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2024-08-10

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通用11篇)

篇1: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中国文学精品导读》结课论文

班级:英播(1)班姓名:田丁伊学号:20090601121

繁漪的爱情与人生

——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我一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能够吸引读者,还在于能引发读者的同感、令人深思。《雷雨》确实是一部很经典的著作,读罢剧本后,回味无穷,心也为之惆怅,整个人的情绪也被那气氛所感染,不自觉地想到很多事情。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雷雨》这个作品,不过更多的是看电影。只记得当时很讨厌繁漪这个人物,觉得她很可怕。那时的我单纯地认为想方设法阻挠人家爱情的人就是坏人,在四凤家窗外的那一幕更是让我不寒而栗,觉得她和鬼没什么两样。

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阅历的加深,再读《雷雨》,让我感触良多。这次仔细地阅读了《雷雨》的剧本,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感受。想想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萍凤之恋就是故事的主体实在是可笑,其实,这个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主题,反映了很多思想,每个人物都是复杂、矛盾而活灵活现的,就如我们一样。我开始渐渐发现,其实繁漪这个人物是最鲜活、最充实、最能反映作者初衷的人物,她是整部戏的亮点,也是整部戏的中心。我也不再讨厌繁漪,而是多了一分同情、一分理解,一分欣赏。

我眼中的繁漪,是个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她出身门第,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教育,但是却无法摆脱旧式女性的命运。我想想着她曾经也是一个活泼烂漫、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美丽女孩,就像每个女孩一样,幻想而期待着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是,她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嫁给了比自己大许多的周朴园。她在这里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情感,渐渐地也埋葬了一颗向往美好的心。面对没有给她幸福的周朴园,她渐渐麻木、冷漠;生活在那么一幢暗无天日、死气沉沉的大房子里,她也随之黯然、死气。面对这一切,她失去了曾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失去了那颗曾经单纯、美好的心,她似乎彻底地被命运征服,她开始一天天等死。故事当然不会就这么结束,剧本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我相

信是没有人的一生可以如此黯淡,没有插曲、没有波澜地慢慢结束。也许没有大风大浪,但哪怕只有那一点点涟漪,也会让这人生鲜活、生动起来。繁漪,她遇到了周萍,就是这么一个她不该爱的人,这么一段有悖伦理的感情,让她又活了起来。但是,她不去管什么该不该,她不去管什么伦理道德,她只是去爱,用尽自己的力量。我真的不得不说,女人就是这么感性的动物,她可以因为没有爱而变成行屍走肉,她也可以因为爱而重生。她爱周萍,可是在我看来周萍根本配不上她。是的,周萍是个外表鲜亮的大少爷,放到今日,也许是个帅气十足、家资雄厚的富二代,真不知该有多少靓女像苍蝇蚊子一样嗡拥而去。但是,他的确不配拥有繁漪的爱。繁漪的爱是那么单纯、那么勇敢,而他,却是个胆小鬼。他也许曾经试图反抗,但是终于还是妥协了,他选择了放弃。面对即将溜走的爱情,繁漪拼劲了全力去抓住。她想方设法从中阻挠,阻挠不成又不惜放下尊严去乞求,终于,她还是无力挽回。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没有选择就此放手,而是为着自己的爱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她,选择了鱼死网破。在她眼里,她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什么都没有,而她只想作萍的爱人。面对这么一个抛弃自己的男人,当他的身世被揭晓,她甚至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同情他,去照顾他的感受,足以见得她爱得忘我。

虽然这段恋情有悖伦理,但是她面对感情的执着、勇气,面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着实令我心生敬畏。我不禁想看看当今世界的很多所谓的爱情,没有存款勿谈恋爱,没房没车勿谈结婚,莫非爱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呼之即来,不要的时候挥之即去?我承认,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下去,因为爱情的土壤就是生活,没有爱情可以脱离生活。但是,我却还是那样地鄙视那些戴着有色眼镜张望、瞄准目标,适时出击的“猎手们”,她们知道自己是不劳而获,却张扬地将不劳而获当作“美德”。我不禁又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莫非这已经是过时的东西?那我甘愿当个过时的人罢。不过,我会坚持相信,只要一起努力,生活会好起来,爱情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滋养,并在这个过程中根连着根,心连着心。

说到奋斗,不得不提一下那“第九条好汉”——雷雨。周公馆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想死,每个人还都在为着自己的将来做着垂死挣扎。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命运早已安排好了一切,雷雨将这“一家人”带上了最终的悲剧。说实

话,我是不大相信那冥冥之中定数的,但是,生活中又确实是有那么多东西我们无法控制、无法主宰。就像那些机缘巧合,就像我们对未来的未知。我有时甚至觉得机遇这种无法捉摸无法主宰的东西比所谓的能力更为重要。茫茫人海之中,能有几人是爱因斯坦?又有多少人是能力先天不足的智障人士?在我们的周围,那些过着富裕生活的所谓成功人士其实只不过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很多事情,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可以。但是,为什么他们做到了而我们却没有,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就同那雷雨一样,我们无从知晓它会在哪一刻出现,更不会知道它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变化。当然,我们也无需因此而沮丧,只要我们努力让生活有意义,不论怎样,都不枉此生。

篇2: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还是学习方面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进生像一颗生病的小苗,班主任应该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我班也有这么一位学生,名叫吴海敏,他幼年时父亲发生车祸就去世了,跟着户籍外地的妈妈和瞎眼奶奶一起生活,家长的素质是很低的,只知道赚钱养家糊口,对儿子生活上缺乏关怀,大冬天只穿两件毛衣,文具盒里常常只有一支两支铅笔头。更别谈思想上的关心了。刚入学不久,我就发现他的心理不够健康。一般孩子失去了父亲觉得伤心的事,可他呢,却整天把这桩父亲惨死的痛苦事情挂在嘴边得意洋洋地向同学、老师诉说,生怕人家不知晓。过了一段时期,我听到同学反映说他经常去翻人家书包,并把一位同学的胶水扔进了厕所里,当时我听了十分生气,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还教育大家了解什么行为是偷窃?当时根本就没有询问一下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吴海敏又开始拿同学的东西,有橡皮、小刀、铅笔等等,而且都是扔掉的。学生向我反映了多次,我是又气又恨,恨铁不成钢吗?因为谈心也谈了多次,屡教不改,烦透了。这时的我恨恨地对他说:“下次再犯,就打这只手吧!”自从说了这句话后,吴海敏的这种习气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直到有一天,我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承认了自己粗暴的行为,并和他谈了为什么拿别人东西时,才知道他是因为看到同学不和他做朋友而故意这样做的。自从,我觉得对他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是我恶化了他和同学的关系,是我加剧了他思想上的严重拓变。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约他母亲谈了几次,在家校双方的共同教育下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现在回首这件事,不由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获得后进生的信任。听到他后来继续拿别人东西时,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在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吴海敏也像大多数后进生一样有着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和同学做好朋友,可又难以约束自己,同学越是鄙弃他,看不起他,不和他玩耍,他严重的自卑心理日益得到滋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的念头。正如歌德产生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给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而要想彻底改掉不良的习气,还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出现反复的后进生仍要尊重、信赖,以他们重犯错误不理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直到后进生彻底转化为止,因为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母亲般的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编织出一个个“爱”的故事,创造出一个个后进转化的奇迹。

篇3:由“棱镜”引发的思考

6月12日,“棱镜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通过香港《南华早报》表示,美国情报部门早在2009年就开始监控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电脑系统,范围涵盖政商学界。同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作证,竭力为“棱镜”计划辩护,称该计划曾帮助政府成功挫败了数十次恐怖袭击阴谋。然而,不断曝光的机密信息令美当局的辩解愈发苍白。

《华盛顿邮报》和《卫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通过一个代号为“PRISM”(即“棱镜”)的机密项目,直接利用九大美国顶级互联网公司的中央服务器,提取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件和连接日志,以便帮助分析师追踪个人用户的动向和联系人。这9家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和Facebook, Pal Talk, AOL, Skype, YouTube公司。随后,《卫报》应告密者本人要求公布了其身份——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雇员,过去4年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按照斯诺登的说法,他之所以这么做是要揭露“美国政府的虚伪”。他表示,美国政府是在监控民众,并竭力阻止真相曝光。

点评:“棱镜”事件曝光后,全世界一片哗然。此前美国还指控中国对其他国家进行黑客攻击,“棱镜”事件却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事实——美国是在贼喊捉贼!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互联网的“公平性”问题。正如现实中有强国弱国之分,网络世界的发展同样不平衡,那么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避开如美国这类强国的监控,保护自身权益呢?这无疑给全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

篇4:由厌学引发的思考

厌学心理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将学习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师交给的任务,没有目标意识,就没有责任感,缺乏内在动力和兴趣,没能认清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得消极被动,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没有主动学习的意志品质。同时,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给学生增加许多阻力,不断地挫折感降低学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闷,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来自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看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就给以指责,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还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创设各种补习的机会,却偏偏忽视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对孩子身体发展、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只看重成绩。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孩子承担不起。

第三,来自学校的教育和评价的偏颇。

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频繁的考试,“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强迫学习,束缚了孩子的求知欲;班额大,使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加之,老师和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不能及时的给与鼓励和可定,使学生感到父母老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自己总是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只好逃避厌倦……。

厌学是每一位学生自身矛盾的体现:要学——厌学;求知——行动不足;解决问题——经验不足;理论分析——实践能力的差距……如何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主要的矛盾,并科学地解决该矛盾,解决厌学问题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重塑自信心。

没有自信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长期没能从成功中得到自信,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指责而很少受到表扬、肯定之类的正面强化,那么他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和优点及时给以强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一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情绪很快就能消失。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老师和家长要小心翼翼地爱护好成长中的心灵。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现代社会对人类提出来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主动性和探索的动力,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状态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第三,制定合理的目标。

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适当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从心里转变学生没有目标的生活,将无心学习转向计划学习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目标的提出要具体、可操作。要符合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四,科学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家长、老师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更关心孩子是如何思考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等学习过程。要关注孩子是如何发展的而不是发展的怎么样,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热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同时,不要做终结性评价,给孩子以努力的机会,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对比,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有希望,有发展空间的。

篇5:由下乡走访引发的思考

●张菲菲

因为有群众打市委书记、市长热线电话,举报发放的冬季取暖低保用煤不能烧,所以与某单位的几位同志一起下乡走访了这些群众举报的乡村,虽然这些低保煤从供煤企业拉出之前就已经对煤质的发热量按照标准做了化验,但是我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还是打算采集一些煤样拿回来再次做化验,10月末的天气已经有些寒冷,秋收也已经结束,一路上田地里铺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杆,一片气爽空旷的感觉。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一些老乡围坐在村子中央晒着太阳唠家常,这些人群中,很明显就能看出老幼的穿戴已经很厚实,棉衣棉裤都已包裹上身,年轻人自然要穿的单簿一些,小媳妇红色毛呢外套、黑色皮短裤、短靴这样一身搭配,别说还看着挺是洋气,不过怀中幼儿的小脸被太阳晒着呈现出高原红色,但并不失可爱,而他们个个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与这秋末初冬的暖阳,再加上高低不等、新旧不一的房子映衬在在一起,这样的场景真不忍心去惊扰,竟显融洽和谐。

老乡闻知我们是来采集煤样的,便都会蜂拥围上来,1埋怨声和热情是同等并存的,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政策好了,应该说共产党好,我们不昧良心,给我们每户都发了爱心煤,但是这总得能烧吧”,看着大家一致强烈的反映,我们觉得群众的反映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情况,于是我们先在第一个村走访了几家农户采集煤样,一位大娘说因为这点煤,到现在(当时已经是中午11点)早饭还没吃,捣腾了一上午因为煤点不着。接下来我们又到了另一个村子,这里的一位大爷说,全村就数我最会看火了(烧炉子),可你们今年发的煤我烧不了,坐上一锅水开不了。

我们又去了第三个村肖家庄村,这个村子明显看上去有些落后,当我们的车子拐到村里的小路上时,就看到一位八十多岁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路边起不来,看样子像是跌倒了,老奶奶在一边死劲将他拖起,却用不上力,有两三分钟的样子老爷爷才费力地翻身起来,当时我想下车去扶老人家一把,但是我们前面还有一辆车因为老人在路上倒着所以堵在前面,那条路很窄,如果有会车的情况我想都会有困难。这个场面非常给我启发,当时的感受就是老年人真可怜,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特别是这些农村老人。

后来我们进了这个村子,村子很小,有些老乡已经端着碗在门口吃中饭,我们打听到村主任的家后,朝主任家走去,房子看起来已经不新,但还未装上窗户,挂着一个很破的门帘,全家人就这样住着,喊了几声没人应,我们便走了

出来。路过一家农户,还是早先的土坯房子,这种房子现在已经不多见,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手里拿着一个玉米棒子,两腿间夹着一个破篮子,倚在大门上,拱着腰在往篮子里面剥玉米,于是我们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向他打听村支书家的电话,他很热情的告诉了我们,不过他说这事情不用找支书,不是要采集煤样吗,我就能办了,先来我家采吧,屋里有个六十岁左右的男人听到我们的说话声急忙走出来,挂着围裙拿着炒勺,估计正在做饭。看着这家院子里堆着很多玉米,于是我们中间有人问这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说看你们今年的收成好啊,一亩地收入多少,这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骄傲干脆的说:最少1500吧,而且还说了一些国家政策好等等话语,期间又有一位老太太从屋里走到门口靠在了屋门上,也在激动地说今年发的煤不好烧等话语,我转过脸端详这位老太太,眼睛看不见,而且还是小脚,看样子也有八九十岁的样子吧,因为期间我没有在这家见到有五六十岁的妇女出来,所以我就猜测这一家人,估计是一个老母亲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这又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但却有这么乐观满足积极的心态,真是让人钦佩,这家人热情的帮我们找塑料袋子采集煤样,后来支书接到我们的电话后也找到了我们,支书看上去更是憨厚可人,不会说什么话,只是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但是就这样简单的话语就不知温暖了我多少,采完煤样后,我们驱车离去,这一路

上的心情却是说不出的味道。。

经过一上午的走访,面对群众对这一吨煤的渴望的呼声,我想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怎样能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细、更认真,来让这等待用这一吨煤取暖过冬的农户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现在还没有化验出煤质的发热量是否达不达标准,但是根据分析,煤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从供煤企业拉出之前已经是做过化验的,至于老百姓反映不好烧的问题,我们推测也许是有些供煤企业的煤虽然发热量很高,但是不适应于民用,这也是今年在取暖供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新问题,我想我们要总结经验与不足,向上级反映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部统筹协调,扎实做好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供煤工作。

篇6:由数学日记引发的思考

这个学期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反思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个月下来,学生写数学日记从不会写到写出很好的范文,从“不知道什么是数学日记”到“对数学日记有真正的了解”,看着学生把班级的《精品日记库》(每期班级中评出的优秀日记)写满,一篇篇日记,都是学生的智慧在闪烁,下面就拿几个案例,来说说数学日记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1] 今天学完了“土地面积计算”,我就想先预习一下简易方程。一打开课本,看见第一个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看了例题之后,我发现例题和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些相似,比如说根据一些条件来求出一个不知道的数,在这一例题中就充分利用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不管小华几岁,小东的岁数=小华的岁数+3,用字母“a”表示就是“a+3”,这个式子既明确的表示出“小东比小华大3岁”这个数量关系,同时也表示出“小东的岁数”这个数量。这里的“a”可以表示1、2、3、4„„只要知道小华的岁数,把它代入式子“a+3”,就可以求出小东的岁数,从中我知道了字母的威力,比如知道“小红和小黄做计算题,小黄比小红多做5道”这个条件,那么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5,而小红的道数=小黄做的道数-5,用字母表示“b”表示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就等于“b-5”,经过这等预习,我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能应付自如了。

[思考]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对新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读懂新知识的前提下,自己能够马上进行小范围的运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数学日记中记录着学生们自己预习后的理解、感受和思考,也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教学建议,提出预习后存在的数学问题、数学难点,使我们老师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当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日记居然影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时,更增强了写日记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

二、数学日记——是维系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数学老师一般每天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只有一节数学课。远不及班主任整天和学生待在一起,我们仅靠一天一节数学课与学生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交流比较多的还是知识性的东西,关于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就较少涉及了。而数学日记是我专门为孩子开辟的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安全通道,让他们可以十分体面地、无所顾虑地道出自己对数学、对数学老师真切的感受,真正实现师生双赢。

[案例2] 老师您好,我觉得您在上课时不必为了几个没听讲的同学反复地讲题。因为这样做的话,反而会害了他们。现在您对他们就像对待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了依赖性,就更不会去主动听讲了。一但升入初中以后,他们就更听不懂,也不会去听了。因为初中的老师每题只讲一两遍,一下课人就走了,不会像沈老师一样仔细地讲,下课还留在教室里。所以,我希望沈老师您让他们自己学会听讲,渐渐地让他们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沈老师讲的题目也会越来越多,上课的进度也会越来快。

[思考]我在她的日记中回复,谢谢你给老师提出的意见!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尽量少些不必要的重复,语言更精炼简洁些。

[案例3]我们班有个女同学闵某,由于一年级至今成绩很差,到了五年级了,乘法口诀还不会背,但是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知道吗,每次你在黑板上写得龙飞分凤舞的时候,就是我最头疼的时候,你写的字我们半点都看不清。请你以后能把板书写端正一点,好吗?”

[思考]由于是数学课,平时只注重知识的探究,对自己的字可没怎么注意,之前我还以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呢!我及时回复这位学生:“老师从明天起就改正这个毛病。老师以后一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个字。”

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写数学日记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的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新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如:

[案例4]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一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呢?今天我看了一下从开学到现在(期中)的数学考卷,发现了大部分都是由于计算和没看清楚才造成失分的,虽然难的题目做对了,但这样造成的失分也是很可怕的。比如在期中考试的考卷中我共错了5道有关计算的题目,真是不应该!不过通过这次看以前的考卷让我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用心,不能粗心,不能给自己留有遗憾!”希望我能在下次考试中证明我自己。

[案例5]这次测验,我共错了两处地方,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够细心。如:填空题的第(3)小题,这道题目的要求是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50米,那么每米需要()小时,而我却写了50÷4;经过讲评,我才知道求的是每米,份数应该是有多少米,所以应该是4÷50而不是50÷4。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考试时怎么就想不到呢?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

[思考]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改作业,却看不到学生主动跑来向老师提问。老师围着学生转,这确是敬业的表现,可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吗?不,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围着数学转。我们应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数学日记必将使学生的数学生活更精彩。

四、数学日记——促成语数“联姻”的有效载体

写日记原来是语文的专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已越来越多得被数学老师使用,而数学日记出现的新形式,在数学中引进语文课程的形象思维与表达的“活水”,使语文和数学双课程以“联袂”的形象出现,为学生的语、数综合学习铺设载体,这对学生来说,又赋予了他们以新的挑战性。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学生的日记:

[案例6]智取数学岛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过一条数学河,在过河的途中唐僧不幸被河中的方程妖怪抓走了,三位徒弟于是就去救师傅,他们来到河中的岛屿,在洞口有一道方程题,只有解开了才能过这一道门,题目是这样的“4x+12=32”,有两个答案一个是“x=5”,一个是“x=6”,八戒一看,“不对啊,这里的4x之间怎么没有运算符号啊?”沙和尚说:“4x是4×x的

缩写,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的。”悟空一看,就选择了“x=5”,过了这一关,八戒疑惑不解,“师兄怎么做的这么快啊?”悟空说:“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把答案代入,二是把这方程解了,可以把4x看作一个数,然后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4x=32—12,4x=20,这样就可以求出x=5。”刚说完又是一道方程„„凭着悟空的聪明,三师兄终于救出了师傅,重新踏上了去西天的征途。

[思考]这是学生刚刚学好两步简易方程后写的数学日记,在日记中,运用已知的神话故事将方程的步骤和在计算中所注意的难点,都一一通过三师兄的对话体现了出来,而且用耳熟能详的神话来阐述数学问题,既增加了趣味性,使数学方程不枯燥,又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语文的写作能力。

五、数学日记——让我进步的法宝(学生语)

有了三个月的数学日记写作经验后,我让学生说说对数学日记的感受,数学日记给自己带来了____,下面是学生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对于我们高段的学生还是大有帮助的,希望老师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写作数学日记中来。

[学生的话]

1、陈某:我平时不太爱说话,不会去问老师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胆子很小,而数学日记却能让我倾吐心声,把自己不明白的题目写下来,老师可以在评语中回答我,平时有不开心的事,也写下来,顿时有轻松的感觉。

2、杨某:从开始不会写数学日记,到现在已能写出能入选班级的精品库,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能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也能对数学不太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巩固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

3、周某:写数学日记可以帮我预习或复习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一些题目的意思,另外我将数学题目融入到古代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编出新的传说或故事,帮我多多积累了其他课外的知识。

4、宋某:我先开始写数学日记时,觉得数学日记很难写,不知道写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渐渐喜欢上了写数学日记,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一周只能写一次,我觉得不够,于是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本,坚持每天写,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数学日记肯定能发表在《小学生世界》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篇7: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自从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以来,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搜救工作的进展情况,为此我不知哭了多少回,是感动,是怜悯亦或是对死的哀悼痛哭,对生的喜极而泣。现在搜救工作已接近尾声,可是由地震引发的许多思考却让我辗转难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很多话要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它的残酷性,毁灭性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我们感觉到了人生命的脆弱与渺小,在天崩地裂之时的无奈与恐惧;但也不乏有坚韧不拨的顽强与抗争,超乎想象的毅力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动容。

清清是汶川蓥华镇中学一名美丽好学的初一女孩,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她被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幸运的是她被救了出来,令人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而潸然泪下。这是对孤独的恐惧,也是对生命的乐观,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死的一种坦然。

还有一个小男孩,当救援他的战士把他从废墟中挖出来时,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漂亮而又洒脱的少先队礼。他用这种最简单而又崇高的形式来表达他对拯救他的人的一种感激与敬意。这是一种有着文化底蕴的素质,一种满怀感恩的心态,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位老师当地震来临之时,用他的身躯与双臂在讲台上保护着四个小孩不被坠物砸上,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呵护着四个小生命的平安,这已经超越了舍己为人的范畴,而更多的是一种大爱,大爱无边。也是一位老师,面对摇摇欲坠的校舍,他不顾个人安危三番五次冲进去救人,而最终使自己美妙的年华划上了休止符,这种无私的爱感天恸地,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为之肃然起敬。

还有许多许多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不已,也有许多许多的事迹令我们挥泪如雨;但更有许许多多的现象让我们大惑不解,也有太多太多的奇闻令我们义愤填膺。

当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的聚源中学伤亡惨重,而有一个怪现象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坐落在同一个院内的聚源中学实验楼安然无恙,而教学楼却轰然倒塌呢?为什么它们的抗震等级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初期设计不同还是工程质量有差别?是值的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还有木鱼中学的惨剧,周围建筑物都“小有贵恙”,而偏偏木鱼中学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200多名学生命丧黄泉,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每天上课的教室楼板里用的居然是铁丝而不是钢筋。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人祸的话,谁又是这个惨绝人寰的始作俑者?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画面,那就是从东汽中学废墟中挖出来的`,可以说刚刚从鬼门关被拽回来的小男孩,在惊魂未定之时尽然对解救他的解放军说:“叔叔,我要喝可乐。”战士们答应了,然后他又补充说:“要冰冻的。”我听了,不禁觉的一阵阵的愕然。我们可以用许多理由来为他辩解,如“年龄小”,“不懂事”,“娇生惯养长大的”等等。但是我在此不想讲很多,只想拿敬礼的那个小男孩作一个对比,你就会明白,前者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别人的感恩,而后者则是对生命的轻浮,对别人的索取。这两种类型的人长大之后哪一个对社会更有用?哪一个的人生会更有意义,更值的让我们的子弟兵舍生忘死地去拯救?

自从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活动在救灾一线的还有一支生力军,那就是志愿者,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能够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甚至不怕牺牲,用其高尚的品格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然而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假借志愿者的名义在灾区翻箱倒柜,趁火打劫;甚至有少部分群众拦路哄抢救灾物资。我真不知道他们的良知何在?哪怕他们内心中还有一丝丝人性的话也不会那么做。我们在歌颂高尚的同时也在鞭挞这此卑劣;在赞美舍己为人与大爱无边的同时也在唾弃这此人性的泯灭与道德的沦丧。

面对四万多同胞的罹难,我们也许欲哭无泪,欲喊无声。但是好庆幸我们还活着,我们的思维还在不停地跳跃着。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没有理由沉湎,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生活,兢兢业业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开开心心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面对东方升起的太阳说:“因为我还活着,就要努力活出个人样来。”

篇8:由“弃考”引发的思考

一、弃考之殇

根据调查, 弃考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境贫困的孩子, 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村的;另一类是家境富裕的孩子。尽管两者都选择了弃考, 但放弃高考的原因以及弃考后的打算却迥然不同。

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的。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而每年的高考则是决定着他们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为此, 农村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 而家长们也会为了让孩子能上大学而不惜砸锅卖铁。可为何极为期望自己孩子有出息的家长今天却允许孩子放弃高考, 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呢?有人说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有人指责家长目光短浅, 其实家长做这样的选择是迫于无奈。我们知道那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 通常他们是考不上好大学的, 等待他们的是高职、一般专科, 或是三本。这几类学校与“好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 但学费却照样非常昂贵。在就业的寒冬时期, 从这几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高投入、低产出的现实逼迫学生退出了这场只输不赢的战争, 也被迫打破从小就做的那个“鲤鱼跳农门”的梦, 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路。

家庭富裕的孩子放弃高考并不是无奈之举, 而是主动地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他们很多也像农村孩子那样是成绩平平的学生, 在国内分数这把单一标尺的衡量下, 也很难奢望考进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他们选择了让孩子出国留学。

一个是无奈, 一个是主动;一个令人心酸, 一个让人震惊。这异常的现象背后共同说明了什么, 隐藏着什么危机呢?

二、殇之何处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放弃高考, 他们都共同地放弃了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这是否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专家对上名牌大学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 仅1/10的状元职业“有案可查”。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与当初所受到的关注和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高考状元没成为职场上的翘楚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但也不可否认, 培养他们的高等教育也有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初公布的24所不同类型的在京高校约1.6万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高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令人满意。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书写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章”以及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评价较低。种种情况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毛病, 需要改进。[1]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突出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飞跃。但伴随着高等教育数量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

1. 高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

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 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人才, 而且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基于此规律, 供给上述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应遵循比例合理安排自身结构。但这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了盲目攀升、盲目升格之风。各地片面追求高校升格和规模化, 把中专、专科升格为大学。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 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 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上升, 造成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 忙于科研, 无暇顾及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 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趋势。更加令人担心的是,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也未能站住脚跟, 在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放弃了自己的特色, 模仿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 造成学生既不能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 又不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 真是“文不能文, 武不能武”。[2]

2.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校的持续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缓解了高等教育的入学压力。但扩招的同时也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扩招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紧张。在师资配置上, 我国高校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调和水平低等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 某些课程的师资匮乏到需要几个班合班上课的地步;有的教师一个人讲几门课程, 而且学科跨度较大;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上也存在着严重短缺现象, 如西南某省33所高校中, 全部在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有1/3以上已经达到报废程度, 专科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足500元, 全省高校生均年购新书量不足2册, 全省高校图书中50%左右内容老化。[3]办学条件的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入学质量相对下降, 生源质量的下降给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了消极影响, 有的学校在无奈中不得不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 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们有选择读与不读的权利。要留住出国留学的学生, 还给农村孩子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们就必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如意现象, 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处理好三者关系, 做到适度扩招, 狠抓质量, 协调结构。

参考文献

[1]蒋凯, 王烽.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平静中酝酿突破.[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jylps/2009-05/06/content_17732542.htm.

[2]李力, 孙向阳, 高超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应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篇9:由枇杷引发的思考

实录

放学铃声响起,我目送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校园后带着女儿步履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手机响了,接完电话,我一把拉起女儿的小手向着学校飞奔而来。踏进医务室的门,一眼瞧见我班一个学生头上包扎着纱布,眼眶里泪花直转,我不由得又急又气,对他说:“放了学你还溜回来,你怎么这么谗?我说过的话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该生不说话,泪水簌簌而下,或许是疼,或许是悔。

回想到当天下午第二节课,几个学生把枇杷果交到我手上,经过询问得知是几个学生在校园里偷偷采摘的。我当即指出:1.偷摘校园里的果实是不对的;2.爬树采枇杷会发生意外事故;3.学校这一周正在对花草树木进行治虫行动,准备喷洒农药,千万不能采果子吃。我原以為,经过批评和指正,学生们应该明白了,不会再以身试险了,没想到这个学生还是想着那些枇杷,离校后又悄悄返回来采摘,枇杷对于他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呢?

眼见他到了如此境地,我急忙送他上了医院。医生为他缝针时,我扶着他的肩膀让他挺住,我感觉到他在颤抖,我也莫名其妙疼痛起来。看他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恨,耳畔传来他的呜咽声,我的心也在叹息。

平静了两天,以为学生都已经引以为戒了,谁知,星期四夜晚九点多钟,又有两个学生乘着夜色翻墙摸进了校园,爬上了枇杷树……红口袋装着青涩的枇杷,也装着我苦涩的心。

反思

思前想后,我早已发现苗头,也积极做了思想疏导工作,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屡教不改呢?为此,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犯错的心理特征,总结了以下三点:

1.冒险心理。年少冲动,加之外因的诱惑,图个“有点紧张,有几分恐惧,才有意思”,自以为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英雄”而不是“懦夫”。特别是有些在班级中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而无法成为公众焦点的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想借此引起同学的注意,提升自己的班级地位。

2.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追随朋友“哥们”而侵犯学校公共财物。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学生就是跟随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来的。为了表明自己跟他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同志”,为了表明自己不会出卖朋友,干脆伙同他们一起干错事。

3.自由散漫心理。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那些小小的枇杷果,心里想到的是:不就是枇杷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压根儿就不曾想到果实虽小,偷偷采摘的行为却不对。或者认为才几个枇杷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由此私自采摘的行为就发生了。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破坏学校公共财物行为与平时自我放任、自由散漫成正相关。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

1.个人力量有限,收效必然甚微

尽管我竭尽全力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甚至威逼利诱,收到的成效却不大。那些平时就行为端正的学生固然认同,但是还有一些个性比较张扬甚至叛逆的学生却难以认同。我孤军奋战恰恰应了一句古训:“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关注得过多,往往会使人感到腻味和反感。

2.巧用集体舆论,从众心理显效

既然仅凭教师一个人的教育力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就要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来引导他们认识错误与潜在的危险,勇敢地面对并坚决地改正错误行为。马卡连柯也说过:“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一个好的集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强有力的核心和正确的舆论。它像一座熔炉,以它自身良好的作风习惯,把少年儿童团结在集体之中,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集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必然会削弱不良行为。

让我们这个热情如故的班集体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短时迷途的雏鹰归队,共同迎接风雨洗礼。

实践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于是,我选择了冷静思考,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短时间的冷却。经过了几天的淡化,在接下来的班会上,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几天来的想法畅快淋漓地说了出来、写了下来。我惊喜地发现,那几个面对我的苦口婆心都无动于衷的淘气包在全班同学的议论面前一个个低下了倔强的小脑袋。

理智提醒我,不能一味喊打,接纳与引导更重要。因此,我也让他们倾听了同学友好的建议和真心的期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同学们的关心和友谊。知道大家议论纷纷只是针对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给他们难堪,欢迎他们主动回归班级,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和学生约定:事情已经过去了,为了大家都能过着愉快地学习生活,过去的事情就不应该再提了,知错就改,是正确的选择,能改正的就是进步了。学生们的眼神透着宽容和信任,改错的学生觉得自在些了,能自然地学习、玩耍了,于是,和谐又回来了。

【责编 张景贤】

篇10:由两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 流程亮点不足反思

摘要:两位老师课的亮点表现在:课题选择恰当;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课堂组织合理,引导准确到位,气氛融洽,效果良好。不足表现在:闫老师对应用题的数量分析进行了省略处理,而这却是列方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万老师幻灯片的背景图像太醒目,不利于幻灯片主题的显示。反思 :常规教学方法的优势应继续保持和发扬;新课改的精神必须在备课、教课及教研活动中得到落实;多媒体教学应突出其实效性和实用性。

开学不久,我校开展了常规听课、评课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各尽所长,展示了独到的教学风采,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下面我以自己参与的两节公开课为例,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两节课的大致流程

1.闫老师的常规新授课《解稍复杂方程

(三)》

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复习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练习→引入新课→讲例3→课堂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2.万老师的多媒体电教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谈话引入→互动授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幻灯片共16张,其中ppt1是标题,ppt2-9是新授内容,ppt10-13是巩固练习,ppt14是课堂小结,ppt15是作业设置,ppt16是结束语。

二、两节课的亮点

1.课题选择恰当

闫老师的《解稍复杂方程

(三)》,是五年级“简易方程”中最后一节,也是最具有难度的一节。说有难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正反应用,二是新授课内容涉及到解设两个未知数,解两个问题,答两个答语的复杂方程。在新课进行中,由于解题的方法不唯一,变数较大,所以采用常规授课模式较好,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1

也可以有针对性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强化和梳理。

万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课程中对平面图形的进一

步认识和学习。本节课定义多,特点特征多,也相对抽象。利用多媒体PPT

课件进行授课,可以使图形特点特征明显直观,化抽象为具体,使新学内容

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表现力大大增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课堂效果的提高。

2.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两位老师教态自然、端正,语言清晰、流畅,都使用普通话教学。另外,闫老师的课堂“双主”特征明显,课前预设了相关的复习检测题,从反馈中

强化了学生的不足;新授例题中,从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

取新知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比较充分。万老师的幻灯片设计得很精彩,画面清晰流畅,幻灯片切换操作准确熟练,过渡性语言合理到位,符合播放

节拍,表现出较高的多媒体操作技能。

3.课堂融洽,效果良好

两位老师课堂组织合理,引导准确到位,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闫老师设计的课前练习和课

后巩固练习,紧扣课时重点。练习的完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

点,达到了双重效果。万老师的课虽然是多媒体,但并没有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随着学生的节拍走,学生发言和动手活动占了近半的时间。特别是巩固

学习“折一折,想一想”,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也巩固

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这同时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就是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两节课中出现的不足

1.闫老师的课组织严密,时间把握也刚刚好,但学生在做巩固练习时发现一个数学设计有问题,于是老师赶紧修改,这已或多或少影响 了这节课的完美性;还有例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师进行了省略处理,而这却是列方

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闫老师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是在细节上下功夫,争取精益求精。

2.万老师的幻灯片做很漂亮,演示过程也很顺利,总体教学效果良好。但背

景图片稍显艳丽,太吸引人的注意力,特别是第8、第10 张幻灯片的上角和下角设计的三只漂亮的蝴蝶动画图像,本人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听课的老师也只夸很漂亮,不知学生是否能心无旁骛,认真读完上面的结论。所以我认为万老师需要改进的是,多媒体PPT课件背景图像的配置不能太醒目,太鲜艳,应能突出幻灯片的主体,即上面的文字、图表或动画演示。

四一些反思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仍在逐渐深入,并开始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逐渐改变。课堂上教师引导得多,讲得少;学生主动参与多,讨论活动多;师生互动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充分得以体现。建议,学校教研组把听课、评课活动开展下去,以常规教研的方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以听课、评课的形式引导教师逐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2.常规教学模式,过程具有灵活性,也具有多变性,所以老师备课时,一定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课时进行起关键性的衔接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该复习的复习,该深化的深化。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适当放慢或加快教学节奏,以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最优课堂效果。

3.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是常规手段。选择多媒体教学,应选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教学用语言不易描述或可以演示的知识,对于常规教学手段能胜任的就坚决不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几点:①.背景插图的选用上要注意界面的色彩,搭配要合理,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和年龄特征。②.提示音要优美和谐,太突兀,或太强烈,会给人一种大吃一惊的感觉,容易损伤学生的听觉,因此配音要轻柔、优美、恰当。③.切换效果不易太多。一些老师做的课件,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过分吸引人的注意力,扰乱了学生正常上课的思维,所以这样的课件我们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也就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发挥学生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仍在推行,通过公开课、观察课、交流课等形式,可以不断促进一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获取教学经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

要发扬孙克会老师的精神,要心中有爱,腹中有墨,用良好的心境,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智慧,守住心灵的宁静,演绎教育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汝阳县“五步教学模式”实验稿

3、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和ppt课件,五年级数学教科书和参考书

篇11: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加深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暴发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员,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可以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也可能遭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这是客观规律。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中,所有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度外,包括我们,这是共同点。不同的地方在于,各个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国情不同,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冲击的产业影响不同。比如美国可能是金融业受的冲击最大,实体经济较小,而我国则是金融业受的冲击较小,实体经济受的冲击较大。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全球化绝不是免费午餐,也绝不是人间天堂,过去我们对全球化正面的宣传太多了,而对其弊端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导致全球性危机来临时,我们方方面面从思想上、认识上、应对上都没有准备好,显得有点慌乱和不知所措。今后,对全球化的宣传会更加全面,对全球化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要根据我们在全球产业中的分工和定位,经常性地做好预警、应对、防范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把全球化的成果最大程度地享用,把全球化的危险最大程度避免,使全球化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深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选择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市场经济的魔力也越来越痴迷,甚至有时候在一些领域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实行市场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发展经济主要依赖市场手段,依赖市场调节,政府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次危机给我们深刻地补了一堂市场经济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认识的极端走到了市场经济认识的极端,并没有真正、全面、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客观地讲,由于我国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市场经济失灵带来的萧条衰退局面,因而对于市场经济认识比较乐观、片面。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趋向是正确的,但对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失灵,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深刻研究,积极防范;对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合理高效地使用,包括使用的时机、力度、后果等,从而努力降低经济风险,减少经济波动,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三、加深了我们对产业选择的认识

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泡沫化。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包括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非常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很高,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美国模式的吸引,国内许多地方都把发展金融等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以谋求产业转型发展。这次危机给这种认识作法也敲响了警钟,就是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准确定位在全球、全国产业分工的位置,从而寻找、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实体经济比重小,虚拟经济比重大,但危机暴发后才发现,虚拟经济也好,银行、证券等服务业也好,都不过是纸上富贵,涨跌之间,财富无形蒸发,到手的只剩一纸而已。这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根据我们国情、省情,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用较长的时间,大力扶持发展实体经济,扎扎实实完成好工业化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按照产业升级、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逐步调整我们产业结构。

四、加深了我们对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认识

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政府率先提出救市计划,筹资8000亿美元救市场,救金融企业。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全世界主要国家政府都在忙于救市,减缓经济衰退。我国政府也提出了4万亿元的救助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刺激经济,救助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如我省计划投资6000多亿元重点支持六个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对于支持企业、拉动内需,保持增长必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和能力。这也应验了现代经济学界的一句老话:“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只有政府伸出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反思我们政府的作为,作为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国家,运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去宏观调控市场,这是我们政府比较擅长的手段,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是回过头来看,今后,政府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经济风险方面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加强经济预警的前瞻性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2月份就已开始出现,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却对此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始终未见公开提出警示性意见。也只有郎咸平等少数几个经济学家看到国内企业的危机,并预言两年内企业会出现大量倒闭。现在看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年后,市场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企业经营出现危机也是必然的,俗话说:“花无百日红”,金融危机的暴发加速了市场调整的步伐,而对这一点,经济智囊们都未给中央决策层提供正确意见,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年内三变,企业无所适从。这就给我们启示,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更多地重视国外和国内非主流学者的意见,增强对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把握性、预警性研究,从而能够科学决策。

第二,加强公共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国家和各地经济实力的增长,公共财政蛋糕越来越大,国家调控的可用财力也越来越大。这为我们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保障。但是我们从公共财政的支出使用机制和重点方面来看,难以满足应对危机的需要。

首先,地方财力是吃饭财政,财力小。按照分税制,地方财力大部分都上交中央财政。从中央到省、县,越到基层,财力越小,越没有能力办事,财权、事权不统一。这次危机暴发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地方除了几个发达省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外,大多数省沉默不语,原因很简单,就是财力小,刚性支出多,没有力量去支持企业,救助企业,中央的很多政策到了地方因无力配套,也落实不了。从而出现了中央和企业两头着急,中间的各地政府却动静不大的尴尬局面。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改革财税分配体制,壮大地方财力,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其次,地方财政刚性支出多,支持企业财力少。这几年,随着财力的提高,用于教育、科研、三农等法定支出、民生的支出也越来越大,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选择。目前的问题是,财政支出总原则应该是量入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很多事情都是应该办的,只是一个财力和时间的问题。目前企业遇到很大困难,明年财政收入下降是必然的。那么在缩小了的蛋糕中,重点应该支持什么,我觉得应该重新考虑。最近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财政支出应该首先支持各种能够拉动增长的工作,而其他的支出则应分轻重缓急,相应缩减。比如,企业作为税收之源,支持企业发展,就可以增加税源,拉动增长,解决就业,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一举而多得。财政部门应该在当前情况下,压

缩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他可暂缓的工程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

第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救援扶持。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由于自身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就业的蓄水池,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广东调研中小企业,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但是客观地讲,受多年体制、机制的制约,受多年抓大放小的传统旧思维的局限,中小企业总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才会受到重视,总是在口头上、政策上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都处于次要位置,喊得多,抓得少。面对这场危机,国家应当把救市的重点放在救中小企业上,从政策、体制、财力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当然,面对这次市场洗牌,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去救,而是借助市场力量,顺势先淘汰一批素质较差的企业,而对其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则要大力支持。

首先,要在经济工作中确立“抓大扶小”的方针,始终把中小企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从中央到省、市、县越到基层,与老百姓关系越密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重要。中小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大量吸纳就业。这也是世界各国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有效扩大内需,既可解决就业,又能增加人民收入,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有效破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难题,可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可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应该说,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举而多得的一项好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中小企业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就是保增长、扩内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经济新格局。

其次,要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加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按规模划分的企业类型。它包括一、二、三产业,包涵各个行业,不是哪一个行业管理部门能够管理服务的,也不是一个微观意义上的企业形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行业。但从目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来看,却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司、农业部的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科技部、商务部都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管理,管理比较分散,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很大浪费。从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的职能来看,除中小企业外,还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协调管理,这对工信部这个行业管理部门来讲,难度很大,很难协调其他部门。因此,这次国家机构改革把中小企业司从发改委划到工信部,实质上是削弱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丢掉了在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国家应整合各部委中涉及中小企业的职能,单独设立或在国家发改委成立一个专门的、高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协调部门,从而加强和统一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协调、服务,以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今后的发展任务。

第三,要从财政资金上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一是增加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扩大资本金注入,建立风险补偿金,以吸引了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建立扩大中小企业发燕尾服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等工作。特别是当前面对危机,政府应加快建立救援应急资金,对产品好、市场好、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紧急援助,并拿出部分资金奖励金融部门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支持。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寻找机会,度过难关。七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纯粹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都无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美国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相信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反对政府干预,而且以这种理念对全球的经济体指手画脚。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救市,遭到美国的强力批评,指其违背自由市场原则,长远必将损害香港经济和其自由度。然而,当金融危机袭击美国的时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个美国。美国那些经常批评政府抑制金融业赚取更多钱的银行家们,纷纷要求政府救市。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市场这艘航船上,政府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的政府,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是手段,“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手都要“硬”,而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上一篇:《世上只有妈妈好》观后感下一篇:经典小学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