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题海精讲精练

2024-08-16

跳出题海精讲精练(通用4篇)

篇1:跳出题海精讲精练

跳出题海随笔

考进著名大学的小王,看到身边许多同学学习好且才艺佳,觉得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显得苍白无力,后悔自己的高中生活在“题海”中度过。我深有同感。是的,高中学生应该跳出题海。

知识文化素质是很重要,但人的才艺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也同样重要。

才艺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能讓一个人拥有自信。作为一个中学生或大学生,琴棋书画、舞蹈唱歌、演讲球类,如果懂得甚至擅长一两门,就会活得自信,活得开心。小王考入名牌高校,看到别人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便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单调乏味,自己好像低人一等,所以后悔之情油然而生。

数年前,湖北孝感一中惊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很多同学边输液,边上课,让人感慨万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学习可以耽误,但身体健康不能耽误。学习退步了,以后可以弥补赶上;身体坏了,那就是一辈子的痛,难以痊愈。况且,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坏了,学习就失去了保障,就更不用说高效地学习了。

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思想道德是古今中外共同关注的、经久不衰的话题。“至圣”孔子与“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都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许多事实都证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太低,即使有才,亦难逃被世人唾弃的命运。像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等,这一个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制造出的一系列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深刻反省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那么多的小王们要在“题海”中度过呢?因为中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首要地位,将其他方面在次要地位甚至抛弃不管,使得“成绩第一”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当中,根深蒂固,难以祛除。

要想解决学生在“题海”中沉浮挣扎的问题,国家和政府要起主要作用。第一,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不要让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一枝独秀,而要百花齐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收到整体功能之和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第二,改变“唯成绩是瞻”的高校招收制度,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纳入招生的考评之中。第三,改变教学理念。冯梦龙说过:“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同样的道理,学贵于精,不贵于多,宁缺毋滥。因此,要着重提升教学质量而非教学数量,不要因庞大泛滥的教学数量压缩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影响其全面发展。

题海无边,难以靠岸。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尽快帮助无数的小王们跳出题海,使其全面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篇2:跳出题海精讲精练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而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究出两条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其一,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对这两条教学策略进行较详细的解释,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检验。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有所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呢?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

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给学生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 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 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 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

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规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对学生减负绝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教师在批改作业前,要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数学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诱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能一反过去的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直至问题的解决。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坚韧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实属难能可贵,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篇3:小议“跳出题海”

首先,拿到一个题目之后,要尽量去和课本知识相联系,看这个题出自哪一部分,主要涉及哪些知识,而这一块知识的应用又主要有哪些基本方法,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第二,可以拿这个题和高考的《考试大纲》去联系,看这个题所涉及的知识在《考纲》中是如何要求的,要求到什么程度,历年来在这儿出题的频率如何?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与以往的高考题去联系。也就是看往年的高考题中,有无和它“模型相同”、“方法相同”的题。这样,既完成了这个题目,又学习了“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从而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第四,与其它题目相联系。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勤于归纳,争取做到“一题多得”和“多题一解”,这样,看上去浪费时间,实则却省了好多事,而且效果会更好。

第五,要和以往的错误相联系。通过回忆,现在我见到这个题,跟以往的某个题是否相近或相同,以往在这一类问题上,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今天,我们一定要总结教训,不要“总是从一个地方摔跟头”,这样,就可以在改正错误中不断前进,达到复习的目的。

第六,要专门思考一下它的情景设问,是否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这个具体情景之下,我们如何去建立熟悉的“模型”,从而用解决“模型”的一般方法去研究它,如“传送带模型”、“追及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掉表面的东西,而找到题目的实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跳出题海 提升效率

数学练习的设计应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检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只有布局合理、精心设计、及时调控的练习,才能达到精练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使每个学生都乐练、能练、会练,才能达到最优化发展,真正跳出题海。设计高效的练习,具体应做到:

一、题型多样,素材广泛

课堂练习题可用多种形式呈现,如选择、填空、连线、判断、解答、说理、阅读理解等;内容应丰富多采,如采用文字、图形、图表、对话情景等表达方式;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除了用上述的形式呈现外,还可用课后探究、撰写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设计图案、写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日记等多种形式呈现。

题目素材来源要广泛,如来源于自然、社会、电视、报刊、网络等,从国内的、国外的渠道获取,然后改造成数学题。但必须要保证素材来源和渠道真实可靠,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如,八年级三班准备举办“庆五·一”知识竞赛活动,班主任安排班长去商店买奖品,下面是班长与售货员的对话:

班长:阿姨,你好!

售货员:同学,你好!想买点什么?

班长:我只有100元,想买10支钢笔,15个练习本。

售货员: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退你5元,请清点好,再见。

根据这段对话你能算出每支钢笔和每本笔记本的单价吗?

这个例子既考察了学生建立方程模型解应用题的能力,又考察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基于例题,变式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搞好教材例习题变式的设计,特别是搞好基本、简单例习题的变式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解答同类型题时对所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让练习更有针对性、层次性,课堂的主线更清晰。

对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在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一个条件、去掉一个条件,或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图形,让图形上的线延长或缩短,利用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方式,创造新的题目,但不改变题目的本质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大题小用,灵活多变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充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综合考虑题目的难度、位置和完成题目所需时间等多种因素。因此,课堂上使用的练习,在不需要或不必要写完整解题过程的情况下,可用填空、选择的题型呈现,在保证训练量、突出重要的同时,节约宝贵的时间。如练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学生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是重点和关键,所以可让学生只列出方程组,不必每题都完整解答。

四、开放有度,注重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适度减少封闭性题目,增加开放性题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如,已知BD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点E、F在BD上,要使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还需要增加的一个条件是 。(填一个即可)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五、反思归纳,提炼升华

数学是一门有规律、技巧、思想和方法的学科,因此,反思归纳也应是练习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在典型题目或题组练习后设计问题或图表等,引导学生对此类型题目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比较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性以及习题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知识上升为技能,升华为经验,更好把握题目的本质,突破重难点,真正达成练习的目的。

上一篇:盘点有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下一篇:现场治安保卫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