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2024-08-06

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通用9篇)

篇1: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As we oil know,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laid-off workers in China now mainly because of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reform. Among them are the old and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nd even some well-educated graduates. What's more, with more and more workers being laid-off, lots of social problems have appeared.

As a result, the issue of re-employment of the laid-off work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and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 number of solutions are being offered. First of all, re-training programs should be organized to help the laid-off workers to learn new skills to help them keep up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Besides, our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necessary measures to create

more new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 for these peopie. Final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form their cours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 as to provide qualified studen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 my opini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employment of laid-off workers needs the effor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cluding our government, the laid-off workers themselves and all those who are ready to offer their help, Moreover, the lay-off workers, especially the well-educated graduates, should lower their standards before looking for satisfying jobs.

篇2: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初战告捷,“下岗分流”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重新配

置的一种手段。下岗,意味着职工离开朝夕与共的生产或管理岗位,经过

短期培训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如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职业介

绍所、区街服务中心等),并开始再次择业。但因为极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门按指标统一分配的,无条件服从

分配,替代了职业选择;也使得下岗职工普遍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

记者曾对本市几个流动量较大的人才市场作过调查,发现确有相当数

量的下岗职工,由于种种原因痛失了再就业的良机。深入研究便发现以下

三种情况需要引起禁忌:

“好高鹜远”型。据某人才市场2012年10月业务流程统计,当月共

举行3次、共有262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招聘大会,招聘各类专业人员8

95人,与会5068人,实际应聘274人,只完成招聘计划的30·6

1%。经专家分析,主要是应聘人员专业分布不合理。这几年,个别专业

(如计算机、财务会计)被炒得过热,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人满为患;

相反,市场急需的诸如市场营销、客户代理、企划管理、工程监理等人员,真正具备实力的应聘者竟然凤毛麟角。这里面不乏有一部人至今待价而沽,甚至还有些人非“摩托罗拉”或“中美史克”等名牌企业不去,从而出现

人才流动上的畸形。一方面,高素质、实用型的专业招不进人,另一方面

热门专业摊位前人头攒动、竞争十分激烈。此外还有许多下岗的技术工人,不屑去私营企业或街办企业工作,这些人形成了下岗择业的特殊群体;

缺乏信心型。在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信心是智慧的催化剂,它能给

人以行动的力量。但是,有些人或由于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或听从了舆论误导,失却了信心。如本市某国有中型企业的副总工柴先生,原是金属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下岗不久即受聘于一家日本独资公司任生产部长。但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解雇了,原因是不符合公司董事会的要求。事后一打听,才知道主要还是柴先生缺乏信心。这家日本企业是有名的三泽公司的分公司,三泽公司多年来在管理上有一套绝招,那就是所谓“鲶鱼效应”。原来,挪威人捕沙丁鱼总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但经过长途运输鱼大多死了,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他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在每个鱼槽里放一条鲶鱼。由于鲶鱼喜动,进入鱼槽后四处游弋,到处挑起摩擦,大量的沙丁鱼自然会紧张起来,加速了游动,这么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鱼港„„日本公司对柴先生期望值很高,没想到他不是一条理想的“鲶鱼”,拘泥于传闻中的日本企业的严格和刻板,于是,“非规勿视,非规勿言,非规勿听”,成了没有活力的“机器人”。可见,下岗职工在择业过程中可以用一定的灵活度去适应招聘企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固步自封型。在35~45岁的年龄段中,有一部分下岗职工始终没有脱离计划崐经济的窠臼,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已学到的知识经验范围内,不善于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变得心智闭锁,缺少创造力。如某公司财务部下岗会计周女士,连续错过了三次就业机会。第一次是某百货商场招聘一名商业会计,她没去应聘,其实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业务差异性不大;第二次是某律师事务所要内勤(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当会计),她居然不敢报名;第三次是某金融机构招聘1名审计员,她去是去了,但没作任何准备。事后才明白,翻阅一下审计手册,掌握大致的方法原则自己就能应聘,她又失败了。周女士本来遇到的都是围绕本专业再多学两手就能走遍天下的好事,她却终于没能冲出雷池。

篇3: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的思考

灵活就业是指与传统有稳定岗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式的总称。主要表现为: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小时工和钟点工等。由于灵活就业门槛低、机制活、对从业人员条件包容性大,适合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发展较快。灵活就业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满足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和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全国6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再就业后,85.4%从事临时性工作,3.3%是小时工或劳务派遣工。这表明,灵活就业正在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正在逐步接受市场就业的观念,选择灵活就业的形式。过去,灵活就业因没有稳定的岗位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不被社会成员视为“就业”。现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只要一个劳动者在过去的一周内从事一个小时的合法劳动并有合法收入,就可以被视为就业。这样,许多过去被列为下岗失业的人员实际上已实现再就业。因此,要加强灵活就业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克服对单位的依赖心理和长期形成的“单位情结”,树立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形式也是就业的观念,坦然从事“散工”和“零活”,主动选择灵活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

为了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实现灵活就业,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给灵活就业人员和固定就业人员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尽快制定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为他们接续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尽快规范用工行为和报酬最低标准,明确劳动关系;进一步做好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服务,为选择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关键的一步。

2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开拓社区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社区就业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和公共性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服务等三大领域。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国着力开拓社区就业服务岗位,经过数年的努力,社区就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中,组织专场招聘会3500多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50多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3万多个。社区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基本做到对下岗失业特困人员“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其中通过社区安置的人员在60%以上。

社区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涉及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居民管理等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物业管理、生活必须品配送、家庭护理、小件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小服务项目,因此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凭借社区就业岗位门槛低,服务范围广和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就业正逐渐成为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有关数据显示,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每百名居民就需要8人提供社区服务;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每百名居民则需要5人提供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实现再就业的空间很大,蕴藏着很多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激活社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使社区服务的效应充分释放,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环境,切实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向政府规划和市场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再就业的潜力,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紧盯市场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将更多的社区有利条件转化为再就业岗位,让社区小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的大作用。

3 通过“政府买岗”,解决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

“政府买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政府直接买岗位,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公益性岗位,主要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二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即由财政拿出资金补助那些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介绍单位;三是政府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即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支付下岗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减轻用人企业的负担。许多城市相继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选择交通协理、保安联防、卫生清洁等公益事业领域,由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重点安置困难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即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050”群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如果这个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城镇贫困阶层的扩大,产生“4050”人员逐步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从而影响社会持续平稳运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应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政府买岗”虽然不可能完全安置庞大的下岗失业人员群体,但对解决“4050”等特别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仅今年前七个月,全国已有210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政府买岗”的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就有55万人,使城镇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登记失业率下降到了4.5%以内。

“政府买岗”不但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而且显示出政府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决心,进而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的信心,稳定了更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人心,对再就业工作起到了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投身市场,加入到创业的潮流中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为了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搏击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引导下岗职工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时的创业培训和(下转186页)(上接87页)指导工作,带动他们从安置型就业走向市场就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起步,意味着什么都要学习,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创业培训,形成培训,创业与就业三者的良性互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实现自己的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梦想。

创业培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以提供创办微小型企业的必要知识。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试点推行的包括理论学习、咨询辅导和后续辅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三是结合各地实际自行开发的培训模式。目的是通过创业培训,激发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意识,通过积极“充电”,使他们掌握必须的创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开业策略指导和创业计划指导,为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打下坚实地基础,从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天地。

篇4: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探究

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就业者失去劳动机会的情况。但每个人对失业的定义是不同的,一是有工作能力,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寻找就业机会,但是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称为失业;二是暂时被解雇但正等待恢复工作或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的人也称为失业。在我国,失业一般是指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各类学校毕业生和辞去原有工作的人,前者为没有社会经验和就业经历的,后者为有就业经历但失去工作的就业者。

下岗职工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也包括城市建设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就成了下了岗的农民。还有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中存在再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目前,应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还不到位。部分困难人群、困难单位、困难地区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大多数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不解决,不仅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会带来繁重的经济负担,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势在必行,也是我国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再就业问题现状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就业困难、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技能等等,都困扰着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就全国范围的就业结构来看,由于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下岗失业人员受原有技能的限制不能适应新型岗位的技能需求,导致不能再次就业。在下岗人员的能力结构与就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要求相互冲突时,再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影响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我们坚信,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劳动力需求的利与弊

1.劳动力增长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而且大多看好企业,造成企业拥有大量的现有或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而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企业却呈现相对减少的态势。这也会造成劳动力增多,而企业需求相对减少的现象。

2.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冲击

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应归功于农村劳动力的弥补,他们来到城市不仅填补了城镇职工不愿去做的岗位空缺,还创造了更多的劳动价值。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比较喜欢雇用农民工,而不愿接收城镇失业人员,进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冲击的现象。

城镇职工福利一般是由企业提供的,职工一旦下岗,他们就会失去福利保障,城镇职工进入社会,他们的福利就由社会承担,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是非常健全,所以导致城镇下岗职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再就业也非常困难。

四、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途径

1.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要解决再就业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开发各种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再就业领域。

很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可以发挥他们的特点。如服装、玩具等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但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同时,要发展新兴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新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发展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三产业应坚持多元化模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的充分成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2.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如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岗位空缺、失业人员无技能无法上岗的现象。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必须重视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提高上岗质量,增加企业工作需求,就必须不断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健全面向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岗位培训技能,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为企业提供更优的技能型劳动者。

下岗职工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人员,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使政府部门能支撑起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要健全社会服务制度,加快再就业工作,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信息更新系统,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高效、系统、多元的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要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职工的各方面要求,帮助员工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再就业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再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5: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着力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是“两个率先”的充分落实,是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多重的压力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就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就业形式相当严峻,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而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下岗职工广义上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农民也成了下了岗的农民;包括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包括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员中再就业成为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要解决再就业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开发各种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就业形式。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再就业领域。很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可以发挥他们的特点。如服装、玩具等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但技术要求并不高。还有如旧货业,散布全国的2500多家旧货市场和企业共吸纳下岗职工100多万人。旧货业已成为下岗职工重新施展技能的又一舞台。旧货业的发展,对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需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旧货业的发展,对安置下岗职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据调查,旧 1

货从业人员主要由下岗职工与农民两部分构成,其比例约为3:7,旧货业已成为各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拓展新兴农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适合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新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绿化布置、家庭园艺装饰、礼仪花卉的需求日趋上升,这个项目很适合都市型服务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近一个时期再就业行动的主攻方向。一方面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杨柳在全国餐饮业再就业工作典型企业座谈会上说,餐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现有350家企业,1800万从业人员。去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的营业额是4369亿元,而美国1999年的餐饮业营业额就达到了3540亿美元。我国人均年餐饮消费大约是300元左右,美国人均年餐饮消费是100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美国人均年餐饮消费是我国人均年餐饮消费的27倍。我国的餐饮业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餐饮业对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要求相对不高,餐饮业的大发展必然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工作岗位。各餐饮企业要通过整合现有岗位资源,挖掘安置人员的潜力,开辟新的服务项目等途径,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优先就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包括清洁、绿化、保安、公共设施养护在内的社区服务业,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社区服务业门槛低、投入少、技能要求不高、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岗位更适合下岗失业人员。随着家务劳动和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社区自身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业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四川省提出,将把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增加再就业岗位的“新亮点”,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托幼托老、家庭病房、代购物品、修理维护等家政服务岗位,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商品快递等劳务型岗位,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维护等公益性岗位,发展钟点工、季节工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区服务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开办小餐饮、小商店、报亭、电话亭等个体经济,实现自主就业。

今年成都市在市、区、街、社区四级建立“再就业信息网”,全市883个社区的下岗职工情况,基本可以从信息网上查到。通过这个网络,目前全市已有8万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这样,在未来我国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中,社区服务业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等特点将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绝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个迅速实现再就业的渠道。岗位“虚位以待”现象呼唤加强职业培训

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岗位“虚位以待”情况。这一方面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不适应造成的,而更多是自身素质较低导致的。加强职业培训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要求。

据抽样调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大龄下岗职工占下岗职工总数的30%左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占50%,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迫在眉睫。

劳动保障部提出,要组织社会各方面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免费培训,政府在严格评估效果的基础上,给予补贴。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下岗职工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人员,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使基层组织机构真正承担起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其公开发布系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为下岗失业人员求职、创业提供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要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下岗职工通过培训掌握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深圳市通过“公开竞争、全方位评价”,从各类社会培训实体中确定了17家培训能力较强、信誉较好的的培训机构,组成再就业培训网络;根据市场需求及下岗员工的具体情况,开设了包括计算机、机电、维修、特种作业、服务等50多个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培训专业和工种,规定每个下岗员工享有两次减免学费最高可达2000元的技能培训机会。5年来,全市共有5181名下岗员工、4.21万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就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

优惠政策帮助再就业

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整顿市容时,要统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性培育性场所等

篇6:最新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

一、调查背景

下岗职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下岗职工的经济状况、精神状况的变化,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了心理危机。要减缓下岗职工的心理危机,国家必须加强对其的健康教育以及引导下岗职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

调查时间:2012年2月5号至2012年2月8号

调查人员:邓振宇巫浩伟 谢俊杰 卢百威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30—45岁之间的一百名下岗职工。

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哪些因素会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的,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问卷中列举了25个可能对再就业产生影响的事件,要求被调查的下岗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列举事件对自己再就业的影响程度。调查方式:

本文的调查采用问卷进行。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较高。样本的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段:40岁以下的占33%,40-49岁的占42%,50岁以上的占25%,基本符合下岗职工的情况。我们注重了发放对象的可靠程度,党员的比例比较高,约占20%。下岗时间我们选择了改制较集中的2009年为界,2009年以后下岗的占63%,2009年以前下岗的占31%。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层次的最多,占45%,初中及以下的占37%,大专以上的占18%。原单位职务,中层及以上干部占16%,一般职工占72%,专业技术人员占10%。

二、调查内容:

一、经调查发现,下岗职工普遍几种心声:

(一)“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再就业培训好,可惜机会少”--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

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三)“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二、经调查发现,下岗职工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一)失落心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旧观念碰撞产生失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全包”,企业成为职工赖以生存的家。现在一旦下岗失业,就会感到无依无靠,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二是与别人比较出现心理失衡。在老同志、老朋友、老同事间比较,觉得自己的能力、工作态度、贡献均不差,但人家“在岗”,自己下岗,心理极不平衡,增强了失落感。三是下岗前后生活反差大。下岗职工主要生活来源,依靠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或政府救济。职工下岗前后收入反差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二)依赖心理。下岗职工大多存在“等、靠、盼”的依赖思想:一是等待国家安置。有的认为,社会主义饿不死人,总会有饭吃。有的认为,进了国有门,就是国家人。既为国家人,就要国家管。还有的认为,下岗是暂时的,国家不会撒手不管。二是依赖企业和亲友。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职工一旦离开企业,顾虑重重。有的职工下岗后不找市场找厂长,寄希望于企业的复苏,能够重新回原单位工作。也有的下岗职工靠亲友、家庭资助,对重新就业无所谓。三是对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有的认为,只有进国有企业才算就业,才有安全感。进集体企业、摆摊、干个体、在外打工都不算就业,小时工、弹性工时等多种形式都不算就业。据调查表明,50%多的下岗职工等待政府和企业的安置,30%多的职工暂时予以考虑自谋职业,但最终还是希望政府和企业重新安置。

(三)抵触心理。下岗职工丢掉了几十年的“铁饭碗”,意味着利益受到影响,而留岗人员却在减员增效中增加了利益。这种利益矛盾,使下岗职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一是个别宣传媒体出现误导,将职工下岗视为对职工能力缺乏的惩处,引起下岗职工反感。另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社会上一些人往往对失业人员产生一种偏见,认为失业就是无能。有的人甚至把失业人员比喻成“社会的累赘”等等。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下滑不是自己的错,自己在企业干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二是下岗职工主人翁荣耀缺乏。有的职工下岗前,长时间感受到主人翁荣耀,一夜之间成为下岗者,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产生一种羞耻感。个别的甚至呆在家中不愿见人,更不敢抛头露面自谋出路。三是再就业难度大。职工下岗后,要求就业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由于下岗职工文化水平较低,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就业渠道窄,再就业环境不够宽松。

(四)恐惧心理。一是担心生活没有着落。职工下岗后,生活会受到明显影响,带来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二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职工下岗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怕社会歧视,担心被人看不起,不愿去从事服务性和苦脏累的活。三是担心难以再就业,有的下岗职工没有技术专长,对下岗后能不能找到饭碗感到担忧。四是担心失去依靠。下岗职工都担心

企业撒手不管,或者企业有了新的转机和就业机会,把他们排除在外。

(五)自卑心理。下岗职工中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有一定困难,在心理上产生强烈自卑感,悲观,消沉,丧失信心.(六)盲从心理。一些下岗职工不能正确地客观地选择自己所适应的就业点,而是抱着随大流的特点,盲目地结伴外出打工或合伙做生意,一事无成;有的轻信招工、致富广告,不辨真伪,以至上当受骗,陷入困境。

(七)埋怨心理。职工下岗意味着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困难,而且也造成心理上的重负。一部分人思想上转不过弯而怨天尤人,无法摆正心态,产生了愤世嫉俗的偏激心理。

(八)攀比心理。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就业时,不但与别人做横向比较,而且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这时候常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古训,作为座右铭。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心只想找工资、待遇、条件好的工作。但由于自身素质所限,大部分应聘者都会被淘汰。许多下岗职工由于没有选准自己的目标,在多次求职失败以后,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形成恶性循环。

三、建议

(一)下岗职工自我的心理调适:

1.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下岗失业。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下岗或失业也是这样。旧的岗位不失去,新的岗位也不会找到。兵书上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说面临特别困难的处境时,人会不顾一切地去拼搏,反倒常常可以开辟出新天地。许多下岗失业人员总是看到下岗失业带来的坏处,而没有看到在厄运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多种选择。也许在闯一闯的过程中,会重新发现自己的才能,找到一个新的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此外,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现在社会上似乎是想就业的人多,工作岗位少,但也许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明年或者后年,也许几年后,工作岗位找人也说不定。所以一定不要盲目悲观,困难的时候需要忍耐,忍耐中会等来新的机会。

2.凡事向前看,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些下岗失业人员总是想自己过去如何如何,以此来对比现今境况的不佳。其实,过去只能说服你曾经有过的辉煌,不能表明现在还行。重要的是在过去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继续创新发展。这方面,要充分衡量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和技术,不要轻易抛开过去的所长而去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当然也不能死抱着过去的长处不敢开辟新领地。关键是根据环境的要求而为自己合理定位。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人失败在于自己丧失了信心,如果不这样,什么时候也有新的机遇。许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地方做出了惊人的成功。当然成功的背后是艰苦的努力。

3.正确总结经验和教训。下岗失业,除了外部的原因以外,从个人方面,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原因。比如可能自己的技术不适应岗位的要求,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等。当下岗失业以后,一定要冷静地分析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为从事新工作时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如果把下岗失业看作人生的一次失败,其实哪个人在一生中不经历过失败?从失败中接受教训,重新站起来才是生活的强者的表现。坦诚地总结和对待自己的不足,才能改正和发展。

4.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下岗或失业后,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要主动寻求包括亲友、朋友、社会上各方面的帮助,以便能重新掌握新的工作需要的技术,找到新的岗位。有的人不好意思向亲戚、朋友说,自认为这样做是坚强的表现。当然如果自己确有能力,找到新的岗位有更多大的发展也行。如果社会关系不是太多,个人能力不是太强,不妨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而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有一句成语叫:捷足先登。机会往往是给予那些主动性强的人。寻求亲友帮助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下岗失业后,心情苦闷、痛苦、愤恨、不满等

情绪,都可以适当向亲友发泄,一味压抑久而久之会出问题。当然,一方面要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说,要思考别人的想法、说法,吸收他人的意见,以免使自己的思想过于偏激。

5.家庭要理解下岗职工。家庭中一个人或夫妻二人下岗失业,双方都会感到沮丧不安。痛苦的心情有时通过转移来发泄。这样有可能,互相埋怨。再加上确实经济生活上受到影响,更是雪上加霜。但这种时候,也是最需要全家一致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时刻。团结则力量大办法多,离心离德会加重困难。家庭是最后的避风港,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整个社会风气也还未形成一人有难大家相帮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二人、一家人若是互相体谅,互相关心,就会使家人感到温暖和安全。人生在世对于什么是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幸福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家庭中有人下岗失业,家庭生活暂时受到影响,经济上差一点,但如果夫妻恩爱,子女健康发展,照样享受幸福人生。古语说:贫贱夫妻恩爱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6.必要时通过心理咨询调整心态和情绪。下岗失业人员如果负性的情绪很严重,比如长时间的抑郁、焦虑、愤怒,明显地借酒浇愁或者一定程度上从社会生活中退缩等,就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调整和治疗。需要提醒的是,长期的情绪不良往往引发躯体方面出现一些不适或直接导致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身体方面疾病的治疗,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纠正。心病须由心药治。

(二)政府的帮助

政府就应采取措施,进行相关产业的调整,例如对一些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产业实行税收优惠,让其增加员工来扩大就业,以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所以,就社会就业问题的本质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是通过救济和政策杠杆来进行调节,而绝不是政府自己来投身社会经济运作创造社会的就业机会。

附: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问卷

说明: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我们将严格包迷你的信息,你可以放心作答。

1.下岗待业时最需要谁的理解

A、家人B、亲戚C、朋友D、同学

2.对再就业培训的机会

A、没什么用,也很少B、有用,但很少C、没什么用,但机会有D、有用,但机会太少

3、对招聘市场的关注程度

A、非常关注,而且急B、还好啦C、无所谓D、不管,会好的4.招聘市场的可信度

A、信任B、不怎么信任C、马马虎虎D、不信任

5.你对以前工作单位的归属感

A、很高B、较高C、一般D、很少E、没有

6.对自己以前的工作单位的满意度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7.在工作中你的成就欲望

A、很高B、高C、一般D、很少E、没有

8.你一天的工作量

A、超负荷B、满意C、一般D、很低

9.你对自己岗位的工作

A、很有兴趣B、兴趣不浓C、没有兴趣

10.在工作中学校新技能的机会

A、很多B、有时C、视情况而定D、几乎没有

11.你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发挥

A、充分发挥B、大部分发挥 C、部分发挥D、基本没发挥

12、你对自己将来的奋斗的目标

A、清楚B、较为清楚C、不太清楚D、不清楚

13.你对自己的工作权限

A、明确B、较为明确C、不太明确D、不明确

14.你以前付出的努力和实际收到的报酬相匹配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5.以前单位领导能够用人所长,扬人避短

A、非常好B、好C、不太好D、不好

16.组长听取员工意见次数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

17、以前领导与员工的关系

篇7: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工作

摘要: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去思考与研究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下岗分流 再就业 市场经济

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以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做好相关人员的分流与再就业培训工程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通行做法与重中之重。作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有利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统一思想,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一、正确理解下岗分流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实施再就业的重要性

下岗分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出现的结构性下岗是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下岗分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下岗者要调整心态,拓展思维空间和深度,自觉地顺应形势,通过接受培

训或技能提升,突破自我局限,获取重新就业机会。

在充分认识人员精简和分流的必要性,解决思想矛盾之后,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妥善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正确处理好下岗职工与原单位辩证关系,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要正确理解下岗职工与失业职工的概念差异。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厂内轮训、停薪留职、提前退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劳务输出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人不视为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则是指企业在法定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裁减人员或终止劳动合同,从而解除了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全部权利与义务不再存在的人员。

其次,下岗者要处理好主观客观的关系,认真反思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下岗的原因很多,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重新获取上岗及再就业的机会。

再次,企业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下岗者的再就业工作,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一是要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合理分流安置;二是为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三是发放生活费,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四是关心政治生活,按时通知下岗职工参加党团组织活动;五是按政策规定为下岗职工办好工资进级进档手续,使其待遇与在职职工一样;六是为下岗职工办好各种手续,让其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三、开拓就业渠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下岗职工要摆脱陈旧观念,要克服陈旧的择业观念和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转业转岗意识、职业平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要依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没有不体面的职业,没有低人一等的岗位。

要走出心理误区,端正择业观念,打破就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

四、面向下岗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

通过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是增强下岗人员再就业本领和信心的重要途径: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培训对象:对于40、50岁的失业人员,需要针对其人格特征逐渐敏感脆弱的特点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辅导;针对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接受能力差的,要选择开展实用性强,技术难度低,易掌握的短期应急培训和进行基本常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就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从而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于年轻的下岗者,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偏重提高学历的培训,将参加短期的基

础课程培训和有学历的正规成人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的含量。第二,全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观念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训者的各项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从政策和市场开放的角度,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再就业问题,可从国家及地方政策上和市场经济本身环境两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给予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政策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登记、管理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展部分公益性岗位,重点针对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第二、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咨询等“一站式”便捷优质服务。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以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也是解决再就业的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步朝,花明,邹晓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2]宋秀坤,黄扬飞.非正规经济与上海市非正规就业初

探〔j〕.城市问题,2001,(02)

篇8:下岗职工再就业高中英语作文

关键词:福建省,下岗再就业,公共政策

下岗职工是否能够再就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国际大环境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福建省下岗职工不断增多, 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 经济危机使福建省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提高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需要从具体工作抓起, 逐步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创业、市场引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框架, 为了实现长效健康的运行机制, 政府要在公共政策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创建良好的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服务环境, 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就业。

(一) 建立、规范下岗职工再就业劳动力市场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及时掌握本地企业的用工增减意向、规模和岗位技能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下岗职工的实际特点, 集中采集一批合适的就业岗位,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 为下岗职工提供一批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 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劳动力市场要优先考虑下岗职工再就业, 同时要积极推行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接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不断完善就业服务运行体系, 健全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度, 尽快形成市场引导的就业机制。

(二) 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质量

通过广泛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门户网站, 对就业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 扩大公开信息的接收面。针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建设, 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透明化。

(三) 构筑信息数据平台

1.建立信息库

要做到省、市、区、街道、社区信息联网, 大力采集管辖范围内下岗职工的相关信息, 包括下岗职工的数量、年龄、行业、地区分布等, 然后将数字进行专业的分类和处理, 作出专题报告和主要的指标排序, 从宏观和微观全面反映下岗职工的情况。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工作小组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 并通过政府网站、专门杂志和其它媒体对外公布, 提高信息透明度, 方便社会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 积极地推行个人再就业求职登记制度, 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处理好社会保险的接续等事宜。

2.拓宽信息咨询平台

加强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 拓宽信息咨询服务领域, 集中各专业人力资源, 打造更全面、更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专业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各行、各业、各地的就业服务性信息。加快就业、失业信息监测预警分析体系的建设, 及时了解人力市场变化情况, 做好就业走势分析, 准确预测人力需求的供求状况, 引导下岗职工就业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同时, 还要做好信息政策出台后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下岗职工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保证下岗职工的经济利益。对无法可依的“空白领域"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对已经存在法律约束的领域, 则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 并充实新的内容。在法律的制定、修改过程中, 要多听取社会各方意见。

(五) 健全有效宣传渠道

福建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采用各种手段, 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 向下岗职工提供政策咨询及其相关信息。成立专门针对性的劳动力市场、招聘会现场等向下岗职工发放信息, 让他们及时获得培训和工作岗位信息。各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宣传工作中, 积极组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就业服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业务部门设置宣传咨询点, 宣传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解答各类问题。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 集中宣传相关的内容和成果, 宣传下岗职工就业的成功事例和先进典型。

二、制定开发再就业岗位政策

(一) 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所谓公益性岗位, 就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社会公益性的岗位, 例如城市交通协管员、保洁管理员等等。针对下岗职工就业技能低、年龄较大等特点, 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通过政府投资购买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 提供一些公益性就业岗位, 将社会治安与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新岗位, 而且可以使城市治安更加稳定, 城市的运作更加完善。

(二) 建立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提供再就业岗位

由政府牵头, 集中社会各种资源, 为提供再就业岗位的企业建立优惠的政策。例如, 政府可以建立再就业资金,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然后由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支付下岗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 从而减轻就业单位的成本, 鼓励其招聘下岗职工。另外, 可以根据企业提供再就业岗位的数量的多少, 与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相挂钩, 提供的再就业岗位越多, 获得的优惠越多, 从而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

(三) 积极开发、建设就业基地

基地是就业的载体, 只有建立基地, 才能有效地增加就业岗位。因此, 各地都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 统筹谋划, 加大投入, 大力兴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 引入外来企业到福建省投资建厂, 积极鼓励在园区内自主创办企业, 从而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开拓更广的就业渠道。政府应坚持“以发展促就业”的就业工作思路, 加大投入, 开发就业岗位。

(四) 开发社区服务性岗位

社区就业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和公共性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服务等三大领域。社区服务岗位具有门槛低、服务范围广和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实现再就业的空间很大, 蕴藏着很多就业机会, 因此社区就业正逐渐成为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社区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 涉及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居民管理等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 以及物业管理、家庭护理、小件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小服务项目, 因此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加强、加快社区就业的建设对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激活社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使社区服务的效应充分释放, 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创新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造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环境, 切实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 加速下岗职工在社区服务中就业。

三、制定并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一) 保障基本生活

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创业的重要条件。应尽快健全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及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下岗职工有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逐步提高城市下岗职工的救济补助标准。发展慈善事业, 拓宽救济资金的来源, 同时要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 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 开展技能培训, 提高下岗职工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下岗职工下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下岗职工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由政府出资补贴, 劳动就业服务相关部门统一培训规划、管理, 发动政府及农业、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联动的培训体系, 初步形成以省市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 以基层劳保所 (站) 为中心,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培训网络。结合下岗职工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劳动需求,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三大特色, 以培训促进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采取初、中、高级培训相结合, 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 扩大培训对象的覆盖面, 重点提高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带动下岗职工从安置型就业走向市场调节型就业。

(三) 鼓励自主创业

篇9: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角色转变与适应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上一篇:新员工评估报告下一篇:其实我们幸运多了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