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2024-08-14

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精选6篇)

篇1: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主题班会

为深入贯彻市教育系统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的精神,切实加强我市宗教事务管理及宗教政策法规的落实和宣传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入开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工作力度,使我市民族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关于维护新疆稳定,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一系列政策为指导,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深入人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消除“7.5”事件造成的影响,使各族学生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基础。

二、学习原则

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但要使每个学生都受教育,提高认识,坚持以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教育为主,使各族学生对“7.5”事件、“三股势力”、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有清醒认识、使各族学生在反分裂、反非法宗教活动的斗争中始终做到思想统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达到提高认识、明辨是非的目的。

三、学习内容

1、《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7.5”事件真相教育读本》。

3、《揭批“热比娅的丑恶嘴脸”系列报道》

4、《马克思“五观”和“四个认同”教育读本》

5、《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

大队部红领巾广播站,每天一个班级在课间和中午午休两个时段播出学习教育内容;周一的班会课召开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主题班会,政教处进行检查;每周五更新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内容。

六年级 2013年 6月25日

篇2: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活动方案、学习计划,成立“**公司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民族理论政策法律知识学习教育活动日常工作。明确分工和责任,健全学习教育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学习。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制定《**公司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下发各部门,对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学习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措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组织发动,广泛动员。

召开会议,进行广泛动员,向干部群众宣传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动员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活动中来,做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的典范,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四、形式多样,认真学习。

认真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做到“人员、学习时

间、学习资料和措施落实”四到位。一是积极收集整理学习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供全体员工学习;二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习教育,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动普通职员的学习教育活动;三是采取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知识测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五、广泛宣传,扩大效果。

一是广泛宣传我国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规知识,充分结合我公司实际运用宣传标语、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宣传,引导公司各民族员工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广泛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公司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一步增强我公司员工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结合公司各民族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使各民族群众进一步掌握并正确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通过集中学习纠正各族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意识,不断提高公司员工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思想。深化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的认识,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现实危害,使我公司各族群众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四是大力开展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宣传教育,引导全库干部群众认识

到新疆的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生活的家园,只有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公司

篇3:浅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规的实施

一、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一系列健全优化民族自治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 以此帮助民族自治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地方上在制定配套立法和贯彻政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 一)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减免规定未有效落实。实际上, 上级财政对民族自治区域转移支付虽有增长, 但是仍然未满足民族自治区域的支出需求, 部分专项资金存在内容重叠, 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

( 二) 民族自治区域的教育和人才引进存在一定问题。受到经费、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很难引进并留住人才。很多民族自治区域都是贫困地区, 优秀教师不愿前往, 或者缺少编制, 不能保证教师公办化。

( 三) 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的优惠照顾政策落实不够。部分地区没有从实际出发对少数民族干部采取优待和变通办法, 使得那些通宵民族语言、熟悉地方情况的少数民族干部晋升渠道不畅。

( 四) 生态建设补偿政策不完善。民族自治区域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 对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之规定, 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法定的生态补偿, 可是有关补偿机制、政策的不健全, 法律实施仍然存有障碍。

二、对问题的分析

( 一) 宣传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即便在少数民族自治区, 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仍然不足。以宁夏为例, 从学校到机关单位, 从乡镇到街道, 很少举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载体也不够丰富, 没有结合互联网进行宣传。

( 二) 立法配套不足

大多数国务院组成部门尚未出台关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具体方案、细则。导致在地方实施法律存在无法细化操作的情况。民族地方由于立法统一性、立法成本等因素, 也没有根据法律,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出台具有本民族地区特点的法规。这可能会影响到民族自治区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可操作性、稳定性、科学性。

( 三)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主体不明确

任何法律的颁布都需要实施, 需要执行, 否则再完美的立法也毫无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主体不明确, 导致实施法律存在障碍。政府线条复杂, 如果没有把法律的实施分解到具体部门, 则很难出现顺利实施法律的形势。毕竟, 部分政府组成部门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 四)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司法权运作不明确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否具有司法权, 需要全国人大的解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 应当能够对该法的实施进行监督, 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没有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因此现实中检察院无法对该法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点思路

( 一) 继续加强宣传、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工作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宁夏, 没有在各级公务员考试中加入该法的考核内容。每年公务员的考核项目也没有该法内容, 这使得自治区干部对该法的掌握不深入。自治区党校可以组成讲师团在全区进行巡讲, 自治区党委可以对处级以上干部进行该法轮训。

( 二) 完善立法工作, 做好配套措施

各单位应当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容, 分解、细化相应措施, 保证严格执法。尤其是地方立法方面, 深层次评估, 确保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以经济新常态为契机,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以该法为法律依据, 做好自治条例的修改等立法性活动, 确保民族自治地区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 三) 加大对民族自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处罚的大原则, 确定补偿范围、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做到补偿合理, 维护防护林等特种林木的法律保护, 对于破坏特种林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 四) 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干部、高学历人才

在民族自治区域举行公务员招考时, 需要继续坚持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政策性倾斜。扩大少数民族研究生定向培养计划人数, 让高学历的少数民族扎根少数民族地区, 服务少数民族群众。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 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性, 正确实施该法, 以此促进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完善该法的实施保障与制度, 维护好该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具有极大的意义, 但该法的实施,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应当大力加强民族自治区域的实施工作, 切实提高实施该法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区域,政策法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玉霞.完善配套法规, 切实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曲木车和.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规贯彻的思考[J].民族法学评论 (第八卷) , 2012.

篇4: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为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国家法与习惯法这三方面的冲突。通过对同一主

体的受教育权范式、权力的博弈与制衡以及教育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方面进行深入地法理探源解析。从教育

法律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权力重构以及价值取向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力图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

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最终走向融合,实现民族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民族教育 学校教育 宗教教育 受教育权 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宗教教育对本民族

的独特文化进行着传承和弘扬。狭义的宗教教育指

直接由宗教组织承办、以培养宗教神职人员为目

的、以宗教神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制度,其设置目

的是为了传播教义、灌输信仰、培养信徒。典型代表

有傣族奘寺教育、藏族的佛寺教育以及回族的经堂

教育等。由于形而上学的宗教与科学知识处于互相

隔离的状态,存在着一定的不相容性,因而存在现

代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互不干涉的并列平行发展

的情况。

这种兼具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权利双重内涵

的传统宗教教育却与世俗学校教育的诸多法律规

范之间产生了强大张力,如依照传统风俗,傣族男

童要进入奘寺接受教育一段时间,才回到世俗学校

上学;藏族的有些儿童不到世俗学校接受义务教

育,就在寺庙学习,学习好的还可以得到格西等学

位。这些都与世俗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矛盾与冲

突。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之间的对立紧张

关系,满足民族地区儿童的特殊个性化需求,既能

传承传统的宗教文化,又能博采外界文化知识,提

升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发展成为一名全面自由协

调发展的个性化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需

要从教育法律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冲突

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法理分析和解读,力图解决

现实矛盾,并最终走向融合,实现民族教育的真正

价值。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法

律关系冲突

1.同一主体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的冲突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的

受教育权实际上是国家教育权主宰下的权利,义务

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体现为不可选择的接受权。同

时,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指出“义务教育是国

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

育”,即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学校教育;第四条指

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

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

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

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享有受教育权的同时,少数民族儿童无疑还

享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在我国,宗教信仰自

由是一项概括性的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

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

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

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由上,民族

地区的宗教教育体现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特质。首

先,接受宗教意识的自由,即信仰的自由;其次,实

施宗教行为的自由,即行为的自由。

由此也引发了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的

冲突。义务教育制度法制化以来,虽然国家对于宗

教教育的态度从强制反对转向有限度地压制,但义

务教育中心主义的思想从未被动摇。首先,受教时

间的冲突。由于两种教育形式的入学年龄相近,在

儿童接受宗教佛寺教育时,必然与接受义务教育形

成短则数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冲突。其次,学习内容

的冲突。形而上学的宗教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互不

相容,各行其是。最后,评价体系的冲突。两种教育

体系各自奉行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儿童在学习的

过程中无所适从甚至疲于奔命。总之,无论从哪方

面而言,现实中少数民族儿童都在经历着受教育权

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相冲突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2.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冲突

第一,国民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权的主阵地。

所谓国家教育权,是指由国家机构行使,对于国家

教育事业实施领导、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权力。国家

教育权具有行政权性质,可以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来

保证权利的实现。作为国民初等教育的核心形态,

义务教育一直是由国家教育权所牢牢把持的。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办权

主要在国家;其次,义务教育管理权的国家教育权

屙J生;最后,义务教育监督权的国家教育权属性。因

此,目前我国的国民义务教育一直是作为国家教育

权的绝对主阵地存在的,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第二,宗教教育是“市民社会一政治国家”框架

中的社会教育权。社会教育权,是指社会上的不具

有政府背景或行政色彩的组织或个人举办教育,利

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向社会成员实施教育影响的

权力。有学者认为,除了国家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

之外,其他都可以归为社会教育权形式。而宗教教

育就是独行在社会教育时代角落之中的一种民族

社会教育形式。宗教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但

并不是社会教育权的主要形态,其在社会教育权体

系中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极为边缘化的。

3.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冲突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法与习惯法、民间法

的关系,不是一般历史意义上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

间的关系,它们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上的法

律规则与制度之间的张力与调适,……”一般而

言,国家法“居庙堂之高”,源于城市治理;习惯法源

于乡村治理,“具有地方性、团体性和自私性”,在

当地具有极高的秩序地位及认同度。宗教教育现象

实际上蕴含了宗教习惯法和民族习惯法的双重属

性。当同属国家法和当地习惯法规制对象的本地人

在对行为规范进行选择时,往往会选择认同度高的

习惯法。

习惯法指向传统的宗教教育而国家法则指向

义务教育,冲突由此产生。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

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

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教

育法》第八条也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

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由于

国家法的国家强制和普适背景,这种冲突和张力在

现阶段来说只能通过习惯法在形式与实质上的一

定程度的妥协让步达到初步的缓解。如将傣族男童

出家年龄推迟到小学毕业之后甚至义务教育结束

之后。但显而易见,这种形式上的让步并没能实现

两种法规范在实质上的和谐统一,反而滋生了和尚

生在学习、生活、管理乃至人生规划等方面诸多的

新问题。

最为根本的是,我国既有的法律和政策在取向

上并未体现出“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主义”色彩。以佛

寺教育为例,从《义务教育法》到《西双版纳州民族

教育条例》再到《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

干扰义务教育问题的意见》无不对佛寺教育持简单

排斥的态度和压制,但是在排斥的同时却并未提出

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成为导致傣族传统民族文化

传承出现断层的直接原因。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

冲突归因解析

透过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关系

冲突表现,结合民族地区独有的社会与文化特质,

对民族教育法律冲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法理探源。

1.同一主体的不同受教育权范式的共同作用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是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和权

力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

的基础上与其最大的权利相对物即社会政治权力

主体相结合与互动形成的新的范式。在少数民族

儿童身上,由于宗教和国家两种权力主体的共同作

用,则在同一受教育权利主体的身上体现出宗教化

和国家化两种范式的紧张关系。

第一,民族教育相关立法对受教育权国家化的

应然选择。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是以解决受教育权

的平等问题为核心的受教育权范式,强调教育的国

家本位和国家权力,个人的受教育权和需要必须服

从于国家的需要,且由国家运用强制力来确立和保

障实现。在受教育权国家化特性下,教育立法主要

依据自然法和遵循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价值基础体

现为教育法的正义性和平等性。并在《宪法》、《教育

法》和《义务教育法》中得以体现,其主要表现形式

之一就是义务教育的建立。事实上义务并不是独立

于权利之外的一种异在物,是对象化了的权利,公

民享受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义务。因此,少数民族儿

童无一例外必须无条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这一范式中,受教育权利已经国家化,形成了受

教育权是国家化权力的特征。

第二,民族教育现实中对受教育权宗教化的实

然尊重。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受教育权宗教化因素是

本土宗教与民间风俗,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目前主

要保留在一些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中,如

傣族奘寺教育,藏族的佛寺教育以及回族的经堂教

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

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起过一

定的影响作用。对神灵的崇拜,对造物主的信仰,对

教义的重视,使得宗教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受

到尊重和推广。宗教教育通过对教义的宣传,使受

教育者在宗教和宗教教育中获得文化知识和精神

寄托,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柱。因此,

在争夺控制教育的问题上,教会与世俗政权体现出

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2.权力的博弈与制衡

针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法律冲

突,须厘清复杂的权力构造及各权力主体间的博弈

与制衡。

第一,复杂的权力构造及博弈。从民族地区学

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冲突中,已经探寻到受教育权

的不同权力特性集于同一位受教育者。在民族地

区,宗教教育并没有被国家教育取而代之,这就使

受教育权的权利特性必然趋向于多元。传统的受教

育权国家化(国家权力)与受教育权宗教化(宗教权

力)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一方权力的增强必然导

致另一方权力的弱化或造成威胁,受教育权就失去

了应有的平衡,双方的博弈导致矛盾进一步凸显。

第二,神权对政权、人权的制衡。民族地区崇拜

神圣、信仰神权,打破了政治权力对受教育权的垄

断。考察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就会发现,无论是对上

帝的敬仰,对释迦摩尼的崇拜,还是对安拉的虔诚,

都具有共同的宗教特点,就是以一个理想中的人物

作为现实中人们行为的榜样和楷模,并效而仿之,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宗教教育,少

数民族受教育者更能获得家族、社会对自我身份和

地位的认同。代表国家政治权力的学校教育却要褪

色和让位于代表神权的宗教教育。所以,造成傣族

和尚生在世俗学校自由散漫、课堂上无纪律而对寺

庙僧侣言听计从的现象。这是神权意志作用于人身

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个性自

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受到了神权的束缚和制约。

3.民族教育相关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分析

法价值是法律的内在机制在实践中对人的法

律需要的某种合适、接受或一致的程度。实现法价

值的途径,只能是人的法律实践,实践使人的需要

与法律相结合,完成法律主体化、主体法律化的过

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法治的实现必须首先找到

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即合理的价值基础。

第一,民族教育相关法律中抽象人性论体现。

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制定的,

都是参照《宪法》、《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法律法规中有关民族教育的规定,本着与这些法律

法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其存在一

个几乎共同的问题:脱离实际、立法技术落后、照搬

普通立法、没有很好地体现民族教育法规所应有的

特殊性,在指导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把当前的少数民族身份看成是静止的、固定的人

群,看不到它的复杂性、流动性和变化性,也就无法

正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向。由于忽视社会历史

条件对受教育者和民族教育的制约性,必然抽象、

孤立地去分析受教育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我国少

数民族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民族教育相关法律价值取向只关注民族

地区的自为发展。长期以来,民族教育理论和相关

法规政策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民族教育的对象

是少数民族成员,民族教育应该为民族地区服务,

并以少数民族身份作为民族教育取向的现实依据。

显然,这种以少数民族身份属性来确立和构建民族

教育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是静态的、简单的、线性

的,它忽略了当前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多元文化社会

进程对少数民族身份结构的影响。由于我们长期以

来过于强调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服务,这种以民族

地区和内地分野的两极模式来设计、规划和管理民

族教育发展,缺乏对民族地区和内地关系的准确把

握和统一规划的思想,加速了民族地区和内地教育

发展上的“马太效应”。我们说民族教育具有双重属

性,既要为民族地区服务,又要为国家发展服务,否

则就背离了民族教育的本意。

三、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

关系重构

法律规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法律规章的目的

是确定行为的规则;二是法律规章必须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这只能在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纵向乃

至斜向结构之间保持适当张力(tension)来实现。概

括起来,这种适当的张力应当有三种意蕴:一是联

系但不割裂;二是互补而不排斥;三是微妙的平衡。

基于这种构思和出发点,考虑到民族教育的具体文

化生态,以及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整体环境,对民

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关系进行重构。

1.民族教育相关立法指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民族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

本”,这儿的人不是抽象化的人,而是作为民族地区

自己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

特殊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化的自在发

展,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自由权、个性发展权、全面

发展权等。

第二,可选择性。可选择性原则包括教育制度

可选择特征和受教育者选择权利两个方面。教育制

度可选择特征包括在选修课制度、教育管理制度、

各类教育衔接等都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进行选

择。受教育者选择权利包括选择学校、课程、教学内

容、学习方式等。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其文

化特征又与其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为这

类儿童提供多样的基于其自主权利的教育选择应

成为基本法律政策原则。

第三,多样性。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都必须遵

循正义性原则,在制定民族地区教育法规政策时,

不仅需要坚持平等原则,更应该强调遵循民族多元

文化差异特质的差别原则,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差异

性,差别对待,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

2.权力重构

在同一主体受教育权不同范式共同作用产生

矛盾冲突背景下,需要对权力关系进行厘清与重

构。在神权、政权与人权的博弈中,实现对神权、政

权的制约以达成三者的平衡。

一是严格限制受教育权宗教化。坚持教育与宗

教相分离,应当通过严厉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对其进

行限制,防止宗教对于教育的消极作用。但对少数

民族的积极宗教文化,也应持尊重态度,在宗教教

育中还有些合理的成分,可以把它们提炼出来,进

行宗教世俗化、生活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宗教教

育更好地发挥为人服务的功能。

二是改造受教育权国家化。改变受教育权国家

化的教育制度、内容和目的,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

者的教育自由度和教育质量。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教

育资源,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力度,以适

应少数民族受教育者发展需要。

三是坚持受教育权个性化。受教育权个性化是

指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地、全面地发展,是把受教育

者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作为唯一目的。少数民族受

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必须要置于其特殊的社会生活

之中,从具体现实社会的受教育者出发,真正凸显

人的价值。

3.民族教育法律价值合理性选择:坚持以民族

地区和全国化为共时取向

“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应当既能满足全球和国

家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满足农村或城市具有自

己文化特定社区的特殊需要。”在多元文化情境

下,教育的真正权力来自于文化赋予,而非法律或

其他。约翰·罗尔斯(J0hnRawls)早就说过:“任何定

义的价值都依赖于它产生的理论是否健全,仅凭自

身,一个定义是不可能解决任何基本问题的。”

实现民族地区和内地教育在发展方向和价值

目标上的融合,逐步消除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分离

和不均衡状态,打破民族地区和内地的二元分割对

立现状,最终实现二者的一体化。鉴于此,民族教育

法规政策应以民族地区和全国化为取向,实现人的

篇5: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唯一正确的基本纲领和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来解决。3、2005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4、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要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

5、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中国宗教具(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的“五性”特征,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括。

6、(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是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

7、(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8、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是实现(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

9(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频繁迁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1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

12、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

1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分裂势力)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心腹大患。

14、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文化认同)为目标指向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

15、(民族分裂主义)是一种反动政治思潮、政治主张和现实行为,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敌,是对新疆和谐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破坏。

16、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工作方针是(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

17、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召开时间是(2013年11月9日)。

18、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自治区11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21、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由宗教团体向拟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22、宗教活动场所(合并)、(分立)、(终止)或者(变更)登记内容的,应当到原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23、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成员,经民主协商推选,并报该场所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24、宗教活动场所内可以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

25、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防范本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犯宗教禁忌等(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26、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构筑物)、(设施),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

27、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损毁)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不得损毁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占有、使用的文物。

28、宗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29、国家工作人员在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0、擅自组织信教公民到国外朝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31、汉武帝时代出嫁乌孙的两位公主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新疆的世居民族有(13个)民族。

33、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共同繁荣和发展)。

35、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36、加强宗教管理的方针是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

37、“三股势力”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38、打击“三股势力”的方针是(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

39、“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40、“五观”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4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2、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

43、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

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西北部,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

45、新疆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

46、特定的地理区位,使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

47、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

49、国家通过实施(“新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及公派少数民族留学生等政策,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

50、实施“双语”教育的意义是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1、(1983)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今年是自治区(第3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52、维吾尔的(“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

53、违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出现不利于民族团结言行的,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应(行政处分)。

54、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55、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承认中国各民族的存在并保障其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56、在新疆,各民族间政治地位的平等主要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实现。

57、在新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大力倡导:(人人都有民族团结思想,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

58、在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信教或不信教完全由公民自由选择,受法律的保护,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59、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60、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史诗中新疆就流传了三种,分别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 尔》)、藏族史诗(《格萨尔》)。

二.简答题

6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62、建立什么样的新型民族关系,不仅是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推动的结果,也是随着各民族间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利益逐渐趋向一致、自然发展的结果?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6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64.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切实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什么?

1.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4.边防和国家政权的巩固.65、当前,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正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力以赴迎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中央政府对新疆自治区正确行使其职能 3.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调动了各族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6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哪一年颁布的?共有多少章多少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2009年12月29日颁布,共有六章41条。67、今年自治州党委提出的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的内容是什么? 要从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做起,大力倡导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好村民、好居民、好员工、好职工、好学生,大力推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集体争创民族团结好家庭、好邻居、好单元、好巷道、好科室、好班子、好处室、好小组、好班级,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队、社区、学校、企业、医院、机关、乡镇、街道创建水平,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68、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形成的喜好、,风尚、习俗和禁忌等。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69、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一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二是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70、涉及宗教内容的出版物,应当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并不得含有哪些内容?

(一)破坏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和睦相处的;

(二)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和睦以及宗教内部和睦的;

(三)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

(四)宣扬宗教极端主义的;

(五)违背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71、设立宗教院校,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章程和课程设置计划;

(二)有符合培养条件的生源;

(三)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有教学任务和办学规模所必需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

(五)有专职的院校负责人、合格的专职教师和内部管理组织;

(六)布局合理。

72、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出现哪些行为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

(一)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

(二)宗教活动场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建立有关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的;

(三)宗教活动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违背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内外捐赠的;

(六)拒不接受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的。

73、创建平安宗教活动场所的标准?

(一)宗教活动场所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党的宗教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实行自治、自传、自养。

(二)宗教活动场所的维修、重建、扩建应服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和便利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征得群众同意后,由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机构提出方案,报经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三)民主管理机构健全,民管组负责人、教职人员及各成员职责明确,工作有安排、有检查,落实到位,兑现奖惩。

(四)在当地政府宗教工作部门的行政领导下,民主管理宗教活动场所,未经批准,不得私自修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

(五)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档案资料规范。建立并坚持实行值班和值班登记等多项规章制度。经济帐目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六)重点部位人防、物防措施到位,无治安和灾害事故隐患。有条件的场所要聘用正规保安人员,负责本场所内部和门前的治安秩序。

74、宗教活动无论是在已登记的场所以内或以外的活动及在家庭内的活动,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一)按照法律规定依法进行;

(二)必须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法律尊严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遵循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四)不得妨碍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不得损害公民的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权利。

(五)不得擅自组织进行跨地区宗教活动;

(六)必须按照历史传统沿袭下来的礼仪和习俗进行;

(七)宗教活动中不得有封建迷信及有害群众身心健康、诈骗钱财等行为。75、报名朝觐者须条件?

(一)本地常住户口、年龄在5 0至7 0岁之间,信仰伊斯兰教、未参加过朝觐的公民。宗教教职人员的年龄下限可适当放宽;

(二)身体健康,理智健全,能独立完成朝觐期间的各项宗教活动;

(三)有足够的朝觐费用,并保证家人的生产、生活能够正常进行;

(四)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关于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的管理规定。

76、对下列人员不得批准朝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条规定的五种人;

(二)已参加过朝觐的人员;

(三)利用朝觐出国经商、留学者;

(四)有严重疾病者以及孕妇;

(五)一户两人;

(六)填报材料弄虚作假欺骗组织者;

(七)其它不符合朝觐条件者:有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言行者不准参加朝觐;共产党员、教师和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参加朝觐活动;为朝觐而退党的,其朝觐申请不予批准。另外,不得批准享受社会低保政策者和“三老”人员参加朝觐活动。77、解经、讲经时间? 解经、讲经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两次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会礼和主麻礼拜时,按照宗教仪式和惯例进行。解经、讲经时间要本着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不宜过长。主麻礼拜解经、讲经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节日会礼解经、讲经时间不超过50分钟。78、宗教教职人员述职主要内容?

(一)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否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思想是否正派、作风是否端正,教民是否满意。

(二)参加自治区、自治州、县(市)、乡、村政策法规学习教育的情况和思想认识情况。

(三)从事合法宗教活动,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教育引导教民情况。

(四)在宗教活动场所是否做到以《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为范本,按要求进行解经、讲经。

(五)在积极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所做的工作,引导、带领教民依靠科技勤劳致富方面所起的带头作用。

(六)反对封建迷信、自觉抵制和反对宗教封建特权、团结信教公民、在辖区内引导蒙面纱妇女揭面纱及非正常留大胡子等移风易俗方面所起的好作用。

(七)在开展“双五好”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八)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制止宗教干涉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情况。

(九)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禁毒、防治艾滋病宣传,抵制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十)责任制和上级信息制度执行情况,今后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等。

79、婚丧迎送活动中禁止的行为?

(一)在婚丧礼仪场合解经讲经、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宗教狂热、散布反动言论的;

(二)违背他人意愿,强迫他人以传统宗教习俗进行婚丧活动或以宗教仪式代替法定结婚、离婚登记的;

(三)以宗教干涉婚姻自由,干涉家庭正常生活的;

(四)买卖婚姻或者假借婚姻蓄意索取财物的;

(五)迎娶途中呼喊“安拉呼艾克拜尔”等宗教狂热口号的;

(六)抢亲的;

(七)送葬途中抬尸游行,或者高举手臂呼喊“安拉呼艾克拜尔”等宗教狂热口号的;

(八)干涉或者阻止婚礼中弹唱歌舞等喜庆活动的;

(九)拒绝按照传统习俗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三老人员”及其亲属做站礼、洗礼、葬礼的;

(十)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80、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实体、一种社会力量,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将长期存在。81、我国有哪些宗教和宗教团体?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五大宗教的全国性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也相应成立地方各级宗教团体。

82、如何全面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8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84、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仰宗教,同时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努力认识和掌握宗教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做好宗教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而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坚持不懈地做好宗教工作。

85、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有什么重要意义?

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26号令,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综合性行政法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它的颁布实施,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规范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对政府管理宗教事务进行了规范,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宗教工作中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86、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信教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作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坚持不信仰宗教,又要在生活中尊重和顺从民族的风俗习惯。87、什么是正常宗教活动?

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的符合国家宪法、法律、政策,以及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例如诵经、礼拜、祈祷、讲经、封斋等活动。凡是违反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宗教活动,属于非法宗教活动。

88、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总体要求:坚持中央提出的“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正确论断,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要旨,坚持依法治理、疏堵结合、综合施策,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宗教事务管理措施,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有效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理;

2、坚持综合施策;

3、坚持齐抓共管;

4、坚持先行先试。

89、准确把握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内容主要是什么? 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1、“神权政治论”,鼓吹“在整个世界建立伊斯兰政权是真主给我们指引的唯一理想”,“除了真主之外,不服从任何政府、任何人”,目的就是推翻世俗政权,建立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哈里发国家。

2、“宗教至上论”,主张要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衡量和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排斥一切世俗观念,排斥现行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及现代文明成果等。

3、“异教徒论”,煽动把信仰“安拉”以外的一切人员都当作“异教徒”和“叛教者”,对所谓“异教徒”采取戏弄、嘲讽、孤立、恐吓,以至用极端、恐怖手段予以残害。

4、“圣战论”,主张以“圣战”来实践“主命”,以武力推翻政府,用各种暴力恐怖手段加害于广大人民群众。90、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歪曲教义,企图通地暴力手段推翻现有社会政治秩序,或者通过暴力来支持信仰、生活方式、法律体系观点、立场和行为。其借用宗教只是假象,核心是制造民族分裂和进行暴力恐怖活动。要将宗教极端主义从正常宗教中剥离出来,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91、什么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中国穆斯林称真主)。凡归信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其后仅短短数十年时间,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伊斯兰教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众10亿人上下,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并有40多个国家奉其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92、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意为“诵读”。中国旧称“天经”、“天方国经”、“宝命真经”等。穆斯林信仰《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真主授给穆罕默德的启示。《古兰经》共计114章,6236节,其中,大部分章节论题是真主的独一无二及其仁慈德性,人的本分和将来的报应;此外,则多半是富于立法的题材,即制定了信条以及关于礼拜、斋戒、朝觐、斋月等典礼和规章,同时还包含着戒饮酒、戒赌博,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不洁之物的教律;关于天课和圣战等财政和军事法令;关于杀人、报仇、偷窃、高利贷、婚姻、继承等刑事和民事法律。总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是伊斯兰教的一切精神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最后根据。

93、什么是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是开斋节,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戒日,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伊斯兰教认为,9月是颁降天启《古兰经》经文元月,且是十二个月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信徒逢此月应封斋。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10月1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如未见月,则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见新月封斋和开斋,一般是以有威望的穆斯林、阿訇等见月为准。开斋节期间,人们身着洁净的服装、走亲访友,互相登门祝贺,家家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待客或馈赠,各族穆斯林沐浴后前往清真寺会礼,听教长讲经布道,并上坟(走坟)悼念亡人。

94、为什么我国清真寺的礼拜大殿都是坐西向东建造的?

穆罕默德在麦加接受安拉的启示建立了伊斯兰教,将麦加城内原多神教徒敬神献祭的中心“克尔白”神殿(中国穆斯林也称为“天房”)改为清真寺。《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礼拜时一定要朝向麦加天房。由于麦加在我国西方,所以,我国建造的清真寺礼拜大殿一律坐西向东,这样才能保证穆斯林作礼拜时面向西方的麦加。95、什么叫“主麻”?

阿拉伯语“星期五”音译,意为“聚会日”。伊斯兰教规定星期五为聚礼日,通称“主麻”。这一天正午后教徒举行的集体礼拜称主麻拜。穆斯林习惯称一周为一个主麻。96、什么叫乜帖?

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举意、心愿”。中国穆斯林多转用以指:(1)因故立意施舍或捐赠财物,如“出乜帖”“散乜帖”等。(2)寺院经堂教育的一种启蒙课本。

97、什么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不得进境?

(一)超出个人自用合理数量,且不属于第十一条规定范围的;(二)有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内容的。发现有违反上款规定的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由海关依法进行处理。违反第一款规定已经携带入境或通过其他手段运入境内的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品和其他宗教用品,一经发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98、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进行哪些传教活动?(一)在中国公民中委任宗教教职人员;(二)在中国公民中发展宗教教徒;(三)擅自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

(四)未经批准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处所讲经、讲道,进行宗教聚会活动;

(五)在宗教活动临时地点举行有中国公民参加的宗教活动,被邀请主持宗教活动的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除外;(六)制作或销售宗教书刊、宗教音像制品、宗教电子出版物等宗教用品;(七)散发宗教宣传品;(八)其他形式的传教活动。

99、怎么理解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100、什么是民族与民族问题?

篇6: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

按照《关于举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提高全局干部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水平,8月24日至25日,##市审计局组织全体干部就《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民族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了培训,并开展了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全局17名干部职工全部参加了培训和竞赛答题。s0100

在这次学习竞赛活动中,我局坚持“一把手负责、一把手主抓”原则,结合实际在“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学习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使全体审计干部了解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了法制意识,进一步贯彻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为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奠定扎实基矗

活动中,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使广大党员群众纷纷参加到民族宗教法制教育中来;通过宣传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民族宗教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次此活动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广泛教育,不断丰富了广大干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了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各族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和政策法律意识,增强了各族群众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党的民族政策方针指引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党的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政治保证。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和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次此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把各族人民的精力集中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为实现##市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宗教法制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矗

上一篇:创建无烟校园建议书下一篇:五保户困难补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