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2024-08-18

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通用8篇)

篇1: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锦绣河山。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00年开始,每年拿出6000万元资金,一方面用于全省旅游基拙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要求,用于旅游国债项目配套资金。在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的同时,省政府要求国债项目所在市也必须加大投入,落实好配套资金。去年河南省利用旅游国债资金的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和商丘市,都按照国债项目地方配套的要求,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其中,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区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1.1亿元,国债资金安排1 500万元,省配套资金达2000万元,其余由该市配套解决;高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3300万元,国债资金安排1 000万元,省配套资金800万元,郑州市和登封市配套资金1 500万元;开封宋都景区水系疏浚和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3 278万元,国债资金安排1 000万元,省配套1 300万元,其余由开封市全部配套落实;商丘古城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3 110万元,申请国债600万元,省市已落实配套资金1 500万元。由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了国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此外,为支持国家旅游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加强旅游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素质,省政府决定时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实行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旅游项目建设。2000年,省政府共拿出1 600万元,奖励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郑州、开封等城市。

【分析提示】

从河南省政府筹集旅游项目资金的举措中你将受到那些启发?

篇2: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摘要:在当前大众旅游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原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供给同质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对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归根究底是红色旅游业供需矛盾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文章在大多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红色旅游;发展

一、引言

2015月11月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持久动力。

为此,诸多旅游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规划期将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在2015年,纳入信息报送系统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1.88亿人次,同比增长11.24%,在需求增长迅猛的背景下,旅游供给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供给侧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是充满中国特色、将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的创造产物,主要是以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些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达到6790万人次,其中以兰考焦裕禄纪念园、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林州红旗渠、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景区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另外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活动,推进省内红色旅游向更深层次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红色旅游游客吸引力下降,参观红色旅游景区的年龄比例中老年居多,年轻人较少,红色旅游参与性项目乏陈等问题,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矛盾凸显,一方面,层次水平较低的旅游产品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游客需求的新业态产品和体验型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呈现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为此,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供给侧改革就尤为必要。

三、河南省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具体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规划先行,针对目前河南省红色旅游“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新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情况下,所以结合目前发展规划理念,如图1所示,主要采取以下创新发展对策。

(一)运用市场手段加强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

旅游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创新进行改革提升。结合河南省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状况,主要侧重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创新提升两个方面。

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

主要基于旅游景区的供给改革,景区是旅游供给的载体,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性失衡,有的景区人满为患,门庭若市;有的景区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要侧重供给侧改革,第一,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咨询中心的网络建设,尤其是景区网站便捷服务建设,据目前调查发现,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有一大部分网站更新信息不及时,有的网站敷衍了事,影响游客获取相关出游信息;第二,加快完善旅游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尤其是游客便捷出游的需要,目前自驾游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围绕着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的重点旅游区域、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配套需求,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停车场、自驾车和房车营地,相应配套旅游咨询、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加油、维护保养、安全救援等服务功能,推动自驾游健康发展;第三,加快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推动更多相关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推动更多景区推出旅游年卡以及一日游、多日游等优惠卡,另外联合其他类型景区采用优惠措施,联合营销,促进各个景区联动发展。

2.旅游产品创新提升

旅游产品创新提升主要体现在构建特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尤其是今年是建国67周年、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借助市场发展状况,深化旅游合作,细分市场,打造特色精品旅游?路,首先要认真分析省内各个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立足于全省进行统筹规划,避免资源规划同质化;其次,针对目前已经开发成熟的红色旅游资源,要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开发出特色的红色旅游系列产品,尽快形成以某一区域为中心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最后是在原有的红色个性旅游线路和纪念抗日战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循序渐进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出河南省红色旅游品牌。

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主要侧重于红色旅游商品尤其是纪念品的开发上,要突出区域红色旅游的特点,要充分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全省各个红色景区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景区的历史背景角度来挖掘该红色旅游景区,从而开发出独具一格的旅游纪念品。比如,省内红色旅游景区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设计一些实用性红色旅游产品,像手工编织的蓑衣,红军的草鞋,印制有红军图案的T恤、衣帽,有闪闪红星的抱枕,陶瓷、玩偶系列,让游客购买纪念品能够感受到该红色景区所赋有的历史文化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单纯简单的模仿其他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只能是导致最后该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的滞销,同时为了让旅游纪念品更具有吸引力,必须增加纪念品的时代感,满足80后、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发一些适合年轻一代的系列产品。

(二)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深度融合

目前省内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尤其是有些旅游资源分布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所以要加强该区域内外与红色旅游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使单调的红色旅游呈现出多样性,目前河南省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户外拓展旅游相结合,就发展状态而言,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融合,缺乏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为此红色旅游要取得快速发展,就要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比如:豫北地区除了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山水自然风光和农家乐发展较为迅速,可以借助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开展山水游览和农田体验采摘等活动丰富游玩内容;豫西地区山地较多,山水观光资源较为丰富,借助自然资源可以开展户外拓展运动。除此之外,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设计一些经典线路产品,既要融合自然观光、森林氧吧旅游、户外拓展及探险活动的旅游形式,又要体现出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内涵,能够体现出不畏艰难险阻,磨炼个人精神意志和品质。

所以通过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整合相关资源,使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实现集聚效应。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显现出其它附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此可以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户外旅游等旅游形式,推动红色旅游走上良性发展道路,除此之外,应该推进产业内融合,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野外拓展”等新型旅游业态;推进旅游景区内部与外部系统融合,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彰显品质的优质旅游线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和其它省市开展战略合作,采取统筹兼顾、区域互动与优势互补的原则,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进入新常态下,红色旅游资源比起其他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瓶颈,驻马店红色旅游资源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旅游资源的层面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更多从旅游产品体系上下功夫,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与其它类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和产品创新,尤其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体验,走多样化、综合化的?l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3: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现有研究认为, 旅游业是一种新兴复合性产业, 它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享受为目标, 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体中的地位很重要, 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 因此它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的高度认识, 针对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作为指导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 “旅游立省”对于整个河南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认为“旅游立省”就是只顾一点、不顾其他, 而是把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在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 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把旅游产业当作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支持。

2 河南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条件

2.1 基础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大多数旅游景区相比, 河南省既有自然景观, 也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这些使得河南旅游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按区域划分, 河南旅游资源大体可分为“大别山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沿黄古都旅游带”、“南太行山水生态旅游区”、“嵩山禅武文化旅游区”的格局。另外, 河南省旅游的交通基础良好。航空方面, 河南省拥有3家对外开放的机场。铁路方面, 众多国家重点铁路干线构穿过河南境内。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 河南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公路方面, 河南省的高路公路里程数增长迅速, 专用的旅游高速公路直通部分核心旅游景区, 使得游客出游更加便捷。同时, 相关产业如电信、环保、金融、保险、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等也得到长足发展, 这些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更加有力。在此基础上, 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5年末, 河南的A级景区只有88家, 而现在已达到了185家。旅行社、星级酒店也大幅增加。2010年, 河南省有星级酒店512家, 比“十五”末增加87家;旅行社1158家, 比“十五”末增加229家。旅游业随着硬件的改善得到了发展。2009年, 河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3亿人次, 占全国第6位。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1985亿元, 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7.56%上升到10.25%。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为全国第8位, 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10年前三季度, 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9亿人次, 同比增长18.4%, 旅游总收入1601.1亿元, 同比增长20.1%, 其中:入境游客103.88万人次, 同比增长12.76%。由此可见, 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

2.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针对产业结构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 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要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这种政策上的指导为旅游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我国经济, 众多产业在经济危机中均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但综合分析, 此次经济危机对旅游业而言却是利大于弊。与“新马泰”等旅游地不同, 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收入构成与众不同, 据统计, 有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国内市场, 而国内市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却相对为小。中央政府提出, 要充分利用经济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鉴于旅游产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 各级政府将会将更多的可利用社会资源向旅游业倾斜,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

3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阻碍

3.1 理念仍需贯彻, 规划尚待统一

尽管河南省将“旅游立省”作为指导全省产业发展的战略, 但各地对该战略的理解和把握并不一致, 与河南省的初衷也不尽相同。由此造成各地政府相继提出的旅游战略, 如旅游立市、旅游立县、旅游立区等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直接导致各地无法形成一致的旅游产业规划, 这种“不一致”显然不利于“旅游立省”这一涉及全省战略的统一实施。

3.2 链条不够完整、产业不够成熟

作为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 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染力系数都很高, 其产业链条可以衔接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但是, 与国内其他旅游业发达的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度仍存在很大差距, 提升空间巨大。如:如何将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结合等方面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措施。

3.3 市场规模有限、产业外向度低

在旅游产业的产业效率指标中, “入境游客人数”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尽管河南有着较好的旅游业发展条件, 但河南省的“入境游客人数”指标很长时间以来都未能居于全国的上游水平, 说明河南坐拥庞大的旅游资源, 却不能有效吸引入境游客。当前河南省旅游业的对外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人文古迹。入境游客主要被河南省的人文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所吸引, 河南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发展受到这个缺陷的很大限制。

3.4 旅游条块分割突出、区域协调不足

河南旅游景点之多, 可以说遍布全省, 但旅游景点区域间的合作却相对缺乏。河南省旅游产业没有各个旅游区域间的有力协作, 仅靠“各自为战”很难使全省的旅游业做到质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 河南各地政府和景区已经意识到了旅游产业区域间协作的重要意义, 但出于地方和部门利益等原因, 全省范围的旅游产业间协作仍未展开[3]。

4 旅游立省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依赖硬件外, 还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河南省应大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除自身培养外, 外部引进旅游高级人才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还要重视旅游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旅游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旅游人才队伍应以“质量优良”、“门类齐全”、“配置科学”、“结构合理”为标准, 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为目标[2]。

4.2 完善旅游产业核心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旅游业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河南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以“重点旅游景区加旅游休闲小村镇”的开发为主要模式;同时, 中心旅游城市建设也要积极发展, 旅游产业的核心体系则可以借此完善。另外, 新的产品、新业态的开发也应该被考虑到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措施中。这些新产品、新业态既可以考虑汽车露营、商务旅游, 也可以考虑特色村镇旅游、数字化旅游等。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大力扶持。政府要成为扶持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 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 旅游业要想发展壮大是非常困难的。

4.3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应该认识到, 根据“旅游立省”战略精神,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行业的事, 应该是涉及河南省整个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事, 而把“旅游立省”看作是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河南省内各旅游区域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突出优势, 那就是关联性较强、渗透面较广。通过积极发展以“游”为主、充分发展涉“游”产业, 核心思路就是以旅游主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进而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 可以将“旅游立省”的理念融入其他产业如工业、农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中。这不仅对农业、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极大有利于保护河南的生态环境, 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以旅游产业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目标[4]。

摘要: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河南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战略构想。各级政府会将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倾斜, 加大对旅游业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然而, 河南旅游产业缺乏统一的思路和规划、旅游产业链条不够成熟、旅游产业外向度低、旅游条块分割突出。因此, 应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产业核心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立省,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局网站http://www.hnta.cn/Gov/.

[2]刘彩, 玲龚新.河南旅游立省的条件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C].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2009.

篇4: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一、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漫长的文明进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我省已有全国民族艺术之乡14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45个,信阳的歌舞、开封的盘鼓、濮阳的杂技、平顶山的曲艺等等都有深厚的生存土壤和地方特色。源于我省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名胜古迹存在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是流传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都非常的丰富,而且不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高,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的广阔。

2.区位优势明显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这里是全国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河南地处全国路网中心,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焦柳、新荷、新月、宁西、太焦9条铁路干线,而省内高速交通路网发达。同时,郑州国际航空港、物流港的加速建设,将极大的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

3.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文化旅游市场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人口的9%,河南省的人口是东北三省之合,西北七省之和,本身就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河南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4%,农村下降到48%,文化消费需求呈日益扩张之势,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河南地处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总量最大,文化教育发达的大中原地区中心。在这个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十四个省市,拥有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到七亿多,各省的人均GDO均已超过1000美元,最高的省市达到3000美元。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

4.我国从文化旅游大国向文化旅游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大环境下我国从文化旅游大国向文化旅游强国跨越式发展是基本态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由旅游弱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中地位得到了提高。当前是我国旅游业的战略转型期,据有关部门预测,届时旅游市场将从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扩展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河南旅游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文化旅游,只有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才能获得开发的成功。最近几年深受重视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依托对人文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作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旅游产业,他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重视的是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其核心是向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2.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要发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可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连锁酒店开展合作,设计出更多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专项旅游项目。加强联合宣传促销,统一规划设计旅游线路,树立河南旅游的整体形象。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从而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搞好资源创新,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在包装上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旅游产品或者演出项目,都不能把眼睛只定在门票收益上,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河南要像山东、陕西、山西等相近的省份学习,充分发挥本省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下功夫加强创意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有效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国际商场上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品。

4.政府职能的积极发挥

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给企业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相关的政策环境,在招商引资、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基础建设和形象宣传等方面应加大投入,对于基础性、长远性建设,

篇5: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文物众多、品味价值高、内涵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河南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加快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首先介绍河南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依据上一部分的问题分析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交通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篇6: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研究

一、河南省旅游市场总体情况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这样的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致使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至今仍然缓慢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河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比较差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亿人次论文发表,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294亿元,其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从河南省旅游区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比例的对比看,区域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可见,河南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二)主要客源市场为低端市场目前河南省游客 80%为本地游客,消费水平极低,人均日消费水平不足 20 元。省外客源方面,主要是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

(三)河南省旅游的影响力较弱河南省旅游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弱,尚未树立起富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因此很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二、河南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营销意识发展不够,旅游营销观念落后,方式传统河南省旅游区内的多数景区虽然也在一直强调“以游客为中心”,但是长期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形成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对现代旅游者了解的并不深入,尤其对其消费心理探究极少,并不能真正抓住其所想所需,所以市场越来论文发表整理越难做。另一方面,河南省旅游市场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上,营销手段基本还处于比较低级的跟随阶段,营销活动效仿其他景区、市场,方式传统,没有成自己的特色,营销意识和营销水平与发达的旅游景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有待提升

(二)缺乏整合营销观念旅游业是综合产业,包括景区、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方面,河南省旅游的营销战略就是缺乏将资源整合的这种观念,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河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满足游客的全面需求,必须要从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成本,顾客的便利性和顾客的沟通角度树立整合营销的观念,目前,河南省旅游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只追求短期利益,没有注重长期和全面的规划。

(三)旅游目标市场战略不明确目标市场战略是指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河南省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的细分,确定好河南省旅游市场的目标顾客,河南省不同的旅游景区不同的目标顾客,并且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定位,创造独有的特色,才能满足游客全面的需求。

篇7:云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山、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具有区位条件良好,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发展阶段

云南省旅游业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第二阶段:(1988—1995年)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建设,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云南省旅游业是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1995-2005年)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全省各个地州(市)及主要旅游县都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在此阶段,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日趋明显,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面树立和巩固。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旅游经济强省阶段。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云南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将云南省建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06年-2010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13.2 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7亿元,年均增长15.04%。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云南旅游发展的成绩

云南旅游通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确立,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

全省已建成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全省公路里程20余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500多公里;拥有各种规模的旅游汽车企业65家,车辆4905辆;各种规模的游船公司 18 家,游船100多条;铁路营运里程2500公里。通达

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云南旅游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以来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到目前为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并一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区域结构、市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出效益明显提升。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2万余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近100家(包括省、地、县旅游局);国际国内旅行社554家(国际社2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景点425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168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饮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到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和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

3、旅游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

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39%、40.8%和40%.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第七,西部地区排名第一,2009年全省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就业人数287.4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2684.77万人的10.71%。自2005年云南省将旅游产业列为战略支柱产业以来,全省已有15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更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来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6.8亿元,旅游业拉动全社会总收入916.9亿元,其中旅游消费对餐饮、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的拉动分别是131.4亿元、248.1亿元、43.7亿元和24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18.2%、42.8%、39.1%调整为2010年的15.3%、44.7%、40%,逐步实现了由一、二产业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5、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提升

自“九五”以来,云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攀升,已经跻入全国接待大省之列。2009年与1995年相比,接待海外旅游者占全国比重从1.4%上升到2.13%,接待国内旅游者比重从2.5%上升到6.57%,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从1.5%上升到3.5%,旅游总收入比重从2.9%上升到7.65%;接待海外旅游者在全国排位从第10位跃居到第9位,西部地区排名第1;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跃居到第10位;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位分别居第15位和第17位。此外,旅游星级饭店数量居全国第5位,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21位,投入接待的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5位,A级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7位,旅游业从业人数位于全国第11位。

(三)云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云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统一品牌。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旅游发展认识较早、战略制定较好与工作力度不够、执行不力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二是产业发展仍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手段;作为市场主体的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的现状和“大产业、小企业”的尴尬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长期以来粗放形式发展模式,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单

一、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四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秩序混乱现象,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旅游经营管理粗放、人才缺乏、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

篇8: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笔者运用典型相关分析, 对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并科学划分旅游—经济发展类型, 为制定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1 典型相关模型与指标遴选

1.1 典型相关基本原理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解释两组多元变量之间的关系, 将两组变量的相关转化为几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 从而减少研究变量的个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成分的原则, 把两组变量的相关性转化为两个变量的相关性来考查, 即考察第一组变量的线性组合与第二组变量的线性组合的相关性, 找到两组变量线性组合的系数, 使线性化后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 则形成第一对典型变量;依此可找到第二对、第三对典型变量, 直至两组变量间的相关被提取完毕为止, 并使各对典型变量之间互不相关。通过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确定保留若干对典型变量。

设两组变量:X= (X1, X2, …Xr) , r个变量;Y= (Y1, Y2, …, Ys) , s个变量;将两组变量各组成一个线性组合[9]:U=L1X1+L2X2+…+LrXr, V=M1Y1+M2Y2+…+MsYs。式中, Li (i=1, 2, …, r) 与Mj (i=1, 2, …, s) 为典型系数, 均为任意的实数。用矩阵表示为:U=L′X, V=M′Y, 则称U和V为典型变量, 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ρ称为典型相关系数, 即:ρ=Cover (U, V) /[Var (U) Var (V) ]1/2。典型相关分析是在所有线性组合U、V中选取典型相关系数最大的U1与V1, 然后再选取第二组U2与V2;如此继续下去, 直到所有分别与U1, U2, …, Uk-1和V1, V2, …, Vk-1都不相关的线性组合Uk和Vk为止。此时, k为两组原始变量中个数较少的。典型变量U1, V1, U2和V2, …, Uk和Vk是根据它们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逐对提取的, 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分解完毕为止;对所得到的典型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然后对通过检验的典型变量进行分析。

1.2 指标遴选

河南省各地市均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为此, 笔者将旅游发展变量作为x变量组, 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y变量组,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发展变量包括旅游总收入 (x1) 、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 (x2) 、旅行社数量 (x3) 、星级宾馆数量 (x4) 、A级旅游景区数量 (x5) 、A级旅游景区品质 (x6) 等6项指标。其中A级旅游景区品质按照1A级景区1分、2A级景区3分、3A级景区5分、4A级景区7分、5A级景区9分赋值求和得到。旅游总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 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数量、A级旅游景区数量、A级旅游景区品质等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 (y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y2) 、第二产业产值 (y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y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y5) 、进出口总额 (y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y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y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y9) 等9项指标。其中,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水平, 只有实现较高水平的工业化, 才能实现经济高度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社会消费水平的高低;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显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的富裕程度。

2 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市旅游局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 收集整理得到河南省2007年各地市旅游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把描述旅游发展的6项指标 (x1—x6) 作为第一组变量, 把描述经济发展的9项指标 (y1—y9) 作为第二组变量, 调用MANOVA程序, 对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2.1 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经过典型相关测算, 得到6对典型变量 (表1) , 其中第一、二、三、四对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2、0.835、0.821, 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即前4对典型变量解释能力较强。前4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值均较高, 表明相应的典型变量之间密切相关, 但要确定典型变量相关性显著程度, 需要进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一、第二对典型变量的卡方统计量为104.935和59.443, 对应的P值分别为0和0.024, 均小于0.05, 表明第一、第二对典型变量为显著相关。

2.2 典型相关模型

鉴于原始变量的观测单位不同, 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所以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 构成典型的相关模型:

T1=4.304x1-3.485x2-0.403x3+0.93x4+0.866x5-1.5x6

E1=4.086y1-0.114y2-2.238y3-2.21y4-1.02y5+0.42y6

+1.163y7+0.426y8+0.389y9

T2=-2.927x1+1.783x2+1.25x3-0.28x4+0.861x5+0.137x6

E2=-7.232y1+0.234y2+4.475y3+2.976y4+3.386y5

-0.456y6-1.75y7-0.739y8-0.249y9

根据典型变量的重要程度和相关系数大小, 由典型相关模型可知, 河南省各地 (市) 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可用两对典型相关变量进行综合描述。第一对典型相关方程在旅游发展典型变量T1的线性组合方程中, 旅游总收入 (X1) 典型载荷为4.304, 远大于其他变量, 充分表明旅游总收入是旅游发展水平的主导指标;其次为星级宾馆数量 (x4) 、A级旅游景区数量 (x5) , 典型载荷分别为0.93和0.866。在区域经济发展典型变量E1的线性组合方程中, 国内生产总值 (y1)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y7) 的典型载荷分别为4.086、1.163,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一对典型相关方程显示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 充分表明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与对外开放。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以及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建筑、设施与设备的投资, 直接影响GDP中消费与投资增加值部分;同时, 入境旅游消费相当于产品出口, 影响GDP的出口增加值部分[2]。随着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 由于旅游的波及效应与乘数效应, 他对GDP的贡献将逐渐增大。

旅游业是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渠道之一,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在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初期, 由于旅游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较低, 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 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同时, 旅游产业的国际化需要引进外资、国际管理技术与模式, 成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引致商务会议型旅游需求增加, 促进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依据第二对典型相关方程, 在旅游发展典型变量T2的线性组合方程中, 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 (x2) 、旅行社数量 (x3) 、A级旅游景区数量 (x5) 的典型载荷分别为1.783、1.25、0.861, 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典型变量E2的线性组合方程中, 第二产业产值 (y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y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y4) 的典型载荷分别为4.475、3.386、2.976, 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变量。第二对典型相关方程反映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旅行社数量、A级旅游景区数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 揭示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化、拉动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日益增加的社会竞争与压力, 导致人们产生脱离世俗世界、追求自我世界的内在动力, 即产生旅游的需求。同时,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级化, 为提升旅游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必然在旅游服务设施、设备与技术等方面产生较强的需求, 促使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工业大力发展, 将有利于工业结构的调整与高级化。

由于旅游消费的异地性, 要求旅游者实现空间位移, 到达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 必然导致旅游目的地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在旅游开发建设前期阶段, 为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需要地方政府对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旅游开发建设阶段, 为了提升旅游竞争力, 旅游企业新建或维护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 如旅游景区 (点) 的开发、宾馆与酒店的建设与维修等, 需要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

2.3 冗余度分析

冗余度分析是定量检验典型变量所蕴含原变量的信息, 冗余指数是原变量的方差被自身典型变量和对方典型变量所解释的百分比。以原变量与典型变量的相关为基础, 通过计算旅游、区域经济变量组由自身的典型变量和由对方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反映由典型变量预测原变量的程度。如表2所示, 第一、第二旅游变量线性组合方程反映了旅游发展变量组83.4%的信息, 并蕴含了区域经济发展变量组79.7%的信息;第一、第二区域经济变量线性组合方程反映了区域经济变量组80.7%的信息, 同时蕴含了旅游发展变量组82.1%的信息。冗余度分析显示典型变量基本概括了原变量的集合信息, 虽然存在部分影响因素遗漏, 但仍可以说明问题。

3 区域类型划分

依据第一、二典型相关方程, 分别计算河南省各地市两个典型变量得分, T总=T1+T2, E总=E1+E2。依照平均值 (0) 与标准差 (1.4) 划分区间, 总分值大于1.4的地市划分为发达地区, 总分值1.4—0的地 (市) 为较发达地区, 总分值小于0划分为一般地区, 据此, 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划分为3种类型 (表3) 。

3.1 旅游与区域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

一方面, 该两类地区均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拥有优势旅游品牌,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旅游服务设施设备较完善, 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客源市场稳定。如郑州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拥有嵩山风景名胜区 (5A级) 和6处4A级景区;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 (5A级) 和12处4A级景区。2007年, 郑州与洛阳分别接待国内外游客3977.19万人次、2257.2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311.18亿元和194.17亿元, 处于河南省第一和第二位。另一方面, 两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 具有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支撑, 能为旅游发展提供所需的设备、技术与人才, 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对旅游发展的承载力较强;同时,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孕育了本地客源市场的巨大潜力。2007年郑州与洛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486.75亿元和1595.32亿元, 居河南省前两位。

3.2 旅游与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

开封、许昌、平顶山、安阳、三门峡等5地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或原有生产观念的影响, 导致旅游产业滞后于其他地市。如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65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9.27亿元, 位列河南省第三位。但是开封经济发展较落后, 全年GDP总值仅为555.44亿元, 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如平顶山市, 面临矿产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 急需发展旅游产业, 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4.1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培育现代化旅游企业

旅游与经济发达与较发达地区, 旅游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拓展与巩固客源市场, 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重点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培育现代化旅游企业。一是打造“华夏文化之源”、“中原山水之魂”国际旅游品牌。依托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整合宗教文化、古都文化、祖根文化、武术文化等旅游资源, 突出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 提升旅游产品层次, 促进单一观光旅游文化产品向动态化、立体化发展, 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世界级旅游品牌, 建设成为以感受中华历史文化为整体风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体开发思路为:以华夏文明发祥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为背景, 塑造以“根”为主的旅游整体形象, 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 以黄帝故里、河洛文化村、淮阳太昊陵、商丘商祖文化、嵩山少林寺、黄河游览区、龙门石窟、宋都御街等为重点, 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 培育成“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寻华夏文明之根”国际旅游线路, 建设成为对东南亚以及国际客源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在自然景观开发过程中, 以“精、新、特”为旅游开发理念,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 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 打造世界级的自然观光旅游品牌产品。二是培育现代化、国际化旅游企业。河南省旅游企业应以旅游服务质量为核心, 旅游资源、产品、线路相配套, 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旅游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服务程序国际化, 积极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重点做好:①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联合经营及协议开发等手段, 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 提高旅游企业的规模与效率。②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建立高效且适合市场经济的旅游企业管理体系。③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外语版旅游网站、触摸式的旅游信息指引系统、旅游企业网络 (全球客房预订系统) 等, 满足海外游客的需要。

4.2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地区, 为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应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大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提高区域知名度。一是实施政府主导战略。首先, 发挥政府组织、协调、指导作用, 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开发与保护并举, 营造宽松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旅游产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其次, 制定旅游产业扶持政策, 如设立专项资金、简化审批手续、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三, 健全法规制度。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从业资格等方面, 严格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增强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 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是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客观经济基础。一方面, 区域经济高度发展, 拥有高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第三产业,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另一方面,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外商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通过对外经济联系渠道, 依托商务、会议旅游, 促进国际社会对河南省历史、文化、经济的了解, 以增强国际知名度, 从而促进入境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勉, 刘家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3 (10) ∶194-197.

[2]徐琳, 董锁成, 艾华, 等.大旅游有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J].地理研究, 2007, 26 (2) ∶414-424.

[3]鲁明勇.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测度方法[J].经济论坛, 2005, (19) ∶5-7.

[4]王雷震, 张帆, 李春光.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定量测度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5) ∶54-62.

[5]王丽, 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管理及产业波及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 (1) ∶68-72.

[6]陆相林.中国旅游发展投入—产出的典型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721-3722.

[7]张启贤, 亢岫, 刘新平.入境游客特征与我国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典型相关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4 (2) ∶265-370.

[8]苗芳, 刘新平.影响旅游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2) ∶33-34.

上一篇:2009年市委宣传部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运动会加油稿致铅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