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08-13

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选5篇)

篇1: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1-8)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

(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 球 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②

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X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认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正方形的特点: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一课时 十几减9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159十()=16

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小华投中了12个圈,小雪投中了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提问:(1)要求多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五、教学板书:

十几减9

有15个气球,卖9个,还有几个?

15—9=6

小华投中了12个圈,小雪投中了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比较算式

12-7=5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十几减9的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1)9+()=15

(2)9+()=18

15-9=()

18-9=()(3)9+()=14

(4)9+()=1714-9=()

17-9=()

二、课堂练习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1)

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板书设计:

十几减9练习

=(5)

(7)

(4)

(1)

(1)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十几减8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3=

9+5=

7+6=

8+5=7+4=

9+2=

9+8=

8+7=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9十()=16

8十()=139十()=15

8十()=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新 课

第一 网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例2 =

(8)个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十几减7、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1-8

14-9

13-8

15-911-9

17-9

12-8

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6十()=12

8十()=135十()=11

7十()=149十()=16

6十()=13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四.板书设计:

十几减7

例3 = 7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

十几减8、7、6练习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http://www.m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6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

8、12—

5、12—

4、16—

9、15—

8、ll—

3、14—

9、14—

8、13—

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板书设计:

十几减8、7、6练习课

= 7

= 5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十几减5、4、3、2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1-8

14-6

13-8

15-611-7

17-9

12-7

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3十()=12

5十()=132十()=11

5十()=144十()=12

4十()=13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板书设计:

十几减5 4 3 2

例4 = 8

= 9 课后反思:xKb1.C om

第七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8第3题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2.完成P18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9页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二.课堂练习1.完成P19页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P19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9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http://www.xkb1.co m

三、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2.★★★★★★★★

●●●●●

★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一)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l6—9=7(人)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

(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7个,小华套中12个。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5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5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小白菜。小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二、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3第5、7题。

八、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15-7=8(个)

15-6=9(个)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

5、完成练习六第1题

6、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六、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一)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教学过程

一、口算检测

二、复习应用题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四题。

(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列式计算。

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

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

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把表格填补完整。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

三、课堂练习教科书P26的6题。

四、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二)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11-5=6(个)

13-4=7(支)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板演分法。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分类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按形状来分一分按颜色来分一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不同标准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篇2: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1、负数

2、百分数

(二)3、圆柱与圆锥、比例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整理复习教 学 目 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教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6、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并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

7、做好后进生辅差工作,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8、制定好总复习计划,把复习工作做细,做实,争取提高六年级毕业成绩。

1.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18℃温度低。【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 教学例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百分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6)归纳,得定义。(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课堂作业】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2.成数的计算。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3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圆柱

6课时 2.圆锥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圆柱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2.教学例1。(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新课讲授】 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教具。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27页内容)【教学目标】

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更多应用。

【情景导入】

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与圆柱各部分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的体积要怎么求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容积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7。

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

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

(1)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2)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是相等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2)全班交流。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3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V圆锥=

1?要311V圆柱=Sh 33【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7页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 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投影片。

【回顾导入】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看。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

【复习讲授】

(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37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3)完成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教师板书: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4.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题。

(二)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

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2)做第37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小组讨论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重点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教学准备】

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师板书:比例。【新课讲授】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33;60∶40=。222.460。1.640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教师板书:2.4∶1.6=60∶40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是

43∶0.5=1.2∶,两个外项的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5439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515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

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2.教学例2。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解比例:2.46 1.5x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教学内容】 正比例。【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准备】 投影仪。【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路程=速度(一定)。时间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yk(一定)x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正比例图象

【教学内容】 正比例图象。【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准备】 投影仪。【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 =速度(一定)。时间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2.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反比例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3.用字母表示。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51~52页第8、14题。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比例尺(1)

【教学内容】

比例尺(1)(教材第53页内容)。【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教学准备】

投影仪,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机器零件纸,北京的平面图。

【新课讲授】 1.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100000000。

(3)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100000000”表示什么?指名说一说:“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cm。

教师说明: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

1。

100000000。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度1cm是图上距离,50km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 指名汇报: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4cm∶120km =2.4cm∶12000000cm =1∶5000000(2)巩固应用。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查。【课堂作业】

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题。

第2课时 比例尺(2)

【教学内容】

比例尺(2)(教材第54页内容)。【教学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难点】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求法,有同学能简单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已知比例尺和地铁1号线的图上距离,求它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学生思考并解答一下问题:

(1)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7.8cm)

(2)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7.8的下面板书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3)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4)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分数形式)教师板书解答过程。解:设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7.81 x400000指定一名学生板演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强调单位互化的时候,注意0的个数不能写掉了。

师问: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用算术方法:7.8÷

1)

400000(5)巩固应用:做教材第5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米。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用两种方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57页第5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是这样的。

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

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 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1。3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材第61页的例5)。【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读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认识正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2.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②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先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先根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行驶360km。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时。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和数学信息。

问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1)想一想: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再在小组中交流。(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

28÷8×10 =3.5×10 =35(元)

(3)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4)教师: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说一说解答方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6)组织学生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7)指名检验。

师说明:在列式时,同学们可能感到很陌生,列正比例的式子是什么样的,就是列出两组比,并且比值要相等和题中的意义要相符,比如,此题比值的意义是每吨水的价钱一定,那么你所列的比的比值一定要表示每吨水的价钱。应列出: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x=280÷8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8)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请同学们按照例5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一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6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读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重点难点】

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一个办公室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这样解答是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量是不变的量?

(1)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例6。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检查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要列成积相等的式子。

(2)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求总数量的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3)指出:解答例6要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的乘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解答。

2.小结解题思路。

(1)请同学们根据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题,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2)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大家交流。(3)指一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4)指出:应用比例的知识解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的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

追问: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等式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第2题:解:设可以买x支。2x=1.5×4 x=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65页内容)。【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

2.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归纳整理有关比例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复习回顾】

1.教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的过程与要求是什么?

接着完成教材第65页第2题(强调书写与格式)。①学生独立练习。②请4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③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的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4)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小组讨论: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篇3: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1.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樂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5.开动脑筋起歌名。刚才小朋友们在演唱的时候,小熊猫轻轻地对我说,它的歌曲到现在还没起歌名,它想请远方来的小客人帮忙起个歌名,你们看起个什么歌名比较好呢?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让我们再和小熊猫一起边唱边干活,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快乐下课

篇4: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100以内数的认识》

玉奇喀特乡霍加吐鲁斯小学 姓名:祖热古丽.克然木

年级: 一年级数学下册

日期:2013年3月25日

《100以内数的认识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2.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1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教学难点:

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一个。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师生合作,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思想是力求体现:“以发展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班一共有58名同学,如果用1根小棒代表一个同学的话,需要多少根小棒?(生58根)

师:请学生各自独立数出58根小棒(生数,老师巡视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法,可能的答案是一根一根数,二根二根数,5根5根数……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驱动,使学生向往积极的操作活动。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真实水平,再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数的方法多样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建构计数单位“十”

师: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58根小棒。但摆放在一起,老师很难判断你们数的是否正确。你们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清楚地表示你数出来的小棒正好是58根吗?

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并把学生中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可能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a.二根二根的摆 29堆

b.五根五根的摆 11堆还多3根

c.十根十根的摆 5堆还多8根

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观察,并反复地教,在数的过程中感悟第三种方法的好处。能一眼看出结果是58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佳的计数方法。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突破了为什么要用“十”来表示的难点,还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中的优化策略。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1)理解几十几的组成(2)掌握整十数的组成。

(3)认识100并掌握100里面有10个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十几的组成这一知识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出58的组成并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再通过50的认识来强化把10个当作一个“十”,为100里面有10个“十”铺垫,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十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33页做一做

2、多媒体出示许多小羊(100只)

(1)估计有多少只?(2)怎样摆放才能清楚地看了小羊的个数?(3)怎样变成90个,再变成100个?(4)从不同方向数出10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介绍教室内的人数和物品。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教学,逐渐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五)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根二根的摆 29堆

五根五根的摆 11堆还多3根

十根十根的摆 5堆还多8根 100里面有100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 十里面有10个一 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作业布置:

篇5:201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单元减法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教学资源: 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方法三: 9加(4)等于13.教学反思:本课采用直观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 学具。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做练习六的第6题。

游戏:小青蛙过河。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然后指导书写格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并在全班交流答案。

7、做练习六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8、做练习六的第8题。

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集体读一读。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教学反思:

让学生先练后讲,熟能生巧。培养读题能力和说思路习惯。

第三课时:十几减8、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 挂图,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白兔妈妈带着小兔也来了,你听它在考小猴子:“如果要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可是,小兔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你们能帮帮小兔吗?先说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15-8=□

你想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5个怎样减去8个?

2、实物操作。

讲述:如果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方法一:15-5=10 10-3=7 方法二:10-8=2 2+3=5 方法三:8+()=15 8+(7)=15

5、算法优化:这么多种算法,小朋友觉得哪一种最容易算?

6、试一试。

书上P5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请你用这种最容易的方法来计算,好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集体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比较。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不要求统一算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交流时可以根据学会的错误说说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过独木桥”: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就可以过桥了,看谁先过桥。(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8、7)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 153 = 7 方法二:10 – 8 = 2 2 + 5 = 7 方法三: 8 +(7)= 15 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是难点,重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回顾数的合成和分解,从而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第四教时: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力求能快速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6、5、4、3、2打好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挂图,学具。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8、7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加深理解“想加算减”的方法。

2、做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3、做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再说说计算方法。

4、做练习二的第3题。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看谁先算完。

5、做练习二第6题、第7题、第8题。

分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在全班交流答案。

6、做练习第9题。

游戏“送小松鼠回家”:小松鼠迷路了,你能送它回家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7、做练习第5题和第10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新收获?你能说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热情高,效果好。

第五课时:十几减6、5、4、3、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教学资源: 主题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杰瑞和可爱的小兔子杰比,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杰瑞跑去和杰比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兰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方法一:5+6=11 11-5=6 方法二:10-5=5 5+1=6 方法三:11-1=10 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 12-3 13-4(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2)交流算法。

三、活动体验,建构知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感受退位减与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区别。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回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13-5 = 8 情景图 11-6=5 12-3=9 13-4=9

第六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方法,熟练计算。教学资源: 挂图,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今天,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门在举行游艺会,小朋友,你们想去看吗?那,我们出发吧!

二、过关游戏。

1、第一关:智力大考盘 小狗忘了5+8 14-6 该怎样算,你们能帮助它吗?

交流不同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完成练习三第1题。

2、第二关:方法大比拼。

小兔在计算7+6和12-5,它找到了不同的方法,你能找到几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完成练习三第3题。

3、第三关:大象采椰子 学生理解题意后,组织学生游戏。完成练习三第2题。

4、第四关:数字密码,完成练习三第4题。

5、第五关:问题解决。完成练习三第5、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计算。

6、第六关:数学小迷宫,练习三第7题。

小猫准备了一些蜡笔,请你给得数大于8的涂上红色,得数小于8的涂上绿色。

三、自主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反思:在练习中提高,说理中深化。

第六教时:复习(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整理、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归纳整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整理、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教学资源:

复习题第1题图;加、减法表挂图。(有条件的可用配套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整理减法表

1、整理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复习

减法表

教学后思:

通过生生互动,巩固提高。

第七教时:复习(2)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题意,会运用所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

题。

2、加深对生活中数学的认识,初步形成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难点:

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在具体情境中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资源:

主题情境图(或配套课件)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9+2 16-9 13-4 5+7 15-5 6+8 11-3 8+8 13-6 12-7 9+6 10+7 17-8 14-8 7+7 18-9 4+8 13-5 8+3 3+9(1)教师用口算卡片逐题出示,让学生口算后直接写出得数。(2)反馈校对,奖励全对的学生。

2、在○里填上“﹥”、“﹤”或“=” 7+4○12 15-9○5 5+7○11 11-6○6 13-4○8 9+4○13(1)学生独立填○。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交流答案。

二、解决问题

1、做复习题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2)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试试看。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做复习题第8题

2、(1)出示左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意。

(2)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3)反馈评议,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右题。(5)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就题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知道两部分的和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算。

(7)右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做复习题第9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3)反馈交流。

4、做复习题第10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在小组里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

(3)反馈。明确答案不唯一,但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三、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互动,巩固深化。

二单元认识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组准备适量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搭一搭,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适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积木各粘一个在黑板上)

2、出示主题图,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分别用了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的是哪个面?

全班交流:你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学生把图形贴在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后面)

3、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摸一摸,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贴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形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

三、辨一辨,说一说

1、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相应的图形。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图形: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圆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想一想,做一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画,画好后展示画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说一说打算怎样涂色,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展示一个学生的答案,指着图中的长方形,提问:这些图形有平着放的,有竖着放的,有斜着放的,它们都是什么形?(使学生感悟辨认图形时,只管形状,不管位置)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并提问:这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2)学生自己用一个正方形画正方形。

(3)小组讨论:比比画出的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你画出了几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怎样画的?

五、课堂总结,课外实践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细心观察,看哪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把你看到的和你身边的人说一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后思: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资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钉子板、小棒、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要来看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上课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他还带来了礼物,想送给那些听讲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你们看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介绍完老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记得在上校本课时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设计意图】创设活泼、有趣的“介绍老朋友”这一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旧知启新知。而且用老朋友带了礼物要奖励给那些听讲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两部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①请一位折出长方形的同学到讲台前展示你是怎么折的,折出来两个什么图形。(举起折好的图形)

师:折得真不错。送学生小礼物,能告诉大家你的礼物是什么形状的吗?

②师:谁还折出了不同的图形?请一位折出三角形的同学到讲台前展示你是怎么折的。师:折得真好。你也能获得一个礼物,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么折的吗?(全体同学和和老师跟着这位同学折三角形)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 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别人说过的你就不能再说了。学生回答。这里老师应强调是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三角形,而不是某一物体是一个三角形。适当送礼物给举例多,说话完整的小组。

③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个新的图形:三角形,让学生来告诉大家这个图形的名称,学生愿意做、也愿意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我发现你的手真巧,他是这样折的,送学生小礼物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的小书签。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折 剪 重合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小朋友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一一讲评。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

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①请一位拼成三角形的同学到投影仪前展示所拼出的图形。

师:他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答:三角形。

②师:谁还拼出了其他的图形(请一位拼成长方形的同学到投影仪前展示)?

师:他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答:长方形。③师:你是怎样拼的?

④ XX同学,请你到投影仪前展示你拼的图形。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朋友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他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变的)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想一想?(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从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学习作用出发,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再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的操作。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间上。”通过操作,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的认识,而且还拼出了一种新的图形,迫切想了解是什么图形,有了学习新知的需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试一试(课件出示)在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边形了吗?

(1)指名学生回答,课件闪动

(2)请你用水彩笔凃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互相检查。(3)你还能在这些地方你找到什么?

2、小朋友们,看过变魔术吗?今天我么就来当小小魔术师,来变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道具,在桌子上的篮子里(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小棒)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变出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多。围好后把钉子板举起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评价,(这个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爱?。这个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气„„)你是怎样创作的,到实物投影上演示。并奖励各种形状的书签。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用小礼物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这礼物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形状的书签,在奖励时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形状,这样在奖励的同时又巩固了这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3、以错为例,师出示钉子板:“刚才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围的,是平行四边形吗?怎样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要求不能重新围,怎样才能正确围出平行四边形呢?(钉子板上下的钉子数相同)请你再重新变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学生的问题和思维障碍有机会暴露出来。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几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

四、实践活动

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梯形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作为明天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对,三八妇女节,相信你妈妈收到你的礼物一定会感到很幸福的。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把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请一部分同学上讲台前,举起自己小组拼成的图画,说说你们拼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拼贴图形这个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今天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你的妈妈,相信你妈妈收到你的礼物一定会感到很幸福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的意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练习四 教学目标: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在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资源:

各种图形的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上一堂练习课。

二、练习

1、第1题

(1)出示第1题,要求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2)分类数一数,并把书上填好。

(3)交流并说说怎样才能数得既对又快。

2、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第3题

(1)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4、第4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思考怎样折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第5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把这张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方法。

7、第7题

(1)师: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梯形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行吗?

(2)学生动手拼一拼,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教学后思:

三单元认识数

认识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2、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十个十个地数数的过程,理解整十数的组成。教学资源:

1、配套教学光盘;

2、教学用小棒、计数器;

3、学生每人几捆小棒及一个计数器。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动物们今天在森林公园进行数学竞赛,蓝猫打算乘着智慧列车去参加,小朋友们想

一起去吗?可是蓝猫把开启智慧列车的密码丢失了,不过不要紧,密码就藏在列车的车厢上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 2 —— 4 ——

——

—— 10 —— 12

2、原来密码就是068,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智慧列车出发吧。

二、活动探究

1、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1)森林公园门口,小狗在数小棒呢!我们跟它一起数:1、2、3„„10(多媒体)(2)10个1根捆成一捆,得到1个十,一捆是十根。(3)2捆是多少根呢?3捆是多少根?6捆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个十是二十

3个十是三十

6个十是六十)

(4)学生用学具摆,愿意摆几捆就摆几捆,并与同桌说说有几个十,是多少。(5)一起十根十根地数: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多媒体)师指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

追问:我们把10捆小棒摆成一大捆,一大捆就是100根,那么,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狗解决了问题,小狗很高兴。不过小狗想起来它的好朋友小猫有几道问题不会解答,小朋友们愿意帮一帮小猫吗?(6)组织练习①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每串珠子有几颗,有几串,想想一共有多少颗,再指名回答。②“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木块图,让学生看清图中的一条木块是几个小木块,然后独自填写,填好后组织学生交流。

③“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小猫小狗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问题,它们邀请小朋友们继续参观。咦,小青蛙是不是也遇上难题了?我们赶快来看一看。

2、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1)出示计数器,要求学生说说对此已经知道了什么。

(2)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让学生说说表示多少,是怎样想的。

师:是啊,十位上的3颗珠子表示3个十,3个十是30。(边板书边指导30的写法)(3)在十位上拨6颗珠子,让学生说说表示多少,并指名板书60。

(4)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让同桌说一说是多少,并请他写出这个数。(5)师在十位上拨珠,让学生一十一十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师:当十位上满10颗珠子时,也就是10个十,那就是——一个百,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数位——百位。10个十是一百,我们可以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这一颗珠子就表示1个百,是一百,谁会写一百?(指名尝试板书100)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数器上从左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位。过渡: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又帮助小青蛙解决了问题,本次数学竞赛还有很多好玩的题目等着我们呢,你们有兴趣去解答吗?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画一画后用实物投影反馈。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反馈。

3、“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独立填空格

(2)反馈交流,说说“80是接近100,还是接近30?”(3)看着这两排数,你还可以说些什么?

4、“想想做做”第7题

5、“想想做做”第8题

四、总结反思

1、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数,小朋友想想,今天我们认识的数有什么特点?

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课题:认识整十数

板书: 认识整十数

10个十是一百 4个十是30

8个十是80

一个百是100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教学反思:掌握较好。只是算术字书写还欠规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喜欢吃冰糖葫芦吗?冰糖葫芦什么味儿?

2、今天小松鼠和小熊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些冰糖葫芦,看看小松鼠拿了几串?小熊拿了几串?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一串冰糖葫芦有10个,小松鼠拿了3串,就是3个十,是30;小熊拿了两串,就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1)提问:看着这些冰糖葫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串冰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小松鼠比小熊多拿多少个?小熊比小松鼠少拿多少个?)

(2)求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算式?(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4)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5)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组内的小朋友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6)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小朋友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算的。课件显示——

小蘑菇: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再数两个十,是40、50。小萝卜: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六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刚才,我们提的哪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2)你会列式计算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

10、(4)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十,就是10。)

(5)小结:小朋友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算。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2)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3)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各自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小朋友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2)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校对。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积极思考,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小松鼠比小熊多多少个? 30+20=50

30-20=10 教学反思:

大部分都掌握,只有不及龄的几个未过关

认识几十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40准备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进行摆小棒比赛,比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1、师:请小朋友们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3、师: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4、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

5、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6、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7、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人数给小组内的小朋友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1、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2、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着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3、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4、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5、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填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巩固反思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并告诉同桌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博士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请小朋友们5个5个地数。谁数对了就可以掉这些香蕉了。(2)你能5个5个地从5数到100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试着数一数,然后组织交流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对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五、总结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与同学或教师交流。

板书: 认识几十几

2个十和4个一

3个十和4个一

4个十和3个一 合起来是24

合起来是34

合起来是43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都掌握,不但会说,还能自己举例印证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

1、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1、师:今天,小猴的桃园丰收啦!它请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吃桃。(出示挂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1)一共有多少个桃?30+4=34 4+30=3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②数:30、31、32、33、34(可借助计数器或小棒)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也有各自的名称。教师介绍“加数”、“和”。引导学生说说“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2)一共有34个桃,筐里有30个,外面有几个? 34-30=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4是3个十和4个一,去掉3个十,剩下4个一(借助学具)②想加法。

(3)一共有34个桃,外面有4个,筐里有几个?列式并说说算法。介绍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观察四个算式的特点,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

56-50

62-2

96-90 3+50

2+80

20+6

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2题(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根据下面的算式,你能想到其它三个算式吗? ①3+70

②54-4

4、“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3)反馈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1)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

(2)交流并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怎样才能做得既对又快。

6、“想想做做”第6、7题(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挂图+ 4= 34

- 30= 4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强化数数能力以及运用数进行交流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运用学过的数正确进行交流、表达。教学资源: 计数器、钟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

1、第1题:看图及计数器,完成填空:()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第2题: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3)十位上是(),个位上是()的数是()。

3、第3题:

(1)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题。(2)交流:指名几人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解决问题的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第4题:

(1)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2)要求学生怎样求出括号里的数。(3)学生计算。(4)交流。

2、第5题:(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课堂练习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6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98里面有()个一和()个十。()个十是40.(2)按规律填数: 5、10、15、()、()、30、()、()、()、()2、4、()、8、()、12、()、()、()、()50、60、()、80、()、()

板书: 练习五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基础的基础,一定要人人过关。

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

2、教师准备三张透明的“魔力框”(每个学习小组也准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上”,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

①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在小组里照样子用“魔力框”框一框,交流自己的发现。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1)个位是5的数;(2)个位是0的数;(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板书: 数的顺序

百数表

教学反思:数位表一定要让学生个个过关,熟背如流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挂图

53﹤56 46﹥38 100﹥98

教学反思:

计算是基本功,学生学会了以后受用无穷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些”、“多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量间的关系。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出示:小猴、小猫在进行折五角星比赛。

师指着图说:“这是小猴折的,它折了34个,这是小猫折的,它折了38个。

2、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怎么说呢?(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些)

3、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些)

4、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兔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比赛,它也赶来了。瞧,小兔折了74个呢!那小兔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小兔比小猴多得多;小猴比小兔少得多)

6、尝试应用

小兔和小熊来到果园里,看到了苹果树和梨树。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打“√”。并说说为什么。

7、小结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相关的程度。

二、综合应用,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小芳和小明比赛拍球,小芳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得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

2、“想想做做”第2题:一班共有38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3、“想想做做”第3题: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这个篮球可能是多少钱?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拿了50,小猫拿了45。他们会怎样说?小狗拿了85,小熊拿了40,他们会怎么说?

小组活动,同桌拿数字卡片比一比,说一说。

三、全课总结,强化认识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2、那我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进行一次猜数游戏。师先示范,后学生同桌合作进行。

板书: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挂图

34比38少一些 74比34多得多 38比34多些 34比74少得多

教学反思:

千年虫 用挂图和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理解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复习认数方面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及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1、第1题:(1)学生在书上填写。

(2)小黑板出示,交流学生填写是否正确。

(3)提问:①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数最接近90?你是怎样想的?

②97接近100还是接近90?93呢?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2、第2题:把80、36、63、56、3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在□里。□﹤□﹤□﹤□﹤□

3、第5题:

(1)出示题目:我校一年级有80人。二年级的人数和一年级差不多。二年级可能有多少人?(2)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认识“单数”、“双数”

1、第3题

(1)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依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

(2)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3)师举例让学生辨别是“单数”还是“双数”。

2、第4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和理由。

三、全课总结(略)

板书: 练习六

36﹤37﹤56﹤63﹤80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认数方面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及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复习认数方面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口算

40+30 40+3 50+7 7+50 40-30 43-3 57-7 57-50

1、先进行计算,说说对于每一组的四个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选择第一组四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说说有什么异同? 横着比: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减整十数、几十几减几

3、说说第二组的异同。

二、复习数的组成

1、第1题: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再交流。第2题

(1)实物投影出示: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46接近50,还是接近40?44呢?(2)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3)集体交流。

3、第3题:数数填填

(1)出示钟面:钟面上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圈共有多少个小格?(2)交流数的方法,数一数,后填空。

三、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第4题学生自己填写,再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第5题:他们坐哪辆汽车比较合适? 我们班有38个人去春游。

第一辆车 第二辆车 第三辆车 50座 40座 30座

2、第6题:一筐苹果有20个,猜猜一筐草莓大约有多少个?

3、第7题:爷爷的岁数比65大,比70小,你们猜猜爷爷大概是多少岁?你家有个人的年龄比爷爷小一些,会是谁?

4、第8题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我在纸上写一个两位数,请一个小朋友来猜,可以用太大了,太小了,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提示。(2)同桌游戏。

五、全课总结(略)板书: 复习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同桌互动,达到巩固目的。

数学活动课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计,从而发展数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与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资源:

课件、每组一袋糖、一袋花生、一袋黄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看!(课件出示一只由“1~10”这几个数组成的猴子。)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新朋友,有什么发现?小猴身上有哪些数?除了这些数,你还认识哪些数?

看来,小朋友认识的数还真不少。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100以内的数呢? 【“数猴的闪亮登场,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就此奠定基调:轻松、有趣。】

二、活动探究

1、说一说

(1)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如果学生说话涉及的面较狭窄,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听其余小朋友说了什么,引导学生拓宽思维面,而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2)说一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

(3)请两个学生互猜对方爸爸、妈妈的岁数。如:一个人猜,另一个人用“大些”、“小些”或“大多了”、“小多了”提示。

(4)同桌模仿上述两个学生进行互猜活动。

(5)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为什么?

【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唤起学生“生活即学习”的意识。互猜年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

复习了“大些”、“小些”或“大多了”、“小多了”,并进行估计策略的初步渗透。】

2、猜一猜(1)糖和花生

①每组桌上都有三个口袋,1号口袋,里面是糖。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大了,抓一把糖,尽量多抓一些,数数有几粒,记在心里,然后放回口袋。

②2号口袋,里面是花生。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呢?先猜一猜。(提示:将花生的粒数与糖的粒数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猜花生的粒数比糖的粒数多?)③学生抓一把花生验证自己猜测。

④小结:花生的个儿小,糖的个儿大,同样抓一把,花生比糖的粒数多。

【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抓,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加深体验。】(2)黄豆

①3号口袋,里面是黄豆。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为什么?并实践验证。②学生在音乐声中小组活动。

③实物投影出示三种实物各一粒,问:“抓一把糖大约有几粒?一把花生呢?一把黄豆呢?为什么同样抓一大把,有的只有几粒,有的十几粒,而黄豆有60多粒? ④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3)根据教师所抓物体的粒数猜物体

①刚才,小朋友抓在把花生大约有10粒,如果老师抓一把大约有几粒呢?为什么?如果抓两把呢?

②现在老师又抓了一把东西,数数大约有十粒,担抓的不是花生,你猜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抓不同的实物猜数量→不同大小的手抓同样的实物猜数量→根据抓物体的数量猜可能抓到了什么,多种形式的“猜一猜”活动在无形中渗透了估计策略的培养。】(4)桔子

①猜一猜这只桔子有几瓣?(个儿较大)②这只桔子又有几瓣?为什么?(个儿较小)

③学生很有可能猜:桔子个儿小瓣数就少,桔子个儿大瓣数就多。教师不给予答案,而是:“课后,小朋友吃桔子的时候留心数一数,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到时别忘了告诉老师!”

【猜测不同大小桔子的瓣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告诉学生: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自学锻炼估算意识和能力,估算能力需要生活积累。这是估计策略培养的进一步深,同时,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3、数一数

(1)刚才,咱们一起用“我们认识的数”说一说、猜一猜,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新朋友小猴也忍不住想说几句,听!(课件出示图片资料,如: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一只青蛙平均每天吃700只害虫„„)

(2)小猴说的这些数中有些数我们已经认识了,但也有些数我们还不认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我们还没有学习,所以,小猴要对大家说:(课件:祝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十分健康,走进知识百花园,认识成千上万的数,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

(3)确实,我们的身边还藏着很多数。看,(出示教材第23页插图)有的小朋友数校园里的树,有的小朋友数有几级楼梯,还有的小朋友数从篮球场的一头到另一头有几步„„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藏着数呢?你准备数什么?

(4)建议:先数一数,然后闭上眼睛想想刚才数的物体大约有多少。例如,像这位小朋友数从篮球场的这一头到那一头走了42步,数好之后,小朋友可以回过头去看看42步大约有多远。请小朋友把数到的、了解到的生活中的数写下来,下次再说给全班小朋友听。【“数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有利于加深对数的意义的认识,建立数感,有利于估计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认识的数到不认识的数,由学生有限的已知知识到无穷的知识世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数学学习自学地延伸到课外,课尾画上了一个意味深远的省略号。】

四单元加法和减法(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是比较例题里的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多媒体演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客车和轿车三兄弟,分别向小朋友们问好并自我介绍。小轿车:“我有3个座位。”中客车:“我有30个座位。”大客车:“我有45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副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5+30、45+3、30+3。

问:这三个算式中,哪道算式你已经能算出得数,得多少? 学生回答:30+3=3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呢?(2)小组讨论。

交流算法。注:只要算法有道理都要加以肯定。(3)整理算法。

讨论:这些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30与40相加)

谈话:10个10个地数数,是把30和40相加;用小棒摆,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用计数器,把3个十拨在十位上,与4个十相加。可见做45+30都是把40和30相加(板书:40+30=70),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5,得75(板书:70+5=75)。

2、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45+30的各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么算吗?(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算法。

教师肯定各种合理的算法。对于先算5+3=8,再算40+8=48这种算法,教师要重点肯定。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

谈话:你们都认为45+30,要先把40和30相加,想一想这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45+3,要先把5和3相加,想一想,这又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从中你领悟出了什么道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一起用计数器拨一拨,写出结果。

指名两位学生在全班演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拨。

2、“想想做做”第2题。

各自口算,后同桌检查,有错的再说一说,错在哪儿,应该怎样算,并改正。提问: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说出图意。列式解答。共同交流。

四、评价激励,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合作,以及自己的探索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难点: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一般的思维不一致,学生在解决的时候条件找不准,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

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以便于学生利用直观情境,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葡萄熟了苹果熟了„„小猴子可开心啦!因为它们又可以吃到最

喜欢的玉米和桃子了。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掰玉米,一只小猴子掰了4个玉米,另一只掰了15个。请你算一算,它们一共掰了几个玉米?你是怎样想的?

二、展开

1、猜一猜。

谈话: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儿已经采了23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书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提问:小猴子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子树是总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要不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5、28分别表示什么?23+5=28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4)指导口答。

三、游戏活动

1、师范游戏:借给某某同学12朵花,还剩3朵。算一算老师原来有几朵花?怎么想的?

2、学生游戏:同桌合作,模仿刚才的借花游戏,同时说一说游戏过程:借给某某同学几朵,还剩几朵,原来有几朵。

四、实际应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借花游戏我们已经知道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仔细看图,用两句花说一说图中小朋友拼图的情况。

提问: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乘车的情况,再根据问题的选择算发,并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总数。

4、延伸。

谈话:像刚才解决的这些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没有?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生回顾生活实例,从小觉得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诠释生活。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以口算为主,通过比较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注意通过比较突出基本算法,也注意估算和口算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教学重点:

是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口算为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34+3 2+25 61+8 34+4 2+52 80+17 34+30 20+25 3+36 34+40 20+52 37+20

1、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上一篇:难忘那中考奋斗的日子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赞扬母爱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