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2024-08-07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精选8篇)

篇1: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课题编号: LJY15026

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内涵极为丰厚,语言表达也极为灵动流畅,它在承载固有的思想旨趣基础上,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但受篇目的限制,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令人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因此,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 伸。

纵观整个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注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申请进行“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椐现代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滋养说”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3、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研究的又一理论基础。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程标准》是教学研究的纲领性文件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本课题着重探究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本课题拟就课内外阅读结合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性,以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性的研究。

2、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研究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第二,建立了这个结合点,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走向课外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境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课内文本的感悟。第三 由课外的阅读再次地走向课内。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写一写阅读的收获与感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看法,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到课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课内阅读有着一定的文本,在课内占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拓宽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始终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也不能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内阅读服务于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两者的结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

4、课外阅读素材选择的研究。

好的书籍能让孩子们受到情感熏陶,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能力。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如此丰富的时代,可以读的书既丰富又有趣,如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科普知识、儿童小说等,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对孩子课外阅读的书籍把关,如何选择课外阅读书籍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语 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实践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小学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实践操作策略。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善于筛选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六、课题研究思路。

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郭思乐先生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学习有关“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教育理论。

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

3、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真正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

4、研究主线。课题组成员召开多次会议和参考大量的资料,确定了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的主线:以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围绕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开展试验研究。

七、研究对象。

以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601班、602班、605班、606班、607班5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语文课为载体进行研究,任课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研究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邀请县教科所及校内一批专家做指导,保证本课题顺利实施。

(二)组织本课题成员参加有关课改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期不少于两次。

(三)每个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四)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工作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一定的研究。

(五)学校文献资料丰富,每年订购了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信息方面设施较好,每个办公室有电脑并接入宽带网,教师有家庭电脑,便于课题研究。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李敏慧

成员:田小东

张开龙

涂小英

王莉

主持人:李敏慧全面负责该课题的指导、协调及保障工作。主要负责人员的调配、课题会议的召开及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负责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1、负责课题论证设计及实施方案的撰写。

2、课题立项申请表的填写。

3、完善课题申报工作及开题工作。

4、课题研究活动的主持,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成员:田小东

张开龙

涂小英

王莉

1、负责本班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2、负责课题实验的实施。

3、撰写相关案例反思、研究随笔与论文每期至少1篇,至少一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

4、学期末搞好研究工作阶段总结。研究成员:李敏慧

1、负责研究过程中论文、案例反思、研究随笔的收集整理,编写论文集。

2、对课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十、具体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1年(2015年3月——2015年12月)。具体的实施活动安排如下:

(一)课题申报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课题;研制课题研究方案、开题等。(李敏慧)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写出学习记录和讨论记录。(资料:学习和讨论课题方案的记录)(全体成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1月)三月份:

1、学习阅读教学的有关理论等文献资料,成员每人写读书笔记2篇以上。(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2、调查问卷。(资料:调查问卷和调查分析报告)(全体成员)

3、实验班级进行研究。(图片,学生阅读作业的收集)。四月份:

1、在网上或图书室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自主学习1次以上。(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2、通过学习,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力求在县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全体成员)

3、实验班继续开展实践研究。(资料:过程资料)五—六月份

1、涂小英、张开龙、王莉老师各上一堂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听课,重点是学生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形成汇报,并检验前段实验的成果。然后讨论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剖析,写出反思(课题组成员)。然后大家研讨。(要有记录)具体上课时间见研讨课活动方案。

(资料:研讨课活动方案,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课堂片断实录,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

2、每个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随笔和案例反思各一篇,并上传到县级以上教研网站上,并力求发表。

3、课题组第一次、第二次研究交流活动。(交流发言稿,交流笔记)七月份 写出上半年研究总结。(个人阶段总结总结和课题组半年总结)(课题组成员)(7月5日前完成)

八月份

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等文献资料成员每人写读书笔记2篇。(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九月份

1、课题组成员继续实践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资料: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全体成员)

十月份—十一月份

1、课题组代表李敏慧、田小东上研讨课汇报课,由课题组成员记录课堂实录。写出反思或总结。(全体成员)

(资料: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课堂录像,课堂片断实录,教学反思或总结,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

2、撰写有关的教学论文。(全体成员)(资料:反思或论文)

3、课题组第三次、第四次研究交流活动。(交流发言稿,交流笔记)

4、实验班继续进行实践研究,与非实验班的平行班级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或经验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十二月份

1、归类、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全体成员)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全体成员)

4、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全体成员)

(资料:论文集(含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反思集,课堂实录集,听课评课记录,音像资料,活动记录等)(李敏慧)

十一、预期效果、成果呈现形式。

通过研究,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成果:

1、课题组成员关于小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论文集。

2、案例反思、心得体会集

3、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篇2: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和资深的语文教师,我一直想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的研究,下面是我总结的想法和做法。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这些年来,教育界各种改革轮番兴起。但我始终相信,抓好课堂基础教学才是教育的根本。学生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1.研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是学生前进的方位图。虽然一册教材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但每篇都是编者深思熟虑的选择。教师只有明白编者的意图和单元前后的联系,才能真正把课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以一带多,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兴趣

课文只是范例,不足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学完老舍的《猫》,我们给学生推荐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学完了老舍的《草原》,我们推荐沈苇的《巴音郭楞变奏》、席慕蓉的《夏日草原》和李若冰的《山湖草原》。在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的阅读中,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华美的国宴,那么课外阅读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特色美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有人曾经统计,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不难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1.立足选文,拓展整本书及相关文章的阅读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学会有层次地阅读。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学完《祖父的园子》,推荐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老舍的《草原》,推荐阅读他的散文《内蒙风光》;学完鲁迅的《少年闰土》,推荐阅读《故乡》;读完安徒生的《丑小鸭》,推荐阅读林清玄的《你心里的天鹅都去哪儿了》……这种延展性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和比较。

2.播放音像,吸引学生投身阅读

教育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记得以前,我和儿子一起听广播――《阅读与欣赏》《午间半小时》《子夜星河》等。这些好的语言类节目能够慰藉心灵,提高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在我们学校,各年级教师会集中准备内容,利用午间时间分班进行播放。低年级孩子们听经典童话故事,中年级孩子被有趣的科学故事所吸引,高年级孩子则在优美的诗歌朗诵、美文欣赏中学习语言。课堂上的课文朗读、情景朗读,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学校每学期还会举行朗读比赛。

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接触经典作品多的孩子,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所以,我们精心挑选古诗词、现代诗、优美词句等,让学生每天一段进行积累背诵。每天下午,学校安排5~10分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朱子家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经典。

三、内外结合,提升阅读新空间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让学生读书读得有效果,根据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量小,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需要老师领着读;第二学段的学生认字量增大,可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就需要老师在阅读中适当提问点拨;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速度快,通过交流可以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在第一学段的阅读课上,教师会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改编情节或结局。说完让孩子们自己写,也可以让家长帮着写,还可以画成画。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把人物形象画成卡通画,把故事情节变成美丽生动的自制绘本,完成一张张各具特色的读书记录卡。第三学段的孩子可以谈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并进行展示。“走近曹文轩”“沈石溪的动物世界”“奇妙的科技之旅”“听杨红樱阿姨讲故事”“跟着金波爷爷学写诗”等主题的手抄报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才华。

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分为六大类――新书推荐课、好书导读课、名家引领课、读书交流课、人物赏析课和朗读指导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安排。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语文组教师结合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带领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交流鲁迅少年生活的一些经历,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朗诵《有的人》……学生也自己收集各种资料,展开交流,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还调整了时间安排,每天下午40分钟的两节大课和课外活动改为四节30分钟的小课,前两节课程内容不变,第三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2015年上学期开始,学校尝试采用“10+20”阅读法,即前10分钟教师把问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听完之后回答问题,剩余的20分钟学生自由阅读。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每个月第四周的阅读课为交流时间。学生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向同伴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或展示自己的读书记录卡。分享和探讨让孩子们更加喜爱阅读。

2.开启奖励机制,持续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给不同学段的孩子规定了阅读量和相应的阅读书目,每月有主题,评出“阅读之星”,在期末评选出“阅读快乐星”“阅读智慧星”和“阅读成果星”等。全校每学期都有100余名学生获得奖励。

“六一”节异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更是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一年级学生演出《小蝌蚪找妈妈》,可爱的小蝌蚪、大青蛙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六年级学生演《昭君出塞》,讲究的对白、人物的机智都让观众赞叹不已。

《尚书?兑命》中说:“念终始典于学。”即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成长,为孩子的生命增添美丽。

篇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把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开发学生课外阅读潜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创建书香校园,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拓宽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和实践

(一)健全制度,保障实效

1.召开有校长、书记和相关领导参加的课题工作会议,在学校支持的基础上,审定《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方案》,制定“书香班级”“阅读之星”“阅读达人”评选办法。

2.实验班结合学校读书方案和本班实情,制定出可行的班级读书方案,其中有目标、有措施、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二)发出倡议,营造氛围

1.向学生发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倡议书,营造创建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拉开读书活动的序幕。

2.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学生宣讲读书的意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明白:要多读书,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要读好书,读名作名篇;要善读书,讲究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教师办公室墙面和教学楼道悬挂名人名言,让大师陪伴左右;充分利用我校围墙空间,建设校园文化墙,用精妙文字和精美图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校宣传栏也定期更换读书方法指导及“阅读之星”的图片、文字;在各班教室内张贴有关读书和阅读的标语、格言,实验班在“学习园地”和板报中开辟富有特色的读书心得交流栏,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介绍读书的方法。

(三)运筹帷幄,搭建平台

1.开放学校图书室

动员学校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

2.建立班级图书角

开展“献一本看百本”师生共建图书角活动,请学生自由捐献一本或几本书,要求书籍有一定的质量,避免捐献一些小人书、作文书、课本参考书等,献书者即可成为图书角的会员,享受向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权利,形成资源共享;老师也向读书角捐献一些有质量的书籍;每学期发动学生家长购置部分书籍。为保证读书的质量和秩序,安排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图书的登记与借阅。在班与班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为学生读书创造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旧报纸

学校各科室、各班级的报纸种类较多,有《闽北日报》《松溪报》《每周文摘》《杂文报》等,平时老师们看了之后就搁置在那儿。各班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这些报纸,定时定量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4.努力赢得家长支持

教师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宣传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有利于孩子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净化心灵、铸造精神,让家长在行动上给予孩子课外阅读支持,并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购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书刊。

5.积极创设共读氛围

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和氛围,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

(1)同学共读一本书。

可把学生推荐的课外美文片段材料整合、印发给全班,利用早读课或班会课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小组合作读,或好伙伴合作读,或赛读……相信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孩子,也会被感染、熏陶了。

(2)师生共读一本书。

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之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并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一起探讨、交流。如,有段时间班上学生掀起了“郭敬明热”,我自己也找来郭敬明的作品阅读,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自己与老师之间有了共同话语,讨论得更加激烈,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3)亲子共读一本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题组还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并与孩子一起评论故事中人物,讨论故事情节,写写读后感受。家长读书的兴趣及热情,给了孩子最佳的启发和引导。

6.用心营建网读环境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新奇感、求知欲,对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洪水猛兽,去禁、堵,而是要采取积极的疏导措施:

(1)利用校园局域网络的优势,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

(2)利用“班班通”和多媒体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3)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榕树下等。

7.认真落实阅读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课,真正做到不挪用,不挤占。

(四)统筹安排,详细指导

开展课内外阅读结合活动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避免随意与盲目,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初中生课外阅读范畴如下:

1.经典背诵

在加大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中国经典的文化。积累的主要内容有古诗词、古文、美文、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具体操作:

(1)引导学生制定学期背诵计划,并做好记录。背诵包括必背篇目和教师推荐篇目。

(2)利用语文晨读的时间进行背诵。

(3)每节课前2-3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积累展示。

(4)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背诵会,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2.名著阅读

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课内外阅读结合的学习,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经典名著。暑假时,向学生推荐1-2本名著。平时教学中也结合教学内容,每月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向学生渗透读整本书的方法,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让学生概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经典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掌握写作技巧,品析精妙语言。通过汇报会了解读书情况,落实读书活动,培养读书兴趣,让学生学会读书,终生受益。

3.推荐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①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的链接阅读,向同一主题的文章延伸;②学习节选的课文,则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如学了《范进中举》,则介绍学生阅读《儒林外史》。③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如学完鲁迅的《风筝》,我推荐学生阅读周岩壁的《系在风筝线上的……》;④以各个单元的综合性训练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学生翻阅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如教学《战争与和平》的综合性学习时,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妮日记》,观看南斯拉夫电影《桥》等。

(五)开放课堂,有效衔接

阅读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有效衔接,使学生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1.以点带面,构建经纬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课内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跳读、边思边读等阅读方法,更要教给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的方法。首先是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扫清字词障碍。其次是通读全文。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思考课后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接着进入品读理解环节。重点是让学生在我们独具匠心的指导、示范、点拨下,学会找出与课文中心有联系的自己喜爱的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能讲自己喜爱这个句子的理由。再让学生抄录印象深刻的词句,进行仿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结合课文,适当渗透

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是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拓展:

(1)从文章作者角度辐射

语文教材中编入一些名家名篇,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一篇文章后,我便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文章以及有关书籍,如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我让学生课外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月夜和风筝》《父亲、树林和鸟》等,便于全面了解作者及其文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我联系了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领悟《武陵春》中历尽劫难后孤独寂寞、感世伤怀的凄冷美。

.(2)从写作方法角度比较

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燕子》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写法也有所区别。前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后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前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后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我将两文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

(3)从文章体裁角度分析

如:教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先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精读,而后链接本单元的《桥之美》和学生优秀习作《松溪东关大桥》《渭田五福桥》进行分析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这种阅读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4)从课文内容角度延伸

有些课文所记之事,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有时也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美文让学生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隐晦难懂,我就把作者的《哭小弟》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接近那段陌生的岁月,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成果

(一)学校方面

1.建立了“书香校园”。

最能致远是书香。我校从板报设计、班级布置、学校阅览室、办公楼和综合实验楼的装饰到校园文化墙的建设等,处处散发书香气息,形成浓浓的读书氛围。

2.树立了阅读楷模。

两年来,共评选、表彰了42名“阅读之星”和“十大阅读达人”,点燃了广大学生的阅读热情。

3.创编了《南园》月刊。

我校“南园文学社”每月刊出一期含学生优秀作文在内的校园阅读刊物——《南园》供全校师生品读,为学生课外阅读、交流、发表文章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二)学生方面

1.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许多班级将在比赛中获奖的读书手抄报汇编成册,在班上传阅;将好作文打印、装订成作文集,在班与班之间传看。两年来,绝大部分学生积累的精彩摘抄和读书笔记有厚厚的三、四本。

2.改变了阅读状况。

实验前,孩子们疏于阅读。我班学生一周内课外阅读的平均时长为32分钟;实验后,一周内课外阅读的平均时长为75分钟。实验前,许多学生每到周末,总爱泡网吧,逛游戏机厅。现在,大家一有空就往书店、图书馆跑。同学们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看什么书”不断发生变化。76%的学生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

3.提高了写作能力。

两年来,课题实验班学生为“校园之声”广播站撰稿2000余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

4.提高了语文成绩。

与实验前相比,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整体语文统考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实验前相比,实验班统考“课外阅读题”平均成绩,进步了5.62分,作文平均成绩进步5.173分)。

5.学会关心生活。

课题实验前,多数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现在学生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家开始关注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并为正义言论点赞。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变得广泛,思考更加深入。

6.改变了人生观。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实验前,许多学生是“井底之蛙”,实验后,学生们开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大大增强,对社会、家庭的看法也出现新的变化。许多孩子开始理解、爱惜自己的父母,开始用宽容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

(三)教师方面

1.改变了教学观。

由先前的“唯课本论”转变为“大语文论”“课内外阅读结合论”。许多语文教师开始自觉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以之为教学的行动指南。

2.结出了累累硕果。

两年来,我校课题组成员共展示了8节课题公开课;围绕课题做中心发言28次;撰写出和课题相关的论文18篇,其中11篇在省市级评选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制作出与课题相关的课件20个,其中10个在市教学课件评选中获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征文赛,31篇征文在县以上比赛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老师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绝对不能囿于课本,而应当以课本为“本”,放眼于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全面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让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揣摩,把阅读内化为言语,内化为能力,从为我所读,到为我所有,再到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若成《语文课堂教育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篇4: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结合;策略分析

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名句就非常之多,诸如:阅读使人进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知识的海洋等等,这些名言警句都在时刻告知着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起小学生的阅读,多多组织各种丰富和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要积极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起小学生对阅读书籍的兴趣,制定科学有效的提升措施和策略,在潜移默化当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结合的策略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阅读方向模糊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活动,但是,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行阅读,为什么要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为什么教师一直在说阅读的好处,而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阅读,教师让读就读,自己并不能从阅读中得到收获,语文教师也并没有对小学生的阅读做出解释,只是一直在告诉小学生要多阅读,多读书,只会布置各种各样的阅读任务给小学生,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理解能力不高,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从阅读中获得各种人生道理,此外,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花费小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得小学生的阅读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的阅读效率。

2.阅读时间少

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家长们就要考虑孩子要上哪所小学,孩子在小学时,家长们就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小学亦是这样,小学领导者以及教师们非常关注自己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将教学重点几乎全都放在的考试内容上面,即使在假期或者周末都要把小学生的时间安排得特别满,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真的是少得可怜,而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不通过阅读来获取多元化的知识做基础,那么小学生所学习到语文知识便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很难转化成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结合的策略分析

1.开创新型的阅读方式

在上阅读课选材时要将课内外的东西相结合创建新颖的阅读方式,应多和学生们接触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和面,结合这些东西和课文内容,推荐给学生一些合适的书籍,使其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在阅读中获得相应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多找些时间和同学分享读书心得,课内外的文章都可以,在分享中多加交流,用这种新颖的阅读方式,提升彼此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中,提高自我。

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深刻认识作者的情感以及当时抗日战争的困难,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的革命烈士陵园体会一下当时的处境,用自己的内心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当时的情感,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给学生推荐几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书籍,让其结合课内外阅读感受那时八路军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更加努力,提高其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水平。

2.多开展一些与课内外阅读有关的课外活动

课下教师可以组合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近期语文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情景再现活动,根据学生自身对课内外文章阅读的理解,关于一些文章内容的情景进行创设再现,或者对作者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辩论和总结。利用课内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打下基础,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课下时间,一些关于语文阅读学习的社团,可以请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随意组队,对自身感兴趣的课内外文章进行自由阅读,根据其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文章内容情景再现或者对其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讨论,内容要积极向上。请部分教师当该次活动的评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然后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进而带动其它学生对语文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参与,树立榜样的作用,少数带动多数推动学生语文的进步,进而有效的提升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内外阅读计划

当前,很多小学生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很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但是,这些小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的时候,很难找到阅读头绪,不知道阅读什么样的书籍为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不知道从哪里进行阅读,长久下来,小学生的阅读便会变得非常杂乱无章,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为小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以及心里特征的书籍,并且就阅读方式给予科学适当的指导,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小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将课内外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式,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还需要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亚芳 .《学苑教育》 - 2016 以教材为平台,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小学语文教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2]赵可喜 .《课堂内外·教师版》 - 2015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5: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立项号 2020XKT--XXYW058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 负责人 XXX 负责人 所在单位 XX 镇 XX 小学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 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 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 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 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立足课堂,探索方法 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提高,与老师的阅读指导是紧密相连的。会读书不仅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 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我们的收获。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 1000 余本,学生平均每人 10 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 20 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课题组老师在阅读方面积极探索,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 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 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能否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篇6: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刘金钊

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课题实验工作将本着科学的态度,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以“走进课堂关注学生”为原则,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发挥各级专家专业引领作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立足课堂,深入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结合课改,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组工作,追求务实精神,营造求真、科学严谨的教研氛围,抓好课题研究的现实性与效益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学校的统筹下,协同探讨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结合。我们力图通过以上工作,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化、实效化、有效化。

本课题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继续制订小学生阅读目标序列。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读书。中高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以及比较浅显的古诗文;中高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低年级能够背诵优秀诗歌、优美词句,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中高年级主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优美句段,并能够模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练习。1、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熟读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中的大部分,背诵部分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2、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提高语文素养,创造条件使积累有效化。

三、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组织学校读书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让书籍为学生开启一扇心灵之窗。举办多种活动,活动后总结加以鼓励。

四、充分利用每周一节读写结合校本课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展示交流自己的习作,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鼓励。

五、组织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话动,寓教于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如何安排,教师可灵话选择。比如: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科普问答;品味堂:文学作品美读;书籍沙龙:书友谈读书心得;新书窗:推荐新书;网上行:搜寻网上资料;座右铭:名人名言大观;自办读书报;童话表演;与书中人对话;与作者通讯;古诗擂台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等

六、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的积累资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等,开展案例研究。

篇7: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摘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省时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指导、迁移,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延伸处拓展”、“提倡‘广’与‘博’,使课内外阅读互补互进”等三个方面阐述说明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效做法。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有效 指导迁移 扩展内涵 互补互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8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开展的读书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也都各有特色,如打造书香校园、阅读考级、亲子阅读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器,也为课外阅读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起来呢?

我认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级而上,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语感,最后登上语文素养的高峰。以课内阅读为主体,以课外阅读为补充,认识到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省时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指导、迁移,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阅读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

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三种学习方法:初读、精读和熟读。所谓的“初读”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初读全文,对课文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精读”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在感受较深的句子和词语旁边做一些批注,??一写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要巩固新学知识就需要用到“熟读”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一节课里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会像课内一样非常习惯性地拿出《新华字典》;遇到好词佳句会不由自主地划划写写,遇到喜欢的段落或诗歌会自觉背诵。这样把课本的阅读作为“例子”,学好“例子”,进而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得了到提高。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这种延伸性的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教师要给五六年级的课文分类,根据根据课文的特点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1.根据课文的作者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推荐安徒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拇指姑娘》《白雪公主》《柳树下的梦》,从而让学生知道他写作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2.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以《白杨》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选取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强化了教材的“例子”观念。

3.根据课文的出处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少年闰土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在《故乡》中,学生又读到了一个截然不同中年闰土,神情麻木、寡言少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学生终于明白了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鲁迅为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4.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英勇跳崖。先用图片文字介绍抗日战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阅读的兴趣。课后再向学生推荐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自然把学生引入了课外阅读的天地,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感。

5.据课文的主题色彩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五下的《古诗词三首》(《牧童》《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天性。推荐给学生的《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的字里行间也都充满着童趣。

三、提倡“广”与”博”,使课内外阅读互补互进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智开始走向成熟,理解力、记忆力增强。“读书贵在少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性阅读,为兴趣去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囫囵吞枣。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视野进一步开阔,思维进一步活跃,求知欲望进一步增强,这对课内阅读学习很有好处。

篇8: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这些年来,教育界各种改革轮番兴起。但我始终相信,抓好课堂基础教学才是教育的根本。学生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1.研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是学生前进的方位图。虽然一册教材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但每篇都是编者深思熟虑的选择。教师只有明白编者的意图和单元前后的联系,才能真正把课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以一带多,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兴趣

课文只是范例,不足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学完老舍的《猫》,我们给学生推荐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学完了老舍的《草原》,我们推荐沈苇的《巴音郭楞变奏》、席慕蓉的《夏日草原》和李若冰的《山湖草原》。在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的阅读中,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华美的国宴,那么课外阅读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特色美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有人曾经统计,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不难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1.立足选文,拓展整本书及相关文章的阅读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学会有层次地阅读。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学完《祖父的园子》,推荐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老舍的《草原》,推荐阅读他的散文《内蒙风光》;学完鲁迅的《少年闰土》,推荐阅读《故乡》;读完安徒生的《丑小鸭》,推荐阅读林清玄的《你心里的天鹅都去哪儿了》……这种延展性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和比较。

2.播放音像,吸引学生投身阅读

教育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记得以前,我和儿子一起听广播——《阅读与欣赏》《午间半小时》《子夜星河》等。这些好的语言类节目能够慰藉心灵,提高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在我们学校,各年级教师会集中准备内容,利用午间时间分班进行播放。低年级孩子们听经典童话故事,中年级孩子被有趣的科学故事所吸引,高年级孩子则在优美的诗歌朗诵、美文欣赏中学习语言。课堂上的课文朗读、情景朗读,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学校每学期还会举行朗读比赛。

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接触经典作品多的孩子,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所以,我们精心挑选古诗词、现代诗、优美词句等,让学生每天一段进行积累背诵。每天下午,学校安排5~10分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朱子家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经典。

三、内外结合,提升阅读新空间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让学生读书读得有效果,根据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量小,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需要老师领着读;第二学段的学生认字量增大,可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就需要老师在阅读中适当提问点拨;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速度快,通过交流可以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在第一学段的阅读课上,教师会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改编情节或结局。说完让孩子们自己写,也可以让家长帮着写,还可以画成画。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把人物形象画成卡通画,把故事情节变成美丽生动的自制绘本,完成一张张各具特色的读书记录卡。第三学段的孩子可以谈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并进行展示。“走近曹文轩”“沈石溪的动物世界”“奇妙的科技之旅”“听杨红樱阿姨讲故事”“跟着金波爷爷学写诗”等主题的手抄报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才华。

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分为六大类——新书推荐课、好书导读课、名家引领课、读书交流课、人物赏析课和朗读指导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安排。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语文组教师结合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带领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交流鲁迅少年生活的一些经历,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朗诵《有的人》……学生也自己收集各种资料,展开交流,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还调整了时间安排,每天下午40分钟的两节大课和课外活动改为四节30分钟的小课,前两节课程内容不变,第三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2015年上学期开始,学校尝试采用“10+20”阅读法,即前10分钟教师把问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听完之后回答问题,剩余的20分钟学生自由阅读。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每个月第四周的阅读课为交流时间。学生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向同伴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或展示自己的读书记录卡。分享和探讨让孩子们更加喜爱阅读。

2.开启奖励机制,持续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给不同学段的孩子规定了阅读量和相应的阅读书目,每月有主题,评出“阅读之星”,在期末评选出“阅读快乐星”“阅读智慧星”和“阅读成果星”等。全校每学期都有100余名学生获得奖励。

“六一”节异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更是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一年级学生演出《小蝌蚪找妈妈》,可爱的小蝌蚪、大青蛙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六年级学生演《昭君出塞》,讲究的对白、人物的机智都让观众赞叹不已。

《尚书·兑命》中说:“念终始典于学。”即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成长,为孩子的生命增添美丽。

上一篇:生命的追求初一作文下一篇:救人的感谢信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