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2024-08-19

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通用6篇)

篇1: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研究项目成果应用

论述宁夏中卫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研究项目工作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

作 者:屈彦 Qu Ya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测绘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2(5)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   数据库   分析评价   成果应用  

篇2: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县根据国家、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2007年前期准备,2008年12月开始招标,xx处承担了此项工作。至2009年3月外业调查结束,完成了xx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的外业工作。并于2009年10月完成了完成了内业转绘工作。

第一章 调查成果

这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是:1、2、3、4、5、6、7、8、9、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乡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县、乡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统计表; 县、乡国有、集体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耕地面积汇总表;

县、乡、村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县、乡土地权属界线图; 各乡(镇)土地资源调查说明书; 稷山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10、其他资料;

以上成果资料对我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新、最科学的依据‘对强化我县土地科学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保证.(附表)

第二章 成果分析

一、核准了全县境内土地总面积

我县近年来沿用的土地总面积是686平方公里。这次我们采用航片调绘量算结果为686.2平方公里。我们认为这次详查取得的数据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686.2平方公里等于 亩,除去飞地 亩,实际全县土地总面积 亩

二、澄清了xx县各乡(镇)耕地面积

通过分类量算,按规程要求平差,逐块级汇总,最后汇总出全县耕地面积。08年全县实纯有耕地面积567059.6亩。

附: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

三、查清了全县各类土地面积

按全国技术规程的一级分类12个和xx省规定的二级分类57个的地类划分标准,我县共有一级分类8个和二级地类25个

附: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xx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第三章 权属界线调查

确权定界是土地调查的重要环节,行政权属界线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土地管理,我们在外业调绘时,就十分重视权属界线的调绘。遇到纠纷,立即召开双方领导人,知情人会议,现场解决。同时再三申明:土地调查部是重新划界,而是对沿用的权属界线重新明确、完善和规范化,为地藉管理提供依据,防止因确权定界引起新的矛盾,解决纠纷时坚持“一尊重二维护三有利”原则,即尊重历史沿用界线;维护各级人民政府已作出的争议界线的裁决,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界线的文件及证明材料;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生产建设,有利于安定团结。由于领导重视,方法对头,全县权属纠纷在较短时间内都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全县土地权属界线调查顺利完成。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123456公顷。其中耕地为2893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园地为6785.52公顷,占10%,林地为7901.06公顷,占12%,草地为8856.38公顷,占1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972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交通用地为1815.21公顷,占3%,水利设施为1940.79公顷,占3%;未利用土地为268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不足。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65959.82公顷,土地利用率达96.%。在已利用的土地中,耕地所占比重最大,面积为28930.2公顷,土地垦殖率达41%,未利用土地仅有2687.67公顷,可供利用的未利用土地更少,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集约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

尽管全县总的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在利用程度及深度开发的水平上较低。风沙、盐碱和背河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0%以上,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57963.2公顷,占总耕地的71.71%;随着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农业“四低”土地的改造,农业总产值将会得到较快的增长。与之同时,境内还存在着大量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的园地、林地、水产养殖用地,可见农业增产潜力还是较大的。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本县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耕地利用限制因素多,产出低。

2008年全县中低产田总面积为57963.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1.71%,耕地面积亩产值平均达482.70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060.00元差距较大。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肥力低、耕地质量较差和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等原因造成的。

(二)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日见突出。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尤为主要的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生产、生活用地逐渐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人均耕地量的锐减。人口从1949年的12.33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2.31万人,而同时期耕地从1949年的42970公顷锐减到2008年的28930.2公顷,即从1949年人均耕地0.34公顷锐减到1996年的0.089公顷。加上本县可开发的后备资源极少,人地矛盾将日益加剧。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城乡建设布局不尽合理。

1996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6584.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37%,高于全省9.00%的平均水平。人均居民点占地197平方米,户均857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居民点中,平房占绝对优势,并且布局松散,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新建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多是争先占用村外耕地,形成“空心村”,外紧内松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城乡建设布局也不尽合理。

(四)各业用地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业用地不断增加,部门之间用地矛盾十分尖锐,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多按期行为严重。如各地发展园地,不是利用质量较差的五、六等耕地,而是把质量较好的一、二等耕地和采地栽上了果树;在城乡建设中,建设用地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特别是居民点和一些乡镇、村兴办企业及其一些砖瓦窑场,缺乏规划和严格管理,随意占用大量的耕地良田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耕地资源严重浪费。在发展农田林网中,不合理地增加林木株树,使粮食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耕地重用轻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养分比例失调,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后劲不足。

(五)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用地中,耕地偏少,林地不足、牧地短缺、渔业用地不足,结构比例失调,而大面积的宜林、宜牧地、宜水产养殖地没有利用,许多已有林区和“四旁”、沟渠、滩涂用于造林、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的潜力还很大。在非农业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约占75.81%,而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3.99%,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对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建设农村美好家园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人均耕地仅为0.089公顷,土地资源与农村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珍惜土地,爱护土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十一五”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彰显特色”的原则,抓紧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重点、目标,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思路,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行一县一规划,一乡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引导农民自觉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建好房。

三、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本着节约优先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制定完善村庄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一是明确建房的对象、条件、建设标准,严格禁止超面积建房,防止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脱离实际的村庄建设高潮;二是加快旧房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闲置土地和宅基地;三是严格控制征用耕地、自留地新建住房;四是停止非农人口回原籍建房,或以出让形式征地建房,防止圈地行为发生;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统筹规划,严格审批程序。

四、加快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供水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堆放点,加强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露天粪坑,治理人畜杂居环境,大力发展沼气池、太阳能、液化气,解决好农民生活能源问题。把住宅建设与改路、改厩、改厕、改灶、改水和牲畜厩舍标准化、厕所卫生化、人畜清洁化、生活用能无柴化结合起来,使村庄房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围绕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把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农村植树绿化工作步伐,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面山、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形成城乡绿化、美化的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提升生态县建设的内涵,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五、认真抓好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村庄规范化建设的新模式,开展村庄整治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发展。

篇3: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政策驱动,轨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黑龙江

自1995年 “ 全球环境 变化人文 因素计划 (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 ” 实施以来 , 有关土地 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研究广泛开展, 主要从人口、经济、城市化与工业化、区域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1,2],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政策驱动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土地利用的政策。 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特别是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等系列土地政策的实施, 使得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发生较大调整与变化。因此,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政策驱动对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缺少真实可靠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政策驱动的文献较少[3]。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从宏观上定性总结人口、政策、城市化等人文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4,5,6];从区域尺度上,运用遥感解译数据,选取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热点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8,9,10,11]。 总体而言, 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并认识到了土地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作用, 但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政策驱动的分析仍模糊,有待进一步深入揭示其内在规律。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与生态基地, 其土地利用变化与国家粮食及生态安全息息相关。黑龙江省凭借丰富的耕地资源和林地资源,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生态保护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 国家高度重视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变化 ( 特别是耕地和林地的变化) ,土地政策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尤为明显。因此,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政策驱动的研究对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28 a中,黑龙江省实施了三次土地大调查( 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 ,初步构建了土地利用调查体系( 以三次土地大调查为节点,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 为进行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文在梳理19852012年国家和黑龙江省土地政策的基础上 ,运用黑龙江省土地调查数据以及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驱动, 为未来土地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 43°26′-53°34′N,121°10′-135°05′E) 位于中国东北边陲,由中俄边界河流黑龙江而得名, 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拥有举世闻名的大平原、大森林、大油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木材、石油、煤炭生产基地,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 与乌克兰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 全省总面积47万km2,共辖18个县级市 ,46个县 ,68个市辖区 ,467个镇 ,429个乡,9 070个行政村。 黑龙江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积温在1 500-2 600 ℃,年平均降水量400-650 mm,全年无霜期100-140 d。 地貌受新华夏系的控制,形成了以大、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三大山系, 松嫩、 三江两大平原及其之间的丘陵漫岗过渡带为主体的空间格局。

黑龙江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万t,同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最东起点, 在改善区域环境中居于重要地位。 全省地类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 黑龙江耕地与林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03%。 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的35.72% ; 林地占全 省土地总 面积的48.30%。 建设用地比例不高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71%。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黑龙江省1985、1996、2009年三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以及2009-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这些土地调查是国家组织的全国性大范围的土地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是在二调的基础上所做的变更调查数据;二是国家和黑龙江省1985年以来的土地政策梳理,土地政策主要来源于国家和黑龙江省政策统计网站和政策汇编材料。

1.2.2数据处理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矢量化、重分类、面积平差以及GIS空间叠加分析等。 由于1985年土地概查数据是基于航片通过纸质的地形图转绘而来,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将原始图件进行扫描矢量化,获取各地类单元的空间分布信息,并建立其相应的属性信息库。为方便研究,本文在二调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六大类。 由于仅有不含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的概查数据和详查数据,为与三期数据相衔接,本文剔除这两个区域。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总面积为基准, 对各期土地利用面积进行调整平差。 在此基础上,利用GIS 10.0平台将三期土地调查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将得到的属性字段导出到excel中, 运用数据透视表分别得出1985-1996,1996-2009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矩阵表。 最后,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基础上将2009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处理成土地利用变化矩阵表。

1.3分析方法

土地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体现在政策出台后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和特征[12]。 因此,本研究选取1985年、1996年、2009年以及2012年四个时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政策驱动。 分析的主要方法有GIS空间叠加分析及双向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 在Arc GIS 10.0平台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的intersect工具对黑 龙江省1985年 、1996年 、 2009年的矢量数据依次叠加可得到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轨迹。

双向土地动态度模型[13]可用于分析不同时期黑龙江省各地类的年均转入率与转出率, 具体的表达如下:

式中:Kij表示某一时期内第i种土地类型的年均转出率,Kji表示某一时期内第i种土地类型的年均转入率; ∑Uij表示第i种土地类型的期内减少面积总和,∑Uji表示第i种土地类型的期内增加面积总和; Ua表示第i种土地类型的期初面积,T表示研究时段( 年) 。

2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1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次土地调查的矢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全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及结构变化特征。为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对三个时期年均土地利用变化量进行统计分析( 表1) 。

在过去28 a中,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 耕地变化幅度较大,是流入量最大的土地类型,净增加27 654 km2,总体上呈先减后增趋势 ,前期( 19851996年) 年均减少197 km2, 中期( 1996-2009年) 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 933 km2,后期( 2009-2012年) 增速放缓,年均增长740 km2;林地和水域总体上呈先增后减趋势,1985-1996年间,林地净增2 703 km2, 年均增加225 km2; 水域净增7 356 km2, 年均增加613 km2。 1996-2012年,林地和水域分别减少3 159 km2、7 266 km2,年均分别减少186 km2、427 km2。 草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1985-2012年间,草地共减少了11 218 km2,前期( 1985-1996年) 年均减少22 km2, 中期( 1996-2009年) 减少速度较快,年均减少754 km2,后期( 2009-2012) 减速放缓,年均减少101 km2; 未利用地是流出量最大的土地类型,净减少27 818 km2, 前期( 1985-1996年) 减速较缓 , 年均减少795 km2,中期( 1996-2009年) 减速增快,年均减少1 011 km2,后期( 2009-2012年) 年均减少1 030 km2;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共增加11 747 km2,总体上呈先升后降趋势,前期( 1985-1996年)年均增加176 km2, 中期(1996-2009年)增速较快,年均增加552 km2,后期( 2009-2012年)增速稍微放缓,年均增加477 km2。

运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得出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矩阵, 根据各类土地的流向变化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图1),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矩阵, 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流向可知:耕地是驱动其他土地变化的直接原因,未利用地是主要的输出地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路径为未利用地主要转向耕地、林地及草地,林地、草地主要转向耕地, 建设用地以耕地转入为主。 总体上看,耕地和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未利用地和草地以转出为主。 从转入看,新增耕地以林地、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入为主。新增建设用地以耕地转入为主。从转出看,未利用地主要转向耕地、林地、草地,草地主要转向耕地和未利用地。

具体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必然趋势,1985-2012年,建设用地增长较快,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1 755 km2,占期初总面积的73.5%。 从建设用地的流向变化看,建设用地以侵占耕地为主。 28 a来,64.5%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是由耕地转化而来。但黑龙江省耕地总体增加, 因为研究期间黑龙江省耕地的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 调查数据显示,1985-2012年,黑龙江省耕地转入面积约为转出面积的2倍。耕地变化较为活跃, 从各类土地的转出看, 各类土地转出方向主要以耕地为主, 转向耕地面积比例均居各类土地转出面积的首位。 林地面积基本持平,但利用变化较大,林地以转向耕地为主,占林地转出面积的77.6%;未利用地和耕地是新增林地的主要来源, 占林地转入面积的88.4%。 草地和未利用地是主要转出地类,相比期初,未利用地减少57.0%,草地减少51.0%。

运用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度模型计算不同时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动态度(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未利用地和草地是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较活跃的两种土地类型,其中,未利用地持续减少是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三个不同时期中,未利用地的年均转出率分别为转入率的1.57、2.00、26.31倍。 草地前期( 1985-2009年) 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 后期( 2009-2012年) 逐渐降低,其中,1996-2009年草地年均转出率最大,达5.24%。 耕地总体变化幅度不大, 早期 ( 1985-1996年) 以转出为主, 中后期 ( 1996-2012年) 以转入为主。 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 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各期的土地转入率与转出率之比分别为5.22、8.88、11.63。 这表明建设用地是扩展速度较快。 总体而言,黑龙江省前期( 1985-2009年) 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后期( 2009-2012年) 土地利用动态度较低。

2.2土地利用变化轨迹

为更好地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 利用GIS对1985、1996、2009年三期土地调查的矢量数据进行迭代叠加, 可以得到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 土地利用变化轨迹能清晰地表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量。 因经过多次叠加,图斑细碎度较高,本文仅分析前23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

模式1、2表示耕地转为林地的主要变化轨迹。 模式1 ( 耕地—林地—林地) 表示土地类型为1985年为耕地,1996年和2009年为林地。 1985-1996年期间,共有6 494 km2耕地转为林地,占同期内耕地转为林地的51.4%。 模式2表示1996-2009年期间, 共有4 727 km2耕地转为林地, 占同期内耕地转为林地总量的55.0%。 模式1、2表明耕地转为林地有减缓的趋势。 模式3、4表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主要变化轨迹。 1985-1996年间,1 284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 地 , 占同期内 耕地转为 建设用地 总量的67.9%;1996-2009年间,4 198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占同期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83.0%。 模式3、4表明,建设用地在1996-2009年扩张较快。 其他地类变化轨迹如表3所示。

3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驱动分析

3.1主要政策梳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农用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986年国家成立了土地管理局 ,同年颁发了《 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 。 1992年邓小平南巡确定市场经济体制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国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颁布并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4]。 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 以下简称通知) ,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措施。在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主要通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但直到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 《 土地管理法》 ,将分级限额的土地制度改为用途管制制度,我国土地总体规划上升到法律层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才真正起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本着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土地管理原则,围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以及节约集约利用,我国颁布一系列土地政策。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与生态保护基地。 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区内土地管理的重点。 2002年国务院发布《 退耕还林条例》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免征农业税,同时加强农业补贴的惠农政策,农民可根据耕地面积获得直接补贴。 2008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通知明确指出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2政策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的驱动效应分析

综合黑龙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政策梳理结果, 汇总形成黑龙江省研究期内土地政策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照表( 表4) 。

3.2.1农业政策黑龙江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黑龙江历来重视省内的粮食生产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 2004年黑龙江免征农业税配套改革试点政策出台后,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波动上升,以2003年为基期, 小麦的生产价格指数由2004年的104.6增长至2008年的158.5,稻谷的生产价格指数由2004年的88.3增长至2008年的122.5。 黑龙江的农业税改革及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益, 刺激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

3.2.2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保护是黑龙江省土地管理的核心。 从表3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耕地保护工作的重心从数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生态改善转变。

1985-1995年( 问题识别阶段) :1985年黑龙江省的土地概查开始了解全省土地资源总体情况,并逐步意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 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 。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1986年,为加强全省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黑龙江省成立土地管理局。在土地管理局的统筹下,黑龙江省进行了土地详查,数据显示,黑龙江耕地资源呈减少的趋势。 本阶段着重探索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出让成为热门,土地详查结果出来后,黑龙江省逐渐认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 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旨在遏制耕地减少趋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该阶段耕地面积仍呈减少的趋势。

1996-2009年( 政策作用阶段) : 土地详查结果出来之后,黑龙江省高度重视省内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 《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这些政策作用效果明显,耕地逆转了以往减少趋势,呈现突变式增长。 从政策层面看, 耕地增长既是耕地保护政策直接作用的结果,也是国家农业扶持政策间接作用的结果。农业税和农业补贴政策出台之前,农户为避税,存在少报或瞒报耕地数量现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以“ 3S”技术为核心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查技术,耕地数量得到更客观的反映。

2010-2012年( 反馈调整阶段) :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耕地资源数量显著增加,但质量堪忧。耕地主要是由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新增的耕地质量难以保障。 本阶段全省耕地政策重心转为耕地质量提高上, 相继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提升政策,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

3.2.3建设用地管控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用地管控政策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偿到有偿, 从无期限到有期限,从粗放到集约的变化过程。

1985-1995年( 探索阶段) : 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 国家逐步探索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87年在深圳率先试行土地有偿使用。 198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0年国务院发布 《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标志着中国土地市场管理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随着九十年代上半期出现的“ 土地热”和“ 开发区热”,土地出让收入成为黑龙江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土地财政驱动下,地方政府盲目建设各类开发区,大量圈占耕地,随意改变、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等问题仍旧大量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土地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市场化机制刚刚起步,以及土地政策不完善等原因,直接造成土地利用方式混乱,滥用土地现象突出,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1996-2009年( 完善阶段) :从九十年代下半期 ,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用地迅猛增长,年均增长率由1.13%增长至2.77%。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 要求切实保护耕地, 加强土地内涵挖潜,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逐步成为土地管理政策制定的重心。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积极开展迁村并点, 土地整理, 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解决小城镇的建设用地。 200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 《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确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加大内涵挖潜。 2007年国土资源部发布《 关于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的通知》 , 进一步加强了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加强土地的内涵挖潜。 2008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明确指出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2010-2012年( 节约集约发展阶段) : 节约集约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黑龙江省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由1996-2009年的2.77%下降为2.40%。

4结论与讨论

4.1主要结论

28 a来,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 耕地先减后增,其中,林地、未利用地和草地对耕地增加贡献最大。林地呈现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面积基本持平。 草地持续减少,主要转为耕地。 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13%,远大于其他地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路径为未利用地转向耕地、林地及草地,林地、草地转向耕地,耕地转向建设用地。 耕地保护是土地结构变化的核心因素, 直接推动其他各类用地的变化, 粮食生产销售及其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发挥主要驱动作用, 农业政策调整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提供利益驱动力,耕地保护政策维护耕地数量红线,奠定耕地数量基础, 建设用地管控政策避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 保障优质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大对草地、林地的生态用地的政策支持力度。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驱动作用大,耕地数量显著增加。 但目前土地利用还存在耕地质量难以保障、生态用地减少、建设用地低效等问题,亟需通过制定或调整相应土地政策, 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因此,将来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制定或调整相应土地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存量用地再开发,严格控制侵占优质耕地,统筹耕地与建设用地利用;提高耕地质量,转变经营方式,防止侵占生态用地,打造现代农业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提升生态空间,合理有序开发未利用空间。

4.2讨论

篇4: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篇5: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汇报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XXXX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自今年x月x日开始,至x月xx日结束,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和xx、xx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及《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1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技术要求》,xx经济开发区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在上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次更新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

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是保持成果现势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也是开展开发区日常用地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落实:

一是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评价成果更新工作。成立了由经济开发区xxx主任和国土资源局xxx局长任组长,由xx开发区、国土资源局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之间通力协作,积极 1

配合。项目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检查阶段性成果,督促技术承担单位按时完成工作。

二是委托技术单位,积极推进评价成果更新工作。为持续地搞好评价工作,我区委托xx有限责任地产评估所为技术承担单位,制定评价更新技术路线,项目启动后,xxxx有限责任地产评估所先后两次组织参与评价人员对相关文件进行了认真解读,制定了更新调查工作计划和详细清单,明确数据含义、空间范围和统计时点,确保基础资料真实可靠,满足本次评价更新要求。由于评价更新工作涉及的数据资料内容较多,牵扯到多个部门和科室,我区专门召开基础数据调查会议,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工作人员,就项目资料情况和收集要求、数据处理方法、评价技术路线等问题进行研究协商并保持日常联系,及时沟通,加快了项目评价的进展。

三是落实项目经费,有力保障评价成果更新工作。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评价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落实项目评价经费,保障评价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四个月的努力,我们在省厅和威海、文登市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初步完成了xx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其主要成果有:

(一)评价报告。完成了2012xx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

(二)成果图件。制作了xx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典型工业企业分布图、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分布图。

(三)基础数据汇总、更新数据库。将xx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中涉及到的典型企业照片、各类数据和相关文件进行规范化整理,汇总成册,并更新了土地集约利用信息数据库。

篇6:土地调查成果分析利用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反馈××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外业核查意见的函》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督察核实工作中提出的意见要求,由州(市)、县级二调办及作业单位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自查整改,保证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二调办外业核查结果,有我省部分县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地类认定不准确,错误率较高,导致建设用地增加数量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存在建设用地扩大化倾向。部分县(区、市)存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综合过大,将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周边的耕地和林地等调查为建设用地;存在将森林公园的林地认定为建设用地等地类认定错误;个别地区将工业园区内或用围墙、栅栏或铁丝网包围或部分已推土,现状表现为荒草地、裸土地或耕地的地块认定为建设用地。

(二)存在耕地地类认定错误,存在将实际耕种的耕地错误认定为荒草地或裸土地等用地的现象。

(三)存在“批而未用”图斑认定错误和违反规定现场补充“批而未用”土地审批手续的现象。

(四)存在地方复核敷衍了事,未到实地进行复核拍照等现象。

(五)存在部分县干扰调查,擅自修改调查成果或借地方复核人为更改调查成果的现象。

三、整改的要求

1、各州(市)要高度重视,统一组织各县(市、区)二次土地调查办和作业单位根据各县(市、区)外业核查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查找错误原因,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将影像和数据库成果一一对照检查,并实地核实,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确保全面整改。

2、各地要重点对国家内业核查提出的疑问图斑认真落实整改,原则上不允许对非疑问图斑进行大范围的修改,现场核实确认为非疑问图斑的,必须要逐一列表说明修改原因并附实地照片,表中记录应与数据库修改情况一致。

3、各地要以县级为单位形成外业自查整改报告,州(市)汇总后,形成州(市)自查整改工作报告上报我办。

4、对比各地已上报复核成果,自查修改率在5%以下的县(市、区)无需重新上报成果,可在报告中说明修改情况,并于统一时点更新时上报。对经自查存在问题的县(市、区),应将修改完善后的调查成果重新报送我办。各地要将自查整改成果应用到统一时点更新数据库中。

四、整改的方法

1、各县二调办应督促作业单位认真总结调查的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对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2、各作业单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疑问图斑,对照影像图对数据库成果进行全面核对,提出“自查整改疑问图斑”并进行核实;

3、对地方核查时未到实地进行核查的,必须切实到实地进行核对,真实记录核实情况;

4、重点核对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周边的林地、耕地、园地等其他地类,确保建设用地范围的准确性。对故意扩大建设用地范围的必须进行更正;

5、重点核对耕地,对耕地内部的非耕地类,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查上图。耕地内部零散分布的非耕地类,达到一定比例的,也应按《××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农村部分)》的要求按百分比调查。对故意将耕地更改为荒草地、裸土地等非耕地类的,必须进行更正;

6、认真区分“批而未用”土地,“批而未用”土地必须有批复文件等相关证明文件,否则一律按现状调查;

7、认真清理“补测地物”,属补测地物的图斑应在数据库的“地类备注”字段中标注“b”并填写“补测地物图斑记录表”;

8、认真清查地方复核成果的汇总表格、报告、数据库、复核照片的一致性;

9、根据汇总表格全面审核各地类面积的逻辑合理性,对逻辑合理性进行分析,找到“异常”地类并针对异常地类进行检查。

五、整改成果的检查要求

(一)数据库部份

1、检查数据完整性;

1)目录齐全、结构及层次规范,目录内的内容齐全、命名规范(除技术文档目前可暂时不提供外,应提供所有规定的文件);

2)空间要素层齐全完整,必选图层内均应有内容;

3)vct、mdb数据库命名必须按规范命名(如2001g2009530100.mdb)。

2、检查空间参考的正确性(y坐标统一加带号);

3、检查空间要素的拓扑正确性;

4、检查要素属性的正确性、逻辑合理性、填写规范性。

一、汇总表格检查

1、检查汇总表格是否齐全;

2、检查汇总表格格式是否正确;

3、按二级类检查汇总数据主否异常(符合本地情况)。

二、地方复核情况检查

1、检查地方复核的成果(疑问图斑图层、汇总表、报告、复核照片)是否齐全;

2、检查疑问图斑图层内的疑问图斑与汇总表及报告中的数量、类型是否一致;

3、检查实地照片是否齐全、清晳、命名是否规范;

4、在数据库中叠加疑问图斑图层与影像,检查复核是否真实可*并佐以实地照片;

5、检查“疑问图斑复核记录表”是否填写正确、规范;

6、根据检查情况,填写附件中的表格(放在各县“地方复核”目录下);

三、数据汇总上交

上一篇:班组长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下一篇:申报参评小学高级教师述职报告