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2024-08-10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精选8篇)

篇1: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民族文化是学校发展壮大之根

——木垒县博斯坦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教学汇报材料

博斯坦乡中心学校建于196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在校生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是一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我校取得了一些成绩,让我们这所坐落在牧区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刺绣作品,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香浓郁的民族特色,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跳民族舞蹈;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县教育局的引领下,继续摸索特色办学路子,不断创新,让学生享受快乐的童年,让老师收获幸福的教育。

篇2: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

播放视频录象——

(解说:这是学校以“笙歌舞动绣新姿,快乐童年绘蓝图”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动人情景,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网、德育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民小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记得冷冉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强调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能由局部优势发展为整体优势,才能把学校办活。”

融水镇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现有师生1809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 “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听到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篇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1.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

2.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 3.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4.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从五年级起美术课开设刺绣技能学习,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手绣许多幅精致的作品,装贴成画,制作成挂画、布包和香包等,图文并茂,栩栩如生。5.课间播放“苗娃合唱团”自唱的非常动听的原生态苗歌,师生们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幸福。

二、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平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及“五彩校园特色操”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竹竿舞、踢毽球、拉鼓、板鞋舞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主要活动项目。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即“写好中国字,诵读中华经典诗文”。2004年起我校已自行编印多个版本的《学生经典诵读本》,结合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独具匠心创编了国学操、少儿韵律操、武术操、手语操等供师生学习,大课间成为师生展示自我、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既锻炼体能、又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学校的艺体教育不断深化,民族特色大放异彩。今年,我校受到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的青睐,被选为该校的生源基地,挂牌成立了融水县小天鹅舞蹈考级培训中心,成为县内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引领,提升了办学层次和竞争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华秋实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路走来,尤其倍感欣慰的是,我们苦苦追求并坚持的办学理念和具体举措得到了时代的印证,体现了我们思维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由于学校注重教育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成效明显,2007年我们已自行创作了《我们在快乐成长》的校歌。是柳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研究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自治区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2009年我校“苗娃合唱团”演唱的《苗家达配敬酒歌》应邀前往柳州市参加“六一”文艺晚会,2010年又参加了东盟博览会第二届妇女企业新论坛会文艺演出。学生民族舞蹈《达晶乐》进京参赛,获特别金奖,我校的“苗声合唱团”于2009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快乐大巴”《为祖国绽放,花开柳州》节目的拍摄。学校鼓号队今年参加市第十届鼓号演奏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日本熊本大学也被我校办学特色所吸引,他们学校的师生曾三次到我校进行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是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优秀学校”、市“先进基层关工委”、市“特色学校”、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市中小学图书室先进集体、市“家长学校示范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红旗大队,我校的办学成果被列入《广西大百科全书》条目。

篇3: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一、红色文化的概述

红色文化是指我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的历史遗迹, 博物馆、烈士公墓、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百色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乃至于“5·12”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 成为了炎黄子孙心目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永恒源泉。因此, 通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把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形态通过学校特色德育教育输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给学生以知识汲取的同时, 产生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德技双赢的合格人才。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形态

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德育价值, 其价值形态如下:

1.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价值

目前,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互联网站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的一些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学生在喜爱西方文化的同时, 对马克思主义普遍产生冷漠厌倦情绪;孩子们知道唐老鸭、米老鼠、变形金刚, 却不知道刘胡兰、董存瑞、雷锋、欧阳海、时传祥、王进喜。由此可见,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红色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获得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不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可以使广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 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 从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学习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机制等方面。就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而言, 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块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宝贵资源,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迫切需要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加以解决的课题。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要培养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要对原有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迷茫与颓废极有助益。

1.活用红色文化基地资源,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为了追求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学校应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设定参观目标, 设计参观方法上。首先, 组织主题参观。这种参观, 将把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旅游完全结合在一起。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学校可以组织名为“继承革命传统, 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主题旅游活动。其次, 见缝插针式的参观。这种形式的参观时间极短, 所以每次活动前, 学校都要作相应的准备工作, 务求教育收到实效。例如, 祭扫烈士墓, 我们要事前设计好程序才出发。再次, 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红色文化基地丰厚的内涵作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适于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对于德育教育而言, 课题小组式的研究性参观学习只是先行探索尝试, 然后, 向全班、全校推广, 对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宣传, 学生们的心理排斥较小, 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时代的对比与承接,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1949年到2000年的第一个50年里,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奋斗,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从2001年起到2050年, 是我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50年。现在的学生正值风华正茂, 21世纪前50年正好是他们工作和贡献之年。在对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访中, 要使学生们懂得“创业难”,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去做一个合格的“守成”者。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德育实践模式

全国各地都有大量革命遗址及相关的博物场馆, 为学校德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 辛亥革命陈列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江西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延安会址、西柏坡会址等多处场馆, 都要建成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双方通过友好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每次参访过程中, 相关场馆要派人讲解,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详加介绍,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结合实景实物, 可以加深对历史过程的认知, 也加深了对历史有关问题的理解。参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 每次参观完毕, 学生代表都要写出感想,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

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德育模式的启示

广泛、深入、持久地向广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红色文化资源意识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优势、人才优势、馆舍优势等资源, 同时发挥群体优势, 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努力突出自身特色, 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 不断推出红色文化的精品展览。

2.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方法

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陈列表现手法, 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有的展览活动运用声、光、电等电脑特技模拟当年的场景, 逼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有的学校建立了“红色网站”, 新颖、便捷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去关心、了解红色文化。

3.创新学校特色德育的手段

突出抓好面向广大学生的讲解宣传和接待服务, 努力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要根据当代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聘请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参与教育工作。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各级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单位对学生等重要群体要实行免费、半价等优惠措施。

4.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机制

要广泛利用各种传媒, 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支持以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各类图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注意抓住重要革命历史纪念日和重大活动, 适时形成宣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潮;各级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档案馆要进一步面向学校学生扩大开放, 对收藏的各种可以公开的近现代历史文献、党史和军史资料等,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提供给学校德育工作者研究利用。

五、结语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影响就象空气一样, 与学生时刻相伴, 但却是在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拓展了教育渠道, 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 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 现实性, 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 加强了学生的亲身的体验, 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

[2]肖国丰, 李雪.区域红色资源利用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J].大家, 2009, (9) .

[3]贺建新, 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7) .

篇4: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省级卫视;文化资源;品牌;定位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49-02

一、借助于特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卫视的竞争实力——必要性

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省级上星卫视收视排名》CSM媒介研究中心。

图1是西部各省级卫视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排名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西部省级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力较弱,而摆脱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措施便是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即用这种优势的不可复制性来有力地抢占优势竞争位置。实际上,对西部各省份而言,这种不可复制的优势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便是特色的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的涵盖面不仅仅包括了自然风景、区位地理和物质资源,它还凝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从生产活动到意识形态,从语言风俗到社会价值观,都可以视为这种文化资源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生活态度和集体意识的体现。

借助于这种层面上的特色文化资源,无疑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西部省级卫视自身最吸引人的特色之所在,而较之于东部的其他卫视,这样的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出自身的传播竞争力的要素。实际上,特色文化资源是具有电视传播意义的,即非常适合于电视传播形态的,在物质形式和艺术表达上都具体很大的延展性。诚然,受众资源是省级卫视在激烈的竞争大战中最看重的掠夺对象,而特色文化资源便是能够有力地占有这一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实际上通过电视化改造的特色文化资源,经过现代化的电视包装手法和表现形式,更有助于展示出其深厚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文化元素,也更容易吸引到受众的眼球,提高省级卫视的综合竞争力。

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卫视定位策略技巧——策略性

图2 各省级卫视定位一览表

图2为目前各个西部省级卫视的频道定位,可以看出的是,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已成为了各省级卫视在近乎白热化的电视市场竞争中寻找突围之法的重要武器,但在借助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要将市场、受众的收视需求来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但绝非简单化的机械操作,要使之与卫视定位进行合理化的嫁接。无疑,这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卫视频道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模式。以青海卫视为例,将娱乐作为其主打内容,本着环保、低碳的概念,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了多档诸如《天天低碳》、《成长实验室》、《完美先生》等创新节目,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结合市场来利用自身优势的良好实例。

首先,对西部各省级卫视而言,其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便在于跨区域性,即以区域特色来进行全国性传播,因而在定位过程中要对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挑选,选取那些涵盖民族共同情感和心理的文化元素,才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当然,这种特色文化资源需要合理的转化和利用,增添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同和支持。以四川卫视为例,该频道的定位为“中国爱”,这也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做出的重新改版设计,这种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定位策略一方面既具有标志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唤起更多受众的共鸣。

其次,在对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利用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扬弃。这里的扬弃指的是要站在电视产业的高度上,去对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甄选,将其中落后保守以及不适于进行电视传播的因素加以剔除,来实现资源的为我所用。以云南卫视为例,作为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的地区,该频道的定位为“绿色人文,经典永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普教育的意义,而这也正反映了云南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在确定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定位方向上,西部各省级卫视还需要注意同东部强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从与强势媒体的合作中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节目制作的理念,这样做的好处便是从人才资源和创新理念上都为西部省级卫视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模式。如宁夏卫视,与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合作,着力打造财经报道,实际上,这种定位对宁夏卫视是一举两得的,一方面利用与优秀强势媒体的合作,提升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对经济报道的偏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三、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卫视的品牌影响力——应用性

1.节目构成

在节目构成上,不少西部卫视都有与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的鲜明的个性编排,例如贵州卫视以电视剧为主轴,节目安排干净简练;广西卫视的各类节目平分秋色;四川卫视节目编排简洁明了,采取了周间带状、大板块的编排,周内周末节目安排变化小稳定度高;重庆卫视的“红色节目带”集中紧凑,犹如电视版的“红色历史”教科书;甘肃卫视突出新闻资讯,用财经类新闻节目串联整个编排;青海卫视节目编排简单明了,主打娱乐节目;宁夏卫视紧跟新闻报道为主的综合频道定位,新闻资讯类节目占据半个江山;新疆卫视以剧场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节目为主;陕西卫视力图形成人文节目带、综艺娱乐带、资讯带的综合性节目结合的特色节目带。

节目的编排设计上,各省卫视的安排基本上采取了类似的水平式的板块编排方式,早、午、晚间固定播出新闻类节目,电视剧安排在新闻节目结束之后,在黄金时段播出强档品牌节目;同时,周末的节目安排上更注重节目类型的多样性,突出娱乐性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各卫视更应在节目的设置上应更为个性化,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去表现本频道的优势,结合特色文化资源的助力来表现品牌的特色。

2.品牌栏目

结合市场需求,西部省级卫视在对品牌栏目进行搭建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在类型上,以娱乐类和访谈类节目居多,几乎各个卫视都打出了自己的娱乐品牌节目,力图在以制作成本低而回报率高为特征的娱乐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其中以四川卫视、青海卫视在此方面特色突出;品牌节目也大多围绕频道定位,力图形成特色节目带来聚集规模效应,如重庆卫视红色人文类节目带,广西卫视将品牌节目根植于其“东盟、民族、时尚”定位理念,甘肃卫视主打财经方向,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也相应地侧重于财经视角。

作为拓宽频道影响力最为重要的“内容性”武器,品牌栏目的质量如何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电视媒体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因而在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品牌栏目呼应节目定位的同时,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所“定”的范围内,事实上,一个良好而有持续力的电视品牌需要的是全面均衡基础上的特色突破,诸如云南卫视和甘肃卫视在突出定位特色之外,品牌栏目也应相应地延伸到其他类型上,这样的品牌节目组合才能产生出更具广泛性的优势。

3.宣传营销

从整个西部范围来看,西南各省区在营销方面意识较强、起步也比较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积累,现今也形成了较为有规模的营销体系。首先,从营销手段上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卫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活动营销的层面上,整合性的系统化营销更受青睐。贵州卫视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是包括歌唱、舞蹈、摄影以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在内的多方面的大型营销活动,除了发掘每一个独立营销活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多角度立体化推销贵州卫视的整体。其次,从营销的内容上看,主打公益营销策略,强调与公益的结合。用公益作为品牌拓宽影响力的出发点,为卫视品牌的延伸寻找更为有力的人文落脚点,比较集中的是包含有地域因素的四川卫视和重庆卫视。最后,从营销的对象上看,目标受众更为广泛,并没有局限于省内和国内,不少卫视还以此为契机拓展海外的辐射范围。广西卫视以民族为特色的“寻找金花”系列活动,从2005年开始走出国门,出访的国家包括韩国、日本、东盟十国等,成为广西卫视打造国际性媒体的一条重要路径。这无疑是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来拓展卫视品牌影响力的有益之举。

四、结语

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对省级卫视而言,将会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展其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道路,但是需要真正构筑卫视品牌的影响力,还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找准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的途径和策略之余,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做好充分地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将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竞争已几近饱和的电视市场上真正地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为自己找到一席落脚之地,真正找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路径。西部省级卫视要尽快摆脱弱势的被动局面,就需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品牌,并发挥品牌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受众和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晔.西部卫视频道突围的路径分析[J].当代电视,2012,(8).

[2]王继发.新语境下我国省级卫视的竞争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篇5: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溧阳旅游资源现状 邰 艳

(溧阳市第三中学,江苏溧阳213300 摘要:溧阳。一座秦代设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一颗 镶嵌在锦绣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从2001年开始开发到现 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溧阳的旅游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影响 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溧阳的旅游资源着手。从自 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对溧阳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 调查。

关键词:溧阳 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一、漂阳概况

溧阳,一座秦代设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一颗镶嵌在锦 绣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15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季分 明、雨水充沛.得天独厚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这片有“鱼 米之乡、丝茶之府”之称的江南水乡。

溧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新世纪的第一天,当 溧阳人雄心勃勃喊出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口号时.许 多老牌景区视之为痴人说梦,但五年以后,漂阳亮出了一组实 实在在的数据:200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34.73万.旅游收 入为12.28亿元;到2005年,全市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15万 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3.19%和 34.78%。目前,溧阳市旅游业产业规模在伞省县级市中列前五 位。伴随着发展大旅游的矫健步伐,溧阳如愿跨人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的行列。

溧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地理位置。溧阳市位于 江苏省南部常州市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31009’一310417.119。087—119。367,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的 中心地带,是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的中心.如果以 溧阳为中心,在1.5小时交通圈内聚集着1个多亿人口,相当于 日本的入口总数;在3小

时交通圈之内,聚集着两个多亿的人 口,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数,旅游市场广阔。而且溧阳旅游交 通便捷,可进人性很强,宁杭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扬溧高速公路 在溧阳交汇,境内有四个高速公路道口,104国道和239、241省 道横贯全境,溧阳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 均有高速公路相连接,距上海3小时车程,到南京、无锡、杭州、无锡ld,时左右,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0分钟,区位优势十 分明显。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2A级以上旅游区(点5家,其中天目 湖旅游度假区是首批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旅行社7家。其中 天日湖旅行社是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各类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290家,床位11869张,星级涉外饭店16家,其中五星级 宾馆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6家,旅游涉外饭店客 房1499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就餐住宿的要求.旅游综 合接待能力极高。同时,溧阳积极开发了以天日湖品牌为主打 的100多种旅游商品,并抓紧建设旅游娱乐中心.旅游要素逐 步完善。

当然,溧阳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 深厚。

二、自然旅游资源 1.山环水绕天目美

溧阳旅游的底气.来自素有“江南明珠”之称的天目湖这 张优势独具的“王牌”。天目湖集太湖烟波浩淼之势,西湖浓妆 淡抹之美,千岛湖环拱珠链之局,湖水清冽,水质纯净;周围被 低矮起伏的丘陵山地所环绕,山地为原始和人工植被所覆盖。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拥有动物164种,植物236种。山清、水 秀、茶香、鱼鲜、空气好构成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湖光山色风景 独秀,碧水蓝天江南明珠”的优雅意境。成为一个“绿色仙境”。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

2.竹影深深南山幽

位于横涧镇的南山山麓,峰峦叠嶂,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千姿百态。林木浓郁,蔚然深秀,山溪潺潺,既具峰回路转、空 间幽邃之美,又具迷离莫测、寻奇探幽的神奇

魔力。亚热带季 风气候和丘陵山地地形,孕育了茂密的竹林,地下竹根相缠。空间竹枝相接,满目皆竹、满目皆绿,遮天蔽日,身在其中阳光 都显得黯淡。占地3.5万亩的竹林中,毛竹依山抱石,形声雄 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镜湖水域,山水相映,水天一色:再加 上高耸挺拔的千年古松。潺潺而下的山间溪流.构成古朴自 然、原始乡土的意境。

3.郁郁葱葱龙潭秀

占地2万多亩的龙潭山,位于市境南部戴埠镇,拥有漫山遍 野的毛竹、马尾松、栗树、茶树。郁郁葱葱,把山上、山下装扮得 满目青翠。有树身胸围3米以上的古枫香、榉树、青檀、麻栎。800余年树龄的银杏枝叶繁茂。优美的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生息繁衍

地设施社会化管理人才,拥有一批优秀人才对学校和社区体 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物业管理具体操作成功有重要作用。

4.结论

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物业管 理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 发展是学校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的理论 和实践基础;学校和新型小区的合理布局为体育场地设施社 区化物业管理创造了条件:施行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物业管 理是学校和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体育社团组织.体育 企业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物业管理.能更大发挥大众 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8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 地普查工作简报[EB].特刊,2005年2月17日.[2]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EB].2003.[3]国家体育局.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EB](体人字[2001]473号2001年9124日.[4]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版.第29—33页.[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 第83—88页.[6]王青兰主编.物业管理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0版.万 方数据

考试周刊2007年第29期 的乐园,野羊、野兔、山鸡、松鼠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其问。4.“飞瀑直下”石坝险

位于溧阳市平桥镇东南约1.5公里处的平桥石坝.处于两 山之间,坝高24米,坝顶长108米,该坝由无数块长方形山石浆 砌而成,整体造型奇特。建筑工艺高超。是我国目前最高的砌 石拱坝。坝内一泓潭水,水深20余米。每当发水季节,山水浩浩 涌来,从13个溢孔中形成20多米高的瀑布倾泻丽下。水花飞 溅,声震如雷,气势磅礴,尤为壮观。

5.“稀世之宝”曙猿奇

1994年古生物学家在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了中华曙猿 及其伴生哺乳动物群的化石,距今4500万年,是迄今发现最早 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中美科学家一致 认为“上黄动物群”,是我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极为重要的发 现,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相媲美。其意义非同寻常。可谓 是“稀世之宝”,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地质旅游资源。

三、人文旅游资源 1.名人古迹

漂阳于秦朝建县,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这里的文明,多 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诗 篇。“地处吴楚界,山记伍员I临”,“伍员报德投金处,史女捐生 抱石来”,史贞女义救伍子胥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胡雏 绿眼吹玉笛”,“溧阳酒楼三月春”,诗仙李白三次来到溧阳,留 下了《望瓦屋山怀古》、《猛虎行》等名文佳作十三篇。“慈母手 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苦吟诗人盂郊 任溧阳县尉五载,写出了“中华第一诗”《游子吟》。张旭、朱熹、汤显祖等文人雅士都被溧阳的山水风情陶醉.吟唱出脍炙人 口的诗篇华章。“溧阳胜地名人多”,历史上曾出现过状元、进 士185名。这些都为溧阳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资源 基础。

2.革命遗址

1938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与粟 裕会师于溧阳竹簧桥.司令部设在水西村。兵工厂、服装厂、医 院等后勤单位亦迁至水西村周围村庄。1939年11月。新四军指 挥部在此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为副指挥。统一领导江南全 区的革命武装。1940年6月,陈毅率所属第二团、新六团等主力 离开水西村.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水西村新四军 革命旧址,原房3进21间。均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阁楼,现已改 建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目前全国正在推行红色 旅游项目。该馆对溧阳来说绝对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宝贵旅游 财富。

3.佛教圣地

瓦屋山属溧阳北山地区。这里群山逶迤,主峰突兀耸 立。山顶有数千亩平坡,远远望去呈青瓦所盖的大屋一般, 放名瓦屋山。据史料记载,瓦屋山在宗教史上具有密切的关 系。佛事交流十分频繁。宝藏禅寺原名“华藏寺”、“报恩 寺”,是唐天宝五年(公元747年,九华山金地藏二弟子道明 和尚蓟此所建,故有小九华之称,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历 来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则更是香客如潮,前来 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现重建的宝藏禅寺,清净庄严,从晨 至暮,梵呗嘹亮,诵经声不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 师为宝藏禅寺所题的楹联:“天宝物华修行胜境,地藏闵老 弘法道场”.概括了瓦屋山宝藏禅寺山水云壑、树峰迭翠、风 光秀丽.龙池泉水常年不

竭。以及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奇 特胜境。目前溧阳的旅游资源多集中在南部,开发也具一定 规模,而这恰恰是瓦屋山地区开发中极具吸引力和号召力 的一项旅游资源。

4.文化遗存

除了静态的旅游资源外,历经千余年世代继承的民俗风 情也是溧阳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如溧阳的太平锣鼓,名声也 如锣鼓敲响般的响亮,一套太平锣鼓生动、形象而又热烈地再 现了当年太平军的战斗风貌,这套锣鼓也由于气势磅礴,动人 心弦.被誉为“威风锣鼓”。

溧阳的傩文化也颇具特色。傩作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 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其文化形式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 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了一个复杂整体,可 以说是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演进。长 江中下游一带的傩文化正在迅速地消失,而溧阳的傩文化却 经几千年的沿袭、发展,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富、原始形态古 朴、文化遗存众多等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有跳幡神、竹马 灯、跳祧神、跳师爷四种,集中在溧阳的社渚镇,人们通过傩 祭酬神驱鬼,表达“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以特定 的音乐、舞蹈动作予以充分展现.深受百姓喜欢。目前这种傩 文化仍保持一种原生态,利用当代人的猎奇窥探心理,若能 加以挖掘、整理和开发,配合当地的文化背景,这项资源的潜 力巨大。

5.农业旅游资源

为适应人们回归大自然。追求生态、休闲生活的趋势,农 业旅游在各地逐渐兴起,溧阳市丘陵众多,且又是多种农产品 的种植基地,包括茶树、竹笋、水蜜桃、板栗和西瓜等,农业旅 游也是大有可为。目前,溧阳正在建设中的旅游农庄有30多 家,如大石山旅游农庄、天目湖玉枝果园艺场、天日湖毫上大 棚瓜果生产基地、周城华宇生态农业园等已逐步建立观光农 区、茶果品尝选购区、农家生活自助区,园内的住宿、餐饮、垂 钓等功能齐全,游客到农庄既可游览观光、爬山、采摘农产品、体验农作。品尝风味独特的农家餐饮,享受乡土情趣,又可住 宿、度假、休闲.充分放松身心。

6.土特产资源

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也是溧阳的一大特色,茶叶、南山板 栗、白芹、砂锅鱼头、竹簧风鹅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土特产,美味 的特产再佐以动人的传说.让人爱不释手。这些士特产资源是 吸引游客重要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如溧阳天目湖i绝:水 甜、茶香、鱼头鲜,是天目湖的精华所在。溧阳甘甜的天目湖水 滋养了漫山遍野的茶园,南山寿眉、前峰雪莲、沙河桂茗、水西 翠柏、太湖白云等一批名茶.集溧阳茶叶精华,融传统手工和 现代技术于一体。成为中国茶叶珍品,飘逸的茶香引来八方游 客。“中国溧阳茶叶节”是溧阳人的重大节日,迄今为止已经举 办了八届。溧阳人种茶、制茶、品茶、开茶馆、制茶食品、办茶叶 节.形成了茶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还推出了一条以本地 民间风情、自然风光和采茶、制茶、品茶为主线的茶乡特色旅 游路线,吸引了各地游客。而“砂锅鱼头”更是天目湖一绝,构 成天目湖独特的饮食文化。清澈见底的湖水。自然生长的灰 鲢,别具一格的烹饪技术,造就了享誉中外的“天目湖砂锅鱼 头”,煨制好后的砂锅鱼头汤,汤色乳白,香气浓郁。具有“肥而 不腻、鲜而不腥”的特点,曾获得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赞誉。七十二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及夫人品尝过此汤后也 都是赞不绝口。目前“天目湖砂锅鱼头”已获得“中国名菜”的 称号.全国淡水鱼烹饪大赛总冠军。很多游人都是冲着“砂锅 鱼头”来到天日湖.景区内大小饭店都用“砂锅鱼头”这道汤压 轴.游人喝过以后方觉不枉此行。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为旅游业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溧阳旅游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具有极高的审 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地域组合好且各具特色。溧阳的旅游 业发展离不开天目湖。天目湖已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强大的 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游人。依托强势品牌,整合资 源优势,目前漂阳已形成“两山一湖、南北联动”的旅游格局。在对各地特色资源、优势资源、人文历史资源进行全面深刻分 析的基础上。积极保护资源、适度开发,保证旅游活动维持在 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 规划先行。新一期的溧阳旅游规划已经完成。以休闲度假旅 游、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商务会展旅游、农家乐旅游为补充的 富有溧阳特色的旅游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相信漂阳的旅游业 必将前景辉煌。

篇6: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一所成功的学校,在共性之外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办学特色。它是学校根据自己具体的师生特点、所处的独特办学环境、所具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及办学信念所确立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几年来,即墨市金口中心小学确立了“创建书香校园,打造特色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一路走来,风光无限。现就我校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介绍如下:

一、做好战略分析,选准“突破口”。

我校确立“创建书香校园,打造特色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主要基于以下三条原因:第一,建设书香校园,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这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引导学生大量读书就是牵住了提高语文、数学以及其它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牛鼻子。第二,我校具有创建书香校园所需的良好的物质基础。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2万多册;校舍充裕。第三,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就是不注重读书学习,无法获得更多更新的理念和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

二、制定可行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一)发出倡议,营造氛围。

1、每学期初向全校发出“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人校”倡议书,营造创建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拉开读书行动的序幕。

2、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学生宣讲读书的意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大家明白:第一,要多读书,即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第二,要读好书,读名家名人,读名作名篇;第三,要善读书,要讲究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3、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宣传书香校园的标语。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介绍读书的方法。各个班级开辟富有特色、富有童趣的读书心得交流栏。学校宣传栏也定期更换读书方法指导及读书之星的图片、文字。

(二)健全制度,保障实效。

1、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制定《读书节活动方案》,《读书活动考核办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评选办法。

2、班级结合学校的读书方案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方案,其中要有目标、有措施、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三)让优秀书籍走近师生。

1.倡导建立“家庭书架”。教师为学生家庭提供配书参考目录(见《采蜜集》附页),班主任利用家长会提倡家长把陪同孩子购书作为祝贺生日、实行奖励的主要形式,同时出台《“书香家庭”评比办法》,号召广大学生家庭积极参加“书香家庭”的评选。

2.班级建立图书角,科学管理,有序运行。图书来源:每个学生提供两本自己读过的喜欢的好书组建班级图书角,学期末领回;教师从学校图书馆集体借阅图书,充实到班级书架,图书定期更换,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3.学校在教学楼建立低、中、高三个年级阅览室。每天中午及下午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赋予年级阅览室多种功能:班级可以在阅览室上阅读课,年级组可以在阅览室搞教研,教师可以在阅览室阅读自修,也可以把它作为接待家长、与学生谈心的场所。

(四)教师作读书活动的先行者。

身教重于言教,校领导、全体教师率先垂范,大兴读书之风,围绕自己的工作需要,多读书,多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任课教师每两周书写一篇读书札记或教育叙事,校领导分工批阅,优秀文章利用中心组活动展读。并定期举办“金口中小教育教学论坛”,交流共享读书、反思所得。

(五)引领、督促学生读书。

1.做好荐书工作,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低年级以带拼音的辅助读物为主,内容可是童话、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中年级引导学生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并逐渐向纪实性作品过渡,如《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故事》等;高年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并鼓励学生涉猎各领域的书籍。

2.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切实用好《采蜜集》阅读记录本,将课内外阅读与积累、习作结合起来,并做好单元课外阅读盘点,显示阅读进程。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家长负责依据学生年级段的阅读要求,协助落实日常阅读,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三 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

我校在低中年级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利用早自习、第二课堂活动课等时间诵读中华经典。此项工作得到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协会主席唐国强的指导和帮助。今年三月唐主席亲自到学校进行指导。

四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读书兴趣。

制定“书香班级、书香办公室、书香家庭”评比办法,对学生实施星级“阅读小博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学士”考级制,在每年一届的“读书节”上评比命名各种荣誉称号。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读书节”,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有342名学生分别被命名为“读书小博士”等读书称号,27个家庭被评为“书香家庭”,8个班级被命名为“书香班级”。

附: 绿色读书行动口号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篇7: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 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 2 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 3 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 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篇8:依托民族文化资源__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一、地域特色凸显地域“荷文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绵绵荷田一眼望不到边, 高低起伏的荷叶放眼都是。层层的叶子中间, 粉红的花瓣, 金黄的花蕊, 荷花亭亭玉立, 妩媚动人——这就是每年七八月间我校门口的风景。志棠富硒主打产品——白莲, 其种植历史悠久, 据旧《浙江通志》记载:南宋乾道四年, 即公元1169年, 龙游知县林自立, 亲自尝种白莲, 并建白莲桥以示纪念。到了明末清初, 志棠白莲进入鼎盛时期, 到处呈现“十里荷花别样红”的景观。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龙游县产莲子4000担, 占全省总量67.5%, 而志棠是龙游县莲子主产区。由此可见, 志棠白莲种植不但历史久远, 而且规模相当。2001年建立的志棠白莲生态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已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浙江省少数几个生态高效示范园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 2005年浙江省地质专家考察出志棠一带土地中富含元素“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而志棠太空莲子以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的特色而闻名。从此, “富硒”便与“志棠白莲”密切联系在一起。2010年志棠被政府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从龙游县城出发沿320国道行驶约15千米后向右转入316省道, 绵延十公里左右将建设“志棠十里荷花香”, 此举进一步为志棠富硒白莲更好更快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二、校园内植入地域“荷文化”

1. 文化长廊彰显“荷文化”

我校存在于志棠已近88年, 历届志棠学子对荷花也是情有独钟, 但对荷花一系列的文化了解不甚其多。2012年新年伊始, 学校规划并正在建设以“荷”为主题的荷文化长廊, 从硒元素的了解、白莲的种植到收获的知识、荷花的诗文名画欣赏、荷花的摄影创作、志棠其他富硒产品了解等五个方面, 让学生对志棠富硒白莲及地方特色产品有一些初步了解, 使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和热爱。

2. 校园活动衬托“荷文化”

一个长廊, 彰显的只是校园的物质文化, 时间久了, 也只是一个长廊了, 需要学生了解的那种文化内涵、韵味也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才能使其得到良好的持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确保“荷文化”的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制订了一学期“荷文化”活动计划,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演讲比赛、“家乡美”歌咏比赛、“观荷”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 寓教育于知识、寓教育于竞赛、寓教育于娱乐, 陶冶学生情操, 锤炼学生品格, 使学生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3. 第二课堂开发“荷文化”

依托志棠富硒荷花基地,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每年的“荷花节”是志棠与兰溪、建德三镇联谊最热闹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 当地农民便举行各种农业竞赛, 各地游人纷至沓来观赏荷花。同时, 还有散发着“荷文化”魅力的文艺表演、书画展、巡游等活动。身处其中, 当地的孩子每每都是乐而忘返。无论是美术教师, 还是音乐教师, 都抓住这一契机, 引导学生将美术音乐中的技法、鉴赏与“荷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绘画、舞蹈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大大拓展了美术、音乐等课程资源。

如美术小组和手工小组就以“荷文化”为主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展现荷叶、荷花、莲蓬的婀娜与美丽。美术小组里,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课前,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荷”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 然后带领学生到荷田去摄影、写生, 从现实生活中掘取创作素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 然后要求学生以“荷”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手工小组的老师指导学生用易拉罐皮, 通过剪、压、刻等方法制作荷花、荷叶, 拼贴成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过查阅“荷文化”资料, 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荷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内涵,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舞蹈兴趣小组则结合本土特色, 以当地“荷文化”为创作素材, 编排了舞蹈《采荷莲》。学生身着彩衣在莲湖中撑船, 采莲嬉戏, 生动地展现志棠人过“荷花节”的氛围和对爱莲的情结。

4. 手语操舞动“荷文化”

手语操是我校2011年9月以来新推出的晨操, 两位手语老师手语熟练, 教学生学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恩的心》等。手语操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 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团队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新学期开始, 两位老师又将“荷文化”融入到手语教学中, 民歌《荷花颂》成为本学期手语操的教学重点。相信学生能从自己与同伴的肢体语言中, 感受到荷花的优雅美丽。

三、师生参与, 打造和谐“荷文化”

校园文化的创建, 不是校长的个人行为, 也不是学校几个领导的杰作, 它只有培植在全校师生这块共同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 结出硕果。所以校园文化必须在全校师生和谐认同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 学校坚持师生共同参与, 突出主体性和全员性。本学期, 学校为了打造和谐“荷文化”氛围, 校长身先士卒, 携校务成员一起学习;然后举办多次讲座, 与师生一起研讨, 一起制订了一系列以荷的精神为内涵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近一学期的努力,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校长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荷文化”机制。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培养了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了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的强烈动力。

总之,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的过程,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持之以恒, 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 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特伦斯·E·迪尔.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思想汇报下一篇:县人社局“全民阅读·书香人社”读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