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4-08-15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用8篇)

篇1: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4、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5、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7、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兰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8、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确立是在遵义会议。

9、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0、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国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

1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3、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是群众路线。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15、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6、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

19、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4、1998年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5、1931年,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苏联经验神圣化。

6、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

8、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哪里?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

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

⑴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⑵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论述题

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第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第三,它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第二,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体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6、“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群众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篇2: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教学理念与目的: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及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主题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本章难点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8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依照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两重镜像。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

(1)剖析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2)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重要意义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2)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4)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5)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论十大关系》(1956)等著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概括为 6个基本方面和 3个活的灵魂:

1、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理论。

2、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世情的发展: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2)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第三,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第二,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问答)

第一,第二,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要确立的基本认识就是:

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纵向的也就是实践的方面和横向的也就是空间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说从历史的发展和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先看纵向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先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包涵着许多独创性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性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例如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又强调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农民,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主资产阶级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中国革命的统一形式是斗争,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又强调,我们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要建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五项斗争,是我们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等。这些思想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成果,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的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了一个重大成果,凝聚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 8

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我们再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很多重要内容比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

同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个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比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解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既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 26 主义问题的问题,同时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地回答,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同样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效果分析: „„„„„„

课后思考: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3: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路径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必要性

首先,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形势下推进中学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要求。从现实来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课堂中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性, 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其次, 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能够切实有效完善中学政治课程体系。从现实来看, 中学政治课程内容较为基础, 同时内在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也相对较弱。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与系统性。最后,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

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要障碍

(一) 教学资源更新缓慢

作为科学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对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而言, 相关的教学资料更新速度却十分缓慢, 甚至有个人的内容已经完全与当前的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相互矛盾。

(二) 教师时代意识薄弱

相关教学资源更新缓慢的背后, 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时代意识的薄弱。从现实来看, 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融入却不加以重视。

(三) 融入过程本末倒置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 贴近时事政治的课堂教育越来越被大多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欢迎。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往往出现了很大本末导致的现象, 对于一些课程标准既定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抛弃经典案例教学, 而是与当前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生硬的套用在一起, 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四) 融入内容不符实际

此外, 也有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融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程度。而忽视了对中学生实际需求的考察, 所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反而极大损害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要途径

(一) 及时更新教学资源

要妥善处理中学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入问题, 首先必须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的衔接做好必要的准备,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更新习惯, 从而提升课堂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的实效性。

(二) 强化教师时代意识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必须在重视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适当的融入, 从而有效地培养十大精神与创新精神, 更不可以应付考试为由, 忽视学生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素质的培养。

(三) 提升融入契合度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提升融合的契合度。不可以片面地追求融入的程度而忽视了课程标准既定的培养要求, 更不可以将一些经典的理论论述与相关教学内容生搬硬套, 否则只会是本末倒置, 使学生掌握不到有价值的理论知识。

(四) 切近学生实际

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从现实来看, 中学课程教育的内容, 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 应当选取当前中学生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理论成果融入的出发点,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中学生教育的行动指南, 只有采取符合中学教育实际的方法, 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也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化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探析[D].南开大学, 2009.

[2]渠长根, 翟佼.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另一视角[J].学习论坛, 2009, 04:14-16.

[3]吴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4]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8, 06:645-654.

篇4: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从历史高度阐述了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发展实际,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8-02

群众路线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而诞生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贡献。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入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自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党因热衷和盲从共产国际教条,照抄照搬俄国治国理政的建设经验,不顾中国革命发展实际,一度使中国革命陷入被动、萧条、迷茫的低潮。为此,我们党开始审视和反思在革命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闪耀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新思想、新学说,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这一历程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道路不仅得到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此中国革命便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群众路线具有先天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相互依存关系。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生动的、鲜活的理论来阐述和诠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中国历史,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表现出的雄心壮志和无限热情。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针,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按规定动作进行自我整改和修正,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从而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生活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带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陷入事务主义怪圈当中无法自拔,认为“工作第一,学习第二”,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意识不强,导致学习口号震天响,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下基层调研主动性不够,针对性还不强,有时流于形式,往往走马观花的看一下,没有对基层整体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指导基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是问题式干部,大手一挥,指指点点,角角落落都是问题,但整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对策不够,结果问题还是问题,并未因问题查摆而消除。官僚主义盛行,有的服务意识不强,总认为“我是领导,你是下属”,“我讲你听着,我坐你站着”,对基层调研不深入,光调不研,指导力度不够,光指不导。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欠考虑,正激励不多,负激励不少,办法不多,脾气不小,导致下面做事“领导来了一阵风,领导一走不再动”,消极应付。享乐主义阴魂不散,有的一上班就犯困,一下班就振奋,工作多了躲着走,酒场来了躺着走,曾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已忘记,在他们眼里,吃吃喝喝是常事,玩玩乐乐是美事,铺张浪费是小事,生活极度腐化。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主观方面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跟不上趟,业务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不仅是外界环境变化了,有些干部的内心也钙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退化了。要解决问题,根治“四风”,就要知“耻”不懈怠,时刻用三面镜子对照检查。查找自身问题要用放大镜,俗话说:“勿以悉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微。”“放大”就是从“小”处看“大”,充分认识小问题的大危害,防范小隐患的大危险。用“放大镜”就是见微知著,堵住蚁穴,防微杜渐;深挖问题根源要用显微镜,认真追溯问题成因,仔细剖析成因背后的源头,让“隐问题”明朗化,在自律和他律监督的“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自我整改要用整容镜,时刻站在规章制度和人民群众的整容镜面前,恪守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知“责”不懈怠,认真做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理论上深化对作风问题的认识,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切实做到“民忧其忧,民乐其乐”,为人民站好岗、值好班,服好务;做廉政上的“清白人”,逢事为群众着想,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上级要求的内植于心,制度规定的外践于行,群众期盼的立说立行,切实做到规定动作清清楚楚,自选动作明明白白,既要工作守本色,也要呈现新特色。做作风上的“规矩人”,强力治“庸”,认真查摆是不是每天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强力治“懒”,认真查摆是不是懒于学习、疏于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甚至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强力治“浮”,认真查摆是不是下去调研有头无终、虎头蛇尾,是不是学习上级文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强力治“散”,认真查摆是不是纪律涣散,消极懈怠,自由主义严重,明哲保身、八面玲珑。做事业上的“带头人”,谋事以身作则,创业身先士卒,做人扎扎实实,说出的承诺要践行,定下的事情要执行,切实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能力,科学进行决策,把工作纳入长远化、规律化发展的轨道,创造出让人信服、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知“难”不懈怠,努力做到“四净”,头脑要“净”,抗拒四风,宁静致远;心地要“净”,公道正派,心境纯正,毫无私心。嘴巴要“净”,不乱吃乱喝;手脚要“净”,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训言,要走廉洁的正路,不走奢靡的邪路。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检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试金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了深层次的领悟和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责任自觉和理论自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是在广大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也必须从群众实践中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群众中去,以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固国兴业的传家宝,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优良作风,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盼,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求福祉,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精神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1).

〔2〕谷正.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J].理论导刊,2015,(01).

〔3〕陈足元.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J].南华大学学报,2007,(01).

〔4〕张立辉,徐学初.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

〔5〕刘艳霞,王桂云.群众路线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张西山.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论坛,2009,(10).

〔8〕王西亚.基于民生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篇5: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案例文本]

河南济源柿槟村是济源市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文明村”。不过,现在却是“儿童血铅超标”的“重灾区”。该村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一共有452人,只有1人血铅正常,而血液中铅含量超过450微克/升以上的达73人。其中,血铅值最高达636.5微克/升,超过正常值范围的6倍。

自陕西凤翔、湖南武冈等地相继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后,素有“中国铅都”之称的河南冶铅重镇济源市也“意识”到在大力发展铅锌业背后对环境的“疏忽”。

从8月底起,济源市将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三家大型铅冶炼企业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克井镇、承留镇、思礼镇的10个村列为防护区,并对区内14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血铅检测。截至10月14日,已检测的3108名儿童中,有1008人血铅值在250微克以上。面对大量儿童“血铅超标”的报告,济源市采取排铅医疗措施,所有费用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解决,确保铅超标儿童得到及时治疗。

与此同时,济源市“重拳”出击,剑指污染“元凶”——铅锌行业。

从8月24日起,济源市除了已采用富氧底吹熔炼工艺外的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三家大型冶炼企业外,其他的铅冶炼企业全部被关停。“规定期限内仍不停产的,有关部门就要吊销执照,拉闸断电,彻底关闭。”济源多家铅炼厂负责人坦陈。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责任编辑:王芳)

[思考讨论题]

1.“血铅超标”事件屡屡发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试用科学发展观对此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案例解析]

进入21世纪,类似“血铅超标”事件的屡屡发生,表面看来是源于各地方、部门、企业的利益之争和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地方企业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以GDP为主导的干部考核机制所致,但深究起来,问题背后更深层次暴露出的是人们错误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人们迫切的温饱问题,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尽快改变短缺经济的状况。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但集约型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素质和管理者素质要求都很高,执行起来难度相当大,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和追求眼前政绩的迫切愿望,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这样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为眼前一时之利而贻害子孙,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人民所需要的,才能真正增进社会财富,增加社会福利,造福于民。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章中第五节“科学发展观”部分的辅助教学。

案例2江苏穷县欲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

[案例文本]

位于苏北地区的灌云县作为省定经济薄弱县、省财政转移支付县,在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从2006年3月开始,该

县耗资上千万元对全县200多个政府部门、单位,300余幢楼体进行整体亮化,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对此议论纷纷。

驱车从连云港市进入灌云县城,夜幕降临,只见楼体、店铺、广场霓虹灯一齐绽放,光彩夺目。深夜11点多,记者登上该县伊山乡任庄村大伊山制高点,俯瞰灌云县城,只见座座楼房装点的轮廓灯、门店外的霓虹灯、城中河岸设置的强探照灯、行道树上的彩灯,绚烂多彩,整个县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俨然一座流光溢彩的不夜城。“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

据了解,亮化工程是灌云县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被视为该县提升城市档次、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县里花重金从上海、南京等地请来10多家设计公司进行“超前”设计,总体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工程从2006年3月20日正式实施以来,该县斥资1500多万元,分三批先后完成了200余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300余幢楼体亮化工作,亮化面积达350万平方米。

2006年8月,建设部就出台规定,要求各城市不得再在城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美耐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而灌云县目前正在实施县开发区、行政新区的亮化工程,据称这两个区域的亮化工程设计方案是聘请香港设计师完成的,完工后亮化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灌云县城的亮化工程有多亮?一位市民说:“夜晚置身县城主要大街,如同白昼,视力好的能看清女人脸上的雀斑。最初都不敢正眼看,看一会儿就会淌眼泪,时间长了才慢慢适应。”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碰到下雨天,行驶在繁华路段要特别小心,因为灯光太强,照到地面上形成反光,造成视线不清,稍不留意就会引发交通事故。

该县一些政府部门对这项“强势推进”、“强行入轨”的“造亮行动”也颇有微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局机关干部指着他所在单位办公楼上闪烁的霓虹灯对记者说:“仅仅是围绕楼体搞了一圈霓虹灯,局里就花掉了20多万元。”这位干部还告诉记者,每年县里拨给的经费,原先可以基本保障各项正常开支,但自从为亮化工程买单以后,局里有两辆车子跑不动了,原因是没钱加油。除此之外,该局还被电信公司停了两部电话,也是因为没有钱缴纳话费。

伊山路上一家商户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县城管局通知,每家都在新换的铝塑板门牌上安装霓虹灯,并且在限定的日期完成,不安装就罚款。这位商户说,“换门牌花了近2000元,装霓虹灯又花1000多元,这还不算,每天晚上的电费也让人心疼。”据了解,霓虹灯属于商业照明用电,当地商业照明用电电费每度为0.89元,比普通民用电费要高出好几角,一些小商户说起亮化工程显得很无奈。

电能耗费惊人

灌云实施亮化工程后,耗费的电能相当惊人。据调查,某单位2005年9月的耗电量是752千瓦时,实施亮化工程后的2006年9月,总电量飙升至1267千瓦时;2005年10月某机关总电量912千瓦时,而到2006年10月,总电量居然达到2003千瓦时,用电量同比翻了一番多;某局2005年9月的总电量为22249千瓦时,而2006年9月的总电量则为33841千瓦时,被霓虹灯“吃掉”一万多千瓦时的电。有人曾算过一笔账:该县一个单位一天九个小时的亮化用电电费够一个下岗工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是说一个单位每个月用在亮化上的电费可解决30人的基本生活。

灌云县城居民说,最亮的是刚刚落成的县行政中心大楼。据反映,这座“苏北地区一流,江苏省内有位置”的豪华办公楼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亮化工程就花费300多万元。记者看到,夜幕中11层框架结构的县行政中心大楼巍然屹立,通体灯火通明。据反映,这座大楼作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光夜景照明每年就要“吃掉”电费二三十万元。

城市低保预算资金在全省倒数第一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4年的统计数字,灌云县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52个建制县中居4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52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5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51位。当地一名干部说,近两年虽有一定发展,但无论何项指标,都可以在倒数的位置找到灌云县。目前,灌云县乡村债务总额近五亿元,其中乡镇级债务四亿元,村级债务8000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低收入农户约七万户,人口约60万人。灌云县共有省定经济薄弱村62个,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

这名干部对记者说,在全县群众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亮化工程亮了城市的“面子”,伤了民生的“底子”,仅就困难群众生活保障而言,该县总体救助标准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根据国家民政部2006年6月公布的全国地方各级城市低保资金预算统计数据,灌云县预算资金仅20万元,在江苏省106个县市区中倒数第一。江苏省去年城市低保对象平均保障标准244元/月,灌云县仅为42.98元/月;全省去年农村低保对象平均保障标准128元/月,灌云县仅为33.68元/月。目前,江苏省集中供养的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平均每年2131元,分散供养人员平均每年为1402元,而灌云县分别只有1500元和1200元。来自灌云民政局的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该县为1131户、2299名城市低保对象共下拨城市低保资金118.58万元,为9918户、20864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款843.35万元。按照这个标准,该县亮化工程耗资1500多万元,不包括巨额电费开支,相当于全县城市低保对象12年的低保费用,相当于全县农村低保对象一年零七个月的低保费用。

据了解,灌云县耗巨资要用霓虹灯点亮全城,目的是“展示灌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促进招商引资”。而该县不少群众说,穷县搞奢华的亮化工程让人难以理解,贫苦人家待客就应该是贫苦人家的样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净利索就行了,客人也会说你量力而行、会过日子。如果打肿脸充胖子,客人不见得会对你表示赞赏和敬意。

(资料来源:http://.cn,2007年12月11日,经济参考报。)

[思考讨论题]

1.亮化工程是灌云县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请谈谈对灌云县“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的看法?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灌云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和方案?

[案例解析]

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和GDP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带来经济发展。战后50-70年代,人们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有增长、无发展”的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畸形,而且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被削弱、社会分配不公、居民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稳定等现象,被称之为“拉美现象”。因此,“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与“十一五”规划目标差距较大,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的发展要避免“拉美现象”的重演,防止从高速增长到衰退,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关于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灌云县的“环境立县”战略考虑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与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相符,但把“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作为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视为提升该县城市档次、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从案例所给材料看,这项战略措施并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脱离了该县的财政实力,使有限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效果。各地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该县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优势,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及方法。

[教学建议]

篇6: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如何使之能够解决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从“本本”中找到现成答案。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正确的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1)依据中国具体经济、政治环境和条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这个理论是“结合”的新成果。(2)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革命的规律、对资产阶级的分析、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以苏为鉴戒,走自己出路,并提出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

篇7: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对当今党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毛泽东思想中特别注重党员的思想上入党,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当今党的建设中仍旧需要重点注重的地方,这关系到一个党发展的方向。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今的中国发展得如何快,党的信仰不能动摇,党的本质不能改变,这也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对当今党建,以及未来党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了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技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还有毛泽东思想还指导如何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些都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与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篇8: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一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酝酿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并试图引用到中国, 为我所用以来,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应用到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之中, 并将这一理论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 切实为中国解决一些思想难题, 便成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毅然决然的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他说:“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1]之后李大钊积极宣传并着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也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从此以后, 这种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受到高度重视, 并最终在全党形成共识, 随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展开。

( 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阐释

1939年, 周恩来与张申府写了一篇《论中国化》的文章, 他们认为毛泽东说的“意思完全是对的。不但是对的, 而且值得欢喜赞叹。由这一段话, 更可以象征出来中国最近思想见解上的一大进步”。[3]1939年艾思奇在《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 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的科学规律, 承认它有一般的指导作用, 而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 这些规律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中间, 因着客观条件的差异, 而有着各种各样特殊的表现形式。”[4]除了艾思奇, 当时还有稽文甫等人也特别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有效的融入中国国情中来。在此, 笔者认为,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其实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用马克思主义, 站在中国的角度, 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 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在应用之中, 不断探索、完善、创新。使这个理论不断呈现中国特色。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让陈旧去除, 让马克思与当代青年之间有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 让他们在新时代, 思想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从而促进中国发展、民族繁荣、社会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地和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具体指导中国的社会进步。这要求我们首先, 要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分析解决问题; 其次, 在运用到中国实际中不断总结, 将其不断升华为科学的指导思想; 再次, 要随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 与时俱进的发展, 并形成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维; 最后, 不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其精妙结合, 透彻分析。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就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的进行着, 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条不紊的在中国传播着。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 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复兴, 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再到多国实践的漫长历史进程及其曲折的发展史都充分的表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到底, 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而迷失方向。要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汲取新营养, 推进理论不断创新, 从而使党的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 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界定和把握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之中去有效的运用。进而顺顺利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到中国实际当中, 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一 ) 毛泽东思想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探索,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事业, 同时随着二者的与时俱进的结合, 融入,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并试图凝练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 并给予科学的命名。1943年, 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的道路》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然而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 理性、科学的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停止。刘少奇在谈论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指出:“党章的总纲上规定: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5]毛泽东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重要的思想路线, 一直被沿用至今。而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是统一的, 离开事实就根本不可能做到解放自己的思想, 不解放思想, 也不可能还原事物的本来, 实事求是的看问题, 解决问题。毛泽东历来比较重视除旧布新, 力求用新的思想取代旧的、封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体系、观念、制度。并且因地制宜的提出新的、进步的、与时俱进的战略战术和指导思想。他总能审时度势, 在关键时刻发出致命的一击, 击垮敌人, 拯救政权。在改革中也是一针见血的用其超凡脱俗的智慧带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奋力跋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 是马列主义在实际的中国境遇中的运用和发展,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所创造的思想, 这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此, 毛泽东的名字享誉大江南北, 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全党、全军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 并指导着中国的发展。

( 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断蜕变中成长、成熟、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披荆斩棘, 不断拼搏、不懈探索、不停留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最终成功总结出一套能指导中国不断前行的行之有效的体系。并对这个新的命题做出了更加深度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证明, 中国共产党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应该一直坚持下去。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要想在转型中前进, 事实证明, 我们必须坚持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谱写出国家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和谐生活的新篇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些重要的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又与与时俱进。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历史任务,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抗争、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人在及其艰苦的逆境中日益成长、壮大并且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为中国的发展而用。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1册)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3]张申府.张申府文集 (第1卷)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4]艾思奇.艾思奇全书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山东省临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下一篇:检查验收组成员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