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2024-08-16

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精选6篇)

篇1: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保险业的繁荣与否,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保险业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个体各方面发展的安全后盾,为他们保驾护航,每一个个体的健康发展就是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保险业的发展对经济的需要犹如树木的成长离不开土壤。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是发展保险业的前提,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保源。国际国内的经济格局的变化无时不触动保险业发展的神经。全球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其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

保险业的经济环境本人是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入手去分析的。宏观分为三大部分分析,微观分为一部分分析,如下文:

宏观上:

一:从历史的维度去讲,国民经济环境可以大体从三个原因去追溯和分析。

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保险业是政策敏感度很强的行业,有关立法、政策和制度等因素是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而且社会保障政策、货币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因素也对保险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就财政政策而言,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对保险业的发展,包括对公司盈利、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的改进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保险业的税收政策是否合理和完善,关系着保险产业政策的实现以及保险业的发展。营业税政策的调整,对保险业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产生了有利影响,为保险企业改善盈利状况提供了较好的税收政策环境。就货币政策而言,不同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新型险种的开发、保险需求的引导以及投资收益有着重要影响,对保险业来说主要是中央银行的利率。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有制结构调整、国企股份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也对保险业产生了影响。同时,保险监管的加强,对规范和发展保险业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一来不断稳定的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断调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之间的联动越发紧密。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比如,由于2002年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良表现,居民金融资产持有结构进一步调整,除了银行存款继续增加外,金融资产投资渠道逐步从证券市场转向保险市场,使2002年保险业发展迅猛增长。

 国际化进程的突破,入世使保险业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有关约定,我国保险业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这将有利于扩大保险市场规模,打破垄断局面,促进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进步。加快国内保险公司体制改革的步伐,缩短与国际保险业的差距;改变我国保险业的增长方式,增加市场主体,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给我国保险公司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提高了国民保险意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各种制度将与国际接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们自己来承担。国家今后除了有可能向所有国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津贴,以保证一张“安全网”的存在以外,人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早安排晚年生活。这时,保险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二:国际视角: 全球次贷危机,美量化宽松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

美国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总体是良性偏好的。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望提高消费者对分红险的需求,推高了资本市场有利于提供保险资金的投资汇报率,催生了人民币保单市场的繁荣。

近日,美国推出6000亿美元的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此举一出,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各国货币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加大,部分国家以加息和控制资本流动应对。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加剧流动性过剩,助推资产泡沫,对其他经济体和世界金融体系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考虑到此次量化宽松的规模远不及先期业内人士预测的1万亿美元或2万亿美元,只有保守预计的五、六千亿美元的上限,程度比较温和,此举加剧了国际间汇率战的风险,尚不足以引发全球性的汇率战、货币战和贸易战。

首先,在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国债后,美债收益率下降,美元贬值,股票、国际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价格上升。这正是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美国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时所发生的情况。在2008年11月,在美联储首次推行国债购买计划的12个月内,高收益债券价格上涨16.6%,美元汇率重挫12.6%,股市上涨29.5%,黄金价格上涨44.5%。在本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黄金价格突破1390美元,原油价格突破87美元。11月2日,美国S&P500指数上涨0.8%,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1%。11月3日,亚洲股市相应而动,香港恒生指数领涨,大幅攀升2%,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印度也上涨0.5%至1%。之后的11月4日,恒生指数再次大涨1.6%,达到28个月以来最高收盘位。

其次,随着美元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上涨,全球财富将产生重新分配。一是美元贬值,降低了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促进了其出口产业,抑制了进口,从而通过贸易渠道改变全球财富。二是随着美元贬值,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元储备为主的外汇资产及美元债权将严重缩水,而美国自己的外债却会在无形中“减负”,导致全球财富重新分配。三是一些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丰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投资基金将抓住资产价格波动的契机,以热钱的形式加大在新兴市场的投机力度,放大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通过快进、快出赚取利润,导致全球财富重新分配。

再次,美国发行货币,通过购买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造成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价格将大幅上涨,从而导致各国被迫“输入”通胀,面临通胀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面对以上影响,针对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包括加息和控制资本流动两类。一方面,为应对危机中货币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印度、澳大利亚等各国央行已在美联储采取第二次宽松政策之前就进行了多次加息。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十分担忧资本流入和本币升值,但不断攀升的通胀仍是政策制定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在美联储宣布第二轮政策的当周(11月的第一周),印度、澳大利亚和越南央行不顾热钱流入可能进一步加速的风险,纷纷宣布加息(分别加息25个基点、25个基点和100个基点,达到4.75%、6.25%和9%)。然而,随着未来第二轮宽松政策的实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流入和货币升值压力将逐渐加大,可能会使各国短期内放缓加息步伐。另一方面,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宽松货币政策和本币升值已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各项措施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主要体现为在当前控制外资流入,在未来控制外资流出。

 对保险业的影响

美国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总体是良性偏好的。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望提高消费者对分红险的需求,推高了资本市场有利于提供险资的投资汇报率,催生了人民币保单市场的繁荣,具体而言:

量化宽松政策对承保业务的影响偏良性。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加大了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在资本市场、期货市场走强、赚钱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部分消费者把本应投保的资金转向股市甚至期市,影响到保险业务的稳定;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提高了消费者的理财意愿,尤其是在温和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有助于分红险的销售,尤其是银保渠道分红险的销售。由于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居民对股市、期市的赚钱效应比较敏感,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对此敏感度有限,总起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对承保业务的影响偏良性。

量化宽松政策利好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的增多,有利于推动股市走强,美国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后,全球股市出现了明显的涨幅,国内融资融券交易迅速扩大,期货市场呈现出远强近弱的走势。近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股市可能就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的“池子”的一部分,如果未来“热钱”被政府更多地引导到资本市场,国内股市还会出现新一轮的涨势,这对提高险企的投资收益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二次量化宽松有利于催生人民币保单市场和在港的险资投资平台公司的运作。自去年12月人民币保单在香港推出以来,截至8月15日,人民币保费收入约有20亿元,而10月底预计已经达到30亿元人民币,占到香港新增保费收入的10%。未来3至5年内,人民币保费将占到香港总保费收入的30%至50%。对已经在港设立的险资投资平台的公司则可以更好地分享香港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有利于提供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

三:国内视角: 我国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施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汇率政策,致使我国现行通货膨胀的产生,对此我国政府采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渐形成加息通道,由此对保险业的影响如下。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与保险投资的关系

自从《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中国保险业的主要投资渠道有:银行存款、买卖各种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以及优质的企业债券*,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进入银行间市场从事现债交易、国债回购业务、资金的拆借业务等。

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的决定,对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影响成为该货币政策对保险公司的最大的利益关系所在。 连续加息对保险业的影响

从宏观上看,利率通过影响市场的资金价格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并通过作用于保单预定利率及投资收益率直接影响着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资本充足率。连续加息对保险业的冲击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保险产品收益率的影响,二是对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的影响。现在,银行存款利率超过寿险预定利率,其结构性影响十分复杂,需持续谨慎观察。

对于保险业而言,利率是厘定费率和投资操作的重要依据,其对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策略产生影响。如果说一次加息对保险行业是一种导向性影响的话,那么连续加息就会对保

险行业形成实质性影响。

连续加息对寿险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大,对财险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加息对寿险公司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逆转一部分利差损,但补救程度十分有限,因为利率不可能升到产生利差损的高预定利率——8%左右的高水平;二是可以使寿险公司投资收益提高。加息可提高保险资金在银行协议存款利率、浮动利率债券方面的收益,而投资于基金、固定利率债券方面的收益可能会降低。由于目前保险资金在银行协议存款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加之证券市场已对加息预期作出反应,因而加息对投资收益方面的综合影响应是正面的。

加息对保险业也有负面影响:一是会使低利率寿险产品吸引力降低。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客户会要求寿险公司提供更高回报的产品,寿险公司的新收益空间会迅速收窄,如果寿险公司不能迅速进行产品创新,还可能会面临保费增长停滞不前或负增长的局面。二是一些固定利率险种,如多数企业年金类产品,将面临退保风险。同时,市场上销售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则会受到冲击,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会降低。三是银行利率调整几乎对所有保险的费率制定产生影响。因为保险的费率是根据同期的银行利率来计算的。四是在银行利率较大幅度提高后,买保险的费用肯定要大大降低,导致保险业保费收入减少,经营成本增加。

面对连续加息,保监会要求保险行业从加强产品创新、增强保障功能、提高保险资金运用能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四个方面做出努力。可以说,这是连续加息带给保险业的导向性影响和实质性影响。

 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应对经济变动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逐渐地被疏通,任何金融行业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整个金融业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保险公司应采取以下对策:保监会要通过政策调节来保证保险业的正常发展,尤其要加速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的空间,适当提高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更具吸引力、更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保险产品。这要求保险业关注和分析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势,通过加强产品创新和结构调整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发挥保险业特有优势、强化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以吸引和引导保险消费者。同时,在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增值的大背景下,利率的持续上升,无疑将促进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居民购买保险的可能仍然具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所以,这种需求也推动保险产品创新进程和寿险产品的结构调整。

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资金运用能力和相关投资策略,增加灵活多变的投资组合,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来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率,从而从容应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对保险市场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寿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应注意侧重保障型产品,以降低理财型产品销售额下降给总保费收入增长带来的冲击。财险公司应警惕利率风险,采取可行措施,减少与利率相关的房贷险等险种业务的损失。

微观上:

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保险业的需求不断扩大,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扩大市场的动力。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

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潜力还很大,消费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商业化的保险业公司定将提前排兵布阵,抢夺利润制高点,博得最大收益。

尾声:

经济是不断变动的,如何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之中找到一方良药去克服出现的各种“顽疾”,我们客观理性分析之后,要明确这样一个主题掌握保险与经济周期互动规律 实现行业持续发展。

吴定富:保险要实现科学发展和科学监管,就必须深入研究保险行业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做到趋利避害。

蒋定之:实施监管制度的变革,使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稳定,应成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中的应有之义。

孙祁祥:从保险周期与其他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我国保险周期是顺周期,其波动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都在反思金融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我国的金融业也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4月13日,一年一度的“北大赛瑟论坛”如期举办。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第七次参加论坛并以“经济周期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以论坛为平台,汇聚政、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智慧,探讨金融保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纵观世界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经济增长不断催生新的保险需求,同时经济周期的波动也给保险业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吴定富认为,在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很难避免,保险要实现科学发展和科学监管就必须深入研究保险行业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做到趋利避害。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演讲中表示,实施监管制度的变革,缓解金融体系周期性的负面影响,促使行业在经济扩张时集聚的风险能够在经济衰退时得到平稳地释放,使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稳定,应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中的应有之义。

篇2: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探索环境经济政策的新举措-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善而严密的制度体系.与此相比,我国在该领域则处于起步状态,至今尚未全面建立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本文以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意义为基础,对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作 者:滕静 TENG Jing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100037期 刊:中国环保产业 Journal: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年,卷(期):,“”(5)分类号:X32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问题 对策建议

篇3: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保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期权合同, 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是行权的必要条件, 而个体通过缴纳保费将个体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转移并进行全社会分摊, 从而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长期发展, 然而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却非常突出。面对此轮经济周期和结构调整冲击, 宏观经济长期低位徘徊将是常态,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出很强的顺经济周期。根据事前事后原则,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将处于经济转型升级, 整个市场将相对较为萎缩低迷, 一方面, 居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出现下降, 而隐藏不利信息的居民或企业则会产生投机心理, 以套取保险赔付。同时, 由于市场不景气, 保险行业基于规模和利润的追求, 出现信息搜寻的懈怠和信息审核的放松, 从而使市场充斥更多的隐藏信息的“劣质品”, 导致所保风险的平均损失率的上升, 保险人为弥补损失, 则会提高保险费率, 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低风险投保人的投保意愿, 由此加剧了保险业逆向选择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 市场低迷使企业的经营困难、风险加大, 而在企业投保后, 会产生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松懈甚或有保险兜底的投机心理, 从而加大了保险行业的道德风险。另外, 企业业绩下滑、融资成本上升等降低了企业的投保意愿和延期支付保费, 居民也会因为收入减少而产生退保的增加。因此保险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顺周期性,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增加, 提高了保险行业的赔付率和风险平均损失率, 削弱了其偿付能力, 而投保意愿的下降和退保率的上升, 使保险行业的经营风险有所加大。

保险业主要分为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 在承保业务因经济下行承压时, 保险业的投资业务也出现隐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 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和平台较为有限, 产品投资结构也较为单一, 保险资金运用主要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低收益产品, 对股票、投资基金等高收益产品投资金额有限, 保险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投资收益偏低、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长期性问题也一直制约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然而, 此轮金融改革已开始加速, 牵一发而动全身, 保险业将承压前行, 6月份央行对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已向市场敲响了警钟, 银行业的“钱荒”引发“股债双杀”, 保险业投资随之缩水, 一向稳定的货币市场突现惊变, 金融市场风险上升,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而投资于各金融市场的保险资产在未来也面临更大的收益风险。7月19日, 央行下发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通知,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未来利率风险成为保险业最主要的风险。短期来看, 保险资金收益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长期来看, 保险费率定价和寿险资金预期收益将会进一步市场化, 然而寿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长、规模大等条件, 在资产收益相对固定, 而负债和经营成本浮动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 利差损给其偿付能力带来压力。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而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推进, 金融业分业经营及利率管制将会全面放开, 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和平台会进一步得到拓宽, 保险资金在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建设、创业投资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等领域迎来空前的运作空间。同时, 在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壮大的过程中, 资本市场一则便利的投资环境和成熟的交易规则降低了保险公司投资业务成本, 二则其发达的投资中介服务机构有助于解决保险业信息不对称, 最为重要的是, 资本市场将会呈现更多的价值投资, 为保险资金的长期运用提供了方向与收益。而保险公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 而且减少了短期资金流动给市场造成的波动, 反过来又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金融改革及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融合发展, 产生很强的联动效应, 提升了保险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篇4:环境责任保险的经济优势

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金融工具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破坏等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减少企业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发生后的环境危害。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如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低息和优惠信贷政策、价格优惠政策、利税豁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如保险政策、优惠贷款、环境基金等;环境保护政策,如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扣除增长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得到真实的绿色GDP,那么我们的GDP将会大幅减少。在短时间内急功近利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和政府对民众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比如末端治理,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等,同时更应注重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环境问题。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必然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用不断完善的经济手段、健全的法律去解决环境问题是最好的办法。从以往利用行政手段这一单元化模式解决环境问题慢慢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导,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手段的多元化模式应对环境问题。

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问题,需要体现环境资源的价值,并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外部性的有效内部化。将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让环境污染者自己去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符合“污染者付费”的环境管理原则,更能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和行政监控成本。

环境责任保险更符市场经济

在众多经济政策手段中环境保险因其独有的经济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责任保险是运用现代保险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是对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社会化运作的一种具体形式。环境责任保险使责任人或企业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通过巨灾风险债券甚至可以将风险国际化,有利于转移、分散环境风险,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它解决了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与侵权者赔付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淡化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比于排污收费,环境责任保险同时兼具了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的特点。若被保险者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未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那么保险公司不需要对第三方进行赔付,此时环境责任保险便具有了类似税收无偿性的特点,让排污企业自己承担了污染损害的代价,同时也给保险公司积累了赔偿基金,扩大了保险资金的储蓄池。若在承保期间被保险者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并给第三方带来经济损失,保险公司需要在其承保的范围内承担被保险者的经济赔偿责任,此时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了类似排污收费的间接补偿功能。

相比于环境补贴手段,环境责任保险通过投保的形式,让污染者自己承担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经济后果与损失,而不是将这份责任转让给政府。环境的经济补贴手段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在环境治理和处理方面下功夫,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发展绿色科技、末端治理、循环经济。但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来补贴企业并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并且支持的力度也是极其有限的。首先污染企业将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国家和政府,促使了污染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不重视和不作为,不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是对排污企业的一种放纵,而环境管理的重点是预防,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当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时,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赔偿,企业是难以支付的,因此一旦发生损失很容易由政府最后买单,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广大纳税人去承担污染的事后责任。而利用环境责任保险这一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对损失进行补偿,减少政府损失。

相较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对所有的投保企业提供相同的基本费率,不同企业在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时的费率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就是说环境责任保险它可以给予每个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样更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是先评估环境容量,在不超过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情况下推算出最大允许排放的污染物量,然后分割成若干排污权予以分配。在这复杂的交易模式下必然会导致实现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均衡耗费较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排污权数量有限,很有可能会使持有者产生囤积居奇的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的一种方式——为了可能获得更多的排污权数量,部分较大企业或许会用更多的成本和资金用来寻租,而不是用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面,这样既定的产权分配格局,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形成歧视,会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自由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对于已经进入市场和潜在进入市场者并不构成歧视,这个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产权市场的巨大交易费用,与排污权交易相比,环境责任保险无疑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情形。

环境责任保险还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加剧,污染事故具有了范围广、严重性、破坏强、持续久的新特点,各种与环境权益有关的社会纠纷和民事案件大量的增加。充分利用保险分散、转移风险的特性,化解污染事故后企业难以承担的近乎天文数字赔偿金的难题,从而避免激化因环境侵害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减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因素,让社会经济更加平稳、安全的发展。

篇5: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环境是制约或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力量,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并且是《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

一、宏观环境

1、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与寿险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史寿险发展的基础。经济环境是所有环境中对保险企业营销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保险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自80年代以来,我过一直是世界GDP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证明其消费剩余不断增大,对保险的现实购买力不断增强。

但是,近年来全球出现经济动荡,中国的经济环境也面临较大压力,居民收入也收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也成为了寿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2、人口环境

人寿保险市场规模决定于三个因素:人口、购买力及购买意愿,人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国有接近14亿人口,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我国的年龄结构变化也十分有利于人寿保险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据预计,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加重,到2031年达到高峰。这也成为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保险意识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寿险的投资不足。

3、社会文化环境

保险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保险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的家庭小型化趋势使很多人改变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一改变刺激了人们购买寿险的需求。我过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减少了拿“铁饭碗”的人数,增强了人们的危机感,为保险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

4、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的很多政策都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比如:我过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但是,保险业在中国处于发展阶段,税收政策对保险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二、微观环境

1、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对手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内的这三家保险公司在总过寿险市场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2、消费者

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入、学历水平,其中,收入和学历水平与对保险的需求成正比,从这个方面来说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但目前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不满的因素主要是:保险费太高、回报率低、险种少、退保时可退回的比例不合理。

3、企业

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知名度、信誉度、对于消费者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寿险合同大多为长期合同,在很长的时间内,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消费保障、服务质量不仅影响这公司现有的产品持有率,还影响着公司形象的树立。同时,保险

产品能否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消费者的选择也很重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具有良好的品牌信誉和社会关系,市场占有率高。但是也存在经营机制不灵活,经营成本高、偿付能力差,险种开发能力弱的缺点。

4、销售网络

篇6:保险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方式。农业保险通过转移和分散风险,由投保的农户共同分担风险,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得到经济补偿,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保险经营的地域限制进一步对外资企业放开。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展业深入,人们保险意识的普遍提升,保险公司也借此契机大力开展各类保险业务,广东保险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这种繁荣却无法掩盖长期以来广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实,与其他险种开展得热火朝天的状况相比,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性就越发突显出来,农业保险的萎缩与广东经济强省的现状极不协调。

根据统计,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的4225.3万元,急剧萎缩到的1402.7万元,减少了2822.6万元;在保费收入急速下降的带动下,赔款支出也急速下降,由19的3952.2万元,下降到20的1115.5万元,减少了2836.7万元;广东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徘徊,九年的平均赔付率高达70.8(见表1)。

根据表1可以清晰的看到,从年开始到年,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理赔支出呈急剧下降趋势。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征,随着近年来广东农业保险的萎缩,农业保险经营已处于“需求有限、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状态。农业保险这一经济补偿机制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广东农业保险近年来经营萎缩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商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亏损严重,如农业风险大,农民交保费少,收不付赔;农村分散面广、资金薄,保险成本高;农业保险标的复杂多样,道德风险高;商业保险公司收费难、展业难、理赔难。但实质上是制度问题:政府对农业风险的补偿少,机制不健全。政府传统的救灾保障制度,不仅显露出资金量的严重不足,而且政府专业性保险机构缺乏,在县一级,基本没有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甚至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还进行了负面影响,如出险时农民多报、政府多要、保险公司多赔。商业保险公司用商业保险的办法经营农业保险只能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

二、农民和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赔付率势必造成高费率。但从实际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来看,即便保险公司厘定了5-12的较高的农业保险费率(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广东的农业保险费率约为5-12,其中较高的是蔬菜,达到10,玉米小麦为5。一般家庭和企业财产保险的费率仅为0.2-2),农业保险经营仍将处于亏损状态。

农业保险存在“搭便车”问题。一般保险的消费是具有排他性的`,不缴纳保险费就不会享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而某些农业保险功能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没有缴费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如“防灾防损”这类农业保险的辅助功能,能起到减少农业风险损失、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但保险公司在实施防灾防损工作时就会出现没有缴费的农民“搭便车”行为。广东梅州部分地区曾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为防干旱专门为投保地区的农民购置了人工降雨高射炮,一旦捕捉到可能降雨的乌云就轰击,减少旱灾发生的次数或强度。但是对于这些地区没有投保的农民来说,没有缴纳保费却同样因为防灾工作而减少了旱灾的损失。

农业保险存在的“搭便车”问题还表现在保险公司方面。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既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又经营商业性涉农保险业务。在遭遇农业特大灾害时,政府将提供财力支持,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可能会将经营商业性涉农保险的亏损转嫁给政府承担。而要监督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搭便车”行为,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会提高。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农民都不愿意介入,便产生了典型的市场失灵的情形,即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分配。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只有农民愿意投保,保险公司全力经营,社会得益才能达到最大。农业保险的社会得益,需考虑政府的介入。政府参与农业保险,应主要发挥以下功能:

(一)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

农业保险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制约。以广东为例,广东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主要灾害有低温霜冻、冰雹、龙卷风、暴雨洪涝、热带气旋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广东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12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5。此外,广东农业保险还受经济风险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和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农民总体上来说是属于低收入的群体,根据保险业的特点,保险需求与潜在客户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农民的低收入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限制了其对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到农业保险经营的特点和农业的特性,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机制。在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方面,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建立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合作保险起主要作用,政府保险补贴作为支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农业保险与灾害救济相结合的一种风险分担的保险与风险管理体制。

(二)纠正农业保险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从短期来看,农业保险的利益外溢性,需要政府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对外部效应进行内在化。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求和效率选择向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补贴,或者对两者同时补贴。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补贴,其补贴的幅度应该等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成本,这样就刚好抵消了正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弥补了市场失灵。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都是通过实施农业保险计划或政府以不同的出资方式和比例建立准备基金、对保险费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和发展农业保险。20,上海市明确将农业险补贴列入公共财

政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每年补贴达1000万元,其中区县补贴约25-30,每年的市区两级财政补贴,约占上海农业保险总保费的25。由于有财政补贴,上海的保险费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稻的保费大约在1.2左右,奶牛在1至3之间;而且,农业险投保面有了大幅提升。其中,水稻投保面已经达到85,奶牛投保面达到了80,出口的蔬菜投保面达到了25。

(三)提供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者缺一不可。私人物品则是数量会随着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物品,消费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具有利益外溢特征即正外部性的产品。微观行为上看,农民购买了农业保险,若遭受合同约定的风险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理赔作为补偿,从这一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它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谁投保,谁受益。但是,考虑到农业风险主要是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风险,这类风险目前还不能由农民个体来控制,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过错造成的,农业保险客观上保护了个体农民的收益,从而又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再进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宏观角度上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农民缴纳保费购买农业保险,不仅能保障自己收入稳定,而且还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因此,对于农业保险这种准公共物品,应采取“政*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

(四)解决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上一篇:自强班班级文化解说下一篇:长安小学党支部2010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