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安全事故罪

2024-08-06

重大安全事故罪(共8篇)

篇1:重大安全事故罪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释义]本罪是指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

[刑法条文]第一百三十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立案追诉标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相关法律]:《建筑法》第六十九条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转让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七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建筑设计单位不按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四条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2:重大安全事故罪

上传时间:2011-12-29

一、概念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二、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对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保护。我国政府历来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重视生产安全和安全生产。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本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要件:

(1)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事故隐患。所谓劳动安全设施,是指为了防止和消除在产过程中的伤亡事故,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用以保障劳动者安全的技术设备、设施和各种用品。劳动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即符合国家立法机关、生产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一系列保障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规定的标准。事故隐患是指由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潜藏着的发生事故的苗头、祸患,仅限于劳动安全设施方面的事故隐患。

(2)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这里的有关部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对劳动安全具有行政管理责任的其他部门。本罪的构成必须以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为条件。如果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没有提出事故隐患,行为人因而没有采取措施的,不成立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3)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所谓重大伤亡事故,根据司法解释,是指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事故。其他严重后果,是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了重大政治影响;或者引起单位职工强烈不满,导致罢工、停产的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单位中对排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负有职责义务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里的单位,根据《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其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也包括其他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由于国家工作人员失职造成重大事故的,可以直接依照本法的规定,以他罪追究处罚,所以,本罪的主体

中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有关直接责任人员在主观心态上只能表现为过失。所谓过失,是指有关直接责任人员在主观意志上并不希望发生事故。对于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有关直接责任人则是明知或者应该知道的,有的甚至是经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多次责令改正而未改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肯在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方面进行投入;有的是工作不负责任,疏忽怠惰;有的是心存侥幸心理;无论属于哪各种情况,都不影响构成本罪,但在具体量刑时可以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

三、罪与非罪的认定

(一)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两罪都有重大事故的发生,并且行为人对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主管与直接管理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一般不包括普通职工;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较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范围要厂,包括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一般职工和在生产、作业中直接从事领导、指挥的人员。(2)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对经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提出的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是一种不作为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生产作业的领导、指挥人员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是作为形式的犯罪。

(二)本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都是由于行为人未尽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两者主要有以下共同之处:(1)在主观上均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犯罪主体均为特殊主体,都要求具备法定身份;(3)犯罪客观方面都可以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犯罪;(4)两罪的构成都要求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1)侵犯的客体不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玩忽职守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属于渎职犯罪。(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不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具体表现为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玩忽职守罪则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3)犯罪主体不同。尽管两者都是特殊主体,但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中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的直接责任人员;工作人员。(4)犯罪发生的场合不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玩忽职守罪发生在国家机关工作管理职能的职务活动中。

四、刑事处罚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实践中,情节特别恶劣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造成了特别严重后果的。主要是指:(1)致多人死亡;(2)玫多人重伤;(3)直接经济损失特别巨大;

(4)造成了特别恶劣的政治影响。

2、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特别恶劣的,如经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提出多次意见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以致发生重大事故的;已发生过事故仍不重视劳动安全设施,造成多人重伤、死亡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等。

篇3:重大责任事故罪疑难问题研究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 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大责任事故犯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2006年人大常委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六) 》中, 将刑法第134条修改为两款, 对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罪名, 即重大责任事故罪和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本文旨在研究重大责任事故罪, 则需要对该罪的主体、客体等进行详细阐述, 在给该罪进行概念界定时, 笔者采用通说的定义, 即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 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2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基本犯罪构成

2.1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 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结合法律规范的原文及犯罪客体

2.2.3 培养路桥合同管理和索赔人才

与国际接轨的合同管理人才, 不仅掌握国际路桥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理论、国际惯例有关的法律, 熟练运用标准国际示范文本, 熟悉施工合同管理, 而且, 有金融方面的知识, 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同时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的应变能力。

合同管理和索赔是高智力型的、涉及全局的, 同时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强, 极为复杂的管理工作。路桥企业如果拥有这样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的合同管理与索赔人才, 一方面以直接提高项目的合同管理与索赔水平, 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点带面, 可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合同管理与索赔人才, 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提高。

2.2.4 确定正确的索赔方针

索赔管理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而且是承包商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如何看待和对待索赔, 实际上是承包商对利益和关系、利益和信誉的权衡。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索赔, 承包商会蒙受经济损失, 进行索赔, 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合同双方的合作关系, 而索赔过多过滥, 会损害承包商的信誉, 影响承包商的长远利益。

2.2.5 恰当并且有效地运用索赔策略

索赔策略是承包商经营策略的一部分。索赔策略必须体现承包商的整个经营战略, 体现承包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国内路桥行业长期以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要求来看, 综合起来本罪的客体可为以下几点: (1) 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秩序; (2) 非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秩序; (3) 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的生产秩序; (4) 尚未取得执照的组织的生产秩序。

2.2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

刑法中的犯罪主体, 是指由于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研究犯罪主体对于准确定罪和量刑均具有实践意义。从我国历次《刑法》对本罪的规定来看, 尽管《刑法修正案 (六) 》对犯罪主体的描述已经扩大到一般主体的范围, 但是针对犯罪主体, 依然存在两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第一, 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第二, 非生产、作业人员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据上述分析, 笔者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进行了分类概括: (1) 生产、作业过程中因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来受多种因素影响, 对索赔策略缺乏理性的研究和探讨, 这将直接影响人世后的国内企业利用国际惯例索取正当的权益。

3 结语

在现代路桥工程项目管理中, 由于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等目标, 规定着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 所以合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必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因此, 国内企业如何依照国际惯例, 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合同管理体系、在工程索赔方面制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是国内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延滨.浅析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管理现状与完善措施[J].制度建

[2]董慧领, 李晓娟.工程变更的风险分析及索赔管理[J].黄河水利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31-33.

[3]周鹏.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跟踪审计[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

学版) , 2010, (1) :63-65.

[4]张立志.工程预算评审对设计方案的造价控制[J].天津职业院校

联合学报, 2010, (3) :148-149.

[5]王金.浅议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

[6]张立志.工程量清单项目评审中工程造价的控制[J].天津职业院

校联合学报, 2010, (5) :155-156.

规定, 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后果的一般性生产、作业人员; (2)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指导他人违章冒险作业, 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后果、或者与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后果存在重大直接或间接问题联系的非生产、作业人员; (3) 由于错误决定、疏于监督管理或未按国家、行业相关规定设立生产、作业章程并导致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的单位主体。

3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认定

3.1 重大责任事故和一般责任事故

一般责任事故是相对于重大责任事故而言的, 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而且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二者的不同点在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严重后果的, 则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造成了事故, 并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后果, 但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则为一般责任事故。另外,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生产、作业人员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或管理人员强令操作的行为虽具备足以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危险的, 也不能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定罪处罚。

3.2 重大责任事故和自然事故

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是犯罪。”自然事故, 是指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原因而造成的事故灾害。自然事故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纯自然事故。二是有行为人参与的自然事故。在此自然事故中, 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已经预见, 但是在当时情况下不可避免。

3.3 重大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

技术事故, 指由于技术手段或者设备条件所限制, 造成无法避免的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由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条件有限,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事故, 并造成相应的损失, 这不是犯罪问题。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可能。另外, 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失败所产生的事故是指由于技术革新、科学实验本身所包含的失败、危险的因素而引发的事故。所以技术革新、科学实验失败也不是重大责任事故。

3.4 可以免责的事由:允许的危险

如何正确认识风险业务的问题在认定重大责任事故罪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在某些业务中自身带有一定不可避免的风险, 称为风险业务。在现今高科技的背景下, 风险业务也随之增加。从传统的罪过理论出发, 在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时, 就应立即停止这一行为。否则, 便是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 也就是违反回避危害结果的义务。所以, 对这类风险业务活动应当加以禁止。

4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立法完善

4.1 重大责任事故罪客观方面的完善

在重大责任事故罪中,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否应该引入危险犯的问题, 理论上存着在争议。危险犯与实害犯是相对应的形态, 指以发生一定的犯罪结果作为构成犯罪既遂的必要条件。争议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肯定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该增设过失危险犯。另一种是否定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没有必要增设过失危险犯, 因为没有相应的依据。

笔者赞同肯定说, 建议在重大责任事故罪中引入过失危险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从维护生产方面的安全, 以及预防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的角度来说, 有必要设立重大责任事故的危险犯。其二, 新的过失犯罪理论, 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引入过失危险犯提供了理论依据。危害结果包括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如果将过失犯罪的范围限定在实害犯, 只强调危害结果的发生, 而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因素,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违反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危险犯也是有条件和限制的, 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产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4.2 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方面的完善

对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的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罪的主体在立法方面还可以更加完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由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限定在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所以有一些可能会触及到的人员无法包括其中。比如维修工等。这些相关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 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而造成事故的问题则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有些人员也应包括在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之中, 只要是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了从业时应遵循的注意义务, 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则应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罪在主体方面的范围规定的过窄。因此, 笔者建议可以将“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一类的表述删去。其次, 从《刑法》第134条规定上来说, 法律对这个条文所采取的是列举式的规定, 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而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中又出现了新的一些主体, 重大责任事故罪所限定的主体范围也应顺应市场变化的要求而有所改动。因此, 笔者建议, 重大责任事故罪中的主体不管行为人是何种职务, 何种身份, 也不管行为人是不是生产、作业人员与否, 只要行为人在直接从事组织、指挥生产经营活动, 违反了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 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 都可以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范围。归纳起来, 笔者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有以下几点概括:第一类是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第二类是外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以及股份公司的人员;第三类是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第四类是群众合作经营组织, 以及个体经营户中的从业人员, 同时也把经批准登记合法成立的与未经批准登记非法组成的群众合作经营组织或个体经营户包括进来。

摘要:重大责任事故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 笔者在研究众多学者、专家成果的基础上, 力图对本罪作一个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关于本罪的犯罪构成。笔者结合通说, 从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对本罪犯罪构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本罪的认定。笔者介绍了本罪的性质, 同时对司法认定提出了一定的界定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本罪的立法完善。结合关于犯罪构成的分析以及第三部分罪的认定分析, 笔者从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等提出了立法完善措施。

关键词:重大责任事故罪,犯罪构成,自然事故,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鲍遂献, 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立, 陈小明.刑法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4]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5]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高铭暄, 赵秉志.过失犯罪的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7]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8]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9]胡鹰.过失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10]金子桐, 吕继贵.罪与罚——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11]李立众.刑法一本通[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篇4:监理人员能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2008年某县水泥有限公司将工程承包给某冶金建筑有限公司施工,范某作为该项目部付经理负责(总工程)施工工程中安全、质量和进度。黄某(系监理公司土木工程师,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担任工程监理,负责监督水泥有限公司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2008年12月。该县建委对该工程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将该工程停止施工,待基础验收程序完善后再施工,且范某和黄某在工程安全监督记录上已签字,但范某没有让建筑工地停工,而是继续施工。黄某没有要求其报送相应的资料审查就让其施工。12月4日16时许,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脚手架搭建不合格,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名工人死亡。

分歧意见

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黄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理由是:作为对工程建设安全负有监督职责的监管人员应当属于管理人员范畴,黄某没有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对事故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其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另外,尽管黄某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质,但是他接受公司委派,到工地从事监督检查工作,就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在未尽到责任的情况下,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黄某的行为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理由有两点:(1)黄某不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资格。监理人员既不从事直接的操作行为,也不对生产、作业进行管理,他只是对生产、作业行为进行监督。所以监理活动不属于“生产、作业”行为,黄某不具备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资格。(2)黄某不具备监理工程师资格。不具有相应的监管认识能力,对事故的发生不具有过失。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黄某作为监理公司的土木工程师,不具有监理工程师资质,对施工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无法认识。对危害结果无法预见,那么他对结果的发生就没有过错,所以黄某的行为就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黄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分析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应首先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监理人员是否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第二。无监理资质的监理人员能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一)监理人员是否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

首先。“生产、作业”是指人类采用一定的工具或方法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使之发生性质、形态或形状的改变或位置的移动。从而适合或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活动。从形式上看,生产、作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普通职工的直接操作活动。如电焊工的焊接行为等;二是科技人员的实验、设计、化验行为;三是指挥、管理人员对生产、作业的指挥、管理活动。虽然建筑工程的主要安全责任单位是施工单位。但是监理单位的行为也是围绕工程建设进行的,并且监理人员的行为也会对生产、作业产生影响。例如本案中。监理人员如果严格审查相关资料,督促施工方落实安全生产规范。禁止其在整改前继续开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范,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监理人员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应该说是一种生产、作业行为。

其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4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既然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已经涉及到工程安全的管理,就有可能发生因行为失当而产生安全责任事故,因此。不能免除因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过错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责任。依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监理公司既然有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就应该有承担因过错导致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

另外,《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条例》的第2章至第4章分别规定了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及其他单位的安全责任,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也就是说以上单位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出现安全事故后,应当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事实上,2003年7月1日发生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重大工程事故的监理单位就是因为“未有效履行监理单位的职责,未对调整的施工方案组织审定;监理人员资格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现场监理失职,未对监理的工程实施有效的巡视检查,未能及时发现险情和制止事故,负有重要责任”而受到刑事和行政处罚。这是血的教训。

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通过之前,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仅限于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而《刑法修正案(六)》通过之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由原来的几类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从事生产、作业的一切人员,把目前难以处理的对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所有人员都包括在内。笔者认为,从修正案对原条文的修改即立法本意可以看出,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可以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

(二)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而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能否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

尽管建设部《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22条明文规定:“监理工程师实行注册制度”,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具备了监理职责的人员就可以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理由有以下两点:

1、重大责任事故罪惩治的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并导致重大事故的行为。之所以国家明文规定监理工程师实行注册制度,是因为重大责任事故侵犯了公共安全,社会危害性较大,它对监理人员谨慎行事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苛刻。无论是依法注册的监理工程师,还是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的监理人员,只要其行为违反了安全管理规定,并导致的重大事故发生,都是对安全生产秩序的破坏,其行为性质都是一样,都应该做出相同的法律评价。针对同样的危害行为。不能因为行为人取得注册监理工程师资质就构成犯罪,无监理资质的反而不构成犯罪。照此推理,监理部门就有可能为了逃避处罚专门派遣无资质监理人员进行监理,那么监理制度就等于形同虚设,这明显与立法原意相违背。相比于有资质的监理工程师而言。无资质监理人员的危害性更大。

2、从监理行业的现状来看,不打击无证监理行为,将放纵犯罪。据统计资料反映,全国有15万余人通过监理工程师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其中有10万余人通过注册获得了《注册执业证书》。而这10万余人中只有5万人执业监理;另5万人将证书出租,不执业上岗,仅收取证书租金;还有5万余人没有取得《注册执业证书》,也就是说只有1/3的人有资格进行监理工作,但是2/3的人是无证监理。如果将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监理人员仅限于于注册监理工程师。将放纵2/3的无证监理人员,明显违背了国家设立监理工程师准入制度的初衷,也不利于监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5:重大责任事故罪

上传时间:2011-12-29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概念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二)重大责任事故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对象是人身和财产。

2、客观要件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行为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这里的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是指违反有关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因此,这种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1)国家颁布的各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2)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上级管理机关制定的反映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工艺技术、生产操作、技术监督、劳动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程、规则、章程、条例、办法和制度。

(3)虽无明文规定,但反映生产、科研、设计、施工的安全操作客观规律和要求,在实践中为职工所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操作习惯和惯例等。

3、主观要件。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这里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三)刑罚

根据刑法第134条之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篇6: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定

李红钊

(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 北京 100013)

内容提要:重大矿难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形式为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为间接故意,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存在一定相似性,难以把握。根据肇事者应当认知的水平,认为实施某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理由成立,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明知自己行为会导致矿难事故的发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仍然实施的,应属于间接故意。

关键词:重大矿难事故过失间接故意

近几年矿难事故频频发生,每次遇难矿工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有的甚至超过百人以上。纵观这些频发的矿难,肇事责任人绝大多数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2010年9月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造成76人死亡的“河南新华四矿特大矿难事故案”,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首次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公诉矿难事故责任人。对矿难事故责任人如何定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有的法学专家指出不应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对“其他危险方法”的规定并不是兜底的条款,该案应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也有不少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人士提出,有可能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2010年11月16日,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事故矿长,“引发各界热议”。

笔者认为,相对于《刑法》第二章规定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特定手段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是一个兜底的条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形式,该章规定的具体罪名,并不能完全包括以上四种方法以外实际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有这样一个条款作补充,能满足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审判中无法可依或依据的法律不准确等现象。酒驾撞人、私架电网等犯罪行为可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矿难事故却不能构成该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讲不过去。矿难事故责任人的犯罪行为,如果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就应当以该罪论处。2

作者简介:李红钊(1969-),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主要研究方向:诉讼代理与辩护。黄秀丽:《重罪指控意在阻止矿难?》,载《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A5版。韩景玮:《平顶山矿长被判死缓引发各界热议 将遏制矿难多发》,载

。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当然,对矿难事故责任人的定罪不能一概而论,要客观分析其实施危害行为及其对危害

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果责任形式是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是

间接故意,则主观方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下面笔者就此做一尝试性的分

析。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

该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

他严重后果。理解“重大责任事故罪”需要把握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支配危害行为及其对导

致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危害结果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等几个主要方面。

(一)《刑法》原134条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

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刑法修正案

(六)》没有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做具体规

定,旨在扩大本罪的犯罪主体。对于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犯罪主体包括对矿

山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

员,以及直接从事矿山生产、作业的人员。

(二)事故责任人主观方面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犯罪主体无论主观心理态度

是“过失”还是“故意”,必须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

害结果所持的心态为“过失”。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特征,则涉嫌他罪名,比如矿山

事故责任人虽违反了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其犯罪的主观心态为“故意”,则涉嫌故意伤

害、故意杀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罪名。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重大责任事故罪,除了把握犯罪主体、危害结果外,最主要的是

准确把握其主观方面。因此,这里需要对事故责任人的主观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支配其危害行为及其导致

危害结果所持的主观态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是由同一主观意识所支

配,所以这两种心理态度是合二为一的,比如支配某一行为的主观意识为故意,则会希望或

放任这种行为所导致结果的发生,故对由此而导致伤害结果所持心理态度也为故意。再如刑

事责任人过失实施了伤害行为,由于其过于自信或轻信不会发生伤害结果,故对伤害结果所

持心理态度应为过失。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失犯罪中有须违反某种规范的规定。刑事责任人“故意”违反了该

规范,这里的“故意”不是刑法意义上的“故意”,应当认为是“知道”。因为支配违反某

规范的主观意识同支配危害行为的主观意识有可能是不同的,“故意”违反了某种规范并不

等于故意实施某行为,也并不等于希望和放任这种行为导致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故

意”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不得超速行驶的规定,却轻信自己开车技术高超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仍然属于过失犯罪。无论是“过失”还是“故意”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支配其

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态为过失,则主观方面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不是过失而是故意,比如与人有仇故意撞伤受害者的话,则涉嫌“故意伤害罪”。

所以,矿难事故责任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需要准确把握其主观方面的两个

基本特征。

1、矿难事故责任人不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的行为,无论是由于“过失”还是“故意”均

不影响对该罪的定性。即根据《刑法》第134条的规定,矿难事故责任人只要在生产、作业

中违反了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并且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就有可能涉嫌

“重大责任事故罪”。

2、矿难事故责任人对社会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应严格界定为过失,这是“重大责

任事故罪”定罪的关键。如果主观方面不是过失,比如故意夺去众多矿工性命的话,以“重

大责任事故罪”处罚显然是不妥当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矿难事故责任人这两种

过失的任何一种如果导致了重大矿难事故的发生,则主观方面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因为疏忽

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理解疏忽大意的过失需要注意两个

要点:一是发生社会危害结果是由于责任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主要表现为由于粗心,没有尽到应有的合理注意义务;或是由于专业技能的原因,没有达到应该具备的认知水平。

二是事故责任人并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比如重庆市“开县12.23特大井喷案”3,钻

井队负责人吴某及工程技术人员王某、宋某等六人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定罪。其中吴某

在从事钻井作业过程中,对当班工人卸下钻具回压阀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王某忽视了钻开

气层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气层钻进中钻柱必须安装钻具回压阀,而违规决定卸下钻具组

合上的回压阀;宋某对王某违规决定卸下钻具组合中钻具回压阀的行为,本应提出异议并拒

绝执行,却违规予以认可。吴某、王某及宋某主观上具有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心态。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轻信

能够避免,以至于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理解过于自信的过失同样需要注意两点,一

是事故责任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责任主体并不希望社会

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所以“重大矿难事故罪”的责

任主体一般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不会预见到重大矿难事故可

能发生,因此过于自信过失的犯罪主体,大多属于矿山的专业技术及其管理人员。例如“山

西省王家岭3·28透水事故案”,4矿物探测人员王某已经从探测数据发现掘进前方有异常,却违反有关矿井水害分析预报等规定,没有和技术负责人商量,根据个人经验擅自作出了在3 项贵平:《六被告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获刑》,载

篇7:刑法诉讼重大医疗事故罪认定汇总

近些年来,医疗纠纷明显趋多,医患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划清医疗事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化解医患矛盾,增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疗事故罪与一般医疗事故的界限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1988年卫生部在对1987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说明中,明确规定认定医疗事故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

1、医疗事故的责任人必须是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认可,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亦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和后勤服务等人员);

2、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有诊疗护理工作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过失,且必须具有违法性和危害性;

3、必须是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

4、给病员造成的危害结果必须符合“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否则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5、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过失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它与一般医疗事故的质的界限主要在于医疗事故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的严重性是否达到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程度。而对这一点的理解,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

《办法》第6条把医疗事故规定为三个等级:一级医疗事故即造成病员死亡的;二级医疗事故即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即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据此,有人将这三级医疗事故认定为医疗事故罪的危害结果。对此,人们观点不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将三级医疗事故即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情形作为医疗事故罪的危害结果或作为定罪的标准。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刑法和《办法》对此规定的较为抽象。刑法总则只规定了重伤的大致范围,即:

1、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

2、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

3、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刑法分则在规定医疗事故罪的罪状时也没对“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作例举式说明。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曾于1986年联合发布《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但这与《办法》、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草案)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对丧失听觉构成重伤的情形规定为“损伤后,一耳语音听力减退在91分贝以上”或者“损伤后,两耳语音听力减退在60分贝以上”,而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草案)则将双耳语音听力明显减退(在60分贝以上)规定为三级甲等医疗事故,其中没有关于“一耳听力减退”的有关规定。这种情形还有许多。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包括《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与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有交差重合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在医学标准的三级医疗事故中,有的是法律标准的重伤,但有的则不是。对此,笔者以为,在没有相关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对三级医疗事故要具体分析,对与《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规定一致的按重伤处理,这主要是三级甲等医疗事故;而对其他三级医疗事故《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有具体规定的除外)一般可作为法学标准上的轻伤,这主要是指三级乙等医疗事故。由于我国刑法对过失致人轻伤的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所以在医疗事故行为中造成病人轻伤的不能认定为犯罪,这也与刑法第335条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不相低触。

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9月1日起将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4条规定,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即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即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即造成患者轻度残 1

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即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同时,该《条例》又将医疗事故具体分级标准的权限委托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在新的具体分级标准还没有出台前,能否将《条例》中规定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理解为我国刑法第335条规定的“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医疗事故罪的危害结果呢?笔者对此持赞同观点。根据《条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是指:

1、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2、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中的前两种情形,从其严重的危害后果看,将之归结为医疗事故罪的危害结果应没有什么分歧,关键是第三种情形,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能否作相同理解,这要等新的规定出台后才能作断定。笔者认为,上述有关部门在制定“其他情形”这一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司法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的标准最好与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不相低触,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构成医疗事故罪,患者人身损害的危害结果必须与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诊疗护理有必然的联系,即两者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否则,即使医务人员有严重的违章行为,而没有上述的危害结果发生;或者,虽有危害结果,而医务人员没有严重的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但不严重,均不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凡是由于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过失造成重大医疗事故的危害结果的行为则构成医疗事故罪,否则只属于一般的医疗事故。

此外,由于我国刑法没有将医疗机构即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明文规定为可以构成医疗事故罪的单位主体,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问题时,不能将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来认定或处罚。如果医疗机构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只能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行政、经济处罚。

□◆医疗事故罪与医疗事故相近事故的界限

根据《条例》第33条的规定和有关刑法理论,司法实践中,应将医疗事故罪与医疗事故相近事故区分开来(一)医疗事故罪与医疗技术事故的界限。医疗技术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工作者的技术过失,造成病员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的事故。在医疗技术事故中,由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已尽其责,没有违反工作制度和技术规程,只是由于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设备或医务技术水平的限制发生了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由于行为人不具备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主客观要件,因而医疗技术事故不能作为有罪处理。

(二)医疗事故罪与医疗差错的界限。医疗差错是指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情形。由于没有造成医疗事故罪的法定的危害结果,医疗差错不具备构成医疗事故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而不构成犯罪。

(三)医疗事故罪与医疗意外的界限。医疗意外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在医疗意外中,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主观罪过,故不属犯罪。这种情形刑法理论称“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事件”。

(四)医疗事故罪与迸发症的界限。迸发症一般指在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如某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与这种疾病有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如果因此出现病人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等情形,由于这些结果的产生不是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所致,因而不属医疗事故,也不能作为犯罪处理。这种情形也属刑法理论上的“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事件”。

(五)医疗事故罪与抢救行为的界限。抢救行为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医务人员为了挽救病员生命、治愈疾病,在采取其他措施不能达到目的时,不得不冒较小的风险,有时还不得不采取损害病员较小利益的方法,以保护其生命健康免遭损害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如果造成病人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等后果,由于医务人员没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故不能认定为有罪。

此外,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以及因患者方面的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都不属于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均因没有主观罪过而不构成犯罪。

□◆医疗事故罪与其它相似罪的界限

(一)医疗事故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它与医疗事故罪中造成就诊人死亡的结果相同。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而医疗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医疗管理秩序和就诊人的生命权利;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医疗事故罪则表现为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就诊人死亡的行为;故意杀人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而医疗事故罪的行为人必须有诊疗护理工作过失。实践中,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医疗工作的机会,实施杀人的犯罪行为。如某镇卫生院一医生值夜班时,众人送来一采石中被砸伤的急重病人,该医生立即开始抢救,在处理伤者面部血迹创口时,该医生发现伤者是自己的仇人,便立即停止清创缝合直至伤者死亡。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伤害的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伤害致死三种。医疗事故罪与本罪的界限和上述医疗事故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基本相同。

(二)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它与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犯罪存在共同点,即两者在主观方面都存在过失,结果都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行为同时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医疗事故罪,在这种情形下,应按刑法理论关于法条竞合的“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处理,即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一律按医疗事故罪论处。

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行为。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和上述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基本相同。

(三)医疗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它与医疗事故罪都是过失犯罪,在客观上都造成了严重后果。但二罪有明显的区别: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医务人员,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工矿企业等单位的职工;医疗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而致使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活动中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医疗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就诊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和医疗管理秩序,而重大责任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工矿企业等单位的生产安全;医疗事故罪侵害的对象是到医院就诊人员的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罪侵害的对象是工矿企业等单位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四)医疗事故罪与非法行医罪的界限

非法行医罪,是指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两罪都违反了相似的法律、行政法规,都侵害了国家正常的医疗秩序。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是: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非法行医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非法行医的行为是明知的,但对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结果则是过失的,否则,就可能构成其它罪而不构成非法行医罪;医疗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或者消极的不作为,而非法行医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在司法实践中,凡领有国家许可执照的个体医生,在合法行医中发生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的应认定为医疗事故罪;无医疗许可执照的如江湖游医,在合法行医中发生重大医疗责任事故则不能定医疗事故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定罪;具有医师身份的人,如不在正常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事故,如为他人偷取节育环、私自为他人堕胎等,也不构成医疗事故罪,应根据其具体犯罪情节确定罪名。

(五)医疗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

篇8: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之完善

一般而言, 重大责任事故罪都要求相对比较严重的危害后果, 造成较大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失, 通过刑事立法的方式, 确立重大责任事故罪就是为了通过刑事处罚的手段, 提高行为人从事生产、作业的警惕性, 保障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由于我国《刑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对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要件规定得不是十分明确, 在刑事审判的实践中, 可能出现轻罪重判或者重罪轻判的情形, 这都是违反我国行为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的, 也是有悖于我国刑事立法的立法本意的, 因此, 笔者以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作为研究的课题, 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和比较分析法, 在充分分析我国的现行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立法状况的基础上, 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 深刻剖析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也希望相关立法和司法部门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完善我国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构成。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之罪过形式的国内外立法情况

(一) 外国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之罪过形式的立法情况

1. 大陆法系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之罪过形式的立法情况

大陆法系的立法形式主要是成文法,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大陆法系刑法的基本原则, 因此, 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 在大陆法系的国家, 必须以法条的形式明文规定, 这是定罪处罚的唯一的法律依据。在法国《刑法典》中, 明确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是一种非故意的过失犯罪, 主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违警罪的过失。其中, 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 主要是指, 由于犯罪主体自身存在笨拙失误、轻率不慎、疏忽懈怠、缺少审慎等方面的原因, 而导致犯罪主体没有履行强制性法律或者条例的法条规定。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所规定的过失, 就是指这种疏忽大意的过失。而关于违警罪的过失, 由于不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的范围, 笔者在此不多加以论述。

2. 英美法系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之罪过形式的立法情况

英美法系的立法形式是判例法, 但是, 在很多的英美法系的国家中, 相关的立法机关还是颁布了《刑法典》的, 然而, 各国的《刑法典》中均没有将重大责任事故罪以单独的刑法法条的形式具体规定, 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发生了重大的责任事故, 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经济财产损失的情形下, 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的理论争议

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 很多学者对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主要可以分为间接故意说、过失说、间接故意和过失兼容说三种理论观点。

(一) 间接故意说

提出间接故意的观点的学者认为, 间接故意是重大责任施工费罪的罪过形式唯一的罪过形式。从法律条文分析, 重大责任事故罪要求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的行为, 这种行为并不是指重大责任事故本身, 而重大责任事故是由于行为人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重大责任事故罪还有一个条件就是, 要求在生产、作业中。在实践中, 一般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都属于明知故犯。具体到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构成中规定的生产、作业中, 主要表现为, 在生产、作业中从事一定的职务的行为人, 对于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都应该达到了然于心的程度, 这不仅是保障从事或者参与生产和作业的相关人员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基本条件, 也是相关人员从事或者参与生产和作业中的必要前提。

(二) 过失说

提出过失说的学者认为, 过失是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唯一的罪过形式, 其它任何的罪过形式都是不符合重大事故罪的构成要件的, 即不构成重大过失罪的。具体而言, 重大事故罪的过失的罪过形式, 主要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重大事故的后果的一种心理方面的态度, 不是主观上的明知并追求或者放任的心理, 而是一种并不希望其发生的一种过失的心理, 其中, 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 也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 这两种过失的形态都可以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

(三) 间接故意和过失兼容说

提出兼容说观点的学者认为,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不仅仅单独包括过失, 也不仅仅单独包括间接故意, 而应该是两者兼容的, 既包括间接故意, 又包括过失。虽然, 在重大责任事故罪中, 大多数的犯罪都是由于过失导致的, 但是在一些后果相对比较严重的重大责任事故中, 间接故意也是可以引起的, 因此, 不能将过失和间接故意中的任何一种排除在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之外, 无论是仅仅规定哪一种, 都有可能为一些不法的犯罪分子, 或者预谋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 提供犯罪的机会和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实际上,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属于一种复合罪过形式的犯罪, 其应该区别于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等犯罪的罪过形式。

三、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的理论剖析

通过对以上各种学说的罗列, 可以看出, 对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的问题在法学理论研究界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 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 这种不确定的争议性问题, 是不利于司法审判的, 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性和统一性的, 故此, 对于该问题相关的立法和司法机关, 在充分考虑法学理论研究学者的观点, 再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经验, 应该尽早地出台明确的立法或者司法解释, 完善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要件的规定, 从而为司法审判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

综上, 笔者希望相关立法和司法部门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尽快出台相关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明确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 从而完善我国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构成。

参考文献

[1]周剑锋.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 (5) .

[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志伟.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5]张金龙.重大责任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6]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初一政治期中考试复习总结下一篇:视听语言 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