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2024-08-14

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共6篇)

篇1: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X镇关于扩权强镇及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0年10月12日

扩权强镇政策实施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牢牢抓住“扩权强镇”机遇,把贯彻落实扩权强镇各项政策作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现将我镇关于扩权强镇、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行动,谋划方案,增强率先发展动力。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市委市政府关于扩权强镇的措施,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了各项责任。一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抓好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二是谋划方案。及时转发了市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村主要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调研。三是快速推进。迅速筹划设立了环保和规划建设分局以及综合执法分局等六大办公室,核定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工作。四是协调沟通。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就发展决策权、审批管理权、行政执法权、人事管理权等与市直相关部门交流看法,在财政、融资、建设用地等方面积极争取给予更多扶持政策。

二、把握时机,准确定位,促进镇域发展

我镇本着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和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积极探索实施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统筹抓好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建立融资平台,解决城镇建设与发展资金问题,主要做了以

下几个方面工作:

1、集思广益,高起点设计修编总体规划

去年我镇被列为X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后,为抓住政策先机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镇第一个启动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本着起点早、标准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由X省建苑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9月22日,召开了X镇总体规划评审会,专家组对我镇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镇村体系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示范作用。10月15日镇人大会上审议通过了[2009-2030]年总体规划,并按程序报经了市政府批准,新一轮总体规划为推进我镇的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培育特色,高标准建设产业功能区

为切实发挥首批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的产业集聚示范带动作用,培育镇域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和促进城镇发展,我镇从实际出发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三大园区建设,X科技集中区、X集中区、X纺织集中区,高标准、高效益打造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制定了详实的产业发展规划,延长了原材料生产基地与加工产业链,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生产体系,建全了以融资、管理、培训等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全面为产业集群提供配套服务,使特色集聚园区,让品牌带动产业。2010年元月申报了省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目前省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已获批。同时今年还申报了农民工创业园项目。

3、完善功能,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为提高城镇对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抓好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今年我们大手笔、大投资、大动作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投入,以镇区为中心,以新老合安路为基础,加强城镇道路、卫生设施、给排水、供电、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扩大发展空间。目前已完成了铁路桥至合安路镇区内的水泥路面浇铺工程;完成了X工业园道路建设硬化工程;完成了雪池路水泥路面浇铺工程;完成了老街下水道建设工程;完成了集中供养百余人的省级规范化一级标准的X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政务新区和综合文化大楼建设基本完工;农贸综合大市场二期工程及金梦源商厦三、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着重抓好老街主干道道路硬化、以及老街整治工作,6月18日,X农贸大市场路网建设工程项目包括双河大道、金梦源大道等6条集镇道路,也已正式开工,总长3公里,预计年底前完工。积极申报并争取合九铁路X段部分道口立桥过道建设的立项实施和吕亭污水处理站项目。最近我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业已在公示之中。

4、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招商第三产业

X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同时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区域,蕴藏着丰富的党史资源,产业基础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效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更好地发挥地方人文优势,全方位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红色旅游,今年我们已编制并印制了X旅游招商指南,广泛推介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纳入招商内容,充分实现旅游开发与招商引资互动对接,寻求旅游招商新突破,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旅游富镇。

5、运用政策,加快试点镇人口集聚能力

建设用地置换是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机制,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和优化镇村用地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快镇区人口集聚,居住集中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将土地置换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土地置换,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抓好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加强空心村庄以及废弃地的置换,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解决土地结构不合理、节约集约用地推进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为吕亭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解决项目落户用地严重短缺的用地指标问题。今年,高标准完成308亩的土地复垦置换任务,并确保完成2011年的400亩申报任务。

6、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城投公司效益

X镇抢抓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机遇,12月2日率先成立了X市吕兴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X镇政府注资700万元,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资500万元。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对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城镇改造更新项目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公司的成立有效解决了我镇城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公司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力度,运营良好。为切实发挥效益,我们利用吕兴城投公司平台融资,今年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将突破1000万元大关。

三、扩权对强镇的作用

尽管实施扩权强镇时间很短,但X镇党政一班人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扩权强镇的实施在推动

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1、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增长。2010年,全镇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41202,同比增长44.4%,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1454万元,同比增长40.7%,全镇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0078万元,同比增长 77.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45848万元,财政收入实现调整任务后的2991.9万元,其中国税1808.1万元,地税977.9万元,创区划调整后国地税任务新高,城乡居民存款达到19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43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长。去年全镇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共实施项目35项,固定资产投资114090万元,同比增长39.3%,超额完成了年初的目标任务。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镇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个,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2、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扩权强镇的诸多政策规定,是深化投融资体制、广辟镇级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工业强镇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通过扩权,解决制约项目引进、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4、镇干部发展动力倍增。实行扩权强镇,提高了乡镇地位,解决了乡镇资金、资源缺乏的问题,激活了乡镇干部创业激情。

5、乡镇综合管理职能加强。扩权强镇提高了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使乡镇可以直接解决一些关系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

四、存在问题

1、扩权强镇说易行难。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乡镇政府没有收入与征税权,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报账单位。

2、城镇建设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吃紧,投入小。

3、新农村建设面较窄。主要原因是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设投入差距较大。

4、政府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功能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市《实施意见》规定的管理权、执法权以及应成立的部门、机构还未完全衔接好,许多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五、几点建议

1、增设X国税、地税和工商分局,增强属地行政执法力度;

2、真正兑现市直各部门下放的政策权限;

3、落实好相关人员待遇与级别;

4、加大对试点镇基础设施的重点扶持、投入力度;

5、将甑山、河畈两村划入X行政区域内;

6、尽快立项并开工桐庐快速通道建设。

总之,扩权强镇试点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今后,我镇党委、政府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路,把扩权转化为求发展、促崛起的重大契机,转化为解难题、闯新路的实际行动,一如既往的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努力实现X率先发展的目标。

篇2: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汇报材料

草桥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事权有限,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制约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上级部门安排,对镇级经济社会管理运行情况进行汇报。

一、草桥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草桥镇四面环水,处于新沂河、老沂河与骆马湖“两河一湖”的环抱之中。草桥镇是新沂西部片区中心镇,辖16个行政村,人口7万,面积101平方公里。

草桥镇连续三年荣获徐州市“土地执法先进镇”,连续5年被徐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徐州市人大表彰为“先进人大代表之家”,连续3年获得新沂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A等奖(2012年获得A等奖的第一名)。连续两年荣获徐州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优化类一等奖”,被新沂市推荐为“省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先进镇”,镇工业集聚区被江苏省命名为“小企业培育基地”、。2012年,草桥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1071.8万元,财政总收入7年翻了近7番。

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新沂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草桥镇地处新邳两市交界,区位和它的发展都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场所,是新沂的“西大门”

草桥镇东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23省道,西临京杭大运河,南临骆马湖,古镇大道穿镇而过。距离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以及连云港国际深水港仅一个小时车程。第二,新沂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草桥镇

第三,草桥有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传统农业大镇,草桥镇以“无中生有抓招商、优化环境聚人才”为理念,认准只有走“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强镇之梦。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草桥镇工业集聚区目前占地面积扩展到2.2平方公里,共落户企业48家,占地2.2平方公里,用工超过5000余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家,超3亿元企业3家,超2亿元企业5家。在新沂市7个镇级集聚区中,第一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个通过区域性影响环评价值报告专家组论证,第一个通过“安评”,第一个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一个建成镇级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综合大楼,同时组建了工业集聚区管委会和工业集聚区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第一个筹备成立镇级商会。

近几年,草桥镇以市“经济开发区”、“锡沂工业园”和“草桥工业集聚区”三个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全员抓信息、专业抓招商、齐心抓落地、共同抓服务,通过以商招商,招来伊例家食品(、泰松化工、金孚电池、凯尔瑞、瑞力机械、华洋金属、祥茂金属、伯爵鞋业、永新机械、金鑫科技、恒发家具等企业落户草桥,并实现了瑞新科技的不断壮大。

第四,有农业的提档升级

按照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四个国家级”为引领、“三大农业”为支撑、“两个省级园区”为重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依托,全力打响“走进十里生态长廊,步入人间休闲养生天堂”这一品牌。

与省农科院、上海同济大学联合互动,引进荷兰瑞克斯旺、江苏新一代、恒丰鲜切花、圣农禽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倾力打造“国家级有机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万亩片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沿十里生态长廊建成了1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20家新型农村专合组织、700栋地温式日光能温室、5000平方米智能育苗温室、9600栋早春移动钢架大棚,形成了北有三万亩优质蔬菜、中有2万亩优质稻米、南有3万亩高效水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

草桥镇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副省长徐鸣等领导先后来我镇视察高效农业发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有适宜的人居环境 按照徐州市综合型发展中心镇6大类25项指标和中心镇总体规划的具体要求,逐步完善中心镇功能建设。2012年,完成商品房及安臵房建设面积近24万平方米。草桥中心医院门诊大楼、镇区垃圾中转站、利民路硬化、镇域排水管网、路灯、敬老院扩建等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同时加快镇南

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不久的将来,将打造出323省道以南、十里生态长廊以西、二支渠以北、窑草路以东1.87平方公里的 镇南新区“四纵四横”网状发展新格局。

紧紧抓住万顷良田工程落户我镇的良机,深入调研,按照“三集中”的要求,扎实搞好万顷良田建设。目前已成功实施成功搬迁曹场、连五庄共1000余户,近6000人。2013年底,万福家园二期工程完工后,小区人口将达8000人,镇工业集聚区用工将突破6000人,镇区总人口将翻一番。

去年12月,徐州市万顷良田现场会在我镇召开,省国土厅夏鸣厅长及徐州市朱民市长亲自参加,对我镇万顷良田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第六,草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草桥镇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商贸兴镇、城镇带动、建设和谐新草桥、扮靓新沂西大门”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全力构划“一轴、两极、三园、工业四大板块、农业五大特色、城建六大工程、社会事业七彩纷呈”的发展蓝图,使草桥迎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13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三化同步、加快五城同建”的总体要求,全力抓好镇级“三园一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亿元、奋力冲刺“徐州镇域经济20强”。工作中,主要是做到“四个毫不动摇”:

(一)、毫不动摇抓项目,在工业强镇上谋求更大突破。一是深入开展 “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坚持以商招商,重点在闽、浙、蒙取得更大成效;抓好定向招商,争取在苏南、上海、深圳等地取得新突破。二是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着力围绕伊例家食品、瑞新科技、红联服饰、新冠生物、金

孚二期等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入突破10亿以上。三是抓好规模企业标杆管理,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企业1家;培育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超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四是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把集聚区建成示范区、样板区。

(二)、毫不动摇抓创建,在城镇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一是以中心镇创建为抓手,年底前确保完成中心镇创建25项指标;二是以万顷良田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围绕镇南新区“四纵四横”规划,抓好万福家园、金利嘉园、百年银杏园、十人桥景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镇区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万人,5层以上楼房达到80栋以上。四是扎实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秀美草桥”。

(三)、毫不动摇抓三农,在强村富民上实现更大进展。一是以“四个国家级”为引领、“三大农业”作支撑、“两个省级园区”为重点,全力加快我镇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力争菜、米、鱼三大高效农业突破3.2万亩,积极引进新冠生物等项目,农业招商力争突破3.3亿;倾力打造省“五好合作社”15家,新注册合作社45家,真正打响“走进草桥十里生态长廊、步入人间休闲养生天堂”这一品牌。二是积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促进村集体经济稳增稳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妥善安臵3000个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富民增收步伐。

(四)、毫不动摇抓民生,在构建和谐上取得更大成效。按照“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的要求,着力办好群众期待的实事好事:争创省级卫生镇、省政法综治示范镇,争创

徐州市综治规范化建设先进村2家,争创省现代化示范初中1所、省平安校园1所、省示范幼儿园1所;同时要切实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好维护草桥社会稳定。

二、现行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承担职能看,乡镇责任重大。我镇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上我们我镇乃至我市乡镇普遍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乡镇管理体制依然延续着过去着重为农业生产服务而设计的体制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原来建立在传统农村形态上的乡镇政府架构和功能设臵,已严重束缚乡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因此,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束缚和制约乡镇发展的瓶颈。

(二)机构设臵不合理,协作程度低。

镇政府组织机构设臵不尽合理,例如在镇政府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派驻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公安、交通、工商、税务、国土、教委等部门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权力的镇政府基本架空,使镇政府不能成为职责清晰完备的一级政府。

(三)镇政府权能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镇域经济发展迅猛,对镇

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能力方面却是责任大、权力小。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再则就是财权与事权不相称。一方面,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大部分被上级政府抽走,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另一方面,镇财政支出大。由于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级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镇级财政无力承担公共建设,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从而导致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低效。

(四)人才队伍缺乏

1、进人渠道单一,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补充有限。虽然近年来乡镇机关通过公开招录的方式选拔和充实了一批年轻的公务员,但大多陆陆续续被调往市直单位。乡镇事业单位近年来几乎未补充过人员。缺少城建、土地、规划、城市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再加上进人渠道单一,补充有限,安心基层的更少,进一步加速了乡镇干部队伍的缺乏。

2、乡镇缺少能够具体承担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政审批权和处罚权的专业人员。现有乡镇干部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一直就围绕乡镇行政管理或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相关工作服务和为农技术服务等工作,对市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政审批和处罚事项,感觉非常陌生,一方面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缺乏从事行政审批应具备的

专业业务知识,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具有从事行政执法所应有的执法资质。因此,即使市直部门下放权力给乡镇,乡镇也是面临无专业人员能具体实施的窘境。

三、对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的通过扩权强镇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建立一套与实际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力争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增强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1、行政放权。目前,我们草桥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在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执法方面的尴尬,如在处理农村土地纠纷、违建拆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由于镇一级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一些诸如之类的问题镇政府也只能干瞪眼,却承担着极不相称的责任,有责无权,不利于开展工作。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市机关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职权,全部或部分委托给镇直接行使,并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设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条件成熟下,可将国土局、司法局、劳动保障、规划建设局、安监局、农工办、林牧业局、农机局等职能部门在辖区内的管理职权,分步给镇政府直接行使,同时抄送给市有关职能部门备案,并从委托授权部门或相关部门选调有关规划、城建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镇,强化镇级管理能力。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镇依法组建城镇建 8

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要优化政府职能,热情为企业服务,在镇成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可将发改、建设、商贸等局的镇级授权部门都集中在镇的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委托镇级政府行使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外商投资项目预审、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初步设计预审、基本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预审、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格预审、企业减免税预审等职权。土地政策方面,规定各地新增用地指标向试点镇倾斜,优先解决用地指标,试点镇通过复垦、造地等途径增加的土地指标全部留镇使用,成立国土资源分局,由镇级规划使用,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2、财政放钱。没有独立的财权,镇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强镇扩权”主要是市镇权力关系的调整,是权力下移的过程,为此,我们应该统筹兼顾,从公共财政方面强化对乡镇政府的支持。一是实行财政体制倾斜政策,合理提高对镇级的财政分成比例,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镇职能范围扩大、集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财政体制实行基数内分成、超收分成和增值税专项分成。二是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镇财政体制,使

之适应中心镇培育和壮大的需要。在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部分外,地方留成部分向镇倾斜。三是财政部门要强化监管、专款专用。加大对镇的投入。市相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镇级的信贷扶持力度。

篇3: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一、城镇化动力的普遍观点

梳理国内新近研究成果, 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宁越敏认为,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形成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元主体共同作用、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孔祥智认为, 农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初始动力, 农村工业化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农村、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同时农民转变身份的愿望和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强大动力。褚索萍将城镇化动力分为来自农村内部的内在动力和由于外部环境对农村城镇化所形成的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包括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紧张对农民的推力, 城乡差距对农民的外部拉力, 农民自身观念转变对农民进城的动力等;而外在动力即外部环境——经济物质基础、政策环境、农村工业化、制度的变迁等也是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冯尚春认为城乡居民利益势差、产业结构非农化转换和相关制度安排是决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而把农村城镇化动力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和制度动力。余方镇等人认为, 宏观经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原因, 商品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原因, 产业支撑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启动力量, 城市功能扩散是引发农村城镇化的原因之一。熊吉峰通过考察湖北与浙江农村, 抽象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初始动力机制、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根本动力机制、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后续动力机制。李剑力得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城镇化影响最大的结论。依照相关理论及已有成果进行总结提炼,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大体来自五个方面。一是制度促进, 即良好的制度能够产生良好的城镇发展机制, 从而间接推进城镇化;二是产业发展带动, 如发展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带动等。三是消费带动, 通过激活城镇市场与广大的农村市场, 发挥其集散地功能, 来促进城镇的发展。四是投资拉动, 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获得外部投资, 在推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五是资源开发拉动, 通过开发已有或潜在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 推动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安徽城镇化存在的相关问题

城镇发展的动力不足, 导致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健全、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 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 反过来又影响城镇化进程。分析安徽城镇现状, 因发展动力不足, 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 城镇数量多, 达到临界规模的少

全省现有935个建制镇, 2014个集镇。除中心镇人口规模较大外, 一般城镇普遍在5000人左右, 离形成集聚效应的2万人的规模人口还有很大差距。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益,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城镇公共设施难以配置, 城镇化水平不高。因单个城镇常住非农人口规模过小, 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呈内敛积累式自发发展, 难以产生极化效应, 发展速度有限, 竞争能力提高缓慢。

(二) 区域极核不够突出, 城镇对区域的影响力有限, 功能替代性强

众多县城以下的城镇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 城市对城镇具有很强的功能替代效应, 因而城镇作为凝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的载体, 其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 缺少主导产业, 多元化步伐缓慢

安徽城镇发展多依赖民营企业,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过程中, 商业服务业受到大中城市的挤压, 市场空间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减弱, 发展的竞争力下降, 因而难以持续发展。尽管农业产业化、现代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安徽省小城镇发展的新动力, 但多元发展动力的格局尚在形成之中。

(四) 小城镇获得的生产要素少, 资本运作能力低

城镇的管理职能被弱化, 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向城镇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较低, 缺少人才, 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生产要素集聚速度缓慢。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少, 资本累积水平低。

三、安徽城镇化的动力

安徽城镇化历程与临近省份城镇化进程对比说明, 安徽依靠内生力量促进城镇化是相对缓慢的, 必须借助外部的力量推进城镇化发展。在缺乏外力推动的前提下, 一如既往的惯性策略只可能维持现状或略微改变, 扩权强镇政策之“扩权”无疑是获得外部力量的基础。在我国现有管理体制的框架之下,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城镇管理者的热情, 使城镇管理者责权利相统一, 从而以更高的使命感来发展和建设城镇。扩权强镇政策能够提高城镇领导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自由度, 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建设好城镇。在新制度的激励下, 城镇在拥有固有发展动力的基础上, 又获得了体制创新所赋予的新动力, 使城镇获得更加充足的发展动力。

(一) 固有的发展动力

依照冯尚春的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和制度动力研究视角, 产业动力是由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 通过内生性作用推动工业化, 与此同时, 在地方获得一定原始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吸引外来资本、技术与生产流程等办法推进小城镇的工业化, 在工业发展基础上推进服务业发展进而实现产业转换。可以得出判断, 内生性的力量依然是城镇化的基础力量,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传统农业力量。

传统农业仍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方面城镇作为辖区的服务中心, 提供生产型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中心,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也多依托于城镇。与此同时城镇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重要载体,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量越大, 所需的中介服务就越多, 所要求城镇的职能就越完善。这就意味着由农产品供需推促城镇功能的完善, 优化城镇职能, 名副其实推动了城镇化。

2. 地方工业力量。

城镇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基础和动力, 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 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功能不健全的城镇, 必然是一个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后劲的城镇, 甚至是一个逐渐衰落的城镇。安徽城镇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 努力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成长、集聚, 构筑特色鲜明、富有较强竞争力的城镇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安徽城镇大多是依赖当地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利润率相对较低, 但却是城镇就业岗位和城镇财政的重要来源。城镇依托辖区的生产和消费市场, 充分发挥极核作用, 集聚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仍是推进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3. 私营经济力量。

私营经济在城镇经济发展, 解决当地农民就业, 保障社会稳定, 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 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以民营投资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素有“中国电子名镇”之称的秦栏镇2004年全镇有个体企业1492家, 从业人员2万多人, 其中规模企业180户, 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达98%以上, 农村劳动力有60%以上在私营企业就业, 农民人均收入的60%来自于私营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财政收入的80%来自于私营企业的税收。由此可见私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市场组成部分之一, 是推进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4. 特色产业的力量。

扩权强镇的目标之一就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是城镇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有别于传统的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依托现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来发展特色产业, 走内生性的城镇化之路。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 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 一手抓招商引资, 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安徽省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走特色之路是长久之策。

5. 外来投资的力量。

在特色资源稀缺、区位缺乏优势、原始资本积累相对有限的条件下, 依靠交通节点功能促进城镇化、科技服务、资本推进等方式, 终不是推进城镇化的决定性的动力。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 依靠外来投资促进城镇产业发展, 以此推进城镇化是安徽城镇化的优选之路。当前安徽城镇均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大力吸引外来投资, 使之成为外来资本集聚区是加速城镇化步伐的重要举措。

(二) 扩权强镇带来的新动力

扩权强镇作为一种体制创新, 对推进城镇化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扩权使城镇拥有更多独立处理城镇事务的权力, 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部署分期发展规划, 优化利用区域内的资源, 实现短期与长期目标一致, 城镇与乡村协调;其次, 扩权使城镇从从属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 城镇发展的动力源发生了变化。由执行上一级行政机构管理决策转换为自行决策时, 所产生的功效发生了本质变化;再次, 扩权强镇获得更高的行政效率, 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基础上, 降低辖区内所有投资主体的协调成本。第四, 扩权极大地提高了城镇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扩权后显著扩大了城镇领导干部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同时获得了更强的使命感和良好的社会价值体现。

四、安徽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依据扩权强镇的政策, 各城镇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 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途径, 就目前而言, 鉴于安徽各城镇建成区面积、常住城镇人口规模, 经济实力、以及在全国内的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因而在排除自然禀赋、资源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产业发展基础等差异的前提下, 从普遍意义上加快安徽城镇化的发展的路径应包含管理创新、设施健全、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四个方面。在城镇发展的初始阶段, 主要通过内部设施与机制的完善, 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在城镇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通过外部力量的支持从而为城镇发展累积足够的动力。

(一) 管理创新

1. 城镇质量提高。

安徽城镇化不在于追求数量的扩张, 而在于质量的提高。安徽省2007年底建制镇为929座, 建制镇人口4555.11万人。万人拥有城镇数量为0.15个, 和浙江、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略高于江苏、山东、湖北 (0.13) , 河南 (0.09) , 略低于福建、江西、湖南 (0.17) ;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达到4.9万人,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6万人, 与邻近省份比, 高于浙江 (3.90) 低于江苏 (5.76) ;安徽建制镇密度为66.83个/万平方公里, 高于全国 (20.43) 水平, 与邻近省份相比, 不及江苏 (97.56) 、浙江 (74.36) , 山东 (78.30) , 但高于江西 (45.80) , 河南 (50.84) , 湖北 (38.63) 。与上述指标不对应的是, 安徽众多城镇常住非农人口不足万人, 人口集聚能力较弱, 产业发展的基础也相对薄弱, 因而需要通过产业培育、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2. 城镇管理创新。

扩权强镇政策在强化城镇主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城镇政府执政能力,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政府采购、资质认定、人才引进、证照办理、收费标准、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建立新的机制, 为各类投资建设主体平等竞争创造条件。依照相关政策法规, 进一步创新城镇管理机制, 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授予城镇以开发区管理职能, 实行开发区管理模式, 将部分管理职权委托给城镇直接行使, 实行统一签订授权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在实现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建设与发展。

3. 人员结构的改善。

要进一步改善城镇管理服务人员的结构, 提高城镇服务水平。在具体策略上, 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 吸纳城镇所需人才, 并建立良好的激励与奖惩机制, 留得住人才, 用得好人才;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 吸纳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城镇中去, 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积极稳妥地做好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保护、教育、医疗等保障性服务工作, 削减城镇就业者的后顾之忧。

(二) 设施健全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失衡是抑制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获得发展动力的前提条件。鉴于安徽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的实际, 可依靠市场化力量缓解供求失衡的矛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采取“社会投入、企业化运行、政府监管”的方式,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参与供水、供气, 污水、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教育事业、科研领域、医疗卫生领域、文化体育产业。通过多元投资, 缓解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为稳步、健康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基础条件。

(三) 环境改善

1. 生态环境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是人居与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准, 是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要制定科学的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指导城镇建设, 遵循“居民进区, 工业进园”的原则, 结合各自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同时要统筹考虑城镇的发展布局, 合理安排城镇的各项功能用地, 规划好城镇环境发展的框架, 使城镇环境发展规模与其环境容量相适应。

2. 投资软环境改善。

投资环境对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其构成要素优化对产业集聚的促进, 主要体现为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环境、产业政策、市场与社会服务环境。城镇政府有意识地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与引导, 进行资金、技术投入支持, 并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 为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条件。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和运行成本。大力发展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完整的民营企业资信档案, 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对资信好的民营企业加强资金支持。建立面向民间投资者的多类型的信用担保体系, 降低贷款门槛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 产业集聚

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创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实现城镇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要通过产业集聚, 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 集群通过产业分工, 形成产业链, 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提高城镇竞争力。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城镇形成经济增长极, 可从外部吸纳资金与技术, 并对腹地经济增长起推动刺激作用, 利于投资环境优化;而产业集聚使城镇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福利, 从而吸引各种要素与人口的流入。上述环节的良性循环, 使城镇能为吸引资本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条件, 进而促进城镇整体实力的提升。

五、结语

因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安徽城镇化很难具有普适性的动力机制, 即使城镇化的条件基本类同, 但由于管理和决策的方式与手段不同, 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城镇化发展就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 扩权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尽管不是城镇发展的决定性策略, 但至少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外部动力, 以此建构一种新体系,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考察, 可发掘其中蕴含的普适性价值, 以此推动城镇前行。END

摘要: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基础及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宏微观政策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即使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相类似, 但由于微观政策不同, 对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形成显著差异。本文从分析安徽城镇发展过程正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 解析安徽城镇化固有的发展动力和扩权强镇所产生的新动力, 并结合安徽城镇发展的现状与态势, 提出可选择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5

[2].孔祥智.制度创新与中国农村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褚素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农业经济.2005/5

[4].冯尚春.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余方镇.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黑龙江科学校术出版社.2007

[6].熊吉峰.中部地区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比较——以湖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李剑力.城镇化动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

[8].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2007/7

[9].宋华 杨全成.安徽省小城镇发展改革的几点思考.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8

[10].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9]15号) .2009/6

[11].绍兴县发改局.实施扩权强镇.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9/7

篇4:“扩权强镇”的绍兴样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许多大中城市在户籍、社保、交通拥堵等问题与市民美好生活之间的矛盾中彷徨时,绍兴一些乡镇已开始迈出“城市化”探索脚步。

店口便是其中之一。7月8日,浙江省绍兴市店口镇副镇长徐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一再表达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构想,他甚至将“财智店口 和谐之城” 的八字理念印在其个人名片的背面。

“下一步的重点是加快小城市的内涵建设,尤其在社保、医疗、教育和户籍等制度改革上,会有新突破”,小镇的负责人对未来踌躇满志。

从镇到城,一字之差,含义迥然有别,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上一级市、县政府的放权、授权。掌握一定的自主权之后,店口镇得以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投融资体系建设,并打破传统户籍桎梏,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户籍保障,困扰其十余年的“裹脚之痛”亦开始缓解。

“大脚穿小鞋”

2007年岁尾,一个名为“首届中国小城镇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强镇镇长峰会”的会议在绍兴举行,与会者包括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等多部门负责人在内共约300人。

时任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在会上宣布,该市将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战略任务来抓。随后,时任市长张金如也作了题为《培育发展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报告,提出要“赋予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为期三天的激烈讨论中,围绕中心镇扩权改革的“绍兴经验”成为热词。

“从‘十五大一直到‘十七大的报告,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但是一直没有突破,各地都头疼,绍兴也不例外”, 绍兴市委党校教授钱子健认为,没有固有体制的突破,就难有亮点和实效。

绍兴市现任市长钱建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该市不少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已初具“小城市”雏形;另一方面,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镇的机构设置与城市管理要求不对等,行政审批权限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对应,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发展。

一直参与中心镇扩权改革的绍兴市发改委城乡体改处副处长范里,用“大脚穿小鞋”来描述这些乡镇的发展窘状。“这些中心镇的经济总量占全市35%,已成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对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审批处罚等与经济同步出现的问题却无法统筹解决,许多乡镇干部在这些问题上反映日益强烈。”

乡镇干部的改革呼声与主政者的改革热情,在2006年汇成合力。这年下半年,绍兴市开始探索中心镇扩权改革,同年底,绍兴县在19个乡镇街道中,选择5个镇进行“强镇扩权”试点,将县发改局、经贸局、建管局等7个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职权,全部委托给镇政府直接行使。此后,同属绍兴市所辖的诸暨市、嵊州市、上虞市也先后选择部分强镇进行试点。

2009年初,绍兴开始全面推开扩权强镇改革,“绍兴经验”引起各界关注。据钱子健回忆,当时刚刚走马上任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批示该省学习绍兴经验,此后前往绍兴取经的广东地方官员络绎不绝。

2010年开始,全国层面的扩权强镇试点启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13个省的25个经济发达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国试点之外,多个省份也公布相应的试点计划:江苏省宣布将在全省16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试点;山东宣布在10个经济发达镇推出试点。

改革“南北之争”

2007峰会开过之后,浙江省和绍兴市多次就强镇扩权培育模式进行讨论、调研。“当时也有不少争议”,钱子健告诉本刊记者。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温州龙港镇作为国家11个部委所列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曾尝试建成“镇级市”,与其并列的还有其他四镇,不过终究由于县(市)镇、各职能部门间的利益之争,使得改革流产。

就全国而言,扩权强县是主流和共识,而上一级和下一级政府被认为应予以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扩权强镇的推出无疑受到质疑。

一直参与绍兴中心镇改革调研的钱子健,曾亲身经历过面对面的批评。2009年,在一个相关论坛上,他和中国社科院一位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谈起扩权强镇改革,“对方瞪大眼睛问我:现在都讲收权,你们怎么要扩权。语气中满是对我们的指责”。

“争论分为‘北方派和‘南方派,前者主要是批评,后者则明确支持”,钱子健说,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争论,与南北小城镇的差别有关。北部、西部的乡镇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扩权基础和要求;南部、东部许多乡镇发展程度足以和县市比肩,改革要求迫切。

钱子健认为,两种观点没有孰对孰错,只是在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北方需要发展落后乡镇,而南方更需要为发达乡镇“松绑”。

“无论是发展大城市,还是扩权强镇,最终都是‘城市化的路径选择问题”,钱建民认为,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战略以政府管制逐步放松为演进路径。上世纪80年代前,片面发展大城市,导致县、镇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建设太差,人为地造成城乡二元隔阂。

改革开放以后,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民间和社区投资建设城镇,自下而上地推动城镇化。同时国家也在80年代初确立了小城镇化战略。“两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县、镇的快速发展。”

到本世纪初,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些镇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内地一个地级市的水平。但同时也带出不少问题,就是通常说的“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经济强镇遭遇发展瓶颈。

“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政府转型速度与经济社会转型速度相适应,通过扩大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增加其在地方事务上的自主权,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力推放权的绍兴市市长钱建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用数据来证明近四年绍兴改革的实效:2010年,全市28个中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66%、85%、47%,经济总量占全市35%左右。与2006年相比,基础设施投入增长137.2%, 28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增加64.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集中度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44.5%)。

“钱清规则”

扩权强镇,最引人注目并惹起争议的无疑是一个“权”字。从县到镇,权力转移之后的有效使用、规制和监督成为无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在“绍兴经验”中,尤其引起各界关注的是“钱清规则”。

钱清,这个因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为官清廉而得名的54平方公里小镇,目前拥有着亚洲最大的轻纺原料集散中心、6万原住人口和10万余外来人口,并与千年前的“一钱太守”遥相呼应,成为浙江省规范权力运作的重要试点。

2008年,绍兴以该市纪委书记王文序和浙江大学教授余潇枫为组长的课题组,以钱清为样本,对中心镇机关权力规范运行进行了研究,对中心镇权力运作提出详细规范,被称作“钱清规则”。主要做法是在鼓励乡镇大胆用权、敢于创新、提高效率的同时,通过定权力内容、定权力规程和定权力责任,探索规范权力行使的机制和方法。

相应地,绍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乡镇党委权力规范透明运行的若干意见》,把乡镇党委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

“扩权强镇改革刚刚启动,恰好中纪委提出权力要公开化,绍兴纪委顺势跟进,对扩权全过程加大调研和评测。”钱子健说。

钱建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乡镇权力扩大的同时,乡镇的权力结构、用权方式一时却没有改变,乡镇干部的编制数量、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等一时没有相应跟上,同时扩权本身也可能带来法律层面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权责不够明确。“这些都会造成廉政风险的加大”。

“事实上,随着扩权强镇改革的推进,确实在一些乡镇出现了因不会用权或者滥用权力,带来违规审批等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钱建民说。

从中心镇到小城市

时至今日,“绍兴经验”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自2007年首次在全国推出“强镇扩权”改革试点以来,经历了强镇扩权、扩权强镇,目前以打造小城市为核心理念。

绍兴市发改委城乡体改处副处长范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扩权的方式各县并不相同,最初的绍兴市挑出5个“强镇”, 由县里对其下放80~90项权限,后来上虞市主要由乡镇提出所需扩权项,而诸暨市则选择由重点到一般的路径逐步放权。

随着改革从“强镇”向一般乡镇推进,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即“扩权强镇”,通过县一级政府放权或授权,来扩大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从而推进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在绍兴,改革后的乡镇最多可获得百余项重要授权。

范里认为,从强镇扩权到扩权强镇,绍兴主要实现了改革从点到面的跨越。但基本理念仍有“中心镇”的局限,而下一步应实现的是从中心镇到小城市的突破,“第二步的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

“我们的目标是跳出传统的乡镇模式束缚,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功能化与数字化社区建设等,培育小城市”,绍兴县钱清镇委书记孙忠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的理想是,钱清等经济强镇均为服务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城市,行政级别被淡化,服务能力则被强化。

钱建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实现新的改革目标过程中,困难尤多。主要体现在发展空间不足、要素支撑乏力、平台建设滞后和体制创新尚显不足等方面。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店口、钱清等镇负责人也提出,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已经感受到扩权后经济社会发展“如鱼得水”,可是财政权的获得依然很有限,“我们希望获得更大的财政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徐挺说。

孙忠富则认为,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专业型人才缺乏和执法权力空白。不过,他也表示,随着小城市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有望顺势解决。

篇5: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实施扩权强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打造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平台的基石。自省、市实施扩权强镇以来,我县积极围绕“放好权,接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有效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试点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此,就凤阳县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总体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我县大庙镇、刘府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四个乡镇2009年被确定为扩权强镇试点镇后,为认真贯彻落实滁发[2009]10号《关于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立即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扩权强镇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在发改委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扩权强镇的日常工作。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凤阳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凤发„2009‟13号)。各试点镇和有关部门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依法放权,分批到位。我县首批拟下放发改、经贸等9部门下放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3项。目前,我们相关授权部门己制定规范操作流程,正在组织人员业务培训。扩权镇因行使委托职能,需要上岗证、资格证、检查证的,由授权部门统一组织培训,并做好向上级部门的申报领证工作,做到 — 1 —

持证上岗。

(三)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各试点镇正在开展镇域总体规划、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以确保试点镇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四)坚持产业强镇。按照“依托产业、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各试点镇结合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镇域产业,如武店的水泥、石灰建材产业,大庙的石英砂深加工业,临淮的商贸服务业,刘府镇的汽车折旧和零部件再制造等。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我县千方百计加大对工业集中区道路建设,小城镇街道道路、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深入开展“拆违、治乱、保洁、绿化、亮景”活动,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思想认识深度问题。对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有的干部畏难情绪较重,缺乏发展信心,存有“等、靠、要”思想。

(二)投入不足问题。扩权强镇政策的实施,给试点镇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百业待兴,需要大批量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与省内外经济强镇相比,我县试点镇经济总量偏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四)建设用地问题。推进试点镇城镇化发展、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等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工作进

展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规划。要通过对试点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城镇特色。同时,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把大庙石英砂集中区、临淮中小企业创业园,通过县工业园区的升级扩容,统一纳入县工业园区规划。

(二)抓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二是积极争取项目。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试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各扩权镇产业特色,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实行产业强镇,壮大试点镇经济实力。

篇6:扩权强镇工作自查报告

(1)两个平台建设情况: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公面积达110㎡,设有民政、财政、劳保、计生、土管、交通等11个工作岗位,下放的审批权限、公共服务事项都已进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正在进行当中。目前山背村、青桥村已建有“便民服务点”。我镇综合执法局成立工作还在进行当中,目前已落实好办公场地。

(2)产业发展情况:我镇大力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已发展烤烟、花卉苗木、井冈蜜柚三大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在稳定万亩烤烟种植镇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烤烟生产的质量。进一步加大了对烟农的技术指导,鼓励烟农加入省级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铁皮石斛现代化种植。同时也重点推进了井冈蜜柚产业发展,建立了山背、邵家千亩井冈蜜柚示范基地。新增了20xx余亩井冈蜜柚基地,组建成立了井冈蜜柚产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并依托井冈园林万亩风景园和千亩精品园花卉苗木基地,带动了土桥、楠桥、青桥等村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同时我镇加快推进九曲十八弯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按照“10+7”的建设要求,我镇大部分基础建设已完成。今年上半年正积极筹划产业集聚区、健身广场和一套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同时我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已完成污水处理池建设,现正在进行管道铺设,预计投入40余万元;已建成3座水冲式公厕;xx中心小学扩建已完成征地3880平方米;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当中,预计投入240余万元。

(4)资金、项目、用地等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县政府已出台相关文件落实资金、项目、用地指标等。

我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铁皮石斛现代化药材种植,该基地位于横屋村竹山下组,目前已租赁土地30余亩,已建成现代化育苗棚3座14000余平方米,目前已进入育苗阶段,前期投资已达1150余万元。该基地按现代化标准建设,施肥、浇水、通风等程序都采用数字化电脑自动控制。基地在xx年4月份已正式投产,20xx年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产值达30—40万元。一期建成投产后二期计划再租赁土地30亩,总计投资将达到3000万元。该基地的建成又将成为我镇农业科技示范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一是财政资金短缺。财政总量小,只能保持正常运转,真正能用于建设的资金太少,小集镇土地升值潜力不大,基础设施欠账太多,采用一级开发方式难度很大,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二是管理难度大。目前集镇居民为了在小城镇建设中谋求自身最大利益,凭借已占土地未批滥建小产权房,给城镇建设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另外,随着集镇居民增多,镇区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维护等难度加大。

三是帮助立项新过境公路。县里计划从xx林管站旁新修一条省级公路至xx大桥,绕过xx镇街道,帮助立项新修这条过境公路有助于拉大镇区框架,给小城镇建设带来机遇,并缓解镇区中心街道交通压力。

四是镇区扩建难度大。xx镇区扩建难度大。xx镇区周围都是耕地,扩建地阻力很大,无法满足群众提出的征地要求。

五是各站所办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人员,应增加站所办人员编制,配齐配强站所办工作人员要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增加国土所和城建规划所的人员编制。

1、规划建设一条从xx派出所旁通往xx大桥的旅游通道,避开镇区中心街道,缓解交通压力。

2、启动xx供销社地块开发项目,建设一个集商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中心广场,目前已完成详细性规划。

3、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垃圾处理工程,扩大污水处理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上一篇: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考试试卷下一篇:养老保险管理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