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2024-08-07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共9篇)

篇1: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师不少工科生不可避免的课程,下面是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欢迎参考阅读!

【最新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得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的是如何进行团队的合作,因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由单独某一个人来完成,它必然是团队成员的细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将所有的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认真调试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之后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不少知识,也经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许多东西,树立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有汗水和艰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最新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经过紧张而辛苦的四周的课程设计结束,看着自己的设计。即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设计终于完成啦,担忧的是自己的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设计胶带输送机的传动

装置(如右图所示)工作年限是10年 工作环境多飞尘 滚筒圆周力F是1500牛 带速v是1.6米每秒 滚筒直径D是250毫米 滚筒长度L是600毫米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共分为8个阶段:

1、设计准备工作

2、总体设计

3、传动件的设计计算

4、装配图草图的绘制

5、装配图的绘制

6、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7、编写设计说明书

8、答辩

在前几周的计算过程中我遇到很大的麻烦,首先是在电机的选择过程中,在把一些该算的数据算完后,在选择什么电机类型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虽然课本后面附带有表格及各种电机的一些参数我还是选错,不得不重新选择。在电机的选择中我们应该考虑电机的价格、功率及在设计时所要用到的传动比来进行选择,特别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成本。在传动比分配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减速机的传动比分成4,最后导致在计算齿轮时遇到很大的麻烦。不得不从头开始,重新分配。我们再分配传动比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以后的齿轮计算,使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合理。

在把电机的选择、传动比选定后就开始进入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重点:传动设计计算。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在杨老师和张老师的热心讲解和指导下,明白传动设计中齿轮的算法和选择。在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时,我们一定得按照书上的计算思路逐步细心地完成,特别一些数据的选择和计算一定要合理。当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选择完成时,在分别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和按齿根弯曲强度计算,最后通过这两个计算的对比确定分度圆直径、齿轮齿数。

这次设计中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轴的设计,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采取边画边算的方法,确定低速和高速轴后又分别进行校核,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轴的校核是个难点,由于材料力学没怎么学好导致计算遇到麻烦,这也充分的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计算结束后就开始画图工作,由于大一的时候就把制图学,又学电脑制图导致很自己手工画起来很吃力,许多的画图知识都忘记啦,自己还得拿着制图书复习回顾,导致耽误许多时间,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更加明白我们所学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学好学的学硬。在画图过程中,我们应该心细,特别注意不要多线少线同时也要注意图纸的整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图。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一想起周伟平教授,黄焊伟总检平时对我们耐心的教导,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三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老师却对我说,这说明课程设计确实使我你有收获.老师的亲切鼓励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严厉批评唤醒我,是您的敬业精神感动我,是您的教诲启发我,是您的期望鼓励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最新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机械课程设计接近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整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两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或许很多人认为课程设计两周时间很长,可我们却丝毫未感觉到时间的充裕,这些天我们每天早出晚归,除在寝室休息食堂吃饭其他时间就窝在基地做课设。这两周的时间大致的安排是第一周做选定题目、背景调查、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网上收集资料,选定方向,提出初步的方案,经过几次不断地反复修改和讨论,我们基本确定题目和实现原理。第二周的任务就着重在详细设计。这个阶段我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我和黄彦鑫由于有一些建模基础,负责建模和动画,彭浩负责文档、图片的整理和说明书。我想这是我最充实的几天,经过概念设计后我们对方案都认为有深刻的解,可是真正落实到细节,我们低估它的困难性,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定位都需要确定,一个螺钉、一个轴承、一个卡簧都要装配,从来没有体会到装配原来也这么的有技术含量,经过四天的努力,我和黄彦鑫还是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这期间我想最痛苦的并非我,而是我的笔记本,几乎每次都是以死机而告终,最后装配体里一百多个零件,三百多个装配约束,只要修改一个尺寸,就要驱动很多零件的位置,最后做动画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删掉如圆角、推刀槽、筋等一些结构特征,甚至一些不影响约束的螺钉螺帽和卡簧,即便是这样动画也渲染近八个小时。这期间痛苦过纠结过,郁闷过犹豫过,可是也只有经历过才能学到知识,我们使用的机构类型比较多,这促使我对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有新的理解,槽轮中槽数的选择和拨盘圆销的选择、凸轮的轮廓设计和运动性能分析及其优化、齿轮的模数齿数的选择和变位系数的计算、曲柄滑块中急回特性的应用和杆长的设计,这每一点都要用理论来指导,例如,我以前从来真正不明白为什么变位齿轮的重要性,中心矩不是设计好的吗?为什么还要凑呢?只有自己亲手设计东西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所以也真正认识到学好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我收获的另外一点或许是我对设计方法的认识,对CAD的认识,之前学过一些CAD软件,也跟老师做过一些建模和软件测试的项目,而真正这么完整的自己用CAD软件细致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想还是第一次,CAD画图,最重要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理解不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记住自己使用CAD画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进行工程设计,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阶段,三维的或者二维的实际上都是要将某些设计思想或者是设计内容,表达、反映到设计文件上。而图,就是一种直观、准确、醒目、易于交流的表达形式。所以我们完成的东西(不管是最终完成的设计文件,还是作为条件提交给其他专业的过程文件,一定需要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设计 思想、设计内容。有这个前提,我们就应该明白,好的计算机建模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清晰、准确。

由于以前的一些经验,这次我没有按照传统的从零件设计,然后装配、检验、运动仿真,而是尝试一种耳熟能详但是没有实践过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设计。这是一种逐步求精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对要方案进行分解,定义出各个模块和机构,而将其中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子任务放到下一层次中去解决。这样逐层、逐个地进行定义、设计和调试。按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时,我们首先要对所设计的系统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然后从顶层开始,也就是从装配体开始连续地逐层向下分解,分解到到子装配,最终到每一个零件的参数和定位以及标准件的选择.这样设计速度明显会加快(这也是我们能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建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耦合性低,最终也不回出现各个模块之间运动矛盾或者干涉等问题出现。

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也让我体会到合作与双赢的快乐。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

篇2: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1机械师2班叶凡川201109514411

1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终于圆满结束了。其中的艰辛和满足只有亲自经历了才能体验到,从刚拿到题目的迷茫,到设计过程中一点点的明了,再到迷茫,再到最终的结果,确实让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不光是对专业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设计过程中让自己学会了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的精神,要迎难而上。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此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装备》等课程后的一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的实际运用;更是所有专业课及生产实习的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

此次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到了《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联系到了生产实习中的一些经验,应用到的知识广、全面。

这次设计虽然只有一个星期时间,但在这三个月时间中使我对这次毕业设计有了很深的体会。具体如下:1.培养了我查阅相关手册、标准、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2.使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巩固与复习。特别是在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运算等方面使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3.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以前所掌握的关于零件加工方面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合理化的掌握。比如参数的确定、计算、材料的选取、加工方式的选取、刀具选择、量具选择等。

4.培养了自己综合运用设计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5.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更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6.再次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

7.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不断更新,制造能力和质量的飞速发展与更加高精、高速、高能。而对与一个走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的人来说,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已愈来愈高,搞工艺不但要会搞工艺,更要能搞设计、搞开发、搞创新,懂得材料、设备、控制……所以,搞自己的专业,要在自己专业的道路上搞出成就,就应该时时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它综合能力;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力争将自己培养成有志向、有道德、懂科学、爱国家,能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优秀社会主义青年。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

篇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的岗位工人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一种课程体系, 它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中, 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有感性的认识, 获得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下面笔者就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1 课程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对机械设备操作员、维护员、检修员、试验员、质检员所从事的、按照工艺文件要求操作机械加工设备, 按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和检测、质量管理和装配, 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型工作进行分析后, 归纳总结出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检修、管理等能力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机械制造技术》是3年制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干专业课, 是一门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该课程是以“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作过程”为主线, 惯穿工艺规程制定和实施, 融合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质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普通机械加工设备加工典型零件的技能、机械装配技能、工卡量具使用技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能力;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培养目标

2.1 方法能力目标

(1) 计划、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

(2) 机械制图、识图的能力。

(3) 工艺文件制订实施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作风。

(5)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2 社会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2.3 专业能力目标

(1) 掌握安全用电、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相关规章。

(2) 掌握普通机床的分类、结构、功用、工作原理、特点等知识。

(3) 正确使用机械加工常用的工卡量具的能力。

(4) 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特点。

(5) 掌握机械零件公差配合精度等级相关知识。

(6) 熟练掌握操作普通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加工零件的技能。

(7) 熟练掌握普通机械加工各类刀具特性、应用及刃磨的技能。

(8) 掌握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保养技能。

(9) 掌握机械加工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技能。

(1 0) 掌握机械加工设备设备管理的一般方法。

3 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3.1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CAD》和《机械设计基础》培养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性能、零件尺寸公差精度测量、机械零件制图识图、机械零件功用特性的知识和技能, 为本课程提供支持。

3.2 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 为《机械设备维修工艺》、《工厂电气控制》、《数控机床》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奠定基础。

4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为使学生建立起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系统概念, 通过模拟的、范例性的、真实的工作项目教学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技能,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实际技能, 达到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的要求, 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8个项目, 共计72学时。

5 教学建议

5.1 教师要求建议

应配备具有机械制造的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各种常用机床的实践技能, 最好取得机械加工高级工技能鉴定等级证书或相关工种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 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人员担任主讲教师。

5.2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采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指导教学, 根据每一课题性质特点不同, 分别采用模拟、讲授、项目、范例、演示、自学、问题导入、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配合课堂教学还应采取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现场认知实习、综合技能训练等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5.3 推荐教材建议

可优先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有:《机械制造技术》, 主编:王茂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实用手册》, 主编:张耀宸, 航空工业出版社;《机械加工技术》主编:焦小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工艺学》, 主编:陈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基础》, 主编:王泓,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 主编:朱淑萍, 机械工业出版社。

5.4 考核方式建议

该课程列为考试课, 考核方式建议采取理论闭卷、技能开卷, 考核形式有阶段测验、期末测试、实践教学测试、课程教学过程参与程度、平时作业和大作业。课程成绩评分办法为: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大作业、教学参与程度) 3 0%, 实践教学环节3 0% (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指导教师评价、指导技师评价) 、期末考试成绩4 0%。

参考文献

[1]张莹, 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王茂元, 编.机械制造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篇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利用3周的时间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束、完成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f生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一方面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合理完成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2.课程设计特点

(1)涉及的知识面广。设计过程中涉及很多课程知识,包括工程图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将综合知识合理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一些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设计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应融会贯通。

(2)课程设计实践性强。课程设计是以机械制造中的工艺问题和夹具设计作为设计内容,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以工艺为主线,注重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知识灵活性大。工艺理论与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条件甚至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机床夹具设计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需要对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4)与企业工厂生产联系密切。设计内容与工厂的实际加工生产环境紧密相关,很多设计的题目就是直接来源于企业工厂,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效果。由此可见,课程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5)需要设计资料比较多,查找难度增大。设计时理论计算和结构绘图要查找相应教材、设计手册和图册,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实用金属切削加工简明实用手册、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机床专用夹具图册等资料。在这门课程设计之前学生接触设计手册和图册比较少。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1.设计目的不够明确,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够,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对有些问题不能主动去思考和分析。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将此次课程设计与一些基础课程设计同样对待,认为可以对照设计指导书设计步骤和相关图册就可以完成,设计的自主性不强,造成设计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较弱

学生不会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能和设计内容结合起来,在设计开始阶段无从下手,等待和依靠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缺乏参阅文献资料中有用内容为设计提供所用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对设计内容、要达到的目标不清晰,设计思路混乱,创造性体现不出来。

3.学生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生对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极不规范,如对设计思路、原理、方法的阐述条理不清,不能对现已取得的相关结论、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必要的阐述,目录和内容对不上,缺少参考文献等。部分同学在答辩中不能在规定的自述时间内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的设计内容,论述主次不分,不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确表述。夹具设计时,零件装配关系漏标,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差,装配图结构绘制不规范,结构设计基本功有待提高。

4.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尽管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设计任务,但还需要集思广益,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不愿刻苦钻研,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的尝试,等待抄袭别人的成果。另一种现象多发生在由几个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中,在设计中同学大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同学间的设计进度不一,无法按时为同组同学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而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或者负责总体的同学包揽了大部分的工作,其他的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显得无所事事。

以上一些问题暴露出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综合能力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对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为目的,以卷面考试评价学生成绩,由此养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处于严重封闭的状态,不能随机应变,独立地从事设计工作。

三、探讨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思路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上,尽量利用课程设计一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明确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既是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环节,又是学生在完成生产实习之后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很好结合的一次综合训练过程,可以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不能被简单地看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程,要转变课程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课程设计来全面培养并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主动适应专业工作环境的素质。

2.加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热情,这对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重视指导老师的培养工作,尽量多安排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快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

3.重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丰富课

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效果,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内容上要有现代意识和一定的先进性,又要让课程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还要尝试题目的多样化,扩大课程设计知识范围。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自主选择给定的设计题目,教师对学生选择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只有设计题目的多样化,才可以拓宽知识范围,同时加强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沟通、交流、合作,丰富课程设计内容和设计思路,多方位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

4.加强课程设计管理工作,提高设计质量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给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需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设计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更新,以适应课程设计内容的变化要求。制订严格课程设计纪律,强调遵守课程设计纪律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

5.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首先就要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设计说明书完成,都要亲历亲为,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有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在他们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也就达到了课程的目的。

指导教师从开始布置设计任务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目的、设计题目产生的背景、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解决遇到的问题可能需运用哪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发挥学生课程设计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制定可行的工艺路线和结构设计方案,并能正确评判设计结果。

6.客观评定课程设计成绩

考核是对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的表现和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价,也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一个措施,要严格实习考核,确保实习质量。

在过去对某些个体评价成绩的方法,比较多地强调过程评价及印象分,无法对某些个体参加课程设计、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项目多元,是课程设计本质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如果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方法不易落实或太繁杂,将达不到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技术问题可采用将课程设计的目标具体化,把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分篇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基本指标对应具体的成绩,总体成绩即为各个基本指标所得成绩的综合。各基本指标的设置应能根据具体实际,设计成可观察、可测量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评分,更能较真实地反映某个个体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避免错误打分和凭印象给分的现象,反映学生课程设计真实成绩。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基本指标包括出勤考核(占20分)、绘制图纸质量(占30分)、设计说明书(占30分)、答辩表现(占20分)四项。出勤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绘制图纸质量能反映夹具结构设计是否紧凑合理,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设计说明书能反映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和详实,说明书撰写是否规范等等。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四、发挥课程设计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1.提高学生资料检索的能力,学会查找和使用资料

学生选定设计题目后就要准备合适的参考书、手册和图册,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借助“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切削加工简明实用手册”和“实用金属切削手册”等资料制订出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在夹具结构设计过程中借助“机床夹具设计”、“机床专用具图册”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等资料确定零件加工专用夹具结构方案。通过设计资料的使用,学生可以掌握设计一些数据的查找方法和查找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

2.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课程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在工艺设计时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分析比较零件加工方案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选择机床及夹具和刀具,确定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学生在夹具结构设计时要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作用方向和正确确立夹紧结构,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出零件专用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以上独立的设计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意义非常重大,为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篇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紧张而充实的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早这两周中,体会到了很多以前没有体会到的东西,感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感触到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点: 要有解释的理论基础,才可以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得心应手。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由于理论知识的不牢固,在设计计算中有时候会手足无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以为自己学的好的地方其实并没有学的透彻。这导致了设计计算中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团结就是力量。刚开始我们组的进度偏慢,就是因为我们组没有很好的团结每一位同学,后来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每个人都积极参加,进度很快赶了上来。

这次课程设计巩固了以前的理论知识,让我对设计有了初步概念,同时也增进了与本组成员的交流和友谊!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本学期开始两周为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的学生,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减速器的设计。

我们组的题目是 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减速器是许多动力机械的必须结构,完成减速器的设计,能使我们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械零件的设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课程设计能使我们对已经说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应用,能让我们感受到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过程的成就感(虽然我们只是做了个模型)。

课程设计能让我们加强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完成一项自己一个人完成起来颇费时间精力的任务。

通过做课程设计,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后要多加努力学习,以期弥补。

在课程设计中我主要负责的是轴的设计,轴承的设计,键的设计,零件及箱体proe图形绘制,装配。

两周的课程设计,虽然工作繁琐,但是我认为非常值得。在我们步入职场之前有这么一次相当于实践的机会,增加了以后工作的信心。感谢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的帮助,感谢队友的协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检验。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模型的设计以及各种参数的计算,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据指导老师说这是最简单的一个题目,但实际做起来并没有感觉到轻松。平时不论是考试还是作业只是对我们所制作的零件的部分参数经行计算,实际做起来减速器各个零件的数据都或多或少有些关联,需要统筹考虑。组内成员分工时需要统一数据,统一尺寸,同一材料。

我所负责的部分是:电机的选择,传动比的设计,各轴转矩、转速计算,齿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箱体草图的绘制,设计书的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对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复习;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刻感受到设计计算一定要细致,有些初始数据计算错误,或导致后面的数据受连带错误,无尽的烦恼。前期数据计算细细慢慢做,后来就不需要返工;通过课程设计,认识到无论什么任务,无论开始看来多么无头绪。只要设计好步骤,一步一步来,慢慢的任务会完成的;通过课程设计,认识到做任务是一件需要互相配合的事情,我的不足可能会是队友的强项,加强团队合作,会事半功倍;通过课程设计,是我了解到我们知识的不足,很多东西都需要各种查资料,各种找教程。

同时要感谢老师的帮助与讲解,感谢队友的分工配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在为期两个礼拜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一起做项目,大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我在团队里主要负责编写设计书,轴承的校核,相关图形的绘画。在此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的困难,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齐心协力的完成,虽然这个结果还不是很完美,存在很多问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一定的欠缺,今后我还要好好充实自己。尽管遇到很麻烦,但是过程是很快乐的,让我收获更多的是:我们像是一场两人三足赛,只有大家互相协作,力像一处使,我们才能越走越快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接近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刚开始的两天还没有进入状态,感觉仍没有从暑假的休闲心情中转换过来。可以说课程设计的前两天是一段磨合进入设计状态的过程,刚开始的任务并不重,只是初步了解一下各自小组的题目、设计任务等等,接着就是借绘图板、各种参考手册,这次设计采用的是分小组兼队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说明接下来的工作会很重。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一定要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两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两个星期,我和我们组六个同学共同努力去完成本次课程设计,接下来我说一下在本次课程设计中的贡献以及自己的收获,首先我们去做了二级展开式减速器的拆装实验,然后用了很多时间完成了实验报告,然后帮着同学计算一些设计传动比、齿轮、轴,以及查询需要用到的表格数据。然后设计绘制了箱体的草图,最后把整个设计过程输入电脑中整理出来,然后我们基本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篇6: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后,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夹具结构进一步了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掌握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学会查阅有关资料; 2. 掌握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原理的方法,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完成本课程教学后,并在本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为3周。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 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 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3.具体内容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拟订工艺路线

正确选择基准; 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3)选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

4)确定指定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

5)确定指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6)计算代表性工序的单件工时。

7)填写工艺文件。

(2)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1)准备阶段

分析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工艺特点、毛坯情况、所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及切削用量;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同类型夹具的资料,吸收其中合理部分;

2)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分析需限制的第一类自由度,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和定位元件,制定夹具方案、绘草图和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

3)确定夹紧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所需的夹紧力,确定夹紧方案。4)确定夹具结构。

(3)绘制夹具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图

四、课程设计要求

1.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制定一个成批生产的(或中批或者大批生产)、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不少于10道工序)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填写工艺文件

(3)填写若干个工序卡

2.专用夹具设计

(1)设计某道工序的一个专用夹具,画出符合要求的夹具装配图(由15~20个零件组成。

(2)绘制夹具中两个零件的零件图。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7: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篇8: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创新性,改革与实践

一、概述

课程设计 (Curriculum Design) 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和考察, 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和方案。课程设计突破了课程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界定, 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指标, 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类院校机械专业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展开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该课程整合了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和工艺规程设计等原来分属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其涵盖内容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 是在学生学习完理论基础课和机械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本课程设计则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巩固和加深的非常好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所需要的机械制造技术知识, 包括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等工艺装备的选择与使用,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是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通常,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采用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分段实施, 学生在经过72学时的理论基础课程学习后, 由指导教师带领, 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通过观察和学习, 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和工艺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 对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加深、掌握。接下来, 学生们返回学校, 集中三周进行课程设计, 对所学习的理论、实践知识加以应用。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按下面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 为学生提供零件图、设计要求, 讲解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第二阶段, 学生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 通过分析、讨论、计算, 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 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详细工艺规程, 制作出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第三阶段, 针对工艺规程设计结果, 选择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结构设计, 通过方案分析, 选取和设计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导向元件、夹具体等关键部件, 并做出夹具装配图、典型零件图若干。第四阶段, 学生完成设计报告, 提交设计成果, 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平时成绩, 进行成绩的评定。

三、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近年来,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 工科院校的扩招, 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逐渐显现出教学质量下滑的倾向。因此, 研究和探讨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 切实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深入调查研究, 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 笔者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方案。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 学生已进入大四上学期, 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 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 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 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 本文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 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集中召开动员大会, 向学生讲清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作用、地位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同时结合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生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自觉地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去。

2.注重课程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先进性, 避免选题单一, 重复率高。多年来, 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都是针对拨叉类零件进行加工工艺设计和机床夹具设计, 这类零件结构典型, 大多是金属切削机床的操纵部件, 可以很好地将教学和设计内容联系起来, 既有助于加深对机构的理解, 又易于切入设计任务。但长期重复单一设计题目, 很容易使学生懒于思考、相互抄袭,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 通过参观机械制造综合实验室熟悉各类机床零部件, 同时结合生产实习环节中常见的零件进行考察、分析, 遴选出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零件进行设计题目的扩充和更新, 尽量做到设计选题新颖、难度适中。同时, 指导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选题目, 经老师审核后选用, 保证各组题目不重复, 组内每人的任务各有特色。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也减少或杜绝了抄袭现象。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 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图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内容涉及大量的分析、计算和绘图工作, 设计难度较之前的课程设计大大增加, 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思考, 充分运用所学结合实践来完成。而设计时间只有三周甚至是两周, 这往往会使学生在设计初期不知如何下手, 自我思考的时间受到限制, 解决工艺参数计算和定位误差分析等问题时, 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 过于劳累。还有个别同学急于求成, 照搬甚至抄袭别人的设计内容。在学生的设计中, 多数仍采用手工绘图, 一方面手工绘图时间长, 增加设计的任务量;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均采用计算机绘图技术, 且学生们在校期间也学习过多种计算机绘图方法, 手工绘图手段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与实际工作脱节。如此一来, 课程设计的质量大大受到影响, 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针对上述现象, 本文从改进课程设计的时间及安排着手, 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中, 提前下达设计题目,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 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并在生产实习环节安排有针对性地参观和学习,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设计中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程设计中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避免学生限于传统陈旧的思维框架。一直以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都是基于传统的设计模式, 指导教师也是以简单练习为出发点, 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的步骤、题目进行设计, 虽说也可以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 但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设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一种陈旧的设计, 只有创新设计才有可能超越过去, 创造未来, 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才有可能超越对手。

5.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进一步规范。由于设计过程中三四个学生一组, 进行同一个零件的工艺分析和夹具设计, 难免会有个别同学偷懒抄袭的现象, 那么仅凭平时表现和设计成果由指导教师直接判定成绩难免会出现偏颇, 无法达到全面、公平的评定效果。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置疑、小组答辩的方式, 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定, 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自评即在设计过程中由学生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进行改善,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自评结束后, 让学生两两结合进行互评, 给出成绩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最后由教师组织分组答辩, 结合自评、互评、答辩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四、改革成效

为配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检验改革成效, 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2011级本科生十五个班级为试点班级, 分期分批进行改革方案的实践与应用。从实践效果来看, 课程设计完成质量与往届相比有一定的提升, 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程设计结束后同学们都反映收获很大, 既加深和巩固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通过课程设计拓展和提高了设计能力;同时, 学生也比较认同改革后的成绩评定方法, 新的成绩评定机制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柯建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4]孙波, 李福援, 等.“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182.

[5]于英华, 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94 (4) :94-124.

篇9: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机械设计;课改理念;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1-02

《机械设计》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课,它要求综合利用《机械制图》《机制工艺》《材料力学》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中的内容,因此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角”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具也难以实现动作的仿真和形象化。

在《机械设计》课程中,有许多空间变换的现象和过程,例如,齿轮变速箱的机构和工作原理,利用黑板和纸笔很难将教学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齿轮传动的类型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每一种类型配一个模型,教师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信息技术能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的创作平台,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课程内容得到扩展和深化,将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方面的能力,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信息技术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运用的因素分析

1.教师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影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灵魂。其次,教师对机械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影响信息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运用,它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再次,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它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关键。

2.学生因素:首先,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和创新意识决定学生在学习相对枯燥的机械专业课时,主观运用信息技术的愿望,解决的是学生想不想运用、怎么运用和怎么用好信息技术。其次,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CAD平面制图、三维制图能力,制图软件的掌握等,影响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再次,学生对机械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都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的程度,影响学生课程设计中的课堂与实践效果。

3.信息技术因素:信息技术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赋予了课程新的内容,制图软件的引入,使设计方法、设计理论乃至设计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尽管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表现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教师依照《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课件,为使课件储存量大、内容形象生动,还包含大量的文字素材,并配以相关图片,以及经编辑制作的视频、音频信息等等,对资源库的需求量大。

二、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课程有效整合的启示

1.教学模式多元化,体现新课改理念。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多元化的,多采用动态的教学模式为主,把学生的机械设计某个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特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职业实践为主,对机械设计中的重点章节实施模块化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堂更鲜活,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设计的快乐,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是一味地按章将机械基础课程用信息技术CAI来展现,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教师使用绘图软件ProE5.0巧妙设计齿轮传动,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掌握齿轮传动的原理以及齿轮的参数等等,教师可以将设计的过程结合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会学生怎么运用,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教师做课件慢慢引导到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不仅能从制作过程中学习到不少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而且学习方式也会改变,自学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进行合作探究,适时地编写用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机械设计》校本教材,丰富学校教学资源。

2.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掌控课堂的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要结合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的特点,综合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努力向“双师”型过渡,并经常到机械行业实际充电,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了解比较前沿的机械科技和社会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根据机械教学大纲和机械考级要求,以项目引领,系统地将《机械设计》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将《机械设计》的各专业课《机制工艺学》《钳工工艺学》等等通过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体现知识的关联性,突出重点与难点。

教师制作的课件要遵循《机械设计》教学的原理,切忌华而不实,要揭示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不能让过于花哨的图片喧宾夺主,例如,在曲柄连杆机构中,既要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反映其工作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找些废旧的材料的制作曲柄连杆机构,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在涉及到同步齿形带以及滚动导轨等精密传动中,要反复讲解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形象教学,让枯燥的理论活灵活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3.要贴近生产实际,注重整合的实用性。在机械设计中引入信息技术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设计,在《机械设计》课堂上用的教学课件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画面的漂亮,而是应该注重对学生有启发性教学,做到师生互动。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课程设计的课题类型,可以结合某个学生感兴趣的产品,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选用一些手机、电脑等生活用品,并分解成系列,贴近生产实际,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机械设的实用能力。努力拓宽技能实训载体,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械企业生产实习,试探性地进行产教结合,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扎实基础。

4.现代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结合,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机械设计》课程包括机械系统理论的传授和零部件的课程与毕业设计,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程与毕业设计中,学生基本的手工设计绘图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运用一些绘图软件进行设计,有些机械设计的参数就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牢记于心,再加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达到教育教学双向目标。

教师要依托微博、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包括推介一些专业机械技术网站、上传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教师的点评等,在师生中资源共享,同时,网络平台的公开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信息网络道德的约束力。

上一篇:投资合同审查要点下一篇:新兵开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