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2024-08-06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通用8篇)

篇1: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更多内容...[来源网站:www.heci.net贺词网!]

篇2: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班级 :10历史教育

姓名 :杨兆环 学号 :10148008 摘要: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关键词:客家人、婚嫁、习俗。

一、客家的婚俗概述

客家结婚风俗结婚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风俗。他们要研究什么时辰“上轿”什么时辰“过门”,属相上与谁有无不合等等很复杂的问题。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不多,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仪式;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内衣,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绝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须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过大门时,新娘还必须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若是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纸的话,意味着新郎洞房花烛夜不能圆房。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是“凤头”;如果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老人不责备宾客,就算宽容了。补充一点: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从头到尾。据客家老人说;“打扮新娘的”一边打扮一边还要说吉祥的话,我只参加过一次堂姐的婚嫁,那些词语和吉祥话就记不清楚了,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的还有什么多子多孙的认真模样很好玩。打扮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上轿的时候,由“打扮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二、古礼的客家人婚嫁习俗

古礼的客家人婚嫁习俗:旧俗“三茶六礼成亲”。“三茶”,即三次送礼。儋州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

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

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

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称“报日子”、“定茶”。

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方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礼”、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勺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三、现在的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现在大部分男女都是自由恋爱,所以说媒就越来越少了。但是说媒的程序还是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显现出客家女孩的矜持。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大多书是新郎的朋友去接亲,媒人也要去,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车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篇3: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述略

一、传统治病习俗

客家人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 不断摸索总结, 保留了大量的验方、偏方和特色疗法, 保证了客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繁衍生息。受楚越文化和畲瑶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江西客家巫文化盛行, 在疾病诊治方面亦是如此。康熙《瑞金县志》记载:“瑞之俗, 颇不近古, 多信巫觋, 凡有疾病, 则用巫觋架刀山, 闭黄泉门, 杀牲狼, 借子胆, 所谓人俱 (惧) 毙者是也。”[2]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赣南客家形成了独特的病因观, 他们认为, 人之所以生病, 是遇到妖魔鬼怪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受到惊吓。小孩受到惊吓会丢失魂魄, 魂魄不在身导致生病。所以家人通常会请道士帮小孩子“叫夜” (也叫喊魂) , 把丢失的魂魄找回来, 这样病就好起来。抑或请巫师在小孩子熟睡时, 用米检测是否受到惊吓, 受到什么样的惊吓, 然后除之。

大人受到惊吓而生病, 通常会找巫师问诊, 俗称“问仙”。巫师会配置“仙水”, 病人喝之治病。或到各大寺庙找各路神明问诊, 抽药签, 找相应的药方用于治病。如果病情严重, 则要请道士“做法”, 捉拿妖孽;更有甚者, 请道士“上刀山”、“闭黄泉门”等, 用以治疗恶疾。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现在已经被剔除了。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 根据我国中医药原理在医疗上总结出许多偏方、验方, 创造出许多特色疗法。如“挑积”, 是赣南客家民间中医先辈们根据中医针灸学中的挑刺疗法, 摸索总结的一套专治小儿疳积的民间医术。历经师徒世代相传, 盛行一方。挑积, 专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等症及小儿腹胀、便秘、烦躁不安、眨眼、咬手指过于频繁均可用挑积疗法医治。

客家人还利用当地资源, 创造出许多药方、验方。兴国解毒剂系兴国县一民间医生捐献方, 曾用于国内某集体食物中毒的抢救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而得名。其组方为:鲜小叶鸡尾草、青木香、田七、鸡血藤、茜草、香附子和冰片。兴国解毒剂的主要功用是解毒、凉血、化瘀。主药小叶鸡尾草是常用解毒草药, 当地民间有用其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虫蛇咬伤、疔疮疖肿的传统, 临床中用其干品煎服也有较好的解毒之功。

二、预防保健习俗

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发掘了许多医疗保健知识,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预防保健习俗。

1. 端午药俗。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 赣南各地集贸市场都会聚集大量的草药摊, 有的甚至整条街都是。农村集镇、大街小巷中草药亦篮担成市。赣南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些草药, 或煎汤沐浴, 或泡茶饮用, 抑或晒干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逐渐演变成赣南客家一大习俗。赣南农村集市和篮担卖的草药主要以鱼腥草、夏枯草、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 (俗称驳节草) 、海金沙 (俗称蛤蟆藤) 、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荆、石菖蒲为主。这些药都生长在房前屋后, 非常常见, 也比较容易采集, 普遍价格低廉。赣南客家人会把市场上买来的或自己采来的海金沙、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痱子草、忍冬藤等煎水沐浴, 可祛风除湿, 消毒止痒, 对关节痛, 皮肤病如痱子、疖子、湿疹、风疹等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会买或自采金银花、野菊花等泡茶, 用于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也会单独买白花蛇舌草用于凉血消肿, 祛瘀散气;会买石菖蒲, 用于端午泡药酒, 据说饮之能“通血脉、治骨痿, 久服耳目聪明”。赣南客家人还将艾草、辛夷、薄荷等置于家中以防时疾, 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用于消毒止痛、温通血脉、消肿止痛等。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 这一时期确实是赣南各种传染病、流行病易发期。由于空气闷热潮湿, 很容易滋生细菌, 食物也极易腐败, 饮食不洁可使细菌及其毒素进入体内而导致急性胃肠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

2. 月子药浴。

坐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产妇机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时期, 一般需要6—8周。医学上称之为产褥期或产后期。客家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是家庭的传后人, 所以对坐月子非常讲究, 认为坐月子是女人的一次重生。月子做不好, 将来会落下病根, 会得“月子病”。有些客家妇女身体不好, 甚至会再生一胎补做一次月子, 以求把身体养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主要有“食补”和“药浴”两大特色。食补水分的补给以糯米酒 (酒娘也叫月子酒) 为主, 把糯米酒放在锅里煮沸, 渴了当水喝。在酒里除了勾兑水外, 还可以放生姜、枸杞、红枣、鸡蛋等一起煮。动物蛋白来源主要以土鸡为主, 月子期间一般要吃20—30只鸡。赣南客家人还会把酒娘和土鸡一起煮, 做成鸡子酒。鸡用油和姜一起炒, 再加上酒娘, 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要吃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 此后一般食用子鸡。酒娘的作用是活血, 有助于排恶露, 同时可以温暖子宫, 帮助子宫内膜调理。

药浴是指客家人坐月子期间 (产后的第三天开始) 要用草药进行沐浴, 擦洗身子。通常的做法是在端午期间把药采回、晾干, 然后一扎扎捆好备用。月子期间将药材放至大锅里煎熬, 待冷却至与人的体温相仿时, 产妇进卫生间坐在椅上洗浴 (一定不能坐在盆里洗, 亦不能洗太久) 。洗的次数因人而异, 有些产妇整个月子期间都洗, 一个星期洗一到二次的占多数。药材主要包括:艾草、姜苗、枫枝 (叶) 、菖蒲、勾藤、九节茶 (赣南叫白节风) 。这些药物合用具有温散寒邪、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可治产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头痛、全身酸胀、手足麻木、关节不利、腰膝无力等症, 也可以预防由于产后体质虚弱所致的其他各种病症, 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凡产后坐月子进行药浴的客家妇女, 大多身体健强, 面色红润, 不易感受外邪, 少生疾病。

三、食疗养生习俗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饮食, 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人体气血充足, 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主张:“为医者, 当晓病源, 如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饮膳为养生之首务, 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重要的传统理论。客家人也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

客家人饮食偏咸辣。中医认为, 咸能补肾, 且能软坚散结;辛能散风除湿。这与当地气候潮湿, 疾病多发的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同时也喜欢食酸, 他们会把萝卜、豆角和白菜等腌制起来, 制成酸菜, 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的开胃美食。在蔬菜缺乏的季节, 普通人家又不容易吃到肉, 这时赣南客家人往往会炒几升大豆, 既作小孩的零食, 又补充蛋白质。客家人通常就地取材, 青蛙、泥鳅、鳝鱼、鳖、蛤、蚌、田螺、小螃蟹等水中之物, 无不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米酒里放鸡蛋煮熟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酒娘蛋。酒娘蛋是客家人招待贵宾的必需品, 是对客人最尊敬的表达形式。酒娘蛋滑嫩爽口, 滋阴补阳, 对哺乳期妇女通利乳汁效果明显, 对女孩子丰胸、缓和痛经亦有一定的疗效。客家人亦有“补夏”、“冬补”的习俗。补夏以鸡蛋为主, 并有“立夏不食蛋, 上墈滚下墈”的谚语。冬至食狗肉, 据说冬至吃狗肉, 可以消灾祛病, 亦可以御寒、大补元气之功效。

四、起居卫生习俗

客家人笃信风水, 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并有着自身的和谐观[3]。赣南客家人勤劳简朴, 恬淡为上, 早睡早起, 辛勤劳作, 形成了自身的起居习惯;热衷宗族民俗活动, 积极参与民俗体育健身运动;一生无求, 知足常乐, 身心健康, 延年益寿。

赣南客家人爱洁净、讲卫生。同治《安远县志》在“风俗”中描述安远客家人“嗜好:沙明水净, 人生其间, 好洁几于成癖。”[4]著名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的特性》中对客家人爱干净、讲卫生为“一般汉人留意”的良好习惯颇有好评:“客家人是最勤劳的民系……他们最爱洁净, 虽以经济限人, 饮食居住, 不能纯合卫生原则, 然其对于身体及衣服器用的洗戳, 实较一般汉人为留意。”[5]千百年来, 这种讲卫生、爱洁净的习俗得以延续。赣南客家人庭院收拾整齐, 人畜分离, 讲究卫生。我们在江西赣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田野考察时, 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摘要:客家人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医药文化。本文以赣南为例, 从传统治病、预防保健、食疗养生、起居卫生等四方面阐述了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

关键词:赣南客家,医药卫生,习俗

参考文献

[1]安远县志:卷一之八一.地理·星野.

[2]瑞金县志:卷二.风俗.

[3]李晓文, 叶金莲.试论客家人的和谐观——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4]安远县志:卷一之八.风俗.

篇4: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及其文化

摘 要:客家传统女性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汉民系女性的文化品格,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尝试从生活习俗中解读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也从服饰文化视角透析客家传统女性的特点。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关键词:客家传统女性;女红传承人;生活习俗;服饰文化

伴随人们对客家民系及文化的关注,客家传统女性一直是独特的群体,更是得到了较高评价,具有世界声誉。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爱德尔就评价“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1]但是,上世纪80年代,学界再次掀起客家研究热的过程中,受男权社会研究的影响,关于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成果却不是很丰富,这促使刘大可教授于2003年撰文提出“大力开展对客家女性社会研究”[2]。随后至今,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充实,其文化品格和社会地位渐渐成为客家学界的讨论热点。从客家传统女性的世界声誉和学术界逐渐形成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客家传统女性在客家民系形成与客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入手,探析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透析从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女性特点。

一、女性解放与地位提升

迁徙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的起点。走出闺阁的禁锢,迁徙使客家妇女必须和男子一样担物负重、扶老携幼、跋山涉水;突破种种生理极限,如破除“裹足”习俗的革命性观念,就源于迁移中客家先民女性备受小足之苦的经历。

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至地位提升的关键。在农耕时代汉族有“男耕女织”的传统,这一传统也划分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日常生活格局,也禁锢了女性走出家门的思想。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生活却打破了这种千年格局:她们既主内,又主外,既耕种,又绩织。黄遵宪曾经感慨地写道:“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面对闽粤赣较恶劣的生存环境,家园重建需要男女共同奋斗,客家男子多外出攒钱,数年难回,更有甚者渺无音信。故女子必须承担所有的日常劳务,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稳定长久的经济来源。其二,在汉畲长杂居中,受到畲族母系文化遗存的影响①,所以客家女子是日常劳动的主角。一部分男子即使在家,也常过着悠闲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还“时常可见客家中老年男子手持烟筒,悠闲自得抽烟的情景”(图1、图2)。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3]。”从这个角度理解,正是在劳动中随着经济地位的巩固、女户主形象的形成,客家传统女性的文化地位相应提高,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所以,爱德尔还评价说:“客家民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可以肯定这百分之七十的光辉中包括以客家传统女性为主要群体创造的服饰文化,客家传统服饰的典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印证了这点。例如客家传统女性穿着的大裆裤和服饰色彩就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汉族文化传统里,《礼记·内则》曰:“男女不通衣裳”[4],并且有男女等级差别。而客家男女传统服饰的品类系统告诉我们:他们的服饰品类很多可以通用,特别是男女都着同形制的大裆裤,因为它有裤腰高宽松、裤裆大宽松、裤脚直宽松和布带系腰等造型特点,宽大舒适易于劳动。客家传统女性因劳动在下衣的穿着上有了与男性一样的等级地位。再看服装色彩的使用,我国封建王朝服色的使用礼制森严,常用来区分地位尊卑。如蓝色,在我国古代常常是有点地位的小官吏和有学问、能干的儒生的服装主色②。而客家地区的女性服饰多蓝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浓缩着客家传统女性地位的上升。

二、客家的针线活与女德

客家的“针线活”③是中原汉族“女红文化”的延续。“女红”即“女功”“女工”,在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5]。它可追溯到《周礼·九嫔》中对女性要求的记载:“妇德、妇言、妇容、妇功[6]”。这“四德”标准正是客家传统女性勤于“针线活”,并形成美德的重要原因。

据文献与实地调查可知,客家传统女性在孩童时期就开始从事“针线活”的学习,可以说是她们孩童时期的必修功课。从简单的绩麻到纺棉织布,从缝补到刺绣,再到稍复杂的缝绣鞋垫、做鞋帽和制衣等无不涉及。有客家民歌为证:

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带女转外家。

传统社会里,“针线活”做的好坏是衡量一位客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重要标准。每位女子在青少年时期要将自己的嫁妆缝制好,如鞋垫、鞋袜和一些常服,在这个过程中客家女子缝制的不单是一个个服饰成品,更是她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成家之后,更是要为夫家父母、夫儿制作衣帽、鞋袜,所有对亲人的情感都寄托在一针一线中。如广东仁化县民歌《绣香包》或《月姐歌》就反映了这种真挚的情感:

正月香包绣牡丹,好花落了姐伤心,郎要麒麟对狮子,姐要金鸡对凤凰。

二月香包绣二行,绣个香包铜钱大,绣个香包铜钱圆,百样花朵香包藏。

三月香包绣三行,姐在房中绣鸳鸯,姐在房中绣鸳鸯,鸳鸯成对姐成双。

四绣香包绣四行,郎在厅中写字行,郎在厅中字行写,字行成对姐成双。

五月香包绣五龙,五龙含凤又含龙,娇郎打来江边过,箭箭射来都成龙。

六月香包绣六行,上楼发火下楼光,照见我郎白如雪,照见我姐白如霜。

七月香包绣七行,绣起织女会牛郎,绣起天上七姐妹,绣起神仙下凡来。

八月香包绣八行,绣起八仙翻大江,绣起天上娥眉月,绣起天上月团圆。

九月香包绣九行,九月九日是重阳,旁人话我绣得好,不晓老人在何方。

十月香包绣十行,绣起文官对武官,绣起文武两边排,真命天子坐朝纲。

十一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起,绣个香包娇郎带,嘱咐娇郎莫转人。

十二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去,绣个香包娇郎带,娇郎带去过新年。

于是,“针头线尾”成了客家传统女性一生的情感缩影,也使得客家传统女性成为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创造的主力军(图3)。

三、从“家头教尾、灶头锅尾”到“田头地尾”

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劳动除了勤于“针线活”外,也勤于持家、教子、做饭等,还有不同于中原汉族妇女的美德,即前文叙述的“主外”,具体劳作行为包括耕作、建房、搬运等繁重的体力活(图4、图5)。如《赣州府志》就有相关记载:“各邑贫家妇及女仆,多力作,负水担薪,役男子之役[7]。”对此现象,郭沫若先生也有“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描述。客家传统女性的勤劳节俭更有山歌《客家姑娘》,又名《勤俭姑娘》传唱到:

勤俭姑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

煮完早饭,刚刚天光。洒水扫地,担水满缸。早早食饭,洗净衣裳。

上山砍柴,急急忙忙。淋蔬种菜,蒸酒熬浆。纺纱绩苴,唔离房间。

针头线尾,收拾匮箱。少说是非,唔敢荒唐。子嫂和气,有商有量。

买鱼买肉,唔敢先尝。开锅铲起,敬奉爷娘。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留心做米,无谷无糠。人客到来,礼节周详。欢欢喜喜,检出家常。

鸡卵鸭卵,豆鼓酸姜。有米有谷,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

越有越俭,唔好排汤。饥荒年月,耐雪经霜。砍柴买米,唔蓄私囊。

唔偷唔窃,辛苦自当。唔嫌丈夫,唔骂爷娘。这等妇道,正大贤良。

能够如此,长乐永康。

这首民歌更加全面、明晰地勾勒出了赣闽粤边区客家妇女日复一日劳作和持家的具体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勤劳贤惠的形象。客家妇女兼顾内外,特别勤于户外繁重劳作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女性服饰选择、制作的创新性,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识别焦点。例如客家人“动态生存空间④”的现象使客家传统女性在迁徙与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为强健。体质特点和劳作习俗要求客家传统女性为了行走与劳动时轻松、舒适,使得客家传统女性喜穿宽松服饰。她们选择了大襟衣为常服,制作上改进旗袍,加宽了袖、变短了衣长;并且独立于衣服之上的饰物比中原服饰相对少些,尽可能与服装结构融合在一起。于是,宽松、质朴的服饰特点强化着客家传统女性的“健妇”形象。这也正是郭沫若先生在田间地头识别到的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再如,如为了适应不同劳动,而选用不同服饰行为。为了洗衣、取水时不弄湿鞋,就有了“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 ⑤的服饰行为。于是,我们可以识别到敢于突破“女不露足”观念的客家传统女性,等等。

综合上文,可以说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行为)是一种动态、活态孕育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关键,客家服饰文化特色也是在融入习俗中动态、活态的展现与传播。两者交融在一起,强化了人们对客家传统女性品格及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识别。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注释:

①据罗勇先生推测,南迁汉人中男子应该多于女子,男子与定居地女子通婚较多,就包括客家男子与畲族妇女的结合。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于是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客家地区为何常见“女劳男逸”现象。

②关于这点笔者在《多元情结:客家传统服饰色彩探析》一文中对古代大量典籍进行了考证,较丰富资料分析了这个观点,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证[详见《艺术研究》.2011(1)》,1页]。

③汉声编辑室编著《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版中将”女红”分为九类: 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其中与服饰相关的部分在赣闽粤边区客家人那里被习惯性地称为“针线活”。

④客家人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迁徙之后生存下来的中原汉人,客家人的生存空间伴随迁移由北至南,乃至海外。

⑤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年,763页,旧《志》引长宁道中诗。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尔.中国访问记录[A].客家人种志略[C].1890.

[2]刘大可.女性:客家学研究的新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65.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2,87.

[4]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38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1008.

[6]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20.

[7]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763.

作者简介:

陈 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

篇5:信阳农村传统婚嫁习俗

2012.5.16 1 恋爱

男女双方是恋爱关系或者相互有好感,告知父母后,父母找近亲(一般为姑、婶等女性长辈),带领女孩儿到男方家里“瞧人”。瞧人,女方姑、婶等女性长辈带女方去拜访男方家,替女方父母打探男方个人及家庭情况。期间,男方父母要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个大礼包(里面是时令水果及糖果等)和一个红包(女孩红包2000左右,其他人200左右)。瞧人后,男方要带礼物去拜见男方父母,以博取其好感。下定头,也就是订婚。一般由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准,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八字相合,即可订婚。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预备聘礼及部分礼金。聘礼或礼金多少、聘礼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及双方约定而定,没有确切规定。期间要确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筹备婚礼

准备: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确定伴郎、伴娘及婚礼司仪(一般为当地有名望的老人)。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通知亲朋好友及电话通知外地亲友。采购结婚物品(包括家电及各种婚庆用品)。还有婚纱照的拍摄。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结婚当天

6.1 当天喜字、礼炮鞭炮、喷花彩花等新人应提前安排专人负责做好。6.2 迎接亲朋好友,找人收取礼金礼物等。6.3迎亲,迎亲有下面一些注意事项。

1新郎迎亲时去的人数,带的礼品要有专人负责。新郎要把手捧花、新郎新娘胸花及若干小红包带好(堵门及其它需要时发放)。

2快到新娘家前,领车要给新娘家打电话,通知车队快到了,准备迎亲。

3新郎上楼敲门时,新娘家应有人堵门,新郎大声叫门(喊老婆、媳妇开门)第一道门一般以塞香烟为主。

4新郎进入第一道门后,不要太着急,各项事情要放慢些(给摄像摄影师拍摄时间)。

5新郎敲第二道门时应大声叫老婆、媳妇开门,一般应给堵门者红包,堵门者可叫新郎多喊几声或叫新郎表演节目,当堵门者拿到红包,满意后即可开门。

6新郎进门后不要着急要将手中的手捧花献给新娘,最好单膝点地,说老婆你真漂亮,我来接你来了或其它词语,新娘将新郎手捧花接过时要慢,摄影摄像要抓拍照片,新郎起身时可就势亲吻一下新娘(慢)。

7新娘的一支或两支鞋由新娘朋友同学或家里小孩藏起来,需要新郎来找,有时要给红包求藏鞋人告诉方位,找到鞋后,新郎直接给新娘穿上。

8新郎新娘走进客厅,新郎向岳父岳母敬茶(需提前准备红色茶壶及2个红色茶碗,确保拍摄效果),新娘(或伴娘)为父母戴上胸花。新郎要鞠躬大声叫爸和妈,岳母给上改口红包钱敬茶完毕新郎新娘坐下来合影,父母,家人、同学、朋友合影(注:比较主要)。

9吃汤团(或者荷包蛋):女方应预备好汤团(荷包蛋), 并招待新郎及迎亲宾客享用,汤团(荷包蛋)要有剩余。

10一般为新郎抱着新娘上车,但应根据离头车的远近而定。11一定要确保娘家要去的人全部都上车了,并确保所有的车都要有人,车队才可出发。车队要控制好速度,根据时间以慢为主,领车要照顾后面的车是否跟上。

12车队快到男方家,通知家人车队快到了,并告知放礼炮鞭炮的人不要着急,不要看到头车影就点炮,要等头车靠近,摄像摄影师有所准备,才开始点炮。

13放完鞭炮后,头车就位,新郎下车接出新娘,关上门后,礼花、喷花、彩带才能喷起,不要喷在新人身上,注意新人妆容。

拜堂:成亲礼在正厅设香案进行,由司礼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对拜。拜毕,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新娘改口大声喊爸妈,并敬茶(需提前准备一个红茶壶,2个红茶碗),婆婆给上改口红包钱,敬完茶新娘要为公公婆婆戴上胸花。

闹洞房: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年青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有的地方闹房时,新娘要挨个点烟、敬酒,敬到谁都不能装孬,敬到什么时候就喝到什么时候,这种闹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闹房气氛热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经此一阵常常精疲力尽,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闹婚:指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或者新郎父母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婚宴:上面过程结束,随之摆席,大宴宾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席间,新郎还要头戴绑有红绳的解放帽(俗称干部帽),在司仪的口令下,给各酒席客人磕头,名曰“谢席”,客人们也要站起来受礼。婚礼举行后

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儿”的。小儿不宜参加。

篇6: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

1、“挑箩筐”;实际是那个是用一根担子,挑上两个装满嫁妆的箩筐到新人的新房去,用客家话来说就是“挑箩筐”,一般负责挑的那个人是女方的家长,通常由妈妈扮演。仪式完成后就意味着女儿正式脱离娘家。

2、嫁妆准备;惠州客家的嫁妆是有讲究的,通常是一个大水盆、两张椅子、一面镜子等等日常用品,另外还要准备一袋子米,上面放几颗花生,寓意生龙凤胎,还需要一对柚子,谐音“佑子”,这些都放在大水盆里面,再放到新娘的床上,第二天就开始正式接新娘。

3、找婚鞋;找婚鞋是较有惠州客家特色的一个习俗,新人来到新娘的房间后,需要再房间内寻找已经藏好的婚鞋,找到了才能将新娘抱走,通常在找到婚鞋之后,新娘会跟新郎接吻,然后伴娘会给一块饼干给新郎吃,以示奖励。

篇7:谈隰县的婚嫁习俗

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合法家庭的组成必然需要一些法律上与形式上的流程来见证,中国对于家庭法的规范是明确统一的,具有共性,不必细说,而形式上的则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明显又有趣,就连地方地方之间也各不相同,异常有趣。就说山西吧,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礼”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约定俗成的婚嫁流程,在晋南地区主要有说媒定亲,换帖、纳彩,请期、亲迎,拜堂、坐帐,闹洞房、回门等步骤。

因为我的姐姐和两个好友去年刚结婚,我都有幸亲自参加婚礼,因此,就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搜集的资料来描述一下隰县的婚嫁。,希望可以把家乡的婚嫁民俗比较全面的阐述出来,雅俗共赏。

一,说媒。虽然不像古代男女婚嫁要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封建,但是自由恋爱后,也是少不了聘请说亲的(在家乡,媒人一般都是男性居多)。男女本人双方看好后,由南方介绍媒人联系女方家长以及介绍男方家的基本状况,也有点门当户对的意思,得到女方认可后,双方家长再正式会面,当时人与其家长都同意后,需要对一些具体事情进行商榷,由于一些问题不便当面说,就由媒人待为转达。商量妥当之后也由他负责看准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从联系双方父母,订婚以及结婚媒人都是很重要的角色。

二,换帖,订婚,纳彩。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现在的帖只是名义上的,其实也就是把那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先后告诉媒人,以便择日。也有一些是为了测俩人的婚姻缘。换帖后媒人就开始择日子订婚,这一天男女方父母及近亲都互相见面在一起吃订婚酒席,方便俩家认亲,俩家长辈们互给新人见面礼表示认亲与祝福,男方家当当给女方娘家一定数目的“彩礼”,不比以前,现在的“彩礼”以钱为主,实物为辅,一般都会选吉利的数字。这些钱一般都包括在结婚时娘家给女儿陪嫁的嫁妆里面。订婚与结婚期间就是双方家人为结婚事宜准备的时间,在这期间按习俗,女方应当在男方家少住几天。

三,请期,亲迎。请期,民间俗称“看日子”。男家先根据《婚娶周堂图》选一个吉日,把婚期写在红贴上,请媒人送给女方征求意见。女方认为不犯忌讳,婚期即定。就算女方在男方家没有送日子之前就知道结婚日期也不可以通知亲友。结婚的前一晚女方得在提前看好的一家去睡,并且傍晚去了之后直到第二天新郎亲迎之前都不得回娘家,不得见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家准备嫁妆。结婚那天早上,女方要吃娘家的馒头,并且的把两个馒头底并住只咬一口,剩下的对称的两个再托人拿给父母每人吃一个,中午吃娘家的饺子,端过来的不能全部吃完,也得剩个双数由父母分开吃掉,然后再吃住宿那家女主人亲自煮的面条。去的时候穿着娘家准备的棉衣和棉鞋。第二天早上穿男方家准备的棉衣,上午新郎来后就换做婚纱了,婚鞋在去男方家的时候才穿。

结婚那天,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迎亲队随花车同新郎一起来到女方家,迎亲队到附近提前商量好的一家去休息,新郎则先来拜见岳父岳母,在去新娘坐的那家去迎接新娘,迎亲队伍这才可以随新郎一起去看新娘。给新娘的朋亲发红包热闹一阵子。新娘见新郎之前还要先化好妆,上头。上头就是在大花馍上插三柱香,拿红桃木梳蘸水梳三下头。新郎一进门首先是半跪着把鲜花递给新娘。紧接着俩放朋亲就在一起热闹,主要是代新郎给朋友们发红包,用红包换女方朋友提前藏好的新娘出嫁用的的首饰衣物等。这往往是结婚的第一次高潮,特别能烘托出喜庆的氛围。俩人一起返回娘家,女方这时穿的鞋还是前一晚的鞋。男方迎亲队在女方家吃午间酒席。然后就准备迎娶新娘出发了。新郎新娘和女方宴请人见过之后就返回前一天住的那里。新郎给新娘穿上婚鞋就准备出发了,新娘上花车是被新郎抱上去的,脚不沾地。这就是“不沾娘家土”。

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一同去男方家,取亲队和送亲队也是有讲究的,娶亲队人数不限,但是只能有两位女性。女方送亲一般是得有八个男性,两个女性。男性辈分大小和婚姻状况不甚讲究,女性则必须是已婚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嫂嫂。但是因为各家情况条件不同,女性也可以是婶婶或舅妈之类的已婚者。回去的路线必须和来的时候一样。

四,拜堂,坐帐。新郎迎娶回新娘时随着鞭炮声把新娘背到门口,新郎对父母喊“爸妈,我把媳妇娶回来了”,紧接着新娘对公公婆婆喊“爸,妈,来接我吧”!男方父母出场,这阵容也是相当可观的。原来新郎父母被亲友们画了“妆”,怎么好笑怎么画,总能让送亲迎亲队伍及新娘新郎放声大笑。老俩口手拉手出来迎接媳妇。然后主婚人就开始典礼了‘

典礼先是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是父母发言,接着是新郎讲述恋爱经过。最有看点的是亲友们出主意闹喜了。最近比较流行的有新娘喝口糖水,站在高处慢慢的在把水吐出来,新郎在地处用嘴巴接,喻意是甜甜蜜蜜,细水长流。还有“鬼子进村”,新郎扮作日本鬼子,通过朋友们设置的重重障碍来到花姑娘—新娘面前。玩法很多也很有意思。玩的差不多了新人就要进喜房了。

进喜房首先是新郎进去,大把大把的撒枣或花生之类的东西,撒完后出来,新娘往进走,这叫“撒喜果”,是求吉利的意思。新郎新娘在不同的房间里把典礼弄乱的衣服和容妆整理好。童子端着里面放着湿毛巾,镜子的脸盆进来,新娘照着镜子擦脸,这时送亲来的姐姐和嫂嫂也可以进来新娘要在新房里找出婆家提前藏起来的核桃和枣(核桃代表男孩,枣代表女孩,有儿女成群的喻意)。然后女亲友们就可以进来了。开始开箱,翻包袱。

新娘出嫁时的嫁妆必须有两个包袱,都装在皮箱里,先由新娘的弟弟开箱,开箱钱婆婆往往要给开箱钱。拿出包袱后,婆婆和新娘坐在一起,婆婆翻包袱,新娘作解释。包袱是拿有鸳鸯戏水或龙凤呈祥等图案的红花布包的。要说翻包袱是因为娘家是反着包包袱的,即图案在里面,婆婆打开包袱后往自己怀里翻,东西到了怀里,顺势再将包袱布铺好,等翻完东西后再包起来,包袱有图案的那一面就到了外面。因而叫做“翻包袱”。为什么要翻呢?是因为里面放着呈双数的新娘的新衣服,鞋子,化妆品,还有除了实物的嫁妆。婆婆要把包袱里的衣服打开,鞋子里里面都好好翻一翻,找出压箱底钱和娘家陪嫁的存折等以示众人。每翻出一些钱,新娘都要解释这些钱有多少,是什么钱。当然不同叫法的钱数目不同,但大多是带六带八的吉利数字,如8888,1688,14000等“发发发,一路发发,万事如意等”意思。婆婆也要拿出相同数目的钱一笔一笔的合在一起给了新娘,叫“配钱”,有祝福两家和新人的意思。都弄好后婆婆把包袱包正,再当众人的面把新娘买给她的新鞋穿上,新娘问;“妈,合适吗?”婆婆说:“合适!”新娘再问:“妈,我合适吗?”婆婆说:“合适!”然后新娘吻一下婆婆的脸。到这时就快晚上了,新娘换上旗袍,在晚宴上随新郎给父母,宾客敬酒。晚宴后送亲队伍带上花馍回女方家,新郎新娘入洞房。

五,闹洞房。男方的朋友负责闹洞房,拦住新人灌酒,逗新人。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欢喜”,参与闹洞房的亲友,即使有过分之处,也要忍耐,热情款待。过好长时间后男方家长来送宾客,新人正式入洞房,喝交杯酒。

六,回门。新娘新郎结婚三天后回门。回门当天就得再返回自家,不得留宿。到“对八”或“对九”时才能回娘家住,从结婚那天算起,第八天回娘家叫对八,第九天回娘家叫对九。按习俗对八住八天,对九住九天。俗语称“对对八,家家发;对对九,家家有”。

对八或对九后,结婚仪式就完成了,之后就是春节拜年了。婚礼只办一天,但是婚礼后办喜事的两家人还有许多讲究,大体上也就是三天不能倒垃圾。百天之内不得动土乔迁,新人和新人家长百天内不得亲自参加葬礼等等。如果不到百天就是春节的话,这些忌讳过了春节就可以不用讲究。

这就是隰县婚嫁的概况,大体上符合北方婚礼习俗,具体上带有地方特色。这些习俗很早就有也不断演变,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带有一些现代色彩与西方色彩。以致有些做法我不能领会内在含义,因此阐述时无法谈古论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嫁习俗肯定还会在变得更加文明科学,但是我认为一些古典习俗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也是非常可贵的。

(此文为随笔,一些内容并不准确有待进一步考证,欢迎交流。)

篇8:随州地区婚嫁习俗考察

据年长者回忆,随州在20世纪上半叶有几种婚嫁形式。男女双方互不相识,到适婚年龄便会有媒人上门说亲,然后由父母决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另有两种是“娃娃亲”和童养媳。这两种形式的婚姻其他地区也有,这里不再赘述。在最为普遍的婚嫁形式中,媒人的作用颇为重要,从提亲到成亲,媒人的作用贯穿始终。《说文》:“媒,某也,谋合二姓者也,”媒妁的作用就是谋合二姓以成婚。《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可见先秦时期已有媒妁。 (2) 《楚国风俗志》:“楚国婚嫁重媒妁之言,不重父母之命,以自愿婚居多。” (3) 从随州地区的婚嫁亦可见出“重媒”的习俗。现今即便男女自由恋爱而结合,婚娶时也会协商请一媒人(通常是双方好友)以应景。

男女婚姻的第一步为“传庚书”。男方到适婚年龄(一般为十五六岁),其父母便主动请媒人寻找适合女子,拿双方生辰八字相对,若八字相合即定下婚约,是为传庚书。媒人上女方家拿庚书时带礼物,男方准备,一般为糖、糕点之类,两斤。清同治八年刻本《随州志》“礼仪民俗”部分记载:“婚礼不行财,以名柬为定,女方答柬如之。” (4) “以名柬为定”应与“传庚书”之礼相合,只是“不行财”已变,需稍备薄礼。

第二步为“凤仪”。男方准备糖果、糕点、布料等七、八种礼品,择双日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以增进双方联系。

第三步为“传期贴”。仍是送礼,但比凤仪隆重许多。男方备下大量礼物,礼物中须有给女子的4-6套衣物、请客喝茶时所用“四奉四茶”(果食糕点类)以及肉食类等。择双日雇人挑抬到女方家中。仍是媒人走动,双方不见面。同时男女双方都需遍宴亲朋,是为订婚前奏。

第四步为“请媒”。这是婚前最为重要的一步,此次婚姻能否成功全在于请媒成功与否,所以有“选亲不如择媒”之说。男方主动,备下厚礼(糕点果食布匹牲畜等,与传期贴所用礼物类似),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提亲。媒人运用如簧巧舌劝说女方家长最终同意婚事,定下婚期。如果请媒成功,双方便可准备婚事。女方家长或许出于种种考虑而不会立即应许,此时就要反复请媒,直至成功,定下婚期。

第五步为婚前准备工作,男女双方分别准备。男方准备的主要是婚礼所用的食物类,有糕点、糖(重量必须为双数,二斤、四斤、八斤不等)、一对套饼(由面粉、冰糖、猪油、香油等物混合加工而成)、八斤猪肉、一对鱼、一对羊肘、两包面条等。女方准备的是成套的衣物、被褥、箱柜(为两箱两柜)、椅子(两把)、木盒、净桶(即便桶,一般都由女方带至男方家中)等。《随州志》载:“将娶,具采币、牲劳为聘,厚薄称其家。” (5) 应指此类婚前准备工作。

第六步便是迎娶。迎娶时间共前后三日,第一日为“上亲饭”,第二日为“来亲饭”,第三日为“拜堂饭”。“上亲饭”这日并不大宴宾客,而是为第二天的正式婚礼做准备。首先是把女方准备的家具抬至男方,挑抬的人称为“行郎”,由男方给红包。抬箱、柜时,先将箱、柜抬至户外,由女方兄长给箱、柜上锁,然后方能抬走;蚊帐需由女方请专人拿至新房中。同时男方请人铺床,实为布置新房,因以铺床为重,故以“铺床”代之。包括贴对联、安放家具、整理被褥等。还有一项事宜,即男方为女方请陪娘(相当于现在的伴娘),由女方付酬劳;女方请儿女双全、健康福寿的长者为新娘梳头、开面、穿衣袜,由男方付酬(酬劳或为红包,或为红手绢、喜糖之类的物品)。“来亲饭”这日最为隆重,新郎迎娶新娘到家。女方送亲的人皆为男性,为新娘父兄等人;男方在家门口设香案,新娘花轿到时,送亲的人先退避,新郎点燃香烛祈祷。前人相信送亲时祖先神灵也陪同前来,保佑自己的子孙。男方设香案祈祷意为敬告女方祖先:送亲到此为止,新娘从此由男方祖先神灵庇佑,以免双方神灵混乱。《随州志》载:“至期,媒导婿亲迎,奠雁先归,俟于门外,设香案牲醴。女轿至,婿揖轿,周回然后入,谓之‘回车马’。” (6) 对比之,“回车马”之礼似已不存,但奠雁之礼至今未废,只是涵义有所不同。新娘迎进之后,新人同坐一条凳,喝交杯酒,即合卺之礼。是日大宴亲朋,喝“闹房酒”,越热闹越好,预示新人未来生活红火。翌日晨起,新郎偕新娘拜堂,祖宗、父母、亲朋尽皆拜遍,拜完之后用早饭,是为“拜堂饭”。此俗与《随州志》所载“质明,妇庙见,拜舅姑,出所制袜履为贽,其次遍拜诸族党” (7) 之俗相差无二,皆为先成亲、后拜堂。拜堂饭之后亲朋一般都散去。婚礼到此方结束。

第七步为回门。婚礼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女方家中,女方大宴宾客。再几日,男方宴请女方亲族,为“认亲”,喝认亲酒。整个婚礼至此完结。

这种婚俗习惯一直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随时变异,或有出入,但大体习俗如此。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变化甚剧,婚俗也随之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自由恋爱的出现省却了从传庚贴到请媒的这一段程序,举行婚礼时只有铺房、合卺、闹洞房等有喜庆意味的习俗还存在,婚礼也从三天减至一天。婚礼过后回门、认亲仍同从前。其他就一切从简了。

注释

1 (3) 宋公文、张君著《楚国风俗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第156、154页

2 石应平编著《中外民俗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264页

上一篇:公益性岗位工作时间下一篇:市政协专题议政会上讲话&全县环境卫生及交通秩序整治动员大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