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后感

2024-08-08

《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学习之道》读后感

《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之道》读后感1

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但是未必懂得学习的本质,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学习那,但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先学会“学习”这个最基本的规律,然后再去理解学习的本质。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认为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来说的,就是书中讲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是放松的休息状态。

为了更好的认识到这两个模式,书中是这样去描述的,我们想象有一把手电筒,当调到“专注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强,集中范围小,而调到“发散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范围广,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这个问题,专注的去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的问题。把所有的专注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但始终没发现问题。

然后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这时处于“发散模式”时,你却在非常放松的一个状态下,注意力涣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让我突然明白到一点,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转换。

当外在环境需要大脑切换到哪个模式?哪个模式就会出现。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进入专注模式,集中精力去关注问题点,然后专注的去寻找解决办法。当你感觉在专注模式下遇到困难时,就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比如跳舞,开车兜风,冥想,散步,睡觉,听音乐都可以。

《学习之道》不紧紧是讲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也讲了大脑记忆,心理障碍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我阐述的这部分是我对这部这本书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学习之道》读后感2

机缘巧合,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她的书单,其中《学习之道》是我20xx年买的,却一直都没去读过,书跟人也有缘分的,因为我们互推了书单,所以我也开始拿起这本《学习之道》,没想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位作者6岁的时候,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公园的国际围棋摊上,对国际象棋一见钟情,而且非常入迷,他7岁居然就开始参加比赛,8岁开始就长期稳居全美同年龄组别的冠军,还参加了成人组别赛,也斩获颇丰。但17岁时,因为《Searching for Bobby Fisher》这部以他早年棋手生涯为蓝本电影的影响,他被各类媒体和粉丝追逐,不再能安心下棋。

1998年他21岁时,放弃国际象棋开始学习太极,6个月后开始了太极推手的武术训练,2000年获得首个全美太极推手冠军。而且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为什么他会如此厉害?他认为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因此,他把自己的经历梳理分解提炼,变成了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我理解是把作者学习和比赛国际象棋那部分作为知;学习太极推手作为行,而以参加世界推手大赛来合一,从而阐述知、行、合一三个阶段。

我觉得中文“学习”两个字很有表达力,学是了解和模仿,习是练习。因此,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知晓的部分,当然人们会增加自信,但如何面对不知或者尚未掌握自如的呢?这就牵涉到学习的态度了,因为这会打击人们的学习热情,所以了解渐进理论,鼓励不断努力,多着眼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少标签式的定论是更值得赞赏的取态。爱上学习本身,是人的终身财富。

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挑战的时候,培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正面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专注于具体的内容或者正在从事的工作?作者都提出了“软区域”,“走出漩涡”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仅仅靠热情和本能在做一件事,而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系列持续的训练,改变本能反应,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潜意识。

学习知识本身不算难,但我们都是人,我们一定会有信心受挫,自尊受伤,情绪沮丧的时候,面对困境、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情境、自己产生愤怒的时刻,如果我们能有意识不断练习改变我们看待问的态度,学会从失败或者损失中学习总结,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那么我们就会因此得以成长。如果我们能够把愤怒的情绪转化成自己的力量,那就走上了更高层次的成功者的道路。

这一切在这本薄薄的书里都深入做了探讨,这些年“态度决定一切”是深入人心的热词,那么这本书就是在分享如何修正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和人的态度的具体方法。包括对不公正待遇的反馈,如何把困境转化为优势,增强自己技能的具体方法“划小圈”,“让时间慢下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激发最佳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本作者亲身实践,并非常实实在在总结,大尺度分享的秘籍。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因此受惠!

《学习之道》读后感3

女儿步入初中阶段后,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虑不安时,好友向我推荐了《学习之道》这本书,该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从小学到高中,数理化成绩一路垫底,然而一旦步入职场,不得不学习自己头疼的数学知识,却反而悟到学习的精髓,并最终学成工程学博士,《学习之道》这本书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革命时代,学习成为孩子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想将来被淘汰,他们就一定要运用知识革命获得更好的成长及更大的进步。因此,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显而易见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要激发孩子们的个人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真正拥有学习力!

阅读本书,我越发深刻意识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时候在家长身上一样存在,养育孩子,也是我们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书中有被作者称为小恶魔的各种学习的坏习惯比如拖延症,我自己就一直难以克服,而书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症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儿一次次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领域里一次次地实践,我们一同成长。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面对失败的正确做法。学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儿输给了一个她不曾输过的闺蜜,有点儿受挫,我们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觉得除了数学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经发挥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备考过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于是我们一致认同,把错误点弄通透,然后投入新一轮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点瓶颈,某个指标因为上级单位修改了评价标准而大幅滑落,我没有气馁,抓紧对新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几项解决措施,逐条攻克,最终获得了提升。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渐进理论,面对学习,不轻易下断言,不仅仅关注某次考试的结果,就会多一些从容、毅力和坚持。我明白了应该更多观察和肯定女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慎用评判性语言,多鼓励她,多找机会和她一起学习,增进了解,沟通也越来越顺畅。我自己的改变之一就是愿意把书中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观察自己每一天的状态,并在每晚睡前问自己:今天我努力了吗?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怎么承担学习的责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女儿来说,她数学基础较差,相对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欢数学,碰到不会的题目就退缩,于是我们一起对考试中的错题进行分析,并多做同类型的题目,确保下次考试不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女儿的数学成绩慢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上来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懒散,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退而远之。最近因为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这个弱点,勇敢承担责任,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和女儿都从《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懂得了只有我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时,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让我以爱之名,陪你一同成长!

《学习之道》读后感4

《学习之道》这本书是参加俱乐部之后读的第二本书,严格的说这也是我大学毕业以来完整读完的第二本书。

从学生阶段开始我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基本没读过课本以外的书籍。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感觉易懂而且可操作,读《学习之道》是感觉越来越读不明白,期间经历了硬着头皮坚持读的情况(因为必须完成任务),可以说是读的稀里糊涂,然后开始尝试阅读后听聂老师千聊上的讲解,听讲解后阅读、阅读后听讲解再阅读三种学习方式,感觉第三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但直到19号读书会我也只是有几章是用第三种方式学的。通过阅读和读书会上聂老师的讲解,感觉这本书真的需要反复阅读,慢慢消化。

学习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乔希的成功与他的老师和家长是分不开的。乔希初次接触象棋是在华盛顿广场的公园里,周围的观众有酒鬼、吸毒者,虽然他的父母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但还是同意了他在公园里学习象棋。在乔希跟布鲁斯一起学习后,他的父母和布鲁斯也没有让他马上参加比赛,把学习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竞争排在了第二位。反观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多东西都不可以随便玩,怕脏怕造害东西,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听到看到其他同龄孩子怎么样了,就不自觉的进行对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书中布鲁斯通过劝诱式、幽默、轻描淡写的教学方式,而我在上次俱乐部学习数学那次活动之前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因为教几遍不会就开始吼叫,想想现在孩子有时出现的不自信和那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8岁时与自己首个全国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没有责怪他,而是带他进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帮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书中提到妈妈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时爸爸都会在我身边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我却基本没这么做过!

读到“渐进理论”的时候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时正是重结果,不关心过程的,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来评价孩子。书上说: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争取做渐进型的家长来带动和指导孩子进行渐进型成长。

读到“旋涡效应”的时候,并没有深刻感悟,但最近发生的两个场景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次是在《学习之道》的读书会上,读书会一开始我也紧跟着开始进入紧张状态,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号要认真,可越是这样我发现自己越是思想无法集中起来,直到回答了聂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我才渐渐从紧张情绪中走出来。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无法思考,当时也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旋涡效应”,自己快速走出来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给100人授课,虽然之前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因为这还真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当“老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我坐到了讲台前,感觉自己有一点紧张,开始有意识的`深呼吸,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开始讲课后随着通过对学员听课状态的观察,心情更加放松,不但把课前准备的內容讲解了,还临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现场的想法。课程结束的时候,旁边一位学员大姐在耳边对我说,你刚才讲的真好,看到我们听的都很认真了吧?说实话,上次读书会看到与大家的差距之后,一度深深的怀疑自己。这次讲课经历使我重拾了信心,虽然这是不同领域的两件事,但内心还是对自己有了肯定。这次的成功得益于对旋涡效应”的及时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孩子出生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孩子小的时候工作也很清闲,所以没觉得怎么样。一年前工作调动后,经常会有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问题也跟着出现了。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我总结出压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没想办法解决。压力大不仅带来了吼叫,还包括吼叫后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否定,还有遇事更容易焦虑。这次听聂老师的讲解,说到她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尝试了其中两个已经收到成效,感觉非常好。

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感觉读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获,觉得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能把理论真正用起来。

《学习之道》读后感5

本月选读了美国传奇人物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在他31岁的时候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在6岁开始在路边学习象棋,9岁便八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18岁开始学陈氏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乔希·维茨金的学习过程,了解他的学习之道,就像乔希·维茨金说的:”我所擅长的即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启发,甚至会得到触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根据各自的天赋和特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乔希·维茨金在6岁的时候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开始学习象棋,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布鲁斯,布鲁斯教会了他如何平衡状态、如何约束自己、以及他参加的每一场比赛的心得体会。尤其是1993年,在他16岁的时候在印度参加的世界青年象棋大赛,当时他难以进入状态,与比赛的节奏合不上拍,但那里突然爆发了一场地震,地震和熄灭的灯启发了他,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重返赛场继续比赛时拿下了这场比赛。其实我们在遭遇重大事件的时候,总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自己进入一种僵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我们在重要时刻会遭遇各种状况,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想办法回避逃离,更不是暴跳如雷,我们要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跟着周围或心里的节奏走下去,让自己保持那种平和的心态,然后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乔希·维茨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的《道德经》,为了更多的了解关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通过朋友推荐走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太极拳师之一陈威廉的太极拳馆。在与陈威廉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他了解了许多原理和技巧,比如他总结出”划小圈“的概念,所谓划小圈就是把复杂动作分解,然后一个个练习,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伟大的武术家不是神秘主义者,而是极度专注的艺术家。你之所以比别人厉害并不是因为有着那些华而不实的大招,而是因为你的直拳比别人更快,你的踢腿比别人更有力。当你把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到最好,那你在技能上就可以压倒各种对手。而在其他领域也都是如此,当企业经营中把每个流程不断细化,然后对每一个小环节不断加固、精进,才能够达成在产品流程与质量上的持续领先。

乔希的成功,不只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他家庭和老师的成功。因为他有一位温柔而有决断性的妈妈,她培养了一个倔强但思路清晰的孩子,他一直都把妈妈当作他的精神支柱,他还有一位慈爱而且值得信任的父亲,他把父亲当作他最亲密的朋友。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现在好多孩子由于从小娇身惯养,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和从容的面对失败,培养他们一种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钥匙。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我们保持长期的活力来完善这个过程,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篇2:《学习之道》读后感

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忍耐枯燥的基础练习,将技能练习得炉火纯青,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看了《学习之道》,被作者的学习能力给震惊了。作者年纪轻轻,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的冠军。这是普通人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象棋的冠军是有天赋的原因,那推手的世界冠军绝对是学习力的最佳体现。

乔希·维茨金学习的境界很高,但他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独到领悟。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作者可以把象棋的学习力和太极拳的学习力互相迁移,融会贯通。资质平庸的我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本书是古典老师强烈推荐的,他说,如果你一生只想看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那就选择《学习之道》吧。

《学习之道》的作者本身就是高手人物,乔希·维茨金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正如维茨金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而是让你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是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世界冠军现身说法,揭秘从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这是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功的学习方法。这是任何人都适用的终身深入学习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是很高的境界。而作者乔希·维茨金总结出的学习的艺术确实可以称得上“道”层面的境界。

我想起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里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

以骑单车为例,解释这四个阶段,最开始,不会骑单车,无知无能。爸爸告诉你骑单车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该怎么骑,但是你自己还没有实践。这个阶段:有知无能。爸爸在后面抓着你骑,你学会了控制了平衡,转头一看爸爸不在扶着你,注意力转移,摔倒了。这个阶段:有知有能。可以一边骑单车,一边看美眉。无知有能。能够自动化为终极核心。

《学习之道》作者融会贯通的能力非常强。他的学习步骤,也类似于古典老师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学习推手时,他会将动作化解为一个个很小的步骤,练到自动化的阶段,再把各种技能融会贯通起来。学习围棋时,高手都知道中路的重要性,但是,高手下棋,最后让你看不出中路,高手们把技能练习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普通人根本就看不出高手用的是那种技能。

学习的高阶境界是将各种技能融会贯通,将各种技能内化为意识的一部分,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进行创新。

学习的另一个重要习惯是刻意练习。作者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每天都会刻意练习某些技能,而不是仅仅是重复的练习。他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所以,学起来比一般人要快。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也提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熟能生巧并不一定带来perfect,刻意练习才可以。不断找新指标进行刻意练习,持续往前推进。仅仅重复,很快进入厌倦的环节。

《如何成为专家?》一文中也提到,专家类型的人会刻意练习比较难的技能,而不是仅仅练习简单的技能。在《学习之道》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

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是整体型学习,一种是渐进型学习。

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方向”,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得能力得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认识到整体型学习方式和渐进型学习方式就是巨大的进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我觉得君子更倾向于“整体型学习理论”,当我刚开始学习新技能时,做得不好,就会用自己不适合这个技能,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等借口来搪塞,后面也就放弃了练习。而“渐进型学习理论”的人,会鼓励自己只要不断练习,至少是能达到平均水平的,会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父母更加要认识到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渐进型学习理论”,不要用“聪明”、“笨”这样的词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更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熟练?

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你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在我看来,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如果我们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直觉而忽略了直觉,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得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如何化情绪为力量?

在《学习之道》中,作者的妈妈是驯马师,妈妈告诉他,驯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它紧紧得绑起来,从精神上令她崩溃,最终让它双膝跪地,接受被人支配的命运。第二种方式是成为马语者,不要去破坏马的精神,你要做的只是友善地对待它,并把你的意图转变成它的意图。最后,骑马者和被骑的马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谁也不愿意破坏的紧密联系。

人的情绪有时就如一匹野马,如何驯服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高手对决时起决定作用。作者写道,很多围棋高手,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势时,往往会崩溃,不知所措,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如何化情绪为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必伪装。将愤怒,生气等情绪化为力量,融入到比赛中。

高手对决,很重要的对决部分都是心理对决,如何处理压力,如何在压力下思考,如何在紧张的比赛中用意念影响对方,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高手对决不仅仅是技术的对决,可能更多是修行的对决。

在和技艺超群且思维敏捷的对手交锋时,心理战变得尤其微妙。两个人的交锋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心理战:你要读懂对方的每一种呼吸节奏和每一次眼神闪烁,要在对方毫无察觉之下施展自己的操控技巧。一旦我能够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着一系列得行为,就可以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操控了他的意念。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外界的名誉带给自己的影响。有时候外界的赞誉反而会影响你对事物本身纯粹的爱好。在以他为原型的《王者归来》电影在好莱坞上映之后,乔希·维茨金名声大噪,比赛时,很多粉丝会找他签名,为他欢呼。而此时,名誉却让他无法专心下象棋,甚至影响了他对象棋的热爱。

如何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我们都在某些方面非常擅长,并且能在压力下工作。但是怎样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的这一步呢?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学习之道》摘录

作为一个竞赛者,我已经慢慢理解了输赢之间的距离是很微小的,有很多办法都能将胜利从失败的手里夺回来。所有伟大的选手都深知这个道理。那些真正伟大的表演者们能够把握住那种时刻,让错误为他们所用,用那闪耀着紧迫感和生命力光辉的即兴创作演出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第二领域

让自己从物欲横流中转移开去。老子注重的是内修,是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道德经》就在于为我们的自然洞察力解除障碍,让我们能看到并甩开错误思想。

以退为进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如果一个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他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注定要重复犯某些关键性错误,但愿是因为这些错误都难以逃避,并且很难准确定位的。

在刚开始学习太极的几年中,我的任务是广泛接收各种信息。我尽全力从每个错误中吸取经验,不管是我自己的还是训练同伴的。每次推手课都是一次领悟,几个月后我已经可以对付大部分学习了几年太极的人了。

回想我那充满竞争的生活,我意识到初学者的思维和以退为进这些话题是独具特色的。

当你还是个初学者时,要保持初学者的思维并且愿意以退为进并不是多么困难,但是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期待你表现时,要仍然保持谦虚和乐于学习就要难得多了。

我对象棋、武术以及范围更广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三者的核心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罗伯特·波席格《摩托车维护艺术》一书的启发。

划小圈

我武术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鉴于我在象棋学习中对“用数字摆脱数字”方法的理解,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实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划小圈”。

这个“划小圈”的概念是我学习象棋和武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象棋和武术中,选手会倾向于使用各种花哨的技巧而忽视细微的吸收和完善,其实它们要比学到的招式数量重要得多。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化困境为优势

乱的情况下要做到处事不惊有三个重要步骤。第一,我们要学会平静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第二,在我们的表演训练中,我们学习如何把不完美之处转换成我们的优势。而这个步骤的第三步隶属于表演心理学,就是学习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制造出一些起伏和小的波动来激励我们前进,所以我们要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外部条件是否有激励性。

让时间慢下来

在我看来,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如果我们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直觉而忽略了直觉,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得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在这本书中,我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我对如何做到熟练的看法——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你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技艺精湛的武术家在水平不太高的习武之人看来显得如此神秘——他们训练自己在各时间段内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这些时间段太短了以致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思维是无法意识到的。

自在从容的力量

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与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危急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在比赛中,对抗的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一个选手表现得从容不迫,而另一个选手已经开始被心理因素摧垮,那么比赛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每件事情都会有面临危机的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越从容,就意味着在比赛中,在董事会上,在考试中,在手术台上,在更大的舞台上我们就能把从容这一品质发挥得更好。

如果我们还想追求卓越,那么我们就必须适应自我激励和控制的生活方式。从容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样自如。

激发最佳状态

我们不仅必须善于等待,还必要享受等待。因为等待不仅仅是等待,它还是生活。

存在本身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化情绪为力量

愤怒。恐惧。绝望。兴奋。幸福。失望。希望。情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否认人类经历中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会让我们成为傻瓜。但是,当我们完全被情绪驾驭的时候,事情会变得糟糕。

我不应该被愤怒控制或否认自己的愤怒,而是必须从某种程度上将我的愤怒引导到一种极度全神贯注的状态。直到我进入武术行当,我才学会了这么做。

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认现实,超越现实,鼓起勇气并善用之。

万物合一

篇3:学习之道

终身学习是为了更幸福、更体面地生活。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 决胜关键不仅在于知识多寡, 还包括心理层面的锻炼:承受压力、把阻力化为优势, 以及体能和情绪迅速复原的能力。而真正的学习赢家, 能够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持续吸收心得, 最终以健康的心态和纯熟的技巧, 表现出最好的自己。本书作者是世界冠军、天才神童乔希·维茨金, 其回首20年巅峰体验, 从五个方面为你逐一揭开在所有领域获取成功的共通秘笈:“学习从热情出发”“先学会输, 才有机会赢”“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 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专注当下, 使生活更丰富精彩”“学习是一场心智马拉松”。

深阅读

基础是根基, 是磐石, 没有基础便没有一切事物的成功。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能再到多种原理的自然融合需要追随自己的直觉, 要相信直觉, 才能有所创新, 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是如此。但本末倒置的错误实在太多, 就拿教育教学来说, 我们在小学开设思品课, 小学生在课本中学到很多做人的大道理, 可是到了大学毕业走向社会, 很多孩子不会做事, 也不会做人。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 学了多年英语, 顺利通过六级考试, 但不能用英语交流。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别忘了, 蜗牛是一步一步爬到金字塔顶的。我认为, 我们在教学和育人中,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应该采取“整体设计, 分步实施, 逐渐推进”策略, 让学生体验探究, 学习探究, 学会探究, 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健康的人才。

——慧眼的blog

编辑推荐

本书为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世界冠军现身说法, 揭秘从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作者通过让他能够二度登峰造极的学习心得, 将惊心动魄的武术过招、紧迫盯人的对弈交锋与适用于所有人的人生真理相结合, 以自己的经验, 和读者分享如何面对失败, 化错误为转机, 如何将情绪转化为创意的能量。本书并不是教读者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 而是让其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I S B N:978-7-5006-7924-0

作者: (美) 乔希·维茨金

译者:苏鸿雁 谢京秀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28.00元

开本:16开

篇4:中学英语学习之道

学习有法,贵在得法,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事倍功半。我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也曾走了很多的弯路,导致伤痕累累,可每次内心总又燃起新的希望,最终对于英语学习有了些许领悟。十年的教学生涯下来,更是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领悟。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我的“基础+技巧+练习”三位一体的学习理念。这“三位”分别指英语基础板块、解题技巧板块和真题练习板块。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提不高,无外乎是这三个板块中的某个或者多个有所欠缺造成的。为了让大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我将以高中英语为例来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三个板块。

问1:何为高中英语的

基础板块?

答:高中英语的基础板块主要是指高考词汇基础,那什么样的同学需要特别注意基础的提高呢?以高考150分满分为例,如果你平常的考试成绩经常低于90分,那么你的词汇一定有很大的问题,需要静下心来夯实大部分的词汇基础。

我有个复读的学生,高考英语70多分,他很困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来提高英语,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我就建议他先夯实词汇基础。在我的建议下,他把高考大纲词汇背了7遍,再次高考直接考了110多分,进步了40多分!要知道,每个科目能提高40多分已经是很不错了。试想,如果你每个科目都能进步40多分,高考总分会高出200多分啊!

当然,记词汇是一个与遗忘做斗争的艰辛过程。除了要坚持,还最忌讳死记硬背,一定要学会综合运用诸如谐音法、形近对比法、词根词缀法、联想记忆法、图解记忆法等词汇记忆法。譬如ambulance (救护车)就可以谐音记忆为“俺不能死”。这些词汇记忆法在我的《24天突破高考大纲词汇3500》一书中都有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问2:何为高中英语的

解题技巧板块?

答:高中英语的解题技巧板块主要是指高考中的语法、完形、阅读、改错和作文这五大板块的解题技巧——个别省份或许还有听力和语音等板块。如果你平常的英语成绩为100~110分,那词汇基础板块的问题已经不是很大了,而应在平常查漏补缺词汇基础的同时注意技巧板块,加强对解题技巧的总结,这样你突破110分、向120分迈进的日子就不远了。

对于技巧的总结我们平常可以通过老师的授课或自己的学习心得去积累。通过这些积累你会发现一些技巧还能节省你不少时间,让你少些烦恼。比如在语音题中oo字母组合读短音/?/的词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口诀来记忆:一个穿着羊毛衫(wool)的厨师(cook)步行到小溪(brook)边,坐在了一块木头(wood)上看着一本好看的(good)书(book)!

问3:何为高中英语的

真题练习板块?

答:高中英语的真题练习板块主要是指对高考历年真题进行练习,借助练习来进一步查漏补缺,巩固基础,提高解题速度,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你平常的成绩在120分左右,想突破130分,甚至140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加强真题的练习。但我要强调一点,一定不能求多,如果做了几十套真题后发现没进步,一定要停下来看看自己都做错了哪些题,是不是这些题一直在反复出错。要知道,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往往只喜欢做自己会做的,但一个人成绩进步的源泉就在于能把自己不会做的题做对。所以唯有认真对待真题,深入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强化自己薄弱的地方,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巨大的进步,向着高分迈进。

愿我这一纸一笔的浅墨分享,能助大家在这个盛夏开始新的绽放!

篇5:学习之道读后感

经过一年的学习,再读这本书有了很多和之前不一样的感悟,加上聂老师的讲解,更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道”,大道至简,顺其自然的含义。

“学习”并不是痛苦的代名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保护学习兴趣,爱上学习,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意结果。这就得家长从自身先改变,在思维模式上,语言上,行动上,自己先变成一个学习者。

作者从两个阶段来阐述他自己的学习之道,一是儿童时期的无心之举学习了象棋,二是成年后自己喜欢学习了太极。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当读到整体理论与u进理论时,让我深有体会,固化的思维模式是多么可怕,直接给孩子扣帽子,“你是聪明的,你马虎了,你爱溜号”等等,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不深究原因,直接问怎么办。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注重过程,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不注重眼前的结果而是长期的过程。表扬时也不要说你真聪明,你真棒,要说你在这件事上很努力,不然孩子就会很怕失败,不愿挑战,怕毁掉完美形象,受不了打击。

爱上学习。作者是从过程第一,然后专注力努力,最后享受结果,这三步开始的而家长应该做到无条件的爱、支持、陪伴,让孩子体会到纯粹的快乐,不和其他人比较。

我自己做的特别不好,经常习惯性说谁家孩子回家写卷子,谁家孩子看什么书了等等,都会被儿子冷漠的回答“关我啥事”。

小雨喜欢打鼓,他的老师就做的很好,不是把考级,拿证放在第一位,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他在学习新节奏时接受的很快,瞬间记忆好耐力差坐不住。老师会要求他连续十次全对才可以休息。画小圈做刻意练习,锻炼他的耐心。

而作为家长的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和聂老师学习,才一点点改变自己想法,理解老师,改变自己的结果焦虑症,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快乐,健康,积极向上就可以了。

希望自己努力学习,慢慢带动孩子爱上学习。

篇6:《学习之道》读后感1500字

今天我看了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全书总共分为三部分,作者是通过回忆自己的围棋和武术的学习经历展开来叙述的,知识点都需要自己总结归纳。于是我边看边把自己产生共鸣的感受写下来,所以速度比较慢,今天看了1/2的样子。本来想后面的囫囵吞枣地看完,把全书的读后感都写完,算是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但想到文中有一句“领会学习本身的价值和美妙之处“,还是坚持质量更重要。

在致读者中,作者告诉我们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九年中,学到的一点就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准备好随机应变,准备好在能想象的高压下发挥出创造力。其次,通过这本书我们要真正掌握方法的话,必须要发现一些最能够有共鸣的信息,并与自身融合为一体,才有价值。

世事难料---->努力---->随机应变

共鸣---->融合一体---->武器

在引言中,我们可以得知乔希年纪轻轻就认识到名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习惯了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的成就与满足,喜欢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的那种平静,有无线创造力的阶段。随着他逐渐地追求自我探索,内心的平静,他逐渐认识到“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

今天读完的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乔希非常理性,而且心平气和地对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事。我觉得这得益于他从12岁开始写周记,记下象棋学习心得,并不断的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其实这就是反省,或者是复盘吧。

天性平衡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非常重要,感觉像朋友一样,把自己当成乔希成长过程中的向导,而非权威。每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面对面进行探讨,而不是单方面的训话。这点我觉得很有感触,我对自己的小孩就是用这种方式交流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平衡状态:直到如何教会学生约束自己,又不减弱学生对象棋的热爱或压抑学生内心的想法。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决定是好是坏,都会表扬,聪明的孩子马上就会看出来,反倒会不信任老师了。从中我感觉到做人真诚很重要,对方都是感受得到的。

渐进理论

问:比赛的意义何在?如果野心会带来失望,那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

答: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与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联系一起。

渐进理论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成长思维。有成长思维的人更注重过程,会觉得通过练习和努力,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得到的教训比奖杯和荣耀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能保持住这种视角非常重要。

乔希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也非常有共鸣,就是我第一段中说的”领会学习本身的乐趣和美妙之处“,不要急功近利,过于关注结果,多多练习。

走出舒适区

这一章我认为有一个对家长很有用的观点,就是大人要以身作则,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要懂得真心的、懂的理解、不断鼓励孩子,帮孩子建立“过程第一”的理念,可以帮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

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提有建设性的问题,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这种反省时刻当成短期目标。心态要好,专注成长,而不是成功。成长源于对决的那一刻。不断探索自身能力的极限,才会有所收获和进步。

软区域

这章主要讲我们如何不为突发状况而分心?

1、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已发生的事情

2、学着将这事为我所用

3、学着做到自己创造突破性创新想法

具体还说就是当你遇到干扰时,你要做的就是静静的、高度专注、看起来很轻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确实激流暗涌。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过程中去。

我想到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在大惊小怪什么的,越是这种时候,我是表现得很平静,实际脑中一直在思考。应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有一个小细节,乔希说到自己有时候故意把东西放得到处都是,然后在大脑中整理归类。难怪有些爱整理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可以在一团乱的房间马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哈哈。

篇7:《学习之道》读后感

《学习之道》是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2017年再版,作者是维茨金。世界冠军现身说法,揭秘从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

原著在2008中译为另一个名,参见《学习的艺术》。

篇8:年轻体育教师的学习之道

一、会学习

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一间办公室里,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老师,有时候同事的一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刚入职的那段时间,每天嗓子都会嘶哑,一次同事跟我半开玩笑地说:“小张,你的哨声只有离你最近的学生才能听见。”后来我才注意到自己的哨声确实非常小,一点穿透力也没有,每次集合都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同事的哨声在上课的时候整个操场都能清楚地听到。课后,同事耐心地教我使用哨子的技巧。在他的帮助下,我明白了哨声是由口令的节奏转变来的,很多时候口令可以由哨声代替,如在课堂常规中“嘟—嘟——”可用于课前,表示是“集合”的意思;“嘟——”一声长哨,可用于课的结束部分,表示“时间到”的意思;“嘟!嘟!嘟!嘟!”急促有力地连吹,用于练习停止,表示“立即集合”的意思。另外,在准备活动中哨声完全可以代替口令,如“嘟,嘟——嘟”可以代替齐步走的“一二一”口令,在徒手体操中,哨声也可以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口令,当然节奏应该保持一致。走上工作岗位会发现,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生活处处皆学问,有时是同事的一句玩笑,有时是一句叮嘱,但都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可以避免很多新教师走不少弯路。

二、善学习

1. 学习实践经验

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会有很多的培训和教研活动,这是新教师学习经验的好机会。一节公开课上,课的重难点把握、各个部分的衔接、器材的利用、课的亮点都是需要新教师学习的内容。

我曾经观摩一节公开课,受益匪浅。课的主要内容是跨越式跳高。上课教师在队列练习时充分利用体操棒和口号让在场教师眼前为之一亮,红色的体操棒扛在肩上,“增强体质,保卫祖国”的响亮口号,瞬间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名解放军,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齐步走的效果自然比一般的“1-2-1”这样的口号明显要好。一句口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喊口号的时候会更加专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体操棒为教学器材,组织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最后利用体操棒作为器材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体操棒贯穿一整节课,器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该节课教师还以解放军、抢运粮食为主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思想的渗透,勉励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 学习理论知识

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走上工作岗位就不需要再学习书本知识了,其实不然,当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多数能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中找到答案。通过理论再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这样更能将教学工作提升一个高度。在这里我向广大青年教师推荐几套我喜欢的体育教学书籍。第一套是由毛振明教授和于素梅博士主编的一套关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丛书,分别从《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这六个方面通过多样的案例与理论观点相结合,系统地、整体地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二套是由毛振明、何平、张媛媛主编的《体育趣味课课练》,通过各种趣味的练习提高体育课堂的高效性,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趣的课堂素材;第三套是由于素梅博士主编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这套书籍包括《备课的门道》、《上课的门道》、《说课的门道》、《看课的门道》、《评课的门道》,这套书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具体的课例分析,非常贴近体育教学实践。

3. 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

我跟很多年轻教师一样喜欢上网,但是网络并不只是让我们聊天的,很多网络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中有很多资源,如《中国学校体育》的BBS论坛等,这些网站和论坛中有很多前辈分享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名师的录像课值得我们观摩和学习,这些免费的资源是所有年轻体育教师的宝贵财富,年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三、常学习

很多刚入职的体育教师都认为小学体育教师不需要掌握很多技能,小学体育课也只是带着学生做做游戏且不出安全事故而已,纵观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师专项能力没有问题,而专项之外的各种技能又还回了大学,这样教师很难掌握动作的重难点、易犯错误,教师本身对运动技能的生疏导致学生也只能粗略地学习运动技能,教学过程更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年轻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还要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上一篇:那次我很快乐作文下一篇:有关女生失恋的伤感说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