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

2024-08-15

北大校长(精选9篇)

篇1:北大校长

 

 

亲爱的同学们:

三四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我们在仲夏时节如约相聚。这是我作为校长在大学经历的第3个毕业典礼,不变的风雨操场,相似的典礼流程,与之相伴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同的毕业季。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同学们最后的校园时光。难以回校完成毕设的望眼欲穿,揣测答辩形式的忐忑不安,校园封闭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习惯,毕业典礼是否举行更是牵动着大家的心弦。“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虽经历不易,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家都迎来了一场人生阶段性战役的胜利,我由衷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变化难断。而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进一步加剧了变局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从宏观形势看,一方面,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原有国际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竞争、大国角力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快,5G等新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从个体体验看,生活因疫情搬上云端,云课堂、云就业、云面试、云签约……这些大家近几个月的生活和经历,似乎都是无奈的选择和被迫的改变,换个角度看,却处处充满生机,孕育着新的发展。

正所谓“‘危’中育‘机’”,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际遇,如何在危局中求变局,在变局中寻新机都是一场重要考验。今年互联网上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不赞赏这句话中透露的无力和悲观,大家是新时代的新希望,更应该保持拥抱时代变化的态度和勇气。今天,在这时代与人生改变交汇的特殊时间节点,我想和同学们聊一聊如何更好地拥抱改变。

要敢于正视改变,做“处变不惊、临事不惧”的勇者。

“变者,法之至也”。世间万物,无论是有形的客观物质,还是无形的思想理念,皆遵循着变化永恒的发展法则。敢于正视改变是更好拥抱改变的逻辑起点,懂得正视改变,才可能与时代并进,真正掌握未来。

正视改变必须领悟改变永恒的真谛。世界有着日新月异的瞬息万变,也有着斗转星移的沧海桑田;有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也有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珠穆朗玛峰经过20亿年的时间,从汪洋大海到世界最高峰;科技产品在摩尔定律中以月为单位迅速迭代;人体的细胞每过七年就会全部更新一次;小小的病毒也在传播中不断发生出人意料的改变。面对亘古不变的变化,先哲们有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思,有过“花不常好,月不常圆”的感慨,也有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欣喜。正视改变,首当领悟改变永恒。

正视改变必须具备接受改变的胆识。变化恒有,敢于接受改变者却不常有。刻舟求剑的人吝惜变化的眼光,因而遗落了宝剑;守株待兔的人不愿跟随变化的脚步,固执地空耗着日日夜夜。前者无视改变,后者畏惧改变,因为改变的确让人陌生而不安。然而“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无视、畏惧、拒绝改变,注定难以跟上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注定将与所有新的机遇失之交臂。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领悟改变永恒的真谛后,克服恐变心理,敢于与改变同舞,正是这样的英雄主义。

要积极应对改变,做“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智者。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领悟改变永恒、勇于正视改变之后,便当积极应对改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应对改变要有善于把握机遇的本领。变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破则有立,机遇便蕴含其中。但风口并不天生属于每一个人,风险也不会自然转为良机,实力才是机遇。著名励志演讲家莱斯·布朗成名前因家境贫寒和缺乏资历,只能在本地电台做杂工,但怀揣成为主持人和演讲家的梦想,他通过电话演说、模拟电台等方式日夜苦练口才和思维,左耳甚至被听筒磨出了厚茧。终于,在一次电台节目事故中,作为临时替补上场,抓住机遇证明了自己,成功开启演讲之路。机遇从来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同学们不论是步入社会,或继续深潜学海,都应抓紧时间增强实力,努力为未来做好准备,而不让自己陷入“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愿把曾经虚度的光阴拿去积蓄实力”的懊悔之中。

应对改变要有看清变化规律的智慧。苏轼曾在畅游赤壁、把酒抒怀时探讨过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纷纷攘攘、繁杂多端的变化之中,一定蕴藏着不变的客观规律。懂得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领悟变化中的不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湍急的时代激流中游刃有余,在变化中看清趋势,在风险中捕捉机遇。

要努力创造改变,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强者。

拥抱改变除了敢于正视改变、积极应对改变,更要努力创造改变。唯有不断跳出舒适区,努力创造改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从适应改变到引领改变,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他人,从而改变世界。

创造改变需要志存高远的“源动力”。梦想是人生的灯塔,照亮着每一个前进的步伐。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的价值观念从各种渠道纷至沓来,无时无刻不在冲击与考验着我们的内心。没有高远的梦想导航,很容易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在盲目的改变中失去自我,陷于碌碌无为的境地。“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长远而坚定的志向是创造改变的“源动力”。创造改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坚守初心、实现梦想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胸怀家国、逐梦世界,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改变,一步一步接近心中最高远的目标。

创造改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力”。我们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行动是创造改变的根本力量。中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行动力,全国总动员,争分夺秒,10天建成“火神山”,一个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三个月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以“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同学们,幸运往往降临给那些下定决心而行动的人。生活的真相,从来都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想要获得鲜花,全赖付诸行动。

创造改变需要聚沙成塔的“持续力”。“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一切改变都历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创造改变从来离不开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沉淀。几天前,随着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北斗系统的研发从无到有、由点成网,历时整整二十六年。正是代代北斗人聚沙成塔的不懈坚守与奋斗,才有今日闪耀苍穹的“中国智慧”。希望同学们弘扬“北斗精神”,努力创造对于国家和时代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改变。

同学们,老舍曾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敢于正视改变,积极应对改变,努力创造改变,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滋味。弱者,总是习惯否认与逃避;强者,从不畏惧挑战与改变。

亲爱的同学们,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曲折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步入关键阶段。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作为“后浪”的你们,有机会成为国家崛起最后阶段的建设者和同路人。希望大家带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从容,秉持“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铭记重大人“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信念,拥抱改变,创造未来,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让世界因你而改变。

同学们,再见!

篇2:北大校长

大家上午好!三月的求是园,春和景明、万物竞茂,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这个充满朝气的美好时节,你们即将封存过去时光的“专属记忆”,开启未来人生的“崭新篇章”。作为校长和学长,我由衷地为大家感到高兴。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你们,送上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和支持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们、家长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面对奔涌向前的历史大势,李大钊先生曾疾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与百年前中国青年不同的是,以在座各位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生逢盛世:

你们目睹了“蛟龙探海”“北斗组网”“天宫遨游”“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突破,亲历了北京“双奥”成功举办,参与了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见证了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百年前中国青年相同的是,以在座各位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同样重任在肩:

你们将接过“复兴中华”的接力棒,同国家一起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以“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照亮前行之路、叩开幸福之门,奏响属于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时代强音。

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召唤,国家正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代号召。

这意味着当代青年:

要在“四个服务”中担当时代大任

以百折不回的进取,为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要在“四个面向”中坚持创新的全局核心地位

以敢做善成的韧劲,担负起攻克“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等重任,助力国家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努力成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先行者。

要在“四个自信”中筑牢强国之基

以勇立潮头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等,推动世界和谐有序、共同繁荣,努力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实干家。

面向未来,同学们需要立足“两个大局”,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肩负起当代青年的荣光,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在求真知中追求卓越、在守真理中勇攀高峰、在悟真谛中创造精彩,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之为,绽放更为绚丽光彩的青春人生。

希望同学们:

进一步追求学无止境的真知,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学习中成就卓越。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浙大,你们立下了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闪耀着“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光芒。面向强国新征程,期待你们继续发扬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精神传统,在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智慧社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与强国目标中主动扛起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胸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擦亮浙大人这个光荣称号。

进一步坚守推陈出新的真理,在对接世界前沿的自主创新中勇攀高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浙大,你们秉承了“求是创新”的精神品质,收获了人格、素质、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面向强国新征程,期待你们继续彰显浙大人靡革匪因、靡故匪新的创新优势,更加主动地参与创新范式迭代、创新内容转变、创新组织变革等进程,持续在人工智能、脑科学、未来计算、人工合成生物、数字法治、科技考古等各领域推进科研突破,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进一步领悟兼收并蓄的真谛,在推进人类发展的开放合作中创造精彩。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浙大,你们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涵养了知行合一、美美与共的高尚情操。面向强国新征程,期待你们继续开阔海纳江河、天下来同的视野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树牢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主动引领全球竞合、开放发展的潮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

亲爱的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希望寄予你们。期待大家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继续扎根中国大地、继续对接世界前沿、继续服务人类发展,在实践学习、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中尽情展现浙大人的青春力量,以“强国有我”的信念逐梦未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最后,祝大家前程似锦、梦想成真!母校愿与你们分享喜悦、分担忧愁,期盼着你们常回家看看!

篇3:北大校长的十句话

第一句话

结交“俩个朋友”:

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的“充电”、“蓄电”、“放电”。

第二句话

培养“两种功夫”:

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靠“两本”起家靠得住。

第三句话

乐于吃“两样东西”:

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吃苦是福。

第四句话

具备“两种力量”:

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利剑的力量。

第五句话

追求“两个一致”:

一个是兴趣与事业一致,一个是爱情与婚姻一致。

第六句话

插上“两个翅膀”:

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翅膀”,他就能飞得高,飞得远。

第七句话

构建“两个支柱”:

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

第八句话

配备两个“保健医生”:

一个叫运动,一个叫乐观:运动使你生理健康,乐观使你心理健康,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

第九句话

记住“两个秘诀”:

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第十句话

追求“两个极致”:

一个是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篇4:北大校长周其凤

校长拜母村民教子

“他跪在母亲面前,足足有10分钟,这感人的场面看得当场很多人落泪……”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村支书周极端说起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老家为母亲庆祝90大寿的场面,他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周其凤是13日悄悄回家的。村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90大寿是人生一大喜事,13日,不少村民自发来到周家,为周母祝寿。“到了祝寿的时候,周其凤动情地跪在母亲面前,紧抱着母亲,母子二人抱头流泪。”周极端说,当时,很多村民看到这动情的一幕,也禁不住流下热泪。“给母亲祝完寿后,14日,周其凤便离开了家乡。”

1947年农历十月,周其凤出生在尚埠村。周父去世早,母亲费尽心力,将他们兄弟四个拉扯大。周其风小时,学费是一大困难。学校老师经常宽容他拖欠学费。有一次实在不好再拖,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交学费。母亲追出来,周其凤慌忙把铜壶丢进水塘里。后来母亲捞起铜壶,借钱给他补交学费。还有一次,周其凤放学回家,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着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病的。周其凤听后边哭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才找到他。

后来,周其凤考上了大学,飞出了穷山窝,因为工作原因,他多年难得回家一次。最近3年,周其凤每年都回家看望老母亲。“每次都是当天回来,住一晚就走。”周极端说,这次周其凤回家祝寿,在当地已经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来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写歌作词赞颂母亲

周其凤,湖南浏阳龙伏镇尚埠村人,理学博士,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留校工作;1981年9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2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5月起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同时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周其凤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

记者联系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他表示也是在网上看见了这组照片,从照片来看图中人应该是校长周其凤,但由于给母拜寿是个人行为,学校对于此次行程并不掌握。蒋朗朗表示,周其凤在很多场台都动情地讲述过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由于他幼时贫困,母亲将他培养长大非常不易,两人之间的感情很让人动容。

据了解,在2010年lO月,周其凤曾在北大百年讲堂动情演唱《唱给妈妈的歌》,这首歌的作词者就是周其凤,歌词中写道:“妈妈,亲爱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儿不能回家,不是孩儿不牵挂,不是孩儿不想妈。世上让几陶醉的是你温馨的气电,给儿力量的是你轻柔的双手,催儿奋进的是你期待的目光,还有你绵长的唠叨就像孩儿总也没有长大……”

高调言行屡遭质疑从《化学歌》开始,周其凤便不断遭到质疑,作为北大校长他还将录取条例进行了修改一“凡是发现不孝顺的学生,一律不予录取。”将“孝顺”列入录取的条件也是北大的先例,也成了其继续被质疑的靶子,2011年12月,周其凤在家乡演讲时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引起网友热议……

篇5:北大校长

蔡元培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浅易文言文语言的古朴典雅之美。

3、引导学生感受蔡元培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其个人魅力。【教学重点】

1、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其思想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北京大学,是所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百年学府。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如今的北大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在骄人的成绩面前,北大不能忘记一个人,中国教育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曾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感受他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

二、知识积累

(一)关于北京大学及作者蔡元培

1、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为戊戌变法产物。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被废,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

2、蔡元培(1868.1.11~1940.3.5),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不仅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现代史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7年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 肄()业

2、词义

肄业:①正在学校学习;②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干禄:求功名利禄。孜孜:勤勉不倦怠。砥砺:磨炼。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坦白无私,通常指谈话。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二)问题引导,把握文章结构,体味作者情感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1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2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总结、扩展

篇6:北大校长励志语录

1 结交“两个朋友”:运动场和藏书楼。

强健的体魄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从现在起,有恒、有序、有度地锻炼,每年定期体检一次。周末去藏书楼,给自己“充充电”。还要会选书,比起言情小说,读读理财杂志好处更多。

2 记住“两个秘诀”:一个是健康的秘诀在早上,一个是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早上去锻炼,晚上读书、思考、记日记。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3 乐于吃“两样东西”:吃亏和吃苦。

常言道,吃亏是福,聪明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吃苦也是这个道理,身处逆境时不妨告诉自己,有苦有甜才是人生。

4 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工具的力量。

比起动物,人更善于用工具达成目的。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写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思想走完生命的全程,定会精彩纷呈。

5 追求“两个极致”:一个是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一个是把寿命延长到极致。

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您在他们的心目中会变得更有价值。

6 插上“两个翅膀”:理想和毅力。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理想———当警察、医生、科学家……但随着社会变革,许多人的理想慢慢丢了。还要有毅力,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向前。

7 构建“两个支柱”:科学和人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个大写的“人”,必须由科学与人文两个支柱来支撑。我们要不轻信,会求证,做个有“科学精神”的人。同时,具备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8 配备两个“保健医生”:一个叫锻炼,一个叫乐观。

不必非去健身房,跑跑步、打打球也能达到运动的目的。培养乐观心态,先换个主动思维。比如一早被闹钟吵醒,至少说明你没失业;别人的话刺耳,说明有人注意你。

9 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做人靠本分,诚信为本;做事靠本事,才能成长。国人信奉“人无信不立”的准则。

10 追求“两个一致”:一个是兴趣与事业一致,一个是爱情与婚姻一致。

篇7:北大校长新生寄语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寄语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100多年前,现代大学在中国兴起,并迅速成为创新知识、砥砺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为“旧邦”开“新命”的重要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现代教育史、科学史、文化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既推动西学东渐,又致力于东学西渐,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北大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眷恋的精神家园,而今天,当青春年少的你们面临人生第一次真正重大选择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不仅仅以仰视的目光看待北大,而是要真正走进她的校园、了解她的传统、认同她的精神。我也希望同学们在选定目标之前,务必要问问自己:我将为何而来?这或许是一个比选择更为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愿意与你们分享我的理解:

请你们为真理而来。北大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对真理的向往。与真理同行,可以战胜蒙昧与偏执,更无惧强权与不公,让生命绽放出自由的光彩。北大始终竭力捍卫学术的尊严,民主与科学是北大精神的内核,这种淳厚的学风,让浸润其间的每一个北大人都有傲然屹立于天地间的勇气和自信。选择北大,也就是选择一生无悔地聆听真理的呼唤,永远坚守信念的力量,由此开启你上下求索的人生。

请你们为创新而来。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并且从那时起,北大人始终挺立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变革的潮流。北大人强调“守正”,始终坚守我们的传统,走正道、扬正气;北大人也强调“创新”,敢为天下先,始终保持着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时代的理想主义激情。守正创新,这就是北大人所选择的道路。

请你们为梦想而来。青年人的心中,必定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未来无数美好的憧憬。大学虽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但它注定会深刻影响你的整个人生。北大是筑梦之地,我们全校教师的使命,就是要激发你的潜能、启发你的天赋,把你推上梦想实现的命运高峰。而且,大学对人的塑造,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北大不仅拥有顶尖的师资、一流的学科和美丽的校园,更拥有兼容并包、自由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她有能力为你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宽广的发展平台,帮助你成为一个有责任、有灵魂、有智识、有品格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反复沉潜、深思熟虑并为了实现自己的“北大梦”而奋斗拼搏之后,我会满怀喜悦地期待着你们的到来。我深信,你们的选择必将铸就无悔的青春,北大也愿与你们共同书写崭新的历史。

祝福你们!北大欢迎你!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16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16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

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捍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

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

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

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

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

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

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

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

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

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

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篇8:透视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 比如, 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 2008、2009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数学竞赛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 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 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请问老师们, 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很显然匡超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 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 一直是年级第一名, 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 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有了这些条件以后, 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保送生资格, 对他来说, 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 可能是北京大学, 也可能是清华大学, 等等。所以我倒是觉得, 现在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 而是反过来匡超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现在, 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 推荐不推荐他, 他都能上名牌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 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 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 大家担忧, 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让我进行一下梳理。北大原来就是可以自主招生的, 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制度?因为北大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 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为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 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 或者是参照学校已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 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 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制度上的推荐, 这就和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不一致了。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当年, 钱钟书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 数学只考了15分, 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这样一个制度, 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 要有严格的监督, 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 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 以自己的声誉作为决策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人才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 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 没有任何学位, 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任教;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 没考上大学, 蔡元培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 但在今天, 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 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 这是一件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 比如东京大学, 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 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们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 像这样的, 有关人才的推荐, 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 (39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校长实名推荐, 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 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个, 这里面有信誉和诚信在, 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 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 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 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 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通过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 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多点采集有关他的信息, 然后校长才能比较全面地, 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 (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最主要是说, 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 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 我们还要考虑, 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 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 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 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 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 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 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 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们的构想和初衷, 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 我相信, 所有其他的不信任, 所有的社会压力, 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中学校长来说, 他的名字签在这里, 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 一个梁漱溟, 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篇9:北大校长“金口”未必吐“玉言”

北大新校长周其凤日前在湖南访问时,对季羡林藏品外流一事首次做出表态。周其凤认为北大盗卖季老作品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北京大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学,北大做事堂堂正正,怎么可能去限制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自由?又怎么会去盗卖季羡林先生的字画?”(据2008年12月30日《京华时报》)

“季羡林藏品被秘书盗卖”以及“季老父子13年不能相见”事件已经沸沸扬扬两个多月了。在这满城风雨的几十天里,除直接当事人杨锐的丈夫即北大党委副书记吴志攀之外,北大的主要领导一直都保持沉默。现在,履新不久的周校长终于开“金口”了,不过“金口”里吐出来的未必都是“玉言”。

“认为北大盗卖季老作品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季羡林藏画被盗”是谁“认为”的吗?不是的。有人竞拍到了季老收藏的字画,上面既有赠与季老的题款又有季老的印章,而且季老也亲口证实“(藏品被盗之事)千真万确,谁也否认不了”,这些都是铁的事实,而不是有没有道理的问题。

虽然有人指称那些字画可能是伪作,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做过鉴定。即使是那家拍卖公司站出来说那些字画是赝品,也只是它们的“认为”。既然字画的真伪尚无定论,周校长凭什么就认定质疑“没有道理”呢?

季老13年没有见到儿子及其所有近亲属,这也是事实。也许“挡驾”并不是北大的决定,或者“挡驾”者不能代表北大,但这种事情确实发生在北大,而且客观上限制了季老的自由。至于“盗窃”之类的事情,北大也不是没有发生过。2002年,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涉嫌剽窃被人揭发;2007年,北大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陈向群抄袭他人教材又被告上法庭……知名教授都能干出“盗窃”之事,教授秘书“盗窃”怎么就不可能呢?

当然,“人过一百,样样不缺。”北大出现几个败类也不足为怪,不能因为出几次丑闻就说北大沦落了。但“北大做事堂堂正正”,不等于北大的每一个人做事都堂堂正正——我相信北大不会作出限制季老自由的决定,更相信北大不会去盗卖季老的字画,但这不等于北大所有的人都不会那样干。在这里,周校长偷换了一次概念,即把北大的“组织行为”和北大人的“个人行为”混为一谈。

上一篇:一份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反思下一篇:读书互换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