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

2024-08-14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精选6篇)

篇1: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

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2班 1*** 林超阳 指导教师 涂开仁

【摘 要】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带来的新的投资环境的突破性改善和新的市场准入机会。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只有顺应世界潮流,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利用各种经营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针对面临的形势,提出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的若干重大战略选择和运用合作战略发展跨国经营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跨国经营;跨国投资;投资政策

引言

贸易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活动之一,而国际贸易就是人们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广义的说,他不仅包括国际贸易及国外生产,同时还包括新兴的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经营拓宽了合作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1)树立了世界中心主义的观念,把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尊重子公司的自主权。(2)企业决策“多国藉化”,跨国公司广泛吸收外国人参与母公司决策。(3)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把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配置在效益最佳的地区。(4)减少多层次的网络关系,其中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分包方式、特许全方位或类似的合同安排方式相联系,使职能责任分散化。(5)跨国公司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以合作方式快速有效的发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方针确定以后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9--1986年)。这一期间,只有个别企业开始对外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在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代表处、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代理国内公司向外推销产品,投资特点是金额小,业务功能简单;

(二)发展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出现热潮,许多企业懂得了走出国门做生意比坐在家里等客户效果更好,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

(三)扩大阶段(1991年以后)。这一阶段跨国经营活动出现了新的质变,不仅代表处、人事处、销售网络相继建立,而且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窗口,如商场、宾馆、展览中心等,更有一些生产企业在一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维修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130多个国家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6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内吸引外资“合作”、“合资”经营一起,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化经营格局。除初级产品外,1997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普见下跌。如1998年12月较上年5月,钢材价格平均约跌20.3%,机电产品价格约跌7.4%,化工品价格约跌30.5%,棉(坯)布和棉纱价格分别下跌16.9%和14.2%。总地说来,跌幅也约达11%。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形势

(一)世界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堡垒

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所说:自由流动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益。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每个国家设置贸易管制的原因有:(1)为了改善国际收支逆差;(2)考虑到国家安全;(3)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

近年来国外针对我国企业的制裁性措施日渐频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传统的配额、反倾销制裁等手段外,利用技术壁垒,特别是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遏制的情况日渐增多。商务部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指出,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影响形势依然严峻,在我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2005年有18类遭遇直接损失,损失达到691亿美元,贸易机会损失达到1470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商务部前阶段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9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投资下同115.4亿美元折合70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2%。截止今年2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372亿美元折合32838亿元人民币。目前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有:境外投资办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农业合作、进行跨国购并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多,也会创造出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体系缺乏了解从目前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现实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体系不熟悉、不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遵循规则,开放市场”两大承诺。这就要求企业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一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用规则来保护自己。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企业规则淡薄。不清楚国际贸易中卖方与买方的义务。卖方一般义务:(1)卖方必须提供符合买卖合同约定的货物和商业的发票,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其他与合同相符的证据。1~10中所指的任何单证在双方约定或符合惯例的情况下,可以是同等作用的电子记录或程序。(2)许可证、授权、安检通关和其他手续。(3)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a 运输合同:卖方必须自付费用签订合同,将货物自交货地内的约定交货点运送至指定目的地或指定目的地内的约定地点。必须按照通常条件订立合同,由卖方支付费用,经由通常航线,由通常用来运输该类商品的船舶运输。b 保险合同:卖方对买方无订立保险合同的义务。但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担风险和费用,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后者取得保险所需的信息。(4)交货:卖方必须以将货物装上船,或者以取得已装船货物的方式交货。无论哪种情况,卖方都必须在约定日期或期限内,按照该港的习惯方式交货。(5)风险转移。(6)费用划分。(7)通知买方:卖方必须向买方发出所需通知,以便买方采取收取货物通常所需要的措施。(8)交货凭证。(9)查对—包装—标记。(10)

协助提供信息及相关费用。

中国企业要必须按照《出口贸易流程图》中的流程来进行国际经济贸易。

2、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如以荷兰的中资企业为例,绝大多数的公司投资在5万元到25万元,因自有资金匮乏,银行贷款没有保障,筹措资金能力有限,又没有相应的国内政策保障,融通资金渠道狭窄,是跨国经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3、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我国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看,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世界之强,不仅要看其营业额,而且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开发实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盈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只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强才是真正的强,其中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单个企业而言。这些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采用合作战略实现跨国经营

1、利用合作创新战略实现跨国经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迅速、便捷,成本的下降,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创新可采用如下模式:

(1)可以与高校联合,借助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一些成果在成熟前期的费用较低廉的特点,采取先获得后发展的策略,利用企业决策快、调头灵活的有利条件,争取到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创新成果并率先使用。

(2)可以进行横向联合,联合行业中规模相当的中小企业,采用觅缝战略,即投入资金做大企业不愿涉及和不值得涉及(需投入巨资但回报率不高的微利行业)的领域做好文章。(3)可以与大企业协同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应与大企业结成纽带关系,作为大企业的零部件、配件生产协作商,参与跨国经营,形成由大企业带动下的系列化的企业群体,在核心企业带动下更新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利用劳动力优势的低成本战略为大型企业提供产品。

2、运用企业集群战略实现跨国经营集群是企业在发展规模较小时,增强跨国经营竞争力的有效方法。集群的方式有:

(1)产业链集聚。按照产业链的方向集中起来,形成聚合效应,在聚集的过程中,使企业找到市场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如上海提出“聚集张江”以来,高科技项目投资此起彼伏,在这些投资中,企业可以搭乘高科技企业的快车,利用产业链的形式聚集,实现跨国经营。(2)团组集聚,即几个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超强的生产区位。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差,没有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体系,同时中小企业之间也未结成相互协作分工的生产或销售联合体。而国外发达国家广泛采取的“水平”和“垂直”分工,有效地克服了中小企业“小而全”、“小而散”的状态。

(3)聚合效应。企业内部的联合协作也十分普遍,广东沿海地区数万家中小电脑厂商,在东莞一带已经初步形成团组“聚合”效应,95,的配套可以在本地解决。

3、与大企业合作寻找跨国经营的切入点在跨国经营中,寻找到切入点是十分重要的。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在投资场所的选择上,要符合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设计上要有先进的“绿色”理念。但是仅仅依靠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制造面临的困难较多,可以采取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解决。在产品设计方面,由于大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联系较为紧密,对世界市场的新动向能够及时把握,在人才培养、储备方面也胜中小企业一筹,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力量,借用大企业的人才来发展自己的绿色产品,实现跨国经营。与大企业合作可以获得资金方面的优势,以利于直接购买国外先进的环境保护设备和后期处理设备,实现绿色制造。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开展绿色制造,不仅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合现代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消费潮流,而且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是否能够与大企业合作开展绿色制造,关系到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否能够在国外市场立足,实现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

三、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的若干重大战略选择

国际贸易的形式:由于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一家公司准备打入国外市场时,它必须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虽然它采用相同的营销理念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使其进入海外市场更加的危险。所以,大多数公司一旦决定进入国际市场时,就不得不谨小慎微,小心行事。他们通常通过调查来具体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关税、配额和外币等方面的情况。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公司选择最好的从事国际贸易的方式。新形势下的跨国企业经营也需慎重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

(一)跨国经营主体的选择

目前国际上的跨国经营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贸易企业为龙头,集贸工农一体化的日韩式综合商社;一是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的欧美式跨国公司。这两种企业都在现今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日韩模式为代表的综合商社是在大型贸易公司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并兼并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而形成的跨国企业,它主

要是日本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融为一体的产物,目前只有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有过成功的经历,大多数国家均难以效仿。由于综合商社是以贸易公司为主体的跨国企业,所经营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并以薄利多销作为主要营销手段,因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高技术化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正因如此,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日韩综合商社纷纷调整自身结构,主动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生产部门在综合商社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此外,日韩综合商社是与银行金融资本融合形成的,多为高负债经营。以韩国为例有些企业负债率竟高达3000%之多,在此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这些企业危机纷纷“浮出水面”。大企业、大银行的破产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给国民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由此可见,综合商社并非一种好的模式,中国企业在借鉴此种模式时需做仔细分析,克服其弊病。另外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如果不采取高负债经营势必难以对外扩张,而高负债经营风险又太大,实不可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还是应为具备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政府应多鼓励生产企业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生产、组装或维修基地,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跨国投资市场的选择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不应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则可对投资市场有所偏重,以使国内的剩余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现阶段,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仍然是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首选之地,这主要因为:

1、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政治较为稳定,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中国企业进行“练兵”的首选之地,中国企业只要能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以新学到的技术和开拓市场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将也能对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

3、从当前形势来看,欧元、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币值越来越坚挺,具有很强的增值能力,因而可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4、目前,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提供投资者各种低息贷款,这为中国企业进军这些市场提供了大好时机;

5、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东亚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资产大幅贬值,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投资这些国家创造了好的条件。

(三)跨国投资产业选择

首先,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无非是以下几种: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大出口市场、寻求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企业优势和将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内部化等等。我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源开发型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从国际市场来看,这些产业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作用不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去竞争。此外,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我国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也是可能的。

其次,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都不完全是企业的自发行为,都有一定的国家政策导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就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来说,国家应鼓励中国企业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以带动国内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跨国投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可以采用两种基本方式,即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新的企业和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创建的新企业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设立一个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与创建新企业相对应的一种方式是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跨国购并与创建新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1、迅速进入当地市场;

2、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免因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种种麻烦;

3、获取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

4、获得收购企业的各种无形资产;

5、可提高跨国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并在东道国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当然,并购也有许多不足,如要背负并购企业留下的包袱及成本较高等等,但对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来说,采取并购方法可减少许多麻烦,使海外企业较快走上轨道,并且,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亚许多国家资产大幅缩水,价值低廉,这为中国企业投资这些地区提供了条件。通过并购手段,中国企业可以低成本快速进入这些市场。因此,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方式以购并国外企业为主。

四、跨世纪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口管理部门是外经贸部,但跨国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影响,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有效地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二)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围绕跨国经营活动的展开,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三)加强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共同发展

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近千亿美元,比1992年末增长80%,盈利水平则比1992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国外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

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四)以援助为依托,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1995年5月,国务院对援外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积极推行优惠贷款方式,并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承贷银行,负责办理政府优惠贷款业务。这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无息贷款或赠款的单一援助方式,充分发挥银行的筹资和管理功能。银行筹资,财政贴息,银行负责放款和贷款的收回,收回的贷款流动使用,用于有偿还能力的国家从中国进口技术、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以及中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的合资、合作生产项目。截止98年底,我国同30多个国家签订了37笔优惠贷款框架协议,金额41.4亿元人民币,涉及木材加工、汽车装配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中国企业可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受援国的跨国经营,并以跨国经营巩固援助成果,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结语

中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逐步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因此,我们不能光看着外国公司到中国来抢占市场,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国际分工优势,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多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才能使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平台上越来越受人瞩目。

参考文献

[1]易露霞,方玲玲,陈原 主编.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黎孝先生编,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胡涵钧主编,国际经贸实务[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篇2: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经过企业经营者倡导、实践,全体员工共同遵守、认同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精神观念物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企业形象等不同的层面中,以“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上下一致、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因为企业文化自身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而被确立的。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而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战略制定依据。第二,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黏合剂,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在领导与领导、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得到共同认可,从而使企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精神,是职工统一意志的表现,它促使员工向着同一个目标,激励向上、勤奋工作。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功能。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对每一位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约束的作用。第五,企业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特有的企业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行为、兴趣等,使职工能自觉自愿的接受企业共同的管理目标,并把自己的力量融入企业中去。第六,企业文化具有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认识趋于一致性,增进了员工之间的信任、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构建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至今仍然被许多企业继续学习下去,就在于它蕴含着特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凝练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来。2.注重领导行为,改善领导作风,提高领导效能。

构建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企业的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把自己领导行为、领导作风、领导能力作为“重点工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带动全体职工去自觉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企业领导,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3.注重宣传,切实发挥工会职能,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了认识才能自觉行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利用各种载体、渠道、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各种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种演唱会、体育运动会、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岗位练兵、业务技能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养企业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健全制度,提高执行效力。

将已经形成的文化建设成果用成文的规章、制度固定,对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同时也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再到自觉贯彻执行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用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变得流畅而坚实。

5.挖掘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职工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体现者。构建企业文化就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把职工置于企业主人翁的地位,去关心、爱护,充分发挥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将职工的利益统一到企业的整体利益上来,使职工有关心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企业有忠诚和奉献精神,达到职工和企业的和谐统一,让他们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6.改善企业环境,提升企业文化品位。

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在抓好安全生产目标的同时,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不断加强设备技术改造和环保工作,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及不安全因素;不断满足员工所需要的硬件、软件设施,绿化厂区、生活区作业环境。

篇3:浅谈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

我校是一所省属国家级重点学校,紧紧依托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探索社会转型时期职业学校的发展模式。

1 我校校企合作模式

1.1 定单式培养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学校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先后与开心人大药房有限公司、江西汇仁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等开办了企业命名的“开心人班”、“汇仁班”,但仅仅限于浅层次的合作,收效一般。追根溯源,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初级形式就是“定单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预测后一、二年的用工需求向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招生和安排教学计划,双方以签约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毕业生一般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这样的结合,一般来说主动权在企业:企业选择学校,企业确定委培人数和规格,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并根据考核结果和生产需要确定录用与否。学校还仅仅是用工单位的人才输送机构,还停留在原有的你学校招人、培养,然后我单位接收安排实习、工作岗位这样一种计划经济对人才资源的使用模式上,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用工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多年招收我校学生的知名企业领导清楚的意识到了将来的劳资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纷纷来校洽谈,要求与学校进行深层次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广州海王星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温州布衣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广东大参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江西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多次商谈在新生刚入校,成立了“联邦制药技术班”、“太太药业班”、“布衣中药班”、“海王星辰班”、“大参林中药班”、“九州通班”,学校协助企业在新生中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企业根据自身的要求在新生中挑选适合的学生编班,该班在学校里以此名称呼,企业派员来校就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与学生进行先期交流、讲解。每学期都不定期安排各方面的专家来班上上课,与冠名班的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在一入校就找到了归宿感,有了学习的源动力,解决了学生、家长在就业方面的后顾之忧。企业还成立了奖学金,拿出一定的财力对学校的大型活动都予以赞助,以企业名誉对该班大力支持,鼓励该班学生在学校的赛事中获奖争名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积极进取的本性。“冠名班”的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我校反响强烈,学生都积极申请要求加入,家长认同感也很高。

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同时我校还在探索“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通过与杭州联创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在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几家外资医药类企业中创建这种模式。在学生2年级,由用工单位和人才公司共同到学校招聘生产一线员工,学校在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新的建制班,统一食宿,安排专职班主任管理,专业课老师去往杭州授课,相关的职能科室全程参与到这种模式里来,为学生、用工单位提供服务。学生白天到企业参与正常的生产,晚上及业余时间参加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做到实践、学习两不误。企业按照学生的实际工作成绩来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

“工学交替”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既保证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展,同时借助在企业的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争取更多的竞争筹码。事实证明此种方式有效结合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需求,体现职业特点;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的优势;学生能尽早接触到企业文化,就业目标相对固定也有一定灵活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的一致肯定。

2 我校校企合作的收获和启示

2.1 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

2.1.1 学校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创新了学生培养模式,增加了专业设置上的市场性,增加了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

2.1.2 企业方面:

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2.1.3 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2.2 我校校企合作经验启示

总结我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从以下几点中不难看到,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的还仅仅处在摸索在起步阶段:

首先是政府机构在推行校企合作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目前的合作还是建立在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上,企业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主动找到学校要求与学校合作,但并未被绝大多数企业清楚的认识到,多数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是到社会上解决。

其次,介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用工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多数企业都没有树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需求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没有资金投入意识,都喜欢拿来主义。

再次,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通过我校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能很好的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是一条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有效手段,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提供保证。校企合作更体现中央的意图,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培养更多的一线的产业工人,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同时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出台相关的针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优惠,项目支持,对于参与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摘要: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 我国改革开放也已掀开历史性的新篇章, 职业教育作为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即加强校企合作, 密切产学关系。

篇4: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1、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能否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重视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激发全体职工的创造活力,始终保持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如何引导企业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端正经营思想,如何构建企业和谐环境,都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舆论氛围。

2、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外企业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较量的着力点。近几年,尤其是并入中国有色集团公司以来,红透山矿业公司围绕“立足红透山、跳出红透山、发展红透山”新的发展战略,在安全文化、精益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学习文化、责任文化、廉政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创建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矿业公司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3、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可以说,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我们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这种政治优势不同程度地转化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管理方法,把制度管理的硬约束与文化管理的软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化为立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形成企业科学发展与职工全面进步的良性互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1、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们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个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質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凝聚干部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鼓舞干部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坚持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增强创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创新观念,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活力,点燃他们的创造激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智慧。大力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大力造就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形成鼓励创新、褒奖创新的有效机制和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的生动局面。

4、牢固树立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

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5、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坚持这一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相适应,使我们的企业文化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职工的主体作用、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倾听职工呼声、反映职工意愿、激发职工才智、汇聚职工力量,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满意度。

三是始终坚持重在建设。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坚持不懈,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形成引领企业发展的文化潮流。

四是始终围绕服务企业改革发展这一主题。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及时发现、紧紧抓住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关键问题,促进其解决,才能避免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才能真正管用,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国有企业特别是老牌的国有企业,培育独具特色的新型企业文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将文化理念,作为企业今后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文化保证。要把这些理念变为思想,把思想变为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变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认可和自觉行动。用企业文化统一干部职工的意志和行为,夯实企业的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

篇5: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合作

浅谈新形势下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因素.如何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作 者:郦强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销社万丰物资回收公司 刊 名:中国合作经济 英文刊名: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ECONOMY IN CHINA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企业管理

企业人事档案是指单位在组织人事管理活动过程中以及个人形成并经组织审查或认可、记述和反映职工经历及德才表现等情况、以个人为单位组卷、按照有关规定整理、由组织集中保存以备查考的文字等形式的历史记录。重视和搞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 是企业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 是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础。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随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迫切, 企业在人员更替上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许多七零后、八零后的优秀人才在不断脱颖而出, 不但日益成为专业技术和管理的主力, 而且有些优秀人才也在相继走上领导岗位。在这些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的过程中, 既要重点考察其现实的表现和能力, 也必不可少地要了解其专业学习、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成长历史, 这些基础性的认知的基本来源就是档案, 这就需要通过人事档案来提供客观的、完整的、真实的资料, 以保障对人员的考察了解获得准确的参考。如果人事档案失真失控或者忽视, 就会对于干部任用带来干扰, 甚至成为一些不法人员违法乱纪的工具。近年来查处的王亚丽、王安武等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制作假档案当上了领导干部;有些带病提拔的干部其问题在档案中已有记载, 但考察中没有仔细审查档案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用错了人。因此, 干部档案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作用重大, 直接关系到能否看准人、用好人, 关系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对企业而言,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同样是是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础, 责任重大, 作用重要, 必须从发展全局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切实把人事档案工作抓实抓牢。

(二) 加强干部档案工作, 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条件。

人事档案是关于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情况的原始记录, 其中, 大多数材料是在组织、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履行部门职能过程中形成的, 或者是当事人自己手书、签字认可并且按照规定程序经过组织确认的原始材料。因此, 人事档案作为历史记录的特性, 具有无可辩驳的证据作用, 详实的人事档案可以为澄清相关问题、维护个人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信证。干部人事档案在提供任职资格、社会关系、党团关系、学历层次凭证, 人事档案又可以在办理干部离退休、解决老干部待遇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果因为档案缺失, 就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过往就曾有某单位因丢失职工档案, 导致职工本人一直无法办理退休的事件。

二、现实存在的不到位问题影响人事档案管理效用的发挥

尽管人事档案管理在组织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有些企业对此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 因而致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到位现象, 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有的效用发挥。主要体现有:

(一) 认识不到位。

表现为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部分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缺乏清晰的认知, 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到夯实基层基础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存在“档案归档案, 业务归业务”, 互不联系的模糊认识, 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和怎样开展档案管理。

(二) 手段不到位。

管理手段和水平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跟不上档案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特别是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计算机信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并没有切实得到广泛应用, 不利于人事管理效率的提高,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 质量不到位。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专业的人员管理, 有些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材料内容质量不高、缺乏利用价值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材料定性结论多, 定量描述少;或者只讲优点, 避免缺点;内容空乏, 个人总结和组织意见尽是套话, 无法全面、公正、深入的评价和反映一个人的情况, 失去了人事档案的参考价值。

三、选准着力点, 有效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新形势提出的新的管理要求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 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正视问题, 并且以科学的态度, 拓宽思路, 选准着力点, 不断改进, 有效地提升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

(一) 以档案审核整改工作为切入点, 进一步提高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人事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 中央组织部及国家档案局在档案管理中有其完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对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查阅、保管以及转递程序都有原则上的要求。作为企业而言, 同样需要在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 确保人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保障档案材料自身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作为中国石化下属单位, 沧州分公司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 并从企业实际出发, 积极以档案审核整改为切入点, 按照总部有关规定, 归档材料用纸统一改用A4标准纸张, 并改用中组部推荐的A4可移动档案卷夹, 同时购置了档案密集架进行统一装备。档案盒的使用更加便于档案的保管保护, 档案密集架的使用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档案材料的存取更加方便快捷,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修订了《人事档案管理规定》, 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收集、鉴别、查借阅、转递、保管保密等管理规定, 坚决做到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归档, 查阅不符合规定的不提供;在人事档案的查借阅、转递、保管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从而使公司人事档案制度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 以充实完善档案内容为重点, 进一步提升干部人事档案利用价值。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 鉴别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沧州分公司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的过程中, 坚持认真整理, 细致鉴别, 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及时进行处理, 手续不全的材料退回形成材料的部门进行补办, 确保材料齐全完整、手续完备, 保证了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近几年, 专门对中层领导干部、专家、技师等重点人事档案进行了查漏补缺, 档案管理人员对缺少的档案材料逐一登记, 并与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逐一对接, 耐心做好催办催收。同时, 把制作规范、手续完备, 能反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 如干部任免考核、个人奖惩、工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材料及时补充到干部档案中, 力争确保档案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个干部的真实情况, 使档案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 有效提升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 以人才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核心, 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资源库。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必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 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目的。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 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准确、及时地传输人事信息, 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时效性。要把人事档案管理上升到人才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高度, 在全面细致整理的基础上, 将人事档案信息全部录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进一步完善对人事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 力争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 根据需要可通过屏幕查阅有关内容。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 提高其质量和效率,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要规范化管理, 又不能墨守成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人事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入, 探索和研究人事档案新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创新的服务理念为指导, 采取积极措施, 把握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发挥人事档案的特殊作用, 体现人事档案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Z].1991, 4

上一篇:莲花中学乒乓球特长班训练计划进度及教案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