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风小故事

2024-08-16

家训家风小故事(精选13篇)

篇1:家训家风小故事

家风家训故事

好家规创造好家风,好家训创造好家庭。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规,它可以让一个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我们家的家规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经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孝敬老人,就是每一件事都让老人称心如意。老人说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老人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吃饭时,长辈没有动筷子,我们晚辈绝对不可以先吃,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到齐了,才可以吃。长辈生病了,我们小孩也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照顾老人,虽然你们可能听上去像一些死板而又老土的规定,但是只要你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你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一点也不死板,反而觉得这是必须的。

我们的家训体现在诚信上。诚信,也是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一个词,奶奶因为诚信,在她们的广场舞队里,大家对她的印象都特别好。爷爷因为诚信,在他的工作单位上,交到了许多的好同事。爸爸因为诚信,在工作中,与他们公司合作的人日渐增多。妈妈因为诚信,在家里有急事的时候,她的同事和领导也都会帮它干活。现在,这个品质传到了我的身上,所以在学校里,我找同学们借书,约定好了什么时候还,一定按时归还,绝不失约,在日常生活中,我跟朋友们一起玩,和家人约好了几点回家,也绝不会误点。在我看来,诚信是从每一件小事中看出来的,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这些家风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虽然这个愿望不太大,但它也是我们一家八口人共同的愿望。

周思齐

篇2:家训家风小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篇3:家风小故事

一群孩子去偷摘邻居的苹果, 事后邻居发现苹果被盗, 只是怀疑, 没有证据显示是哪些孩子干的, 几个孩子的家长或知道或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苹果的事, 唯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事情严重”。带着孩子上门“负荆请罪”, 主动提出赔偿, 苹果园主人看在家长“知礼懂事”的情况下, 原谅了小孩子的“无知”, 没有要求赔偿, 认为知错能改就行, 孩子想吃苹果也正常, 如果事先“打个招呼”, 送点苹果也未尝不可, 偷是不可取的。后来, 这个孩子被一同参与偷苹果的孩子奚落为“叛徒”, 各自“渐行渐远”。这个孩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忆起此事, 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风严格, 要不然自己的境况不知道会怎么样, 当年参与偷苹果的孩子中, 就有两个“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故事, 两位母亲争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好还是张扬好?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内向了, 进入社会要吃大亏, 另外一位母亲认为孩子太张扬, 进入社会容易犯大错, 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 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内向孩子”, 吃了什么好大的亏倒没有听说。“张扬孩子”社交能力确实强, 其父母又担心起来, 原因是孩子过生日就把同学约到了KTV, 学着成人一样喝酒抽烟跳舞“疯狂”庆祝, 没有想到这是其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其父母进入娱乐场所从来不让孩子回避, 而是有意带着孩子以加强社交能力的“锻炼”, 孩子的“过度成熟”怪谁呢?对于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反思其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

篇4:“家风家训”征文启事

一、征文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良好家风

二、主办单位:

江苏省妇联

三、承办单位:

江苏省妇联儿童工作部

江苏《莫愁》杂志社

四、征文要求:

(一)面向全省中小学家长征集:

1、家风家训格言——可以是家庭成员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幸福的感悟与思考;可以是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可以是长辈对后辈的期待和希望。作品要求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每则格言不超过100字。

2、家风家训微故事——结合自己家庭实际,体现家风家训内涵的小故事,突出勤劳朴实、励志向上、劝学向善、孝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主题。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文字流畅,字数在300字左右。

(二)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征集:

1、家风家训四格漫画——结合祖辈父辈对自己家风教育的熏陶,或者是由此引发的体会与思考进行创作。漫画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一组四幅画表达一个主题,手绘及电子作品均可,彩色、黑白均可。

2、家风家训作文——侧重写自己家庭的家风故事,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围绕家风伴我成长的主题,抒写良好家风对自己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熏陶和影响。记叙文为主,字数在700字左右。题目自拟,观点鲜明,真实生动,不得抄袭。

五、征文时间:

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邮寄以邮戳为准)。

六、投稿办法:

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01号文荟大厦七楼I座江苏《莫愁》杂志社 家教版编辑部

邮编:210036

联系电话:025-86203750

电子信箱:mochoujiajiao@126.com

文字稿邮寄时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家风征集”字样,电子稿发送时也请注明“家风征集”字样。征文内请注明:作者姓名、指导老师、学校、电话等。

七、奖项设置:

1、一等奖各5名、二等奖各10名、三等奖各15名。

2、学生征文获奖,其指导老师将获主办单位颁发的优秀指导老师证书。

篇5:家风家训小故事

沧县捷地乡金城小学

四年级

张中赫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

在我家,最重要的家训仅一字,那就是“孝”。记得那时太姥姥还健在,身子骨虽然还硬朗,却得了老年痴呆症。姥姥没有任何怨言,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太姥姥的责任.照顾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十分不易呀,但姥姥总是做得很好,给太姥剪指甲、梳头、擦身体,无微不至,整日整夜陪伴在太姥身边。一天,吃过早饭,太姥独自一个人离家,不知去向。姥姥心急如焚,顿时手足无措,遂和家人四处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条小河边,姥姥找到了正在发呆的太姥,姥姥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后,姥姥对太姥照顾得更加细致周到,十年如一日,直至太姥安然去世。每每听到这个故事,我都会情难自已地流下眼泪。

姥姥对太姥的孝顺无声地影响了我的父母。平日里,父母总会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引导我继承家风家训,孝敬长辈。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一点点养成了孝亲敬长的习惯。我虽然不能在物质上孝敬父母,但是我总会在父母遇到问题时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在父母疲惫时,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在父母生气时,会与他们主动沟通,理解父母的心情,去抚慰他们。这些习惯行为都是一代代传承下的家风啊!这些好家风像一棵大树般庇佑着我成长,让我能够拥有友善、勤俭、谦厚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优良传统对人内在气质的影响,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无形塑造,让我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更加需要在新常态下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让好家风、好家训永远传承下去,形成“家家都有好家风,户户文明争最美”的家庭文明新风尚,让“最美家庭”推动最美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百孝顺为先

沧县捷地乡金城小学 三年级 孟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更是如此,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篇6: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好的家风都来自言传身教,自己孝顺父母,孩子们将来也会孝顺你。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将来孩子必然能有所成就。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这些伟人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风,无不令人心生感慨。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特征,那就是:“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无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勤恳做事,踏实做人,宽厚忍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我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我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但出身大户人家贤良淑德。在父母的年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老大,整个家里的重担就落在父母亲身上。繁重的工作和劳动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是父母亲操办的,爷爷奶奶的重担就少了。后来爷爷在食堂化中被饿死。1975年奶奶得中风瘫痪在床,因姑姑和叔叔们在外地,照顾奶奶的重担就落在我的父母身上。这段时间父亲就更忙了,白天妈妈照顾着爷爷,我们放学后有时间就去帮忙照看,父亲白天工作回来,做完饭第一时间送到奶奶房间里,晚上照顾奶奶。邻居都很羡慕奶奶,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奶奶也觉得很欣慰,1980年我的奶奶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父母都很悲伤,那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父母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赡养父母我们都很用心。因此,现在我一边上班,对在家的父母,我经常打电话问候,平时回家尽量多干点家务活,让父母放松。我们的一点点孝心都会激发老人无限的满足感,跟人炫耀儿女对自己的好。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小听父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们三兄妹,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父亲自1952年参加工作全部心思都他的教育事业上,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父亲前后在六个学校工作过。每到一个学校都会受到老师们的爱戴和拥护,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1965年被评为全县教育标兵,父亲参加全县教职工运动会获得四项体育竞技全能冠军。1966年父亲被误判为四清运动中的走资派回乡劳动,父亲没有气馁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几个月后被当地的六村小学聘请为代课教师。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被组织任命为六村小学校长。1982年父亲被评为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当年调到枧槽乡中心校任校长。(当时枧槽乡还没有和城厢镇合并)那是全校只有六个学生,8位教师。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父亲带领老师们到各村各组动员老乡把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月的动员工作,在校生达到了80人。父亲对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里的乡亲们都称父亲为:“好校长,好老师”。直到1990年父亲退休时该校在校生数增长到300多人。父亲退休回家后每到过年,村里的乡亲就找我父亲为他们写春联,村里谁家的孩子结婚,都请我父亲为他们写喜字、喜帖、喜榜,我父亲也乐意,有求必应。父亲不仅会教书,还会干各种农活。在我小时,家里比较贫困,父亲下班回家后还要带着我去和妈妈一起干各种农活。从小到大,我家就像专门聚会的地方,一闲下来大家都跑我家来聊天,听父亲讲评书。后来我家买了电视机,邻居们都到我家看电视。母亲就把刚丰收的黑桃端出来和大家分享。父母的勤劳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篇7: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

由于业务关系认识朋友L有很久了,有事没事总电话沟通或者于周末、假日相约一起闲谝,渐渐的也就成了无话不说哥们,相互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就从日常的交流中得到的点点滴滴串成一个家风家训的故事。

朋友已是知天命之年,出身农家,三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参加了当年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有幸成为那个年月的天之骄子,四年大学生活,完成了一个农家子弟到国有企业员工的华丽转身,而今供职于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从事过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现在是一个分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

朋友生于六十年代,成长之时经历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关中农村虽不是特别富裕,但也可以维持基本的温饱。那时世代务农的农家都有一种让孩子走出家门的奢望。朋友的父辈中伯父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其它几位也上过中学,其父亲由于上过中学且为人机敏,在当地也算是小小的个人物,当过会计、外出从事过副业生产、管理过村办企业。朋友说自小就知道伯在很远的地方吃着公家饭。父亲则一直在大队和公社做着副业。自己从小也没有受过多少当时的苦难。

关于自己的成长,朋友说,这是得益于祖父及父辈从小对自己及弟妹们不时的言传身教。祖父兄弟二人,解放前务农兼做小生意为人,谨小慎微,勤俭持家,到解放初也置了有十几亩地。父辈堂兄弟五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直到七十年代才分家另过。虽说共居一院,但也相对于别人家要相安无事,和睦开心。朋友从小就是在这种.种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没有间断,但是同村的孩子则是很多小学、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从事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工作。据朋友回忆说,自己七三年上一年级时有六十多年同学,等到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时一起上小学的只剩下三个。自己也感到很幸运,能够一真读到大学,这些也都是得益于家人对于读书的敬重和对自己的支持。姊妹五人有三个在八十年代上了大学,两个九十年代分别上了中专和大专,算是读书终有所成。

多年的农村生活,朋友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每每出外总是保持着那纯朴的乡风,从不浪费,从不奢靡,没有半点的娇柔与做作。跟朋友们相处的时候总是让人有一股清新的感觉,言谈中充满风趣,让人开心快乐。

每当问及单位中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升迁,不择手段时,朋友总是淡淡地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其实朋友的业务能力与为人处事,在单位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带出了好多业务骨干,理顺了许多业务流程。关于升迁,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事,朋友有着自己的原则和为人的底线。平淡、平安的生活,无忧、无虑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漫延。

篇8:家教、家风与家训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们第一任教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修、齐、治、平。有位年轻人曾和我讲:修齐治平, 可概括为ABCD, 首先要重视AB, 要修身, 又要齐家, 讲B不忘A, 讲A不忘B;讲A和B不要忘记C和D, 讲C和D也不要忘记A和B。我很赞成他的意见。修、齐、治、平确实都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力图治国平天下的人, 首先要修身, 而修身又要从齐家开始。我长期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图书史, 这些年又专讲国学, 对此感触颇深。在研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史的过程中, 我发现历代仁人志士, 之所以成为名留千古的英雄豪杰, 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就是都拥有成功的早年家庭教育, 如我们熟知的周公戒子、孔子庭训,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等都是成功家教的范例。

正由于有了家戒、家训, 形成了家教与家风, 所以这些家庭在社会上体现的多为“正能量”“主旋律”。从中国家教史上, 还可看到陆续出现了《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康熙庭训》, 还有司马迁之家教、司马光的《家苑》;又如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苑》等。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 周公旦在他儿子就封鲁国时, 谆谆告诫, 可视为中国历史上家教之范例。又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在父亲病榻前接受遗嘱的过程, 提出“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这些对司马迁一生无疑起到很大作用, 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日, 读《习仲勋传》一书, 载有习近平同志在父亲88岁“米寿”寿辰时撰写的祝寿词, 可谓家风、家训、家教的典范。现将信中部分内容附于此, 供大家研习家风、家训、家教时学习参阅并身体力行。

习近平给88岁父亲习仲勋的拜寿信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 已随父母相伴48年, 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 久而弥深。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 给我最深印象的大约如下几点:

一是学父亲做人。父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的普遍尊敬, 首先是因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曾教诲我, 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 这正像毛泽东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

二是学父亲做事。您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从不居功, 从不张扬, 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 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

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 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 还是身处逆境, 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 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上喊我们是“狗崽子”的年代, 我就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 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父亲。历史已经证明, 您是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您热爱中国人民, 热爱革命战友, 热爱家乡父老, 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 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您像一头老黄牛, 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 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 家教的严格, 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 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 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 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篇9:好家风,好家训

我家很民主,尊重每一个人。凡是涉及全家三个人的事时,都会征求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意见不一致,还要投票表决呢。

去年给新房子买家具时,爸爸妈妈在朋友的介绍下看中了一套,其中包括三个大床。他们不仅把实物照片带回来了,也谈好了价格。但我很想买一个上下层的儿童床,这种床我在别人家里看到过,很喜欢。当爸爸妈妈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的想法。最后,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强求我买大床,还特意为我网购了一个儿童床。

我家的节约意识也很强。小时候,我特别爱玩水,尤其是夏天,我总爱在浴室里拿着水龙头冲来冲去,觉得水冲刷的声音很好听。

有一天,我又偷偷开始水上大战。不巧妈妈进来了,被淋成了“落汤鸡”。我以为妈妈肯定会怒发冲冠,因此吓得不敢出声。没想到妈妈只是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如果你浪费一点,我浪费一点,那得浪费多少啊!”我不屑一顾地调皮地回答:“浪费了两点。”

妈妈没说什么就走出了房门。我想继续玩水,发现水龙头不出水了。我问妈妈,她说是我把水浪费完了。我不太相信,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去玩别的。玩累了渴了,我要水喝,妈妈又说水已被我浪费完了,没水喝。我终于彻底崩溃,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把我拉到电脑前,让我看了很多干旱地区的图片,边看边给我讲解。我慢慢地理解,水是生命之源,而且绝大部分的水不可回收,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如今我的资源节约意识变得越来越强。

篇10:家风家规家训小故事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规、家训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买不起好吃的东西,但每到春节,父母总会让我把自家磨制的面粉,挑选出来好的给爷爷奶奶、姥姥送去一份,每年如此。潜移默化中,直到自己工作了,有了收入,每次回家总会想着给长辈带点什么;上次回家,虽然自己过的很紧张,舍不得给买东西,把家里的粉皮分了一部分给父母带着。“和”: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我们家爷爷、爸爸他们都是弟兄五个,每到过年爷爷都会叫我们一大家人去吃饭,每次都是两三桌,然后分别去伯伯、叔叔家吃饭,从小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有大家庭的责任感。自己成家了,喜欢与邻里和睦相处,我们家楼层有四个小家庭,只要我回老家,带的栗子、小米等自家东西就给他们分一点,我们平时相处的很好。

篇11: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篇12: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11篇)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2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3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4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5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6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7

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一天,我刚下班回家,儿子就象小鸟一样扑到我身边,说:“妈妈,今天我和爸爸在放学回来的小路上看见地上有一个包。爸爸说:‘我们先把包捡起来,等失主来认领。如果不来的.话,就交给警察。’”果然,一会儿一个阿姨走过来了,说包是她的。但爸爸没有给她,而是叫她说出包里有些什么东西,她都说出来后,爸爸才把包还给他。那个阿姨走的时候,还特意谢了我呢。”看着儿子一脸自豪的样子,我朝他伸了一个大拇指。身教重于言教,事情虽小,但我相信只要每件小事都能妥善处理,孩子的将来一定不一样。

有礼貌,尊重关爱他人,是我从儿子懂事起就对他提出的要求。一次,在超市门口正好碰到“阳光之家”的智障儿童在义卖他们亲手制作的手工小挂饰,却少有人问津。儿子心生怜悯,立刻说:“妈妈,我们去买点,帮帮他们。”我领着儿子走到摊位前买了一堆小挂饰。离开义卖点后,我对儿子说:“你买东西的时候,看到那些智障儿童的表情了吗?”儿子点了点头说:“我看到他们开心的笑了”。“是呀,你看到了他们笑,但你知道吗?因为他们和正常人不同,所以心里是很自卑的。但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挂饰有人喜欢,还买走了,这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他们笑不是因为赚钱了,是因为他们作品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你说去帮帮他们,我觉得我们不光帮助他们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还帮助他们获得了认可和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有存在价值的。人不分高低贵贱,聪明愚钝,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儿子听后认真地点了点头。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只有家风如雨,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8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9

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狙公的猴子们分配任务。狙公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狙公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狙公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名人家教家风家训小故事11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篇13:家训家风小故事

家风,亦称“门风”,诠释为一个家庭或家族代代繁衍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传统风尚;家训,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小以修身齐家,大以治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个人成长具有独一无二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价值观改变,家风家训成为家族精神寄托的载体,与德性发展相符,为走向社会、形成系统化的社会道德人格奠定深厚基础,其资源之“宝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家风家训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家庭教育、个人德性培育具有建设性意义

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是重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风家训则立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以基本价值观为根,旨在将主观意志产物转之立身之本、行动之基,成为一个家庭成员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尺。家风是一种综合力量,是思想、情感、精神等的综合体。“以忠侍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具体演绎,四字承载着民族国家之使命;“孝悌传世,仁和友善”,彰显“孝义”“仁义”,传承朴实价值理念。家风家训以“言传身教”立足于家庭价值观的塑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成长,其积极向上的育人价值正符合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

二、家风家训促进法制建设,具有行为规范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法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无法规范约束人们的全部行为。而道德以其柔和性和自觉性弥补了法律在功用上的空缺之处,具有更强的渗透性和规范力。例如,“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族家训中的“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理念相辅相成,在人们日常行为规范中追求处世“和谐共处”,将“和谐”精神融入“文化基因”,避免用法律武器解决矛盾事件。而家风家训所产生的强大的规范力,则根源于其对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塑造,其道德观念深入人的内心,成为价值判断的标尺,并以其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从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三、家风家训传承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家风家训融入优秀的民风民俗,是家庭风尚之精髓,在历史变迁中沉淀为价值观之精华。例如,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堪称时代宝贵资源;南宋朱熹的《朱氏家训》,字字珠玑,倡导重德修身,人际和谐,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换言之,我们对家风家训的谨遵,其实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发展。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应充分利用好家风家训资源,将其价值发挥至最大化。笔者认为,首先,父母在家风家训的言传身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父母要谨遵家风精神宗旨,以实际行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榜样作用。同时,要提升对子女家风家训的教育培养意识,注重教育时机、净化教育内容。其次,家风家训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剧烈冲击的同时,其实也为其传播开拓了新途径,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如利用新媒体年轻用户的特征进行潜意识教育,使其成为快捷渠道;建立长效教育机制,扩展家风家训传播领域,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并建立后期效果评估体制,以此坚定文化自信。最后,要妥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时代演进中不断赋予家风家训新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将其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才是家风家训最终的追求方向。

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才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能搭建起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沟通桥梁。唯有搭好这座桥,才能沟通好桥两边的“小家”和“大家”,方可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国家兴旺发达之盛局。

参考文献

[1]言午,雨晓荷.家风家训[J].晚霞,2014(23).

上一篇:超市优秀主管获奖感言下一篇:给学生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