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4-08-07

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通用6篇)

篇1: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股份公司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为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延伸落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变化,努力建设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具有时代精神和企业特色并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要立足于文化强企、文化治企、文化育人,与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相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推进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方针。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集中员工的智慧来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方案;要通过员工的生动实践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先进的文化和共有价值观变为每一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发挥群体的力量,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发挥企业文化对确立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导向作用,发挥企业文化在制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坚持突出特色方针。要在坚持与股份公司企业文化统一性的同时,紧密结合公司实际,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努力创新,打造富有公司鲜明特色的“基础”文化品牌。

二、遵循“三统一、三放开”原则,构建公司企业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要本着“体现共性、彰显特色”的原则,既坚决贯彻股份公司的主体文化,又注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既防止企业文化上各行其是的分散主义倾向,又要防止企业文化缺乏个性的倾向。公司企业文化的实践过程必须遵循“三统一、三放开”原则,即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标识三个方面,高度统一、规范到位,保持与股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在企业愿景、经营理念、员工行为规范三个方面,根据公司自身特点和不同情况进行补充、细化和丰富,充分增强个性和特色。

三、加强企业文化载体建设,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企业文化要抓好载体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的落地延伸,重点抓好以下七个实践环节,形成公司企业文化从上到下完整的操作体系。

(一)集中抓好公司企业文化的宣贯和理念转化工作

一是要继续加大宣贯力度,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细致入微的宣传,促使公司企业文化迅速传播,使公司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的精髓,成为企业每一个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员工都组织到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来,让公司文化进基层、进项目、进工地,覆盖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三是要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经营管理、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二)拓展企业文化内涵,抓好横向分支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推动和多层次的建设。要努力抓好企业文化的横向延伸工作,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廉洁文化等分支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以安全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持续安全观、安全效益观、安全责任观,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要继续认真贯彻 “一个强化,一个支持,一个落实,三个坚决反对”的安全观,即强化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安全发展的核心理念,坚决支持员工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说“不”,把安全管理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部位、每一台设备、每一名员工、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坚决反对安全生产在不受控条件下的赶工抢工,坚决反对安全生产在不受控条件下的产值规模扩张,坚决反对减少必要安全投入形成的非正常业绩利润。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培养广大员工遵章守纪、按章办事、规范作业、文明施工的良好习惯,形成以文化促管理、以文化保安全的良好局面。

深入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按照公司《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干优质工程,干精品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目标,坚持“严格管理、精心施工。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方针,坚守“细节决定成败、品质决定生存”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奉献一流产品。

深入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按照公司《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认认真真学习、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的廉洁核心理念,大力弘扬和培育员工崇尚刻苦学习,反对因循守旧;崇尚遵纪守法,反对腐败行为;崇尚爱岗敬业,反对不讲效率;崇尚团结协作,反对各行其是;崇尚文明礼仪,反对松散习气;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六崇尚六反对”廉洁从业准则,建立廉洁从业的良好环境,营造廉洁干事的企业氛围,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坚持重心下移,促使企业文化向项目、向一线纵向延伸

要进一步将企业文化活动向一线和基层延伸,使公司文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加强本部文化建设。公司本部、各二级单位机关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窗口。要按照公司企业文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创建六型本部、争当五个模范”主题活动,即创建学习创新型、战略管控型、指导服务型、规范高效型、形象示范型、团结向上型本部,争当刻苦学习的模范、勤奋工作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文明建设的模范。努力形成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员工提素质、企业上水平的良好局面,发挥本部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本部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学习创新、战略管控、指导服务、规范高效、团结向上、形象示范。公司和各二级单位两级机关要认真组织实施好企业重大庆典、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形象宣传工作,主要办公、会议场所等可根据需要悬挂企业文化相关的宣传标语或广告牌,体现文化特色。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施工项目是公司生产经营的前沿阵地,也是基层文化的重要窗口。项目文化的基本要素是:诚信履约、精细管理、优质安全、注重效益、文明施工、塑造精品、培育人才、服务员工、回报社会、造福人类。在项目文化的创建中,要坚持建一流工程与创一流效益和谐一致,工程建设与维护生态和谐一致,建精品工程与促进员工发展和谐一致,突出项目文化的特色。

加强小区文化建设。要把员工居住小区和项目生活营地作为延伸公司文化的一个阵地,开设“文化活动室”、“员工之家”等服务机构,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满足广大员工群众文化精神需求,提高员工和家属生活质量。小区文化的基本要求是:讲求社会公德,提倡文明行为,形成互助风尚,开展文体活动,服务员工家属,建设和谐家园。

加强岗位文化建设。公司各岗位从业人员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践行者,是文化落地的终端。企业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各自具体岗位特点开展,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实践。在文化渗透与推广中,用企业共有价值理念强化员工的自豪感,用企业的历史使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用尊重关怀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激励广大员工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充分发挥各级领导人员和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争当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

充分发挥各级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各级领导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推动者,更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实践者,首先要坚定信念,充满激情,勤政廉洁,遵守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和标杆作用。各级领导要用先进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下级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做,以实际行动争当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成为引领广大员工实践先进文化的旗帜和标杆。同时,在企业文化实践过程中,必须组织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形成领导者引领、执行者组织、实践者参与的“三位一体”互动体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培育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各类先进人物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企业先进文化理念,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单位要选树一批在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员工可见、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大力宣传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广大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人物,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共同践行企业的先进文化,形成企业集体奋斗的广大群体,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优秀的人力资源。

(五)编发公司各类文化书刊

要广泛发动员工群众,主动发现、培育和宣传企业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各种先进人物,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理念故事创作与征集活动,把身边典型的人和事进行总结归纳,编写成与理念有关的小故事,用故事诠释理念,实现公司文化人格化、理念故事化,使人格化代表的文化故事人人皆知,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

(六)继续开展好“三创建”活动

通过创建文明本部活动,建设学习创新型、战略管控型、指导服务型、规范高效型、形象示范型、团结向上型一流“六型”本部,推动机关建设;通过创建小区文化,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需求;要重点开展创建文明工程项目活动,要按照《文明工程项目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全面履行项目合同为基础,在国内外水电项目、非水电项目广泛开展文明工程项目创建活动,促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党群工作与队伍建设、施工环境、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的达标工作,推动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建设,提高项目文明施工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施工项目要结合实际,加强现场宣传设施建设,施工现场要制作项目部营地规划和工区“五牌一图”布置标准,即公司文化示意牌、公司标识示意牌、项目文

化示意牌、大型工程简介牌、规章制度牌、安全质量进度环保保证体系图等,营造出文明安全的施工氛围。

(七)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工作,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编制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以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为目标,要尽快编辑完成《企业文化手册》。手册应包括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精神、愿景目标、经营理念、员工行为守则、企业标识、企业人格化代表故事精选等内容。今后,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司,在开展岗前入职教育中,企业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与其他培训一并进行。

加强阵地建设,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有利工作环境。要充分利用公司报纸、网站、《学习与参考》、宣传栏等宣传载体,展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报纸和网站要开辟企业文化建设专栏,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建立健全业余文艺演出队。要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深入一线和工地进行慰问演出;要充分发挥公司文协会员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创作一批反映基层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反映公司文化的优秀作品,丰富广大员工的文化生活。

四、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党政领导的共同职责,各级领导要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企业的一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抓紧抓好。各单位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要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协同、全体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要根据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考核体系之中,定期检查考核,并与领导班子的业绩考核挂钩,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

(二)认真谋划,精心组织

按照企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精心设计企业文化活动方案,抓住各种机遇,融入文化活动,内凝人心,外树形象,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

(三)加大投入,创造条件

各级领导要树立对企业文化的投入就是对企业发展投资的观念,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各单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大对企业文化活动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四)注重发挥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作用

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特殊职能和作用,认真抓好员工之家、青年之家、群众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等,共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篇2: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集团公司各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构建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先进的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做实做精做强做大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强和推进新兴铸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集团公司重组五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时期、新的阶段,集团公司既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严峻考验,全面实现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一个突破、两个领先、三个最大、四个名牌”的发展目标,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迫切需要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迅速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铸魂、塑形、育人工程,是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之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历史任务。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卓有成效地推进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军需企业几十年来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适应集团公司新的发展需要,总结、培育和提升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集团文化和子企业文化,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十一五”目标的实现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明确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实现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基本内容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为追求,以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理念,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集团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持续学习为动力,在弘扬和继承军需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在重组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善于吸收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素质,努力为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系统化、实用化、科学化的要求,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律,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为主要内容并且特色鲜明、形神兼具的集团文化体系,形成促进和推动全体职工为完成企业新的发展任务而努力奋斗的文化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产品、服务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在去年点题明确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和基本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将今明两年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破题年,紧紧围绕“什么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怎样建设企业文化”进行破题,找准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结合点和着力点,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突出抓好“四个基本内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三个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十一五”的后三年,作为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解题年,逐步总结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先进的集团文化、子企业文化和重要专项文化,保证和促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企业即人、文化是魂的理念,重视从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二要坚持重在创新的方针,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在继承军需企业精华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三要坚持融入管理的方针,实现文化管理与物化管理的和谐统一,优秀文化与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使企业管理提升到更高境界;四要坚持突出特色的方针,企业文化贵在特色,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示集团公司和所属各个企业的特色;五要坚持广泛参与的方针,以广大员工为主体,充分发挥和依靠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提炼和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集团公司特色、能够涵盖集团公司四大产业板块、体现行业和产业特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科学确定集团公司的使命和愿景,铸造集团公司之“魂”;培育形成与集团公司和所属各个企业经营业务融合的各具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等理念体系,持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以规范员工行为为目的,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合乎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持续提升执行力,不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建立和规范以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标识、标准色、标准字、司(厂)徽、司(厂)旗和司(厂)歌等为主要内容的集团公司与各子企业的形象识别体系,不断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在市场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努力提升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与良好形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系统梳理和总结企业形成的先进企业文化

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都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对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理清企业文化的历史、阶段、成果等要素,比较全面地分析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在梳理时,要正确处理好集团文化与各个子企业自己文化的关系,注重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实现集团文化与各个子企业文化的主动对接和有效融合,促进集团文化的整合与再造。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使命、企业标识规范整合集团的企业文化,保持集团公司内部文化的统一性,确保增强集团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各子企业要在坚持集团公司共性文化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各个子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培育和创造既符合自己实际、又符合集团文化总体要求的特色文化。

2、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和实施步骤

集团公司和各个子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在总结优良传统、挖掘企业文化底蕴、把握企业文化现状、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要对如何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如何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如何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如何完善企业基本制度与规范以及如何塑造企业形象,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如何推动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实现等方面,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推进计划和逐项推进步骤。

3、设计规范的集团公司标识系统

规范的企业标识系统,是一个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要紧紧抓住总部机关办公地点调整和二级集团公司组建的契机,按照实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要求,积极着手对集团公司形象识别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提出规范使用的标准,确保整个集团公司形象标识系统的规范和统一。各子企业也要适时对自己企业标识系统进行规范,主动为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名称、标识、品牌等统一配套创造条件。要逐步实现集团公司和所属各子企业标识的规范化,为整个集团优化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美誉度、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

4、建设完整、全面的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集团公司和各个子企业文化体系,要以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载体,以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工作评价标准和效果评价体系为规范。要按照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大的方面,全方位开展建设活动。

物质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它主要由企业环境、企业器物和企业标识构成。要努力在四个方面都取得成效:一是设计和确定企业的名称、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二是持续绿化净化自然环境,持续优化美化员工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三是设计和确定企业徽章、旗帜、服装和歌曲等;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办的报纸、刊物、有线广播、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宣传栏、广告牌、招贴画等。

行为文化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展示员工精神风貌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要制定具有特色、符合管理实际、体现企业文明水平的员工行为规范,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逐步使员工的行为规范化,逐步形成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员工行为文化体系;二要营造企业良好的精神氛围,将企业长期沿革、约定俗成的活动、习惯行为等加以改造和培育、规范升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三要塑造文明员工形象,通过倡导和推行员工行为规范,在员工中形成共识和自觉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四要积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树立模范人物,使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提升企业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五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业务等综合培训,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和各企业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改制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构筑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的责任考核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企业非程序化的特殊制度,如员工评议干部制度、总结表彰会制度、领导与员工对话制度等。要在坚持制度本身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之间的融合,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相关管理环节,建设集团公司科学、完整、富有人文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精神文化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集团公司和各企业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集团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形成与经营业务融合的、具有特色的集团与各个企业经营理念,确立企业精神,明确企业奋斗目标,确立企业经营宗旨、营销规范和企业用人之道等,形成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的强大精神动力。

5、加强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基础。集团公司所属各子企业都要积极推进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以特色、简洁、实用为基本要求,通过完善企业文化设施、创新文化建设手段、丰富企业文化载体,增强厂、车间、班组的文化氛围、提高基层员工的文明素质、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丰富基层“人本管理”内涵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依靠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实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提升集团文化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和成长发展过程,决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综合素质。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集团公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共同职责,集团公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要像抓先进性教育活动那样抓企业文化建设,高标准、“两促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常抓不懈。企业党组织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组织者和积极推动者。

2、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集团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明确工作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保证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行。要注重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女工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要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考评和奖励。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要与企业经营者年薪兑现挂钩。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企业预算,结合实际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凡未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制、未明确工作机构的企业,都要根据国资委《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建立或明确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

篇3: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 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 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强企业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按照“自主创新, 高端引领, 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的要求, 以聚焦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 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 着力加大投入, 着力激发活力, 着力集聚人才, 着力优化环境, 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 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 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 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力争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 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10000名职业经理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00件, 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制 (修) 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培育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 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3000家以上。

(四)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 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更多介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五)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 切实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实验室等各类研发紧密联合体, 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 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打造重点产业链, 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六)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规模, 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 扎实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 全面提升企业质态。对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传统产业企业, 经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按照制订的规范标准联合认定, 企业所得税超过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征收的, 超收部分的市、县留成, 市、县可视情安排支出支持企业发展。

(七) 支持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 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 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通过政府首台首购 (用) 、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 对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和由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重点品牌展销活动的企业, 由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八) 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 通过典型引路筛选出一批适合行业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 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开发推广云计算、传感制造等新技术, 培育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 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工程, 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 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 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省内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 建立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十) 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 在创新收益的分配上要向对创新成果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 拉开创新与非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收入差距, 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创新。鼓励企业试点推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十一)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 帮助企业树立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 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推进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 积极构建专利池并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布重点专利成果产业化导向目录, 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权益。

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 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实施“质量强省工程”, 大力推广“S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广泛开展“QC" (品质控制) 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 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奖。

(十三) 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 (修) 订。组织研究制订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 鼓励企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十四) 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完善管理流程, 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鼓励企业依法登记股权、进场交易。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促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借鉴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总承包总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 引导企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 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境等方式, 增加企业收入, 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 使商业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

(十五) 加快品牌创建。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 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帮助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在海关总署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手续;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研究制订《江苏省名牌管理办法》, 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对企业发展品牌中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推广等项目给予支持。倡导企业信用自律,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 培育合同诚信企业、质量诚信企业、诚信经营企业、技术合作诚信企业。

五、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

(十六) 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 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 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等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经理人。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 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 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

(十七) 壮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程”和“汇智计划”, 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 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 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兼职教授) , 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十八) 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 适当调整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制度, 重点从我省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十九) 创新企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 “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 以及省“产业教授” (兼职教授) , 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市、县可给予奖励, 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六、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

(二十) 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优惠政策。本着便利、快速、从优的原则积极受理企业相关申请, 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先进设备贴息政策, 制订我省引进先进设备贴息目录。指导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账户, 正确核算研发费用, 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化认定工作流程, 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 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有关创新专项, 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 省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整合优化省有关专项资金, 在支持重点上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转变, 在使用方向上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倾斜, 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 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经省级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新产品以及首台 (套) 装备, 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 接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 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11年1月1日起, 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型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其他类型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承担国际 (国家) 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的企业, 省级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资助;对主导制 (修) 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 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各市、县 (市) 人民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

(二十二) 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 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 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 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开展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 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 参照工业用地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划拨土地, 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 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国家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生产和经营性用地, 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批准后, 可以作价出资 (入股) 方式处置。

(二十三) 加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落实岗位责任制, 形成协调高效的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把企业创新作为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分解落实企业创新目标任务, 加强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省与地方支持企业创新的联动机制, 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和力量, 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工作。省人民政府每2年表彰一批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实施细则。

篇4: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提升到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8大监督的同等地位,同时作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审计职业化等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意图,增强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审计工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加强对中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尤其要在“促改革、促发展、促反腐”上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 “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阻扰审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不配合、不接受审计,阻扰审计工作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审计机关依法处理,或提请本级政府或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四)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接口,按照审计要求的数据格式提供电子数据;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工作环境等方面积极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

(五)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调查、函证、问询、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完善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六)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审计机关上报的重要审计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审阅和研究,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事业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职责,加强日常内部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方式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八)加大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促进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全省审计机关要持续组织实施好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加大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九)加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财政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全过程强化审计监督,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要看护好财政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以及行业协会资金等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持续开展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以及“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认真贯彻《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建立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以及项目投资效果等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促进投资项目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顺利实施。

(十)加强民生资金、“三农”资金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严防挤占挪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环保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一)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尽责情况,深化审计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创新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和效率。

(十二)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揭示力度,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级政府性债务、重点地区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非法集资、违规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隐患,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十四)加大对经济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审计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查处力度,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投融资环节、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注意发挥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合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

(十五)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按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12〕124号)印发的规定和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本单位网站等公开媒体向社会公告。

(十六)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根据各级人大监督的需要,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可直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

(十七)严肃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被审计单位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政府分管领导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并将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告。

五、提升审计能力建设

(十八)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统一组织管理力度,从工作安排、组织实施、工作报告、审计处理等业务环节积累统一管理经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强化系统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型企业集团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中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方式,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十九)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资格并行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内审计人员的交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严把审计人员进口关,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二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省级审计数据系统,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一)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依法行政要求,配备合理的人员力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全省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要关心审计干部成长,重视审计干部的选拔任用,对优秀的审计干部,可以选拔充实到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单位任职。

篇5: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国家电网特色的统一的企业文化,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政工„2008‟233 号),以及省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现对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电网公司推进“两个转变”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在公司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加快“两个转变”是今后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深入人心,让广大员工更清醒地认识公司定位,提升集团化运作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追求。

(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公司软实力的集中反映,事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电网发展进入了以特高压为重要特征的新阶段,公司发展进入了以集团化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面向未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变革,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矛盾多,必须加快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国家电网特色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努力建设具有科学发展理念、持续创新活力、优秀企业文化、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文化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把企业文化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撑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用优秀企业文化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心聚力,形成统一的意志,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是公司再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

福建电力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福建公司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要坚持同舟共济,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战胜困难险阻,不断迈向新的事业高度。公司各项工作要再上新台阶,要解决好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凝聚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始终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始终坚持“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工作信条和“一三六”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要大作为的胆略,把思想统一到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知难而进,持续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在基本建立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大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全方位塑造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全体员工共同信奉并遵守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立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国家电网特色的优秀的统一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统一文化的要求部署,进一步创新观念,大力培育共同价值观,提升职工队伍的“精气神”。

(一)建设统一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大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国家电网特色的优秀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适应集团运作和市场机制的行为规范,在公司上下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纽带和感情纽带,培育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切实解放思想,促进观念转变

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突破传统和习惯思维,深刻认识“集团化运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集团化运作”的价值取向,切实增强集团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自觉打破一切不适应、不符合集团化运作的观念,坚持全局一盘棋思想,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保证公司上下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合力,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激发员工活力,提升队伍“精气神”

公司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更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要在建设海西坚强电网的具体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工作信条和“一三六”理念,通过充分发挥“四个通道”人才培养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和弘扬铁军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员工的活力,树立“精气神”的团队形象,做到自我加压,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目标,为加快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不懈努力。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把握“三个抓好”,加快“四大文化”建设。“三个抓好”主要是:

1、抓好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和省公司企业文化读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准确领会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

2、抓好执行。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要求各创建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方向一致。一方面加强对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意见和要求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内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执行。执行中,要注意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准军事化管理、党员“一带二”先锋工程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3、抓好典型。选树一些能够反映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要求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标杆和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比学赶超,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加快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和和谐文化等四大文化建设。

1、安全文化。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严防、严管、严处”的工作要求,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继续推行公司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生产班组安全日活动,增强领导层、管理层与执行层的沟通,通过“重心下移”,及时解决生产班组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班组安全日活动实效。——进一步完善安全奖惩制度和各级现场督查制度,继续做好对个人、班组、部门的安全考核积分,完善“三级”违章查纠机制,进一步深化创“无违章企业”工作。

——以人为本,发挥亲情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感化作用。利用安全亲情卡、班组亲情台、安全互保、违章人员家访和家属送清凉等活动、将“亲情”溶于安全活动中。一方面促使职工家属关怀职工健康安全,常吹安全风、常提安全事;另一方面促使职工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主动性。

2、服务文化。

——扎实推进准军事化管理从变电运行、检修作业、窗口服务向公司其他管理领域延伸,提升员工队伍“精气神”,推进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和人性化。

——继续加强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通过第三方调查评价,努力解决客户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开展“轻松缴费服务年”活动。通过规范抄表收费人员的催费行为,严格欠费停电审批管理,开发新的缴费渠道和缴费方式,完善电费温馨提醒服务等方式,使电费回收工作更具人性化。

——开展“95598”服务体系分析及评价,加快客户需求的响应,加强服务质量的预控。健全监督机制,实现业扩报装、故障抢修、客户投诉满意度回访率三个“百分百”,确保投诉处理回访满意率达90%。

3、廉洁文化。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通过完善制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牢固树立干部职工“干事、干净”理念。——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廉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实施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物资采购、工程承发包等环节的效能监察,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和企业形象。

——发挥家庭在预防和抵制腐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向中层以上干部家属发出廉政倡议书;向中层以上干部及重要岗位职工分发家庭助廉教育读本,开展家庭助廉知识问答;召开“贤内助”座谈会、举办“廉政谜语有奖竞猜活动”、开辟生活小区家庭助廉专栏等方式,企业和家庭齐努力,共同构筑拒腐防线。

4、和谐文化。

——加强内部沟通,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一是加强决策层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党政关系。二是加强领导干部与员工沟通,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三是加强机关与基层沟通,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四是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外部沟通,建立和谐的发展环境。自觉主动向政府、新闻媒体、广大客户汇报工作、沟通情况;针对政府、媒体、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改善外部关系;继续推进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和社区共建等文明共建工作,为公司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理念体系,深刻认识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摆上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二)结合实际、深入推进。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贯彻落实好上级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要求和部署,也要善于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丰富鲜活的、生动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本单位个性的企业文化实践内容,使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6:关于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意见

学生班级建设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院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的基础单位。学院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校风与学风建设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生班级为阵地。为加强学生班级建设,现结合我系学生班级组织建设的现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学生班级实施班主任全面负责。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工作的先行者和实施者,班主任要切实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二、班级组织设置及职责

(一)学生班级设置班委会。班委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本班全体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并处理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机构。班委会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等组成,任期一般为一年。班委会坚持集体领导,分工协作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委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班主任负责。班委会带领全班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氛围,为班级学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向系部或学校反映学生的有关情况及要求,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

1、班长协助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工作。主持召开班委会,研究布置班级工作,指导并督促班委会其他干部完成各项工作计划。协调好与团支部的工作关系。

2、副班长协助班长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并兼任班级心理委员,具体负责考勤、班级安全及综合治理工作。

3、学习委员在班委会的领导下负责班级学风建设、学年学生综合测评及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协助任课教师做好作业收发、教学意见反馈、学习成绩公布等工作。

4、文体委员及宣传委员在班委会的领导下组织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协助体育教师、文艺指导教师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组织本班学生参加院、系各项文体活动、竞赛,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和黑板板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5、生活委员在班委会的领导下,协助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补助的统计及发放、助学金的领取、发放,做好困难学生的确认及资助,及时向班主任或系部反映班内生活困难学生的情况,负责本班学生宿舍、教室的卫生检查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兼任班级卫生信息员。

三、学生班级建设内容

(一)政治理论学习。包括组织学习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形势政策、校纪校规情况。

(二)学风建设。包括国家英语四、六级的过关率,计算机等级过关率,专业证书通过率、专业知识竞赛和院级、系级学生活动获奖和参与情况。

(三)制度建设。本学期工作计划、本学期工作总结;宿舍卫生检查,课前点名及系请假备查制度;学期或学年班费收支情况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及民主公开等制度;班委会选举及换届制度。

(四)文体活动。包括班级开展的讲座、晚会、竞赛、比赛等活动。班级开展的活动要结合形势、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生活。

(五)班干部培训。班干部要定期、不定期的参加学校有关部门及系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学生干部培训班,提高班干部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六)要定期召开班会,保证班会的质量和实效。一般要求每两周进行一次班会,重大节日放假前后必须召开班会,传达学校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七)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促进学生就业,更快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表达能力。我系要求每班每位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上台即兴演讲,锻炼口才,演讲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等,时间为三分钟。我系职业发展协会将不定期组织模拟面试,从各班挑选人员参赛,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参与面试的表达能力。

六、班级建设和学生干部的考核与奖励

(一)各班按照《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班级及班主任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系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在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班级考核。考核结果报院学生处。每学年将评出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各一名。

(二)根据各班班级开展学生活动的相关情况,先报系部审核通过后,再依据活动开展情况、活动总结和宣传图片,系部给予相应补贴。每一学期做一次清算,符合条件的班级将一百元现金为基数进行发放。

(三)设立学生干部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在系部和班级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任期满半学年及以上的学生干部。评定比例不超过系部和班级学生干部人数的20%,将有相应的奖励。

(四)设立系部评优制度。优秀学生评选内容:

1、三好学生

上一篇:it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以校园安全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