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

2024-08-11

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精选5篇)

篇1: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

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

1、大道至简——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2、大智若愚——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强;时时斤斤计较,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多听少说,既有涵养,又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致胜。聪明过分,人人害怕;精明过度,便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象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勤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当我们在为做一件事情左右为难或心不在焉之时,当我们心生恶念、心浮气躁之时,当我们功成名就滋长虚荣心、功利心之时,就去想想水的德行吧。德积够了,便可“厚德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篇2: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具体讲,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如上是中国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导引。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前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先进文化”的基点,正是根植于中国《国学》的精髓。诸如,“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就借鉴了古人的文明成果。秦始皇统一六国,任用“商鞅变法”的“立法治国”。十四届六中全会“弘扬道德”,正是道家老子“道德经”的神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引用了“中华道德”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借鉴于佛家的“和”。我为《百佛书画册》题序,逻辑推理说:“和谐者,平衡也;平衡者,为善也;为善者,尚和也;尚和者,和尚也。”这种“以和为尚的精神叫“和尚”,“和尚”是佛家的尊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建国初,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正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即“求大同存小异”;小平同志提出的香港、澳门回归的“一国两制”政策,也是根由于这一儒家学说。当今,世界各国成立了五十多个“孔子学院”,这是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世界孔子研究会”的大堂上,悬挂流金牌匾,上写孔子名言:“以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日本的“立命馆大学”的校名,就取孔子《论语》中的“安身立命”。孙武、孙膑祖孙创立的《孙子兵法》及《三十六计》,成为世界尊崇的“军事宝典”。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很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宝库,任何“文化策划”、“文化创意”,都离不开这个源泉。

二、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三、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学生、下一代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愿景应该怎样绘就?在接一批新的学生时,有没有确立你的目标?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我们要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 “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四、中华传统文化:

篇3:解读中国传统幌子的符号特征

一、鲜明的指示性

指示性即直接表达方面的能指为被表达方面的所指服务, 指形而达意。正所谓“白鸟窥鱼网, 青帘识酒家”, 幌子作为标识符号具有很强的指示性。幌子是古代店铺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经营的商品品种、特点与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内容的形象性的标记物。作为一种商业符号, 是同一行业的从业者共同的标记符号, 起着方便和引导消费的作用。传统社会中国的幌子很多, 若按行业来算, 旧时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之说, 加上每个店铺的表现形式又有不同, 总的形制近千种。“幌子有着较为固定的形制, 为大家所共同认可,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 许多幌子已无法凭直观感知它的内涵, 但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 这些琳琅满目的幌子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大众文化, 是老幼皆知的一般性常识, 小孩从能打酱油开始就通过大人的指点认知各种幌子, 幌子是过去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晓得幌子便无法购物。因此幌子在过去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众文化。”[1]在传统社会, 普通百姓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店铺的幌子多以简约概括和识别性较强的形式出现, 可以让当时的消费者直观感受商品的信息、商品的类别和服务项目, 其标识指示的功能很强。同时, 由于幌子在当时的社会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不同形制的幌子还能直接指示商品的规模和档次。例如, 挂麻数缕为专门经营白麻的中心店, 挂麻一缕则为代销店。饭店挂双幌, 表明有较高的烹调技术, 能包办酒席;挂单幌则表示只经营简单的饭菜, 是小吃店。同样是饭铺的幌子, 汉族的色彩以红色和黄色的布条为幌子的主体, 而回族的则以蓝色和白色的为主, 直到今天, 都可以看到伊斯兰的清真面馆外仍常常高悬蓝色的旗幌。因此, 不同的商业类别和店铺形象在形形色色幌子的传达下一目了然, 幌子堪称是传统社会商业文化中的视觉导向牌, 体现了鲜明的指示性。

二、生动的形象性

“符号的最主要的功能——亦即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观照、逻辑知觉、认识和理解的重大功能。”[2]正所谓观物取象, 构形是符号的原始功能和特征, 而中国传统的幌子也正是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的运用来构成富有概念和寓意的“形”。

从幌子的类型看, 写实类的幌子如实物幌、模型幌、图画幌、包装幌主要通过模仿和夸张的手法商品把商品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形”传达出来。如实物幌一般是将店铺里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实物或商品附属物为幌子, 模型幌是把商品实物放大、缩小或变形后为幌子, 图画幌以鲜明的商品形象为幌子, 包装幌则以商品富有代表性的包装或者包装容容器为幌子。如图1梳子铺的幌子以其制作的簪、梳、篦及小刷等实物缀于弓形幌架之上, 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 形成错落有致的生动形象。而写意类的幌子如象征幌、特殊标志幌、文字幌等中的“形”则是通过象征、比喻、谐音、表号等艺术手法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如酒店常挂酒坛、悬酒壶等, 饭店幌子悬挂蒸笼、笊篱形等。

从幌子的形制上看, 幌子的每一部分都重视形的加工与渲染。如悬挂幌子的基本设施幌杆, 一般杆身都饰有彩绘或彩雕。而固定于幌杆或屋檐处悬挂幌子的横木或挑竿即幌挑也多以龙形、如意、云卷等多变的造型呈现, 与挑头的云卷、桃、莲等造型形成有机呼应。幌子的主体即幌体部分更是种类繁多, 由帘、牌、实物、模型、图画等构成的幌体上从花鸟山水到人物、图案、文字等, 民间艺人或写实、或抽象、或写意、或变形, 创造了一幅幅形态万千的民间艺术符号。此外, 从装饰素材来看, 幌子的装饰纹样更是繁复巧妙, 形态万千。总之, 从实物幌子发展到后来形制多样的幌子, 商家店铺极其重视幌子的制作和加工, 也促使幌子的造型越来越丰富, 使幌子作为视觉符号彰显了生动的形象性。

三、高度的概括性

苏珊·朗格认为, 任何一种要被表现和被传递的事物, 都要首先从现实中抽象出来, 抽象活动是人认识客体的主要能力。符号的产生离不开抽象的思维, 而符号本身即是抽象概括的产物。传统幌子作为招徕顾客、传达经营商品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符号, 其基本功能是传达行业信息和商品信息。为了使幌子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 幌子的设计与加工制造往往通过象征、抽象等手法高度概括出标识的内容, 望物明义。无论是具象的象形符号还是抽象的会意符号, 各种符号的基本指示性都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的结果, 其产生就是一个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过程。如酒馆的幌子常以葫芦的造型出现;钱铺、当铺的幌子常以蝙蝠、古泉、如意、元宝的造型出现;饭店幌子以近蒸笼、笊篱形下缀红色布条来象征等等。这些正是从商品中抽象后提取的具有共识性的符号, 具有相当的概括性。

同时, 符号的高度概括性还表现在符号在指涉被表达物时具有一定的约定性, 即幌子中的很多符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 在当时具有普遍的共识性。如一般饭铺用饭幌或罗圈的数目来表示饭店的规模级别;同样酒铺的幌子, 但是符号内在的约定性不同, 挂红色葫芦的是一般的烧酒铺, 黄酒铺的是酒壶或酒坛的形状幌子, 药酒铺的幌子也是葫芦形状, 但通常中间以黄绿色相间, 黄色部分代表药荚。“招幌的发生、形成, 是以社会性物资交易与消费的需要为前提的, 并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况下得以约定俗成。”[3]因此, 每一种幌子形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文化发展的产物, 也是当时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 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四、浓郁的表意性

符号一般具有表达概念的功能, 这种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指涉的事物本身, 还可以表达深层的心理过程和丰富的寓意。幌子作为视觉符号不仅传达商家高度的认知“意”, 即高度的认知信息;同时也传达了浓郁的情感“意”, 即由活泼生动、鲜明质朴、多样统一的形式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寓意构成相当的审美信息。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寓意赋予了幌子极大的艺术性, 使幌子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因此, 幌子不仅是约定俗成的具有认知性和实用性的视觉符号, 同时也是具有鲜明隐喻性、生动形象性和丰富情感性的艺术符号。其中丰富的情感构成了传统幌子作为艺术符号的核心内涵, 也是其艺术性的本质体现。这种丰富的情感内化则表现为隐喻的美好寓意, 幌子中林林种种的形态、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有的源于宗教, 有的源于历史, 有的源于民间故事或传说, 有的源于哲学观念, 有的源于生活实践, 经过抽象、概括、组合蕴涵了丰富的象征寓意和情感意味, “其是生意发达与信誉的标志, 寄托了经营者的满腔热望, 凝结着他们的心血、汗水和财力”, [4]寄寓了民众趋利避害、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折射了民族文化的心理内涵。如图2为鞋店的幌子, 祥云是幌子中常见的吉祥装饰符号, 寓意“祥瑞”, 而木制筒靴加上云彩, 含着对顾客平步青云的祝福。再以传统幌子的色彩为例, 其色彩一般是在材料的自然呈色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民族性的色彩喜好, 红色、黄 (金) 色、青色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颜色几乎成为幌子中不可缺少的颜色。于是, 幌子的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就与民间文化观念相一致, 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民俗观念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幌子作为古代店铺用来招揽顾客的形象性的商品标记, 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辅助经营、招揽顾客和装饰门面。一方面幌子具有构形、指示、表现概念、抽象、约定性等一般性符号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从最初形制简单的实物幌、模型幌、包装幌到后来制作精美的图画幌、象征幌、标志幌、文字幌, 近千种不同形制的幌子成为当时百姓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号, 反映和折射了传统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 也是一种具有丰富的隐喻性、生动的形象性和浓郁表意性的艺术符号。正如中国民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曲彦斌所形容, 中国传统幌子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之花”。其具备了深远的民俗美学价值, 对当代的标志符号设计和现代的视觉设计都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学斌.《东北老招幌》, 2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12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3].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 13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篇4:古代四大传统智慧助养生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2.大智若愚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强;不去时时斤斤计较,不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多听少说,既有涵养,又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制胜。聪明过分,人人害怕;精明过度,便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蔺相如位尊人上,廉颇不服,屡次挑衅,相如仍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社稷为重,处处忍让而终使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度量大人处世的智慧之一就是宽容他人。宽容别人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他人的过错,就会赢得朋友,赢得别人的佩服与尊敬。

4.上善若水

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間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像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勤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篇5:中国传统四大智慧解读国学

官德建设是个大问题

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智慧与营养。但是,如何挖掘这些执政的智慧与修身的营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官德、政治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古代智慧中,官德也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官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精到的论述。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引用《论语》中的话,论述了官德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古代政治中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正,即正名、正人、正己。通过礼乐道德教化,理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让百姓自觉走正道,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为政者首先要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而动,因此官德好坏是社会风气的基础。

钱逊先生认为,官德不只是为官者个人道德的问题,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坚守良好的官德,对于官员来说,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国学中有丰富的营养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教授谈了他从学习《孝经》过程中发现的官德智慧。《孝经》中提到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与普通官员之孝。周教授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当今的官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天子之孝要求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把国家治理好就是真正的大孝。诸侯之孝则提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要求居于高位的官员不要骄傲,不要把百姓视为愚蠢的。没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精神,就做不好领导干部。一般官员则要求进则思忠、退则补过,得到提升,就更要好好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如果下台了,则要多想自己的问题,多做自我批评。而现在,自我批评恰是很多官员身上缺乏的。

钱逊先生从古代民本思想的角度谈起。“民为邦本,立君为民”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伟大贡献。这一观点认为,君主、官员是为百姓而存在的,由此引申开来,钱先生认为在官德中最重要的就是公私问题。“位天下而为天下”,领导干部应该用手中的权力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以权谋私。钱先生认为研究官德建设问题,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很值得发掘的。

岑大利教授介绍了自己对古代官箴书的研究。所谓官箴书就是古代编写的为官镜鉴,对官员的业务、官德、官场规矩等方面都有详细论述,堪称中国官场的百科全书,对于官德建设有很多值得吸取的内容。

专家学者研讨国学与官德 传统中寻找官德智慧(2)官德应包括哪些内容

研讨会上,专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总结出了官德中的几项重要内容: 忠诚,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代表祖国和人民的共产党。如果没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感情,很难相信一个人能做好官。

正直,领导干部应该在道德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为政者的正直对整个社会风气将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务实,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为百姓做实事。只会说空话放空炮的领导干部不会受到百姓的欢迎。

礼节,就是要求做领导干部的人学会尊重他人,不只是尊重上级,也需要尊重同级、下级,更重要的是尊重百姓。

廉洁,廉洁是官德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自古以来,官员干部的廉洁问题是历代政府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官者应该“省嗜欲,崇节俭”。从古代优秀官员身上吸取经验,通过廉洁建设,打造廉价政府,减轻纳税人负担。

纳谏,最重要的就是敢于提出反面的、不同的意见。如果自己的意见与领导不一,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应只是随声附和。当然,提建议时还应注意一定的技巧性。

宽容,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心胸宽大,对人对事不苛刻、不急躁。当然,宽容也应有度,掌握分寸,一味地宽容也会招来轻视。

忍让,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应该学会忍让。只有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事业,善始善终。而个中最重要的,就是耐烦,能够忍耐琐碎细致的工作。

官德建设应与体制改革相结合

国学中许多智慧对当今的官德建设会有所帮助,但在继承这笔遗产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就是要注意古代官德的局限性。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继承国学中的官德智慧时不能忘记,古代官德是封建集权社会的产物,并不能完全与当今社会相结合,应注意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如官箴书中所提倡的官员应处事圆滑,这在今 2 天就不值得提倡。宋惠昌教授认为,古代官德中最重要的局限就是统治观念,但在今天,应把这种统治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

上一篇:合作繁育雪龙黑牛合同书下一篇:从小说到电影少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