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2024-08-06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共8篇)

篇1: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发布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 【发布文号】闽科高〔2008〕20号 【发布日期】2008-08-26 【生效日期】2008-08-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于组织开展2008高

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

(闽科高〔2008〕20号)

各设区市科技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福州高新区管委会:

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下简称《重点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已公布,并开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以下简称管理工作网)。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也已成立。根据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布署和安排,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将全面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在《重点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福建省境内(不包括计划单列市)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二、申报条件

符合《认定办法》第十条有关规定。

三、请各设区市科技局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推荐工作,并通知申报企业按如下程序进行申报:

(一)企业根据《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自我评价,符合条件的,登录管理工作网(网址:。

附件:1.专项审计报告要求

2.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汇总表(格式)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国税局 福建省地税局

二○○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56号 【发布日期】2006-07-07 【生效日期】2006-07-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15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七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意见

省地税局 省财政厅

(二○○六年五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广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认真履职,保证了我省个人所得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但在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人收入信息采集较难,无法全面有效监控。特别是个人的第二职业收入、无账可查的中介服务收入、境外劳务收入等难以掌握,影响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二是代扣代缴不到位,自行申报率低。各代扣代缴单位财务部门支付的工资单以外收入以及其他工资外收入扣缴率低,有的单位甚至连工资单上的收入也不申报。三是部分纳税人纳税意识差。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个人承包经营企业等,往往采取虚列人员、化整为零的办法逃避纳税义务。四是一些政府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够密切,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执法合力。

为了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坚持依法治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通知》(财税[2006]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等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重要意义

个人所得税是涉及千百万纳税人利益的税种,是国家重视、社会关心的税种,也是税收征管难度较大的税种。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是所有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是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既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又能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促进全体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纳税意识,自觉依法纳税、依法扣缴。

二、全体扣缴义务人应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征管规定,凡支付个人应纳税所得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团组织等,都必须履行全员全额代扣代缴申报义务。

(一)做好全员全额代扣代缴工作。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应税所得时,不论其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支付的应税所得是否达到纳税标准,均应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支付的相关信息。行政机关干部、职工工资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后,各单位应将国库支付的工资和本单位支付的工资性津贴、补贴、奖励及时进行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应将财务以外的部门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性收入及时合并到财务部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应自觉接受主管地税机关依法进行的检查。对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地税机关依法检查的,将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落实代扣代缴工作责任人。扣缴义务人应指定支付应纳税所得的财务会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为办税人员,办税人员具体办理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扣缴义务人要对代扣代缴工作提供便利,支持办税人员认真履行义务。

(三)加强扣缴税款登记管理。扣缴义务人应积极支持、配合主管地税机关做好扣缴税款登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自觉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登记证》,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阻挠、拖延和刁难。

三、地税机关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个人所得税的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服务是税收管征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税收征管、构建和谐纳税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地税机关要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现行个人所得税各项征管办法、措施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督促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各级地税机关应将本级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情况按季报送同级政府。对于代扣代缴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单位,可以一定形式进行通报批评,以此督促代扣代缴单位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开展纳税辅导。今年是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年,各级财政、地税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开展知识竞赛、开卷有奖竞答、代扣代缴单位评先评优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个人所得税法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各主管地税机关要积极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培训工作,确定专(兼)职税务管理员负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开展上门辅导有关税收政策。

(三)加强纳税申报软环境建设,努力创造轻松方便纳税的条件。一是加强申报窗口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绿色窗口,专人负责,热情接待。二是加强开放式申报服务建设,尽快实现申报方式多样化。三是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个人所得税源泉管理,促进个人所得税征管科学化、精细化。四是积极试行向纳税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四)加强专项检查,实现以查促管。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漏洞,确定检查的重点单位和内容,做好检查的统筹安排,保证检查质量。要发动和鼓励全社会举报和揭露税收不法行为,一经查实,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不到位被地税机关查处的,将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

(五)加强部门配合,共同协税护税。财政、工商、公安、劳动、房管、交通、文化、审计、外汇管理、银行、邮电等部门要在经费保证、打击偷抗税、提供税源和纳税信息、帮助税款征收和提供纳税服务等方面,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并商请法院、检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协调与配合制度,形成协税护税网络,构建长效机制,共同做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篇3: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8月下旬, 福建省人社厅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和福建省医保中心组成的调研组由信息中心李念超主任带队, 对漳州长泰县社保卡发放缓慢等情况开展调研, 省医保中心康建设副主任参加了调研工作。漳州市人社局朱云龙副局长、市医保中心陈坤福主任、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洪永福副主任陪同调研。

调研座谈会分两场进行, 一场座谈会于22日下午在长泰县人社局召开, 长泰县人社局、县医保中心、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中国银行长泰支行领导和具体经办社保卡的人员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上, 参会人员就社保卡发放缓慢问题展开讨论, 深入分析了社保卡发放缓慢的原因、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分工、落实各环节责任单位和整改措施, 以确保社保卡尽快发放到位。第二场座谈会于23日上午在漳州市社保大楼五楼会议室召开, 漳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医保中心、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机关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的各主任和信息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继续就解决社保卡发放进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同时李念超主任还介绍了今后我省金保工程二期建设的总体思路, 提出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六个平台”———社会保险统一的业务平台、全省统一的数据平台、全省统一的网上办事平台、社保卡服务平台、安全保障平台和设备交换平台, 通过平台建设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李念超主任在调研中强调,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人社部门的职责所在。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是提高保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最终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途径, 相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 要从大局出发, 加强领导, 确保社会保障卡发放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康建设同志在调研中指出社会保障卡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关各部门应协调推进, 明确任务和分工, 落实措施和责任, 想方设法尽快把社会保障卡发放到参保群众手上, 要为群众解决最为迫切、最为实际的问题。

篇4:加快推进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对策建议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目标。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 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得到稳步提升,技术创新成效明显。根据科技部最新监测显示,2011年,福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从第11位上升到第9位,知识产权指数从第9位上升到第8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原来的26位跃升至第13位;新一轮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省83%的县(市、区)通过考核,其中24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

1.1 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加强

2010年福建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036个,比2006年增加309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46.6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68%,占全省R&D经费比重已达88.9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由2006年的2.8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7.12万人,年均增长25.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79.6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62.51亿元,年均增长19.5%。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增长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2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5.5%、10.5%。全省85.8%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74.5%的R&D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0.8%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60%的专利申请和61%的专利授权从企业产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1.2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到2010年,全省共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4家,含国家级24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依托企业共建设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及以上工程实验室5家(其中国家级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全省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07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4 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13家。在竹纤维、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立了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面向产业集群组建了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有效整合和集成了优势科技资源,加强了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为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3 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不断增加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专利申请授权情况能更好反映区域的技术竞争力。2005年(“十五”末),我省企业专利申请1812件(全省申请总量9460件)、专利授权1125件(全省授权总量5147件),占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重分别达到19.2%和21.9%;2010年(“十一五”末),我省企业专利申请12129件、专利授权9587件,占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重分别达到55.2%和53.1%。2010年比2005年,我省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重分别提高36%、31%,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逐步显现。

2 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不够突出,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以企业为

* 项目来源:福建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构建福建省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2R0094)。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完善。

2.1 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仍处较低水平

“十一五”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68%。根据国际惯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才能生存,5%才有竞争力,世界百强企业一般高达10%以上。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福建省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2.2 企业研发机构少,影响研发活动正常开展

我省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研发机构。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772家,有办研究开发机构的仅1036个,平均1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拥有1家研发机构。平均每个研发机构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有3.2个。如此多的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说明我省大多数的企业只是从事加工生产的车间,根本不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不多

我省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很薄弱,2010年末,全省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仅491家,共有发明专利1187件,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4.41%和企业专利拥有量的0.7%。我省企业多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内地省份、企业,福建均未能入列。我省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少。

2.4 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创新人才极为缺乏

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明显匮乏,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差别大,多数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倾向于“拿来主义”,全省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虽从2000年的1:20提高到2009年的1:6,但仍然大大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仍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薄弱环节。

3 加快推进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形成科技工作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导向,让科技创新成为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3.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良好政策环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引导和支持广大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推动“福建制造”迈向“福建创造”。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人才集聚的主体、研发机构建设的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2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

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政府要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合作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联合开展面向产业和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要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确保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建立起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融资体系。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

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促进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实现创新人才的市场价值。

3.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强化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着力提升我省知识产权拥有水平,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企业,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建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发明创造活力。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自律作用, 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企业。

3.5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树立以产业和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导向,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汇聚到产业技术创新这一“支点”上,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科技、人才、信息、金融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承担科技项目的制度,进一步确立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重大项目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所有应用开发类项目均要求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实行企业法人代表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对项目负总责,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作为科技计划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孙福全.加快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J].企业文明,2009(5): 16—19.

[2] 李树毅.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竞争力的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10(4): 74—77.

[3] 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Z], 2012.

篇5: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发布文号】闽科政〔2008〕60号 【发布日期】2008-11-24 【生效日期】2008-1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国家税务局、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闽科政〔2008〕60号)

各市、县(区)科技局、经贸委(经委、经发局)、国税局、地税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关于企业研究开发(以下简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规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税法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研发项目

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

三、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

允许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国家正在制定,即将下发执行。在新规定下发之前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执行。

四、研发费用的归集与核算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与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对研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企业在一个纳税内进行多个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额。

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核算,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发费用支出。

企业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相关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按照研发项目设立项目台账,按纳税归集、统计研发费用。

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未按照规定准确归集与核算研发费用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五、研发费用的扣除

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终了进行所得税申报时,再依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由企业根据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自行计算扣除,税务机关实行事后审核管理。

六、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申报管理

企业应于纳税终了后6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资料不齐全的,应于汇算清缴截止期内补齐有关资料,否则不得享受加计扣除优惠。

(一)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

(二)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三)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

(四)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五)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六)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七)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企业如有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和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会(机构)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研发资金补助凭据等有关资料的,应一并报送。

七、建立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审核和征询制度

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准予税前加计扣除;认为不符合规定不准予税前加计扣除的,应报县级以上(含县级)税务机关复审确认。

税务机关对研发项目存有异议的,县级以上(含县级)税务机关可要求企业提供科技、经贸等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鉴定意见书,或会同同级科技、经贸等有关部门复核,必要时征询专家意见。

八、建立加强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宣传与辅导制度

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共同做好全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宣传培训、落实指导、督查等工作,促进政策落实。

各级科技、经贸、税务部门要充分认识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事前辅导和培训制度,指导、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政策精神与实务操作。各级科技、经贸、税务部门要设立咨询电话,接受企业与公众的政策与业务咨询。各级税务部门负责做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情况统计工作。

九、其他事项

1、本通知适用于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方式管理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统称企业)。

2、企业应如实申报研发费用,不得弄虚作假。对弄虚作假骗取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外,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3、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国家今后对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规定进行调整的,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福建省国家税务局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篇6: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妇幼健康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财政妇幼健康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福建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31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5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4〕103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妇幼健康项目补助资金是指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推进我省妇幼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 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重点引导各地落实《福建省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福建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闽政〔2011〕83号)提出的妇幼卫生工作目标。

第四条 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一)实施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所采取的干预综合防治措施;

(二)开展“两纲”重难点项目,包括提高妇女“两癌”检查服务能力,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能力,提高产儿科服务能力、提高出生缺陷防治能力等;

(三)妇幼保健机构相关科室规范化建设;

(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五)委托市县开展妇幼卫生监测,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六)根据妇幼健康工作发展需求开展的其他项目。除省委省政府批准外,原则上不安排对市县的一般性业务费补助。

第五条 省卫生计生委根据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编制项目的中期财政规划,增强项目预算可持续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预算。补助资金的中期财政规划和预算方案编制,应按照重要程度对项目进行排序,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期内拟开展的项目方案,明确项目内容、申报审批程序、补助标准、预算金额、绩效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内容。中期财政规划和预算方案由省财政厅综合平衡后,纳入预算草案,按程序审批。

第六条 补助资金预算金额基本确定后,省卫生计生委提出项目资金提前下达方案,并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下一项目工作方案,明确各地开展妇幼卫生监测,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实施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干预综合防治措施需达到的任务指标以及阶段性项目的具体要求,并明确项目补助资金的申报办法。原则上应在10月底前省级提前细化下达下一组织实施的项目方案和相应的项目补助资金。

第七条 项目申报采取逐级申报、择优推荐的方式。由各设区市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项目单位进行申报。申报项目涉及需同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的,需经同级财政部 门同意。省属妇幼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向省卫生计生委申报。

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弄虚作假和套取、骗取财政补助资金。以同一项目申报多项补助资金的,应在申报材料中明确说明已申报的其他补助资金情况。

第八条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对重点项目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者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评估论证。

第九条 省卫生计生委应在项目预算经省人大批准后的30日内,将项目资金分配方案报省财政厅审核。省对下补助资金,在省人大批准预算后的60日内正式下达。市、县级财政、卫生计生部门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后,应与本级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使用,按程序将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确保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第十条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会同省财政厅开展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科学设置绩效评价体系,合理编制绩效目标,有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项目执行进度、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项目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及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满意度等。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中期财政规划、下一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市、县级财政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应加强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资金管理办法,建 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问题。补助资金原则上应在当年执行完毕,未支出的补助资金按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管理。

补助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资金使用过程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

第十二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卫生计生委适时组织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补助资金分配与项目执行进度、绩效评价、预算监管和监督检查结果适当挂钩。

第十三条

补助资金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项目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补助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卫生计生委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篇7: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闽交建〔2010〕151号

各设区市交通局(委)、漳州开发区交通局,沿海各港口(务)管理局,省高指,省公路局,省港航局,省交通质监局:

《福建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厅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

给你们,请根据各自职责,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厅建管处(联系电话:87077125;传

真:87500866)。

二O一O年十一月五日

福建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改

善施工作业条件,减少施工伤亡事故,切实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

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办法》、《福建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从事公路水运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等有关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费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费用”)

是指公路水运施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施工安全标准,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

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施工现场防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等所需的费用。

第四条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坚持“项目计取、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二章安全生产费用的确定

第五条 设计单位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计列安全及文明施工措

施费。

第六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招标文件时,应当明确安全生产费用及安全生产条件、保障措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等有关要求;并在工程量清单细目中以总额价形式单列安全生产费用作为指定报价,费用总额一般不得低于投标价的1.0%,且该项费用不得作为竞争性报价。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防护、安全施工有特殊要求需增加安全生产费用的,应当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并在安全生产费用项目清单中增列相应项目及费用。

第七条 施工单位在投标时,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计列的安全生产费用总额报价,不得擅自更改;当建设单位单列的安全生产费用总额不能满足施工实际需要时,施工单位应在其他相关子目报价中考虑不足部分。

第三章 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和管理

第八条 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以下范围内使用: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检测、探测设备、设施支出。

1.“四口”(通道口、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五临边”(未安装栏杆的平台临边、无外架防护的层面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临边、上下斜道临边)等防护、防滑设施的费用;

2.防止物体、人员坠落设置的安全网、棚等费用;

3.安全警示、警告标志、标牌及安全宣传栏等购买、制作、安装及维护的费用;

4.特种设备、压力容器、避雷设施、大型施工机械、支架等检测检验费用;

5.隧道逃生管等其他安全防护、检测设施、设备的费用。

(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1.各种消防设备及器材,救生衣、圈,急救药箱及器材费用;

2.安全帽、保险带、手套、雨鞋、口罩等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费用;

3.其他专门为应急救援所需而准备的物资及专用设备、工具的使用费用。

(三)聘请专家参与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费用。

(四)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监控支出。

1.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进行辨识、评估、监控、监管费用;

2.火工材料、放射性物品的临时存放所需费用;

3.对有重大危险因素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咨询的费用;

(五)安全技能培训、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及防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支出。

1.“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复训费用;

2.内部组织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教育费用;

3.组织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费用;

4、防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措施支出费用。

(六)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1.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等相关活动费用;

2.举办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技能比赛活动费用;

3.安全经验交流、现场观摩费用;

4.购置、编印安全生产书籍、刊物、影像资料费用;

5.配备给专职安全人员使用的相机、电脑等物品费用;

6.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认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费用。

第九条 施工单位在以下范围内发生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均不列入安全生产费用,按正常工程费用渠道列支。

(一)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或个人意外伤害险费用;

(二)施工单位为职工提供的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费用;

(三)工地临时办公、宿舍、食堂等现场办公生活设施为达到安全要求所需费用;

(四)施工现场与外界的隔离、围挡设施费用;

(五)为保证施工期间交通安全而设置的临时安全设施和标志、标牌费用;

(六)爆破作业及穿越村镇、公路、河流、地线管线的施工现场进行防护、隔离等设施费用;

(七)按正常施工作业所设置的基坑围护、防失稳支撑、支架、安全用电等设备费用;

(八)高边坡、高路堤的稳定观测、现浇桥梁施工监控、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和“第三方”检测等费用。

(九)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及考核奖励费用。

(十)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认定的其他不列入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的费用。

第十条 安全生产费用实行专款专用。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费用列支、计取和使用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程序、职责及权限,并在财务管理中单独列出现场安全项目费用清单。施工单位应当在规定范围安排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不得挪用或挤占。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或未落实安全生产费用的,应当提出要求其改正,施工单位拒不改正的,监理单位可暂时停止安全生产费用及工程款的计量支付,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数额、项目清单、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并按照本规定及合同约定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安全生产费用。在监理工程师下达开工令后,应预付安全生产费用总额的30%。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招投标文件的要求,编报当月投入使用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报表(按项目清单编制,附相关凭证)及下个月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经项目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与当月工程款计量支付表同时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

第十五条 监理工程师收到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报表后,应当在7日内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报表进行审核,核实无误后予以签字确认。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对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报表进行审核确认后,与当月工程款同时计量支付给施工单位。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费用应根据实际需要投入使用,当实际使用费超出合同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总额的, 承包人应在本项目其他相关子目的单价或总额价中予以考虑,发包人不再另行支付超出部分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实际投入使用少于合同中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总额的,建设单位不得支付余额部分的安全生产费用。

第十八条 实行工程总承包的项目,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总承包单位应当与分包单位在分包合同中明确由分包单位实施的安全措施、分包工程安全生产费用及支付等条款。严禁总承包单位拖欠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

第五章 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计取、支付、使用实施监督检查。

跟踪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对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阶段,应当认真审查招标文件中安全生产费用项目清单单列情况、投标报价按本规定确定安全生产费用情况。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对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不按规定计取、支付以及挪用挤占安全生产费用的举报和投诉,并按有关规定调查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8: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国税局、福建省地税局关

【颁布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闽政办〔2010〕221 号

【颁布时间】2010-8-9

【实施时间】2010-8-9

【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闽政办〔2010〕221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好生产要素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福建跨越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要求,在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进一步扩大我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和加快海西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指导,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积极稳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改善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福建跨越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基本原则。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原先试点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组建1家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按照严格监管、规范运作的原则,制定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准入标准和操作程序,参照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按照明确职责、防范风险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多方联动、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按照“小额、分散”的贷款原则,确保试点小额贷款公司严格经营范围,坚持小额贷款的经营取向,切实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

二、明确职责,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省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辖的原则,明确分工,尤其要重点落实好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有序有效地推动试点工作。省里成立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为召集人,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国税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省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省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经贸委,承担省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落实省联席会议的有关决定,办公室主任由省经贸委分管领导兼任。省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一是统筹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研究制定相关管理、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协调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四是指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五是对小额贷款进行监督检查。

(一)省直各相关部门主要职责:

省经贸委:作为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变更、终止和业务范围的审查批准;牵头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并指导、督促各设区市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属地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动态信息监测和统计分析系统,对小额贷款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办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卡等相关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指导,协助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及非现场检查。

福建银监局:组织有关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涉嫌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及非法集资行为进行认定,并配合、协调有关地方政府进行查处。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指导,协助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及非现场检查。

省工商局:负责指导依法办理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年检等相关工作。

省财政厅:依法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财务风险监管;参与研究制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政策。

省公安厅:指导、配合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工作,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税务部门:负责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纳税服务工作,落实相关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并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有利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税收政策。

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配合省经贸委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成员单位通过试点工作情况,实现信息共享。

各试点县(市、区)和所在设区市政府应参照省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联席会议办公室挂靠同级经贸主管部门。

(二)各设区市政府负责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宣传和协调指导工作,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统筹安排小额贷款公司的布局,确定试点区域,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

(三)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具体实施工作,确定试点对象,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材料初审工作,承担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并组织公安、银监、人行等职能部门跟踪监管资金流向,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贷等金融违法活动。

三、试点工作安排

试点工作自本通知印发之日启动,按照《福建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暂行管理办法》(见附件)实施。具体安排为:2010年8月起,试点县(市、区)政府和设区市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组织、预审推荐、初审等工作,报省经贸委。

附件:福建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暂行管理办法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附件:

福建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组织和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精神,结合福建省实际,制定本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四条 成立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简称“省联席会议”),主要职能是:一是统筹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研究制定相关管理、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协调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四是指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风险处置工作;五是对小额贷款进行监督检查。

省经贸委作为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规范、推进和风险防范工作。未省经贸委经批准,各地不得擅自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第二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第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应当标明“小额贷款”字样。

第六条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出资人。有限责任公司应由9~50名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9~200名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自有固定住所;

(三)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在公司设立时一次性足额缴纳。严禁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金。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初次设立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上限为3亿元。

(四)有符合任职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拟任董事中应有20%及以上的人员从事金融领域工作3年以上。高级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具有履职所需的金融知识、经济专业水平、从业经验及专业技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领

域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或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领域工作8年以上。

(五)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然人,应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六)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透明规范的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七)在试点县(市、区)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必要设施;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应当是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的当地骨干企业(注册地在福建省内且在试点市、县、区有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申请前一个会计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低于50%、申请前连续3个会计赢利且三年净利润累计总额在1500万元以上、出资额不高于净资产的50%(按合并会计报表口径计算)。

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25%(不含本数),其他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超过10%,且出资额不得低于50万元。入股股东实行实名制,严禁股东集合他人资金入股。

第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经营下列业务:

(一)办理各项小额贷款;

(二)银行业机构委托贷款;

(三)其他经省经贸委批准的业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小额贷款公司不得经营此管理办法列明的经营范围以外的业务。

第九条 试点期间小额贷款公司暂不允许跨县(市、区)域经营和设立分公司。

第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由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组成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所在地县级经贸主管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书,其内容包括:拟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拟设地、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范围及设立目的等基本信息,主发起人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介绍,拟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聘任其他从业人员计划;

(二)出资人承诺书(原件):公司股东应承诺自觉遵守国家、省、市、县(区)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不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保证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不进行非法集资;

(三)公司设立方案:内容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步骤、时间安排,注册资本、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出资比例;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拟设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小额贷款需求分析和拟设公司的市场前景分析,包括市场定位、设立后所能提供的服务等;未来3年财务预测,经过预测的拟设公司开业后3年的资产负债规模、盈利水平、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业务拓展计划;风险控制能力等;

(五)出资人协议书:股东之间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协议;各股东之间的关联关系;

(六)股东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是: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名册,内容包括法人股东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地址、经股东(代表)大会通过的同意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决定、出资额、股份比例,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经过工商年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贷款卡复印件、经营情况、诚信状况、未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情况、纳税记录、关联企业名单等事项;自然人股东的姓名、简历、住所、身份证复印件、出资额、股份比例,入股资金来源和个人财产性收入的相关证明材料;拥有自有固定住所的出资人的证明材料;

(七)出资人除自然人以外经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或自然人银行信用证明;

申请材料应注明:申请人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

第十二条 试点所在地县(市、区)经贸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的申请材料进行预审,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设区市经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方案。设区市经贸主管部门对县(市、区)经贸主管部门提出的试点申请方案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形成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设立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转报省经贸委。申报方案内容包括:

(一)实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承诺书。设区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交试点工作承诺书。内容包括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的相关规定,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承诺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进行日常监管和定期检查、负责处置小额贷款公司违规和违法经营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制定风险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拟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制定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以及在公司出现经营风险后,出现群众集聚上访而导致发生群体性等突发事件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明确处置突发事件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处置程序等,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三)试点工作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申报初审、日常监管、服务测评、风险处置的具体部门;对拟申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初审意见,尤其是对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的初审意见以及其他股东基本情况的初审意见;试点步骤与工作安排;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试点的材料。

第十三条 省经贸委自收到试点申报方案的完整材料后,经准入审核专家组论证,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符合筹建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凭省经贸委出具的筹建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期为省经贸委批准筹建之日起45个工作日,45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即取消筹建资格。

第十四条 筹建期达到开业条件的,由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试点所在地县(市、区)经贸主管部门提出开业申请。试点所在地县(市、区)经贸主管部门进行初审,设区市经贸主管部门负责复审,省经贸委审批。设区市经贸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来源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开业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开业申请书。内容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组织形式、注册资本、注册地、业务范围等;

(二)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三)筹建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筹建过程、筹建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是否符合开业要求等;

(四)选举董事、监事的决议及拟任董事长、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和从业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个人信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五)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六)公司章程草案及管理制度,包括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监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

(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省经贸委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自批复同意开业之日起45日内,凭省经贸委的开业批复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并在取得营业执照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当地公安机关报送相关资料。逾期未办理的,申请人应当报省经贸委确认原开业批复文件的效力或者另行报批。

第三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

第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利率以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内部或外部集资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将省经贸委核发的列明经营业务范围的批复文件正本置于小额贷款公司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第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

第二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规范的财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会计法》以及财政部有关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并按规定及时向当地财政部门报送季度报告、财务决算和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必须经具有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规范的统计制度,按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和当地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资料。

小额贷款公司应申请加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按时合规向信贷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不得向无贷款卡或持无效贷款卡的企业办理信贷业务。

第二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充分计提呆账准备,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第二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微小型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70%应用于单户贷款余额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5%。

第二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本公司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关联方提供贷款。

第二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第二十五条 主发起人(或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股权)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其他股东2年内不得转让。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股权),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严禁股东以其持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份对外质押或提供担保。

第二十六条 对于规范经营、运行良好且需要补充资本的小额贷款公司,一年后可增资扩股。

第二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股东股份转让比例超过公司全部股份的5%的,应报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省经贸委审批。

第四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变更和终止

第二十八条 试点期间小额贷款公司变更事项暂仅包括:变更名称、变更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东或调整股权结构、变更注册资本、变更住所、修改公司章程。

以上变更事项,由省经贸委负责受理、审查并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凭省经贸委核发的批准文件办理小额贷款公司相关变更登记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变更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拟任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符合本办法的相关要求。

第三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变更注册资本,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变更注册资本后仍然符合本办法对该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二)变更注册资本涉及变更股东或调整股权结构的,应同时符合《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变更股东或调整股权结构的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变更营业场所仅限于同一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的迁址,不得进行异地迁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能够合法使用拟迁入的新住所。

(二)拟迁入的新住所应具有符合规定的安全防范设施。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应符合《公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因变更名称、股东或股权结构、注册资本、住所等事项而引起修改公司章程的,可以在申请上述变更事项中一并提出修改公司章程的申请,省经贸委可一并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

第三十四条 获准变更的事项,小额贷款公司应自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有关法定变更手续,并向省经贸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告。

第三十五条 试点期间小额贷款公司解散,依照《公司法》进行清算和注销。小额贷款公司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因严重违规,被省经贸部门吊销小额贷款试点许可。

(五)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六)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第三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破产清算。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

第三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接受社会监督,经营过程中若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贷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由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执法单位及时依法严厉查处,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取消其小额贷款试点许可。

第三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信息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同时应跟踪监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九条 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福建银监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检查。根据监管需要,省经贸委可委托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独立专项审计或稽核,审计结果可作为是否取消试点许可的依据。

第四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公司股东、相关部门、向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营情况报告等,对重大事项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

第四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由所在地经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特别严重的,由省经贸部门撤销小额贷款试点许可,并提请相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处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核准擅自更换法定代表人和任命主要管理人员的;

(二)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三)未经核准变更、终止的;

(四)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须经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批准的项目而未取得批准的经营活动的;

(五)违反利率政策的;

(六)拒绝或阻碍有关部门非现场监管或者现场检查的;

(七)不按照规定提供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

(八)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

(九)法律、法规授权工商、人行、银监等部门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的约束、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监督实效。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未规定的事项,按照《公司法》和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好资料来自互联网

上一篇:长沙市财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下一篇:1235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