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2024-08-13

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精选6篇)

篇1: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总结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四大特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问题,着重指出二○○二年国际经济复苏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会带来不利因素不能寄予太高希望,要着力解决好国内经济中的四个问题,文章予测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增长,增长率可实现8%.

作 者:李京文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刊 名:建材发展导向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GUIDE TO BUILDING MATERIALS 年,卷(期): 1(1) 分类号:F124 关键词:经济发展   趋势   WTO   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2: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

1、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3.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9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8.8%,高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42.9%,汽车销售增长29.2%,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工业生产加快

1-9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3%。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1-9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1.9%,特别是8、9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9%以上。自5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9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5%。

3、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月份

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8、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了0.5%和0.4%,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6个月环比上涨。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六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2009年8月为54.0%,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

2、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

形成。

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使债务信贷化。今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自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开工率不高,贸易保护升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四、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8.5%左右,CPI将增长2.5%左右。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后劲

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首先,2009-2010年两年内,中央扩大投资4万亿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其次,目前施工和新开工项目较多,计划投资额较大,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未来投资将保持惯性增长。2009年1-8月份,累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39844亿元,同比增长36.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739亿元,同比增长81.7%。第三,到位资金充裕,1-8月份,到位资金132007亿元,同比增长39.1%,超过投资完成额约2万亿,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资金超过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万亿和8000亿元。第四,在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五,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的已经出台,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拓宽投资的领域、降低投资的成本,使民间资本增长将获得较大空间。但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资产价格上升,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出现今年的增长水平,相对规模将大大减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也会抑制投资增长。综上所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1%左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第一,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2009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2%和8.5%,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返城、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三,截止2009年8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5万亿元,人均约2万元。同时,股市活跃和房地产价格回升也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第四,虽然目前住、行等消费热点增速已经相当高,但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胀预期还会刺激住房需求,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增长势头。与此同时,2009年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递减效应,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实际增长15.6%左右,略低于上年水平。

3、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但外贸顺差继续缩小

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我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有力于提高我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为稳定外需,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税收、贸易融资、加工贸易、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这些外贸扶植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美国居民的储蓄率由负储蓄回升到5%,欧洲居民家庭储蓄率也在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美国、欧盟等国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综上所述,虽然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将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11%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190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5%。

4、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加快

2009年上半年,我国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部分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工商企业回补库存有助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不变、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全年略高于今年;受基数和政策效应递减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3%左右。其中,重工业增长10.7%左右,轻工业增长9.5%左右。

5、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2010年,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潜在增长率下限附近波动,总需求仍显不足,特别是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等问题,物价水平难以大幅回升。国内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型通胀。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主动调整水价、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会直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此外,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据初步测算,2010年CPI翘尾因素为1.2%左

右,PPI翘尾因素为3.6%左右。预计2010年CPI增长2.5%左右;PPI增长5%左右。

五、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2010年,应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结合起来,以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积极促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稳定经济增长中,使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

“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将“保增长”改为“稳增长”,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出现第二轮下滑。

“调结构”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投资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果不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调整来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难以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难以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促改革”是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路径。当前的改革选择重点应以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推动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深化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流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惠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向民生倾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要更好得满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业,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经济回升带来的好处。

2、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建议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按1.2万亿元考虑,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3.4%左右,略高于2009年的水平。这样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新增财政支出在继续完成现有公共投资项目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一是针对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较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维持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税收优惠;二是针对自主创新,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3-5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三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给予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三农”、产业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

3、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立足“适度”,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避免信贷投放再次出现2009年上半年过度膨胀的状况,建议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M2增速控制在19%左右。

规范银行信贷流向,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流入资产市场的一些政策漏洞,要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强制性要求,保证继续宽松的信贷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保持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复苏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住房、汽车等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通过支持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发展。

4、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惠及民生的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适当加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不利局面,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尽快引入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降低市场风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改革。一是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二是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是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篇3: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煤炭业的发展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又脏又乱,而且还是比较危险的行业。虽然国家进行多项政策的干预,但是,煤炭工业以“多、小、散、乱”的局面并没有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得到改变。煤炭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浪费、安全隐患增多等问题,使产煤地经济陷入了“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资源诅咒之中。因此,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调研对煤炭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煤炭资源浪费相当严重、综合利用程度低。二是中国煤炭生产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且矿难不断。

(一)煤炭资源浪费惊人、综合利用程度低

就目前中国各地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来看,中国大多数地区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炭产品的加工等没有进行综合利用。只有少数大型国有煤炭资源具备综合利用技术。有很多地区矿井较小并不具备煤炭综合利用技术。一些地方的煤炭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洗选、炼焦、发电等;而对于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项目,如工业型煤以及煤焦油深加工等,这些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一些中小型矿区很有这种技术实力,更别说要达到产业化发展了。

(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我们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同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煤炭开采如果长期不对其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就会越来越恶化。长此以往,由煤炭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屡屡涌现出来。据有关数据统计,自2002年开始,中国煤炭消费和生产强度每年都在增加,煤炭开采所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就目前中国几个采煤大省来看,山西、陕西、内蒙古这三个地区的煤炭总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可以说给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我们主要以山西采煤大省为例,山西省内某矿区经济在享受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收益的同时,煤炭开采对全区环境的破坏也进一步加剧。统计显示,因开凿和采煤产生的废石和煤矸石量与原煤产量的比例接近于1∶1,其中原煤产量与煤矸石的比例接近为1∶0.2~0.3。当前中国煤炭产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因此,每年排弃的固体废弃物也在大量增加,预计每年将达到6吨以上。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但从煤炭工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方面看,开采原煤同时对环境的补偿费用却很少。因此,山西省的采空区的裂缝、地面的塌陷,大气烟尘污染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地阻碍了煤炭经济的发展。

(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且矿难不断

就目前中国煤矿开采形势来看,中国煤矿分布点多面广,布局不合理,矿井的安全投入比较差,矿井安全隐患较多,有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要投入安全上的费用进行挪用,一些陈旧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安全隐患增加。有些煤矿一般不会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一些兼职的人才队伍安全素质低下,根本都不具备应有的安全意识,更谈不上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了。以上的这些状况,如果矿井不及时处理均会引发煤矿安全隐患。

二、加快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要对煤炭经济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链条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十二五”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因此,中国的煤炭消费速度有所减缓,这也是一种趋势。“十二五”期间的煤炭供给,由于晋陕蒙地区的煤炭铁路运输“瓶颈”逐步得到缓解,积蓄的煤炭产能将逐步释放出来,西煤东调能力将大幅度上升,全国煤炭供给能力呈现出逐步增强走势,煤炭市场逐步转向供给过剩。同时,在煤炭产品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十一五”期间,虽然煤炭企业职工薪酬有所增长,但是大多数企业职工薪酬仍然偏低,“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职工薪酬的增长速度将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出台资源税改革措施,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研究出台环境税和碳税,加大煤炭开采损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力度。煤炭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和税收负担的增长速度会超过煤炭价格的增长速度,若不推动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实施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将打破中国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走势,导致经济效益出现滑坡。

(二)要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单产能力

煤炭资源整合对于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加快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安全生产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是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煤炭利用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三)以政府为主导,促进中国煤炭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煤炭产业是以中央和省级国资委管理的重点煤炭企业为主体的,加快中国煤炭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左右,地方政府加大对煤炭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度,是煤炭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煤炭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激励力度,明确煤炭产业升级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政策,加大煤炭企业在研发支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增加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深化发展,促进全国煤炭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整体优化升级。

三、结束语

通过多年来的煤矿整顿与关闭,中国煤矿安全基础得以整体提升,但威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面非常之多,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强化服务,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结合中国煤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促进标准化矿井进档升级,严把安全关,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坚持不懈地严抓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煤矿企业合法生产,确保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国芳,刘秀英.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7).

[2]赵晓波.论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加速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3).

篇4:中国发展体育经济路径分析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制创新

An Analysis into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Sports Economy in China

WANG Yu-xia

(He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mean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alyzes thorough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economic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ountries with highly developed sports industr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China should, tak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ose countries as reference, begin with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sports economy and mak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so as to find a way ou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conomy.

【Keywords】sports economy;sports industr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体育经济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目前,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的体育经济,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从体育产品的特性出发,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体育经济应该是产业和事业的结合。根据体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将体育经济分为三大方面: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中国体育经济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然而,究竟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经济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以及管理制度如何改革,目前存在许多争论和模糊之处〔1〕。

一、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

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很长时间以来,体育经济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并在持续发展中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2〕。20世纪90年代,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对促进社会就业具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发达国家体育经济表现出以下特征:

(1)体育产业资本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已成为值得注意的新趋向。

(2)国际体育用品业已形成销售额达数千亿美元的大市场,今后10年还将持续增长〔2〕。此外,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得到普遍重视。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的销售已成为惯例,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资金的重要来源。体育赞助业、体育博彩业获得长足发展。

(3)国际体育产业的全球化、集约化和垄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发展中国家下一世纪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3〕。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体育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发展体育经济符合中国宏观经济目标要求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又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事业,可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对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2.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过程显示,居民休闲消费的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体育消费支出将显著增加〔4〕。

3.体育经济是朝阳产业,国家的扶持政策必将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订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三个门类,体育产业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在原来的机构设置中新增加了体育经济司。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体育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尤其是中国体育经济目前仍在一种不平衡状态下运行,这种不平衡状态使体育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各种摩擦,造成大量的体育经济资源浪费,经济运行效率低下,以致约束了中国体育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5〕。

1.体育经济的主体产业的定位不明

比较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体育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和无形资产三大主体产业。但是三大主体产业的规模目前市场状况还很有限,运作也不十分规范。体育产业的结构缺陷还表现在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的发展不足。

2.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问题突出

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都没有。虽然一半以上的省、区、市中,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已经发布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仍需要高层次的立法予以明确。管理权限的不明确,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清楚,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有的体育项目管理还存在交叉管理。有的体育项目甚至没有人管理,对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损害。因此,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进行立法,使体育产业的管理有法可依。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很多地区的管理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尚未实行积极的行业管理。因此,进一步实现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3.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到位

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目前来讲,没有政策遵循。如体育彩票是由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体育产业政策,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项有效的途径,但是体育彩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稳定的发行政策〔5〕。

4.体育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

体育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从供给方看,市场主体在企业规模、组织形式(如公司化)、经营方式(跨国经营、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经营)等方面发展都很不成熟,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尤其是服务营销)、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等方面与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从需求方看,市场主体在体育消费者的观念中还没有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5〕。

5.面临来自国外体育企业的竞争压力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体育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体育市场,并在部分体育市场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6.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匮乏

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设立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系。缺乏的体育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6〕。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四、中国发展体育经济的总体方向和主要途径

发展体育经济必须转变治理方式,政府主导部门要逐步由“划桨型”向“掌舵型”转变,更多地依赖制度、法律等宏观管理手段实现对体育产业的治理〔6〕。

1.强化中国体育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完善产权结构

由于中国的体育管理机构——国家体育总局本身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过渡产物,不仅存在着不符合目前市场经济规律的制度缺陷和问题,更不适应加入WTO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2.改革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通过对国内外几种体育管理制度变迁的比较,以及对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形成的背景、我国社会结构分化趋势对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和西方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基本特点的分析,可以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培育体育社会团体,促使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向由社会团体实施专业化、层次化管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转变。

3.建立规范的体育经济政策、法规

首先,要制定体育市场经济法规和产品标准,规范和监控体育市场秩序;其次,利用体育市场运行规则和行政手段,仲裁不法市场行为,保证体育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第三,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调节体育经济,保证体育市场健康运行;第四,参与体育经济运行,进行体育服务产品的公共采购,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公共产品;最后,制定体育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避免和克服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短视行为〔7〕。

4.规范政府行为,维护体育经济秩序

市场秩序是市场自身及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市场活动中的买卖双方行为而形成的正常关系。按我国政府各行政部门经济职能的分工,市场秩序的管理主要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部门负责,他们行政执法的依据是国家法律、部门规章和产品标准。按国务院赋予国家体育总局三定方案中的“研究拟定体育产业政策,发展体育市场;制定体育经营活动从业条件和审批程序”的职能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在维护体育市场秩序的管理工作中,国家体育总局应负责制定相应行业法规和体育产品标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依据体育行业法规和体育产品标准,对体育市场的商品实行质量监督控制管理,与工商行政部门共同维护体育市场秩序,非工商行政部门一家管理。 (下转第52页)(上接第24页)

总之,在当前的中国,发展体育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应首先确立优先发展领域,其次才是给产业提供配套发展的政策、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加速产业立法,制订游戏规则;(2)提供优惠的政策(如:减免赋税等);(3)完善产权结构,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国家可利用体育基金,彩票资金作为国有资本入股,扶植和发展竞赛产业);(4)加速市场培育,运用宣传导向,加速明星企业的成长;(5)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网络,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供应机制。只有进一步向市场和社会下放权力,扩大运动项目协会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第三部门参与提供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与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迎来又一个春天〔8〕。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吴瑞,卢彦岭,姜海兵.制定科学的体育经济政策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J〕.硅谷,2009,(2):131-132.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甄浩,祝朝选.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J〕.中国市场,2008,(52):14-15.

〔5〕董云丽.关于体育经济的几个概念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4.

〔6〕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余兰.体育产业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李建忠,孙长江.中国体育经济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9):137.

篇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2010年总需求的变化将呈温和走高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贸出口的状况将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在此背景下,2010年的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

1、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2010年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新开工项目增速达81.1%,显示未来仍有大量在建投资项目支撑较快的投资增速;其二,2009年中央政府安排新增的财政投资4875亿元之中仍有2000亿元左右尚未投入使用,政府投资空间较大;其三,随着外需可能逐渐恢复,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奏效,民间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

2、消费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2010年,随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3、出口有望转负为正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

4、严重通胀不会出现

面对2009年的天量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2010年必定通胀”是极富市场感召力的一种观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生成可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使用,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在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下,导致了货币扩张。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货膨胀的生成不仅仅导源于以上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导因。基于国内和全球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总需求的不足,我们认为,2010年不会出现严重通胀。

5、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延续,结构调整将成为主要抓手

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2010年的支出结构将会更加优化,对于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会加大投入。2010年货币政策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0年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预计2010年GDP增长将达到9%左右;2009年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33.1%的水平,2010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仍将延续;从消费增长率来看,2009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将保持16%的水平,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将是温和上升趋势;进口增长率在2009年1—9月累计同比负20.4%,出口增长率负21.3%,但自8月份进出口已出现收窄趋势,2010年外贸情况会有所改善。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胀问题

2010年,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的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篇6: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2014-1-27 中国投资咨询网

分享到: 【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投顾问提示:2013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基调下,各种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陆续推出,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但是基础仍然不牢固。

2013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基调下,各种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陆续推出,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但是基础仍然不牢固。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温和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经济持续处于调整期,短期内较难形成新的上升趋势,周期性、阶段性调整尚未到位。工业经济面临需求与供给双重约束重叠交织的复杂局面,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进一步凸显,同时也存在着政策效应释放、改革深入推进等有利因素。未来应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纲领,破解工业经济运行中或旧或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经济温和回暖,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走势进一步分化

一是发达国家有望延续复苏态势,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要支撑。美国:今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制造业活动已达到2011年6月以来最高位,制造业PMI达56.4,同时就业市场在过去14个月强劲复苏,失业率一直低于8%。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为2.6%,表明未来美国经济将进一步向好。欧洲: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进入今年二季度,整体开始改善,并在三季度延续了这一回暖趋势,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表现良好,欧洲经济已经基本走出萎缩局面。近期IMF上调了德国、法国、西班牙2013年经济增速预测值。随着欧洲各国财政金融改革等方案的明确,经济增长信心将进一步增强。日本:经济出现政策性复苏,景气有望持续。受出口低迷影响,今年三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化增速为1.9%,较前两个季度降幅明显。但是内需依然表现较好,营业税税率上调计划导致居民提前消费,消费的前景依然比较乐观。与此同时,得益于今年年初推出的10.3万亿日元经济刺激方案,公共投资的驱动作用也显著增强。12月日本政府将出台新的经济对策,以实现企业收益扩大、薪资上涨、就业增加的良性循环,经济景气有望持续。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金融系统风险加大。自2013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IMF等研究机构均下调了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等国2013和2014年增速预测。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增强短期内将加大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由于近期美国经济持续向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增强。尽管美联储已经表示仍旧维持现行利率和85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规模不变,但市场对美联储近期可能缩减购债规模的预期正在增强。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将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大量资金将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到美国,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发生波动,进一步加剧了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

三是工业绿色转型趋势将更加突出。随着以绿色环保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领域快速兴起。从产业发展层面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美国设定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2012年翻一番的目标,欧盟提出2050年实现能源消费100%可再生的解决方案,我国也积极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从技术发展层面看,各国家和各地区为了抢占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不断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效技术的研发投入。未来工业绿色转型的趋势将更加突出。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趋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投资趋缓的可能性在加大。受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库存的推动,三季度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有所回暖,但这种回升主要是受短周期影响。房地产投资方面,虽然增速仍保持在20%左右的相对高位,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在不断下降,预示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未来房地产投资扩张空间有限。此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不断增长,自2006年以来目前已经连续七年超过50%,2012年甚至高达72.2%,投资率也处于47.8%的高位。不管采用何种标准来看,这样的投资规模和增速都无法持续,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投资的比重趋向收缩。总的来看,2014年投资增长趋缓的可能性在加大,预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消费短期难以出现明显提振。受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的影响,餐饮业消费受到较大影响。考虑到国家持续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且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导致房地产消费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在没有刺激政策出台的情况下较难有快速增长。受环境问题影响多地可能会出台更加严格的汽车限制政策。在此背景下,2014年消费总体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难以明显提振,预计全年消费增速约为13.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难以乐观。一方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各种非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受美元走强、日本实行超常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降息等因素的影响,近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和利润均受到较大影响。调查显示,到10月底人民币年内升值幅度已达到2%,对于家电、电子信息等利润率普遍在4%至5%左右的行业来说,利润已经被侵蚀过半。再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一些跨国公司已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等地区。从长期来看,外贸环境的日趋复杂一定程度上倒逼出口企业进行转型,实现逐渐由低端制造向上升级的步伐,但企业转型仍需较长过程,难以快速实现。面临日趋复杂的外贸环境,2014年我国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预计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为5.5%。

综合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将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同时2013年的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调整状态,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在9.5%左右。

(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工业各行业运行仍将延续分化态势

分行业看,一方面,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调整阵痛将无法避免,短期内将增加这些行业的下行压力;纺织、电子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受新兴经济

体需求萎缩、外贸环境日趋复杂等方面的影响,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各行业中均有一些绿色环保、创新驱动型的子行业异军突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装备工业。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受固定投资增速下滑、内需低迷、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2014年,船舶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汽车消费依旧受到较多制约,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装备行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装备工业将保持稳中微降。

原材料工业。近期,在保障房、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国内需求对钢铁、水泥产品的需求将有一定回升,但受制于产能过剩、成本高位运行的冲击,原材料工业的生产增速和盈利能力难以有明显改善。预计2014年,原材料工业整体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消费品工业。受需求大幅下滑影响,今年消费品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2014年,由于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明显提振,出口形势难言乐观,医药、轻工等行业增长将与今年基本持平。纺织行业受国内外棉花价差问题影响,仍有明显的下行压力。预计2014年我国消费品工业的整体增速将略有放缓。

电子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有望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新动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欲振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展望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将与今年基本持平。

(四)东部地区工业增速稳中微降,中西部地区延续较快增长态势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振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增长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投资动力在不断趋弱,今年以来,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明显。需要看到,目前新的改革红利正在形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带来新机遇。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突破了原有的发展模式,通过直接对接国际市场实现动力转换并为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辐射效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预计2014年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增势将呈稳中微降的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

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十个月,中西部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也将促进沿线区域贸易、产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发展。预计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1.4%左右。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内生增长动能趋于减弱

受产业平均利润率下滑和债务“去杠杆化”影响,制造业投资信心偏弱。同时,一些领域民间投资障碍仍然较多,整体上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今年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也出现较大回落,1-10月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9%,较去年同期回落了6.3个点。从投资的信贷支持来看,今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总量达14.8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8万亿。但是总量充足的背后实际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今年6月爆发的大规模钱荒便体现了这一点。这不仅是周期调整的问题,更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尤其是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剧,内生增长动能正趋于减弱。

(二)供给约束不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难度上升

要素基本面等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制造业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等供给层面的约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迎来了刘易斯拐点,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储蓄率在不断下降。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政策的收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也在不断增长。生产要素供给的持续趋紧,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快人工、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势头。今后,随着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调整,制造业企业依靠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丧失,生产经营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金融财政风险交织,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剧

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环比增加241亿;不良贷款率为0.97%,环比增加0.01%,呈双升态势。仅浙江一省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高达1133亿元,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20%。在不良率方面,浙江、山东等省的情况远高于全国水平。浙江三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76%,山东为1.50%,分别高于全国0.79个和0.53个百分点。这些经济大省不良贷款的加速增长,既是银行过度放贷的后果,也是当地经济进发展入转型调整阵痛期的反映。由于钢铁、机械、光伏等不良贷款高发产业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不良贷款向这些地区扩大的压力正不断增强。而这些坏账最后在很大程度上将由当地政府买单,并体现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一旦地方债务出现违约风险,银行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冲击。目前,潜在的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交织,两种风险极易相互转化并加剧地方债务危机。

(四)工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成为重中之重

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新兴产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均存在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问题。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追求规模,地方政府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未来地方政府要转变思路,将发展重点由规模增长转移到质量提升上。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针对当前工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着力推进工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下放行政审批权,落实“非公36条”

着力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国有垄断企业多年形成的利益圈,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促进“非公36条”逐步落实,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让民间资本更富有活力。

(二)鼓励信息消费,挖掘内需潜力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挖掘新的内需潜力。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信息消费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三)更大范围更大幅度地为中小企业减负

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各项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对房地产、招标、税务、会计、律师等领域的中介服务收费行为严加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打破融资困境。

(四)加大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鼓励扶持,促进企业转型

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市场开拓的扶持力度,鼓励出口导向型企业使用先进科技提升制造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市场的开发和宣传,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适当加大对出口转内销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上一篇:保护校园环境的广告语下一篇:看到朋友照片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