 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4 (7) .

上一篇:法院调解授权委托书下一篇:2024青岛版数学二上《小小宇航员》word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