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学习

2024-08-06

竞争与合作学习(精选9篇)

篇1:竞争与合作学习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因竞争而精彩

伍凤英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金堂分校 邮编:610400

电话:*** [伍凤英,1980年4月生,女,四川成都金堂人,任教于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金堂分校,小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研究农村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摘要: “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势在必行,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组建具有实效性的学习小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现状 成因 策略与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于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便成为了“探究式学习”“体现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形象代言人,轰轰烈烈的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但凡各个级别的语文赛课,总能见到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现状又如何呢?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透析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发挥,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不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三)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语文真正有效的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不仅仅只是一句话,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组建具有实效性的学习小组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经过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组建具有实效性的语文学习小组,无疑是一条最为简洁有效的途径。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不是一上课就放开手脚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学习,而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对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并且给出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是合作氛围的创设者、合作参与的示范者、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小学生对合作交流的经验相对较少。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示范。如在教学《种子的梦》时,我先教学了第一小节,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学习第二、三小节,这时出现了个别小组“冷场”的现象,于是我就参与到这个小组中,和组长一起示范如何交流所思所学所得、如何分工、如何总结小组的意见等,这样给学生导个向,再让他们展开合作,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要听从组长安排;要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小组讨论要有秩序且不故意大声喧哗;听人发言要专心、耐心;如有疑问,请人解释时要有礼貌„„

2、充分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

记得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教育理念:“因人施教”。所谓“因人施教”,就是主张针对不同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争取实现不同的教育效果;就是主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比较自觉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实践经历、认知途径、体验方式,达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社会化目标。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前,我们必须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由充分的了解,包括班级的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以及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等。唯有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分组。唯有对学生个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前,必须对所在班级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包括班级的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以及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等。唯有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分组。在分组时,每小组以4-6人为宜,以4人为最佳。每个小组之内,除考虑男女生合理搭配之外,更应考虑组内每个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建议每组一号为优生,二号、三号为中等生,四号为学困生,即“组内异质”;而在组外,每一小组都具这一特点,即所谓的“组外同质 ,组间同质”。

4、选拔培养小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小学生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应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师生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5、明确成员分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中心约翰逊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其他同伴学习负责,这是构成合作学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按这样的理念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使学生相信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成员协调来完成任务。使学生明确个人责任的策略有二:其一为科学组建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如每组一号为优生,二号、三号为中等生,四号为学困生,由于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能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其二是明确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或组织者、检查者、汇报者、评价者等,小组成员各有其职,均能主动投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不同角色的魅力及不同的成功体验,促进参与意识。、选择合适的时机

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合开展小组活动,要因教学内容而定。适合利用学习小组进行教学的有:文章当中有结构相似段落出现的新授课,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复习课(特别是单元复习或专题复习,需要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的),语文课外相关知识收集之后的交流课以及在语文课后题处理需要讨论时等。因材施教,不仅指对不同的学生教学不同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课堂上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是同样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可以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游戏、合作表演、合作监督、合作竞赛、合作绘画、合作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唯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才能方显药的良效。否则不仅不能治病,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是学习小组有效进行的第一步。

7、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

在小组之间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与语文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无关的、其他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小组内学生团结的活动。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增强小组内学生间的相互团结,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例如:在每周周一,可以花一点时间让小组间开展周末语文课外知识收集大比拼等。

8、保证交流时间

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协商、互助,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9、建立反馈调控机制

作为学习小组的总调控者,我们语文老师应随时监控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即时给于调控。如组员的搭配是否合理、小组内的活动是否有效的进行等。

10、建立激励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觉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小组活动能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关键性条件,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小组的活动终将如一潭死水,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终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学习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最好是采取“短频快”的方式,并将小组之间竞争过程以小组打分的方式贴在教室的班务公示栏处——小组之间优劣评比的时间“短”,以一周最为适宜;小组之间的竞争比拼“频”,即小组之间的竞争不仅在课内积极发言上,而且也包括在作业完成质量上(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且答对者记一分,答错不扣分;不按时完成作业者或作业完成存在应付成分者扣一分);小组评比之后见成效时间“快”,首先在成立学习小组之初建立小组之间竞争的约法三章,对于小组比拼落后者将受到怎样的惩罚要事先约定好,当每周五小组之间的比拼结果出来后就要当场兑现,以此来激励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增加语文学习活力的目的。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突出语文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让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然而要让学习小组活动真正有效的进行,引入小组竞争机制不失为一剂使小组合作更有效的强心剂。竞争,让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主编

裴娣娜

(辽宁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主编

傅道春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新编》

主编

李小融

(四川教育出版社)

[4]《班主任新视野》

主编

杜松鹏

倪传荣(中国人事出版社)

[5]《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竞争与合作学习

培养集体观念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分工越显著越需要社会人才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协作一致,为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影响国家建设的目标和速度。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对这种成功进行评价的要求及学习小组的异质性,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

1.材料分发。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注意做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2.作业收交。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辨,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在争论、讨论过程中差生可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所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

3.小组评价。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组与组间的竞争。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体的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小组评价。教师应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作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二是组内成员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员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篇3:小学语文合作与竞争学习策略

一、合作学习策略

1.要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 但不是唯一的。 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 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索。 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课文中五壮士说的是谁? 大部分学生读了不到一半课文, 就笑眯眯地把头凑到一起玩了起来。 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学生只要瞄一眼课文就知道答案了。 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 因此, 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合作内容具有价值。 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作为合作的内容[1]。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 一名学生提出:“五彩池的水可以洗脸吗? ”教师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领悟,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达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由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性, 并且是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因此积极性很高。

二是内容可具体分解, 即可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 如第八册语文《落花生》一课, 教师可以把文章分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部分, 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熟练掌握其中一个部分, 然后教给同组其他学生, 以便让每个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任务, 最后让学生参加所有学习内容的检验。 由于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 因此, 学生们学起来就会格外专心。

2.分工明确。

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 这极易导致“责任扩散”, 小组成员各自为战, 一盘散沙,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如在《鲸》的教学课上, 通过学习课文,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归纳鲸的特征时, 前后桌学生虽然围在了一起, 却各自忙自己的事。 几分钟后, 教师喊“停”, 提问了几个学生, 这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 没有触及合作本质。 针对这种不足, 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 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 使他们互相依赖。 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纠错员、总结报告员、联络员, 等等, 这样小组成员能分工负责, 共同实现小组合作目标。

3.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学生不会与人交流, 没有合作经验, 我能怎么办? ”这是教师常常提及的问题。 这种认识忽略了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内容, 合作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因此, 教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教会学生各项人际交往合作技能, 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技能的确切含义。 例如, “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 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在合作中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罗列出许多具体的行为指标, 如应该看着讲话人, 用点头、皱眉等行动表示正在倾听, 用“嗯”“对”等词语应对讲话者, 简要记录讲话的要点, 等等,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倾听别人的讲话, 这比笼统地要求认真听、专心听更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4.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在合作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需要教师参与合作过程并给予有效指导。 比如说,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

5.做好评价。

目前, 不少合作教学的评价是单向的, 往往使一些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 教师在进行小组评价时, 应该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 积极性、参与度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的滋味, 以此综合评价小组的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追求的是教学中生生间、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互相信任、共同提高的交往过程, 要想使这一学习形式取得实效, 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一套科学、可行的引导和指导策略。

二、竞争学习策略

竞争学习策略有多种多样, 其目的也不尽相同。 如采取辩论赛, 就是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的一种有效策略, 也是竞争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辩论是人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看法时, 各自陈述理由、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认识的口语交际活动, 它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 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综合表现。 因此, 在小学生中经常开展辩论活动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而辩论中的竞赛活动最能激发同学们的交际欲望, 充分体现双向交流, 听说互动。 那么, 如何通过组织辩论赛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1.确定辩题, 明确目标。

辩题是辩论赛的灵魂。 小学生辩论赛的辩题必须充分考虑到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是否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或做法, 如小学生是否适宜多看电视, 课后学习班是否影响学习, 分数是否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辩题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属于社会热点、焦点, 同时会激发辩手的参辩活力, 使辩手有施展的空间, 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与思考。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 诸多良好的心理品质正逐步养成, 加之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较低, 因此, 赛前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 使学生在辩论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发展[2]。 如在六年级的一次辩论赛中,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一是明确辩论过程, 练习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 坚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同时锻炼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及抓住要点快速应对的能力;二是学习兼听各方意见、明辨是非、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三是学习与他人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这样的目标既符合学生实际, 又体现了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

2.梳理材料, 宣布规则。

小学生的辩论赛一般是为“辩”而“辩”, 即为观点而辩, 参赛双方在比赛中所持观点不一定是其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因此, 辩前要让学生收集正方 (肯定方) 、反方 (否定方) 的相关资料, 为“辩”和“论”做充分准备, 如理论依据、事实依据等。 一旦确定为正方或反方, 本方同学立即团结协作, 收集、整理、交流资料, 并分别选出四名主辩手。

辩论赛是赛事, 要决出胜负, 而且要保证尽量公平公正。 虽然小学生辩论赛不同于正规的辩论赛, 但为了培养他们的辩论能力, 提高辩论水平, 辩论赛中仍要有一套适合学生的比赛规则。 因此, 在赛前我预先宣布比赛的评比原则:态度是否积极;语言是否严密;表达是否清楚;论据是否有说服力;是否团结协作、互相支持, 等等。 通过以上赛前准备工作, 学生明确了辩论的方式、方法, 并随时遵循标准衡量自己的表现。

3.展开辩论, 相机点拨。

辩论不仅是语言的较量, 更是智慧的角逐, 思维的艺术。 正如谢希德教授所说:“辩论看似‘口辩’, 实为‘思辩’‘智辩 ’。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往往会产生许多新思想, 撞击出理性的火花, 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它不仅考查辩手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检验辩手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更考验辩手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 举止的文明程度。 因此, 在辩论赛的过程中, 教师在把握以上要点的同时,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相机点拨, 指出辩手辩论中的亮点:一是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二是语言文明, 简洁生动。 这样, 通过辩论赛就能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生动形象的教材。

4.评议总结, 提高认识。

评议总结是辩论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师生共同点评, 全面分析双方及个人的利弊得失,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并下定决心在以后交际活动中不断进步。

总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采取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平等竞争的学习方式, 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掌握学习与生活的技能, 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存在“盲目合作”、“为合作而合作”、“形式化合作”等现象。因此, 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又要强调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学习方式, 使小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提高学习成绩。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及采取相应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与竞争,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丁瑞林.小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设计的策略浅谈[J].吉林课改, 2005 (1) .

篇4:竞争与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0-01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无处不在,学生的学习同样需要合作与竞争。在此,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营造学生小组自主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得到发展。

一、合理分组与建组

要营造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要进行合理分组与建组。笔者的分组办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按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性格与特长等进行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各班的人数不同,分成6~8个小组,每小组6~10人。学生侧对讲台,采取桌对桌、面对面而坐,以便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设小组长,小组长先由学优生担任,也可以实行小组长选举制或实行轮换制,小组长要安排本组的成员分工,组织全组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二、形成竞争与合作机制

笔者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在学习、劳动、纪律、德育各方面都形成量化竞争,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整个班级积极向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比如:石和初中七年级一班在各小组间进行课堂学习量化评比,细则如表1。

实行小组课堂学习量化评比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组学生之间形成学习攀比,小组成员间相互督促、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提升,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师为了评好分,认真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课堂检测,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三、使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无处不在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分为“自主”和“合作”两方面,自主是学生独立学习,是个体学习的基础,合作是小组共同学习,是个体学习后的提升。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习。预习分为自主预习和交流预习。自主预习是先由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本,找出知识点、重点、疑难点,并做一定量的基础练习。自主预习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交流预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交流预习的心得、回顾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互评预习练习、互检预习收获。交流预习能形成共识,了解本课的知识点、重难点,是自主预习的提升。

2??课堂学习。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共同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如:在语文或英语的情境交际中,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理化实验操作中,各组(或组内)可以分工合作完成。在课堂上,学生遇到问题可提出来,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对在课堂中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教师及小组成员要注意提醒,保证课堂纪律,做到动静自如,提高课堂效率。小组自主合作课堂既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练习与作业。练习和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练习和作业量要适当,避免过多、过滥和重复的机械训练。教师应在完成课本练习的情况下,选定一套难度适中、较为完整的练习题,把练习分为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练习。练习、作业和测试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遇到难题先认真思考,不懂的再请教其他同学。在完成练习和作业后,要求学生要互对答案,要查找犯错误的原因,不懂的及时请教其他同学。错误率在50%以下的练习和作业不评讲,节约大量的评讲时间给学生进行训练和互教。

4??检测与讲评。笔者将检测交由学生相互批改,批改后各自查找错误的原因,不懂的及时请教其他同学,学生们能自行解决的不讲评。这样不但能减轻师生的负担,还能提高检测和讲评的效率。

5??复习巩固。两个同学之间通过互问互答、相互检测、相互竞争等活动方式,落实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篇5:竞争与合作作文

(一)

问题:竞争与合作无法和谐相处吗?

错误认识:不能。竞争的压力会引起人们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这对合作不利;而且,在竞争过程中,有的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进步时,不但不为别人高兴,反而心生妒意,恨不得把别人拖下来,还会采取不光彩的手段来伤害别人。这是一种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我们的发展,同时,也就谈不上要跟人合作。所以,竞争与合作是无法和谐相处的。

事实:能。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合作中竞争,团体的通力合作可以鼓励成员互相竞争,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集体更富有生气。在竞争中合作,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加强我们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工作,达到最终的成功。所以,竞争与合作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结论: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够双赢。

(二)

问题:在竞争中合作或者在合作中竞争所取得的成果应该属于谁?

错误认识:当然是属于个人的。不管是在竞争中合作,还是在合作中竞争,也不管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自己都应当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用管别人的利益;另外,我们有辛苦的付出就要有相应的回报。不能让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掉。所以,合作的成果是属于自己的。

事实:在竞争中合作或者在合作中竞争所取得的成果是属于大家所有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有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同时,合作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努力完成的结果,花费了大家的时间与精力,而不仅仅是花费个人的而已。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需要我们把群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上,共同为群体的力量努力。所以,合作的成果是属于大家的。

结论: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最终的结果都是大家的,因为,共享是合作的基础。

合作与竞争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冷静的态度去解决,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作文

篇6:竞争与合作作文

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了,竞争,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竞争有利于社会造就、发现、择优使用人才。正如列宁所说:“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 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竞争乃社会进步之母。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 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队的麦克尔乔丹吧,很多人可能为之癫狂。要乔丹的成功离不开队友们的配合协助。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我们坚信“合作能使文明进步”。

现在这个世界,早已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若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而且还要活得有意义,有成就,就必须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只有拥有了竞争意识,才能在众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

汉王刘邦在当皇帝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在家种田的农夫.他见到陈胜,吴广起义,就也高举义旗,召集几百个农民,宣布起义.而此时,楚王项羽也已高举义旗,招兵买马.经过一段时间,秦朝被项羽,刘邦所推翻,而陈胜,吴广却在战争中被敌人杀害.项羽,刘邦准备二分天下,以“楚河汉界”为界限.项羽野心勃勃,想统一天下.不料,刘邦在此时显示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一鼓作气,打得项羽孤身一人逃往乌江.项羽见大势已去,虽有船夫相救,但项羽不愿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尽而亡.项羽不愧为一个英雄,但刘邦却从此赢得天下,成为最大的赢家,建立了“汉朝”虽有竞争意识,但总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就能轻易成功.此时,一定要想到与人合作,互惠互利.

就连比尔·盖茨也是同别人合作才有如今的腰缠万贯.当年,比尔·盖茨与一些有作为的人一起合作,合力创造了微软.现在他拥有452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果将他的财产分给天下人,每人约可得到78美元,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啊!而他所创造的微软,也成了天下所有电脑的主要软件.如果没有当年的那次合作,也许现在没有“比尔·盖茨”这个富翁,也没有“微软”这个软件.

篇7:竞争与合作选登

这几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篇让人心寒的文章:“我”在考试快结束时,做出了一道难题,早已交卷的同桌说:“唉,还是让你做出来了!”我愣住了……

难道这就是竞争?竞争应该是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共同提高,力争上游,而不应采用不光彩的方法,压住别人,突出自己。这是忌妒心理!

前几天,我翻小学作文时,无意中发现了我的一篇日记,原来我那时已经在忌妒人家了。一直发展到现在,妒意以几何级数地增加着。

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相依相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团体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体竞争力的提高。

竞争中需要合作。竞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在竞争中,合作的越好,力量就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所以,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要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要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对于竞争或者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误会,不能心存怨恨。要站在对方的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缩小分歧,消除误会,以诚待人,帮助他人,求得共同发展。

“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行成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形成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利益服从团体利益。个人的成功不是最终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终的成功!

范文二:

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竞争与合作,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中,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又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树有长短,水有清浊,芸芸众生忙碌于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所谓竞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争胜过对方的行为,也就是双方争夺一个目标,而且只有一方能胜,而合作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双方有一致的目的,且双方共享结果。

对于竞争,在场的各位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没有中考的竞争,我们也就不会站在这儿,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缺少了合作,“南北对话”“南南合作”都将成为空谈;缺少了合作,建立国际空间站将成为泡影;缺少了合作,我们今天将仍活在“非典”的阴影下,处于禽流感的困扰之中。

但竞争与合作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学却把它们分得太开了,有的只谈竞争不谈合作。当别人问他问题时,头也不回甩去一句“不知道”,认为把别人的疑难解决了就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对手,对自己的竞争不利,这样的人是自私的,最终将被社会淘汰,有的则认为竞争是没有必要的,片面讲究合作,从而导致了安于现状,无进取心的悲惨状态,当他还在安乐窝里做着美梦的时候,这个世界已将其遗忘。所以,以上的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把竞争与合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他们物尽其用,物为我用,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篇8:竞争与合作学习

一、何谓企业精神?常州分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 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 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是企业内部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愿景目标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的精华, 是企业价值观的精髓。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只是很多企业没有将其抽象、提升出来, 或是将其表述得很平庸、不准确、不到位而已。

常州分公司在提炼本公司企业精神过程中, 紧密结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 充分考量公司发展战略、产业特色、行业定位等因素, 经过反复酝酿, 精心提炼出“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企业精神, 较为充分地展现出企业精神风貌, 并与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取向、品牌内涵、服务特色熔为一炉, 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可,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 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

二、企业精神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 诚然, 数字电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我要说技术不是一切!一个企业的制度、体制、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也都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 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根同心”, 统一思想。当“江苏有线”在全国率先通过网络整合实现规模化, 通过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初步实现市场化, 作为“江苏有线”一分子的常州分公司在全员大会上开宗明义, 要求全体员工“同根同心”, 统一思想。这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统一思想也是增进企业活力,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促进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

“求实求精”, 练好内功。“求精求实”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 “练好内功”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环节。省公司成立以来, 严格内部管理, 规范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构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技术保障、客户服务、设备采购等各项工作流程, 建立了统一的管理运作规范和操作标准, 充分体现了省公司管理体系的规范、透明、公平的新特点。针对全省统一、严格规范、奖惩透明的新要求、新标准, 常州分公司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在执行上“求精求实”, 通过“练好内功”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运作到位。

“敬业合作”, 吃苦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鼓励员工练好内功, 使企业经营行为和生活观念适应新的形势, 又要讲求“敬业合作”, 提倡吃苦奉献。这看似老套, 但在当今社会仍不乏现实意义。曾几何时, 公司门前“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金字司训告诫我们: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返, 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收获劳动的果实。同时, 爱岗敬业也是释放自身能量, 发挥自己特长和聪明才智, 增强自身“主人翁”地位的需要。近年来, 恰逢有线电视数字化大变革, 这是广电发展史上的一次机遇, 更是一次挑战, 我们为之振奋, 也为之激动。

“学习创新”, 自我超越。“学习创新”的过程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追求, 是一个不断进取, 上下求索, 开拓进取, 自我超越的持续提升过程。我们要站在省公司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把握省公司的发展思路。目前省公司的发展思路是在整合的同时抓整转工作, 在整转的同时抓互动工作, 在互动的同时抓高清电视, 在高清的同时抓3TNet, 最终打造成综合运营商的目标, 站在这个高度, 我们唯有不断抓好自身的变革与创新, 加强自身学习培训, 才能在整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拓展, 适应二次创业的新形势、新要求。

“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精神, 有机结合, 紧密相联。它源于实际, 高于实际, 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塑造企业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增加企业凝聚力, 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 将使企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让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摘要:企业文化在现代化企业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两类,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文就以此为主, 来谈谈企业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精神,核心竞争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文青, 现代企业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

[2]朱丽, 现代企业精神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期

篇9:竞争与合作学习

【摘 要】文章通过探讨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以及我国教育竞争的现状,挖掘出二者之间所蕴含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冲突与融合之处,进而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应与我国教育竞争的情境共同作用来促进学校教育。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 竞争性教育 冲突 融合

合作学习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我国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当今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传统所引起的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影响。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入是否与我国教育传统的竞争性存在冲突或者是否可以融合?这是学校教育在对该理论的引入与我国教育传统的可融合性进行考量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1]。

一、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冲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虽有不少学者对合作学习做过不同表述,但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异质小组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所进行的合作互动,每个成员要承担个体责任,以期实现个人目标完成的最大化以及小组共同目标的最佳化。该理论强调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认为知识是在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在不断交互、沟通与协商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影响着共同目标实现的有效与否以及小组成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合作性努力。

与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有所不同,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竞争性,认为竞争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并激发学生潜能,进而选拔出才学兼备的人才。然而,该竞争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发生着异化,在我国现当代阶段的教育中体现得异常明显。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分布的不均衡上[2][3],其次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经营模式的“中央集权化、分层化以及遴选化”[4]。例如,重点、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层次的划分使得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的形态,于是,通过考试进行遴选成为必然。虽然自“十二五”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将教育公平提上了日程,并发布了诸如划片就近入学、废除985、211重点学校划分等相关政策,但是植根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竞争性却不会随着政策的出台而消失,而是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实施及成效。

可以说,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传统的最大冲突在于前者过分强调合作,而后者过分关注竞争。有了合作,就抵触竞争;有了竞争,合作就会消减[5]。事实上,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有些过于表面。那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究竟如何?

二、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关系

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组内个人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以及小组目标的最佳化,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滋生了懒惰心理,依赖组内其他成员来完成任务,进而坐享其成;還有不少学生在组内占有的信息量较少,因此不愿意也不敢在组内其他成员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就削弱了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

与之不同的是,我国教育传统过度关注学生间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对学生合作互动的淡化甚至忽视,进而导致了学生竞争意识的扭曲——少数人的成功是以其他学生的失败为代价的。这样必定会造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冷漠、班集体内部的不和谐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6]。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不能只关注其中的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那么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与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竞争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具体而言,竞争无处不在,具有客观性。就像林格伦所说:“竞争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试图将之逐出学校之外,也是办不到的。”[7]而合作则是主观创造的,具有相对性。一个缺乏合作意识的人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站住脚跟。可以说,竞争与合作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合作中包含着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小组间的互动合作,但也没有忽视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小组间适当的竞争。适当的竞争会更好地刺激合作,激发个体或小组强烈的合作愿望,而缺乏竞争的合作势必是低效的。

另一方面,竞争中也蕴含着合作的理念。不同个体间的竞争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在合作中暗自较劲,激发各自的潜力。在缺乏合作的竞争中,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能是孤掌难鸣,所进行的竞争也是盲目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合作与竞争确有融合的可能和必要。关注合作并非要消除竞争,而是要更客观地看待竞争以及打破对竞争的偏见,合作一旦脱离了竞争就会变为一汪死水。同理,我们也不能因竞争的积极影响而一味地强调竞争,这样反而暴露出竞争的消极影响。

三、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融合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一味强调合作会滋生惰性,效果欠佳;过分强调竞争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因此二者之间应该融合起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与强调竞争性的我国教育如何实现融合呢?

(一)竞争性合作

竞争性合作就是在组间竞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在小组之间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刺激下,小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来互相提升水平,进而实现共同目标。竞争性合作是一种群体内的合作模式,具有内指向性,突破了过去的个体化努力,这使得处在竞争性合作中的群体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出个体的责任感。此外,竞争性合作的结果不以个人的目标完成为准,而是以组内所有人的目标完成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度为准,这就促使个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完成目标。

可以说,竞争性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克服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与依赖心理。如果过度地强调合作学习,没有适度的竞争,学生很少也很难去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合作性竞争

合作性竞争就是在合作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竞争,鼓励竞争个体或群体进行合作,共享信息,共同进步。合作性竞争是一种群体间的竞争模式,具有外指向性,突破了过去的个体化竞争,这使得处在合作性竞争中的个体具有了关联,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样,合作性竞争的结果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你死我活”型转变成了“合作共赢”型。可以说,合作性竞争缓解了学生扭曲的竞争意识,也部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过度地看重学生之间的竞争,对合作有所忽视甚至排斥;而引进的合作学习理论则主要关注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只是实现目标的两种不同手段,是学生互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两种基本素质[6]。可以说,合作和竞争虽有冲突之处,但二者绝非对立关系,只是在教育传统和教育实践的影响下似乎走向的两个极端点。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刺激作用的竞争和具有促进作用的合作”[8]统一起来应用在我国当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Philips, D. & Ochs, K.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M].Oxford: Symposium Books, 2004.

[2]李燕.教育競争的哲学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05):9-12.

[3]蒋凯.为竞争而训练——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与后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76-81.

[4]Wang, 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China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996(1):75-89.

[5]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27-31.

[6]蒋波,谭顶良.论竞争与合作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8-20.

[7]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10.

上一篇:关于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演讲稿两份下一篇:私募基金退出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