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2024-08-16

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精选8篇)

篇1: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数理学院光学工程1311084008徐晓滨

一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近半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我获益良多。

一、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已经将来的“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着一代代人奋勇向前,谱写了一个有一个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科学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作为一名研究生,要认识到在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有其必要性,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使广大群众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一种的主观能动行为。

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

对于陈建新教授的课程的学习体会

数理学院光学工程1311084008徐晓滨中国

篇2: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第二单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再一次重温了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党校老师结合国情、市情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中央、市委的举措,使我们在以往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领会。正如开班时政法委副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常温常新,以此达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的学习目的。

1、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这个论断,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道路,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管用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制度,是生命力旺盛的制度。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把握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正源清本,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然有着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方法是要学习认识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好党史。了

解掌握尊重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既不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也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

3、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就要积累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对待理论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端正学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真学,要力求甚解,要学懂学通,并加以消化吸收。

4、坚定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

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没有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思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风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茫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思想,一切贪图私立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篇3: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任何进步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 归根到底要以创建、发展和完善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为目的, 同时, 需要有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来规范和规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从理论上概括出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它将政治列入了精神文明的表现。党的十六大报告,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规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的时间也不过60年左右的时间, 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文明, 它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充分展示、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 就需要我们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而建设的起点, 则在于我们弄清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详细地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清醒地看到, 虽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 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 以及一些具体的执行性制度, 这对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人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同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一些新的领域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 还有一些己有的制度性规定已经不符合现有的形势要加以修正。

(二) 党政官员腐败现象滋生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先进新型的政治文化观念, 还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 更需要培养文明高效的政治实践行为。

在我国, 不少方面的制度有漏洞, 机制不健全。我们现在尚未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 都还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 有些体制已经比较完善, 有些正在完善, 有些还很不完善。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解决的基本途径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发展政治文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好社会主义, 最终过度到共产主义, 实现政治文明的高度发达, 使政治权力回归于社会之中;从近期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解决好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一) 完善党内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发展党内民主, 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又是克服党自身问题的有力对策。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关键, 以党内民主建设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发展党内民主, 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先导, 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此, 只有解决好发展党内民主问题, 才能解决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即人民主权。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 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 由人民自己来依法管理国家大事, 人民的各项权利就没有保障制度的保障, 各种义务也无法履行, 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

(二) 健全法制化制约机制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国家的方式, 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实行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也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

篇4: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是重视榜样的作用;二是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40-02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冲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偏见,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论。他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是人的行为与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这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行为的影响力是各不相同的。环境因素可能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有时行为或者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三个因素中,班杜拉特别注重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因果决定模式,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体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获得,后一种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他强调人类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且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人们不是单纯的对外部事件做出应答的有机体,而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主体。

(一)观察学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常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阶段又存在一系列变量对其产生影响。在注意过程,观察者面对多种示范的各种影响,何种事物成为观察的对象,即取决于示范活动本身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点、过去的经验与当时的意愿,所以,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即榜样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他极可能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代表,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的行为。在保持阶段,观察者利用符号进行编码的能力、他的认知组织和练习活动都是很重要的变量。在动作再现阶段,时常因为复现时自我观察和他人矫正时给予的反馈而变化。在动机阶段,也会受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制约。

(二)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也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关注。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体的把握感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它不是实际行为本身。除了个人的自我效能外,还提出了集体效能。集体效能不是个体属性的总和,而是个体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种突显的属性。自我效能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所以,班杜拉主张奖励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力量,强调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对今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一)重视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方式揭示和论证了榜样示范在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说的,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进入心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不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将这些观念外显的过程中,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动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诠释,这种诠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标准。然而,榜样的教育作用不是无条件的产生。

榜样的影响力的基础是模仿。众多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人不仅模仿外在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都有可能来源于模仿。这也是榜样的示范价值。但在榜样的教育中,不止于对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样式,更多的是从这些具体行为样式中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渗透过程,其教育效果依赖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不管榜样的何种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经历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仿效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过程。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榜样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知是行的基础,要让大学生认真地解读榜样行为的表现,以及这种行为背后隐含的精神内容。遵循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以及感知规律,将榜样的照片以及事迹以一种对比、增强新意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通过录像、影视、幻灯等媒介来直观地呈现,也可以通过榜样人物出现在现场进行演讲和报告。通过这些真实、详尽、形象化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了榜样,使得大学生对榜样行为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讲述榜样及其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崇高性的认识历程,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榜样的成长环境、榜样经历的考验,更增添榜样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而拉近与榜样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并愿意以榜样的行为和精神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

最后,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一定要认真选择跟大学生相似的榜样,只有得到大学生认可的榜样才能被他们接受、认可乃至效仿。一般来讲,越是能让大学生产生敬佩、亲切和依赖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要一味地提供正面的榜樣,适当的一些反面榜样同样能够发挥警示和矫正的功能。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它是一种信念,是主体自我以自身为对象的参照思维形式之一,是对自己能力的感知、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它影响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及行为成就。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坚持更长的时间。因而,作为自我参照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和控制着大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转化为合适的行动的认知、动机、情感过程。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其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也能展现更强的意志力,更能表现出对价值观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信心的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勇于接受并会努力在实践中践行价值观。二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面对困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积极乐观的大学生会更加努力,相信价值观的正确性,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碶而不舍,不轻易放弃。三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消极态度的大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可能的失败或者曾有的不利结果,从而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情境,将注意力集中在明确的任务上,适当挑战性的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努力。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感呢。

1 亲历的成功性经验

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自己亲自经历的成功经验。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尽量安排参加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践行价值观的社会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另一方,在偶然遭遇失败时,教师和同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适当的意志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次任务的难度,如果感觉到适当高的难度经过了自己一定的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这会更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榜样的替代性经验

班杜拉认为,在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期待,进而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获得了成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仿的同学的失败,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语言说服

语言说服包括他人说服性质的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暗示语言,是提升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方式。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正积极克服困难时,如果有重要人物如班主任向他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积极的评价,会适当地增强大学生的效能感。

4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会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因而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改变其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参与一项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归因;其次在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归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最后是在归因训练中,要给与大学生积极肯定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到有意义的归因,而并不一定是成败的真正原因。同时配以适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反复训练,直至形成稳定的归因倾向为止。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篇5: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 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 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 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篇6: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

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松原的物质基础。建市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社会扶贫帮困,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无论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还是在帮扶困难群体的支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因此,对我们来讲,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惟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松原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深刻认识到,仅靠GDP的增长是无法支撑起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坚决克服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事

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

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协同共进。

(三)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心百姓福祉。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致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买得起房,养得起老,进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离开城市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目前,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松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正确方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以城乡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构建和谐松原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求实的态度,完成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

(一)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松原增强经济实力。要坚持工业立市、项目拉动战略不动摇,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努力提高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对前郭炼油厂2万吨聚四氢呋喃、吉安生化21万吨冰醋酸等在建的重点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搞好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建成投产。对长化集团10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要搞好可研论证,推动项目早日启动实施。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尽快谋划5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市项目不断档,发展不停步。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要切实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吉林石油集团热电厂5万千瓦二期和市啤酒厂异地扩建等项目。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规范操作程序,积极筹措改制成本,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为构建和谐松原夯实基础。要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建设具有松原特色的优质粮、优质畜(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三大产业带。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大规模、高起点、专业化、外向型”和“小规模、大群体、特色型”的原则,围绕粮食、畜禽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草业和水产业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民就业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松原借力助推。要抓住全省鼓励发展工业集中区的有利时机,以

《全市开发区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取得大的突破。在发展定位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创业平台。在整体布局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重点围绕交通干线和中心城镇展开。今后五年,全市要争取建立2-3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10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和15个特色工业园区。对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提高承载功能。要对政策进行梳理规范,重点落实好供地、水、电、汽、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增强项目的吸引力。要培育招商文化,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搞好跟踪服务,引进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牵动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型、外向型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与嘉吉、华润等知名企业和集团的合资合作,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取得突破。

(四)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松原打造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为城乡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规划既要保证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又不能模糊重点,齐头并进。要抓好规划的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避免规划的无序性。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建设工程。要加快城中村、城中乡的改造步伐,继续抓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迅速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建筑工地、整顿散装货物车辆、取缔露天烧烤和治理城市“牛皮癣”等专项整治攻坚战,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做好松原大桥、沿江开发、江南公铁立交桥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篇7: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懂得了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了我的社会主义信念。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财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用新的发

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动物卫生监督所而言就是要以科学创新为指导,切实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公共卫生安全,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频发,动物疫病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清醒地认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这些困难与问题,科学分析与准确把握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明确肩负的重任与使命,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我们要加强对有关会议及领导讲话精神和政策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要采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记着笔记学等多种学习方式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找出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管要求。

重点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工作,强化动物饲养、运输、加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储藏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生产和供应。坚持大户临栏、小户集中到点检疫的办法,加强车辆消毒和生物安全处理工作。确保屠宰检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严格实行生猪屠宰检疫申报、准宰制度,严把生猪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和宰后处理关,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确保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严格凭检疫合格证明、验讫印章、检疫标志进行销售,加强冷库等动物产品储藏场所监督检查工作,严格要求动物产品实行报检制度和凭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经营制度,并要求经营户建立进货验收制度,完善记录台帐。

篇8: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因此, 如何加强预防口腔医学教育, 培养和强化预防口腔医学理念, 不仅关系到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也是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建构主义作为20 世纪末期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 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思想进步, 其崭新的教育理论对强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及指导意义。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 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人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具体而言, 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相比, 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1 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 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也就是说,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以及其它学习工具) ,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

1.2 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

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而且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 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 相互争辩和讨论, 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 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

1.3 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 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 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情境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 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 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 并指导学生探索。

不难看出,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 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2 建构主义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形象教学法

形象化教学法又称立体化教学法, 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感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其内容包括在讲授理论课时, 结合板书,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配以真实的以及复制的模型教具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由文字到画面, 由平面到立体, 由感性到理性认识, 把书面理论、文字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 使学生能直接观察、认识、领会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如在讲《窝沟封闭和预防性树脂充填》一章节中讲述窝沟形态时, 为了让学生对窝沟点隙的形态产生深刻的印象, 可先从世界著名的山峰、山脉开始讲起, 一张张雄伟壮观的图片把跌宕起伏的山峦形象的描绘出来, 有高峰、有低谷, 连绵不绝。当学生把这些山峦的图片形象的印入脑海后, 再看“窝沟”电镜图片, 这一片“山脉”展现出来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窝沟的形态。形象化教学有利于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2 案例教学法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 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 内容杂, 也比较抽象。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 索然无兴,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口腔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在教材有的章节可引入案例教学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方法, 引用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比如在讲授《氟化物与牙健康》一章节时, 可以列举前不久我国各界对含氟牙膏利弊大讨论的事件, 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并利用真实的画面、报道, 引出牙科界对氟化物与牙健康关系认识的历史探索过程,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学生与抽象理论的距离, 还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2.3 问题讨论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 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 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3]。PBL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 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 使学生在调查分析、查阅资料、论证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高创新能力。PBL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与讨论,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另一方面, 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其做事能力。课堂中, 教师应将更多教材中学生能读懂的一般性任务布置学生课后自学, 提供其他材料或网址让学生学习参考, 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上课时再结合所学内容, 重点提出问题。可通过大家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 或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分组进行讨论学习, 在此过程每个学生必须参与活动, 并分工完成任务, 之后集中上课时间面向全班学生展示, 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提问,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具体到预防口腔医学的情境教学, 就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现场实践学习。教师应多创造实践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到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针对一些主要口腔健康问题开展现场预防宣传实践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与实际相结合。开展现场口腔健康预防宣传实践的情境教学活动, 是预防口腔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不仅使学生有机会以直接的身份参与处理与预防口腔医学有关的问题,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最终达到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摘要:预防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培养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面对社会、服务社区的必修课, 其教学效果直接关乎到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及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素质。兴起于20世纪末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等教育思想, 借鉴这种崭新的教育理论, 目前预防口腔医学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形象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讨论教学及情境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卢友光, 苏建新, 苏柏华.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 7 (4) :50-5l.

[2]蒋英英.形象教学法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J].华商, 2008, 11:113.

上一篇:初中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00字下一篇:美国留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申请条件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